第六课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导学案-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6

3.你认为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如何?请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4.深入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地方戏曲等,采访一位相关领域的传承人,记录下他们的故事和心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
5.结合所学内容,思考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以“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为主题,进行一次课堂辩论赛。
6.观看一部反映中华文化的纪录片,如《故宫》、《舌尖上的中国》等,并撰写一篇观后感,谈谈自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核心价值观以及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中华文化知识体系,并使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
2.重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民族精神。
2.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结合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文化,提高实践能力;
4.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承文明的精神风貌。
4.教学支持:
(1)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指导;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既渐趋融
提醒: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源远
从2011年元旦至2月17日(正月十五),山东东营市在全市范 围内集中举行以“弘扬好客文化、推进文旅融合、引导大众消 费、满足消费需求、提升生活品质”为主题的2011年“好客山 东贺年会”系列活动。“好客文化”是齐文化、鲁文化共有的
文化基因,已经沉淀为鲜明的“山东性格”。
文化内敛性强,且热情奔放并含有特定的民族个性。 (2)我们家乡文化与这些文化相比较,其特点是:历史悠 久,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特点相对稳定,不仅有明显的 区域特征,而且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4.教材P70
提示:(1)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活;流传于楚雄
彝族自治州南部山区的花鼓舞,风格矫健有力、开朗豪放、节 奏鲜明;壮族“板鞋舞”,表现力丰富,它借助道具敲打和音 乐伴奏,跳出协调一致的优美舞姿。 (2)蒙古族音乐的最典型代表就是马头琴,代表曲目《马头
当时高水平的建造工艺,整个设计集美观与实用于一身。
(1)想一想:《月下独酌》形象地说明了文学艺术有何作
用?
(2)和同学交流一下,赵州桥的设计和修建,对于我们今天 挖掘古代发明创造有何价值? 提示:(1)说明了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 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赵州桥的设计和修建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情景导入] (教师用书独有) 中国文化素有“博大精深”之称,从远古的陶器到汉代的
瓷器、从河姆渡的漆器到夏商周的青铜器,从富丽绚烂的丝绸
衣饰到充满东方哲学精神的书画艺术,从老庄哲学到唐诗宋词 明清小说等等,无不令世界激动和惊喜。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教材探究解读] (教师用书独有)
高中政治 第六课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2.区域文化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 融合 特色 __________ ,又保持着各自的__________ 。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中华各民族文化 (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 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瑰宝 , ①民族文化的地位: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_____ 骄傲 。 都是中华民族的________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目标定位 一、课标要求 1.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 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2.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
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二、重点知识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第 二 框 博 大 精 深 的 中 华 文 化
面的关系。
知识点二
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 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
积极成分。
2.表现: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正是这 种包容会通的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 力。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
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各族人民对 ④意义:体现了中华文化 __________ 认同 感和 _______ 归属 感, 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 _______ 文化底蕴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 _______________ 和强大的 民族凝聚力 _________________ 。
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②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 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 共性 , 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 ______ 民族特性 。 又有各自的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教案设计:文化生活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教案设计:文化生活您的教师生涯,有无数骄傲和幸福的回忆,但您把它们珍藏在心底,而只是注视着一待开拓的园地。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教案设计:文化生活。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
主要内容简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2)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3)中华文化又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
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
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1、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2、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再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一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②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过程与方法①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2020_2021学年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
这充分说明(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2.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
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上述文字 (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3.“横平竖直写字”与“堂堂正正做人”紧密相连,汉字的一笔一画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从形意到声韵组合都极富美感,这在世界文化领域是绝无仅有的。
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B.具有包容性C.博大精深 D.具有地域性4.2018年4月,第十一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法国预选赛圆满落幕。
参赛选手们首先进行自由演讲,讲述自己与汉语和中国的故事,并在才艺表演环节通过声乐、舞蹈、乐器演奏、武术等展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目前,法国有超过10万人学习汉语,在中国学习法语的人数也已达13万人。
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家将汉语作为初、高中生的正式学习科目。
这是因为( )①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②汉字传播有助于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③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决定着中华文化的走向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中华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生命力和无限魅力,除其蕴含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 )A.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和源泉B.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C.具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D.比其他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6.“十三五”期间,重庆旅游的“小目标”是立足山水都市、长江三峡、世界遗产、红岩联线等优势特色旅游资源,按照精致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要求,着力打造七大国际旅游品牌。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练习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1.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是()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B.源远流长、历久弥新C.生生不息、博大精深D.生生不息、历久弥新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
本题直接考查课本基础知识,没有难度,可根据课本知识直接选出即可。
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正确且符合题意;B、C、D说法都是错误的,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答案:A2.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李约瑟在《自然科学大事年表》中用图表做了说明。
以下图表主要说明了()时间公元前6~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公元400年公元401~公元1000年公元1001~1500年比例50% 62% 71% 58%B.中华古代科技比世界其他各国要先进得多C.中华古代科技决定了当时中华民族的至尊地位D.中华古代科技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解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图表强调古代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成就中占的比重,并没有涉及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故排除。
B选项观点错误,题中图表仅仅说明古代中国科技对世界的贡献大,而不是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比世界其他国家先进得多,故排除。
C选项观点错误,中华古代科技并没有决定当时中华民族的至尊地位,故排除。
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图表强调古代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成就中占的比重大,说明中华古代科技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故入选。
答案:D3.(2017·三明模拟)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的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
这说明()A.中国的文学艺术在古代就大放异彩B.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解析:“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说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故D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高中政治必修三背诵提纲: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2)汉字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③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史书典籍①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①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②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的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中华民族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地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①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理解】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包容性的含义(1)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3)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包容性的意义(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
(2)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1.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提纲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基础知识梳理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6.1.1 古代辉煌的历程(1)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3)秦的统一,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5)隋唐时期,进入全盛时期。
(6)宋元明延续辉煌,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取得重大成就,产生了宋明理学。
(7)明清时期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6.1.2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2)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3)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
(4)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规模大,存留丰富。
6.1.3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1)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6.2.1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6.2.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1)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6.2.3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1)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①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学新知】
一、独树一帜,____________(独特性)
1.文学艺术
(1)作用: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________。
(2)我国文学艺术的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____________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3)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_________。
2.科学技术
(1)地位: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标志之一。
(2)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注重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特点。
(3)作用:是中国人民勤旁,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_________,是中华民族_________、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小提示:中华文化的内不仅仅包括文学艺术,料学技术方面,而是极为丰富的。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1.区域特征的成因
(1)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______________程度不同。
(2)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___。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小提示:文化融合不等于文化趋同,文化融合指不同形态的又化成不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交流沟通进历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做(民族性)
1.表现: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2.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1)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_____________,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3)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_______________。
小提示: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3.包容性
(1)内容:____________,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____________;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____________。
(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________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___________。
小拓展: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中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了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要求。
4.中华文化的作用
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练一练】
1.判一判:下列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文学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
(2)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主体。
()
(3)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
()
(4)我国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答案提示: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