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解读(连载五十七)

合集下载

伤寒论释义胡希恕

伤寒论释义胡希恕

考历代研究《伤寒论》的成绩与不足:宋之前将之当成方书,对其理论体系了解不足,且认为《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这一极错误的认识直到清代才有所纠正;隋唐时的孙思邈再次编次了《伤寒论》,并首先提出“方证同条”,为日后方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北宋校注了《伤寒论》是一大功绩,赵开美仿宋刻本至今仍是《伤寒论》最权威版本;成无已首注《伤寒论》,并系统论述二十三种腹证(然不受重视),之后的注家皆袭用《内经》注解大论,牵强附会,曲意穿凿,玄虚晦涩难解,将一部实用医典活活曲解成难懂、不实用之书。

且由于封建观念的影响,历代只重脉诊不重腹证。

这些都是中国历代治《伤寒论》的特点及通病。

在日本,以吉益东洞为首的古方派,独立于《内经》之外,发展了《伤寒论》自身的体系,以方证相对、不尚思辨而尚实用、重视腹诊为特点,将经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非单用于外感热病。

应该看到,分清经方与医经的体系不同,是正确学习《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步,不然一些概念会被误导,终身不得其门而入。

在中国,从宋金之后,《伤寒杂病论》皆是《内经》的附庸,都要以经解论,要知道,作为一部经典,不可能要依靠《内经》、《难经》方能立足,它定有其自身体系,从学术、行文、概念便知大大有别,有这方面,日本比我们做得好(我素对日本没有好印象,但在这方面却要肯定它)。

到明清,出现了方有执、徐大椿、尤在泾、柯琴,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方有执敢于提出:《伤寒例》的学术思想与论中条文有根本不同;柯琴率先提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使经方用途大大扩展,对《伤寒论》认识大有突破,但乃离不开《内经》,似乎没有《内经》,《伤寒论》便不可自立于世;腹诊在清代也略有了发展,但乃重视不够。

应该看到,虽有柯琴等人提倡,《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专书乃是主流观点,又由于明清温病学的发展,即便在外感热病治疗上,大都认为伤于寒邪才用伤寒法,余五邪皆用温病法。

宋版伤寒论原文

宋版伤寒论原文

宋版《伤寒论》【说明】以199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为底本,并对照恽铁樵先生1923年影赵刻宋版《伤寒论》、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重庆市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

原文改用简化字。

原文方后“右×味”,“右”字,按本书横排形式应改为“上”,为了保持原貌,不予改动。

条文序号依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重庆市中医学会新辑宋版《伤寒论》;以“[]”标记于条文末行之尾列。

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慓,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痛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弛竞浮华,不固根本,忘驱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矑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伤寒论原文及解释,欢迎来参考!【原文】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立冬十月节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之也。

《阴阳大论》①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②,此则四时正气③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④固密⑤,则不伤于寒,触冒⑥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⑦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注释】①《阴阳大论》:古代医学典籍之一,今佚。

②冰列:“列”通“冽”,严寒的意思。

③正气:四时正常的气候。

④君子:能注意摄生的人。

⑤固密:保护周密的意思。

⑥触冒:感触冒犯之意。

⑦毒:危害的意思。

【译文】《阴阳大论》说:春天气候温暖,夏天气候炎热,秋天气候凉爽,冬天气候严寒,这是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规律。

冬季严寒,自然界万种生灵深深地潜藏、伏匿,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们,顺应自然之规律而防护固密,所以寒邪不会伤害到他们。

倘若不慎感受了寒邪,这就叫伤寒。

四时之气皆能伤人而致病,但伤寒这种邪气,是最为凛冽、肃杀的邪气,所以危害最烈。

【评析】本条指出外感病与四时气候的关系,特举冬时伤寒为例,揭示预防的重要性。

春夏主阳,秋冬主阴,阳主生长,阴主收藏,随着四时的变化更替,万物也不断地发展变化。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圣经”。

它是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记录了他对传统中医治疗伤寒病的经验总结。

《伤寒论》共分为100篇,对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以下是《伤寒论》的一段原文及译文:原文:少阳病,始得之,反发热,时烦,心下痞硬,渴而不欲饮,时幽幽恶寒,时腹痛,时胁下痞,小便不利而大便自可。

发热者,数日不愈者恶寒者,必发于阳;烦则神去也,心下痞硬者,乃传而合也;腹痛者,寒气下也;胁下痞者,肝传之也;小便不利者,不温也;大便自利者,胃气也。

胁下者,寒也,且传也。

译文:少阳病,刚开始得病时,病人会出现反复发热的症状,时常觉得烦躁不安,胸口下面有一种痞硬的感觉,口渴但是不愿意多喝水,有时会感到幽幽的寒意,时而腹痛,时而胁部下面也会有痞硬感,小便不排畅而大便却自行畅通。

如果发热的症状持续数日不见好转,而且伴有恶寒的感觉,那么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阳气方面的问题上;烦躁的原因是因为人的神气开始离体;胸口下面的痞硬感,是病气穿传而形成的;腹痛是由于寒气下降引起的;胁部下面的痞硬感是肝气受影响所致;小便不排畅是因为体内寒气太重而引起的;而大便自行畅通是由于胃气正常。

从这段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张仲景对少阳病的病情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他详细描述了患者的症状及其可能的原因。

通过这样的描述,他为后人提供了诊断少阳病的重要线索。

《伤寒论》的语言简洁,但又深入浅出,非常符合古代医书的特点。

虽然其中涉及到很多古代医学术语,但通过对这些术语的解读和对上下文的理解,我们仍然可以很好地理解和学习其中的医学知识。

《伤寒论》作为一部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医学经典,至今仍被广泛学习和应用。

它不仅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医学专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结起来,伤寒论是一部重要的医学经典,以其详尽的描述和准确的诊断方式闻名于世。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伤寒论》的原文及译文,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提高临床医学的水平,使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的疗效。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作者:张仲景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

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日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

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

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日冬温。

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

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

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卜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

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

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

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

(完整word版)《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

(完整word版)《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2014-12-12 09:52:57 伤寒之要+《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骨刺消痛汤.膝骨关节炎+中医治疗膝关节病汇总伤寒之要天地混沌,本是一气,动而分阴阳,阴阳三分,遂有六经(经字应该是病字,从俗,下同),阳经在上当下行,阴经在下当上行,阴阳相交,身体安泰。

阳经不降即为病,阴经不升即为病。

故太阳不降,麻桂以开之,令其降;阳明不降,白虎、承气以清降之,少阳不降,小柴胡汤以降之,(柴胡不是升药,观本经即知)此三阳病之大要。

太阴不升,理中辈;少阴不升,四逆辈,厥阴不升,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此三阴病之大要。

总其要,阴病在一个升字,阳病在一个降字,明乎升降两字,可知伤寒论之要义矣,以此观伤寒,自有居高临下之势,否则徒研方证,流散无穷矣。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

作为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思想,道家思想和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是历史和逻辑的必然。

从历史发展分析,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体系的建立和道教的创立有共同之处,两者都汲取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先秦道家思想、古代巫术、神仙方士等的实践活动,都曾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和道教的萌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养料。

春秋时期《老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主要经典的产生,此后的《管子》、《庄子》、《列子》、《淮南子》等著作进一步继承和阐发了道家思想,强调“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观点,一直为后世所推崇。

道家学说,其义精深,其奥无穷,除了在哲学和政治上发挥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以外,对于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先秦两汉道家与医药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表现在道家著作中含有医药成分,而且表现于当时的医药著作里也具有道家思想,诸如托名道家人物,援道入医,提倡恬淡养生,追求长生乃至不死等。

现今所知的汉代医药著作,大致包括五个部分:一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提及的医著;二是《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方技”著作;三是《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述及的方技书;四是流传至今的、据汉学者考证为汉代的医药著作;五是1973年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医学帛书、竹简。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伤寒论,由东汉末年医家倪海厦所著,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经典之一。

下面是倪海厦《伤寒论》的文字版:第一章:辨伤寒论伤寒之本,当得脉之应,而后治之。

脉应而弗治,治之常近,故曰可刺也。

今刺之而汗出者,乃欲引其外。

其病甚者,条脉凡七,菀而后刺。

其卒然脉绝者,阳明病也。

绝者,阴阳俱绝也。

阳明者,阴胱以上腹有热也。

臂尺中为阳明,两骨之间为少阳。

汗出愈者,其脉不来也。

微切之,随而脉至。

脉沉而细,不可刺也。

今伤寒者,脉来而不沉者,精气纵解也。

阳明中风而烦者,剥白脉也。

颊有疮者,太阳之疾也。

目胞内血,其人恐惧。

阳明中风者,两脉自视。

心下悸,胃中寒,其人欲得温熨。

太阳中风,胸满欲破,上气,欲呕,眩冒如醉。

四肢重痛,恶寒而不欲去被,此人有寒也。

第二章:简发微论病如久矣,按之心下久,气从脊起者应下之,下之愈者是也。

脉浮大,按一之而若以前后言应当发不发者是也。

按之小者证尺中沉者不能更替而大者是也。

按之而出动而有病者是也。

按之心中闷满而胃伤不用食者必吐乃愈是也。

按之气亦不下是也。

下之脉小紧而静者是也。

按之脉无音而来者是也。

下利减脉微而阴也。

今按之应手心为热者,阳明病也。

无刺,甚者可刺,太衝盛者不可,此脉按会鸣。

骨节痛者是也。

刺之热无刃者刺有毒也。

第三章:伤寒发微动医治法发也者,实也;微也者,疏也。

痛而发者实也,痛而疏者微也。

微者与食共用,治疏痛者筋之必伤。

今痛疏者无筋,重者上率骨节者筋也。

骨节痛者阳明病也。

切脉而无独也。

刺者,决血也。

养者,生血也。

发者,发血也。

血以流离,气以存亡。

故曰:伤寒者,血有余而气少也。

中央气不衰,身重而疼谵语者可刺太衝也。

阴阳俱衰者不可刺也,非补泻之时也。

亡阳者,阳脉死,阳脉立,气出于上焉。

三阳当会,刺手太阴阴阳也。

阳明太阳少阳俱刺之。

脉动者取之也,静者实之。

静以复动无益也。

先有还阳,以太阴阳明开太阳小阳微期。

三阳下无益也。

静以复动,此病难治也。

...(文章继续,若需更多字数,请告知)。

(完整版)郝万山讲《伤寒论》

(完整版)郝万山讲《伤寒论》

(2)郝万山讲《伤寒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概说一、太阳病的成因二、太阳病的病位三、太阳病的生理太阳病概说小结四、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一、太阳病的成因比较简单,常见的是风寒外袭,风寒之邪侵袭肌表,于是导致了太阳病的发生,这是常见的情况。

另外还有一种少见的情况,是少阴病,寒盛伤阳,正气抗邪,阳气就有恢复的这种倾向,阳气恢复后,祛邪达表,于是乎出现了脏邪还腑,阴病出阳的情况,那么这个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 如果是因为阴寒邪气太过强大,那么人体是可以直接出现少阴病的情况的。

如果这股邪气被遏制,那么人体的阳气恢复,就会抗击邪气,将少阴病传经为太阳病,叫“驱邪达表”。

说的简单一些,就是利用阳气,将邪气赶回体表。

这个在中医里被称作脏邪还腑,(少阴心、肾为脏,太阳膀胱为腑)也叫做阴病出阳。

当然,不是所有少阴病都有转化为太阳病的可能,一般少阴病都是因为心肾真气衰退造成的,这种心肾真气衰退的少阴病,基本是不可能转化为太阳病的。

这里讲的比较简单,实际这种情况在出现时会比较复杂。

首先说少阴病的寒化证有两类证候,一个是以真阳衰微为主的,正气虚衰为主的,它不大可能出现脏邪还腑的问题。

另外一类是以寒盛伤阳为主,这个病证的主要矛盾方面是寒邪太盛伤了少阴的阳气。

当机体阳气来抗邪的时候,阳气恢复以后,可以把一部分邪气驱逐到太阳,让它回到太阳,这叫“驱邪达表”,这个表不是指的体表,是指的太阳,因为太阳和少阴相表里,太阳为表,少阴为里,驱邪达表的“表”是指的太阳膀胱,然后再现脏邪阴病还腑出阳的情况,出现了膀胱有热的尿血。

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是,对于太阳病的成因来说,它是太阳病的成因之一,所以我们在这里作简单介绍,到后面少阴病篇遇到这个原文的时候,再给大家详细讲解它的病机和临床表现。

]二、太阳病的病位主要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以及肺部的病变,没有涉及到: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腑的病变。

在《黄帝内经》里,虽然用太阳来命名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用太阳来命名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解读(连载五十七)
伤寒论解读(连载五十七)
(369~381)
三六九、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解读:患者的症状
1、伤寒,发热恶寒;
2、下利,日十余行;
3、脉实;
患者的下利清谷属里寒;汗出为外热,厥为四肢厥冷;
通脉四逆汤主之
三七一、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解读:患者的症状
1、发热;
2、利下重;
由于有热,尽管有热利后重,不属于厥阴病。

白头翁汤主之
与葛根芩连汤相比,白头翁汤少了喘而胸满。

三七二、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解读:患者的症状
1、下利;
2、腹胀满;
3、身体疼痛。

只有下利症,且没有下利清谷,一般不是死症。

疑似厥阴病;下利属里寒,先温里,用四逆汤;身体疼痛属表,后攻表,用桂枝汤。

这也一般是规矩。

三七三、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解读:患者的症状
1、下利;
2、欲饮水;
通过欲饮水判断患者的里热,故属热利;没有下利清谷,不属厥阴病;
白头翁汤主之
三七五、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解读:患者属下利后,下利停止后的症状
三七六、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解读:寒重的症状
1、呕家;
2、有痈脓;
急症,属厥阴病。

接335条的热厥的解释,有脓尽自愈的病例。

三七七、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以上症状不属厥阴病,
三七八、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以上症状不属于厥阴病。

发挥:把本条放在厥阴病篇,我怀疑是不是高血压容易出现
脑意外,也就是中风?吴茱萸难道是治疗高血压的主药?或者是心脏衰竭?
百度查知:有用吴茱萸打粉贴涌泉穴或神厥穴治疗高血压的。

也有用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高血压的。

三七九、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解读:患者的症状
1、呕
2、发热
单单呕吐不属于厥阴病。

小柴胡汤主之
三八〇、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

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解读:
伤寒病患者在“大吐、大下复极汗”后,有可能导致厥阴病;本条是患者出现了“哕”的症状,故不为厥阴病。

三八一、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解读:患者的症状是伤寒引起
1、哕;
2、腹满;
以上症状不能判断为厥阴病。

治则:利之即愈。

厥阴篇小结
一、在伤寒论成书时,应该是对哪个年代以前中医治疗经验的一次总结。

伤寒论中把哪个时代已知常见的的急重危症类病症归入厥阴病篇;由于治疗手段与认识上的局限,当年多数是死症;其实有些病症在现代也没有好的治疗手段。

二、有些厥阴病在当代才已经有更详细的认知,
但伤寒论年代则未必。

为了便于传播诊疗知识技术,所以用当代病名命名也无不可;他们就是厥阴病纲领的326条所述,而又为当代中医界混乱解释的:
、“消渴”解:急性肾衰期的多尿患者必有典型的消渴,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如果误治比较容易出现肾衰竭,甚凶险。

伤寒病是否可以出现糖尿病的消渴呢?也可以的,西医所谓的急性胰腺炎(发病常呈典型厥阴病)的后果之一就是糖尿病,只是它比较之出血热多尿消渴远为少见。

消渴——特别是肾衰消渴患者,仍处在生死关头,既要紧急治疗又要恰当处理。

2、“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解:此系上腹绞痛向胸部放射的一种主诉,对疼痛不敏感的者多见此主诉,习惯按字面解释则不确。

3、“食则吐蛔”解:此处蛔厥当与西医所谓的胆道蛔虫症颇相通。

、“下利不止”解:下利日久或下利不止,容易达到厥阴病的状态;所以,厥阴病不能用下法。

三、一些没有列入厥阴病的死症
作为死症的“脏结”为什么没有列入厥阴病呢?因为脏结尽管是死症,无治法,但是不急症,大约2月~2年的存活期;所以没有列入厥阴病。

新病名是:多数应系结核性腹膜炎。

167条之脏结或系嵌顿疝,可备一说;即非疝,也是一种腹部外科疾病,除非手术必死。

其他不必细说。

四、四肢厥逆与呕吐下利容易造成厥阴病死症,所以有许多关于这两条症状的条文,很多就是为了区分具有“四肢厥逆与呕吐下利”症的患者是否属厥阴病,是否需要急救。

五、其他容易达成厥阴病的情况:
限于当年科研条件的限制,临床中有许多的“急重危”死症的病例,还没有达到确定的程度。

故罗列了许多有可能达到厥阴病的情况,也显得厥阴病篇有些凌乱了,如果认可厥阴病为“急重危”病类,则一切可解。

这也是厥阴病在中医界比较混乱的原因;单当代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显得中医界有些故步自封的感觉了。

2017-09-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