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观下的旅游翻译

合集下载

文化视域下民族特色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策略

文化视域下民族特色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策略

文化视域下民族特色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策略近年来,民族特色旅游成为旅游的新热点。

外宣翻译既能有效宣传旅游区特色,也能对外传播民族文化。

本文以文化翻译观作为理论指导,以广西三江侗族为例,提出了拼音译法和注释法、直译法、意译法和混合译法等翻译策略。

标签:文化视域;民族特色旅游;外宣文本翻译近年来,民族特色旅游业蓬勃兴起。

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正在大力打造“千年侗寨·梦萦三江”的旅游品牌。

要打造一个优秀的旅游景区,文字翻译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通过一个优秀的旅游外宣文本,国外游客能更好了解侗族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从而促进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地区经济稳步增长。

一、文化翻译观吴丹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跨文化交际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产物,两者相互影响。

[1]因此,译介是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的必由之路。

每种文化都是经过长期历史沉淀形成的,反映了特定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特性和内涵差异性,会因此而影响其语言载体,给同一物体同一语言烙上不同的文化印记。

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学者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提出了“文化翻译”观。

她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是一种交流行为,包括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通过语言,人们得以了解各个民族的习俗、思维特点和生活方式。

巴斯奈特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实现和促进文化交流。

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和文化交融,译者应使译语和源语在文化功能上等值。

她提出,译者应以文化为翻译单位,在译入语中重现原作的文化功能,从而达到文化功能等值。

也就是说,在两种文化差异较大时,译者可以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较大的调整,从而达到文化意义上的功能等值。

[2]“文化翻译”观的提出,对少数民族特色旅游外宣文本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文化语境观分析旅游英语翻译的问题

从文化语境观分析旅游英语翻译的问题


要 :跨 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 分就是 旅游活动。改革开放 以来,我 国旅 游业得 到 了极 大的发展 ,
不仅吸引 了国人 ,也使许 多国外 的旅游爱好者纷至沓 来。旅 游英语 翻译 因词汇 空缺、词 义不符 、语 用涵义 不
同的 问题 ,轻 则信 息传 递不准确 、甚至错误 ,使 游客无法准确 了解旅 游地真 实情况 ;重则 导致游客 的认 知错


二 、词 义不 符
这里的冲突是指原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 ,与译 语 的对应 词所 载 的文化信 息是不 相符 合 的 。也 就是 说 ,词语 的表 层指 称意义 相 同 ,但词 义深层 所 承载 的文 化涵 义却 不尽 相 同甚 至相反 。这 在 翻译 中是不 容忽 视 的 。例 如 , “ 菜 合 子 ” 被 译 为 “ hv 韭 C ie Bx 。合子是我 国传统 的东北面食小吃 ,在面饼 o” 中间放上 自己喜欢的馅料 ,对折粘合 ,然后放在锅 里 烙 , 取 合 家 团 圆 的 意 思 。 可 是 何 为 “ hv C ie Bx ? “ o”一般指盛放东西 的容器 ,含义完全 o” bx 不同。而韭菜合子的馅是韭菜 ,“ h e C i ”指的是细 v 香葱 ,多用于调味 ,我们吃的韭菜应该是 l k e 。由 e 此可见 ,译者在翻译菜单时对英汉词义不符的现象 并不了解。再如 “ 轻流九 曲,绿洲棋 布” 被译 为 “ e t s em d nn m lde , s d e wt G n e t a s a ie e i l r n o s t dd i u h
21 0 1年第 7期 ( 总第9 1期)
边 疆经 济与 文化
m E ORDER B ECONOMY AND r CU URE

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看陕西旅游翻译

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看陕西旅游翻译
文 。” [ 2 3
1 . 语 言 维
所谓 “ 文 化 维 的适 应 性 选 择 转 换 ” , 即译 者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关 注 双 语 文化 内涵 的传 递 与 阐释 。这 种 文 化 维 的适 应 性 选 择 转换 在 于 关 注 源语 文 化 和译 语 文 化在 性 质 和 内容 上 存 在 的 差
异, 避 免从 译 语 文 化 观 点 出发 曲解 原 文 , 译 者 在 进 行 源语 语 言 转换 的 同时 , 关 注 的 应 该是 语 言 所 属 的 整个 文 化 系 统 [ 1 ] 。 陕西 的旅 游 景 点 大 多 有 悠 久 的 历 史 和 丰 富 的 文化 内 涵 。 翻译 时尤 其 要 注 意源 语 文 化 与译 语文 化 之 间 的 传 递 。 如: ( 1 ) 西 安 是 古 丝 绸 之 路 的起 点 , 也 是 中 国历 史 上 建 都 最 多 的城 市 之 一 .新 发 掘 的 秦兵 马俑 被 称 为 “ 世 界 第八 大奇 迹” ; 大雁塔 、 鼓 楼 是 唐 代 留下 来 的 建 筑 ; 您 还 可 以到 杨 贵 妃洗 澡 的华 清 池 去 洗温 泉澡 态 翻 译 环 境 , 再 以生 态 翻译 环 境 的 身 份 做 出适 应 环 境 的 选 择 。对 旅游 景 区 进行 翻译 时 首 先 要 对 语 言 维 作适 应 性 转 换
例 如 陕 西 著 名 的 旅 游景 点大 雁 塔 、小 雁 塔 ,分 别 被 译 为
2 . 文 化 维
关键 词 : 生 态翻 译 学 三 维 陕 西 旅 游 翻 译


引 言
当今 世 界 , 随 着 旅 游业 的迅 速发 展 , 旅 游 翻 译 受 到 越 来 越 多 人 的重 视 。旅 游 景 区 的翻 译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影 响 外 国 游 客 对 我 国文 化 的理 解 与 评 价 。陕 西 地 处 中 国 西 北 部 , 具 有 极 其 丰 富 的旅 游 资 源 , 从 而 吸 引 大批 国外 游 客 。 陕 西 旅 游 景 区 的 翻 译 质 量 却 良莠 不 齐 .某 些 译 文 由 于不 太 恰 当 往 往 造 成 误 解 , 给 游 客 造 成 诸 多 不 便 。从 生 态 翻 译 理 论 视 角 下 探 讨 陕 西 旅 游 景 点 的 翻译 可 以 为 旅 游 景 区 翻译 提供 全 新 的 视 角 . 让 译 者 明 确 翻 译 目的 . 从 而在 “ 三维” 层 面上 做 出适 应 性 选 择转 换 , 使 译 文 最佳 。 二、 生态 翻 译 学 概 述 生 态 翻 译 学 理 论 是 我 国 著名 学 者 胡 庚 申教 授 于 2 0 0 1 年 在 全 球 性 生 态 思 潮 的 背景 下提 出 的一 项 全 新 的理 论 。该 理 论 以 达 尔 文 的 生 物 进 化 中“ 适 者生存” 、 “自然 选 择 ” 等 基 本 原 理 为 基石 , 提 出“ 翻 译 即适 应 与选 择 ” 的 翻译 理 论 。胡 庚 申 教 授 指 出, 生 态 翻 译 学 是 一 种 生 态 学 途 径 的 翻译 研 究 ( a n a p p r o a c h t o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u d i e s ) .抑 或 生 态 学 视 角 的 翻 译 研 究 (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u d i e s f r o m a n e c o l o g i c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 ) 。 它 注重 在 整 体 的 生 态 翻 译 环境下 “ 三维 ” 的转换 , 即在 “ 多维 度适 应与 适应 性选 择 ” 的原 则 下 , 相 对 集 中 于语 言 维 、 文 化 维 和 交 际 维 的 适 应 性 选 择 转 换 … 。生 态 翻 译 学 认 为 : “ 译 者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只 有 真 正 做到‘ 多维’ 地适 应 特定 的翻译 生态 环境 和至少 ‘ 三维 ’ ( 语 言维 、 文化维 、 交 际维 ) 的选择转 换 , 才 有 可 能 产 生 恰 当 的 译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翻译——以《湖北旅游》节选为例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翻译——以《湖北旅游》节选为例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翻译——以《湖北旅游》节选为例摘要: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增长迅速,全球化趋势不断向各个领域拓展,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旅游消费需求的增加。

因此,国内游,境外游,纷纷“热”了起来。

在这个大环境下,国内游客走出去,境外游客走进来,对于旅游翻译的需求也逐渐大了起来。

然而,现实是,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的旅游翻译起步较晚,专业程度较浅。

笔者选取《湖北旅游》中的部分内容,借用目的论来指导翻译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望为旅游翻译提供一些拙见。

关键词:国内游;境外游;专业程度;旅游翻译;目的论1.文本介绍湖北古属荆楚,素有“白云黄鹤”、“九省通衢”的美誉。

这里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且具常有的地方特色。

《湖北旅游》图文并茂,对湖北的精华景点进行了较翔实的介绍,为读者的休闲旅游提供了多样选择。

该书不仅介绍了湖北省各地旅游资源,风土人情的旅游书籍,它还系统地介绍了湖北旅游业所涉及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方方面面,条理清楚、内容丰富。

该书由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湖北旅游图书合作翻译,最终由武汉出版社出版。

受制于篇幅限制,笔者选取了书中一些城市的旅游景点以及风土人情翻译。

2.翻译目的论简介(1)翻译目的论定义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由著名功能派学者H.J.Vermeer和Christiane Nord等人于上世纪中期提出。

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它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Nord,2001)。

根据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在目标文本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忠实”、“对等”理论中所规定的原文,也不是原文在原文读者身上产生的效果或原作者赋予原文的功能,而是目标文本的功能,这个功能即目的(谭载喜,2004)。

(2)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目的论对翻译活动和审校评估具有理论指导的作用。

根据Vermeer认为目的论在指导翻译行为、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中具备三条原则,可以概括为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

文化翻译观下的字幕汉英翻译

文化翻译观下的字幕汉英翻译

第七单元小结一、字词盘点1.字(1)难读的字洛(luò) 乾(qián) 焉(yān)卒(zú) 剖(pōu) 屡(lǚ) 混(hùn) 械(xiè)遣(qiǎn)(2)难写的字壶:下边偏旁是“业”,注意不要写成“亚”。

雁:里面是两个“亻”,不要写成一个“亻”或写成“彳”。

乾:右偏旁是“乞”,不要多写一横写成“气”。

囊:写紧凑些,注意下面不要丢掉“丿”。

恭:下边偏旁不是“小”,竖钩右边是两个“丶”。

贫:下边偏旁是“贝”,不要写成“见”。

窿:“隆”右下部“生”字上面不要丢掉“一”。

(3)多音字单{cℎán (单于)d ān (单独) 要{y ào (不要)y āo (要求) 盛{cℎéng (盛满)sℎèng (茂盛)数{sℎù(数量)sℎǔ(数落) 卒{z ú(卒业)c ù(卒卒) 估{ɡū(估计)ɡù(估衣铺)弹{d àn (枪弹)t án (弹琴)2.词(1)必须掌握的词行驶凌晨剖开窟窿混乱维持秩序岗位主宰调遣穿梭惊慌失措(2)近义词平明~黎明逐~追痕~印乾坤~天地倦~困博学~博识贫~穷以夜继日~夜以继日弃~舍逢~遇欲~想卒业~毕业照例~照样笔直~径直混乱~杂乱嘈杂~吵闹汹涌~澎湃违抗~抗拒争执~争论屹立~耸立调遣~派遣阴森森~冷飕飕失魂落魄~魂不守舍井然有序~井井有条惊慌失措~手足无措镇定自若~镇定自如纹丝不动~稳如泰山激烈~猛烈战役~战斗持续~继续凶猛~凶狠屡次~再三摧毁~捣毁愤怒~恼怒光荣~自豪艰巨~艰辛胜利~获胜顽强~坚强喷射~喷发惊天动地~石破天惊(3)反义词平明➝傍晚勤➝懒博学➝无知贫➝富笔直➝弯曲混乱➝井然嘈杂➝清静简短➝冗长违抗➝服从伟大➝渺小悲壮➝欢喜井然有序➝杂乱无章惊慌失措➝泰然自若镇定自若➝手忙脚乱激烈➝平和持续➝中断凶猛➝温顺摧毁➝修建愤怒➝高兴坚定➝动摇光荣➝耻辱艰巨➝轻易胜利➝失败顽强➝懦弱惊天动地➝万籁俱寂(4)词语归类①ABB式词语:阴森森类似的词语:眼睁睁恶狠狠水灵灵湿淋淋慢腾腾乌溜溜②ABCC式词语:小心翼翼类似的词语:威风凛凛书声琅琅白发苍苍来势汹汹言之凿凿③表示学习勤奋刻苦的词语:以夜继日铁杵成针囊萤夜读类似的词语:夜以继日废寝忘食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昼耕夜诵④表示非常害怕的词语:惊恐万状惊慌失措类似的词语:不寒而栗心有余悸望而生畏骇人听闻毛骨悚然⑤表示水流很急的词语:汹涌湍急势不可挡类似的词语:惊涛骇浪奔流不息波澜壮阔大浪淘沙一泻千里⑥同时含有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词语:你推我搡类似的词语:大惊小怪东奔西走冷嘲热讽南腔北调南辕北辙⑦表示优良品质的词语: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类似的词语:乐于助人两袖清风大义凛然克己奉公大公无私⑧量词:一艘轮船一片漆黑一枚黑点一个幽灵一座山峰一片浪花一个窟窿一名服务员一名乘客一片混乱一段对话一个灵魂一次壮举一次阵地战一个火力点一发照明弹⑨动词:驾驶“诺曼底号”进入梦乡剖开窟窿解开绳索维持秩序违抗意志放下救生艇搭救人员下达命令听从调遣接到命令夺下高地占领山头摧毁火力点完成任务用尽力气张开双臂堵住枪口消灭敌人⑩修饰词:阴森森的船头你推我搡的势头猝然而至的变故威严的声音简短有力的对话伟大的灵魂可卑的利己主义惊慌失措的众人阴惨惨的薄雾英雄的壮举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激烈的阵地战凶猛地射击顽强地爬小心翼翼地驾驶愤怒地注视坚定地说心安理得地享受进行得井然有序二、佳句积累1.比喻句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看旅游文本英译共3篇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看旅游文本英译共3篇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看旅游文本英译共3篇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看旅游文本英译1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文本的翻译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而如何翻译旅游文本,尤其是如何传达旅游文本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一直是翻译界的难题。

功能派翻译理论提供了一种研究文本功能与翻译目的之间联系的理论框架,从此理论角度来看旅游文本的英译,既有助于深入理解旅游文本及其翻译策略,也可以为实践翻译提供一定的启示。

旅游文本是指介绍某个特定地点的景点、文化、风俗和特产的书面材料。

旅游文本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个文化和情感的表达和交流方式。

将旅游文本译成另一种语言,不仅要考虑语言层面的问题,还要考虑文化差异和目的群体的不同需求。

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在翻译文本时,需要将原文的功能转化为目标文本所需的功能。

因此,在翻译旅游文本时,需要同时考虑原文的功能和翻译目的。

一方面,旅游文本需要传递很多特定的文化信息。

例如,介绍某个景点时,需要解释它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地方特色等等。

旅游文本还需要传递作者对该景点的态度和感受。

在翻译旅游文本时,需要通过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用词,确保译文能够传达原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另一方面,旅游文本的翻译也需要考虑目标受众的需求。

旅游文本的读者通常都是外国人或者说非本地人。

因此,在翻译旅游文本时,翻译者需要了解目标受众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旅游目的,确保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功能派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些可行的翻译策略。

例如,在解释某个特定文化现象时,可以采用比喻或对比的方法。

翻译者还可以通过逐字逐句和逐个篇章的阅读文本,并对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式进行注释和解释,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另外,翻译者还可以在译文中加入一些注释或说明,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综上所述,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视角来看,旅游文本的英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任务。

在翻译旅游文本时,翻译者需要了解原文的功能,同时考虑目标受众的需求,并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以确保译文能够传达原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同时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

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

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族传统和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俗习惯。

由于地域限制、语言障碍和传播渠道不畅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往往无法被全面、准确地传播和理解。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外宣工作,进行文化翻译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外宣中的文化翻译问题,不仅有助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促进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互鉴,也有利于增进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对于文化翻译在少数民族文化外宣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少数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特色,通过翻译将这些文化元素传播到国际舞台上,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可以为少数民族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升其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增强其在国际社会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通过文化外宣翻译,可以从更广泛的视野和更开放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少数民族文化,推动跨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全球文化共享与共同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包括语言、宗教、习俗、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

这些特点反映了少数民族历史、地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独特性,展现了他们与主流文化的差异和独特魅力。

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特点为国家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丰富了国家文化的内涵。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一、本文概述《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这篇文章旨在深入解读和探讨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

苏珊·巴斯奈特是当代翻译理论界的杰出代表之一,她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对翻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文化翻译观强调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

本文将从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出发,分析其理论内涵,探讨其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启示,以期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有所帮助。

文章将首先介绍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核心思想,包括她对翻译的定义、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方面的论述。

接着,文章将分析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包括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的运用以及翻译质量的评估等方面。

文章还将探讨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包括推动翻译研究的跨学科发展、促进翻译理论的创新以及提升翻译学的学术地位等方面。

通过对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全面解读和分析,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作用,指导翻译实践者更好地应对翻译中的文化挑战,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为翻译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概述苏珊·巴斯奈特,作为当代翻译理论的重要人物,她的文化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她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在她的理论体系中,翻译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意义,而不仅仅是语言学层面的技巧。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它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她主张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尊重并传达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她强调,翻译的目标不仅仅是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义,更是要让他们感受到原文的文化魅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巴斯奈特提出了“文化翻译”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翻译观下的旅游翻译宋玮炜摘要:旅游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旅游翻译中涉及到许多文化因素,其中中西文化差异给汉英旅游翻译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如果不能合理的处理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势必影响翻译效果,同时,也不利于旅游的发展。

本文运用了文化翻译观的有关理论,分析了旅游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因素问题,并提出了基于文化翻译观的旅游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旅游翻译;文化随着全球信息时代的降临,我们经历着信息爆炸、知识爆炸,同时也经历着翻译爆炸。

我国旅游翻译的兴起是由我国旅游业的腾飞带来的。

我国地大物博,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是在改革开放,特别是我国经济开始高速发展和国内社会环境日益稳定之后。

旅游业不仅为我国带来了更多的外汇储备,并能带动其他一系列服务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提高我国的国际声誉及地位。

而当今,最盛行的莫过于文化旅游,它是旅游学大范畴中的一个全新概念,是旅游活动中的一个以文化追求为核心的旅游方式,主要关注一个地区或国家在历史文化方面的精神、物质、口头或非物质的遗产,了解不同民族和人民的不同文化的独特旅游活动,是一种高层次、高要求、高水平的现代旅游。

吸引海外游客源源不断来我国的是我国深厚的文化积淀,引人入胜的民俗风情,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旅游资料的翻译,而其中很大一部分,也必然涉及传统习俗,人文文化翻译。

但是,中西文化中存在的巨大差异在某些方面又成为旅游的障碍,文化鸿沟两岸的不同的文化思维和文化视角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文化碰撞”。

由此看来,承载这种文化和产业双重属性的中国旅游业应在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下,研究和探讨在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对接策略和技巧。

一、“文化翻译观”理论概述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翻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文化翻译观”。

人们不再把翻译看作是静止的、纯语言的机械转换,而是将其视为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过程。

“文化翻译观”的提出者应当首推英国的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她是沃瑞克(Warwick)大学比较文学理论和翻译研究生院的教授、翻译家、诗人和文学家。

作为翻译文化比较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研究意义重大。

巴斯奈特认为“如同在做心脏手术时人们不能忽视心脏以外身体其他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语言内容和文化分开处理”。

巴斯奈特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以及翻译对于文化的意义。

以她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对当代社会需求和翻译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自觉的反思,提出了文化的翻译观,在翻译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使翻译研究前途一片光明。

他们认为文本不是语言中静止不变的标本,而是译者理解作者意图,并将这些意图创造性地再现于另一文化的语言表现,因而翻译绝不仅仅是复制和模仿,而是文化协调和操控。

具体来看,“文化翻译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翻译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是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第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第三,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文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第四,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但说到底,这些原则和规范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

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1]巴斯奈特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把翻译的目的定义为文化交流的需要,这无疑突破了传统的翻译观念,也顺应了当代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的趋势。

此外,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是针对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冲突所提出来的,因此它具有针对性。

二、旅游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因素问题旅游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旅游翻译中涉及到许多中西文化因素,文化差异给汉英旅游翻译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如果不能合理的处理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势必影响翻译效果,同时,也不利于旅游的发展。

(一)物质文化差异引起的翻译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由于物质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导致翻译困难和不合理。

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

比如,像“粽子”、“饺子”和“老字号”等词是汉语中特有的,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英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

比如,在给外国游客讲解这方面的词语时,如果将“粽子”解释为“a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eaten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不仅显得冗长,而且文化意义尽失。

因为外国游客未必知道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未必知道龙舟节的来历,也未必知道为什么要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那么粽子的涵义仍然没有传递过去。

大部分人会把“饺子”译为“dumpling”,其实“dumpling”一词意思要宽泛的多,它不仅限于“饺子”,还可以指其它食品,如:粽子,水饺,锅贴等,虾饺可译为“Shrimp Dumpling”,素菜锅贴可译为“Vegetable Dumpling”。

[2]所以如果将“饺子”译为“dumpling”的话,就会失去逢年过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拉家常、其乐融融的场面的联想。

“老字号”也可译作“old and reputable(restaurant)”,“老字号”中“老”字旨在说明历史悠久,带有褒义的情感色彩,但是这里却将“老”译作“old”,而“old”一词在英语里指的是“not young, not new”,含义大不相同,甚至含有贬义的色彩。

英语中在遇到“老人”时,一般都不会直接说“old man”,而会委婉的表达为“senior people”。

如此一来,外国游客在看到这样的翻译“old and reputable”,印象肯定好不到哪儿去,更不会联想到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那么当然也不会去光临了。

因此,许多专家主张使用音译加注的方法来保留这类词汇特殊的文化联想意义,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理解的进一步加深,这类词不需要额外解释也能被他们理解和接受,如“风水”(fengshui),“阴阳”(yinyang)等词的翻译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可以使信息损失降到最小,但却达不到完全的意义对等。

(二)思维模式和文化心理的差异引起的翻译障碍1、思维模式差异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写作时的推理方法也不同。

西方人是直线思维,多采用演绎推理;而中国人是螺旋式思维,多采用归纳推理。

在展开一个话题时,汉语往往迂回曲折,先分说,再总括,多用掉尾句;而英语则开门见山,先总括,再分说,多用松散句。

翻译时有必要对原文的结构加以调整,使其与西方读者或游客的习惯相吻合。

2、文化心理差异中西方游客的心理差异在于他们的旅游动机不同。

中国游客出游是为了超脱现实,远离烦恼,主要是欣赏风景和参观历史古迹,而外国游客不仅是为了欣赏风景,他们还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以及当地的民俗风情。

因此旅游翻译时需要分析游客的不同心理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

因为存在以上这些差异,就要求在旅游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使译文符合西方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心理,这样才能达到译文相应的效果。

三、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旅游翻译策略为了加强旅游翻译过程中外国游客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理解,更直观、准确地进行语言和文字的交流与沟通,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旅游翻译策略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文化翻译观来看,文化趋同过程中的文化交流总是双向的,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应是相互的。

正因为如此,“磕头”(Kowtow)和“功夫”(kungfu)之类的汉语词汇已被收入英语词典,作为正式词汇而成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化翻译观”主张较多保留文化因子,但“文化翻译观”又认为文化因子不可翻译,只能移植或传递,这就要求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

一些具有极强民族性的独特语言结构形式在其它语言中一般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它们所表达的含义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中,这时就应采取异化的策略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第二,在旅游翻译的过程中,有时也要采取分析、转移、重新改写句子结构的过程。

如:在四川西部,有一处美妙的去处。

它背倚岷山主峰雪宝顶,树木苍翠,花香袭人,鸟语婉转,流水潺潺。

这就是松潘县的黄龙。

译文:One of Sichuan’s finest scenic spots is Huanglong(Yellow DFesragon), which lies in Songpan County just beneath Xuebao, the main peak of the Minshan Mountain. Its lush green forests, filled with fragrant flowers, bubbling streams, and songbirds, are rich in historical interest as well as natural beauty.译文用两个句子改写了原文,并且将“松潘县的黄龙”放在了句首,这样更符合英语的写作方式,也更符合西方游客的思维习惯。

第三,音译与意译相结合,增加对原文字面意思解释的内容。

比如:元宵节那天,人们都要吃元宵。

译为:On Yuanxiao Jie or the Lantern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it is a common practice to eat Yuanxiao, a kind of glutinous rice-flour balls filled with bean paste, sugar or some other sweet things.译文对元宵节的内容及日期的解释,对元宵的解释说明,弥补了英文中的词汇空缺,很好的传递了文化信息。

在人名、地名的翻译中,不可避免会有音译,在音译后可以加注一些说明。

要想做好音译后的解释,必须要对音译主体的历史意义及人文意义具有透彻地了解。

如:“林则徐”可译为:Lin Zexu, a government official of the Qing Dynasty(1636-1911) and the key figure in the Opium War. “秦始皇”可译为:Qin Shihuang, 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Qin Dynasty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the country in 221 B.C. 在上述有关历史人物的翻译中,补充了该历史人物所处的朝代的公元年份,以便可以给对中国朝代不熟悉的外国游客一定的时间概念,有时还可以让他们对本国的历史作一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