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恩比“翻译综合法”与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比较
再论斯奈尔-霍思比的翻译研究综合法

后续研 究中,从研究实践层面 ,对先前综合法的 战 ,提 出一种新 的范畴建构模式 ,即 自然范畴理
修订所作 出的努力。
论 。她 认为 ,人类对概念进行分类所依据的是基
于模 糊性的原型 ,换句话说 , “自然范畴”具有
2.翻译研究综合 法基本 理论框 架的构建
一 个核 心 ,不 同概 念 的分 类 均 以 此 为 依 据 。其 中
从事语言研究的语文 学者和语 言学者所忽视 。这 框架 。她用 图表 (Snell—Homby,2001:32)的形式
一 原本是人种生物学的 “格式塔”概念后来为美 对此进行形象的说 明 ,详见下 图。
A. 文 学 翻 译
大 多只根据 《翻译研 究 :综合法》这一本书 ,对 塔”(gestalt)。拉考 夫(Lakoff l在论文 《分类与认
这一理论进行 引介 ,或者评述 ,忽视她后续研 究 知模 型》(1982)(Categories andCognitive Models)
对这一理论方法的 阐发 。本文拟从综合法基本理 中,对 经典范 畴理论作 了概述性质的回溯 ,认为
l 74
在进 行大 量实 验的基 础 上 ,创 立 “格式 塔心理 国 学者拉考 夫所 采用 ,并发 展 为 “格 式塔语 言
学” (Gestalt psychology)。这一理论学派 的主要 学”(Linguistic Gestalts)。尽管很少有研究者使用
原则 是 ,“整体大于 部分之和 ,仅 对部分进行 分 这一概 念 ,但斯奈 尔一霍 恩 比认 为 ,它所具有 的
再 论斯奈 尔一霍思 比的翻译研究综合法
夏 维 红 (大连外 国语 大学,辽宁大连)
摘 要 :近年 来 ,玛 丽 ·斯奈 尔一霍恩比翻译研 究综合 法在 西方学界引起较 大反响 。然而 ,国 内学 者 对 其 研 究较 少 ,且 大 多只 根 据 《翻译 研 究 :综 合 法》 这 一 本 书 ,对 这 一 理 论 进 行 引介 ,或 者 评 述 ,忽 视 她 后 续研 究对 这 一 理 论 方 法 的 阐 发 。 本文 拟 从 综 合 法 基 本 理 论 框 架 的构 建 、局 限 及后 续 研 究三 个 方 面 ,试 图在 勾勒 综 合 法 的提 出 与 发展 全 貌 的 同 时 , 阐 述斯 奈 尔一霍 恩 比 综 合 法 的理 论 价 值和 局限 ,以及她在后 续研 究中,从 研 究实践层 面,对先前综合 法的修订所作 出的努 力。
翻译与比较文学的“文化转向”及其历史性关联

066文学·艺术《名家名作》·翻译刘 怡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的地位还很低,被视作语言交流的工具,也注定了其历史地位是边缘化且不被重视的。
随着世界文明交汇的深入,学者们也将研究从表层的语言研究切入了更深层的文化意义。
20世纪70年代,霍姆斯在哥本哈根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正式将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提出,苏珊·巴斯内特开始主张从全新的文化历史视角来解读翻译。
作为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领跑者,苏珊·巴斯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及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概念,更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死亡、提升翻译研究的地位等观点,引起学界热议。
埃文·佐哈提出的“多元系统论”更是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方向,引发了翻译研究与文化的研究热潮。
随着世界文明的交汇与研究的深入,比较文学研究和翻译研究作为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其相似的发展历程将二者导向愈发相同的方向,在国际文化大背景下衍生出了更宏观的文化意义。
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在历史上,翻译的地位一度被边缘化。
这与当时人们对翻译的认识有关,翻译被视作纯粹的交流工具,人们对翻译的研究也就停留在了纯粹的语言文字转化层面,以致其研究的重心始终放在诸如翻译技巧、标准等问题上。
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卡特福特、尤金·奈达为首的语言学家开始从理论角度探讨翻译研究,唤醒了学界对翻译研究理论意识的重视。
但语言学家们对翻译研究的重点仍然没有完全跳出传统研究的圈子,将“对等”作为翻译的追求,无法真正承担“文化转向”的历史任务。
翻译研究中出现的“文化转向”在历史上也是有据可循的。
19世纪初,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就提到了说话人与语言之间存在的双重关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文字层面了。
他提出,每一个人都受到语言的制约,个人的言行和思维方式一定是语言环境的产物,超出语言范围之外的东西是说话人无法触及的领域。
反观之,人作为思想自由的独立个体,也是语言的创造者,并且语言作为人类智慧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从传统的古希腊语言学发展为当代的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
斯内尔-霍恩比的翻译综合法和刘宓庆的当代翻译理论之比较

斯内尔-霍恩比的翻译综合法和刘宓庆的当代翻译理论之比较作者:冯晓花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14期摘要:现代翻译学者的理论受到语言学理论的极大影响,如中国学者刘宓庆和德国学者玛丽·斯内尔-霍恩比借鉴语用学理论提出了他们各自的翻译理论。
本文从学科的界定、文本分析模式和翻译风格论三方面对比了两位中外学者的翻译理论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关键词:翻译综合法当代翻译理论学科界定文本分析模式翻译风格论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大大增强,语言科学突破了语文学和历史语言学的范畴,进入了多学科化发展阶段;语言学在理论深度、科学性、系统性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翻译理论也开始受到语言学理论(语言符号理论,描写语言学关于语言结构分析的理论,功能语言学观以及转换生成语法关于深层和表层结构的理论)的极大影响。
70年代后,翻译理论开始转向借鉴语用学的理论。
这种转向是翻译和语言学之间的互动研究最为显著的成果,也通过其他学科间接地表现出来。
自此西方的翻译理论开始系统化,从现代阶段向当代阶段转变,逐渐走向了成熟时期。
德国学者玛丽·斯内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和我国学者刘宓庆敏锐地把握了这种转向,提出了各自的翻译理论。
斯内尔-霍恩比在她的著作《翻译研究:综合法》(1987,1995)一书中提出了综合法或多元互补法,这奠定了她在翻译界的地位。
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曾经评论:斯内尔-霍恩比“在这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角度来加以讨论,因为它们为解释笔译和口译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基本的论点”(转引自田德蓓,2001)。
国内的翻译学者田德蓓(2001)、张炳丽(2007)从比对翻译的学科定位、翻译理论建立的基础和语言和文化三方面分析了斯内尔-霍恩的翻译综合法,并且认为这种综合的翻译法可以使译者进一步明确在翻译过程中所应关注的焦点和主攻力向,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翻译家刘宓庆在1990年出版了《现代翻译理论》,系统地提出了当代翻译理论。
翻译研究综合法及其在隐喻翻译中的应用

·71·
1980:4)。一个完整的隐喻主要由“本体”(tenor)和“喻体” (vehicle)组成,其形式是把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隐喻意义 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将源领域(source domain)的经验映射 到目的域(target domain),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的域特征 的目的。如人们常说“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把 时间看成金钱,以金钱的宝贵来映射时间的珍贵。
·72·
考高考对教学导向作用,那只有研究命题的内容,研究中 考,考点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探究核心能力的提炼,要 变耗时、耗力的低效为省时、愉快的有效。可教师专 业水平一个可行的举措。
以行政、教研、学校三位一体区域性推进特色办学,创 学校品牌,是爱辉区教育发展的选择,是实现教育公平的 选择。我们举全区教育之力,推行“以教导学,先学后教”的 课堂教学模式是教育一个回归,只有改进课堂教学,才会 达到教学质量的提升,提升学生的幸福和尊严,才是教学 的民生,薄弱学校转变为优质的学校,各类学校各得其所 得发展,教育的公平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葺
2010 年 4 月 总第 152 期 第 4 期
黑河学刊 Heihe Journal
Apr.2010 Serial No.152 No.4
翻译研究综合法及其在隐喻翻译中的应用
王宁
(开封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苏珊·巴斯内特的翻译论及其翻译贡献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1年3月20日Mar.20, 2021第41卷 第3期Vo1.41 No.3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3.025苏珊·巴斯内特的翻译论及其翻译贡献徐继菊 杨 柳(西南石油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37001)摘 要: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在翻译研究领域中主张从文化历史视角进行翻译,是文化翻译学派的典型代表。
她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翻译研究、女性戏剧、女性作品等。
在翻译研究过程中,巴斯内特认为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和单位;在文化翻译中她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就像肌体与心脏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使彼此生命延续不断;翻译学的三种重要模式——哲罗姆模式、贺拉斯模式和施莱尔马赫模式都对翻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苏珊·巴斯奈特;翻译理论;翻译贡献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3-0066-02一、几点翻译理论(一)可译性苏珊·巴斯内特认为文本具有可译性,各国文化之间所呈现出的差异也有其共性[1]12。
她认为各国文化之间的语言共性大于差异,语言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具有特定的功能。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国语言是可译的,但这种可译性具有相对性,完全对等的翻译几乎不存在。
(二)内容与形式在巴斯内特看来,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之间应该保持统一,文学翻译也是如此[1]13。
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应当保留源语纯正的味道。
文学翻译尤其应当在重视翻译语言意义的过程中着重关注翻译形式,以保证文本翻译在传递言语意义的同时,照顾到该源语的文化背景,从而保证翻译出精髓。
(三)功能对等巴斯内特提出“文化功能对等”。
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一、本文概述《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这篇文章旨在深入解读和探讨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
苏珊·巴斯奈特是当代翻译理论界的杰出代表之一,她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对翻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文化翻译观强调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
本文将从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出发,分析其理论内涵,探讨其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启示,以期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有所帮助。
文章将首先介绍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核心思想,包括她对翻译的定义、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方面的论述。
接着,文章将分析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包括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的运用以及翻译质量的评估等方面。
文章还将探讨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包括推动翻译研究的跨学科发展、促进翻译理论的创新以及提升翻译学的学术地位等方面。
通过对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全面解读和分析,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作用,指导翻译实践者更好地应对翻译中的文化挑战,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为翻译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概述苏珊·巴斯奈特,作为当代翻译理论的重要人物,她的文化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她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在她的理论体系中,翻译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意义,而不仅仅是语言学层面的技巧。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它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她主张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尊重并传达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她强调,翻译的目标不仅仅是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义,更是要让他们感受到原文的文化魅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巴斯奈特提出了“文化翻译”的概念。
文学研究的翻译转向,The Translation Turn in Cultural Studies

•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 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 系统。而且,这个系统也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 开放的结构,也即是一个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在这个 多元系统里,各个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不同 的项目可供选择,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
• 但是,在这个整体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有的 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并不是 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永无休止的斗争:处于中心 的系统有可能被驱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也有可能 攻占中心位置。任何多元系统都是一个较大的整体文化的 组成部分,必然与整体文化以及整体内的其他多元系统相 互关联,同时它又可能与其他文化中的对应系统共同组成 一个大多元系统。因此,任何一个多元系统内发生的变化 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世界文化这 一人类社。 • He proposed, by applying his systemic notion of literary study to translation. Questions needed to be asked about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ranslated works and the target system, about why certain texts might be selected for translation at a given time and others ignored and then about how the translations might adopt specific norms and behaviors.
从霍米·巴巴文化翻译“第三空间”看汉语习语英译

2382020年14期总第506期ENGLISH ON CAMPUS从霍米·巴巴文化翻译“第三空间”看汉语习语英译文/王 璧例1:汉语成语“班门弄釜”误译为英语习语“teach fish toswim”。
在汉语成语“班门弄釜”中,涵盖了“鲁班”这个人物,他被奉为中国木匠的始祖,善于制作精巧器具,所以在他面前舞弄斧头,就好比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然而,英语国家大多是海洋文明,孕育出了很多跟“海”或者“鱼”相关的习语。
比如这句英语习语“teach fish to swim”,尽管其含义接近“班门弄斧”,但在无形中却以西方的海洋文化覆盖了汉文化的传统人物形象和民族特色。
从英译的习语中可以看出,翻译时已经以英语语言文化为中心,所构建的“第三空间”不平等,导致文化交流受阻。
这样,既不利于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中国故事。
2.“第三空间”里的和谐对话。
霍米·巴巴主张双方如果不在一个“第三空间”进行“谈判”的话,是不可能获得相互理解的。
所以在翻译时,两种语言文化需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和谐的氛围里协商对话。
以如下例句具体说明。
例2:汉语习语“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误译为英语习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汉语习语“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意思是三个平庸之人若集思广益,也能提出比诸葛亮还周全的计策,比喻人多智慧多,和英语习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有类似的意思。
但汉语习语中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诸葛亮”,他以超凡的智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智者代表,然而英语习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无法体现出汉语习语中“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及隐含的文化信息。
可以看出英语习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只是形式上简单套译,缺少了所要传达的文化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恩比“翻译综合法”与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比较 摘 要: 自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兴起以来, 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借鉴各种理论范式,全面考察翻译的结果和过程。本文比较两位在译坛影响巨大的翻译研究者斯内尔·霍恩比及苏珊·巴斯内特的翻译思想,从二者翻译思想的“同”入手,着重谈二者翻译思想的“异”,旨在更全面地认识两位翻译理论家,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他们的翻译理论。 关键词: 巴斯内特 文化翻译观 霍恩比 翻译综合法 1.引言 20世纪70年代中叶,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宣告成立,自此翻译研究者们尝试借鉴各种理论范式,全面考察翻译的结果和过程。在国际译坛影响巨大的翻译研究学者及第二语言教学专家,斯内尔·霍恩比在系统梳理翻译研究的基本知识后,致力于在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之间建起一座桥梁,并且尝试提出一种适用于各种翻译类型的综合翻译理论方法(an integrated approach)。她提出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翻译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而不仅仅是在原有的范围内改变立场,或者说转换视角的行为。这些新的研究视角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引发了人们对于翻译本质的进一步审视和思考。 自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兴起以来,它开始了广义上的文化转向。就文学翻译而言,这种新的文化范式包括文学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取向、翻译文学在译语文学系统中的地位、译语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决定作用及在后殖民语境文学翻译中隐含的政治话语等。英国沃瑞克大学比较文学理论和翻译研究生院教授、翻译家、诗人苏珊·巴斯内特是这一新的文化范式的倡导者之一。1980年,巴斯内特在《翻译研究》一书中指出翻译研究应从文化层面对翻译进行整体性思考,这开启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门。 2.两者的翻译思想 2.1斯内尔·霍恩比的“翻译综合法” 1988年,斯内尔·霍恩比出版了代表作《翻译研究——综合法》(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详尽地阐述了翻译观。她博采众长,以独特的视角和与众不同的见地全面考察了翻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最终提出将翻译研究设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见解。霍恩比提出的翻译理论范式是格式塔(gestal),在此理论范式的基础之上,她提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且翻译研究应该采取一种综合方法,即翻译研究应作为整体而不是某种形式来考虑。 斯内尔·霍恩比(2001)的综合翻译观是以格式塔和原型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格式塔整体原理是心理学的范畴,它强调整体不是各部分的总和,而是各部分的有机关联,所以不能仅仅通过对部分的分析理解整体。同样,原型学注重的是聚焦和细微的差异。斯内尔·霍恩比运用原型框架,强调各种翻译文本是不可分割的连续体。实际上,原型学的构架就是一种综合方法,它要求翻译研究必须注重语言在较大的文本、情景和文化语境中的关联,并通过这种关联确定字和词的含义。因而,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包含从文学到科技的各种各样的文本翻译。虽说翻译吸收了多门学科,但它并不等于各种领域的总和,也不依附于其中任何一门学科。翻译研究的综合方法是建立在翻译的复杂性上的,而不是基于外在的模式和其他学科的传统方法,它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翻译。这种新的翻译方法为翻译研究者拓宽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2.2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 苏珊·巴斯内特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及翻译对于文化的意义。以她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对当代社会需求和翻译的总体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文化的翻译观,在翻译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使翻译研究另辟蹊径,前景豁然开朗。他们认为文本不是语言中静止不变的标本,而是译者理解作者意图,并将这些意图创造性地再现于另一文化的语言表现,因而翻译绝不仅仅是复制和模仿,更是文化协调和操控。巴斯内特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不是句子,不是语篇,而是文化,基于词语对等或篇章对等的“忠实”根本不存在(潘文国,2002:22-25)。 巴斯内特(2004)认为文化是决定信息核心的关键因素,她的“文化翻译观”主要内容包括: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解码——再编码过程,更重要的是一种交流的行为。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扫除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翻译原则和规范,但这些原则和规范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文的描述,而是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翻译是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3.两者翻译思想的相通性 在对翻译本质的研究中,斯内尔·霍恩比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她在认真研究各派翻译理论,尤其是语言学派、文化翻译学派其他学者和释义学派的长处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跨文化翻译理论。这一理论对整个翻译理论的建设和发展都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她坚信翻译研究的基础是把文化作为一切知识、熟悉程度和感知的总体(totality of knowledge,proficiency and perception),译者的知识、熟练和感知的层次深度不仅决定译者生成目标文本(target text)的能力,而且影响其理解原文本(source text)的能力。她提出应该把文化看做是一切知识、熟练程度和感知的总体,一个译者不仅应该非常熟练地运用翻译过程中的两种语言,更应该对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掌握自如,即不仅应做到“双语”翻译(bilingual),更应是“双文化”翻译(bicultural)。 巴斯内特同样主张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她的文学翻译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翻译研究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连接的纽带是在她的文学翻译思想中体现出的文化翻译观和翻译文化观(段峰,2006:91)。巴斯内特(2004)认为,翻译不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涉及句法、语法和语用等多方面复杂体系的解码与编码过程,是连接语言学、文体学、符号学、美学等的桥梁,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文化的视野中,巴斯内特(2001)强调文学翻译中文化信息传达的重要性,并指出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调适的结果,翻译是一种文化构建翻译。 因此,在回答“翻译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两者都不约而同地肯定了文化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及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桥梁作用,都摒弃了翻译归属于语言学或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传统观念。 4.两者翻译思想的相异性 4.1对“解码过程”的理解 由于语言学翻译理论的统治地位,翻译很长一段时间都被看做是语际转换,即语言的解码和破译过程,斯内尔·霍恩比认为翻译不是解码的过程,而是一种跨文化行为(张炳丽,2007:141)。她借用美国人种学家沃德·古迪纳夫(wardh.goodenough)及德国学者海因兹·格林(heinz gohring)对文化的定义,即文化是知识、熟练程度和理解力的总合。在翻译中,译者不仅要精通两种语言,更要熟悉两种文化(方仪力,2009:133)。而且霍恩比(2001)认为翻译的主要标准应该由翻译的接受者和翻译的具体功能决定。以此为出发点,翻译中的文本分析应该从确定文本的文化和情境开始,把文化看做是世界统一的一部分,下一步则是分析文本的结构。采用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从文本到符号的“从上至下”的方式,追溯一种由关系组成的网络。因此,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还是文化的转换,不是解码的过程,而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主张翻译文化转向的代表人物苏珊·巴斯内特(2001)认为:“文化研究如果能深入翻译所涉及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一定会更有成效(the study of culture would do well to study the processes of encoding and decoding involved in translation.)。”她认为,翻译是编码和解码相结合的过程,文化研究一直对此进行不断探索。翻译是涉及两种符号系统编码和解码的交流过程,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其任务就是对源语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解码。因此,翻译可以说是一种侧重于解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化的移植必须进行解码,解码与交际(或跨文化交际)并不是一组完全对立的概念,两者只是同一个概念中不同层次的程序罢了。如果说交际是目的的话,那么解码便是保证交际成功的手段;如果说交际是目标的话,那么解码便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必要过程。 4.2对“等值”的阐释 “等值”(equivalence),作为一个热门词语,在翻译研究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在过去的翻译理论中,“等值”一直用于阐释翻译的基本概念。然而斯内尔·霍恩比强烈反对在翻译研究中使用“等值”这个术语。她回顾了三大影响深远的主要理论对“等值”所持的观点,即以卡德为代表的莱锡比学派、强调翻译中的语言学的卡特福特及圣经翻译专家奈达。霍恩比认为,这三种主要理论中“等值”或“对等”一词都处于核心地位。这种以“等值”为基础的观点视文本为线形的排列,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不过是涉及序列对等单位替换的转码过程,这无疑将翻译的过程过度简单化,在文本层面或者其他两个层面寻求完全的替代。霍恩比提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为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语言上的完全等值几乎是无法实现的。“等值”这个术语,不仅不精确而且定义含糊不清,容易造成语言之间对称的假象,不适合将其用作基本概念。 然而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却主张最大限度地实现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功能等值,并部分肯定了翻译中等值的概念。她强调文化翻译的功能等值关键在于译语读者在译语文化中所获得的效果要与原语读者在原语文化中的效果对等。她将文化比做人的身体,语言比做人体的心脏。只有人体的心脏与身体各部分组织相互协调,人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因此,外科医生在给病人做心脏手术的时候,必定会考虑病人整体的身体情况。翻译实践亦是如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和语言打交道,而且和文化打交道,译员在将目标语译为目的语的过程中,一定要兼顾语言的准确性和文化的适应性的双重标准,绝不能脱离文化而孤立地看待翻译。 4.3对“翻译研究方法”的阐释 斯内尔·霍恩比就翻译研究提出了较为详细的方法。她认为文本分析和文本再创作是翻译过程的两个基本方面,并且指出既然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就应该注重译语文本的功能(前瞻性翻译),而不能囿于原语文本的条条框框(回顾性翻译),可见翻译既是文本分析又是一种文本的再创作(田德培,2001:74)。为此,斯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