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看文学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文化翻译观下《滕王阁序》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 240-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文化翻译观下《滕王阁序》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南昌工学院/张林林【摘要】本文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以罗经国对《滕王阁序》的译本为案例对《滕王阁序》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及策略进行了探讨,指出译者只有把“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相结合,并具备深厚的中英文功底,才能翻译出符合译入语读者需求的版本。
【关键词】《滕王阁序》 文化翻译观 文化负载词文化翻译观就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
苏珊·巴斯奈特( Susan Bassnett)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
《滕王阁序》是我国古代散文中骈体文中的上佳之作。
《滕王阁序》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这对其英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以罗经国《滕王阁序》英译本作为语料,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通过具体例证来探讨《滕王阁序》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和技巧。
一、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翻译理论研究中的“文化转向”是奥地利学者玛丽·斯莱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于1990年在其一篇名曰“Linguistic Transcoding or Cultural Transfer: A Critic of Translation Theory in Germany”的论文中提出来的,后被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借用来指称其以文化为取向的翻译研究。
巴斯奈特指出,应该把翻译单位从人们所接受的语篇转变到文化上,即所谓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shift)。
二、文化翻译观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1.文化负载词的定义。
“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指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
“文化负载词”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建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
《滕王阁序》中包含了大量的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词汇,因此,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研究其中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有利于世界各国加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看影视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处理

【Abstract】Susan Bassnett’s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is an important one. It emphasizes that translation should satisfy the need of target culture and the reader’s acceptance is an important standard of translation. This theory has provided a good perspectiv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films.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in this area.
542
科技信息
○高校讲坛○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9 年 第 1 期
各个不同的表达式孤立开来进行学习,这是他们感到学习困难的一个
重要原因,所以使学生认识到同一规律有不同的表达式源自于背景的
不同,有不同的应用环境,认识同一规律的不同表达式和它们之间的
内在联系,也是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同一个规律,对知识点的认识更透
3.1 归化 文化翻译观强调译语文化是决定翻译的因素 。 翻译中 的语言和语用变化应偏向于满足译语文化的需要,注意信息传递的效 果,即读者的接受性。 因此归化法是处理文化信息的一个常用方法。
从文化翻译理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译策略

从文化翻译理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译策略作者:张昆鹏魏天婵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年第05期任何一种语言必然承载着某种文化,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之中,两者互为影响,相互渗透。
文化负载词汇是语言与文化的结晶。
它反映了某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生活方式。
任何翻译活动都无法脱离文化语境,翻译的任务是将源语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展现给目标语读者,其目的是实现文化间的交流,因而,翻译必然是文化翻译。
然而,中西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以及部分文化负载词汇的固有特点使其英译很难完整传递源语文化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开展。
从文化角度探讨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能够保留源语文化特色并促进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交流。
一、文化翻译理论及其发展在西方翻译研究的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转向,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语言学转向和70年代左右开始的文化转向。
语言学转向使当代西方的译学研究更加细致地分析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语码转化,更加注重对文本的研究,摆脱了语文学阶段对译者经验天分的过度强调。
文化转向更加侧重翻译活动与目标语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政治的关系,更加注重翻译在目标语社会中的巨大社会影响和作用,把翻译放到了更宏观的文化背景去考察,推动了译学研究的向前发展。
“文化转向”的倡导者苏珊·巴斯奈特在《翻译·历史·文化》一书中提出了自己对文化翻译的建议,她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应该被看作基本的翻译单位,不能僵化在文本层面;翻译不是简单解码和再编码的过程而是一种交际行为;对翻译的理解不应该局限于译者对源语的描述,翻译更应该体现出其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功能对等。
文化转向同样促进了中国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刘宓庆认为,文化翻译应遵循“文化传真”原则,“文化翻译的社会功能决定文化翻译应以丰富译语文化为原则”。
王佐良认为,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文化与翻译》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其他策略: 补偿(删除+ 在文本另一个地方加上效果相 似的自创) 移位( 把文化专有项移到另一个地方) 淡化( 把一些“ 太过分” 或者不可接受的 项目去掉, 代之以比较“ 温和”或符合译语 传统的项目)。 Aixela, Javier-Franco. 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 [A]. Alavarez, Roman et al (eds) Translation, Power, Subversion [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6:52-78.
5) 本源概念的翻译(何元建,2010) 本源概念(indigenous information)指某一 语言社团在自己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思 维方式发展过程中孕育出的特有概念。它 对于另外一个语言社团是外来的(alien)(何 元建,2010:211)。
从语义与语用的角度,信息不外乎有两种:1) 为源语社团与文化和译语社团与文化所共 享,或称通用信息(shared information);2) 为源语社团与文化所独享,或称本源信息 或概念(何元建,2010:211)。
2)王东风(2000:248-253) 1、文外作注: 直译加注释。 2、文内明示: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3、归化(替换) 4、删除 5、硬译: 按字面照译原文。
3)刘宓庆(2007:248-256) 翻译中文化信息的表现手段:图像(图表)、模仿 (直译)、替代、阐释和淡化(decoloration)。
从双语平行语料我们观察到四点(何元建, 2010:214): 1) 白皮书属于敏感类文本,也属于所谓权 威性文本(authoritative texts)。之所以敏感, 原因就是传递了本源概念。因此,译者极 少有省略、换译以及意译的选择;唯一可 行的策略就是直译,对直译的文字也不加 注释(原因大概是译者无权或者无权威做出 注释)。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边塞诗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边塞诗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作者:张玮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5期摘要:英国翻译理论家Susan Bassnett在《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中提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现今的翻译也越来越多的将向文化翻译的方向靠拢。
诗歌,作为文化翻译中最璀璨并最不容忽视的一种翻译题材被众多国外汉学家和国内翻译家所青睐。
本文主要选取岑参的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三个译本,即许渊冲、C. Gaunt和Witter Bynner的译本,在文化翻译的视角下,对其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讨论。
文中将文化负载词分为三类(地名官名类、乐器兵器类和自然景物类)进行讨论,主要讨论在这些词的文化意义的传递上,四位译者所采用的策略。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边塞诗;文化负载词;翻译一、引言在汉文化的灿烂宝库中,唐诗一枝独秀,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唐诗种类繁多,但以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等人构成的边塞诗派成为盛唐诗林中璀璨的明珠,与山水诗和田园诗齐名。
其中岑参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他“一生积极进取,热衷功名,屡怀而立之年当有作为的壮志”,“因此,为了建功立业,他嫉妒远赴西北边陲,亲身体验了边塞生活的坚信与异域的民俗风情”。
(石观海,2013:201)正因他的这些经历,使得他的边塞诗情感豪迈、比喻奇警、想象奇特。
“他边塞诗里漫天风石的戈壁、千树梨花的白雪、沉重不翻的红旗、沸浪炎波的热海以鲜丽奇诡的色彩使这一传统主题有了新的活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其中的代表诗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涉及到了很多具有文化意义的词,“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6:232)它们被统称为文化负载词。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概括了五种文化因素: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Nida, 2004:91)而这首诗中的文化负载词包括了其中三种,在下文中,笔者将其分为了地名官名类、乐器兵器类和自然景物类三部分,分别对应社会文化、物质文化和生态文化。
文化翻译观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文化翻译观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作者:彭丽梅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5期内容摘要:本文根据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来探讨客家山歌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目的在于指出文化翻译观对于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指导作用及解释性,为客家山歌的传播做贡献。
因为文化负载词种类的特殊性、复杂性,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也应该是灵活多变的。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客家山歌文化翻译观一.文化负载词的特点及翻译现状翻译的质量决定了中西交流的效率,随着中西交流的频率越来越高,这对翻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中西之间存在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障碍和难点,这也给译者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而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正是难点之一。
所谓文化负载词就是指那些带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它是有别与其他国家的文化。
同时这些文化负载词能够反映特定时期的经济基础、时代背景、政治风貌、物质文化和宗教信仰等。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文化负载词的产生。
文化负载词在原文中一般扮演两种角色。
一是为了实现概念意义,也就是字面意思。
二是为了传达特殊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角色决定了在翻译时所采用的不同策略。
如果是为了实现概念意义,此时译者可采用直译的方法表达字面意思而不需把文化内涵翻译出来。
反之,要采用意译等方法将原文的文化内涵传递出来。
文化内涵又可以分几种。
第一原文的文化负载词能在目的语中找到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
第二不能再目的语中找到与原文相似文化内涵的文化负载词。
与目的语中的文化内涵是否一致也决定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由上述可见,文化负载词的复杂性,特殊性必然给我们翻译时带来一定的困难。
尽管翻译文化负载词是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译者们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应用不同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也为我们在翻译文化负载词中提出了很好的借鉴。
有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为其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奠定坚实的基础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翻译实践活动。
本文采用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来指导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

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摘要:文化负载词由于包含特定的文化信息,在译语文化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汇,使翻译产生了很大的困难。
本文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出发,探讨了汉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诠释了文化翻译观在当今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文化负载词翻译原则翻译活动十分复杂,语言差异、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差异,译者的语言功底、文化素养,以及由其世界观、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构成的理解的前结构等都会对翻译的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
其中,文化差异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在近二十年来的翻译理论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翻译虽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语言反映着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而在语言使用中,词汇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
词汇作为语言的最基本的单位,特别是负载着某种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在翻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何才能把这些词汇中的文化内涵恰当地传递出来,一直是翻译中的难题。
本文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角度谈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
1.巴斯奈特德的文化翻译观翻译理论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语文学范式阶段、语言学范式阶段和文化范式阶段。
语文学范式阶段强调译者的天资禀赋,重视译者的技巧和经验。
语言学范式阶段强调翻译文本,注重对文本本身词句的研究。
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才逐步被纳入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人们开始逐步意识到翻译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真正的翻译应该是基于语言转换的跨文化交流。
1990年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在他们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在《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巴斯奈特提出的理论宗旨为: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不应割裂孤立,而应相辅相成,在文化平等原则基础上,尽可能保留源语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文化共享。
译者在翻译中应使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在功能上等值,使译语文本对译语文化的读者产生源语文本对源语文化的读者相同的效果。
从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理论看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从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理论看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随着文化交流和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剧被引进中国。
相对于配音版本,更多的中国观众喜欢保持原声的字幕版本。
因此,美剧字幕的翻译吸引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每部电视剧都会反映出其国家和民族文化,文化负载词不可避免的出现在字幕中。
由于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了美剧字幕翻译中的难点。
因此,美剧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汉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摩登家庭》是一部表现美国家庭生活的情景喜剧。
它反映了美国文化的许多方面。
本文以《摩登家庭》第六季字幕为例,按照纽马克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方法,对这一季中的文化负载词分成了五类:(1)生态;(2)物质;(3)社会;(4)组织机构,风俗,活动,程序,思想观念;(5)姿势和习惯。
基于以上分类,本文研究了各类文化负载词主要翻译方法的选用情况,并结合字幕的特点,从巴斯内特文化翻译理论的角度,对其翻译进行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第三类涉及工作和娱乐的社会类文化负载词以及第二类人们吃穿住行的物质类文化负载词出现较多,而最后一类有关姿势和习惯的文化负载词最少。
对于主要翻译方法的选用情况,各类文化负载词也有所不同。
涉及到的翻译方法主要包括完全保留,加注,释意,泛化,细化,官方名称,替换等。
此外,研究还发现,具体翻译方法的选用还受其在文中的重要性以及具体语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看文学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摘要] 文化负载词是指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等词,因而文化负载词的的适当处理是文学翻译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视角探讨文学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带来一定的启示,最终使译文读者跨越文化的障碍,达到文化上功能对等的效果。
[关键词]: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文化负载词;归化;异化序言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趋频繁,翻译的语言学方法在翻译研究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1990年苏珊·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列费维尔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鲜明地提出了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的对等就是原文与译文之间在文化功能上的对等。
文学作品中蕴藏着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如成语、俗语、谚语、典故、委婉语等。
文化负载词是民族语言文化的结晶,是一个国家的传统核心价值所在。
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适当处理对于传播和树立国家形象极其关键。
本文以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为指导,举例探讨对文学作品翻译中在处理文化信息时所采用的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
一、苏珊·巴斯奈特以其文化翻译观1. 苏珊·巴斯奈特苏珊·巴斯奈特是一位活跃在当今英国甚至整个世界翻译界的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是西方翻译研究向文化转向的坚定倡导者。
她的著作主要有《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与列弗维尔合编)、《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比较文学:批评导论》(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Constructing Culture: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等。
作为翻译文化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巴斯奈特的翻译思想对翻译研究的影响深远。
2.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在《翻译、历史与文化》这一著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其主要内容表现在:第一,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传统的词、句子、段落或是语篇上;第二,翻译不是一个单纯的译码——重组过程,而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第三,翻译应走出语义等值的局限,实现文化上的功能对等,翻译的等值是多层面的。
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第四,翻译的原则和规范是不断变化的。
翻译的目的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根据巴斯奈特阐述的文化翻译观,翻译的目的在于文化交流,因而文化是第一位的,信息是第二位的。
就具体翻译而论,译者应该尽可能地保留文化的差异性;译文读者要能够适应文化的差别,通过译文了解异国风情,异国文化。
二、文化负载词及其分类1.文化负载词的定义文化负载词的定义众说纷纭,它有多种不同的名称,如文化词汇、文化内涵词、文化空缺词、词汇空缺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是本质都是一样的,即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等词。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产生了大量富有民族特色的词汇。
这类词汇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国家名族的文化生活,传递着一个民族特殊的文化信息。
文化负载词并不单指词汇,也包括短语,往往要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才能表达特定的意思。
2.文化负载词的分类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文学作品中,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几乎无处不在,包括成语、谚语、俗语、问候语、称谓语、歇后语、政治词汇等等。
一般而言,词汇包括两层意义: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
概念意义是从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里抽象出来的意义,包括该词所有相关的语义特征;联想意义是指词语运用到语篇中所产生的意义。
根据这两个方面的意义,英汉文化负载词的关系归纳为四类:词汇偶合:词汇意义和联想意义完全相同。
如:汉语中有“海枯石烂”、“隔墙有耳”等成语,英语中有“sea going dry and rocks melting”、“walls have ears”等。
词汇并行:字面意思不同,但具有相同的深层含义。
换句话说,不同民族对同一内涵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例如“酒肉朋友”和“fair-weather friends”;“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和“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等。
词汇空缺:概念意义相同,联想意义在一种语言内丰富在另一种语言中空缺。
这类词出现在特定的文化中,由于生活经历、习俗、神话传说和文化传统的独特性。
如汉语中有四君子(梅、兰、竹、菊)、“秀才班子”等等,同样英语中有“revival meeting”(一种感情极为激发的福音会)、“bingo game”(西方为了尽快认识来参加聚会的人们而设计的一种相互认识的配对游戏)等。
词汇冲突:概念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或部分相同。
如“狗”这个意象在英美文化和汉语文化中联想意义是相反的,英语中有“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汉语中有“狗东西”、“狗改不了吃屎”等。
三、从“文化翻译观”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文学作品翻译时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一般有两种方法: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和以原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即归化和异化。
巴斯奈特认为,如果文化存在共性,就可以直接将原语文化意象传译到译语中去;如果文化的个性存在冲突,则应从译语对象的接受效果出发,将原语文化的功能传译到译语文化中去,达到功能等效的目的。
下面笔者将结合文化翻译观举例分析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策略。
1.归化法世界各国不同民族在表达习惯、表达方法和表达技巧上都有很大大相似之处,即文化共核。
翻译文学作品时,英汉中词汇偶合和词汇并行关系的文化负载词,译者通常采取归化法。
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1:给他钱是多此一举,因为他已经很富有了。
译文:To offer him money is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he is very wealthy.例2:不尝黄连苦,哪知蜜糖甜。
不要总以为天下乌鸦一般黑。
译文:Who has never tasted bitter, knows not what is sweet. But don’t always be thinking “in every country dogs bite”.例3:他没料到半路上会杀出一个程咬金来。
译文:Little did he expect that half way another man should appear and dry to poke his nose into the matter.巴斯奈特认为,文化共核的存在,原语和译语在用词,线性搭配,修辞手段,借用形象的文化心理习惯等方面都较一致,因而译者在处理这类文化负载词时,就能够信手拈来,获得“文化对等”的效果。
从这个角度上讲归化翻译恰到好处,她使读者领域到不同文化之间不谋而合、异曲同工之妙,使得译文符合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表达习惯。
2.异化法尽管文化之间存在共核,但是汉语和英语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这两种语言存在很大词汇空缺。
词汇空缺纵然是翻译的一大挑战,但并不意味着文化是不可译的。
在处理英汉语中词汇空缺、词汇冲突的文化负载词时,译者通常采用异化手法。
请看下面的例子:例1: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译文: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例2:穷棒子闹翻身,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译文:The way we poor folks try to emancipate ourselves, is just like the way the Eight Fairies(the eight immortals of Taoism inChinese folklore) crossed the sea each displaying his owntalent…例3: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
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译文:An able fellow needs the help of three other people; a fence needs the support of three stakes. With all its beauty, thelotus needs the green of its leaves to see it off.巴斯奈特认为,翻译时一个辩证的过程。
文化翻译观主张保留原作中的比喻形象,新颖的语言特征以及让人揣测的联想思维。
异化的策略可以保留原语文化的差异性,将其输入到译语文化中去,因而要求译文的读者能够适应文化差别,通过对译文的阅读了解异国文化、异国风情。
结语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符号的转换,而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流和渗透。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为了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保持民族特色,加强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渗透。
文化负载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处理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时,归化还是异化不是重点,关键在于实现译语文化和原语文化在功能上的等值,使译语文本对译语文化的读者产生原语文本对原语文化的读者相同的效果。
参考文献:Susan Bassnett. Translation Studie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dedge. 1991Susan Bassnett &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 1990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M]. 2001刘宓庆.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2李延林.英语文化翻译学实践教程. 长沙: 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李莉.从文化等值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河北大学.2010作者简介:袁剑(1989—),女,汉族,湖南邵阳,现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12级硕士研究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