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推拿按摩大全
婴幼儿推拿常用穴位 上肢部穴位

15.胃经 位置:鱼际桡侧赤白肉际处。 操作: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称补胃经;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 ,称清胃经。补胃经和清胃经统称推胃经。 次数:100~500次 主治:呕恶嗳气、烦渴善饥、食欲不振、吐血衄血等。 临床应用:补胃经能健脾胃、助运化,可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纳呆腹胀等症,常与补脾经、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等合用 。清胃经能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可用于脾 胃湿热或胃气不和气引起的上逆呕恶等,常与清脾经、推天柱骨、 横纹推向板门等使用;若用于胃肠实热、脘腹胀满、发热烦渴、便 秘纳呆等,常与清大肠、退六腑、揉天枢、推下七节骨等合用。
10.四横纹(四缝) 位置:掌侧食、中、环、小指近节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将小儿四指并拢,医生用拇指从小儿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 ,称推四横纹;用拇指甲分别掐食、中、环、小指近节指间横纹, 称掐四横纹。 次数:推100~300次;掐 5次。 主治: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疳积、咳喘等。 临床应用:推四横纹能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可用于治疗腹 胀腹痛、消化不良、疳积,常与补脾经、揉中脘等穴合用;掐四横 纹能退热除烦、散瘀结;亦可选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四横纹出血( 液)以治疗疳积,效果也很好。
21.十宣(十王) 位置:十指指尖,指甲下赤白肉际处。 操作:用掐法,称掐十宣。 次数:各掐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高热、昏厥、惊风等。 临床应用:掐十宣主要用于急救,有清热、开窍、醒神的作用,常 与掐老龙、掐人中、掐小天心等穴合用。
22.老龙 位置:中指甲后1分许。 操作:用掐法,称掐老龙。 次数:掐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急惊风。 临床应用:掐老龙主要用于急救,有醒神开窍的作用。掐之知痛有 声者,较易治,不知痛而无声者,一般难治。
20.运水人土、运土人水 位置:手掌面,大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呈一弧线状。 操作:自拇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推运至小指根,称运土入水 ;反之,自小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推运至拇指根,称运水入 土。 次数:100~300次。 主治:小便赤涩、腹胀、腹泻、食欲不振、便秘等。 临床应用:运土入水能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可用于因湿热内蕴 而致小腹胀满、小便赤涩、泄泻痢疾等症,常与退六腑合用;运水 入土能健脾助运、润燥通便,可用于因脾胃虚弱而致完谷不化、腹 泻痢疾、疳积、便秘等症,常与推三关合用。
秘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高清大图,快收藏吧!

秘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高清大图,快收藏吧!二十一、三关(上三关)位置:在前臂桡侧缘,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令小儿掌侧位,掌心向内。
术者左手托住小儿尺侧腕关节,食、中二指并拢直托小儿前臂,以右手拇指或并拢的食、中二指指面在前臂桡侧,由腕横纹起推至肘横纹,称推三关。
100~300次。
作用:补虚扶弱,助气和血,培补元气,温阳散寒,熏蒸取汗。
主治:一切虚寒证,营养不良性贫血,黄疸,瘫痪,痘疹欲出不透,下肢痿软(婴儿瘫),疮疖(无脓期,有助化脓),手足凉等。
二十二、六腑(退下六腑)位置:在前臂尺侧缘,自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令小儿掌侧位,掌心向内。
术者左手握住小儿桡侧腕关节,以右手拇指或并拢的食、中二指指面在前臂尺侧,由肘横纹起推至腕横纹,称退六腑。
100~300次。
作用:凉血,退热,解毒。
主治:一切实热证,高热不退,惊厥,烦躁,口疮,重舌,木舌,牙龈红肿,咽喉肿痛,腮腺炎,赤痢,便秘,无名肿毒,疮疖(红肿期),疹痘不消等。
二十三、乙窝蜂(一窝蜂)位置:在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以右手中指或拇指指面揉之,称揉乙窝风。
100~500次。
作用:发散风寒,宣通表里,温中行气,利关节,止痹痛。
主治:伤风感冒,腹痛,痹痛,急慢惊风。
说明:拇指揉多用于发散风寒。
中指揉多用于温中行气,利关节,止痹痛。
二十四、外劳宫位置:在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四指,使其掌心向下,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称揉外劳宫。
100~300次。
作用:温中散寒,温固下元,升阳举陷。
主治:肠鸣腹痛,腹泻,寒痢,大便色青或绿,便物不化或有黏液,疝气,脱肛,遗尿,蛔虫腹痛。
说明:本穴为补元阳之主穴,穴位温热,能内达外散。
揉之能发汗,凡脏腑凝寒痼冷,用之有温通作用,但温通之中又有收敛作用,而不致温散太过。
二十五、二马(二人上马,上马)位置:在手背第四、五掌骨小头后陷中。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左手食指垫于患儿小横纹穴处,其余手指握住患儿食、中、无名指,使患儿无名指与小指之间的缝隙加大,利于穴位操作,右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斜行插入穴中,上下揉动,称揉二马。
小儿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

⼩⼉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推拿⼿法 1.清、补脾⼟ 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中医功效等于吃⼈参、⽩术;从螺纹⾯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
脾⼟多⽤补,⽽少⽤清。
2.清、推⼤肠 部位:⾷指外缘(即⾷指桡侧——编者注),⾃指尖⾄虎⼝成⼀直线。
操作:从⾷指端直推⾄虎⼝,名“推⼤肠”,为补,⽌泻;从虎⼝推向⾷指端,名“清⼤肠”,治便秘。
3.揉板门 部位:⼿掌⼤鱼际平⾯。
操作:⽤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
揉法为补,⾃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向——编者注)为“清”,作⽤同清推⼤肠。
4.清肝⽊ 部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
注意:“肝⽊”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
5.清⼼⽕ 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
注意:“⼼⽕”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
清肝⽊与清⼼⽕有清⽕、降热功能。
6.清、补肺⾦ 部分:⽆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旋推为补,名“补肺⾦”。
“肺⾦”实热症⽤清法,虚症⽤补法。
7.补肾⽔部位:⼩指脂腹。
操作:肾⽔与肝⽊、⼼⽕、肺⾦的⼿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
注意:“⽔”宜补不宜清,补肾⽔相当吊盐⽔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
8.揉外劳宫部位:第三掌⾻背侧,腕横纹⾄掌⾻⼩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
有清热、镇静、⽌痛作⽤。
9.推上三关部位:⼩臂前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下向上推,名“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有发汗降热作⽤。
10.清天河⽔部位:⼩臂内侧,⾃腕横纹中点⾄肘横纹中点成⼀直线。
操作:⽤拇指侧推或⽤⾷、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是退热重要⼿法,还有宁⼼与安眠作⽤。
11.退六腑 部位:⼩臂后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指腹⾃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
小儿推拿穴位知识

小儿推拿穴位知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小儿推拿穴位知识,这可真是个神奇又有趣的事儿呢!你想想看,小小的穴位,就像身体里的小开关,轻轻按一按,就能给孩子带来好多好处。
就好比家里的各种电器开关,按对了,灯就亮了,电视就能看了,多有意思呀!咱先说这个天门穴,在孩子的额头正中间。
给孩子推这个穴位呀,就像是给他们的小脑袋瓜来了一场温柔的按摩。
孩子要是有点不舒服,比如哭闹啦,或者感觉脑袋闷闷的,你就用你的大拇指,轻轻地从下往上推一推。
这感觉就像是给孩子的小脑袋吹了一阵轻柔的风,能让他们舒服不少呢!还有那板门穴,就在孩子的手掌上。
这可是个重要的穴位哟!就好像是孩子手上的一个神奇按钮。
孩子要是胃口不好,不想吃饭,那你就多揉揉板门穴。
揉的时候呀,就想象自己在给这个穴位做一场小小的按摩派对,让它活跃起来,这样孩子的食欲说不定就被你给召唤出来啦!再说说足三里,这个穴位在孩子的小腿上呢。
它就像是孩子身体的能量站,给它按一按,就等于给孩子的身体加加油。
要是孩子容易累,或者身体有点弱弱的,那你就多帮他们按按足三里。
就像给他们的小腿装了一个小马达,让他们活力满满呀!哎呀,这些小儿推拿穴位真的是太神奇啦!咱当家长的可得好好记住它们。
这就好比我们有了一把打开孩子健康之门的钥匙。
我们不用打针吃药,就能让孩子舒舒服服的,多好呀!你说,这么好的东西,咱能不好好利用吗?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小小的穴位,它们的作用可大着呢!就像那些小小的星星,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汇聚起来就能照亮整个天空。
咱给孩子推拿穴位,就是在给他们的身体注入温暖和关爱,让他们茁壮成长。
所以呀,朋友们,赶紧行动起来吧!多给孩子推推这些穴位,让他们在我们的关爱下健康快乐地长大。
相信我,你一定会看到神奇的效果的!这可不是我在吹牛哦,你试试就知道啦!。
小儿推拿按摩常见穴位图解大全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小儿推拿按摩常见穴位图解大全偏方大全网推拿医术是中国古老的医治伤病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不需要用药就,就能达到治病的作用。
宝宝生病了,如果妈妈懂得一点简不仅帮助宝宝尽快治好病,还能免去宝宝打针吃药的痛苦。
本期专题我们就收集了一些简单易学的小儿推拿按摩知识,让妈妈帮常用穴位视频教程常见手法穴位查询疾病按摩头面部(点击看大图)胸腹部(点击看大图)腰背部(点击看大图)手肘部(点击看大图)手背部(点击看大图)阳坎宫山根(山风)人中迎香牙关(颊车)印堂耳后高骨风池天柱颈骨承浆囟门地仓穴瞳子髎穴四白穴阳白穴睛明穴天鼎穴翳风穴廉泉根乳旁中脘神阙(脐中)腹穴胁肋天枢丹田肚角水分穴期门穴肩禺穴中府穴井风门肺俞脾俞肾俞腰俞七节骨龟尾长强脊柱肝俞胃俞至阳穴厥阴俞穴心俞穴命门穴三焦俞膀胱俞大肠俞关元俞经肺经肾经胃经大肠穴小肠穴四横纹(四缝穴)板门内劳宫内八卦小天心(鱼际交)运水人土、运土人水总筋大横纹(手阴阳)十宣(十劳宫三关六腑清天河水合谷穴少商穴甘载威灵精灵外八卦一窝风膊阳池肾顶肾纹掌小横纹小横纹神门穴眼中三里上痢三阴交解溪丰隆涌泉前承山后承山委中昆仑仆参上巨虚穴绝骨穴梁丘穴阴陵泉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视频:小儿按摩基础知识和技法01 视频:小儿按摩基础知识和技法02 视频:小儿按摩基础知识和技法03 视频:小儿推拿手法3 视频:小儿推拿手法2 视频:小儿推拿手法1 视频:小儿揉肾顶 视频:小儿补肺经 视频:推拿常用手法穴位 视频:小儿常用下肢部穴位 视频:小儿常用上肢部穴位 视频:小儿常用肩背部穴位 视频:小儿常用胸腹部穴位 视频:小儿按摩常用穴位常见病推拿疗法 视频:小儿支气管炎 视频:小儿腹泻疗法 视频:小儿便秘疗法视频:小儿厌食穴位 视频:小儿呕吐穴位 视频:小儿咳嗽穴位 视频:小儿发热穴位视频:缓解宝宝疼痛穴位按摩 视频:小儿发热按摩疗法 视频:小儿佝偻病按摩疗法 视频:小儿腹泻按摩疗法 视频:小儿鼻出血按摩疗法 视频:小儿腹痛按摩疗法 视频:小儿推拿常见手法视频:如何治疗宝宝便秘、腹泻、虚汗 视频:小儿遗尿按摩疗法 视频:小儿口唇燥裂 视频:小儿痢疾按摩疗法 视频:小儿消化不良 视频:小儿便秘按摩疗法 视频:小儿感冒按摩疗法视频:小儿感冒疗法小儿生理与病理的特点认识小儿推拿未病先防的重要性小儿推拿主要特点是什么 小儿推拿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小儿推拿有什么作用? 认识:什么是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发展史 小儿推拿的中医学原理 小儿推拿的现代医学原理 小儿推拿的特点 小儿推拿的治疗原则 小儿推拿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小儿推拿常用的治法 小儿推拿一般次数与疗程 小儿推拿意外的处理与预防小儿推拿理论知识: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推拿理论知识:小儿哮喘 小儿推拿理论知识:小儿大便干燥小儿推拿理论知识:小儿多动症小儿按摩常用穴位(图文) 小儿按摩注意事项 小儿按摩常用介质 小儿按摩疗法特点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小儿疾病辨证要素 小儿疾病辨证望闻问切诊 小儿按摩常用12手法(动画演示)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拿法(图文)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捣法(图文)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运法(图文)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捏法(图文)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掐法(图文)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摩法(图文)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按法(图文)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揉法(图文)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推法(图文)小儿推拿按摩上肢外侧及掌背面穴位图 小儿推拿按摩上肢内侧及掌面穴位图 小儿推拿按摩头颈部穴位图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小儿推拿理论知识:小儿厌食小儿推拿理论知识:小儿风寒感冒小儿推拿理论知识:小儿便秘小儿推拿理论知识:小儿发热小儿推拿理论知识:小儿咳嗽孩子不吃饭怎么办—小儿厌食的家庭调治法孩子拉肚子怎么办—小儿泄泻的家庭调治法君臣佐使小儿推拿医病法八种小儿推拿注意9大事项常用的十五个穴位-真人演示详细图解(图文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40个小儿推拿手法, 其特点是取穴以手臂部穴位为主, 全身穴位为辅;手法灵巧共同, 把持规范简便, 且疗效显著.快来跟着学两招吧!一、脾经(脾土)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 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把持: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 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 用右手拇指推之.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 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 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 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 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 顺时针方向为补, 逆时针方向为泻.一般用300~500次.作用:脾为后天之本, 补之可补虚扶弱, 补血生肌, 进饮食, 化痰涎, 助消化, 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 消食化积.主治:食欲不振, 呕吐, 泄泻, 疳积, 痢疾, 惊厥, 黄疸, 湿痰, 痿证, 疹、痘不出, 改变面色等.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增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卵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二、肝经(肝木)位置:在食指掌面.把持: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 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 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 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 称为补肝经.一般100~500次.作用:开郁, 除烦, 平肝胆之火, 息风镇惊.主治:目赤, 昏闭, 烦躁不安, 惊风抽搐, 口苦咽干.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 不用补法, 若肝虚应补时, 则用补肾经代之, 为滋肾养肝法.因肾为肝之母, 补肾即补肝.如肝实或不采纳本穴, 可用泻心火, 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 因肝为心之母, 实则泻其子, 心与小肠相内外.三、心经(心火)位置:在中指掌面.把持: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 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 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 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 称为补心经.100~500次.作用:清热, 泻心火, 补益心血, 养心安神.主治:小便晦气, 口舌生疮, 目赤, 五心烦热, 惊惕不安.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 不用补法, 因心火不能妄动.若心气虚或不采纳本穴, 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如患儿高热并见两颧腮部色赤尤甚, 为火来烁金, 可有剧咳发作, 应采纳泻法, 推1~2次后.多见两颧腮色赤消退, 对剧咳也可缓解.但对患有肺结核病的两颧腮色赤者, 用之无效.四、肺经(肺金)位置:在无名指掌面.把持:将小儿的无名指指面向上, 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 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或来回推称为清肺经;由指尖推向指根, 称为补肺经.100~500次.作用:宣肺止咳, 顺气化痰, 疏风解表, 清热通便.主治:感冒, 发热, 咳喘, 肺炎, 肺虚, 自汗, 冷汗, 便结等症.说明:肺经一般用清法或泻法, 不用补法.小儿慢性腹泻、虚寒泻, 应用本穴时应慎重, 推清本穴时间要少, 或不取本穴, 用之不妥, 多见腹泻加剧;如患急症需用本穴时, 可推清本穴1~2次, 待症见缓解后, 应停用.自汗、冷汗及脱肛可用补法, 对肺风喘急等症, 禁用补法.五、肾经(肾水)位置:在小指掌面, 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把持:将小儿的小指面向上, 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 右手拇指由小儿小指指尖推至指根, 称补肾经.100~500次.作用:肾为先天之本, 补肾经可补肾益脑, 益气助神, 纳气定喘, 温下元, 止虚火等.主治:五更泻, 遗尿, 尿频, 肾虚咳喘, 惊风, 癫痫, 牙痛, 骨软无力, 先天缺乏.六、年夜肠位置:在食指桡侧缘, 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把持:将小儿食指固定于术者左手虎口内, 以右手拇指外侧缘推之.自指尖推向指根称补年夜肠, 自指根推向指尖称泻年夜肠, 来回推称清年夜肠.100~500次.作用:补之固肠涩便, 泻之清利脏腑之湿热, 平补平泻导积滞.主治:积食, 口疮, 痢疾, 泄泻, 肛门红肿, 脱肛, 翻肛, 便秘.说明:年夜肠有固肠涩便之功, 但水泻(即湿热泻)时, 应以利尿为主, 推年夜肠时先用泻法、清法, 等尿多后再用补法;里急后重时先用泻年夜肠, 症状缓解后改为清年夜肠或补年夜肠.虚证、脱肛者要用补法;翻肛、肛门红肿、便秘者用泻法或清法.七、小肠位置:在小指尺侧缘, 自指根至指尖成一直线.把持:患儿立掌, 术者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 侧握小儿四指, 使其小指尺正面流露, 再以右手拇指推之, 自指根推向指尖, 称清小肠(或称利小肠或推小肠).一般100~500次, 若独自推小肠, 可推1000次(如无小便时用).作用:分别清浊, 泻热利尿.主治:水泻无小便, 尿频, 尿闭, 尿少, 口疮, 伸舌, 弄舌, 木舌, 口唇裂, 尿道炎.八、小天心(鱼际交)位置:在手掌根正中处, 年夜、小鱼际之间凹陷中, 阴阳池交界处.把持:令小儿掌心向上, 用中指、拇指端揉之或用拇指甲掐之, 或右手半握拳用食、中指第一、第二节反面捣之.揉100~500次;掐3~5次;捣5~20次.作用:通窍散结, 疏通经络, 安神镇惊, 清热利尿, 明目, 矫正筋脉的拘急或偏胜.主治:感冒发热, 神昏, 烦躁不安, 惊风, 抽搐, 癫痫, 失眠, 夜啼, 一切眼疾, 小便晦气, 疹痘欲出不透, 解颅等症.九、阴阳位置:在手掌根部, 小天心穴的两侧, 拇指侧为阳池穴, 小指侧为阴池穴.把持:术者以两手拇指自小天心穴向两侧分推, 称分阴阳;自小天心两侧的阴池穴、阳池穴向小天心穴合推, 称合阴阳.100~300次.作用:分阴阳有调和脏腑, 平衡阴阳的作用;合阴阳有利痰散结的作用.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红白痢疾、肠炎、惊风、抽搐、泄泻、呕吐、黄疸;痰涎壅盛、胸闷咳喘.十、板门位置:在拇指下, 手掌年夜鱼际平面.把持:使小儿年夜鱼际流露, 术者用右手拇指来回推之称清板门;以指端在年夜鱼际平面的中点做揉法, 称揉板门.100~500次.作用:清热凉血, 止血除烦, 消食化积, 具有升降之功.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感冒发热、高热不退、阴虚内热、疹痘潮热不退或疹痘后低热、烦躁不安、口臭、鼻出血、鼻腔炎、上牙龈红肿、光面舌、苔厚等.十一、内劳宫位置:在掌心中央.把持:用拇指或中指端掐揉之, 称掐揉内劳宫;以中指端点患儿手掌中心处, 微用力后迅速抬起, 称点内劳宫;在掌心中滴几滴凉水, 以指端逆运内劳宫, 或从小指掌面运到掌心, 称运内劳宫或水底捞明月.揉100~300次, 运10~30次, 掐3~5次.作用:小儿推拿培训(njbjysctn)。
儿童中医穴位按摩保健操

儿童中医穴位按摩保健操1、开天门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功效: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
用治感冒,头痛,惊风等症。
动作要领: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如果是从眉心推到囟门,则称为大开天门。
】30~50次。
2、按摩迎香穴位置:鼻翼外缘中间的凹陷功效:经常揉按迎香穴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各种呼吸道疾病,增强肺部等呼吸系统的抵抗力。
同时对幼儿排便也非常有好处。
动作要领:双手食指螺纹面置于迎香穴上,从轻到重,由浅而深,按照一定的方向按压,切忌用力过猛。
3、按摩耳轮位置:耳廓周围的软骨,弯折的皮肤边缘。
功效:耳轮上有很多穴位,与人体脏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动作要领:双手握空拳,用拇指与弯曲成弓状的食指中节一侧助力,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摸,直至耳轮充血发热则可。
4、按摩四神聪位置:在头顶部,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一寸处。
两耳与头顶中穴交汇处为百会穴。
功效:为中医的经络奇穴,经常轻轻敲按能促进人体智力,提神醒脑,可促进儿童智力发育。
动作要领:采用点击法刺激。
双手五指弯曲呈弓状,食指、中指、无名指置于左右神聪穴上点击,以穴位感觉酸胀为止。
5、运板门位置:掌测大鱼际平面。
功效:治疗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暧气等。
动作要领:①指揉,称揉板门;②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或从板门穴推向横纹处,称推板门。
100~300次。
6、按摩足三里位置:小腿前外侧,膝盖外侧窝下方四横指(本人手指)位置,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功效: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可促进人体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力,调理脾胃、通经活络,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对于幼儿多发的秋季腹泻,按摩此穴位也有一定的预防保健效果。
动作要领:双手拇指螺纹面分别按压在双腿足三里穴位上,其余手指放在两侧助力。
先轻后重,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按压。
幼儿自行按摩时通常采用拍打的方法,四指并拢,对足三里穴进行敲击。
小儿推拿大全

小儿推拿大全【迎香】[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功用]鼻塞不闻香臭时,按之可以通利鼻窍,使香臭得闻,所以命名为迎香。
[主治]鼻塞流涕。
【耳后高骨】 [别名]【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功用] 疏风解表。
[主治] 头痛,惊风,烦躁不安【天柱骨】[位置]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蘸水自上向下刮。
[功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主治] 呕恶,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肩井】[位置] 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属足少阳胆经。
[操作] 用拇指与示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肩井,一般提拿5次;用指端按肩井,称按肩井,一般按两分钟。
[功用] 发汗解表,补益气血。
[主治] 感冒,昏厥,上肢活动不利等。
【肾顶】[位置] 在小指顶端。
[操作] 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功用] 揉肾顶能收敛肾气,固表止汗。
[主治] 自汗或盗汗(白天或夜间汗多),解颅(指囟门应合不合)等。
【掌小横纹】[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称揉掌小横纹。
[次数]100~500次。
[功用]清热散结、化痰止咳。
[主治]常用于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症,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对婴儿流涎剧烈者,亦有良效。
【小横纹】[位置] 在掌面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 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功用] 开胸散郁,化痰涎。
[主治] 气管炎,百日咳,肺炎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四横纹】(四缝)[位置]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小儿四指拼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为推四横纹。
用拇指甲掐,为掐四横纹。
[功用]退热除烦,散结行气,和气血。
治疗腹胀,疳积,不思饮食等症。
[主治]腹胀、疳积、消化不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大全
很实用的宝宝家用推拿指南,包括夜啼、吐奶、退烧、增高、强体、腹泻、开胃等等12个症状的简易解决方法。
小儿推拿效果非常确切有效,爸爸妈妈要收藏!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功用]鼻塞不闻香臭时,按之可以通利鼻窍,使香臭得闻,所以命名为迎香。
[主治]鼻塞流涕。
【耳后高骨】 [别名]【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功用] 疏风解表。
[主治] 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天柱骨】
[位置]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蘸水自上向下刮。
[功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主治] 呕恶,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肩井】
[位置] 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属足少阳胆经。
[操作] 用拇指与示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肩井,一般提拿5次;用指端按肩井,称按肩井,一般按两分钟。
[功用] 发汗解表,补益气血。
[主治] 感冒,昏厥,上肢活动不利等。
【肾顶】
[位置] 在小指顶端。
[操作] 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功用] 揉肾顶能收敛肾气,固表止汗。
[主治] 自汗或盗汗(白天或夜间汗多),解颅(指囟门应合不合)等。
【掌小横纹】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称揉掌小横纹。
[次数]100~500次。
[功用]清热散结、化痰止咳。
[主治]常用于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症,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对婴儿流涎剧烈者,亦有良效。
【小横纹】
[位置] 在掌面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 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功用] 开胸散郁,化痰涎。
[主治] 气管炎,百日咳,肺炎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四横纹】(四缝)
[位置]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小儿四指拼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为推四横纹。
用拇指甲掐,为掐四横纹。
[功用]退热除烦,散结行气,和气血。
治疗腹胀,疳积,不思饮食等症。
[主治]腹胀、疳积、消化不良等。
【五指节】
[位置]在手背,五指第1指间关节处。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称掐五指节,掐5~20次;用拇、食指揉搓称揉五指节,揉100~200次。
[功用]掐或揉五指节能镇惊安神,祛风痰,通关窍,掐五指节主要用于烦躁不安。
[主治]惊惕不安,惊风抽搐,咳嗽痰多,腹痛等。
【板门】
[位置]手掌面大鱼际平面。
[操作]用拇指按揉板门称为揉板门,顺时针、逆时针都可以。
从腕横纹推向拇指根称为横纹推向板门,可以止吐。
反之,称为板门推向横纹,可以止泻。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治疗乳食停滞,食欲不振。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暧气等。
【手阴阳】
[位置]掌侧腕横纹。
又称大横纹。
桡侧(拇指侧)为阳池,尺侧(小指侧)为阴池。
[操作]两拇指自掌侧腕横纹中央(总筋穴)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又称分手阴阳、分阴阳。
[功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
[主治]寒热往来,腹胀、腹泻、呕吐、食积、烦躁不安。
【小天心】 [别名] 鱼际交。
[位置] 在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 用指端揉,称揉小天心;拇指甲掐,称掐小天心;以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间关节捣,称捣小天心
[功用] 揉能清热镇惊,利尿,明目;掐捣能安神镇惊。
[主治] 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涩,目赤肿痛,痘疹欲出不透等。
【老龙】
[位置]在中指指甲根正中下一分。
[操作]拇指甲掐,称掐老龙。
[功用]开窍醒神,退热。
[主治] 突然昏厥,虚脱气闭,心火实热,急惊风。
【端正】
[位置] 在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
[操作] 用拇指甲掐或拇指罗纹面揉称掐、揉端正。
[功用] 掐右端正治呕吐及鼻出血;掐左端正有升提作用,主要用于水泻,痢疾等症。
[主治] 鼻出血,惊风,呕吐,泄泻,痢疾。
【内劳宫】
[位置]在掌心中央,握拳屈指时中指、无名指所指处中间,即是劳宫穴。
[操作]用中指揉,称揉劳宫。
揉100-200次。
[功用]左揉发汗,右揉泻心火,除烦躁。
[主治]发热、烦渴、目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等。
【外劳宫】
[位置] 在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
[操作] 用揉法,称揉外劳;用掐法,称掐外劳。
[功用] 本穴性温,为温阳散寒,升阳举陷佳穴,能发汗解表。
掐揉外劳宫主要用于一切寒证。
[主治] 受寒感冒,腹痛,腹胀,肠鸣,腹泻,消化不良,痢疾,脱肛,遗尿,疝气等。
【一窝风】 [别名] 外一窝风。
[位置]在手腕背侧,腕横纹中央。
[操作] 指端揉,称揉一窝风。
[功用] 揉一窝风能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
[主治] 一切腹痛,伤风感冒,关节痹痛,急慢惊风。
【总筋】 [别名] 内一窝风。
[位置] 在掌后腕横纹之中点。
[操作] 以指按揉称揉总筋;用拇指甲掐称掐总筋。
[功用] 镇惊,醒神。
[主治] 惊风,夜啼,潮热,呕泻等。
【退六腑】
[位置] 在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拇指面或示、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功用] 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 一切热证。
高热,口渴,惊风,咽痛,鹅口疮(口腔舌上满布白色糜点,形如鹅口),腮腺炎,大便干燥等。
【膻中】
[位置] 在胸骨上,两乳头连线之中央,属任脉
[操作] 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椎至乳头名分推膻中[功用] 膻中为气之会穴,居胸中,推揉膻中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 主治] 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呕吐,气逆,咳喘,痰鸣等症。
【腹阴阳】 [别名] 腹。
[位置] 在中脘穴与两胁下之软肉处。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分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功用] 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主治] 腹痛,腹胀,肠鸣等消化系统疾患。
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
【肚角】
[位置] 脐下2寸,(石门)穴旁开2寸大筋处。
[操作] 用拇、示、中三指做拿法,称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
[功用] 此穴为临床止痛要穴,对寒性腹痛及伤食腹痛也相当有效。
[主治] 腹痛,腹泻。
【天枢】
[位置]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的按揉,揉50~100次。
[功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能疏导大肠,理气消滞。
临床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患。
[主治]腹泻、腹胀、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乱。
【脊柱】
[位置] 自大椎至长强呈一直线。
[操作] 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
捏3~5遍,每捏3下再将背脊皮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功用] 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
[主治] 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
【肺俞】
[位置] 在第3胸椎棘突下缘(第3胸椎与第4胸椎间)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用两拇指或用示、中二指揉两侧肺俞,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100次,称分推肺俞,或称分推肩胛骨。
[功用] 益肺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 发热,咳喘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龟尾】
[位置] 在尾骨端。
[操作]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功用] 调理大肠,消炎,止泻通便。
[主治] 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涌泉】
[位置] 在足掌心前1/3与2/3交界处
[操作] 用拇指面向足趾推称推涌泉;用指端揉,称揉涌泉。
推揉50次
[功用] 推涌泉能引火归源,退虚热,止吐泻,左揉止吐,右揉止泻
[主治]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即双手心、双足心发热及心中烦闷)以及烦躁不安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