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甘州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张掖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

张掖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张掖市位于甘肃省东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地区。
张掖市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这不仅关系到张掖市的农业发展,也对全省的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张掖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张掖市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现状。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张掖市拥有大面积的耕地和基本农田资源,其耕地总面积约为X万亩,基本农田面积约为X万亩。
然而,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村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张掖市的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逐渐减少。
其中,耕地被非农用地占用、被建设用地占用,以及被生态用地占用的现象较为突出,给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其次,分析一下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张掖市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土地转移率较低,导致耕地利用率不高。
此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用地建设需求增加,往往会对耕地进行非法占用。
同时,一些生态建设项目也会挤占耕地资源,导致基本农田保护不力。
另外,一些农民对耕地的保护意识薄弱,私设围墙和闲置耕地现象比较严重。
如何保护张掖市的耕地和基本农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首先,应加大土地利用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农民的土地保护意识。
政府可通过开展农地保护宣传活动和培训班等形式,提高农民对土地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其次,应加强土地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占地行为,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完整和稳定。
同时,政府可以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农民也可以通过合作社等形式,开展高效耕作和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另外,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
例如,建立健全土地整治制度和管理机制,加强对耕地占用行为的监管和制约;加强耕地水土保持和环境治理,提高土地的质量和生产能力;加强基本农田的划定和保护,提高基本农田的利用率和保护水平。
总之,张掖市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是一个复杂而紧迫的问题。
张掖市甘州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张掖市甘州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张掖市甘州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析一·区域概括张掖市甘州区地处黑河流域中游,属于河西走廊中段地处东经100°6′—100°52′北纬38°39′—39°24′之间,东临山丹,西接临泽县,南靠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北依合黎山,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接壤。
甘州区是张掖的政治、文化中心,古丝绸之路重镇之一。
境内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474m。
黑河、酥油口河贯穿全境,是典型的农业区。
湿地遍布全区,素有“半城芦苇,半城湖”的美誉。
甘州区深居西北内陆。
属于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13—120mm,蒸发量2047mm,地下水储量10亿立方米。
日照时数3085h无霜期138—179d,具有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全区辖2区18乡镇245个行政村,五个街道办事处。
二·土地利用现状1.土地利用现状及结构根据土地利用调查,甘州区土地总面积6360000亩(1)农用地全区农用地4203600亩占总面积66%。
其中:耕地面积1373000亩,占农用地总面积33%。
园地面积38000亩,占1%。
林地180000亩占4%。
草地面积43%。
基本农田824600亩,占19%。
(2)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总面积3425.94亩,占总面积0.5%。
其中:永久性用地2452.8亩,占建设用地总面积72%,临时性用地883.11亩,占28%。
(3)其他用地全区其他用地面积2152974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3.5%。
其中:14700 0亩,占其他用地面积的7%;自然保留地2005974,占其他用地面积的93%。
2.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土地供求压力较大。
甘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农业发展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工业化、城镇化刚刚起步,各项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相对较大。
可利用土地资源中,农用地所占比重较大。
受水资源总量及时空分布条件限制,农用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难以充分发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1. 引言土地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
土地是有限资源,合理的土地利用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掌握各类土地利用情况、变化趋势和问题,对于科学规划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
2. 调查目的及方法为了全面了解土地利用现状,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各类土地利用分布情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为达到以上目的,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调查:1.遥感技术:利用遥感影像获取土地利用信息;2.实地调查:采用抽样方法对不同地区进行实地考察;3.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学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3. 土地利用分布情况3.1 农用地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和牧草地。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农用地主要集中在农业发达地区,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三角洲等。
农用地主要用于粮食种植、蔬菜种植和畜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3.2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包括工业用地、居民用地、商业用地和交通用地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设用地不断扩大。
调查结果显示,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
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居民用地集中在城市居住区,商业用地则主要分布在商业中心区。
3.3 生态保护用地生态保护用地是指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生态系统维持的土地。
调查结果显示,生态保护用地主要位于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这些地区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需要加强保护和管理。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生态保护用地的划定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4. 土地利用变化趋势4.1 农用地减少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农用地面积呈现持续减少的趋势。
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建设用地,导致农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下降。
这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需要加强农地保护,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
张掖市甘州区农村土地流转探究

张掖市甘州区农村土地流转探究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逐步推进,成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作为我国经济中相对落后的地区,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的农村土地流转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张掖市甘州区农村土地流转的探究,总结出其中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在张掖市甘州区的推行受到了一些局限性因素的制约。
首先是农民对土地流转的信息掌握有限,很多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的了解并不充分,不清楚土地流转的具体程序和利益分配等问题,导致他们对于土地流转持有观望态度。
其次是土地流转的手续繁琐,办理流转手续需要递交大量的文件和证明材料,过程繁冗,给农民增加了办理成本和时间成本,也增加了他们办理流转手续的难度。
农村土地流转在甘州区存在着利益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在土地流转中,农民往往面临着无法公平获得流转收益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土地流转的合作社或企业通过非法手段剥夺农民的利益,将流转的土地高价转卖出去,而农民只能拿到很低的流转费用。
政府在土地流转中也存在着不合理的政策制定。
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流转中通常只提供一次性的流转补贴,对于长期流转的土地并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这也导致了农民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长期流转土地。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管理问题也十分突出。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管理,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在土地流转中频频出现。
有些地方政府或土地流转机构与土地流转的合作社或企业之间存在着利益勾结的问题,导致他们在流转过程中收取高额的手续费或中介费。
一些农民在流转土地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规范行为,例如私自转让土地或改变土地流转的用途,给土地管理、农业生产等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要加强农民的信息宣传和培训,提高他们对土地流转政策的了解。
政府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班、编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农民普及土地流转政策和操作流程。
要简化流转手续,减少农民办理流转手续的成本和时间。
政府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建立便捷高效的土地流转登记和审批系统,实现一站式办理。
张掖市甘州区农村土地流转探究

张掖市甘州区农村土地流转探究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权经过合法手续转让给农户或者农业企业进行经营、耕种或经营租赁,流转期限一般为30年以上。
在张掖市甘州区,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农村土地流转在甘州区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农业发展政策的支持。
甘州区政府鼓励农民通过流转土地来规模经营、优化农业结构、增加收入。
政府提供土地流转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保障和动力。
农村土地流转在甘州区的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农村土地流转使得农民通过规模经营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益。
农户之间流转土地形成了大规模经营的农田,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农村土地流转有助于优化农业结构。
农户流转土地后可以选择更有竞争力的农作物进行种植,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融合发展。
流转土地后,农民可以选择工工农作结合、就业增收的发展模式,既可以从事农业生产,又可以参与城市服务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在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资源配置不合理,土地流转不均衡。
有些地区土地资源过剩,流转不够,而有些地区土地资源紧缺,流转需求强烈,导致土地流转市场不平衡。
流转土地的质量和价值难以评估。
由于农村土地流转涉及到土地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流转过程中难以明确土地的质量和价值,容易引发争议。
相关法规和政策不完善,缺乏流转土地的监管和保护,容易导致激烈竞争、恶性竞争、乱收费等问题的出现。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甘州区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土地资源调查和统计分析,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根据农业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情况,制定土地流转的总量控制和区域分布政策,促进土地流转市场的平衡和有序发展。
二是完善流转土地的评估和评估机制,以明确土地的质量和价值。
建立公正、透明的土地流转评估机构,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和程序,提高流转土地交易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张掖市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现状分析

张掖市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现状分析第一篇:张掖市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现状分析张掖市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现状分析近年来,张掖市在坚持家庭承包基本政策不变和保障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市场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有效提高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
一、农村土地流转及规模化经营现状张掖市60个乡镇,835个行政村,5978个村民小组,26.95万农户,农村人口100万人,占总人口的78.1%,耕地面积380.6万亩,二轮承包面积250.05万亩。
2011年,张掖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9.06万亩,占承包地面积的19.6%,涉及农户61283户,主要有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入股、代耕代种等形式。
其中:转包99505.49亩,占流转面积的20.3%;转让14765.83亩,占流转面积的3%;互换56614亩,占流转面积的11.5%;出租242770.86亩,占流转面积的49.5%;股份合作16030亩,占流转面积的3.3%;代耕代种60980亩,占流转面积的12.4%。
规模经营面积369842.7亩,占流转面积的75%。
从经营主体来看,由种植大户经营272469亩,龙头企业经营63692.7亩,合作组织经营33681亩;从经营用途来看,马铃薯69338亩,经济作物56795亩,玉米133087.7(制种玉米103024.7亩),蔬菜34004亩,其他制种22772亩,中药材28111亩,其他25735亩;从经营单位数来看,20-50亩的3224个,51-100亩的980个,100亩以上的851个,共计5055个。
二、主要流转模式目前,张掖市土地面积流转主要形成了以下四种模式:1、种植大户带动型。
这种类型的大户3220户,涉及农户25109户,经营面积27.25万亩,占流转面积的55.5%。
甘肃省2024年甘州区社会经济主要指标统计

甘肃省甘州区作为甘肃省的一个行政区域,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以下是2024年甘州区社会经济主要指标的统计数据:一、经济发展1.地区生产总值(GDP):甘州区2024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80亿元,同比增长7.5%。
2.第一产业:农业是甘州区的重要产业之一,2024年农业产值达到50亿元,同比增长6%。
3.第二产业:工业发展迅速,2024年工业产值达到70亿元,同比增长10%。
工业增加值为30亿元,同比增长7%。
4.第三产业:服务业在甘州区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24年服务业产值为60亿元,同比增长7%。
二、就业与收入1.就业情况:2024年,甘州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8万个,农村转移就业人口达到2.5万人。
2.居民收入:2024年,甘州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万元。
三、农业发展1.农田面积:2024年甘州区的农田总面积为40万亩,同比增长2%。
2.粮食产量:2024年,甘州区的粮食总产量为10万吨,同比增长5%。
3.农产品供给:甘州区的农产品大部分满足本地需求,有一部分也销往其他地区。
四、工业发展1.重点工业:甘州区的重点工业有纺织、化工、电子、机械制造等,其中纺织工业占据重要地位。
2.企业数量:2024年,甘州区的工业企业达到1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20家。
3.能源消耗:2024年,甘州区的工业能源消耗总量为1000吨标准煤,同比增长5%。
五、交通与基础设施1.道路建设:2024年,甘州区的道路总里程为5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为100公里。
2.铁路交通:甘州区有一条铁路穿过,连接了其他城市,便于商品的运输。
3.城市建设:甘州区在城市建设方面不断改进,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
六、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1.环境治理:甘州区加强环境保护,采取多项措施改善空气、水源等环境质量。
2.资源利用:甘州区致力于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
以上是2024年甘州区社会经济主要指标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展示了甘州区在2024年的经济发展情况、农业发展、工业发展、交通与基础设施、就业与收入等各方面的状况。
张掖农田流转情况汇报

张掖农田流转情况汇报近年来,张掖市农田流转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下就张掖市农田流转情况进行汇报。
一、农田流转总体情况。
截至目前,全市农田流转面积达到XXX万亩,覆盖了XX个乡镇,涉及XX个村庄,流转率达到XX%。
农田流转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同时也涉及养殖业和林业,为农民增加了稳定的经济收入。
二、流转方式多样化。
农田流转方式多样化,既有农户之间的自愿流转,也有农户和农业企业合作经营的合作社流转。
此外,政府还推动了农田股份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种流转模式,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选择,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三、流转效益显著。
农田流转带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农田流转还促进了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
同时,流转还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四、流转管理规范有序。
为了保障农田流转的顺利进行,政府加强了流转管理,完善了流转政策法规,建立了健全的流转监管体系。
加强了对流转合同的登记备案和流转过程的监督检查,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农田流转市场秩序。
五、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农田流转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流转规模不够大、流转价格不够合理、流转信息不够透明等。
同时,一些农民对流转还存在一定的疑虑和顾虑,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提升农民的流转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张掖市农田流转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我们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宣传引导,推动农田流转工作取得更大进展,为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掖市甘州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析一·区域概括张掖市甘州区地处黑河流域中游,属于河西走廊中段地处东经100°6′—100°52′北纬38°39′—39°24′之间,东临山丹,西接临泽县,南靠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北依合黎山,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接壤。
甘州区是张掖的政治、文化中心,古丝绸之路重镇之一。
境内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474m。
黑河、酥油口河贯穿全境,是典型的农业区。
湿地遍布全区,素有“半城芦苇,半城湖”的美誉。
甘州区深居西北内陆。
属于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13—120mm,蒸发量2047mm,地下水储量10亿立方米。
日照时数3085h无霜期138—179d,具有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全区辖2区18乡镇245个行政村,五个街道办事处。
二·土地利用现状1.土地利用现状及结构根据土地利用调查,甘州区土地总面积6360000亩(1)农用地全区农用地4203600亩占总面积66%。
其中:耕地面积1373000亩,占农用地总面积33%。
园地面积38000亩,占1%。
林地180000亩占4%。
草地面积43%。
基本农田824600亩,占19%。
(2)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总面积3425.94亩,占总面积0.5%。
其中:永久性用地2452.8亩,占建设用地总面积72%,临时性用地883.11亩,占28%。
(3)其他用地全区其他用地面积2152974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3.5%。
其中:147000亩,占其他用地面积的7%;自然保留地2005974,占其他用地面积的93%。
2.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土地供求压力较大。
甘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农业发展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工业化、城镇化刚刚起步,各项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相对较大。
可利用土地资源中,农用地所占比重较大。
受水资源总量及时空分布条件限制,农用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难以充分发挥。
而在一定时期内大量农村劳动力仍然会依附于有限的农用土地资源,同时还需要有一定规模的土地承载工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
协调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工业开发、城市建设等用地矛盾的压力非常大。
(2)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统筹城乡发展难度较大。
由于甘州区处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中农业所占比重较大,人口结构中农村人口数量较多。
从土地总量上讲,存在农业用地比重大,工业用地比重偏少,难利用土地相对较多的用地结构。
从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讲,住宅、机关团体和商贸用地等非生产性用地比重偏大,工业、商业、仓储、物流等生产性用地比重偏小。
这种结构,影响和决定了水资源、劳动力等重要资源在产业间和区域间的分配,并对劳动力素质、产业布局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3)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不完整,土地调控难度较大。
虽然全区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在土地管理和资源配置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没有建立起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组成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能有效地对城市建设、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行业土地利用进行指导和调控,致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安排各项建设用地,调控土地利用方向方面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缺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部门及行业发展规划衔接的专项规划,部分建设项目土地利用在规模和布局方面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4)土地利用机制不完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相对较低。
甘州区农地经营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低,信息不畅通,农户经营规模小,品种不集中,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弱,影响了土地利用综合效能的发挥,进而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使过多的劳动力只能依附于农业和土地,不利于农业人口向其他产业的转移,也不利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发展。
建设用地使用方面,随着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各项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大,虽然人均建设用地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呈现出降低的态势,但是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一些宅基地长期闲置,部分地方出现“一户两宅”、“一户多宅”的问题。
同时由于城市建设中只注重外延扩展,不注重旧城改造和节地挖潜,不同程度地存在城镇内部用地空间布局分散、用地结构不合理等土地资源浪费现象。
(5)对荒滩土地利用无明确规划。
甘州区地处西北内陆,降水不足,荒滩地较多。
因此对荒滩地的利用是一块大问题,但由于荒滩地面积较大,全区经济欠发达,导致荒滩地闲置,无法达到土地的集约利用。
三·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1、各项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大,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规划期内,甘州区交通网络建设与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城镇化和特色产业加速发展。
基础设施布局、重点城镇和工业园区规模的扩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源矿产开发、旅游业的发展等都需占用大量土地。
受地质地貌和水资源时空分布的限制,特别在绿洲区,适宜建设的区域多在优质耕地资源分布区,城镇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各项建设用地的供给将给耕地资源保护带来新的压力。
2、土地生态功能日益提升,保护和治理任务更趋繁重甘州区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属于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南部祁连山地区,森林和草场资源丰富,优势矿产资源富集,不仅是全区人民赖以生存的绿色屏障,也是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区雪线在逐步上升,水源涵养功能减弱。
北部荒漠地区降雨量稀少,植被覆盖度极低,不仅本区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而且存在影响。
特别是构建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提出,对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全面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3、土地利用约束条件更加严格,调整结构与优化布局任务艰巨今后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益的统一,宏观经济调控的主基调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改善民生,都对资源保护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对于甘州区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既要形成合理的用地结构实现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又要保持良好的用地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同时还要腾出足够的空间保障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等,任务艰巨而又繁重,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四·规划原则1.坚持宏观调控,以资源供给能力调控需求坚持保障经济发展和保护土地资源相统一,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与土地供给能力,综合平衡各类用地需求,妥善处理各业用地矛盾。
围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通过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合理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合理调控各县区土地利用规模与布局。
2.坚持外延扩张与内涵挖潜相结合,注重内涵挖潜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坚持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合理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明确各功能分区的土地利用方向,制定有效的土地利用管制规则,引导产业和要素向相应的分区集聚,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实现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协调统一。
3.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坚持节约与开发并举、以节约为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通过规划计划、用地审批、市场配置等手段,充分发挥规划的控制作用和市场的调控作用,以需求引导和供给调节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特别是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来控制建设用地的低效扩张,形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倒逼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坚持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强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全面落实保护责任制。
认真落实建设占用耕地补偿的法定义务,坚持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相平衡。
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的撤并整治工作,有效增加耕地面积,确保实现全市耕地占补平衡。
五·土地利用目标1.土地整理复垦工作稳步推进2010年国家级和省级投资批准立项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甘州区有两个,一个是国家级中央财政投资甘肃农垦张掖农场五队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位于甘州区老寺庙。
项目区土地整理面积219.7762公顷,总投资400万元,新增耕地14.111 公顷,新增耕地率为6.42%。
该项目计划完成土地平整土方工程量49.2万立方米,改建斗渠67条34936米;项目区内改建田间道3条3425米,生产路44条24086米;新建防护林带植树6750棵。
至目前土地平整完成总工程量的60%,农田水利完成70%,道路建设完成55%,防护林网建设全面完成。
另一个是省级投资甘州区党寨镇土地整理项目,位于甘州区党寨镇南部。
建设规模476.5707公顷,投资规模为1000万元,新增耕地面积88.8187公顷,新增耕地率19.87%。
该项目共完成土地平整土方工程量4546960立方米,衬砌渠道21公里,项目区内新建田间道10.47公里,路面宽6米;新建生产路20.432公里,路面宽4米;主干道、田间道与生产路两侧种植新疆杨、柳树、榆树共计61804株。
至目前,正在积极整理项目竣工验收的资料准备工作。
2·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按照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要求,严格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
明确县、乡级政府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将保护耕地列为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加以落实。
全区耕地面积1373000亩,按照落实省级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任务,稳定全市耕地面积,逐步提高耕地质量的要求,调整和优化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加强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37.31万亩以上,实现稳中有增、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
六·土地的保护与集约利用1.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分解落实《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依据法律政策规定的基本农田划定标准,合理调整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足额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
依据农地分等定级等成果,优先将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外、村镇集中区周边的耕地以及其他生产条件好、集中连片的耕地,调整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耕地中集中连片、质量较好的耕地优先调整划定为基本农田保护区。
将已不具备粮食生产能力、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损毁难以恢复、耕作层已被破坏且难以复耕、坡度在25度以上、质量等级低且分布零星的耕地调出基本农田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