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课后赏析6——10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一作:阳)文言知识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谢答中书“书”:书信。

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诗词五首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诗词五首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诗词五首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和韵律上的不同特点。

2.了解五首诗词的创作背景,结合作者的生平,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

3.熟读成诵,并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4.学习品析诗词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五首诗词。

2.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五首诗词的作者及其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和韵律上的不同特点。

2.了解全三首诗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熟读成诵,并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古人曾言:“诗言志,歌永言。

”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真心话语,字字关情。

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都是传统名篇,表现了古代文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抒发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至今读来,仍能给人很多启发。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26 诗词五首(出示课件2)二、预习检查,夯实基础读一读生字词。

(出示课件4)三、学习诗词饮酒(其五)(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学生查阅本诗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首诗的作者,了解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6)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都很有名。

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这首诗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7)本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间,是陶渊明的代表作。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日光下澈“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1.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三)一词多义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不可久居(能够,动词)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竹树环合(环绕,动词)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动词)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3.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4.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5.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6.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7.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卷石底以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重难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重难点篇1教学目标1 准确认读文中生词、把握结构安排及各种修辞手法。

2 学习写景与叙事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布置预习,辅导。

问答法、讨论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2从民俗风情感受传统文化美的一面。

教学重点1 生词及文言常用词汇。

2 结构安排、语言组织、白描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1 对钱塘潮形成直观整体的印象。

2 感受自然之美和传统文化美。

课时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 传看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讲诉自己心目中的钱塘潮。

讨论,描述。

2 要求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当时的风俗,导入课文。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翻译。

1 指导学生朗读。

(1)放录音带,示读。

(2)自由朗读。

(3)抽取一名学生范读,并加以指正。

(4)学生齐读。

2 指导翻译。

(1)学生参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行翻译。

(2)由学生举出难以理解的语句,讨论,教师小结。

(3)抽取部分学生翻译重点语句。

(4)抽取部分学生翻译段落,一学生翻译全文。

(5)齐读课文。

三、梳理文章结构。

1 学生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及结构安排。

2 讨论并抽取几名学生回答。

3 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深入学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本文所用的一些修辞手法、艺术技巧及有关的民风民俗。

2 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

二、品味修辞。

1 速读一遍文章,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修辞方面的内容。

2 逐段分析讲解修辞的运用,及其对文章内容的表达作用。

三、民风民俗的延伸1 讲述一些民风民俗的知识。

2 讲述的过程中一起翻译文中的段落。

四、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

1 学生自主完成。

2 讨论交流。

3 教师小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重难点篇2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后附录古诗词理解赏析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后附录古诗词理解赏析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后附录古诗词理解赏析八年级下册课后附录古诗词理解赏析1赠从弟(其二)刘桢(汉末诗人)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意】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注释】①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

刘桢(?--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这是第二首。

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从(zòng)弟,堂弟。

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②亭亭:高耸的样子。

③瑟瑟:形容风声。

④一何:多么。

⑤罹(lí)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凝寒,严寒。

【赏析】本诗以松来比喻堂弟的品性,有赞美和勉励两重意思,希望堂弟在政治上能坚持理想,不同于流俗,实在也是自况。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墨客赞美了松柏的凛然正气,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并勉励弟弟要有松柏一样坚忍的品质。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言语,描绘“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所展示的画面。

隆冬季节,那凛冽的风霜冰雪一齐向轻松袭来,轻松巍然挺立,绝不动摇。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初墨客)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1之:到,去。

2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3悠悠:渺远的模样。

3怆然:悲伤苍凉。

4泪:眼泪。

5“初唐四杰”:五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诗意】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

我与你都充溢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仕进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相识自己的人,天涯天涯好似亲密近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18首古诗词赏析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18首古诗词赏析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18首古诗词赏析练习(一)、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答: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6、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7、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8、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答: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

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

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9、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深切悼念⾃⼰母亲的回忆性散⽂,⽂中的母亲是⼀位平凡⽽⼜伟⼤的劳动妇⼥是美的典型。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作者:朱德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我家是佃农。

祖籍⼴东韶关,客籍⼈,在“湖⼴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实实的贫苦农民。

母亲⼀共⽣了⼗三个⼉⼥。

因为家境贫穷,⽆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个,以后再⽣下的被迫溺死了。

这在母亲⼼⾥是多么惨痛悲哀和⽆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个孩⼦⼀⼿养⼤成⼈。

可是她的时间⼤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只好让孩⼦们在地⾥爬着。

母亲是个好劳动。

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全家⼆⼗多⼝⼈,妇⼥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年。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因为她⾝体⾼⼤结实,还能挑⽔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劳碌着。

我到四五岁时就很⾃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放,挑⽔或放⽜去了。

有的季节⾥,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到农忙,便整⽇在地⾥跟着母亲劳动。

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活⾃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也勉强过得下去。

我们⽤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做调料。

这类地主富⼈家看也不看的饭⾷,母亲却能做得使⼀家⼈吃起来有滋味。

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些新⾐服,⾐服也是⾃⼰⽣产出来的。

母亲亲⼿纺出线,请⼈织成布,染了颜⾊,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

⼀套⾐服⽼⼤穿过了,⽼⼆⽼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

我的祖⽗是⼀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九⼗岁还⾮耕⽥不可,不耕⽥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劳动。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6《藤野先生》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6《藤野先生》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6《藤野先生》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参考答案:①离开东京之缘由;②仙台求学受优待;③初识藤野先生;④添改讲义;⑤先生纠正解剖图;⑥关心解剖实习;⑦了解女人裹脚;⑧匿名信事件;⑨看电影事件;⑩离别先生。

二、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参考答案: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

作者评价说:“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这段精要的议论性文字,直接表明了藤野先生的伟大。

他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

所以,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但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三、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

第一,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全文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人物来组织材料的。

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

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可以说,作者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也都与写藤野先生有关联。

第二,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便是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这篇散文的另一条线索,就是“我”的爱国之情,具体表现为“我”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

从东京到仙台留学的这段经历在鲁迅的一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在这一阶段也发生了重要转变,而藤野先生与“我”的交往,是这段经历中最让“我”感怀的片段,也为“我”这段经历增添了一抹亮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以及无限的思乡愁绪。

2、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阴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茂盛。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

一抹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一湾清澈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

3、如何理解颈联中的“浮云”“落日”?
以浮云孤飞,来去不定,喻游子之心。

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豪迈乐观之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三四句所展现的画面。

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那凌云的白鹤,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山行中奇景的描绘,表达了对鲁山风光的迷恋和热爱。

2、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改”“迷”妙在哪里?
改,改变,表现了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

与题目中的“行”相呼应。

迷,迷路,写出了鲁山幽深,诗人独行迷路的真实体验。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

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山下兰芽儿短短地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干干净净,没有污泥,暮雨潇潇,子规鸟正在鸣啼。

2、本词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虽然身处困境,却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胸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三四句所展现的画面。

深夜,诗人躺在床上,听着雨打风吹的声音,不知不觉就进入梦乡,梦见自己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过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