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新课标教案-教学教案
2024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2024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旨,感悟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2024年的时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让学生思考这个课题的含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学习字词的读音、书写和词义。
3.课堂讲解(1)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3)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举例等。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a.课文中所说的“艰难的国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b.作者是如何论证“雄健的国民”的?c.你认为如何才能培养出“雄健的国民”?5.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
(2)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6.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发展和国民的担当。
7.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句子。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如何培养雄健的国民”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讲解中,注重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2024年的时事背景,如国际形势、国内发展等。
(2)板书课题:“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让学生思考这个课题的含义。
2023最新-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优秀4篇】

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优秀4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
文章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民族生命前行进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教学时既要交代作品创作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牛牛范文网为朋友们整理了4篇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土地的誓言》《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及练习篇一《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一、导入课前播放flash歌曲《松花江上》。
9.18,9.18,在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日寇的铁蹄揭开了悲剧的序幕,从这一天起,沈阳、东北三省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苦难与抗争……1941年9月18日,一位流浪在关内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遥望生他养他的家乡,找寻着北方的大熊星座,他满怀悲愤和思念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那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土地的誓言》。
(出示课件一:课题)在感受游子对故土热烈深沉的爱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出示课件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激情的语言。
2.体会作品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深入探究1、这是一块怎样的土地?每一个言语背后都有一颗诚挚的心,端木蕻良为之付出如此浓烈而炽热的情感的土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出示课件三:快速阅读全文,找出具体描写土地的语句。
[速读]学生快速找出,明确:“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树,……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和“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美丽,多么丰饶”学生大声朗读这部分文字。
(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来朗读语句)[选读]出示课件四:品读赏析这里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词语来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那么这究竟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呢?请你以“这是一块()的土地”的形式来说自己的看法并找出文章中语句作为依据。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学生可能会得出这样的一些结论:丰富的、富饶的、神奇的、奇妙的、美丽的、美好的、生机勃勃的、充满活力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师追问:如此的土地,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呢?小组讨论回答。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新课标教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新课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分析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解读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文章背景和作者介绍:陈独秀和《新青年》杂志。
文章结构分析:引言、和结论部分。
文章主题:国家命运与国民素质的关系。
第二章:作者和背景介绍2.1 作者介绍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
《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变革。
2.2 文章背景介绍民国时期国家面临的内忧外患和民族危机。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对传统文化的挑战。
第三章:文章主旨与中心思想分析3.1 文章主旨探讨国家命运与国民素质之间的关系。
强调国民的觉悟和责任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3.2 中心思想分析国家命运的艰难与国民的责任。
国民的觉悟和素质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第四章:重要概念和观点解读4.1 艰难的国运解释“艰难的国运”的含义和背景。
分析国家命运与历史进程的关系。
4.2 雄健的国民解释“雄健的国民”的含义和重要性。
探讨国民素质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批判性思维与分析能力培养5.1 批判性思维培养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质疑。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5.2 分析能力培养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和逻辑结构。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读文章内容。
第六章:教学方法与课堂活动设计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章中的观点。
6.2 课堂活动设计开场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国家命运和国民素质的理解。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并准备分享。
小组展示:让学生展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第七章:教学评估与评价7.1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小组展示来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新课标教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新课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
(3)通过辩论和讨论,提高自己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责任感。
(2)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培养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把握《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 分析并欣赏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文章中的观点,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思考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关系。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相关课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和段落,并进行批注。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让各小组选取一个角度,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进行全班的分享。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2)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5. 分享与反馈:(1)让各小组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五、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践行课文中提到的民族精神和国民素质。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主题思想和内容的掌握程度。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教案设计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介绍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中国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以及人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雄健精神。
1.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困境与挑战。
培养学生对中国人民在困境中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的认同和尊重。
1.3 教学内容中国近代历史背景介绍。
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的抗争与奋斗。
1.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近代历史背景,分析中国人民的抗争与奋斗。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对中国人民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第二章:中国近代历史的困境2.1 课程内容通过讲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使学生了解国家在面临内忧外患、民族危亡的困境时,人民所经历的艰难岁月。
2.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困境,认识到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与挫折。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反思能力。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案例分析法:分享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三章:中国人民的抗争与奋斗3.1 课程内容通过讲解中国人民在困境中发出的抗争与奋斗,使学生了解国家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
3.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的抗争与奋斗,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伟大。
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奋斗事迹。
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从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
第四章:雄健国民的精神风貌4.1 课程内容通过分析中国人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雄健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4.2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雄健国民精神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中国人民的雄健精神。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5.1 课程内容通过总结课程内容,使学生对《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一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民族精神。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新课标教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新课标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所表达的主题和观点。
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梁实秋及其作品《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式。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
第二章:理解文章主题2.1 教学目标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主要论点和支持论点的论据。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分享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现实社会,思考文章主题的意义。
第三章:分析论证方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文章的论证方式和逻辑结构。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引导学生识别文章中的论据和论证过程。
3.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文章的论证过程和结论。
第四章:欣赏语言特点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4.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分享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欣赏。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文章的语言表达技巧。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和收获。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文章中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论证方式和语言特点。
思考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5.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分享对学习内容和收获的总结。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现实社会,思考如何应用文章中的思想。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中的艰难国运,认识到中国人民在困境中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所阐述的中国近代历史的艰难进程。
2. 掌握课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近代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艰难的国运。
提问: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我们的民族是如何战胜困难、走向辉煌的?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学生分享自主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从课文中所举的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哪些经验和教训?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5. 课后作业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深入研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经验和教训。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感态度,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概述中国近代历史的艰难进程。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合作探讨,从历史事件中提炼经验和教训。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新课标教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新课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中国面临的国家危机和民族困境。
分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对国家命运与民族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1.2 教学内容课文导入:介绍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国运的艰难。
课文阅读:阅读《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
课文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论点,探讨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看法。
综合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命运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国家危机进行讲解。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分享观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中的具体案例。
2.2 教学手段课本和阅读材料:提供《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供学生阅读。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案例。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网络资源,增加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提前布置教室。
学生预习课文和相关的阅读材料,准备参与讨论。
3.2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阅读课文:学生阅读《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
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主要论点,探讨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看法。
综合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分享观点,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3.3 教学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收获。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深化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发言积极性。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巫溪县文职中小张
教学目标
1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涵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
1、播放《国歌》的音乐。
2、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这首歌正如歌词中所说的那样,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
她如战鼓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园,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向前。
3、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在20年代,也是在我国处在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样也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
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4、板书课题与作者。
5、分析课题的朗读方法。
a如果别人要你向他们介绍我国的困难处境,我国的国民雄健的两种情况时,那么你会怎么读标题?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都重读)
b 如果要鼓励你的同胞挺起胸膛来战胜困难,那么你又怎么读标题呢?哪个词语该重读?(“雄健的国民”重读)
二、简介作者与历史背景。
1、同学们?读完课题,你们已经知道了本文的作者是李大钊,那么有谁知道关于李大钊的知识呢?
学生回答后补充:李大钊,李守常,河北乐亭人。
1907年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学习,1913年赴日本,就学于早稻田大学。
1916年回国,任北京《晨报》主笔。
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3月,在北就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李大钊不公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位学者和诗人。
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选注》。
2、简介历史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
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
企图动员更多的人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事业成为全民事业。
三、范读课文。
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
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
下面听教师范读。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词语。
思考: a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
b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c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来回答。
以
2、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给下列字词注音。
逼狭崎岖阻抑
(2)出示不理解的词,清除阅读障碍。
其经历亦复如是固是高高兴兴地往前走
奇绝壮绝的境界老于旅途的人
以成其浊流滚滚魄势阻抑
3、初步把握语言特点。
(指名回答)-----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4、“艰难的国运”的含义:对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样比喻的,你了解当时的历史吗?----------了解写作背景
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5、初读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呢?
五、重点研读。
1、理解“雄健的精神”。
(1)导入: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刚才有同学说出了这篇课文较多地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
那到底用了哪些比喻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分析分析。
例: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扬子江黄——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2)指导:作者在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
那谁来说说这雄健的精神指的是什么呢?(这雄健精神是: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勇往直前。
)(3)这些比喻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呢?(豪情壮志)
2、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
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
d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
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
3、激发学生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带着崇敬之情朗读课文。
(1)导入: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同学们,难道像李大钊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崇敬吗?下现,我们一起朗读一则名言。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2)男、女个一名担任领读,读第一段。
第二段由全体女同学朗读。
男同学读第三段。
第四段男女生轮读。
第五段由领读来读首句,后几句由男女生齐读。
六、拓展延伸。
1、导入: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七、结束新课。
同学们,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乃至每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就是要靠雄健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那样勇往无前。
让我们记住李大钊的一句名言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板书设计: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比喻: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扬子江黄——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雄健的精神: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