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第13课时)

合集下载

5.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5.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①水土流失.人地矛盾:
B增加外迁移民.减轻对土地压力.
①水土流失.人地矛盾: C.政策和资金倾斜.
2.影响较大的.采取措施有效控制或减轻不利影响. ②泥沙淤积:蓄清排浑.
3.负面影响较小的.采取措施防止危害发生或危害 减少到最低限度. ①诱发地震:抗震措施. ②陆生生物影响小:移植.培育.
三、对文物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1.淹没的文物:迁移和原地保护.
2.未发掘的文物:尽力抢救 3.自然景观影响不大.出现新景观
• 前面已经介绍过,三峡水库是一个季调节性水库, 每年汛期6~9月份,坝前水位控制在防洪限制水 位145米,腾出防洪库容迎接洪峰的到来;每年 10月开始蓄水至正常蓄水位175米,枯水季节利 用水库蓄水和天然入库径流来发电,1~6月份又 从正常蓄水位逐步消落到防洪限制水位。库水位 年内变幅达30米,这种秋末涨、春末落,"夏陆 冬水"的水库运用方式,与钉螺孳生要求的"夏水 冬陆"的生存条件截然不同,非常不利于钉螺的 孳生繁殖。库区若有外来钉螺迁入,除5~6月份 少数钉螺能完成部分生活周期外,其余月份对钉 螺的繁殖、发育、生活均不利,特别是11月至次 年2月份枯水季,水库水位较高,大批成螺将被 淹入水中,则钉螺的生命繁衍几乎受到灭绝性影 响
③可能诱发地震、
滑坡
④库区和库尾泥沙沉积加重. ⑤影响自然景观.
⑥影响水生生物和珍
稀物种的生存环境
⑦影响人体健康: 蚊虫滋生.
二、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1.不可逆转的影响:采取措施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 ①淹没耕地和文物:开发现有耕地.搬迁.保护文
物.
②水生生物:建自然保护区.或人工繁殖.
2.影响较大的.采取措施有效控制或减轻不 利影响. ①水土流失.人地矛盾: A.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大农业.改造中低产 田.修梯田.

《三峡》教案:三峡工程影响与历史遗产保护

《三峡》教案:三峡工程影响与历史遗产保护

《三峡》教案:三峡工程影响与历史遗产保护简介三峡大坝位于中国长江三峡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之一,由中国政府投资数百亿美元兴建。

该工程在建设期间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随之而来的是一些问题,如灾害性洪水和环境污染等。

本文将讨论三峡大坝建设对环境和历史遗产的影响,以及对三峡历史文化保护的影响。

1.三峡大坝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三峡大坝的建设需要在建设区域造福于地方,但是这也对当地的传统村庄和人口造成了影响。

在三峡建设期间,许多村庄和乡村被淹没,导致当地人们的生活和生计被迫发生改变。

由于建筑工程对长江生态系统的影响,三峡大坝对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生存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三峡大坝使得历史悠久的古树和生态系统不断遭到破坏,而对于高层建筑、不必要的道路和附属设施的建设,都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

2.三峡大坝建设对历史遗产保护的影响三峡大坝建设对三峡历史遗产保护进展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建设中所需的土地和道路开发。

由于现代建设的发展方式和应用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历史遗产保护,因此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对长江流域的历史文物遗址造成破坏。

3.三峡大坝建设后的保护措施三峡大坝建设后,中国政府制定了大量保护措施,以减轻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保护方面,政府对于古镇、文化和历史建筑物进行了修复,并建立了工作队,负责开发,展示和保护三峡文化资源。

同时,政府对开发商和矿业公司要求限制污染,并且政府加强对建筑施工的监督和管理。

三峡大坝建设的负面影响需要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地方居民的开展更多的工作来减少。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为实现国际长江保护联盟成为有意义的组织机构打下基础,加强全球保护长江流域的各种政策、法规和规划,使之成为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大型工程。

结语三峡大坝建设代表了中国在水电工程领域卓越的成就,但对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政府需要在这方面采取更多的措施,以减轻负面影响,同时保护语言、信仰和传统习俗,使三峡文化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5.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练习(旧人教选修2)

5.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练习(旧人教选修2)

5.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
的影响及对策
课堂练习:
读“洞庭湖变迁图”并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最大的湖泊是,最大的淡水湖是。

(2)A平原的名称是,B平原的名称是。

(3)乙图与甲图相比,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 。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4)为什么要在洞庭湖周边地区设立大片蓄洪区?
解析:分析“洞庭湖变迁图”可知湖区明显萎缩,主要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如对注入河流的中上游地区森林过度的砍伐,引起水土流失加剧,淤积湖泊;人们对湖泊围垦种植也是导致湖泊缩小的重要原因。

针对此问题应采取措施加以治理。

答案:⑴青海湖鄱阳湖⑵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⑶湖区明显萎缩由于人为原因,人们对中上游森林过度的砍伐,使得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作用减弱,现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使得大量泥沙入江入湖,抬高河床和湖底,致使湖泊淤积加快;人们对湖泊的围垦种植,也是导致湖泊萎缩的重要原因⑷增大洞庭湖长江洪峰的能力,防止长江特大洪水对中下游地区农田及城市的危害,确保长江大堤的安全。

5.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第13课时)

5.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第13课时)

5.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峡工程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针对不利影响所采取的相应对策;2.了解三峡工程建设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3、 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正确分析三峡工程给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所带来的利弊效应,并从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三峡工程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三、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归纳整理法等。

案例教学法、归纳整理法等。

案例教学法、归纳整理法等。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分类表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三峡工程利弊共存,它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响。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板书)§5,板书)§5,3 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一、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一、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一、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 (投影)“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投影)“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正面效应正面效应((有利影响有利影响) ) 负面效应负面效应((不利影响不利影响) ) 发生区域区域 主要在中下游主要在中下游主要在库区主要在库区具 体 影①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生存环境②有利于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③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④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⑤①水库蓄水淹没土地和耕地②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③可能诱发地震,增加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④影响三峡自然景观⑤影响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⑥库区和库尾泥沙淤积响调节局地气候⑥减轻环境污染和酸雨危害雨危害加重⑦孳生蚊虫,影响健康加重⑦孳生蚊虫,影响健康(小结过渡小结过渡小结过渡))正面的生态环境效应往往带来生态环境效益,三峡工程的防洪和调蓄功能,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免遭洪灾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VIP专享】5.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第13课时)

【VIP专享】5.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第13课时)

5.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峡工程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针对不利影响所采取的相应对策; 2.了解三峡工程建设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正确分析三峡工程给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所带来的利弊效应,并从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三峡工程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三、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归纳整理法等。

四、教具准备1.投影仪2,投影片:1992~1993年中国年平均降水pH的分布图,正面生态效应与综合效益,几则案例文字材料3.复合投影片: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分类表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三峡工程利弊共存,它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三峡库区倍受世人关注的百万移民安置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方面的影响及相应的对策。

[讲授新课](板书)§5,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一、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承接)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是防洪。

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项改造环境、趋利避害的环境保护工程,是为了提高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确保并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

但作为一项世人关注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它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也十分复杂,这一问题同样受到世人所关注。

通过有关部门几十年深入细致的研究、充分讨论和反复论证,到现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体上基本清楚。

(出示复合投影)“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先出示底图(如下),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课文并归纳整理。

(覆盖答案)正面效应(有利影响)负面效应(不利影响)发生区域主要在中下游主要在库区具体影响①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生存环境②有利于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③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④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⑤调节局地气候⑥减轻环境污染和酸雨危害①水库蓄水淹没土地和耕地②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③可能诱发地震,增加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④影响三峡自然景观⑤影响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⑥库区和库尾泥沙淤积加重⑦孳生蚊虫,影响健康读课本图5.15"寄生血吸虫的钉螺”,对血吸虫历史上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和危害作适应补充。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读:本文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三峡工程绝对不是‘生态灾害’,用三峡水利发电是清洁能源,反而有利于环境保护。

”国外媒体质疑三峡工程是“生态灾害”的说法,这绝对是种错误的认识。

事实上,我们非常重视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一些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也正在积极采取措施避免。

三峡每年可以发电847亿度,这相当于燃烧5000万吨煤炭发电的电量,而如果这么多煤炭从开采到运输再到燃烧,产生的污染十分巨大。

所以,三峡每年实际上可以减少1.2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峡不仅不是“生态灾害”,而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另外,有人认为三峡水库会排出大量CH4(一种水底有机物质腐烂后产生的沼气),对长江水质会产生污染。

殊不知,三峡库底根本没那么多有机物,都是些光秃秃的岩石。

目前三峡水库水质相当好,是二级水库。

只有气候变暖的某段时间,偶尔会出现蓝藻、绿藻。

“我们平时在运行管理中注意避免水质富营养化从而产生沼气,同时建了很多污水处理厂,不达标的水不得向长江排放。

”三峡工程中,对长江中一些珍贵鱼类的保护一直是个难题。

以中华鲟为例,大坝的建成挡住了它们洄游的路线,使它们无法产卵繁衍。

“目前,还没有太好的办法根除这个问题!”但陆佑楣也表示,大家已经想出了多种办法来保护这种珍稀的鱼种。

比方说,在宜昌已经建成了人工繁殖场,每年捕捞一些中华鲟进行人工繁殖,并且孵化出来成为鱼苗。

每年起码有几百万尾鱼苗被放入长江,即便是万分之一的存活率,中华鲟也应该不会消亡。

其实国外也遇到了类似的难题,比如美国在哥伦比亚河上设立鱼道、鱼梯、过鱼机器等,想办法让鱼儿能够顺利过坝。

这些保护措施国内同样也可以借鉴。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高二地理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高二地理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减小洪水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 血吸虫病防治 减轻洞庭湖的萎缩 增加水量,改善水质 调节气候 减轻污染酸雨危害
淹没耕地和文物 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诱发地震和滑坡 泥沙沉积加重 影响自然景观 影响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生存环境 蚊虫孳生
对库区的不利
生态与环境对策
不可逆转的----补救和挽回 影响较大的----有效控制 影响较小的----有效防治 淹没着----迁移和原地保护 未发觉----尽力抢救 新奇观---成新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诱发地震,滑坡 影响水生生物生存环境
弊-在库区
淹没耕地,文物 影响珍稀物种生存环境 蚊虫孳生 影响自然景观 …… 单击鼠标显示相应内容……
淹没耕地、文物; 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点击鼠标查看 相应对策……
水土流失;泥沙淤积;
诱发地震; 淹没陆生动植物;
目 录
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录 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和对策 本节知识结构
点击相应文字进入……
弊 弊
三峡工程 建设对生态与 环境的影响, 总的来说是有 利有弊。
单击“利弊”显示相应内容……

减轻污染酸雨危害 调节气候 增加水量改善水质
利-在中下游
血吸虫病防治 减轻洞庭湖的萎缩 减小洪水对生态和环境破坏 ……
单击鼠标进入……
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其库区 上起重庆江津黄兼、下至湖北宜昌三 斗坪,波及重庆、湖北的22个市县。在 对三峡工程淹没区内地面、地下文物进行 普查中得知,此区域内受淹文物达1200多处, 其中包括地面、地下文物、古遗迹、古遗物遍及 整个库区,极为丰富,且历史沿革完整。这些文物依 据本区内独特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环境等因 素而兴建,又由于受历史年代变迁与周围环境的 影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它们以各自的 独特的存在方式星罗棋布在库区大大小 小的城镇、村落之中。以其特有的 魅力成为各个地区自然景观和人 单击鼠标进入…… 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与对策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与对策

第五单元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5.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三峡工程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针对不利影响所采取的相应对策;2.了解三峡工程建设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能力目标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正确分析三峡工程给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所带来的利弊效应,并从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了解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增强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并在相应对策的了解中认识到,在人地关系中人是积极的因素,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类可以通过本身的积极行为来减小负面影响。

也从中进一步树立良好的生态观,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三峡工程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归纳整理法等。

●教具准备1.投影仪2.投影片:1992~1993年中国年平均降水pH的分布图,正面生态效应与综合效益,几则案例文字材料3.复合投影片: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分类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三峡工程利弊共存,它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三峡库区倍受世人关注的百万移民安置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方面的影响及相应的对策。

[讲授新课](板书)§5.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一、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承接)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是防洪。

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项改造环境、趋利避害的环境保护工程,是为了提高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确保并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

但作为一项世人关注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它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也十分复杂,这一问题同样受到世人所关注。

通过有关部门几十年深入细致的研究、充分讨论和反复论证,到现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体上基本清楚。

(出示复合投影)“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先出示底图(如下),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课文并归纳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峡工程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针对不利影响所采取的相应对策; 2.了解三峡工程建设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正确分析三峡工程给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所带来的利弊效应,并从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三峡工程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三、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归纳整理法等。

四、教具准备1.投影仪2,投影片:1992~1993年中国年平均降水pH的分布图,正面生态效应与综合效益,几则案例文字材料3.复合投影片: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分类表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三峡工程利弊共存,它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三峡库区倍受世人关注的百万移民安置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方面的影响及相应的对策。

[讲授新课](板书)§5,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一、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承接)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是防洪。

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项改造环境、趋利避害的环境保护工程,是为了提高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确保并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

但作为一项世人关注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它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也十分复杂,这一问题同样受到世人所关注。

通过有关部门几十年深入细致的研究、充分讨论和反复论证,到现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体上基本清楚。

(出示复合投影)“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先出示底图(如下),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课文并归纳整理。

(覆盖答案)读课本图5.15"寄生血吸虫的钉螺”,对血吸虫历史上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和危害作适应补充。

(投影)阅读下列案例:洞庭湖素称“海内巨浸”,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调蓄湖泊和洪道性湖泊,它的滞洪功能是多少水库都无法替代的。

道光年间洞庭湖的面积达6000多km2。

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1949年缩减为4350kmz。

解放后40年,洞庭湖湖区围垦面积达1530km2,仅此就使洞庭湖面积缩小25%,储水容积减少40%以上,1984年洞庭湖的总面积只有2145kmz。

洞庭湖面积的减小致使洪水调蓄功能下降,洪水水位不断升高,长江特大洪涝灾害频率加大。

特别是在中游地区,每到汛期,滚滚洪水全靠大堤挟持,洪水水位高出两岸数米到十数米。

思考讨论:①根据洞庭湖的区位,简要说明它对长江所起的调蓄作用。

②简要分析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原因。

③洞庭湖的萎缩,对长江水害会产生什么影响?④为什么三峡工程的建设,会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学生回答)略(投影)"1992—1993年中国年平均降水pH的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①酸雨是怎样形成的?②简要描述我国酸雨区、重酸雨区的分布,为什么这些地区会成为我国主要酸雨分布区?我国的酸雨主要是什么类型?③酸雨的主要危害有哪些?④为什么三峡工程的建设能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学生回答)略(投影)“正面生态效应与综合效益”,教师补充归纳:正减轻洪水破坏,改善中下游生态环境面改善钉螺生存环境,利于防治血吸虫病削峰补枯综生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水量,改善枯水期水质和态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的淤积——蓄清排浑效效调节局地气候——湖泊效应应应减轻环境污染和酸雨危害——水力发电(小结过渡)正面的生态环境效应往往带来生态环境效益,三峡工程的防洪和调蓄功能,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免遭洪灾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库区的生态负面效应易发展成为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科研人员对此积极地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板书)二、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承接)通过对三峡工程建设对库区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的分析,根据其所受影响程度的大小,可分为三类,并由此可以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

(出示复合投影)“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分类表”,先出示底图(空表)。

(指导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第一类影响的一段课文,以师问生答形式完成表格第一栏,并覆盖该栏答案。

(投影)阅读下列材料,了解中华鲟这种珍稀鱼类的习性,并思考:工程建设造成影响后采取了哪些保护性措施?材料1、课本图5.16 “中华鲟”材料2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珍稀鱼类,是一种与恐龙同时代的生物,素有“活化石”之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它在海洋中生长,成熟后从东海溯游至金沙江下游交尾产卵繁殖。

葛洲坝工程的截流阻断了中华鲟的洄游路线。

为保护这一物种,国家命令禁止商业性捕捞,并在宜昌建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人工繁殖幼鲟放流长江,且中华鲟在中游自然繁殖成功,因此洄游产卵问题已经解决。

三峡工程对此没有影响,但它每年10月开始蓄水将减少下泄流量,有可能对刚习惯于在葛洲坝下游栖息和产卵活动的中华鲟产生新的干扰。

为保护幼鲟资源,国家拟在崇明岛东部约30千米滩涂水域建立中华鲟幼鲟自然保护区。

[学生回答)略(投影)读下列材料,了解白暨豚的生活习性,思考:三峡工程可能对白暨豚的栖息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人们采取子哪些保护性措施?材料1 图5.17“白暨豚”材料2 “长江女神”白暨豚是我国长江中下游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是比大熊猫更古老、更美丽、更稀有、更濒危的物种,目前在长江中数量已不足100头,为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国际自然保护联盟(1UCN)也将其列入《国际濒危物种红皮书》“极危”物种名录中。

白暨豚主要捕食长江鱼类,它凭借特殊的声纳系统探测外界事物并获取食物、寻找伴侣和逃避敌害。

它有36度的恒温,用肺呼吸,胎生哺乳,性成熟后,两年一次十月怀胎,每胎产一仔,哺乳期为半年。

造成白暨豚濒临灭绝的原因是多样的,除自身繁殖能力较差外,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其面临的处境日益艰难。

三峡工程的建设,可能对白暨豚的栖息生长环境产生影响。

为保护这一珍稀生物,长江流域目前已建有白暨豚人工养殖基地和自然保护区、保护站共9个。

学生回答)略(小结)三峡工程建设在不少方面会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多方面、不可逆转的影响,我国及早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加以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

(板书)不可逆转的影响——补救和挽回部分损失(指导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第二类影响的相关课文,以师问生答形式完成表格第二栏,并覆盖答案。

(指导读图)课本图5.18"层层梯田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回忆:农村移民安置的立足点是什么?(调整农业结构,开发大农业)指出:在农村移民开发中,要结合中低产坡耕地的改造,在新移民田开发中,要建设高标准的水平梯田,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投影)“三峡工程蓄清排浑解决泥沙淤积问题”’“蓄清排浑”是我国泥沙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从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多沙河流上的水库运用方式,它可使多沙河流上水库的大部或全部兴利库容得以长期保留。

三峡水库上游来水量和来沙量以每年?~9月的主汛期为主,根据这一特点,三峡水库将实施汛期排出浑水(排沙)、汛后蓄满清水的方式。

即每年汛期水库水位保持在防洪限制水位145米运行,将含沙量较大的洪水(浑水)/顷畅地排至下游;汛后水变清了,10月份水库开始蓄水,11月末蓄到正常水位175米,以充分发挥发电与航运效益。

根据科学方法计算,这一方案运行100年后,三峡水库防洪库容能保持86%,兴利调节库容能保持92%。

思考:“蓄清排浑”方式是如何运作的?这种方式对库区泥沙淤积问题的解决效果如何?(学生回答)略(板书)负面作用较大的影响——有效控制和减轻影响(指导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第三类影响的一段课文,以师问生答形式完成表格第三栏,并覆盖答案。

,读课本图5.19"三峡大坝坝基为坚实的花岗岩石”,教师介绍:大坝的安全直接影响到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全,在考察论证阶段就非常注重于这一点,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坝坝基坚实,而根据历史资料,这里是难得的弱震区。

(板书)负面作用较小的影响——防止危害发生或降低危害限度(小结)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甚至是不可挽回的、但只要我们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大多是可以找到相应的对策进行补救,把不利影响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过渡)投影一则旅行社“告别三峡游”的广告信息。

讨论:为什么旅行社把当年的三峡游说成是“告别三峡游”?(学生回答)三峡水库开始蓄水,水位的提高将使部分急流险滩等自然景观被淹没而失去其特有的魅力。

(板书)三、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和对策(投影)阅读下列案例材料:’据专家全面调研介绍,三峡淹没区将有1271处为必须保护的文物古迹,包括国家级、省级文物古迹。

为了保护和抢救,国家已制定了原地保护、搬迁保护和留取资料等措施。

其中有50多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双堰塘、李家坝等数处巴人中心遗址、古代墓葬群特别是《水经注》有记载的云阳故陵楚墓,必须在工期内尽力全面发掘抢救。

巫峡的孔明碑和西陵峡的众多石刻,将通过拓片、拍照切割送陈列馆等。

方式保留。

多处地面文物如云阳张飞庙、瞿塘峡摩崖石刻正在易地原样复建;忠县的石宝寨、奉节的白帝城等将就地保护;世界独一无二的白鹤梁枯水题刻,将修建一个水下博物馆。

思考讨论:①三峡工程对库区文物古迹产生了什么影响?②国家对三峡库区的文物古迹采取哪些保护和抢救措施?(学生讨沦回答)对已知而尚未发掘的文物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对将淹没的文物古迹采取保留资料、迁移重建、原地保护等措施加以保护(读课文图5.20"秭归屈原祠”)。

(板书)未发掘的文物古迹——尽力发掘抢救,减小损失将淹没的文物古迹——留取资料、迁移重建、原地保护等(投影)阅读下列材料,讨论: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秀丽景色真的风光不再吗?说说你的看法。

三峡工程坝区现已成为三峡旅游最大的看点,每年吸引上百万的海内外游客。

在坝区周围,总投资3.9亿元的三峡极顶黄牛岩、秭归三峡明珠观光塔、归州古城、青滩古民居、旅游码头等旅游项目都将于2003年陆续建成,并成为“高峡出平湖”后新三峡游的起点。

水位—上升将改善香溪航道,拉近三峡、神农架、屈原故里、昭君故里之间的距离,游船可直抵乐平里和昭君村。

库区回水抬升沿岸支流的水位,将形成120多个岛屿,许多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景观将展现在游人面前,三峡江段及库区两岸幽谷深涧之间,一些新景区将会“浮出水面”,三峡旅游更加丰富多彩。

山峻峰秀、峡幽壁峭的三峡天然画卷,将与高峡平湖交相辉映,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古人屈原、巴人遗风、三国古战场遗址,构成三峡旅游的神奇画卷,一个全新的长江三峡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整体说来,未来的三峡景观将更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