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导学案(学生版)

合集下载

语文导学案《日出》1

语文导学案《日出》1

创新学校高效课堂八年级语文导学案设计时间:2012.5.8 设计者:审查者:使用者:课题:《日出》节选学习目标1、读课文,识读文本中要求积累的字词2、查阅资料,了解并掌握戏剧文学的常识3、学习并体会戏剧剧本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4、悉心领悟,批判“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同情弱小者,珍惜美好生活。

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学习笔记预习案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湖北潜江人。

现代著名戏剧家、戏剧教育家,十八岁开始剧本创作。

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王昭君》等。

《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二、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作者曾冒着危险,忍受着屈辱深入到社会下层最污浊的角落观察生活、搜集素材。

在这个过程中,他为旧中国大都市的黑暗糜烂的生活所激愤。

他说:“一件一件不公平的血腥的事实,利刃似地刺进了我的心,逼成我按捺不下的愤怒。

”作者怀着这样的激愤,创作了《日出》。

在《日出》中,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无情地批判了旧中国极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展现了黑暗已到极点、曙光即将到来时的社会景象。

2、《日出》的主题---特色《日出》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

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

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的善良、忠厚和倔强的性格。

三、戏剧知识简介1、戏剧,是一种综事性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独立的艺术样式。

2、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日出》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日出》教案设计
续写、改写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 能力。
戏剧表演
1.C 鼓励学生自愿组成小组,选择剧本中的片段 进行排练和表演,提高学生的戏剧表演能力 。
观后感分享
1.D 在观看完角色扮演或戏剧表演后,组织学生
分享自己的观后感和体会,加深对作品的理 解。
学生活动组织
04
小组讨论与合作
分组阅读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阅 读学方法选择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 《日出》的背景、作者及创作风
格等相关知识。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日 出》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思 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 思维。
朗读法
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曹禺戏 剧的语言魅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 力和语感。
教学手段运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
网络资源拓展
在线课程
推荐学生观看与《日出 》相关的在线课程,如 名家解读、学术讲座等 ,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 路。
网络论坛
引导学生参与网络论坛 的讨论,与同龄人交流 阅读心得和感悟,提高 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 能力。
数字化图书馆
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资 源,推荐学生阅读与《 日出》相关的背景资料 、学术论文等,深化学 生对课文的理解。
时代背景
作品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人民生活的苦难和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具 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知识与技能
学生应掌握剧本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了解人物形象的塑 造和戏剧冲突的设置,培养阅读、分析和鉴赏戏剧作品 的能力。
03
0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剧本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提高口头表达和 团队合作能力。

初中语文日出教案

初中语文日出教案

初中语文日出教案年级:初中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日出》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日出景象的描绘和感受。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时间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2.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1. 描绘日出景象的生动形象和感受。

2.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教学准备:1. 课文《日出》全文。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天空,提问:“你们有没有看过日出?能描述一下日出的景象吗?”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日出》,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结合课文,思考问题:“课文中的日出景象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受。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讨论。

四、赏析课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2.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日出景象的描绘和感受。

2. 学生谈谈自己对日出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日出》,谁能简要描述一下课文中日出景象的特点?”2. 学生回答问题,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深入学习(10分钟)1.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日出景象有哪些象征意义?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深层含义?”2.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小组讨论。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各组代表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和讨论心得。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延伸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延伸拓展任务:“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关于日出的描写和感受。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生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生版)

4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2.积累诗歌常识。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意象美与意境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重点:积累诗歌常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审美意象与思想情感。

难点:以审美的态度欣赏诗歌,品味语言诗歌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法指导:1.写景抒情一类的诗歌,重点不在于字词训诂上,而在于感受诗歌的内在魅力,品味作者所营造的审美意象。

因此,不妨将诗歌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力还原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如此更有利于对诗歌的理解。

2.掌握一些常见的意象,如“子规”等。

【课中导读】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学习《次北固山下》一、朗读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本诗体裁是什么?指出本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首诗押什么韵?韵脚是什么?3.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口译)二、解读欣赏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歌用“客路”开头,有什么含义在里面吗?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4.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5.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三、合作探究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句直接抒情?哪句属于写景?你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写了怎样的景象,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

3.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交流点拨】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这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

《日出》教案

《日出》教案

《日出》教案日出教案一、教案目标1. 通过观察和描述日出的过程,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感的情感体验。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绘能力,提高他们对细节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日出是地球自转的结果,激发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描述和观察日出的过程。

2. 理解日出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投影仪/电视机2.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日出过程3. 茶几和白纸4. 彩色笔和铅笔四、教学步骤引入:1. 教师将一张描绘日出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对日出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曾经亲眼目睹日出的经历,了解他们对日出的感受和印象。

探究:1.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日出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日出的不同阶段,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日出的过程。

2. 学生集体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和细节,教师引导学生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日出的现象,帮助他们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2. 教师展示地球自转的模型或视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巩固:1. 学生分组,互相分享自己记录的观察结果和描述,讨论并纠正不准确的表达。

2. 学生用彩色笔或铅笔在白纸上描绘自己眼中的日出,注重表达细节和使用适当的色彩。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五、课堂总结1. 教师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对日出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并强调观察和描述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关注身边美丽的事物。

六、作业请学生根据自己对日出的观察和感受,写一篇200字以上的文章,描述自己眼中的日出场景,并配以插图。

七、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使用手机或相机记录日出的照片,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记录。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和描绘不同季节和地点的日出现象,拓宽他们的视野和体验。

2024年曹禺《日出》教案

2024年曹禺《日出》教案

曹禺《日出》教案教案《日出》——曹禺戏剧作品分析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曹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日出》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分析《日出》的主要人物形象,掌握戏剧的结构和情节发展。

3.领悟《日出》所传达的社会意义和人性思考,培养学生对戏剧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曹禺生平简介:介绍曹禺的生平、创作背景和代表作品。

2.《日出》剧情梗概:概括介绍《日出》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3.《日出》人物分析:深入分析《日出》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陈白露、方达生、李石清等。

4.《日出》戏剧结构分析:解析《日出》的戏剧结构,探讨其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

5.《日出》社会意义和人性思考:引导学生从戏剧中领悟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曹禺生平简介,引发学生对《日出》的兴趣。

2.情节梗概:简要介绍《日出》的主要情节,让学生对剧情有整体把握。

3.人物分析:分析《日出》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特点和命运。

4.戏剧结构分析:解析《日出》的戏剧结构,探讨其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

5.社会意义和人性思考:引导学生从戏剧中领悟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日出》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曹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2.学生对《日出》剧情的掌握程度,是否能概括出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3.学生对《日出》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是否能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和命运。

4.学生对《日出》戏剧结构的理解程度,是否能分析出其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

5.学生对《日出》社会意义和人性思考的领悟程度,是否能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资源1.曹禺《日出》剧本。

2.相关评论文章和学术研究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戏剧中的细节,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范文】日出导学案

【范文】日出导学案

日出导学案课题9.日出学习目标1.掌握“嗫嚅、凄凉、萧条、世故、凄楚、喃喃、愤慨、狞笑、安分守己”等词语。

2.了解并掌握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

3.学习并体会戏剧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4.学习戏剧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朗读、揣摩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学习重点学习并体会戏剧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学习难点学习戏剧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朗读、揣摩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学习过程备注六、布置预习1.学生自主掌握生字词情况(包括读音、字形、解词、连词成句等)。

2.学生搜集关于曹禺的生平事迹。

3.学生搜集了解关于戏剧的相关知识。

4.课文戏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5.从这几次冲突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第一课时一、预习展评1、了解戏剧艺术知识2、请学生介绍作者与作品3、请几个同学口述课文故事梗概,互相补充和纠正,从而正确了解课文内容。

二、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嗫嚅、凄凉、萧条、世故、凄楚、喃喃、愤慨、狞笑、安分守己”等词语。

2.了解并掌握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

3.学习并体会戏剧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4.学习戏剧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朗读、揣摩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一:课文戏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预设问题二:从这几次冲突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四、精讲点拨理解这篇戏剧的语言特色。

(1)剧中人物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意图和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

读一读剧中李石清的几段台同,说说他的个性特点。

重点朗读黄省三控诉潘李二人的台词,体会并读出黄省三的内心感受。

(2)试补出破折号所省略的话,并说说剧本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五、当堂达标阅读《雷雨》片断,回答后面的问题。

周朴园:哦,侍萍!是你? a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半晌。

b周朴园:你来干什么? c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导学案模板(学生版)

导学案模板(学生版)

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导学案班级组名姓名课题:7、傅雷家书两则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学习课后重点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整体感知两封家书中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3、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4、理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

【教学重点】1、读懂两封家书,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2、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一、课前预学1.第一封信中,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傅雷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忠告?2.说说傅雷给儿子写这两封信的缘由和目的分别是什么?3.依据课文话傅雷,请用下列句式写话:读着这些语句:“惟其如此,才需要我们日以继夜,终生的追求、苦练……”,我感觉傅雷是一个严谨勤奋治学的学者;读着这些语句“”,感觉傅雷是一个的中国人;读着这些语句“九年级上语文学科第二单元第7课第 1 页。

”,我感觉傅雷是一个多么的父亲;读着这些语句“”,我感觉傅雷是一个多么。

二.课中导学1.请你选择自己最欣赏的语句进行赏析,并试着用恰当的朗读语气来表现傅雷形象。

如:“我是过来人……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读得慢一些,加点字读得重一些,读出无比心疼、体贴入微的语气。

)2.领略哲理,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如:“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②“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③“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的感情的创伤,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情怀。

”三、课后研学读了两封信,你觉得傅雷最终希望儿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理解“坚强”的含义)九年级上语文学科第二单元第7课第 2 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省三:
李石清:
潘月亭:
⑵课文写了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几次大的矛盾冲突?
(四)讨论
问题:黄省三、李石清和潘月亭分别有什么性格特征?并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要求:讨论时小组长要分工明确,必须人人参与。看哪一组学习效果最好。)
1.潘月亭的性格特点:
2.读一读剧中李石清的几段台词,说说他有什么个性特点?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
学习活动
二备
一.关于作者:
曹禺先生被称作中国的莎士比亚,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剧作家的剧作,能像曹禺先生的话剧这样久演不衰。从诞生于30年代的《雷雨》起,曹禺的一系列剧作,一个又一个地轰动了京津和上海,曹禺先生的《日出》曾多次被搬上舞台,搬上荧幕。那么,曹禺先生的作品为什么有如此的生命力,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撩开它神秘的面纱。
课题
9.«日出»导学案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2课时
备课时间
2014-3-31
执笔
林长华
审核
黄芬
上课时间
2014-4-3
学习
目标
1.合作学习,通过揣摩矛盾冲突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深刻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重点
通过揣摩矛盾冲突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通过揣摩矛盾冲突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二、活动流程
(一)了解戏剧艺术知识
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种类:A、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B.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C、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D、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等。
第二,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第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二)理清《日出》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三)自学检测
出示检测题:
⑴文中出现的三个人物各是什么身份?
3.从这几次冲突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五)拓展思考
刚才我们聆听了黄省三发自内心的呼喊,他对李潘二人的怒骂和控诉,实际上也是在拼命地抗争呀,可是在当时那样的强权社会里,他的抗争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呀,这值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呢?
(出示思考题)
1.黄省三被解雇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2.黄省三被解雇后还能活下去吗?
3.黄省三的悲剧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恩怨造成的吗?
4.黄省三悲剧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册;
2.预、戏剧剧本的内容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
写在每一幕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4、剧本的特点:(它是演出的依据和基础。)
第一,高度集中的社会生活。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