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 刘白羽 导学案

合集下载

《日出》教案

《日出》教案

《日出》教案《日出》教案《日出》教案 1一、教材依据:人教版,第一单元,第一课《海上日出》,第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第一单元,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边读边想,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体会抒发的美好感情,注意观察景物上,表达顺序上和用词造句上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海上日出》选自巴金的散文集《海行杂记》。

《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看日出的时间、地点。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了“我”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写了“我”在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用反问的句式总括了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第二、三部分,描写了晴天里和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

本篇课文是精读课文,安排两课时。

本班学生42人,朗读能力较好,基础薄弱,思维迟钝,对字词的理解能力较差,不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本课3个生字。

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

2、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六、教法选择:看图,读读、讲讲、评评、比比、练练。

七、学法指导:自主、合作学习。

八、教学准备:海上日出的录像,图片,课文范读的音乐。

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简介作者及课文内容本文作者巴金,是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李尧棠,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市。

80年代以来被誉为“文坛泰斗”。

每当人们来到海边,总忘不了早早起来看海上日出,那是一种怎样壮观的景象呢?读了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你不仅会如同亲眼看见大自然的之一伟大奇观,而且会被作者的细心观察和生动地描述所折服。

日出 刘白羽教案

日出 刘白羽教案

日出刘白羽教案教案标题:日出-刘白羽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日出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描述日出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日出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2. 描述日出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描述日出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描述日出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3. 学生绘制或收集与日出相关的图片或短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日出的视频素材,引起学生对日出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日出画面,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对日出有什么了解?"Step 2: 知识讲解(10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日出的形成原理和过程,讲解相关的科学知识。

2. 介绍和解释描述日出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如"太阳升起"、"晨曦初现"等。

Step 3: 模仿练习(15分钟)1. 分发或展示一些描绘日出的图片或短文。

2. 要求学生模仿这些图片或短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日出的美景。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他们的描述作品。

Step 4: 合作探究(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方式(绘画、写作、口头表达等)来表达他们对日出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创作。

3.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的作品,并解释他们的创作灵感和意义。

Step 5: 总结归纳(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日出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日出的新认识和感受。

3. 强调保护大自然美景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要爱护环境。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日出的时间、地点和变化。

2.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日出的短文,描述他们的观察和感受。

2024年《日出》教学设计

2024年《日出》教学设计
师:从线路图上,你发现登山部分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交流:时间推移地点转换(这就是一种时空转换的写作顺序)
师:这两种写作顺序穿插记叙我们也称之为时空转换顺序,这是游记这种文体写作的一般方法。(板书:游记)
(结合线路图引说登山顺序)
三、深入研读,指导写作
1、师:巍峨含柔媚,清风草木香。(出示)作者在登山的过程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仔细默读第2——6小节,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活动6板书设计
泰山日出
生字词:探究讨论:
饱饫无餍
醒豁消翳
厚毳溟蒙
飒飒蜿蜒
活动7教学反思
离开了语言的品读,语文教学便失去了魅力。对徐志摩先生这篇“浓的化不开”的文章,一开始我很是担心学生会望而却步,因而浮躁阅读,品读不出应有的内涵与神韵。但此节课以“拆——猜词义”为引子,诱发学生品读语言之法,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品读传神词汇和生动修辞手法所创造的精彩语句,从而理解了作者浓烈而真挚的情感。
(揭示东方巨人的觉醒,并用传神的比喻显现活跃而变幻莫测的动态美)
“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得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缘。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反等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关注比喻和拟人修辞的重点词句,如“雀屏”的形态美,“金”的色彩美,以及拟人中的不可遏制的力量美)
他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刘白羽《日出》教案5

刘白羽《日出》教案5

1 日出编写:朱丽冰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观察日出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2.学习文章运用衬托、对比来表现日出的壮观和瑰丽的写法。

3.引导学生用心灵感悟自然之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作者如何借助衬托、对比等写法,表现壮观和瑰丽的日出。

难点:文章细述两次未见的日出,并引述海涅、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描写,对后文描写日出起了什么作用。

三、教学时数3课时。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带学生去观察天空,并完成200字左右的描写性小作文。

观察前指导:①用心灵去亲近自然。

不同的人观察同一景物会有不同的体验,受到个性、心情、角度等等的影响。

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②观察要细致。

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观察,如:天空的颜色,天上各种景物的特点和变化等。

并用心体验:这些景物景象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联想和想象?③描写也要细致。

可以采用多种修辞来帮助表达。

批改时注意:①真实的个性化的感受。

②生动细致的观察与描写。

(二)安排本文的预习。

第二课时(一)导入以讲评上一课时的小作文引入。

讲评的着重点:能观察和写出景物的基本特征;孩子的个性化体验形成的不同情趣;描述景物的语言的生动性。

现在我们来阅读欣赏《日出》,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和描写日出的。

(二)解题参见本教材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注意介绍写作时间与背景。

(三)学习新课让孩子挑选他们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可集体读,也可分组或一个一个轮流),并谈谈为什么喜欢这个段落。

1、朗读指导:注意重音与节奏。

如:不如攀上/奇峰陡壁..,在一瞬..的/云天..时间内,观察....,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那/伟大诞生../来到人间。

..怎样一起....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这线/红.得透亮../一直向.......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下抛溅..,如同沸腾..的溶液..,闪.着金光上冲..出来的/一刹那。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它/晶光耀眼..了。

日出刘白羽教案

日出刘白羽教案

日出刘白羽教案【篇一:《日出》教案】滕州市南沙河中学“学教2 : 1”教学导学案1、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重点】2、了解作者通过对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导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导学内容及导学步骤】:温故学:(导入新课)大家看过日出吗?(由学生描述所看到的日出景象)我们一起来看看刘白羽眼中的日出是怎么样的。

知新学:一、了解作者:刘白羽(1916--1998):现代著名作家,战士型散文家,1916年生,北京人。

代表作是《日出》、《长江三日》、《红玛瑙》、《樱花漫记》、《红色的十月》、《芳草集》、《刘白羽散文集》等。

他的散文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深刻的哲理性是他散文的特色。

刘白羽散文风格激越、刚健,闪耀着时代的光彩。

人称刘白羽的散文特点是“政论抒情体”。

二、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三、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采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朗读课文,教师加以指导。

2、理清本文的思路。

(小组讨论)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参考答案:日出图观察角度日出时节描写景物色彩、形状变化的句子景物特点海涅描写的俯视冬季那绯红的??只有山尖分明突出? 云雾缭绕屠格涅夫平视秋季朝阳初升时,??那种暗紫色?? 柔和明丽描写的露了露面,??一轮朝日。

日出前:上空游动??暗红色长带。

刘白羽描写的平视冬季日出时:红带在??闪着金光。

雄伟瑰丽日出后:晶光耀眼,??照明了。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我了这篇课文,下节课我们做具体的分析。

【作业布置】: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导学内容及导学步骤】:温故学:检查课文最后一段的背诵,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我了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做具体的分析。

知新学:一、分析课文第一部分:学生默读,小组间讨论,展示1、“我”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明确:日出富有魅力;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

《日出》优秀教案模板

《日出》优秀教案模板

《日出》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文章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泰山日出》。

2、难点:文章所浸透的诗化的灵动的美。

三、教具准备:投影仪、有关日出的图片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

徐志摩的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2、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3、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饱饫(yù) 无餍(yàn ) 醒豁(huò) 厚毳(cuì) 雾霭(ǎi) 溟蒙(míng) 飒飒(sà) 祈祷(qídǎo) 层累(lěi) 蜿蜒(wānyán) 驰骋(chíchěng) 涛澜(lán)四隅(yú) 浮礁(jiāo) 海句力士(gōu) 无垠(yín)横亘(gèn) 消翳(yì)4、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诗哲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日出 刘白羽

日出 刘白羽

的美。
山 东 滕 州 育 才 中 学
训练反馈
1、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 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 一片红海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太阳的红 色光线比喻成红带、红云、红海。形象 生动而又准确地描绘出日出时色彩的变 化、静中有动的神韵。
山 东 滕 州 育 才 中 学
2、整个宇宙就像刚生过婴儿 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 满清新、幸福之感。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整个 宇宙比喻母亲,把日出后的宇 宙景象以及人的内心感受表现 得更加形象鲜活,表达了作者 的赞美之情。
山 东 滕 州 育 才 中 学
作者的独特感受
文中日出象征着我们 伟大的祖国如朝阳东升, 光彩夺目,雄伟瑰丽;像 朝阳那样年轻,富有巨大 的生命力。
山 东 滕 州 育 才 中 学
小结 : 本文运用层层烘
托、步步蓄势的手法来突 出高空日出的奇景。讴歌 了新生光明的社会主义社 会,表达了作者的豪壮情 怀。
色彩的奇异变化
山 东 滕 州 育 才 中 学
游动——扩大——展开——簇 拥——矗起——抛溅——向上 冲——迸射——闪出——冲 破——密接———融合——飞 跃而出
日出瞬间的动态变化。
山 东 滕 州 育 才 中 学
刘白羽:“从英雄的战争到沸腾的 建设生活,我的心同时代脉搏而跃 动。”
作者目睹旧中国的崩溃,新中国的诞 生,这犹如从“黑暗”到“黎明”再到 “日升”,虽是写自然现象,实质写社 会进程。
山 东 滕 州 育 才 中 学
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完成助学。
山 东 滕 州 育 才 中 学
山 东 滕 州 育 才 中 学
情境导学(二)
作者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
(有感情朗读课文一、二自 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 然段,在文中找出答案)

日出刘白羽教案

日出刘白羽教案

日出刘白羽教案教案标题:日出刘白羽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刘白羽的作品《日出》。

2. 培养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刘白羽这位艺术家,并简要介绍他的背景和作品风格。

2. 引导学生讨论日出这个主题在生活中和艺术中的意义。

主体:3. 展示《日出》这幅画作给学生观看,并鼓励他们仔细观察。

4. 引导学生讨论画作中的元素,如颜色、线条、形状等,并询问他们对这些元素的感受和理解。

5. 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画作的背景知识,如画作的创作时间、地点、刘白羽的意图等。

6.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画作,并鼓励他们互相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7.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拓展:8.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一幅以日出为主题的画作或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

9. 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总结:10. 回顾学生在本课中的学习成果,强调观察和感受艺术作品的重要性。

1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艺术作品,并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评估:1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创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13. 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包括创意、表现力和技巧等方面。

教学资源:1. 《日出》画作的图片或投影仪。

2. 纸张、颜料、画笔等供学生创作使用。

3. 刘白羽的相关资料和介绍。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了解更多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培养对不同艺术风格的欣赏能力。

2.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美术馆,让他们亲身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

3.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艺术分析和批评,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和修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课题:第1课日出刘白羽课型:新授主备教师:蒋玉东审核: 时间:年月日【学习目标】1、认识作者生平,并在阅读中识记文中生字生词。

2、了解写作背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写作手法。

4、领悟本文的象征意义和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5、主动参与,激情发言,展现自我。

【学习重点、难点】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

日出的象征意义。

【学法引导:】质疑讨论法、点拨引导法【课时安排】:两课时【导学案的使用点拨】1、依据导学案通读课文,进行知识梳理,勾画生字词,标注序号。

2、完成自主测评,作者牢固记忆。

3、将预习中的困惑标出来,并填写在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独立完成。

【预习案】【教材助读】刘白羽(1916—2005),当代作家,中共党员。

北京人。

作品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散文集《红玛瑙集》、《芳草集》等。

1936年在《文学》月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冰天》,开始走上文学道路。

1937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草原上》。

翌年春赴延安。

抗战期间投身敌后战场,写出《五台山下》、《太阳》、《幸福》等小说。

解放战争时期转战东北,写有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报告文学《光明照耀着沈阳》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担任文化领导工作的同时,发表了《日出》、《长江三日》等大量散文通讯。

晚年笔耕不辍,写有四部长篇:报告文学《大海》(朱德的前半生),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回忆录《心灵的历程》(获中国传记文学奖),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

历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名誉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部长。

主要作品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刘白羽散文集》等。

预习案一、自主预习整体感知(学习建议这是学习的第一环节,它给你的学习提供了方向)1、认识作者,牢记作者生平及代表作品。

2、自读课文,标出自己认为难读难懂的字词句,理解重点字词的意义,小组内部交流、互助。

3、课文一共写了几次日出时的景象,作者在文中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二、【预习自主测评】(学习建议自测题是对自己预习中知识掌握的一次检验,因此只有“细心才对,思考才会”)1、检查对本文重点字词和重要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字词:炽()热晨xī() zhì()息俯kàn()无jī()酣()睡弥.漫()萧瑟.()绯.红()诞.生()俯瞰.()晨曦.()无羁.()簇.拥()富有mèi()力冬意méng lóng()()洪水fàn làn()()令人zhì xī()()无与lún()比 huǎng()然大悟2、依照例句的句式与修辞,写一个句子。

例:太阳——一出世就光芒万丈,照得满天都是火一样的金云。

仿写:星星——3、文学常识填空。

《日出》一文的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________,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散文集《》、《》等,他的散文风格雄浑豪放,画面阔大瑰丽,时代精神强烈。

,三、我的疑惑:(学习建议,请将预习过程中未解决的问题与疑惑写下来,有疑惑才能更进一步的思考)【探究案】一、明确学习目标,走进文本(学习建议有了预习中的体验感受,才能更好地解读作品——学始于疑)解读学习目标:二、小组互动: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要求:(1)、朗读声音洪亮,语调抑扬顿挫,情感丰富,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小组互评。

(2)、等级:优3分,良2分,中1分。

三、文本探究、展示(学习建议把讨论结果写下来,思必有记,才为真)【探究】:先独立思考,有疑难再与本组成员共同讨论。

【展示】:积极发言,快速高效,板书工整规范,语言简明扼要,倾听认真仔细,做好笔记。

【小组探究问题一】(A层独立完成,B、C层讨论完成)(1)课文一开始作者为什么说“登高山看日出,从幼小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它对整个文章有什么作用?(2)第二小节作者没有写日出,而写落日,在作者眼中,是日落美还是日出美?作者喜欢看日出,为什么又去写日落?(3)海涅、屠格涅夫描写的日出和本文描写的日出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要引用他们的文章段落?(4)作者在写自己看到日出前,写了两次未能如愿的看日出,有什么作用?(5)作者在飞机上看日出,它分()层来写日出的,怎样写的?从哪几个方面突出日出的雄伟壮观?【综合探究问题二】(1)、本文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2)、思考:文题“日出”有什么象征意义?你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四、当堂测评反馈1、对下面句子作一欣赏。

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象一支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

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

2、说说你自己知道的描写日出、日落的著名诗句,体会两种景观在诗文中的不同表达作用。

3、课内阅读理解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完成下面问题。

(1)对作者写壮观瑰丽的高空日出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日出前——上空游动分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

B、日出时—云雾遮盖,无法看清。

C、日出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

(突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

)色彩也由“暗红”变成“发亮”,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红提透亮”“闪着金光”,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

D、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它照亮了一切,出照戏了一切。

(2)文段的第一句“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第二句“在高山之巅”、“在大海之滨”看日出,跟下文的从飞机上看日出有什么关系?(4)从文中找出几个使用了修辞的句子,谈谈这样写的好处?例:好处:(5)上文中作者所写的景与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我的学习收获】(学习建议反思静悟体验成功)【训练案】一、【阅读平台全体完成】(学习建议——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海上日出巴金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1、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概括一下各部分的内容。

2、第一段只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有什么作用?3、第二、三段中,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日出而作的?第四、五段描绘了什么情况下的日出?4、“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本文与课文相比,有哪些相同之处?【美文欣赏】棉花糖里的爱棉花糖,朵朵如棉,甜蜜的缠绕在长长的竹签上,犹如美丽的花朵,尽情绽放在枝桠。

许多年过去了,但每一次看到棉花糖,仍然会想起曾经的我们,在那个冬天的广场上,一起吃棉花糖的甜蜜情景。

昨天,我们去公园游玩时,又遇到了一个卖棉花糖的,我不由的停留下来观看。

那些受热膨胀的糖丝,如棉絮一般,从简单的加工机里飞舞而起,缠绕在摊主手里飞速旋转着的竹签上。

不一会儿的时间,就形成了一朵漂亮的棉花糖,在这个初秋的阳光下,美丽的特别耀眼。

这些棉花糖不同于以往我所见到的,以前的那些糖絮都是单纯的白色。

而这次的不同了,糖絮增添了许多色彩,有黄色粉色还有绿色,美其名曰“水果棉花糖”。

孰不知味道是否有所改变,单听名字就是一种诱惑。

老公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问要不要给我买一个啊,我痛快的答应,那就来一个吧。

当棉花糖拿在手里,真的是开心异常,仿佛小时候得到了漂亮糖果的感觉,激动得忍不住想向别人炫耀一番。

于是,我拿着大大的棉花糖,站在摊前拍照留念,看起来很可笑的样子,此时却开心的无以复加,但愿此时的快乐,能够长久的定格。

但愿我们的生活,可以永远如糖般甜蜜。

其实,我并不是很喜欢吃棉花糖,因为它甜的发腻,吃几口就会吃不下去了。

但是对于我们两个人来说,棉花糖却有着别样的意义,它是我们甜蜜爱情的象征。

也是我们的内心深处,一段最美丽的记忆。

我想,无论时隔多年,我们都会记得棉花糖,记得曾经一起走过的美好时光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