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林徽因诗歌中的通感艺术手法

合集下载

浅论林徽因诗歌中的通感艺术手法

浅论林徽因诗歌中的通感艺术手法

浅论林徽因诗歌中的通感艺术手法陈雪琪摘要:近年来,林徽因的诗歌又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她的诗歌清丽、空灵、纯净,集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古典主义于一身,处处流露出“美”,为诗歌界留下一些足以传世的经典之作,在诗史上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其诗歌创作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她的诗歌创作采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

本篇将从林诗的意境美、建筑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来对林徽因诗歌世界中的通感艺术进行分析,来浅探她诗歌中独特的美,以及林诗中通感艺术手法的运用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林徽因;诗歌;通感Concise analysis in Huiyin's Poetry of Art Gimmick SynaesthesiaChen XueqiAbstract :In recent years,Lin Huiyin's poetry has obtained an increasing popularity among the public.Her poets are regarded as a good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estheticism and classism and charactered by elegance, high spiritualityand pure.Everything pieces of her poets reveal her faith of pursuit of beauty and numerious of them has handed on and spreaded over.Her classic works founded an unshakable and remarkable places for her.Howerver,Lin's poemtic achievement lies chiefly in her application of art Synaesthesia which are the analysis focus of this thesis.It is basicaly analysed from these three aspects,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construction and language.Through these,we will try todig out the unique beauty contained in her work and find its significant effectson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by using the synaesthesia technique.Key words : Lin Huiyin; poetry; synaesthesia导言林徽因作为民初才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无法绕过和忽视的女作家,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还致力于建筑专业,成为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写作方法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写作方法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写作方法《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一篇晚期散文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在这篇文章中,林徽因展现了她独特的写作方法和风格,带有一些诗意,情感丰富,言简意赅。

在此,我将探讨林徽因的写作方法,以期能够帮助有志于写作的人士。

林徽因的写作方法体现在她熟练运用婉转的语言,以表达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

在文章中,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四月的美丽景象,营造了一种清新明朗的氛围。

这种细腻的表达方式使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内心世界。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借鉴林徽因的方法,尽量用简练明了的语言来表达情感与思想。

林徽因的写作方法体现在她对细节的重视。

在《你是人间四月天》中,林徽因不仅描绘了四月的美丽,还通过细致的描述和对细节的观察,将自然景观与内心世界相融合,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写作时,我们应该像林徽因一样,注重细节,通过对细微之处的观察和描绘,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深刻。

林徽因的写作方法体现在她对内心情感的表达。

在文中,她通过对四月天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她抒发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在写作时,我们也可以像林徽因一样,用纯真与真挚的情感来赋予作品灵魂,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共鸣,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触动。

林徽因的写作方法体现在她对诗意的追求。

在《你是人间四月天》中,她的文字充满诗意,她用一种抒情的笔调表达了对四月天的热爱与赞美。

这种诗意的表达方式使得文章更富有魅力,更加深入人心。

在写作时,我们也可以像林徽因一样,追求诗意,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抒情能力,使作品更加动人、富有感染力。

林徽因的写作方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她的写作方法不仅仅是技巧的运用,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内心的表达。

我们在写作时,应该像林徽因一样,注重情感,细节,诗意,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加绚丽多彩,更加有灵魂。

【结尾】。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诗歌赏析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诗歌赏析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诗歌赏析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诗歌赏析如果说美丽忧伤的爱情诗是林徽因诗歌中的婉转曲折的小溪,那么对人生的透视,对生命的感悟诗就是深沉的河水,澄清而静默。

睿智的诗人本就看透生活的变幻,加上一些至亲好友的离世更让她得出人生无常,生命无常的悲凉结论。

林徽因悲凉诗风的成因:经历过父亲和知己突然去世打击的林徽因还刚刚二十七岁,正是人生的'夏季,然而经过与死亡的直视她对生命的意义更加澄澈,更加恬淡豁达,却也更加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奈,人生的苦短。

在社会中任何人不管地位多么高贵,仍然很难主宰自己的命运,无法控制未来的不可知的意外,一如她在《莲灯》中描绘的,生命“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宛转它漂随命运的波涌”,人生“也就是个美丽的梦”。

试析林徽因诗歌的美学意蕴: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林徽因是个独特的存在。

她曾被誉为“一代才女”,是“新月派”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之一,同时还是一位建筑学家。

她的作品精致玲珑,独具韵味,在现代诗歌史上形成了一道闪烁着灵性和智慧之光的艺术风景。

林徽因的诗具有多重美学意蕴:真纯的生命感悟、哲理性的思考和多种艺术影响下的具有“现代性”的诗歌构建,显示了较高的诗性品格。

林徽因诗歌兼有“新月派”和“现代派”的风格,是其间过渡型的一位诗人,她的这种开放性和综合性,也正体现了其诗歌的现代性。

一、真纯之美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对一位女诗人来说,她也一定会在诗歌里表露她情感世界里的浪波涟漪。

林徽因的爱情诗在她全部的作品中是最华彩的乐章,也最能体现真纯之美。

二、哲理之思走进林徽因的诗歌世界,还有一种质素不容忽视,那就是哲理性的思考。

林徽因是个敏锐、善于思考且富有创造性的人。

因此,对于生命本体的思考是林徽因哲理性诗歌的主题。

三、现代性构建林徽因极富灵性和创造性,她的诗整体上呈现出“现代性”的审美特征。

应该说,是她身上东西方文化背景和多种艺术才华点亮了她的诗艺。

迄今最唯美、最诗意、最精致的林徽因传记建筑学家,诗人,学者,美术家,翻译家,我们很难定位她确切的身份,但我们只要记住:她是独一无二的林徽因。

你是那人间四月天诗歌介绍

你是那人间四月天诗歌介绍

你是那人间四月天诗歌介绍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民国时期诗人林徽因于1934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此诗首先是写出“四月天”这一意象,以春风轻灵、春光明媚、春色多变等四月天的季候特征;第二节至第四节则分别以四月天中各种不同的具象来比喻生活中的各种画面;最后诗人直抒情意,概言“你”就是“爱”,就是“暖”,就是“希望”。

此诗整体形式与内容之美,得益于多个方面的精妙之处。

首先,诗人运用了诸多意象,如“轻灵”、“春”、“月圆”等,这些意象在传统诗歌中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其次,诗人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不同感官的感受相互转换,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此外,诗人还采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思想主题上,《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表达了诗人对爱与美的追求和感慨。

诗人通过描绘四月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生活中的各种画面,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

这种复杂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和多元。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现代诗歌,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主题,成为了中国现
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都展现出了诗人林徽因独特的艺术天赋和卓越的文学才华。

漫步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简论林徽因的诗作

漫步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简论林徽因的诗作

漫步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简论林徽因的诗作林徽因(1904年-1955年)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性。

她以其杰出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的身份而闻名,对中国现代文化和建筑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诗歌创作方面,林徽因的作品兼具古典与现代的特点,展现了她独特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她的诗作常常表达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对林徽因诗作的简论:
1. 古典与传统:林徽因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她的诗作中常常体现出传统诗歌的形式和意象。

她善于运用古典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诗歌中。

2. 自然与意象:林徽因的诗作中经常描绘自然景物和自然元素,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她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传达出对自然界美丽和变幻的感悟。

3. 情感与内省:林徽因的诗作深情而内敛,她通过诗歌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她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内心的喜怒哀乐,表达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4. 女性主题: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性,林徽因的诗作也经常涉及到女性的话题和体验。

她探索了女性在社会和情感层面的独特经历,传达了女性对自我身份和情感诉求的思考。

林徽因的诗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贡献,同时也展现了她对文化、建筑和社会的关注。

她的诗歌作品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珍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艺术手法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艺术手法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艺术手法针对青少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艺术手法》同学们,你们知道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吗?这首诗可美啦,里面的艺术手法也超棒!比如说比喻,诗人把“你”比作四月天,四月天多温暖、多美好呀,就像那个人在自己心中的形象一样。

这就像我们说朋友的笑容像阳光,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到温暖明亮。

还有排比,“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读起来是不是很有节奏感?就像我们跑步时的口号,“一二一,一二一”,特别有力。

就像我们写作文,要是能用上这些艺术手法,那肯定能让文章变得超级精彩!比如写妈妈的爱,我们可以说“妈妈的爱像春风,温暖着我;妈妈的爱像细雨,滋润着我;妈妈的爱像阳光,照亮着我。

”怎么样,是不是一下子就生动起来啦?《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艺术手法》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看看里面那些神奇的艺术手法。

先来说说拟人吧。

诗里说“黄昏吹着风的软”,风还会变软呢,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就好像风也有了感情,变得温柔起来。

这就像我们平常说,“太阳公公笑了”,一下子就让这些东西活灵活现啦。

还有通感,“笑响点亮了四面风”,笑声怎么能点亮风呢?但这样一写,我们就能感觉到那种快乐和活力好像能传遍每一个角落。

比如说,我们形容一场演唱会很嗨,就可以说“歌声震碎了黑暗的夜”,是不是很有感觉?再想想,诗里那些色彩的描写,“鹅黄”“绿”“白莲”,多鲜艳多漂亮啊!就像我们画一幅画,用各种好看的颜色,一下子就能吸引人的眼球。

以后咱们写东西,也多加点这样的手法,肯定能让人眼前一亮!《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艺术手法》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欣赏《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感受一下它的艺术魅力。

你们看,诗里用了好多重复的词句,“你是”“你像”,这就像唱歌的时候一直重复的旋律,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说,我们写自己的好朋友,“别人都很普通,只有你,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

”这样一对比,朋友的特别就展现出来啦。

林徽因的诗歌三美

林徽因的诗歌三美

林徽因的诗歌三美
林徽因的诗歌三美主要体现在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三个方面。

这种美感的呈现,既源于林徽因个人的才情和审美追求,也与其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1.音乐美:林徽因的诗歌语言优美,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高的音
乐性。

她善于运用押韵、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在语言表达上既有韵律感,又有节奏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2.绘画美:林徽因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这些意象和比喻
往往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绘画性。

她善于运用色彩、光影、构图等绘画元素,将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给人以美的感受。

3.建筑美:林徽因作为一名建筑师,其诗歌中自然融入了建筑学的元素,使得诗
歌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感。

她的诗歌在布局上讲究对称、均衡和层次,同时在语言表达上也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给人以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美感。

总之,林徽因的诗歌三美体现了她在诗歌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和审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她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注意这首诗句子转行的特点体会其所形成的节奏感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注意这首诗句子转行的特点体会其所形成的节奏感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注意这首诗句子转行的特点体会其所形成的节奏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诗歌背景介绍
2.诗歌的节奏感分析
3.总结与启示
正文
一、诗歌背景介绍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作者是我国著名女诗人林徽因。

这首诗创作于 1934 年,当时正值春天,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春天的美好景色,并将自己比作四月天,寓意着生活中的希望和温暖。

这首诗广受读者喜爱,不仅因为它的意境优美,还因为它独特的节奏感。

二、诗歌的节奏感分析
1.句子转行的特点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句子的转行具有鲜明的特点。

诗人采用了短句和长句相结合的方式,让整首诗的节奏跌宕起伏,给人一种韵律感。

例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这里的句子长短结合,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春天的轻盈和欢快。

2.节奏感的形成
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押韵、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节奏感更加明显。

例如:“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撒在了花前。

”这里,诗人通过排比的手法描绘
出四月天的景象,使得整首诗的节奏感更加鲜明。

三、总结与启示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以其优美的意境和独特的节奏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春天的美丽画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林徽因诗歌中的通感艺术手法陈雪琪摘要:近年来,林徽因的诗歌又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她的诗歌清丽、空灵、纯净,集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古典主义于一身,处处流露出“美”,为诗歌界留下一些足以传世的经典之作,在诗史上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其诗歌创作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她的诗歌创作采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

本篇将从林诗的意境美、建筑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来对林徽因诗歌世界中的通感艺术进行分析,来浅探她诗歌中独特的美,以及林诗中通感艺术手法的运用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林徽因;诗歌;通感Concise analysis in Huiyin's Poetry of Art Gimmick SynaesthesiaChen XueqiAbstract :In recent years,Lin Huiyin's poetry has obtained an increasing popularity among the public.Her poets are regarded as a good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estheticism and classism and charactered by elegance, high spiritualityand pure.Everything pieces of her poets reveal her faith of pursuit of beauty and numerious of them has handed on and spreaded over.Her classic works founded an unshakable and remarkable places for her.Howerver,Lin's poemtic achievement lies chiefly in her application of art Synaesthesia which are the analysis focus of this thesis.It is basicaly analysed from these three aspects,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construction and language.Through these,we will try todig out the unique beauty contained in her work and find its significant effectson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by using the synaesthesia technique.Key words : Lin Huiyin; poetry; synaesthesia导言林徽因作为民初才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无法绕过和忽视的女作家,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还致力于建筑专业,成为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小说、诗歌、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散文代表作为《一片阳光》,小说代表作为《九十九度中》,诗歌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等。

林徽因在美术和建筑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与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自小随父游历欧洲的林徽因有着良好的中西方文化综合素养。

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文坛,这位福建籍少女的文学才华曾一度引起文学界的关注。

尤其在1924年印度诗哲泰戈尔访华,泰戈尔、林徽因、徐志摩三人构成的一幅苍松竹梅“三友图”,更是一时成为京城美谈。

在北平梁家“太太的客厅”里,她以超凡的风华,融入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男性为主的京派知识分子群体,虽然这些男人们总是带有挑剔的目光,批判的习惯,但是在她的身上却无一例外地不再吝惜赞美之词,她是作家沈从文眼里的“绝顶聪明的小姐”,建筑学家梁思成也称“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对她的才华赞不绝口。

美国友人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时曾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

”[1]这位惊世绝艳的才女,集才气、集美质、集傲骨于一体,如象牙般美丽,如太阳般周身洋溢着光辉,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风华绝代的奇女子!“一身诗意千寻瀑,人间万古四月天。

”林徽因是“三十年代极富个性的,艺术上渐臻于炉火纯青的女诗人”[2],她一生中写过几十首诗,现存有六十几首,有一些优秀的诗歌已无从收录,部分已因为那个战乱的年代而散佚,另外一些则因为“写诗只是她的副业,灵感一至,妙手得之,然后便束之高阁,朋友们不向她索稿,她是轻易不发表的”[3]而与读者们遗憾擦肩。

她的诗构思精巧,有明显的清新、空灵、纯净的风格,歌颂了爱、自然、生命,反映了对时世的感怀。

其诗创作手法新颖,集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于一身,诗中处处流露出“美”,如感觉情绪美、辞藻美、形式美、意象美、音律美等等[4],她以艺术家的全部气质捕捉灵感和诗化情绪,把诗意盎然的感觉和情绪熔铸进美的艺术形象,创造了美的艺术品,创造了独具魅力的诗美世界。

而作为修辞手法之一的通感在这个诗美世界中灵活点缀、自由穿插,对林徽因诗歌的美的构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篇是对林徽因诗歌中通感手法的运用的管窥,将集中解读林徽因运用的通感艺术手法和她抒情诗歌独特的美的关系,以及林诗中的通感艺术手法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意义。

一关于通感通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英译词为synaesthesia,钱钟书先生将其译为“通感”,通常也被学者称为“联觉”、“移觉”、“移就”,是指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

[5]其实,这种“通感”在生物学上不难找到科学依据,它就是各感受器官在大脑皮层的调节下相互作用,“兴奋分化”的同时产生“兴奋泛化”从而引起感觉的挪移的结果。

通感一说也并不新鲜,早在大乘佛教诸经论中就有“六根互用”或“诸根互用”之说。

如《涅槃经》说:“如来一根,亦能。

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

”佛家认为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对应于客观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产生见、闻、嗅、味、觉、知等作用,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

“六根互用”产生六识,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通感了。

通感在文学中属于修辞手法之一,它是用形象的词语使感觉发生转移,突破人类自身感官的限制,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用一种感官印象去表达另一种感官印象,使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彼此相通,正是由于它沟通的是不同的感觉,因而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它有以下三个作用:一、可抒难写之情,述难言之感;二、把一种感官的感受用另一种感官表达出来,突破常规,使感觉陌生化,造成新奇可感的艺术效果;三、运用通感,可更好地传情达意,表现人物心理活动。

[6]通感在短小诗歌的整体结构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作为诗歌结构的发展环节,它把美妙新颖的立意、精细的感觉、饱满的情绪、奇妙的想象有机地组织起来,使诗歌结构灵蕴生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正是由于通感具有如此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才得以书写文章,激昂文字,千百年来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人间佳句。

通感手法在我国诗文中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我国古典文论中就已有“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象飞鸿”和“精凝思极,耳目都融,奇言玄语,恍惚呈露”等关涉通感的理论,以及“绿肥红瘦”、“露压烟啼千万枝”等实践通感的诗句。

西方理论界也有很多相关的论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最先说及通感现象,他认为声音有“钝重”、“尖锐”之别,这是听觉与触觉相联的结果。

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对通感手法也推崇备至,他曾在《交感》一诗中指出,万物互为象征,物我相通,而且还有通感作用,因此在诗中不是再现,而是暗合。

总的说来,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这种通感技巧的运用,即通过形象的语言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觉相通,相互映照,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和深化诗文意境的艺术效果。

通感作为一种独特的描写手法,常常贯穿于文学创作的全过程。

在诗歌创作中,敏感的诗人对事物往往突破一般经验的感受而有深细的体会,创造出更加新奇的词句。

与林徽因同时期的诗人也经常在诗歌中运用通感来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

如何其芳的《我们的革命用什么来歌颂》[7]中:“如果你埋藏在我心里太久,像密封在地下的陈年的酒,什么时候你强烈的香气,像冲向决口的水一样奔流?”这里诗人把嗅觉中的香气,比作视觉中的“冲向决口的水”,预示着其经历的时间越久,所形成的压力也就会越大,一旦喷涌而出,香气的磅礴气势可想而知。

这种通感的修辞将诗中那无声无形的气味描写得不仅可嗅还能眼观,让嗅觉向视觉转移。

通感描写还能把众多的意象统摄为一个艺术整体,起到结构全篇的作用,如戴望舒《独自的时候》[8]:“房里曾充满过清朗的笑声,正如花园里充满过百合或素馨,人在积满着梦的灰尘中抽烟,沉想着凋残了的音乐。

”诗中描写了听觉的笑声和音乐,以及视觉上的花朵。

在这里诗人以“凋残”搭配“音乐”来进行审美创造,将视觉挪于听觉。

这一通感描写便有机地把诗中表现的众多意象——笑声、百合、素馨、音乐统摄为一个艺术整体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通感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想象和自觉的艺术思维。

而无数的文艺作品也证明了,一个艺术形象或艺术画面要想获得完整的生命力,只有使人的各种感觉与感受同时起作用,从而达到视之有象,闻之有声,触之有物,呼之欲出的效果才能成功。

而林徽因的诗歌在运用通感艺术上可以说是炉火纯青的,这也是她的作品在穿越了半个多世纪仍然保持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吸引了千千万万读者之喜爱眼光的原因之一。

二林诗的通感艺术手法与审美创造通感是进行美感概括的一种特殊手法。

林徽因偏爱在诗歌中使用通感手法,她对通感的领悟阐发为:“(写诗)又追着理智探讨,剖析,理会这些不同的性质,不同分量,流转不定的情感意象所互相融会,交错策动而发生的感念”,且“诗中意象多不是寻常纯客观的意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