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华物流收购狂潮
强强联手打造品牌企业

强强联手打造品牌企业作者:暂无来源:《中国储运》 2011年第4期文本刊记者李冰漪今年网络有句流行语叫“穿越”,意即不受束缚,可以回到过去,也可穿越到未来。
在采访大新华华日飞天物流时,我的思维也“穿越”了,不仅穿越到了大新华物流和北京华日飞天物流的前世,而且又穿越回到今生的大新华华日飞天物流。
前世——大新华物流大新华物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海航集团下属企业之一,是中国首家致力于构建海陆空综合物流、金融服务、物流信息网络以及大型制造业一体化的全球物流综合服务运营商,公司注册资本30亿元。
作为海航集团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大新华物流依托海航集团强有力的战略支持,资产超过450亿元,员工32000余人,拥有各类船舶90余艘,货机13架。
大新华物流的前身是“扬子江物流有限公司”,其中美兰国际机场占据其51%的股份,其余股份则由扬子江快运等三家海航集团旗下的企业瓜分。
2007年7月,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后,扬子江物流更名为“大新华物流”。
扬子江物流最早成立于2004年1月13日,与扬子江快运是同门兄弟。
两大公司基本上是一班人马,两套牌子。
当年成立扬子江物流,海航集团有自己的打算。
“航空货运市场的利润率并不高,真正挣钱的是下游的物流商和快递商。
”据悉,当时顺丰快递包了扬子江快运的全货机来运送快件,看到顺丰做得风声水起,海航集团也跃跃欲试,由此诞生了扬子江物流公司,期望借助它切入下游的物流配送市场。
“从长远来看,海航集团更酝酿着一个大计划。
”据业内人士分析,当年正值UPS与中外运“分家”,海航集团希望完善物流公司的地面网络,与快运公司的飞机打包后整体卖给UPS。
“但经过几轮谈判后,UPS明显不感兴趣,最终计划流产。
扬子江物流也一直找不准自己的市场定位,业务没有明显起色。
”几经徘徊之后,海航集团看中了海运市场,并计划利用扬子江物流来打造一个大物流平台。
2007年5月,扬子江物流增资后注册资本达到2.5亿元人民币。
大新华物流重构商业模式

大新华物流重构商业模式——专访大新华物流CEO李晓明近些年的航运市场里,大新华物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大新华物流)绝对算得上是一家传奇式的企业。
在2009年成立后的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从最初单一的航空货运业起步,在海航集团资金的支持下,经过一连串投资、并购、重组、合作,迅速崛起。
最盛时,船队规模达100余艘;全货机机队规模16架;总资产从19亿元迅速扩大至超过630亿元;员工人数达32000余人,成为业内公认的“黑马”。
然而卷土重来的行业危机让大新华物流头顶的“光环”迅速消散,欠租、债务、裁员等一系列事件使其焦头烂额,并陷入财务和声誉双重危机的漩涡。
业内甚至一度传言,大新华物流即将破产倒闭。
去年开始,面对困境的大新华物流在新的管理层带领下,迅速主动做出战略调整,大幅收缩海运业务规模;进军虚拟物流领域,获得第三方支付全牌照;通过一系列收购,具备交易、结算及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能力,建立了一种新型物流发展模型。
4月28日,在海航集团20周年庆典大会上,大新华物流CEO李晓明接受本刊记者的专访,对大新华物流的战略调整和未来发展方向作了表述。
记者:大新华物流自2011年开始就对航运业务进行大规模削减。
随着航运业逐步筑底,请问大新华物流未来是继续削减航运业务规模还是抄底扩张?李晓明:我要说的是,经营任何业务都是有风险的,但经营的目标就是获取利润,当一个强周期行业进入下行趋势,进入低谷后,企业只能去做一些符合这个行业规律的事情。
因此,大新华物流从2011年后开始收缩船队规模,由高峰时的100艘船收缩至38艘船,可以说收缩的速度和力度都十分大,很好地应对了这次行业危机,有效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大新华物流现在还在淘汰老旧船舶,化解经营风险,实行稳健经营。
目前,无论是新船还是二手船,船价都非常便宜,但我们不会去抄底,因为航运业未来的情况还很难说。
记者:大新华物流在2011年年底进行深度的战略结构调整,收缩船队规模,退出码头、地面物流和快递业务等,并开展虚拟物流和第三方支付业务。
京东抄底德邦,300亿豪购大战阿里、顺丰

京东抄底德邦,300亿豪购大战阿里、顺丰德邦股份上市晚一步,募资远远低于对手,想要扩大市场却捉襟见肘,不仅快递板块难以攻克,快运大本营也失守。
业绩疲软叠加股价腰斩,或是崔维星决心出售德邦股份的主要原因。
京东给出的135亿元估值,和8年前德邦股份估值相同,崔维星创业多年,总体可套现48亿元离场,而德邦150名核心员工也将人均套现2600万元左右。
快递市场单量还在高速增长,但因为价格战,行业近两年少进账2100亿元,洗牌愈加残酷。
京东先后拿下达达集团、中国物流资产、德邦股份,耗资超过300亿元。
极兔收购百世集团内地业务,CR8占据八成以上市场份额,四大寡头格局初步形成:京东、顺丰、阿里携通达系,以及极兔与百世集团。
这将是快递江湖的终局吗?鲍有斌/文京东135亿元抄底德邦,组新“京邦达”停牌10个交易日后,德邦股份(603056)于2022年3月11日晚间发布关于控股股东筹划控制权变更的提示及复牌公告。
京东物流(02618.HK)实际控制的宿迁京东卓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京东卓风”),收购德邦股份的控股股东⸺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德邦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德邦控股”)绝大多数股权,间接持股德邦股份达到66.4965%(图1)。
这一交易主要分成三部分。
一是创始股东崔维星家族将德邦控股的44.4798%股权转让给与京东卓风,转让价款约39.93亿元。
二是德邦控股的董监高将所持德邦控股的6.1913%股权转让给京东卓风,转让价款约5.56亿元。
三是153名自然人及其他机构等中小股东将合计49.316%的德邦控股股权转让给京东卓风,转让价款约44.27亿元。
交易各方还有表决权委托、质押、过桥贷款等一系列协议。
上述股权转让完成后,京东卓风持有德邦控股99.987%股份。
其合计斥资89.76亿元,相当于对上市公司德邦股份的估值达135亿元。
新财富注意到,自然人股东彭伯和持股德邦控股的比例刚好也是0.013%,他是否唯一暂时不愿退出的股东?为提高对物流板块整合效率,京东指出,本次收购以终止德邦股份的上市地位为目的。
大新华打造海陆空综合立体物流

大新华打造海陆空综合立体物流作者:王沛任英来源:《进出口经理人》2009年第04期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外贸业和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整体态势仍然没有改变,特别是近期出台的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为中国本土的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业内人士分析,危机也恰恰为物流企业低成本进入市场提供了机遇。
距国务院出台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还不到一个月,国内物流行业即出现了重大动向。
3月17日,由国内第四大航空集团——海航集团组建的大新华物流集团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国内首家真正意义上的海、陆、空一体化综合物流企业正式诞生。
推动物流产业结构升级国务院最新出台的物流业振兴规划明确指出,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货物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要素的复合性服务产业。
物流产业的发展,将极大提升社会整体资本利用率,降低经济运营成本,同时对钢铁、化工、轻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各类重点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此外,物流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对促进生产、加大投资、拉动消费的作用巨大。
传统的物流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综合多种运输方式,紧密融合上下游产业,实施规模化运营,结合信息集成和移动化技术,创建立体化、综合化物流产业,发展新型物流业,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需求,更是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高效、优质发展的必经之路。
和国内其他物流企业相比,大新华物流集团拥有海航集团强大的航空资源,加上大新华物流集团的集装箱、散杂货、地面综合物流等业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通过整合资源、不断优化,大新华物流集团将探索一条全新的现代物流模式,促进中国物流业的产业升级。
特别是在当前物流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海航集团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管理机制,在现代物流产业加大投资,对于物流业的调整振兴将发挥一定的示范作用。
打造海陆空一体化物流体系大新华物流集团将立足中国市场,覆盖日、韩和东南亚市场,重点发展中东、非洲、拉美、俄罗斯及东欧等国际新兴市场,适时进入欧美成熟市场,力争发展成为立足中国、业务覆盖全球的集海、陆、空运输方式于一体的全球综合物流运营商及“门对门”服务网络供应商,满足市场全方位的需求。
物流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以京东物流并购德邦快递为例

物流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以京东物流并购德邦快递为例朱瑞;魏静
【期刊名称】《物流工程与管理》
【年(卷),期】2023(45)1
【摘要】物流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文中以物流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为主体,探究物流企业并购对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首先基于PEST模型对物流产业环境进行了分析,了解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随后以京东物流并购德邦快递为例对物流企业并购的动因进行分析,最终阐述了物流企业并购的经济影响。
研究表明,物流企业并购在拓宽了企业业务范围的同时扩大了企业经营规模,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为物流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带来了实质意义。
与此同时,该并购行为推动了物流产业格局的变化,加快了绿色物流发展的步伐。
【总页数】4页(P120-122)
【作者】朱瑞;魏静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5.5
【相关文献】
1.互联网企业并购的动因探析——以腾讯并购京东为例
2.德邦快递物流物流快递现状分析与解决方案
3.物流企业成本与费用问题分析
——以德邦物流为例4.基于财务指标的企业战略并购分析——以京东物流收购德邦为例5.物流企业跨境并购协同效应研究——以圆通速递并购先达国际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快递大变局:“中国式”扩张 末路的反思

中国快递大变局:“中国式”扩张末路的反思转载:/12/0820/11/89BKJMPD00253G87.html中国快递大变局微博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将圆通、申通、汇通、中通比喻成少林寺护法僧人,而顺丰则是少林寺方丈,这个段子基本描述了民营快递势力的格局。
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经过诸侯割据的混战岁月,如今形成了三大门派。
一派是联邦快递(FedEx)、联合包裹(UPS)、敦豪(DHL)为首的外资企业,一派是顺丰与“四通一达”组成的民营快递势力,一派是独门独派的中邮速递(EMS)。
草莽发家的中国民营快递势力在电子商务的浪潮下恣意生长,逐渐成长为中国快递业的中坚力量,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鲜活、最生动的缩影。
经过近二十年发展,中国快递业经过了邮政垄断、民企凶猛到三足鼎立的阶段。
随着快递业逐渐开放,曾经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90%以上的中邮速递被拉下神坛,市场份额一路下滑。
目前,中邮速递、民营、外资快递企业业务量市场份额分别为29.4%、67.6%和3%,业务收入份额分别为35.8%、49.4%和14.8%。
尽管中邮速递有着全国最大的邮政网络,但以顺丰和“四通一达”为首的民营快递企业以低价为武器,紧跟电子商务的浪潮,一路攻城略地,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走高端路线和国际路线的外资快递巨头以技术、服务为核心竞争力,逐渐蚕食本属于中邮速递的高端市场。
在两头夹击之下,中邮速递在2011年录得1.38亿元亏损。
在快递行业每年保持20%增长的大背景下,亏损的不只是中邮速递,还包括敦豪等跨国企业—敦豪去年甚至退出了中国快递市场。
事实上,快递业的亏损面比想象中的严重,星辰急便的解散揭开了冰山一角。
尽管中国快递业被人称为“傻大黑粗”的行业,但随着行业不断升级,几年前行之有效的成长方式已不合时宜。
在电子商务高歌猛进的2006年,以“四通一达”为首的快递企业通过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低价武器,对中国快递行业进行了一次大洗牌。
京东物流并购德邦股份案例分析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和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选择并购这一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以期达到扩大市场占有率和稳固企业优势地位的目的。
在此背景之下,京东物流也不甘落后,其于2022年正式启动并完成对德邦股份的相关并购活动,而本次并购活动的圆满完成也正式揭开了物流行业竞争格局的新篇章。
二、并购双方(一)京东物流。
京东物流于2017年正式成立,是国内领先的技术驱动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及物流服务商。
多年来,京东物流始终坚持“客户为先”的理念,并且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服务模式和业务范围,以满足不同顾客提出的服务要求。
经多年努力和发展,京东物流于2021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二)德邦股份。
德邦股份于1996年设立,是国内知名的综合性物流供应商。
其以大件快递为业务核心,主要业务由快运、整车、仓储和供应链等几大板块共同构成。
经过多年发展,德邦股份已在全国多个省级行政区建立服务机构,形成成熟且稳定的网络格局,并于2018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三、并购动因近年来,京东物流曾多次进行收购活动,以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达到稳固企业优势地位的目的。
据悉,本次京东物流并购德邦股份的主要动因在于抵抗物流行业的激烈竞争、应对消费者的观念转变以及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具体分析如下。
(一)物流业竞争激烈。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网络购物已然成为一种主流消费方式,这也在无形中促进了我国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
在此背景之下,大量资本涌入物流市场,试图分享这一市场红利,据此形形色色大同小异的物流企业层出不穷。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热度的消散,物流行业的资源和市场份额终归是有限的,这也就导致许多物流企业或被吞并收购或被排挤淘汰,进而大大加剧了我国物流企业间的竞争。
基于此,京东物流试图通过并购德邦股份来获得强大的推动力,以帮助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快递并购现象共7页word资料

快递并购现象之我见一、我国快递的主要形式自1979年开始,我国快递业经过30多年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
按照快递企业性质及规模,我国快递业企业主要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外资快递企业,包括联邦快递(FEDEX)、敦豪(DHL)、天地快运(TNT)、联合包裹(UPS)等,外资快递企业具有丰富的经验、雄厚的资金以及发达的全球网络。
第二类是国有快递企业,包括中国邮政(EMS)、民航快递(CAE)、中铁快运(CRE)等,国有快递企业依靠其背景优势和完善的国内网络而在国内快递市场处于领先地位。
第三类是大型民营快递企业,包括顺丰速运、宅急送、申通快递等,大型民营快递企业在局部市场站稳脚跟后,已逐步向全国扩张。
第四类是小型民营快递企业,这类企业规模小、经营灵活但管理比较混乱,其主要经营特定区域的同城快递和省内快递业务。
二、快递业并购动因1、新《邮政法》出台之前,我国快递业在法律上处于真空状态,1986年的《邮政法》使快递企业长期背负“黑快递”之名。
而随着快递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及新《邮政法》的实施,快递业并购整合条件逐渐成熟。
2、我国快递企业缺乏品牌优、竞争实力强、连锁网络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快递企业。
这种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快递业一体化、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家族式”治理结构和利益多元化弊端难以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和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难以在国内与国际市场做大、做强。
3、特许加盟模式民营快递企业服务模式单一形成同质化竞争态势,而同质化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价格战”。
在人力、燃油、物料等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他们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形成了“微利”与“无利”的困境。
4、民营快递企业面临没有资金发展难,要贷款“融资难”困惑。
随着快递市场的高速增长和成本的不断上涨,中国的快递业将进入规模发展时期,由单一的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转型。
但是,绝大多数民营快递都是“轻资产”,特别是特许加盟模式的民营快递企业资产分散,具体到每个企业其资产规模较小,难以从银行贷到所需要的资金规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新华物流收购狂潮:“大到运山,小到运米”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11月03日23:40
大新华物流成了物流业当红“炸子鸡”。
10月29日,大新华物流集团正式收购北京华日飞天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华日飞天”),拥有后者60%股权。
此前9月30日,该公司收购挪威O ffshore Heavy Transport AS(下称OHT公司)60%股权交易正式完成。
大新华物流集团是海航集团旗下产业,自2009年3月成立以来,大举并购,扩张风头一时无两。
到目前为止,大新华物流集团下辖7家海运公司、2家造修船企业、1家航空货运公司、3家码头公司等,基本覆盖了海陆空的物流全业态。
2010年预计总收入达到250亿元。
大新华物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兼总裁贾鸿祥接受本报采访时透露,未来几年内,大新华物流集团旗下将拥有3-5家上市公司。
大肆并购资金链能否承受?贾鸿祥未正面回应。
贾表示,大新华旗下多个子公司正在接触包括私募股权基金(PE)在内的各种融资渠道,如果这些企业最终上市,资金问题将容易解决。
掘金冷链市场
收购华日飞天,补齐了大新华物流冷链运输短板。
所谓冷链,是指易腐食品或药品的低温运输、储藏等供应链系统。
华日飞天在中国冷链物流市场排名第三,占有4.5%市场份额。
由于中国冷链业刚刚起步,华日飞天一年的营业额不过8000万元左右,而其业务范围则集中在京、津、沪等大城市。
但华日飞天受制于资源和资金不足。
华日飞天总经理刘原谈到并购,对本报记者表示,“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多的是大新华对我们业务的支撑。
”
“比如十几个机场的航空食品冷链配送,包括海南省农副产品、深海鱼冷冻加工等等。
”刘原透露,未来华日飞天的两大业务重点,一个是整合海航内部冷链业务,另一个就是向全国进行网络式扩张。
海运细分市场
大新华物流在海运领域收购齐头并进。
挪威OHT是全球第二大半潜船公司,主要从事高端市场的运输服务,包括石油钻井平台、海洋工程模块、无动力船舶、火车头等等。
中国国内传统海运业务竞争激烈,而在半潜船细分领域,则鲜有竞争对手。
OHT将会把公司总部迁至中国的城市,并申请在香港上市,“最快明年,最晚2012年上市。
”
10月3日-5日,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和贾鸿祥的欧洲之旅,为大新华物流确立了更多海外合作业务。
比如与希腊五大传统家族航运集团之一的Restis集团合作,共同开展油轮运输、散杂货运输、造船、航空货运等业务。
双方将尽快在香港成立合资公司。
海陆空联运
从陆运领域来看,大新华还将培育一个名为大新华捷运的地面运输企业。
大新华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林表示,大新华捷运已经于9月底在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注册落地,今年年底前将初具规模。
在空运领域,大新华物流集团旗下的扬子江快运航空有限公司,已经拥有12架全货机,国内货运航线达20多条,并与FedEx、DHL、顺丰等物流巨头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海运领域的扩张速度更快,目前拥有7家海运公司和3家码头公司。
其中,由大新华控股的天津市海运股份有限公司(600751.SH)已经上市。
2009年,大新华物流以“订单加现金”的方式收购了金海湾船业70%的股权,并更名为金海重工。
贾鸿祥对本报记者透露,金海重工争取明年在A股上市,正在与5-6家私募基金接触。
谈到大新华物流收购思路时,林林表示,该公司希望运送的产品“大到一座山,小到一粒米”。
由于不同的产品物流过程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要由不同的平台来负责不同的业务。
”
对于高速扩张,物流业内人士担心其资金链紧张。
一位物流企业知情人士透露,大新华物流计划向银行贷款12亿美元,并有意将金海重工承建的24艘海岬型船的一部分改为更小的卡姆萨尔型。
“新船订单需要大量资金支撑,大新华物流缩减订单并改小船型,可能是
在控制现金支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