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木兰诗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
最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全册)-8 木兰诗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木兰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家国情怀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作者浓墨重彩去表现的恰恰不在她的“奇”和“英雄”,而是要表现她作为一个平凡女子对家乡的热爱,对父亲的眷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因此应该说,作者是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来表现北朝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才是本文要体现的最重要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及互文的修辞手法。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2.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品赏插图,当堂写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揣摩分析课本插图的细节,用富有文采的语句描摹插图。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课前的《朗读者》活动,由莫沁梓同学主持,大家掌声欢迎!感谢莫沁梓同学为我们倾情朗诵《老天要我休息一下》,这篇文章讲述了国家射击队运动员杜丽凭借沉稳的心态,迎来了运动生涯的一次又一次辉煌。
今有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和世界杯总决赛大满贯射击运动员杜丽,古有替父从军、骁勇善战的花木兰,她们都是让中国为之自豪和骄傲的巾帼英雄,今天我们就跨越千年的时光隧道,一起走进木兰的世界。
(二)学生利用智慧课堂上网搜索“乐府诗”及“乐府”《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8《 木兰诗》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8《木兰诗》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被收录在《乐府诗集》中。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历经磨难,最终凯旋而归的故事。
诗歌表现了木兰的忠孝精神、坚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本诗语言优美,富有韵律,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过《古诗十九首》,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欣赏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木兰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忠孝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木兰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难点: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感受木兰的忠孝精神。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感受木兰的忠孝精神。
3.讲授法:教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内容、翻译和相关背景资料。
2.视频: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动画版《木兰从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版《木兰从军》,引导学生对木兰的故事产生兴趣,进而引入诗歌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随后,展示课件,呈现诗歌内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讨诗歌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木兰诗》教案设计

《木兰诗》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2.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3 .累文言知识。
4.背诵全诗5.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情味。
2.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
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
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
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语。
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距离黄河不远。
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
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
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
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为训练乐工,制谱度曲,采集民间歌谣等。
后人将乐府中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汉乐府诗”,简称汉乐府。
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二、三遍朗读课文1.朗读课文一遍,把注释中带有拼音的字词在文中标出,并注音。
(读通)2.朗读课文第二遍,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解决所有字音方面的问题。
(读准)重点字词:唧唧(jī)机杼(zhù)军帖(tiě)可汗(kè hán)鞍鞯(ān jiān)辔头(pèi)溅溅(jiān)燕山(yān)啾啾(jiū)朔气(shuò)金柝(tuò)策勋(xūn)霍霍(huò)阿姊(zǐ)云鬓(bìn)3.朗读课文第三遍,划分部分句子的节奏。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8课《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教材《木兰诗》是一首古代诗歌,更是一首南北朝时北方的乐府民歌。
本单元共有五篇课文:有诗歌、小说、散文、乐府诗。
它们都通过与祖国息息相关的事物——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来表现爱国主义主题。
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学习《木兰诗》,要反复朗读,体会民歌明朗刚健的情味,质朴生动的语言,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目标1、依据新课标关于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我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
至于本课,语文通俗,所以计划以“熟读”、“背诵”为重点。
2、学生分析《木兰诗》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诗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
3、确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文中的字词,2.了解《乐府诗集》、《木兰诗》的文学常识。
3.学习“互文”等修辞手法4.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教学重点:诵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三、教法、学法1、教法与学法依据“三有利”原则设计了如下的教法1、教法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8 木兰诗 教案 2套

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
对偶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3、导入:刚才,老师检查了大家的自学情况,非常不错,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给大家分好的组,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把这篇文言翻译成白话文吧。
第一组:一二段;第二组:三四段,第三组:五七段,第四组:六七段。
4、指句串讲。适时补充指导。
5、指名复述故事。
四、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赏析诗歌。
我最喜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两句诗,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女孩子,因此她下定了替父从军的决心,“从此替爷征”。
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
2、“互文”句子的翻译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的战具。
(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不是说将军都百战死了,壮士十年后回来了)
【课后反思】
8木兰诗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感知木兰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优秀品质,弘扬传统美德。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8课木兰诗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8木兰诗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认识与《木兰诗》相关的文学知识。
2.频频朗读,理清故事基本脉络。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详略适合的叙事方法,领悟故事情节波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色。
2.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特色,睁开联想和想象。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代办感人民英勇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一生活的神往。
重难点要点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难点详略适合的写作特色。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参军,立下赫赫战功。
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
她的名字叫木兰。
此刻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感觉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吧!二、知识小窗1.《木兰诗》,北朝乐府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这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又称《木兰辞》。
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乐府诗的“双璧”。
2.“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收集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能够察看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
以后“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成诗体。
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诗歌,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称为“乐府”。
三、整体感知1.听配乐朗诵音频。
让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节奏的变化。
2.解决生字词,要点注意几个问题:“十二转”的“转”应读zhuǎn。
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旧时裳”的“裳”读chánɡ,古代指下身穿的衣裙,男女都穿。
要注意理解在这首诗里出现的互文修辞句。
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学生齐读全诗。
4.教师逐段指导学生朗诵。
第一节是对情况的描绘,读开头两句语调要柔缓,第三、四句则要带疑虑和关切的语气,声音能够稍微提高,读到“惋惜”再轻缓下来。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下教案第二单元8 木兰诗 教案 教学设计

8木兰诗【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1.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记下战功很多次,(天子)赏赐很多财物。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厢房的门,坐在我西厢房的床上。
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4.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雌雄两只兔子贴着地面一起跑,怎么能辨别哪一只是雄兔,哪一只是雌兔呢?【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速读课文,将诗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3):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4):征战沙场。
第三部分(5、6):建功受封。
第四部分(7):辞官还家。
【品味亮点词语】赏析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赴”和“度”形象地描绘出木兰出征路途的遥远和艰难;“传”和“照”生动地描绘出雄壮悲凉的边塞夜景。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开”“坐”“脱”“著”“理”“帖”,一系列的动词,传神地表现出木兰归家后的喜悦心情。
【感悟精彩句子】1.第③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
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不繁琐。
这是乐府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形象地写出木兰连赴集市,匆忙而有序地购置战马及马具的情景,渲染了战前紧张的气氛,突出了战事的紧迫。
2.“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排比。
渲染木兰归家时的喜庆气氛,也表现了家人的喜悦。
3.第⑦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感情?比喻。
以双兔为喻,妙趣横生,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令人回味。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木兰诗》教案

8 木兰诗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
(重点)2.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重难点)3.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
(重难点)【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课前准备配乐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影片《花木兰》片段。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实际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机杼.(zhù)可汗..(kèhán)鞍鞯.( jiān)辔.头(pèi)燕.山( yān)胡骑.(jì)戎.机(róng)朔.气(shuò )金柝.(tuò )红妆.(zhuāng)著.我旧时裳(zhuó)傍.走地(bàng)(2)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同“贴”,粘)(3)古今异义策勋十二转.(古义: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等级;今义:改变方向、位置、形势、情况等)赏赐百千强.(古义:有余;今义:力量大;势力大(跟“弱”相对))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4)一词多义帖昨夜见军帖.(名词,文告)对镜帖.花黄(动词,同“贴”,粘)市愿为市.鞍马(动词,买)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机.杼声(名词,织布机).(名词,事务,政务)2.作品简介《木兰诗》,北朝乐府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木兰诗
授课时数: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理清故事情节,练习复述课文,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3、诵读诗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情感和价值目标
4、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
2.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3、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难点:
巧妙运用排比、对偶、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
三、学法指导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主人公花木兰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
本课生字词较多,同学们在预习中要看注释或查工具书,要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四、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2.“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3.“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生字:
可汗、轡头、戎机、朔、金、啾啾、着、军帖。
(三)诗歌结构:
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七段)结尾附文
(四)重点句子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出示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
2、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二)自学讨论释疑
1、自学指导
(1)、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把不懂的语句作上记号。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难懂词句,通讲诗意。
(3)、再联系生活实际,探讨特殊字词、诗句的正确意思。
(4)、按地点转换或事件发展顺序理清文章结构
2、展示汇报梳理
(1)展示
(2)小结
这节课已经疏通了文意,解决了字词句的疑难问题,整体感知了文章的情节,那么下节课我们在这基础上来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以及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达标检测评价
1、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机杼鞍鞯赏赐金柝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的词
昨夜见军帖对镜帖花黄
愿为市鞍马东市买骏马
万里赴戎机不闻机杼声
3、解释句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8木兰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过程与方法
4、通过“——分析人物——文学鉴赏”这一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和价值目标
5、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详略相宜的写法。
三、学法指导
通过合作探究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繁简相宜的结构安排。
四、知识点梳理
1.人物形象:
木兰是一个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的人。
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互文,排比,复沓,对偶。
3.写作特色:
叙事的详略及作用。
详细写了从军缘由、准备行装、出征想家、辞官还家、会见亲人等情节,略写了十年征战的情节。
这首诗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核心,极力突出的是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
这样详略安排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思想倾向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出示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详略相宜的写法。
2、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二)自学讨论释疑
1、自学指导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战场上的木兰表现如何呢?(用文中相关诗句来回答)
(3)木兰为什么辞官还乡?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这首诗的情节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么安排?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认为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她身上哪些金子般的东西?
2、讨论释疑
(三)、展示汇报
1、学生展示汇报
2、归纳整理
(1)、本文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机智、勇敢、刚毅、不图名利、忠孝两全古代女英雄形象。
(2)、详细写了从军缘由、准备行装、出征想家、辞官还家、会见亲人等情节,略写了十年征战的情节。
这首诗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核心,极力突出的是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
这样详略安排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思想倾向的作用。
六、达标检测评价
(一)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3、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6、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
7、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
8、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
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
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二)“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一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三)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