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方法——以“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例

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方法——以“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例

t#学研究 教学参考43_■■■■■■■2021 年第4 期.上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方法—以“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例俞峰1张丹丹2(1•徐州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江苏徐州;2.中国矿业大学附属中学,江苏徐州)摘要:案例教学是将某些概念、原理、观念和事实等学习内容置于一定的实际情境中开展教学的方式。

文章介绍了案例教学与举例说明教学的区别,指出了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方法,认为教师应充分重视案例教学。

关键词:课程标准;案例教学;地理事实;地理原理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 学方式,近年来被诸多学科教学采用。

《普通高中地 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对案例学习方式极为重视,在各模块“教学提示”一 栏中多次明确强调了案例的重要性,如“地理2”认为 要“采用案例学习的方法,具体分析体现人类活动与 自然环境关系的典型实例”,“选择性必修1”中“提倡 使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方法”,“选择性必修2”则明确要求“通过典型的或身边的案 例,让学生了解区域及其发展的多样性,以及人地协 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等[1]。

可见,课程 标准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能够运用案例还原地理的学 科本质,案例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素材。

教师如能从现 实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组织和编写合适的案例并运 用于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社会活动与地理 环境的关系、理解社会活动现象和过程背后的地理原 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地理知识的实 用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案例和案例教学的概念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 的典型性事件[2],具有情境性、事件性、真实性、典型 性、问题性和完整性等特点。

将案例运用于教学中的 案例教学方法是将某些概念、原理、观念和事实等学 习内容置于一定的实际情境中开展教学的方式[3],即案例教学是教师有目的地将学生带人一个包含问题、体现学科原理的特定现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对特定案 例展开探究活动,解决现实问题并发现规律、提炼原 理,最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指导实践,是提升学 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秦岭淮河一条线 南方大米北方面
“南船北马”
我国的农业布局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图文探究
知能演练
第1步 课前预习 激发兴趣 明确目标 梳理教材
情景诱思
陕西十大怪: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 ,辣子也是一道菜,泡馍大碗卖,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 半边盖,姑娘不对外,手帕头上戴,唱戏大声吼起来。
三、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3.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特别提示】 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从两
个方向进行分析:横向和纵向。长江三角洲和松嫩
平原地理环境及影响差异的对比为横向法,主要从静 态方面加以比较;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 环境的影响比较为纵向法,沿着历史发展过程,从动 态方面加以分析。
水田耕作业 为主,水产 业发达
玉米 旱地耕作业 春小麦 为主,兼有
大豆 畜牧业
地理环境 影 响 区域发展
中国南北方气候要素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光照
降水
气温
太阳高度小,光照 降水少。
季节变化大,
北 弱。
屋顶坡度小,房 冬季寒冷。

一般正南正北布局,檐窄 房屋高度与进深小
墙体严实厚重, 建筑成本高
且楼间距大
区域 要素
农业生产
工业生产 商业贸易
水热条件 水源条件
主要作物 作物熟制 耕地类型
农业地 域类型 交通条件 原料、燃料 工业类型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良好
河网密布,水产业发达
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 花等

《第三章第二节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19选择性必修2

《第三章第二节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19选择性必修2

《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作业内容本次作业主要围绕南水北调工程展开,具体内容如下:1. 区域发展背景研究:学生需搜集南水北调工程所在区域的地理、经济、社会背景资料,分析这些背景因素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

2. 南水北调工程介绍:学生需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情况,包括工程的目的、规划、线路及技术手段等,形成文字材料或制作简短视频进行呈现。

3. 区域影响分析: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对受水区及水源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并举例说明具体案例。

4. 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有条件的学生可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如通过模拟水源调配过程,了解水量分配与利用的实际情况。

5. 作业报告撰写:学生需撰写一份关于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报告,报告应包括上述所有内容的概述与分析,并附上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三、作业要求1. 资料收集:所有资料需真实可靠,并注明来源。

2. 内容深度:分析应深入浅出,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3. 格式规范:报告需按照学校规定的格式撰写,包括标题、摘要、正文、结论与结论与建议等部分。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评价应基于内容的准确性、分析的深度、见解的独到性以及格式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

2. 评价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提交的报告进行评分,并给出详细的评语和建议。

五、作业反馈1. 反馈形式:教师将通过课堂讲解、个别辅导或在线交流等方式,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反馈。

2. 反馈内容:主要针对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不足,给出改进建议和鼓励。

综上所述,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提高地理学习的效果和兴趣。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不仅掌握地理知识,更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掌握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因素以及人口、城市、交通等人文因素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具体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四大区域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如何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势,克服制约因素,促进区域发展的建议。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区域的发展案例,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总结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

2. 分析自己家乡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促进家乡发展的建议。

3. 收集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方面,评价学生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方面的掌握程度。

关注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认识。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容详析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容详析

2各 版本 知 识 结构 ( . 以人教 版 、 湘教版 、 中图版 为例 , 见
图 12 3 、、 )
三、 重难 疑点
长 江 三 角 洲 不 同 的 阶 段
裹裘曩磊砉 作发缓 壶莲譬 耕业展慢

1 学重点分析 . 教
根据 高 中地理课 程标 准 ,无 论是 哪个 版本 的 教材对 该 课程标 准 的阐释都 离不 开 区域发 展 的阶段 和环境 产生 的影 响 。本节课 有两个 学习 的重 点 : 区域发 展阶段 的划 分和各 ① 阶段 的 自然 与人 文环境 特征 ;② 不 同阶段环 境对 人类 活 动

课文 和地 图材料 , 通过 分析 得知 : 江 中下游 平原 在农 业发 长
同阶段环境对 人类 活动 的影 响
} 达成教 学 目标 , 需要

展 的初 期 , 重 的土壤 和稠 密 的水系 成为农 业 发展 的障 碍 ; 粘 随着船 的使 用 , 流反 而成 为重要 的交 通通 道 , 加上 人们 河 再 利用农 业技 术 改 良了土壤 , 以出现 了 “ 所 湖广 熟 , 天下 足 ” 的 景象 ; 随着城 市化 和工业 化 , 江 中下游 平原 的耕 地面 积减 长
比较 不 同发 展 阶 段 地 理环 境 对 人 类 生 产 和生 活 方 式 的影 响 。从 课程 标准 来说 , 教 学 内容要求 师生 在教 学 时 , 要 该 需 结合 具体 的 区域 , 通过 比较 的方 法 , 学会 分析 不 同的 区域发 展 阶段 地理环 境对人类 生产 和生活方式 的影 响。 高中地理各 版本教材都针对该课程标准选取了不同的案例 , 通过 比较 的方 法分析 了不同的历史 阶段环境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 。 各版本教材

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2章第1节教学设计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目录一、学习目标二、必备知识三、情景探究探究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探究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四、学习效果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一、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区域自然条件的组成及特点。

2.结合资料分析,理解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对比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必备知识(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1)主要表现: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

(2)典例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1)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很优越,区域发展水平却不高,如孟加拉国。

(2)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依然能够发展得很好,如日本。

3.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1)原则: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2)案例4. 将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与其对应河流连线。

[特别提醒] 日本是自然条件较差的国家,但其具有优越的海运条件,加上采取开放的政策,该国可从其他区域输入资源,利用自身先进的技术进行加工制造输出产品,使该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

5.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人类改造自然是为了生存和发展。

(√)(2)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金沙江上。

(×)(3)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主要功能是发电。

(×)(4)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土壤是黑土。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①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②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各种自然条件,如地貌、气候、水源等,是一个国家、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将分别从地貌、气候、水资源和自然灾害几个方面来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首先,地貌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地貌不仅影响着土地的利用方式,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经济活动。

比如,山地地形的地区往往发展农业和旅游业更为适宜,而平原地区则更适合发展工业和城市建设。

而且,地貌也影响着区域之间的交通状况,山地地区交通困难,交通建设成本高,对区域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其次,气候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气候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气候寒冷的地区,农作物生长周期较短,粮食产量较低,人们生活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而气候炎热多雨的地区,农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例如热带地区的种植业和渔业发展更为有利。

因此,气候的变化和多样性会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

此外,水资源也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水资源的丰富与否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等重要方面的发展。

一些地区水资源丰富,农业灌溉方便,工业生产成本低,人们生活水平也相对较高。

而一些缺水地区,可能面临着粮食生产困难、工业发展受限等问题,从而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最后,自然灾害也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自然灾害经常给区域带来重大的损失,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

例如,地质灾害可能导致房屋倒塌、土地滑坡等问题,而气象灾害则可能造成洪涝灾害、旱灾等,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区域的地理环境对自然灾害的适应能力也直接决定了该地区的发展状况。

总的来说,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地貌、气候、水资源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和可能面临的挑战,从而制定出更为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区域发展”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区域发展”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区域发展”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区域发展的概念,掌握不同区域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分析能力,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区域发展现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注和环保意识,增强对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区域发展的含义和特点:地域发展是指某一地域内资源的利用方式、社会经济结构和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和发展。

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因此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

2. 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和政策条件等。

3. 中国的区域发展:涉及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以及各自的特点和展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区域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

2. 要求学生理解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并能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四、教学方法1. 图片法、实物法、实地调查法、讨论法、情境模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提倡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地域的发展现状,激发学生对区域发展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介绍区域发展的含义和特点,让学生理解不同地域发展差异的原因,并展开讨论。

3. 总结:让学生总结不同地域的发展特点,并交流分享。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确保学生对区域发展的概念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2. 学习:介绍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和政策条件,让学生理解不同因素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3. 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某一地域的发展状况,并提出合理建议。

六、教学与评价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实地调查报告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进行全面评价。

2. 教学反思: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内容综述
2.课标要求
◆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如长江三角洲)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教学内容详解
◆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能归纳出区域的主要特征,并用简洁的学科科学语言表达。

◇能举出说明该区域特征的地理事象。

◆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通过比较两个级别相当的自然区或经济区,理解由于不同区域的环境、资源、社会经济、人地关系的差异,造成发展条件的差异,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某一经济区为例,分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发展条件变化,导致的区域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的差异、人地关系的差异。

◆举例说明区域之间的联系。

◆通过两个特征差异明显的区域比较,说明区域联系的必要性。

4.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板书〗一、什么是区域
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

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

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
〖板书〗1.“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最基本)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板书〗2.“区域”的特征:
⑴层次性。

⑵差异性。

----因地制宜
⑶整体性。

----综合发展。

⑷可变性。

(5)开放性。

----加强联系
⑴层次性。

即区域是有等级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又如珠海市既是广东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等。

(2)差异性。

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

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

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3)整体性。

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

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

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5)开放性。

区域间存在物质、信息、人员、资金等联系。

如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会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们首先学习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板书〗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我们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读图〗图和图
分析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条件。

〖板书〗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异同
〖阅读〗P2-4,完成下表:
〖板书〗2.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阅读〗P3-4,填写下表:
农作物需要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生长和分布深受环境的制约,清楚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是前提,明确自然环境的特征是关键,把自然环境和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对应进来,就能够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这也充分体现了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原则。

〖板书〗3.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
〖阅读〗P4第二段,填写下表:
〖课后作业〗:P4活动
〖板书〗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我们以长江中下游为例说明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板书〗1.长江中下游平原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读图〗图,阅读P5第二段,填写下图。

〖板书〗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

阅读P5—6,理解下图
在农业社会,粮食生产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克服了自身的限制性条件后,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地。

〖板书〗3.工商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阅读P6,理解下图
〖阅读〗P6
〖小结〗:
通过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环境对不同阶段农业发展的不同,使我们认识到地理环境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不是说随着人类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加强了,地理环境的影响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关键要看区域在一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

〖练习〗:
1.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C.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2.适合在松嫩平原的农作物是:
A.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
B.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
C.玉米、高粱、大豆、甘蔗
D.玉米、黄麻、甜菜、大豆
3.列表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差异
4.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时期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①开发早期,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②农业大发展时期,优越的自然条件,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我国粮食的主
要产地。

③长江中下游稠密的水网,使耕地分散破碎,不利于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的
推广,但由于水稻单产很高,使其商品率高,仍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④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一直是限制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的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左图示意昆明附近产业转化的构想,Ⅰ表示烟草业的变化,Ⅱ表示鲜花业的变化。

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该地区发展花卉业(“彩色农业”)的气候资源优势是。

⑵该区域
发展花卉业的其他优势是:。

⑶要解决保鲜、开发新品种等问题,从而使花卉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最重要的途径是。

⑷该产业转化的意义有:
A.减少运输成本;
B.使卷烟的产量增加;
C.既有益生态,又美化生活;
D.消除不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反思:
1、本节课分为三课时:
①区域;②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两个同级别区域比较);③区域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个区域不同时间的比较)
2、区域的表述方法:区位特征;面积;形状;边界(明确的;模糊的)例如:
中国的区域描述:北半球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960万平方公里,像一只公鸡,边界线漫长。

3、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岩石、
地质、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人文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农业、工业、商业、人口、聚落、交通、习俗、建筑、宗教、语言)
4、区域发展:分为四阶段:初级阶段(区域发展早期或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区域发展中期和成熟阶段)转型阶段(区域发展衰落阶段)再生阶段(区域发展再繁荣阶段)例如德国的鲁尔区:兴起—发展-衰落—再繁荣(工业区);美国的匹兹堡:兴起—发展-衰落(城市);国家(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