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即景抒情诗四首(含答案)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3 杜甫诗五首》教案1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3 杜甫诗五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分析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和其忧国忧民的意识;(2)、学习抓住“诗眼”,赏析古代诗歌。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2)会分析《哀江头》一诗中运用的对比、衬托、用典的写法;(3)了解《蜀相》一诗中所运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4)理清《又呈吴郎》一诗的思路;(5)感受《登岳阳楼》中“坼”与“浮”字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
4、教学重点:认识杜甫的诗歌往往结合时事,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教学难点: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
6、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
二、课时:3课时三、了解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四、教学过程:月夜【导入语】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下品);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中品);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上品)。
这三句诗,如果排名次,哪一句最好?哪一句最差?为什麽改一个字能如此之神奇?画要点睛,诗歌重眼。
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曾于健康瓦棺寺画维摩诘像,点睛之日致万人空巷。
【感受诗眼】1、诗眼的内涵: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最精炼传神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积雨辋川庄作(2)

《积雨辋川庄作》唐王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王维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
2.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品味诗人“诗中有画”的山水田园诗特色。
3.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并能自我概括诗中内容。
2.学生合作赏析,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教师引导,总结,师生互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王维晚年诗歌佛家思想的了解。
2、通过感知诗中诗人的闲情逸致,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诗人对人生的体悟。
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1.把握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1.对王维晚年诗歌佛家思想的了解。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方法点拨法、自主感受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设想:《积雨辋川庄》是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收集的第一首诗,它是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选修课中的诗词鉴赏应不同于必修课中的诗词教学,应该根据选修教材的编排体例与特点组织教学,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形象、语言、艺术技巧和思想感情等。
本节课既要让学生读懂《积雨辋川庄》的基本思想内容,也要让他们了解山水田园诗“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有时,面对眼前的苟且和琐碎,你怎么办?那就读诗吧!诗中歌颂的有我们想要的生活,创造的意境是我们神往的远方。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去体味山水田园间的诗情画意!二、学生知识回顾展示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一单元3杜甫诗五首哀江头(1)

《哀江头》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赏析这首诗运用的艺术手法。
4、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哀思一、作者及背景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号称“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他的诗歌更多地反应了对国家现状的忧虑及对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他的诗歌,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时,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
曾经的万国之都、黄金之城如今被异族占领,不复昔日荣光。
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难免十分痛苦。
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想起昔日贵族出游胜景,不由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二、朗读诗歌,规范读音。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可以感知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人哀痛的情感。
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字音、停顿、重读。
自由朗读,找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哀(板书:哀诗眼)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诗句含义。
(2)把诗歌分为三个层次。
四、思考、交流1、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对这首诗歌分层次进行了全面的解读。
大家都体会到这首诗歌表达的是悲哀的情感,那么你认为诗人是为了什么而哀呢?明确:自己流离失所百姓饱受战乱君王不幸蒙难杨妃身死异乡国家动荡不安2、找一找,诗中的哪些描写体现了作者的哀情?明确:少陵野老吞声哭,人生有情泪沾臆等细柳新蒲为谁绿,苑中万物生颜色等3、诗人又是如何表现他的哀情呢?(运用了何种手法)明确:直抒胸臆间接抒情4、大唐盛世是如何沦落到如此哀境的?诗句中有何体现?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君王的不思进取,贵妃的骄奢淫逸,统治阶级的佚乐无度。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的第二部分,回忆安史之乱前贵族们春游曲江的繁华景象。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即景抒情诗四首 Word版含答案推荐

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对应学生用书P13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出身于富豪之家,性情侠义,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入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他是初唐诗歌革新的倡导者,语言质朴雄浑,意境苍凉悲壮,风格刚健有力。
有《陈伯玉集》。
张若虚(约660-720),唐代诗人。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其诗仅存两首,因《春江花月夜》奠定了他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
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
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
有《张子寿文集》(或称《曲江集》)。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河北涿州)人。
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
后受韩愈影响还俗。
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
与孟郊齐名,世称“郊寒岛瘦”,以苦吟著称,形成“奇僻清峭”的诗风。
有《长江集》。
《登幽州台歌》此诗作于武则天通天元年(696)。
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年失败,情况危急。
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
他进谏甚切,而武屡不纳,降他为军曹。
诗人连受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登上幽州台,“感昔乐生、燕昭之事”,泫然流涕而歌,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于《清高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
当时,作者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游江边,当他仰望一轮挂在天边的皎月,沐浴湿润的江风,面对着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时,于是他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来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2020版语文新步步高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第一单元 第1课 王维诗四首

自主梳理
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蒸藜炊黍( shǔ ) (2)啭黄鹂(zhuàn ) (3)芙蓉( rónɡ )
(4)红萼( è) (5)风劲( jìnɡ ) (6)罟师( ɡǔ )
2.填空。 (1)王维,字摩诘。唐代河东人,工书画。曾任尚书右丞,世称“ 王右丞 ”。 笃志奉佛,亦称“ 诗佛 ”。他与孟浩然齐名,世称“ 王孟 ”。王维是盛 唐 山水田园诗派 的代表人物。王维不仅是著名诗人,还是一位出色的画 家。苏轼曾这样评价他的作品:“ 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 。” (2)山中习静观朝槿, 松下清斋折露葵 。 (3)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4) 惟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归。 (5)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答案
3.阅读《送沈子福归江东》,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第一句所写意象及其各自的作用。这些意象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答:__杨_柳__,__古__代__有__折__柳__送__别__的__习__俗__,__烘__托__了__送__别__的__氛__围__;__渡__头__,__点___ _明_送__客__的__地__点__;__行__客__,__用__行__人__稀__少__营__造__了__送__别__时__的__凄__清__情__境__。__这__些__意__ _象_都__扣__住__了__题__目__中__的__“__送__”__字__。__
答案
(2)第三、四句历来备受赞赏,试分析其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答:__第_三__、__四__句__用__了__比__喻__(_或__想__象__,__或__即__景__抒__情__)_、__拟__人__的__手__法__。__诗__人_ _觉_得__自__己__心__中__无__限__的__惜__别__之__情__,__就__像__江__南__江__北__的__春__光__,__无__处__不__在__,__伴__ _随_着__友__人__归__去__。__这__两__句__诗__生__动__形__象__地__表__达__了__诗__人__对__友__人__依__依__不__舍__的__眷__ _恋_之__情__。___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3杜甫诗五首月夜教案3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月夜授课时间:【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杜甫及其相关知识。
2、学习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诗眼”的作用,品味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交流讨论,重点掌握“诗眼”题型解题方法,读懂诗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鉴赏诗眼,体会其深刻主题。
【课时】一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由学过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引入风格相反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进入新课。
二、走进杜甫:1、关于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伟大现实主义诗人,被誉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经历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运多舛,一生坎坷。
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诗中描绘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
诗歌在创作上风格沉郁顿挫,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关于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
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
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
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三、初读诗歌,初步感知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理解诗歌的含义。
四、再读诗歌,思考探究1、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此时身处长安,为何开句却是“今夜鄜州月”?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古代诗话中有“诗眼”的说法,所谓“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
今人认为“诗眼”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
请指出《月夜》中的“诗眼”。
五、课外拓展,实战演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王维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杜甫诗五首 含答案

对应学生用书P9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祖籍襄阳(今湖北××市××区)。
杜甫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
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脱险后,任左拾遗。
后因事被贬,做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
杜甫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称“李杜”。
杜甫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著名的诗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望岳》《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
《月夜》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
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县)。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区),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所写。
此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诗人并没有停留在个人的不幸遭遇上,而是关心国家的命运,并为国家的多难而叹息。
关于“沉郁顿挫”沉郁: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
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义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
李白豪放,其体轻,其气清,故袅袅上升,飞入云霄,若野鹤闲云,随处飘逸;杜甫沉郁,其体重,故沉沉下坠,潜入心海,感情激荡,回旋纡曲。
何为沉郁?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
“沉则不浮,郁则不薄。
”杜甫之诗,为沉郁之极致。
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李白诗四首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李白诗四首对应学生用书P5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后随家人一起迁居于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青年时期出蜀漫游,天宝元年(742)奉诏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
李白生当盛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
他的诗想象奇特、风格豪放飘逸,被后人誉为“诗仙”,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李太白集》。
《梦游天姥吟留别》唐玄宗天宝元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
他本以为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词臣,并不重用。
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一年后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
本诗是李白将离开东鲁南下吴越时所作。
《哭晁卿衡》晁卿衡,即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吕,日本人。
唐开元五年(717),日本国遣使来朝。
使臣在长安期间,主要研习儒家经典。
晁衡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但学成后并未立即回国,而是留唐做官,与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
天宝十二载,晁衡返日探亲,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
李白作此诗哀悼他。
《丁都护歌》云阳(今江苏丹阳)地近太湖,官吏驱民把开采的石料通过运河运往中原供园林建筑之需。
由于逆水运行,船工拖船而上的艰苦可想而知。
李白目睹实际情景写下了这首反映纤夫悲苦的诗。
《越女词五首(其三)》诗人很年轻就有“安社稷,济苍生”的宏愿,为了实现理想,诗人远游求仕。
作者根据途中见闻,写下了这首诗。
古体诗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的诗体,产生较早。
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各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的较多。
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押韵比较自由,可以句句押韵,可以隔句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几句一换韵,从使用对仗来说,可以全句用,可以半句用,也可以全不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含答案)对应学生用书P13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出身于富豪之家,性情侠义,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入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他是初唐诗歌革新的倡导者,语言质朴雄浑,意境苍凉悲壮,风格刚健有力。
有《陈伯玉集》。
张若虚(约660-720),唐代诗人。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其诗仅存两首,因《春江花月夜》奠定了他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
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
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
有《张子寿文集》(或称《曲江集》)。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河北涿州)人。
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
后受韩愈影响还俗。
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
与孟郊齐名,世称“郊寒岛瘦”,以苦吟著称,形成“奇僻清峭”的诗风。
有《长江集》。
《登幽州台歌》此诗作于武则天通天元年(696)。
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年失败,情况危急。
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
他进谏甚切,而武屡不纳,降他为军曹。
诗人连受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登上幽州台,“感昔乐生、燕昭之事”,泫然流涕而歌,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于《清高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
当时,作者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游江边,当他仰望一轮挂在天边的皎月,沐浴湿润的江风,面对着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时,于是他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来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望月怀远》写情人相思。
诗人与情人相隔千里,在一个风清月圆的夜晚,诗人因望一轮明月而想起了与自己千里共婵娟的情人,于是将这种相思寄于明月。
《题李凝幽居》写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小事。
贾岛早年曾出家为僧,后虽然还俗,但仕途不顺,怀才不遇,内心独幽,对世俗生活产生厌倦,因此常常向往隐居生活,结交一些隐士。
他寻访朋友李凝却不遇,于是在这位隐士门前写了这首诗,表达自己对李凝幽居环境的喜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即景抒情诗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P131.怆.然(chuàng) 2.滟滟..(yàn yàn) 3.芳甸.(diàn) 4.霰.(xiàn) 5.汀.上(tīng) 6.纤.尘(xiān)7.皎皎..(jiǎo jiǎo) 8.青枫浦.(pǔ) 9.扁.舟(piān) 10.捣衣砧.(zhēn) 11.阆.仙(làng)1.独怆然..而涕.下怆然:感伤的样子涕:眼泪2.滟滟..随波千万里滟滟:波光闪烁的样子3.江流宛转..宛转:曲折..绕芳甸芳甸:花草丛生的原野4.月照花林皆似霰.霰:雪珠5.谁家今夜扁舟..子扁舟:孤舟6.愿逐月华...流照君逐:追随月华:月光7.鸿雁长飞..光不度长飞:远飞8.落月摇情..满江树摇情:激荡情思,即牵惹起怀人之情9.情人..怨遥夜情人:多情之人,指自己10.灭烛怜.光满怜:爱惜11.移石动云根..云根:云脚12.幽期..不负.言幽期:归隐的约期负:违背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4.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5.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6.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7.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8.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9.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温馨提示:不要把“怆”写为“创”,不要把“生”写为“升”,不要把“宛转”写为“婉转”等。
对应学生用书P14一、阅读《登幽州台歌》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赏形象]1.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提示:是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怀才不遇、感到孤独以及渴盼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品语言]2.诗的后两句应该怎样理解?“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提示:①后二句着眼于空间,诗人想到宇宙寥廓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伤感难抑,涕泪交横。
②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寂寞凄凉的心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析技巧]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提示: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②这两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比,用两个“不见”相连,表现了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鉴赏指导……………………(技法点拨,触类旁通!)古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古典诗歌中,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1.对比的方式(1) 动与静的对比。
动静的结合是写景的主要手法,在诗中把景物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相互对比,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境。
(2)虚与实的对比。
在古典诗歌中,虚与实是相对出现的,一般而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3)今昔盛衰的对比。
诗歌内容的今与昔的对比,常常表现在一些以古讽今的诗歌中,通过昔盛今衰的对比,以形成强烈的表达效果,达到讽劝的作用。
(4)哀与乐的对比。
在古典诗歌中,感情上的哀与乐的同时使用,往往形成对比,产生强烈的表达效果。
2.对比手法运用的注意事项构成对比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3.对比手法的作用(1)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2)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对比作为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歌的表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准确把握这一手法,对我们鉴赏诗歌无疑是有帮助的。
二、阅读《春江花月夜》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赏形象]4.本诗主要写了哪几种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提示:①诗中写了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
②以“月”为主体。
“月”是此诗的灵魂,是全诗结构的纽带,也是情景兼具之物。
在月华的笼罩下,江水、沙滩、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闲潭、鸿雁、鱼龙、思妇和游子构成了一幅安宁祥和的美景图卷。
虚实相生,浓淡相映,如同一轴巨幅中国山水长卷,意境深邃而优美。
[析技巧]5.“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提示:①运用了托物寓情、象征和设问的手法。
②“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文中又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悟情感]6.《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哪几句?该如何理解?提示:①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②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不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
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抒发了诗人由大自然的美景而发出的感慨,人生虽然短暂,却也能与明月绵久长存,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三、阅读《望月怀远》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赏形象]7.“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提示:这两句诗刻画了一个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的多情之人。
[品语言]8.有人说,首句“海上生明月”中的“生”是“升”之误。
你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①并非误用,而且用得非常巧妙。
②“升”仅写出了升起之状,而一个“生”字,赋予海水与明月以鲜活的生命,也象征着诗人的情愫随海潮与明月油然而生。
③“生”字既写活了景物,又表达了情感的产生。
[悟情感]9.前人曾评此诗“缠绵悱恻而不伤感”,我国的传统诗歌也讲究“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细读全诗,简要分析此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此诗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情人的深切思念和真挚期盼团圆的情感。
首联写仰望明月,相思之情油然而生;颔联写相思无眠,竟埋怨长夜漫漫;颈联写夜不能寐,辗转室外,不怕寒露沾衣;尾联写无法赠予情人满把月光,想回去在梦中与情人相聚(可是又难以成眠,愿望不能实现)。
四、阅读《题李凝幽居》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赏形象]10.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可以看出李凝怎样的身份?提示:①诗人用很经济的笔法,描写了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②淡淡两笔,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
[品语言]11.你认为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哪一个字用得好?为什么?提示:①“敲”用得好。
②因为诗人寻访友人,是在月光皎洁的晚上,友人外出未归,柴扉紧闭。
用“敲”,以动衬静,很好地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空灵,暗含着诗人自愿远离尘嚣的真实情怀。
[析技巧]12.“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提示:共同特点是以动衬静。
僧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作者抓住这一瞬即逝的现象,刻画环境之“幽静”,以动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