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导学案 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教师版)进学解
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导学案 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学生版)教战守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教战守策
苏轼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辩,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学案——教战守策
命制人:颜庭学审核人:陆洋时间:2015年3月23日
【学习目标】
1.梳理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文章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认识其对维护宋王朝的长治久安的进步意义。
3.学习文章援引史实、浅近设喻、正反论证、层层深入、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法。
【知识链接】在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积极实行变法的时候,苏轼曾经因政见不合,自请外调,相继在杭州等地任地方官。其实这不能说明苏轼不关心朝政,早在宋仁宗嘉祐年间,苏轼就向进献了《教战守策》,根据当时战争必不可避免的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生不测之患。
3.下列句子中能够说明作者主张保持练兵原因的句子的是()
①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②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③则其为患必有不测④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⑤战者,必然之势也⑥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
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导学案 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教师版)张中丞传后叙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B.①②⑥C.③④⑤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人壁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考虑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B)
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导学案——张中丞传后叙
命制人:王晔一审核人:陆洋颜廷学时间:2015年3月6日
【学习目标】
1.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3.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
二、韩愈的传世名言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2、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3、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4、事业无穷年。
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7、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8、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导学案 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教师版)段太尉逸事状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导学案——《段太尉逸事状》命制人:刘冰审核人:陆洋颜廷学时间:2015年3月3日(1)泾.州(Jīn ɡ) (2)晞.(xī) (3)邠.州(Bīn) (4)嗛.(qiè) (5)鬲.(lì) (6)槊.(shuò) (7)躄.(bì) (8)戢.(jí) (9)晡.食(bū) (10)击柝.(tuò) (11)谌.(chén) (12)巽.(xùn) (13)岐.(Qí) (14)泚.(cǐ) (15)(tái)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领,兼任;无赖,强横妄为 (2)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货,财物;肆志,放纵胡为 (3)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忧愁 (4)垂死,舆.来庭中:抬 (5)无伤..也!请辞.于军:无伤,没关系;辞,劝说 (6)谢不能...,请改过:谢,道歉;不能,没有才能 (7)覆校..无疑:复核,校对 3、理清思路,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呢?⎩⎪⎨⎪⎧一、勇服郭晞(1~4段)——外柔内刚二、仁愧焦令谌(5~7段)——仁慈宽厚三、节显治事堂(第8段)——清廉正直四、总结全文,交代写作原因及材料来源(9~10段) 【导学问题】根据注释,梳理其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
重点实虚词:少,识 通假字 (1)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同“慊”,满足 (2)太尉判状,辞甚巽.:同“逊”,恭顺 (3)谌虽暴抗.:同“伉”,强横 (4)宗元尝出入岐、周、邠、间:同“邰”,在今陕西武功西南 词类活用:(1)晞一营大噪,尽甲.:名词用作动词,披上铠甲 (2)裂裳衣.疮,手.注善药:衣,名词用作动词,包扎;手,名词作状语,亲手 古今异义: (1)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 .。
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导学案 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教师版)后赤壁赋

1、通读全文,疏通字音
(1)黄泥之坂(bǎn)(2)松江之鲈(lú)
(3)攀栖鹘(hú)(4)俯冯夷(pínɡ)
(5)玄裳缟衣(ɡǎo)(6)戛然(jiá)
(7)翩跹(xiān)(8)畴昔(chóu)
2、理清思路,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导学问题】熟读全文,读准生字词,解决问题。
根据注释,理解课文,梳理其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
题目解说
元丰三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他重游赤壁又写下了《后赤壁赋》。
这篇文章描绘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冬夜江岸及其寥落幽峭的气氛,写出了独自登高引起的悲戚心情。最后以白鹤道士的虚幻梦境结尾,于空灵奇幻中寄托超尘绝俗之想,笔调迷离惝恍,引人遐思。文章精于体物,写景极佳;深于寄托,寓意旷远。
(选自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思考与交流】
而
而:连词,修饰
例:予乃摄衣而上
而:连词,转折
例: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而:连词,顺承
例: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例:掠予舟而西也。
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例:是岁十月之望
望:动词,期望
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望:名词,希望,打算
例: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导学案——后赤壁赋
命制人:刘冰审核人:陆洋颜廷学时间:2015年3月3日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实词、虚词及相关文学常识;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3.通过对前后赤壁赋的比较阅读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导学案 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教师版)柳子厚墓志铭

第四段除了叙述了“以柳易播”事件经过外,韩愈还借此用较大篇幅发表了一次议论。这段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韩愈议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这一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韩愈围绕“士穷乃见节义”这一观点,运用对比论证方法对世俗交情发表了议论。他把“平居里巷”时的信誓旦旦和“一旦临小利害”时的落井下石作对比。“利害”前着一“小”字,又加上“仅如毛发比”来和平居“握手出肺肝相示”那些话对照,批判了世俗交情的浮浅与势利,结尾“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表达对柳宗元风义的赞扬。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导学案——柳子厚墓志铭
命制人:陆玉芹审核人:陆洋颜廷学时间:2015年3月16日
【学习目标】
1、掌握“以”、“因”、“且”、“穷”、“虽”、“逮”等词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理解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做过国子博士,刑部、吏部侍郎。他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成就很大,大力从事革新,和柳宗元共同发起“古文运动”。
亦可以少(稍微)愧矣
虚词:士穷乃(才)见节义愿以(用)柳易播
遇有以(把)梦得事白上者而其人自视以为(认为)得计
【问题研讨】
1.概述“以柳易播”事件。
答:明确:元和十年(815),柳宗元由礼部员外郎贬为永州司马期满进京又外任为柳州刺史。同时,他得知刘禹锡(字梦得)也被贬为播州刺史。柳宗元落着泪说:“播州不适合人居住,非常荒远,而梦得是个孝子,家有老母亲,我不忍心梦得身陷困境,又没有可以劝慰老母亲的话语,且没有母子同去播州的道理。”于是,柳宗元向朝廷请求,上奏疏给皇帝,愿用自己任所的柳州与刘禹锡对换,就是再加一重罪,也死而无怨。恰好有人把梦得的事上报给皇上,梦得被改任连州刺史。
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导学案 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教师版)送李愿归盘谷序

美可茹……鲜可食(形容词作名词味美的食物鲜嫩的食物)
特殊句式: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被动)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宾语前置)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被动)
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宾语前置)
用力于当世者 (介宾后置)
触刑辟而诛戮(被动)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定语后置)
古今异义:
明确:是作者听了李愿这番谈论之后表示的赞叹。作者是用一首古体诗来表达的。这首诗唱出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它进一步描绘了盘谷的土地肥沃,盘谷的泉水可以洗濯,可以游玩,盘谷的地势险阻而幽深。结尾的三句话,表达了作者也想归隐的愿望。
【巩固练习】
一、完成《学习与评价》1---12题。
二、美文欣赏
高手归隐
在武侠小说的结局中,高手往往归隐。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导学案——送李愿归盘谷序
命制人:王晔一审核人:陆洋颜廷学时间:2015年3月6日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了解序文的特点。
3.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
4.对照手法运用
【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那时,韩愈时三十五岁正在京师赋闲。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后授四门博士)。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失意。《送李愿归盘谷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这时的心情。
5或曰:是谷也这
6.宅幽而势阻居,地理位置
7.隐者之所盘旋盘桓,逗留
古今异义:
隐者之所盘旋古义:盘桓,逗留;今义:旋转、来回往复
【问题研讨】文章第一段写盘谷得名的缘由,对表达全文的主旨有什么样的作用?
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导学案 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教师版)方山子传

1、判断句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2、宾语前置句
①何为而在此
3、状语后置句
①鹊起于前
②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③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翻译下列句子
(1)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译文:
(2)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译文:
答案(1)这或许就是古代方山冠的老式样吧?(要点:岂,表揣测语气;遗像,遗制,古今异义词。)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思考与交流】
实词:节
节:志向,节操。
例:稍壮,折节读书。
节:时节,季节
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节:符节,古代用来做凭证的东西。
例:杖汉节牧羊。
节:节约
例: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适:
适:恰好。
例:过岐亭,适见焉。
适:到……去
例: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舒适
例:某去泾州,甚适,少事情。
(3)富贵“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一“皆”一“独”表现了方山子弃绝浮世的决绝的态度。这样的弃绝表现了他对“终不遇”的全然不顾与超脱。“阳狂垢污”亦是这种决绝的表现。
【巩固练习】
一、完成《学习与评价》1---12题。
【拓展阅读】
苏轼的意义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3)见方山子从两骑:使动用法,使……跟从
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导学案 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学生版)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一种赠序文体。古代文人临别时,常以诗文相赠,并写序叙说赠别的旨趣,这就叫做赠序。赠序在唐代初叶开始盛行。韩愈写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颇有价值。后人说他的序文。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以后人们所写的赠序也有不附诗文的,内容多是赞许、勉励之词,已和序的原义有所不同,是为变体。本文末尾附有赠诗,应属前者。
归隐不是因为高手是高手,而是因为高手心智成熟了。
但高手最精彩的时光却是归隐之前,而归隐则意味着故事的结束。
精彩以内心的困苦和挣扎为代价,而以一步步成为高手作为补偿。所以,年轻人最好不要过早看透人生和认识自己,因为过早的看透和认清就会以不能成为高手为代价,虽然能够很早的免去众多内心的困苦和挣扎。
这个社会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还是钱包的大小,理论上我们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要内心足够强大,没有钱包也能走自己的路。但我们每个人都至少背负一个家庭,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有些牺牲精神,在年轻的时候还是应该首先成为高手。
踏上捷径的人,如果再想回归洞穴,与无知的人一样去专心的修炼武功,似乎已经不可能。但是,走出洞穴的人,如果不能够比这些呆子修炼的更好,着实有点暴殄天物。只是,如果一味去修炼武功,难免会心情更加凄苦,而且还要违背做人原则。但换言之,凄苦与违背正是修炼武功的动力,有了凄苦和违背才能迫使自己尽快成为高手
【思考与交流】
根据注释,理解课文,梳理其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
闻其言而壮之
可以稼
膏吾车兮秣吾马
特殊句式
无不足兮奚所望
【问题研讨】
1.最后一段中歌词的内容与前文有什么内在联系?
2.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导学案——进学解
讨论明确:第一层:朝廷能够量才而用。
第二层:孟、荀不遇于时。
2、第一层中,作者采用什么方法说理?
讨论明确:类比论证法(引导学生作具体的说明)
3、作者举荀、孟两个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字面上看,高度赞美荀孟二人在艰难中坚守儒学道统的执着精神,并为他们抱不平。
实际上,作者以孟荀自比,以儒学卫道者自居,宣扬自己坚守儒学道统的功绩,并委婉含
蓄地抒发了自己“不见信于有司”的愤郁不平之情。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四节的内容(讲解时抓住最后一句)
关键词:不遇于时,份所当然,此为自谦之辞,实乃内心不平。
5、讨论最后一节,思考,韩愈批评学生在认识上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明确:不考虑自身情况,而单纯地纠缠于俸禄多少,官位高低;盲目指责有司之行。
【巩固练习】
一、完成《学习与评价》1---12题。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2004年全国)。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
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
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
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
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
在郡清俭,妻自负薪。
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
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
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
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
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
归舟之日,装无余资。
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
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
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
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辍:停止。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