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6.隋唐长安
宇文恺规划 完整体现了《周礼· 考 工记》的城市形制规 则 先测量定位,后筑城 墙、埋管道、修道路、 划定坊里。
宫城居中
中轴线对称的格局 规整的方格路网 居住形式采用坊里制, 108坊。坊门坊墙,东 西两市。
7.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
三套方城:内城、皇 城、宫城 中轴线对称的格局, 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 宫城居中
结合街道景观建设的需要形成标准的住房平面及街道设施;
成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美城市改建的样板
4.城市美化运动
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入城市中,出现了围绕 城市公园布置联列式住宅的布局方式;
奥姆斯特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
1893年在芝加哥举行的博览会为起点,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 改进为标志的城市美化运动在美国全面推广。
6.有机疏散理论——分散主义理论
1943年沙里宁出版《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主要思想:
(1)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机体 ;
(2)城市规划是动态的 ; (3)城市的功能产生离心力和向心力,当分散的离心 力大于集中的向心力时就会出现分散发展的现象; (4)他认为,以往的城市是把有秩序的疏散变成无秩 序的集中,有机疏散可以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 的分散。 实践:大赫尔辛基规划
(2)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人口3万人,占地4404.7hm2,城市外围有 2023.4hm2土地为永久性绿地,供农牧业生产用; (3)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6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中央是一个占 地20 hm2的公园。沿公园也可建公共建筑物,其中包括市政厅、音乐厅兼会堂、 剧院、图书馆、医院等,再外一圈为住宅,最外围建设各类工场、仓库和市场 ;
2.古罗马时期 建造大量的营寨城 (提姆加 得)

分析未来城市规划的科学理念与发展方向

分析未来城市规划的科学理念与发展方向

分析未来城市规划的科学理念与发展方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如何科学地规划城市,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是未来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

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未来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发展方向,或许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第一,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城市规划的核心理念之一。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不仅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还包括了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以及城市居民的文化和精神生活等。

同时,可持续发展还要求城市规划者将城市规划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以实现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二,人本主义思想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重要理念。

城市规划的本质是为人服务,因此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应该以人为本,注重人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人本主义思想要求城市规划者首先要充分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制定出更加贴近居民需求的城市规划。

同时,城市规划者还应该注重居民的文化和社会差异,给予不同居民群体不同的服务和保障,以实现城市公平和谐的发展。

第三,智能化是未来城市规划的趋势之一。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未来城市将以智能化的方式迎接挑战。

智能化城市将是一个高效、便捷、智能的城市,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等。

同时,智能化城市还将打造一个更加智能、开放、自由的城市,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和舒适的城市生活。

第四,城市规划需注重城市民生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民生问题也日益突出。

未来城市规划需要注重城市的民生问题,尤其是教育、医疗、就业、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城市规划者要加强城市公共事业的建设,改善城市民生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未来城市规划的科学理念与发展方向是多方面的。

城市规划者需要充分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和期望,制定出更加贴近居民需求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相关内容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相关内容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相关内容2012-09-09 23:46:17|分类:城市规划原理|字号订阅一、城市的内涵“城市”一词最早见于战国史籍,《韩非子·爱臣》里讲到:“大臣之禄虽大,不得籍威城市”。

“今有城市之邑七十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

[1]现在关于城市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作出了几十种不同的释义,我们稍作探讨。

古代城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乡村式城堡阶段,大约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初,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这时“市”还没有出现;其二,城、市分离阶段,大致从夏初到西周前期,这时“市”虽已产生,但城的防御功能等与市的买卖交换功能等是各自分离、独立的;其三,城、市结合一体化阶段,从西周开始,城与市在逐渐有机地融合以后所表现出来的集合性特点与综合性功能日益显现,从而最终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表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城市的形成。

[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和“市”在最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城”指用作防卫而围起来的墙垣,是防御性的概念,是为社会的政治、军事等目的而兴建的;“市”则是指特定的交换场所,是贸易、交易的概念,是生产活动、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城”的出现早于“市”。

后代的城市则是指“城”和“市”的有机结合体。

城市是以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含义,基于本文研究的需要,我们将中国古代的城市定义为“城市是有着防御功能和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二、思想脉络一、殷商以前的“城”与“市”的发展关于城市的起源时间在历史学界还没有形成共识。

考古学界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居民村落,可以看成是城市的雏形。

[4]历史文献中也有很多关于早期城市的记载。

《汉书·食货志》记载:“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

”《中州杂俎·郡邑》记载:“黄帝筑邑,造五城。

”《汉书·效祀志》记载:“黄帝为五城十二楼。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于40米的干道作为城市 的城市单元,每个单元均
发展的“脊锥”,铺电气化 设市政管理机构。工厂、
铁路,并配好全部市政工 学校、商店、市场按照要
程。
求自然分布在干线两侧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带形城市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河流
绿地 居住服务
绿地 工业 铁路
Ch2 §2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二、近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探索
1)城市中心位于 河流南岸的河湾 处(选址)
2)宫室建筑群 成组排列,似有 定局。
3)宫室西南有 一段壕沟(防卫 设施)
4)住区东西南 北相对,出具四 合院雏形
Ch2
§1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周代 是我国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周礼·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完整地记录 了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思想,对此后两千多年 我国封建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Ch2 §2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二、近代规划理论的探索
(二) 西班牙人马塔的带形城市
他认为城市的宽度应
在道路两侧建房屋,做独
有限制,长度可以无限, 立花园式住宅。每隔300
甚至可以把北京和布鲁塞 米建一条20米宽的横道。
尔连接起来。以一条不小 这样形成了5万平方米面积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四)汉、三国、隋唐 城市规划思想逐步完善
◆中轴对称布局: ◆大小套城: ◆方格状路网 ◆里坊制: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曹魏邺城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思想
曹魏邺城:采用城 市功能分区的布局 方法,邺城的规划 继承了战国时期以 宫殿为中心的规划 思想。功能分区明 确,结构严谨,城 市交通轴线与城门 对齐,道路各级分 明,对唐长安及以 后有重要影响 。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80年代中期,城市规划设计又一次在规划理论的论坛中被提
起,重新出现关于城市物质形态设计的研究成果。
26
十、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
简▪雅各布斯于1961年发
表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 死》对规划界一直奉行的 最高原则进行了无情的批 判。书中将现代城市规划 的一条条理念及其工作方 法,规划师的灵魂和前代 展现在公众面前。她使规 划师从专业的发展角度, 开始注意到是在为谁做规 划。
书中指出,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
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又可分成不同活动所需 要的地段。
应该把联系城市主要部分的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
也就是说把高速交通集中在单独的干线上,使其避免穿越 和干扰住宅区等需要安静的场所。
23
八、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其批判
1960到1970年的西方城市规划操作的指导理论可以用三个词
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思想: 礼制——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规划布局呈 现出等级分明、中轴对称的特征。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5
二、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公园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
式,这钟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 为中心。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 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乌尔的建城时间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100年。该城有
城墙和城壕,平面呈卵形,王宫、庙宇以及贵族僧侣的府邸 位于城市北部的夯土高台上,与普通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区间 有高墙分隔。夯土高台共7层,中心最高处为神堂,之下有宫 殿、衙署、商铺和作坊。乌尔城内有大量耕地。
8


第2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第2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l格迪斯的学说: 1915 年格迪斯出版了著作《进化中的城市》, 他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即将 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之中。 这一思想经美国学者芒福德等人的发扬光大, 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格迪斯的科学认识城市的方法,“先诊断后治疗” 的名言,成了至今影响现代城市规划的过程公式: “调查——分析——-规划”。
《管子》记载:“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 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顾城郭不必中规矩, 道路不必中准绳” 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强调城市从功能 出发、理性思维、城市与自然环境和谐
《商君书》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 先例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 规划思想最早形成: 周代 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 东周 《周礼•考工记》皇权至上的礼制理念 《管子》自然至上理念 《商君书》区域规划理论
四、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主要理论的发展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 有机疏散理论 广亩田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3)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 起始于格迪斯、芒福德等。 1960年开始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而得到研究。
五、理性主义规划理论极其批判
著作:《城乡规划的原则与实践》刘易斯.凯博 《紊乱的科学》查尔斯.林德博伦姆 理性主义认为,规划方案是对城市现状问题的理 性分析和推导的必然结果。60年代末70年代初理性主 义成为城市规划的主导思想。 这种规划由于多局限于物质形态,对城市中的社 会问题关心太少。使规划师忙于处理细部的综合性总 体规划却往往放弃了最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
古罗马: 西方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城市大规模建造公 共浴室、斗兽场和宫殿供奴隶主享乐。在罗马帝国时期,广场、 铜像、凯旋门、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古罗马城城市中心最为集中的体现是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 的广场群。

02-城市与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02-城市与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第二部分城市与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一、城市与城镇化1、居民点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大分工(1)稳定的劳动群体,农业、畜牧业的出现推动出现了固定的居住点;(2)为防御侵袭构筑防御性构筑物,形成了城池之雏形;(3)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两河流域出现了最早的居民点。

2. 城市的形成——第二次劳动大分工(1)产能和产品剩余催生物产品交换;(2)劳动分工和生活需求的多样性增多,出现了手工业者;(3)农村和城市居民点的差异显现;(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 城市的定义城:以武器守卫土地,防御性构筑物;市:交易场所,“日中为市”、“五十里为一市”城市与农村的差别: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现代城市的含义: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4. 城镇化城镇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1)城镇化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3)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镇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4)城镇化进程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速度加快,在不长时期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镇人口。

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二、古代城市与城市规划思想1.城市规划的缘起聚落的规划设计即后来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原型。

在史前人类聚居地形成和营造的最初过程中,大都依从自然环境条件的共同法则。

城市规划的发展与思想变革-2

城市规划的发展与思想变革-2
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沙里宁的有机分散模式大赫尔辛基规划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北京城市空间的蔓延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5社区邻里单位思想人文生态学研究及其主要观点在许多规划师试图通过物质环境的改造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的同时一批以社会学家为主体的学者们开始关注社会文化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 1900年代至二战前的城市规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1909年意 大利诗人、作家、文艺评论家马里内蒂 (F.T.Marinetti)发表的《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 一文,标志着未来主义的诞生。未来主义对现代生 活的运动、变化、速度、节奏表示欣喜,否定一切 文艺规律和传统。他们以尼采﹑柏格森哲学为根据, 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宣称要创造一 种全新的未来的艺术。
朗香教堂是现代主义建筑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是一座位于群山之中 的天主教堂,它突破了教堂的所有形制,超常变形,怪诞神秘,表现了柯布西 耶后期对建筑艺术的独特理解、娴熟的驾驭体形的技艺和对光的处理能力。
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柯布西耶的功能理性主义规划思想 1922年,柯布西耶在《明日城市》(The City of Tomorrw)一书中提出了 “光明城”(Radiant City)理论,对城市人口密度、交通、绿化等城市问题 的解决进行了探索,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 识,以及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他认为现代城市的恶魔就是它的高密度开发,对此的策略就是反其道行之, 去进一步提高城市密度。 现代城市规划方案 在《明日城市》中柯布西耶提供了一个300万人口的规划图,追求由严谨的 城市格网各大片绿地组成的充满秩序与理性的城市格局,通过城市中心富有 雕塑感的摩天大楼来换取公共空地,并体现几何形体之间的协调与均衡,透 射出几何秩序“美”和功能理性“美”,体现了时间与空间、空间与运动交 互影响的现代艺术观。规划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尤其是 提高中心区的密度来改善交通,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以形成新的 城市发展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早期探索
2.1 霍华德与田园城市思想 (1)思想内核——社会改革的主张 1902 《明日的田园城市》
(2)空间模式——城乡交融、群体组合的“社会城市”
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形态 田园城市必然是一组城市群体的概念
“三磁力”图
田园城市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①城市与乡村的结合具体体现为城市周围拥有永久性 的农业用地作为防止城市无限扩大的手段。 ②限制单一城市的人口规模;当单一城市的成长达到 一定规模时,应新建另一个城市来容纳人口的增长, 从而形成“社会城市”。 ③实行土地公有制,由城市的经营者掌管土地,并对 租用的土地实行控制。将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经济利 益的一部分留给社区。 ④设置生产用地,以保障城市中大部分人的就近就业。
(2)勒•柯布西埃的功能理性主义规划思想
《明日城市》 1922 “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 规划方案 “光明城” Radidant City 1930 《光明城》1933
1922
“明日城市”规划方案
“光明城”规划方案
高度功能理性的“集中主义城市”
①城市是必须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他坚决反对霍华德的 田园城市模式:“从社会方面看,田园城市是某种麻醉剂,它软化集体 智慧、主动性、激动性、意志力,它把全人类的能量喷成最不定型的细 沙砾…”,而“大城市是精神工厂,那里可以创造天下最好的作品”。 ②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中心拥挤程度的加剧,已出现功能性的老 朽,但市中心地区对各种事物都具有最大的聚合作用,因此需要通过技 术改造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 ③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高层建筑是柯布西埃心目中关于现 代社会的图腾,从技术上讲也是“适应人口集中趋势、避免用地紧张、 提供充足阳光与绿地、提高城市效率的一种极好手段”。 ④集中主义的城市并不是要求处处高度集聚发展,而主张应该通过用地分 区来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使人流、车流合理地分布于整个城市。 ⑤高密度发展的城市,必然需要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立体化的城市交 通系统来支撑。
①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摆脱了传统规划主要用来显示统治者 权威或张扬规划师个人审美情趣的旧模式,提出了关心人民利 益的宗旨,这是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转移。 ②针对工业社会中城市出现的严峻、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摆 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 个体系来解决; ③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 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实践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启蒙 作用; ④首开了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 规划的目标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人与自然》中就提
“芝加哥规划” 纽约中央公 Nhomakorabea奥姆斯特德F.L.Olmsterd
1.2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霍华德与柯布西埃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 霍华德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 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问题 柯布西埃希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 市问题。
3)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3)广亩城Broadancre City
赖特(美) 《消失中的城市》《宽阔的田地》

把集中的城市重新分布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方格网格上 汽车的普及就是广亩城市构思方案的技术支柱 反城市的“城市”
3.2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1)聚集经济理论 巴顿 《城市经济学》 (2)大都市、巨大城市、大城市带 大都市Metropolis 也称为大城市地区,是指由主要大城市和郊区 及附近的城市群组合而成的城市区域,其中,主要城市发挥主导经济、 社会影响的作用。对于大都市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认识,一 般指人口规模在50万以上的城市地区。 城市聚集区urban agglomeration 被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 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它和城市的行政界线不尽相同。 大城市带megalopolis 指的是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人口的下限 是250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至少250人。因此,大城市带是 人类创造的宏观尺度最大的一种城市化空间。
城市沿一条高速、高运量的轴线不限延伸,以取代传统的由核心向外围一圈圈扩展 的城市城市形态。
缺点:
忽视了商业经济和市场利益这两个基本规律,使得城市空间增长的集 聚效益无从体现
贡献: 在线性城市的理论中,最为重要的并不是它的形式或形态,而是这种 形式和形态依凭的思想。线性城市所揭示的城市动态发展和有机增长 的可能性,是当今城市规划中寻求城市结构的生长性和开放性的重要 内容。
(3)柯布西埃的“形式理性主义”的规划思想及其影响
印度昌迪加尔规划 1951年 “形式理性主义” “功能主义”+“象征主 义”
(4)柯布西埃城市规划思想的贡献与争议
成功的——战后西方国家以及很多发展中国都自觉 或不自觉地采用了他的规划思想,强烈地影响了战 后西方城市的大规模重建,很快形成一堆摩天大楼。
实践:
英国第一个田园城市 1903年 列契沃斯
第二个“田园城市” 1919年 韦林
(3)田园城市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田园城市” 与 “花园城市”
“田园城市” 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 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 能太大;被乡村带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 托人为社区代管。
1.3 20世纪20年代 (1)《雅典宪章》 1933 对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了城市规划 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功能关系,是现代 城市规划的大纲。
(2)城市区域理论、社会人文学科的发展 城市-区域研究 芒福德 区域规划 从经济合理性出发为城市中各项活动在空间 上的分布和安排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成为城市规划进行 城市土地使用和空间分配的基本依据
(3)社会人文学科的发展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了必 要的理论和方法
(4)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 在城市规划的领域中,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是城市规划在工 程性方面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城市规划所确立土地 使用和各类空间关系能够得到充分实现 城市交通研究及其理论
1.4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行为——空间理论从对城市空间的认识角度,强调城市中 人以及人在空间中的活动是认识空间和组织空间的关键性 因素,只有将人及其活动与空间分析结合在一起,才能创 造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系统思想和方法在 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强调了将城市作为 一个整体进行组织和安排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且也为城 市规划的方法论提供了新的起点。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思想着力于从社会政治结构的运作过程 来探讨城市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把城市规划与城市问题的 解决及与城市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结合在一起,使城市规划 的作用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发挥。
2.4 戛涅的工业城市理论
背景: 工业革命后,以工厂为 代表的大机器生产模式 成为城市经济与城市社 会活动的重要内容。
内容: 工业城市模式中,将城 市的各个功能部分像机 器零件一样、按照其使 用的需要和不同的环境 需求,进行分区并严格 地按照某种秩序运行。

特点:
1、摆脱了传统城市规划追求气魄、大量运用对称和轴线放 射线的现象。 2、强调功能分区,遵守一定的“秩序”,并考虑到以后扩 建的需要 3、注重各类设施本身的要求和与外界的相互关系
2.2 勒•柯布西埃的机械理性主义城市规划思想
勒· 柯布西埃(l887~1965) 被誉为开创现代主义建筑的鼻 祖、20世纪最富激情的建筑师。 他一生致力于现代高层建筑的 设计,留下了众多的经典传世 之作。
(1)思想基础
1923年 出版了论文集《走向新建筑》明确地提出了机械美学的 观点和 相应的理论体系 主张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要向前看,否定传统的装饰和含情脉脉 的空间美,认为最代表未来的是器械美,未来世界基本应该是按 照机械原则组织起来的机器的时代,房屋只是“居住的机器”、 “只有驴子才会走出曲折的线条”。
“花园城市”
单纯注重景观设计
“田园城市”

“卫星城”
“田园城市” 通过一个适度规模、协调共生的城 镇群体来取代特大城市的发展 “卫星城” 主张以发展与“中心城”体量悬殊、 承担局部功能的“卫星城”来继续推进特大城市的 发展,更没有触及“田园城市”中关于社会改革方 面的实质
(4)“田园城市”的历史贡献

《马丘比丘宪章》及时地对城市规划领域的思想、方法等 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城市规划要处理好物质空间环境,但 更为重要和根本的,应当是把握好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规划应当关注的主要方面。
1.5 60年代至今 l 城市规划将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思想、内容和方法纳入到其 中 《华沙宣言》在延续了《马丘比丘宪章》的基本思想的基 础上,提出了“人—建筑—环境”作为整体的框架来处理 好城市问题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则将发展与保 护进行综合的考虑,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为城市规 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路标
4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4.1 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1)同心圆理论 伯吉斯 1923
(2)扇形理论
霍伊特 1939
城市整体而言是圆形 的,单核心,交通线 路由市中心向外作放 射状分布
3 古代东西方城市发展的特征(异同): 城市发展的阶段 建城的目的 城市职能 城市规模 城市形态 城市规划
第二节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简述 时代背景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主要是针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社 会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由此构筑了现代城 市规划的基本框架。 城市集中、人口扩张、低劣的工业住宅、卫生环境 恶劣、贫民区…
3 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
3.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1)从田园城市到新城 田园城市 卫星城理论 霍华德 恩温 1898年
(2)有机疏散理论
Theory of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 沙里宁 1942年出版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 思想核心:对城市发展及其布局进行重新结构来缓解城市过分集中所 产生的弊病。 目标: 1)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 的地方去; 2)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最适宜的 用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