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 复习教案 文档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
2、正确背诵课文并流畅翻译文句。
3、运用相关方法,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
4、从邹忌的设喻说理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教学重点运用相关方法,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
教学难点运用相关方法,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复习有这么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投影)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对敢于直谏的魏征的一句评价。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于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
一要看做君主的是否贤明,二看谏者是否注意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有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的一位贤臣——邹忌。
二、出示复习目标,指生读。
三、第一关温故知新迅速回顾:(1)准确背诵课文,书写易错字,并思考邹忌为什么能进谏成功?(2)你认为哪些词重要,找出来并解释。
(至少五个)友情提示:注意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词,一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
1、通假字孰:通“熟”,仔细(徐公来,孰视之)有:通“又”,表示在整数零数之间。
(邹忌修八尺有余)2、古今异义1。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古:规劝今:讽刺2。
窥镜窥:古:照,看今:偷看3。
明日,徐公来明日:古:第二天今:明天4。
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地土方圆今:地点5。
能面刺寡人之过刺:古:批评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6。
谤讥于市朝谤讥:古:指责议论今:诽谤嘲讽7。
臣之妻私臣私:古:偏爱今:自私8。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身边大臣今:方位名词莫:古:没有一个今:不,不要9。
邹忌修八尺有余修:古:长,高今:改正3、词类活用形容词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形容词作动词私我也(“偏爱”)名词作状语面刺(当面)使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名词用为动词朝服衣冠(穿戴)4、一字多义(1)之齐国之美丽者也(的)问之(代词,他)吾妻之美我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俆公不若君之美也(比得上)孰视之(代词,指俆公)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吾妻之美我者(结构助词,不翻译)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臣之妻私臣(的)王之蔽甚矣(不翻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数月之后(无意义)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2)、朝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c.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d.朝服衣冠早晨e.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所(3)、孰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复习

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复习人教版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复习1作者简介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沛县(今属江苏)人。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
治《春秋彀梁传》。
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
2相关背景《战国策》是一部国编体史书,又称《国策》。
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3主要内容这篇课文通过邹忌以身设喻,规劝齐王纳谏的事,说明了国君广开言路,虚心接受谏言,对于修明国家政治的重大意义。
4句式【判断句】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
判断句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妄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用“……者,……也”句末表示判断)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省略句】1、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于,省略介词)客曰2、皆以(臣)美于徐公(省略宾语)3、又弗如(其美)远甚4自以为不如(其美)5、(邹忌)暮寝而恩之6、(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7、(威王)乃下令(省略主语)【被动句】1、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动词“蔽”直接表被动【倒装句】1、宾语前置: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2、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皆朝[于齐](皆[于齐]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3、定语后置: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能面刺寡人之过的群臣吏民)。
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要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要点,、” -.、、/•. 八、I~f一、文学常识:1 、《战国策》原为汉初人汇编各诸侯国史书而成,称《长短》、《国事》、《长书》、《国策》等等,后来经西汉末年的刘向重新编排整理,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策,33 篇,定名为《战国策》,其体例为国别体。
它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书中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其中写了600 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有许多人物写得十分突出。
二、背诵课文(略)1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威王采取的纳谏措施: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5、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前提是: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日矢丽。
6、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7、邹忌为何在与徐公比美时不自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三、句读停顿(略)①臣之客/ 欲有求于臣,皆以/ 美于徐公。
②今/ 齐地/ 方千里,百二十城。
③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
④由此/ 观之,王之蔽/ 甚矣。
四、字词解释:1 、一词多义:①朝:朝服衣冠(名词,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动词,朝拜)②孰:我与城北徐公孰美(谁)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仔细)③之:齐国之美丽者也/臣之妻/臣之妾/臣之客/朝廷之臣/四境之内/面刺寡人之过者/ 闻寡人之耳者(助词,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代词,代“与徐公比美”这件事)孰视之(代词,代徐公)暮寝而思之(代词,代“妻、妾、客认为我美的原因”)燕、赵、韩、魏闻之(代词,代齐国人争相进言的情况)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吾妻之美我者/ 妾之美我者/ 客之美我者/ 王之蔽甚矣(主谓之间,不译)数月之后(舒缓语气,不译)由此观之(一说凑足音节,不译;一说代词,代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的情况)④于:欲有求于我也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对)能谤讥于市朝/战胜于朝廷(在)皆朝于齐(到)皆以美于徐公(比)于是入朝见威王(因为)⑤美:吾妻之美我者(认为.. 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美丽)⑥而:而形貌昳丽(表并列)而复问其妾曰(表承接)窥镜而自视/时时而间进(表修饰)2、古今异义:①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古);地点,处所(今)。
《邹忌讽齐王纳谏》理解性默写译文复习

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一天,徐公来 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 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 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 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 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 我。”。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 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 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 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 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 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 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 严重了!”
答案 16.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7.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18.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19.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20.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 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 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 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 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 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 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 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 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 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 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 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 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 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都 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 敌国。
中考语文复习:第3部分文言文阅读17邹忌讽齐王纳谏

9.文章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的人 数,说明了什么?
①“ 令 初 下 ” “ 门 庭 若 市 ” 说 明 齐 王 治 政 问 题 很 大 ; ②“ 数 月 之 后,时时而间进”说明齐王采用了很多人的意见,不断改正了错误;③ “期年之后”“无可进者”说明齐王已完全采用群臣吏民的意见,国家 大治。
②面:__名__词__用__作__状__语__,__当__面____
④市朝:__指__集__市__、__市__场__等__公__共__场__合__
⑤闻:__使__…__…__听__到____
⑥间:_间__或__,__偶__然_____
⑦期年:__满__一__年____
⑧朝:__朝__见____
2.节奏划分:
2.节奏划分: 邹 忌 修 八 尺 有 余,而 形 貌 昳 丽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 丽 3.句子翻译: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3)忌不自信。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中心概括 这篇课文通过邹忌以身设喻,规劝齐王纳谏的事,说明了国君广开 言路,虚心接受谏言,对于修明国家政治的重大意义。
写作特色 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 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作了必要的铺 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 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示。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 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的进谏方式,表明了只要语言含蓄委婉,忠言 完全可以顺耳,使得对方愉快地接受。
(二)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资料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资料《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一》,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纳,接受。
2、《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
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二、正音。
邹(zāu)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三、解释下列实词。
1、邹忌修八尺修:长,此处指身高。
2、形貌昳丽昳丽:光艳美丽3、朝服衣冠服:穿戴。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谁,哪一个5、旦日:明天,这里指第二天6、孰视:仔细地看。
孰,仔细。
7、私我也私:偏爱。
8、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实在,的确。
9、今齐地方千里方:方圆。
10、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11、王曰:“善。
” 善:好,对。
1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13、能谤讥于市朝谤:指责别人过错讥:讽刺市朝:公共场合 14、时时而间进(时时:有时候,隔些时候。
间:间或,偶尔。
)15、上书谏寡人者(书: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
这里指奏章。
寡人:君王自称)16、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17、皆以美于徐公以:以为,认为18、皆朝于齐(朝:朝见,朝拜)19、徐公何能及君也及:赶上,比得上。
19、朝服衣冠,窥镜(窥镜:照镜子)20、美我者:以……为美,称赞,赞美。
认为我美。
21、寝:睡觉。
四、古今异义词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点,处所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今义:方位词3、明日,徐公来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4、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古义:指责,劝谏(中性词)今义:诽谤,讥讽(贬义词)5、窥镜而自视窥:古义:照今义:偷偷地看6、暮寝而思之寝:古义:躺而不睡今义:睡觉地方五、词类活用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2、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3、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4、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邹忌讽齐王纳谏考点复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考点复习:一、文学常识1.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2. 《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初有《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
宋时已有缺佚。
二、理解性默写1. 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 写邹忌经过思索,找出妻、妾、客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 写齐王受邹忌启发,用悬赏的方法广泛征求臣民意见的句子: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 在课文第二段找出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相对应的语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5. 文中邹忌先从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谏言。
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皆朝于齐”的成效。
6. 邹忌的讽谏最后收到了怎样的效果: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三、简答题1. 概括课文段意。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
第二段——写邹忌入朝讽谏。
第三、四段——写齐威王纳谏及齐国大治,从侧面表现出邹忌的精明能干、治国之才。
2. 概括全文中心。
课文记述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3. 概括邹忌和齐威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① 善于思考,实事求是;② 深谋远虑,真知灼见;③④ 精明能干,治国之才。
齐威王:勇于听取不同意见,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的一个有魄力的君主。
4. 邹忌的妻、妾、客是怎样评价邹忌与徐公之美的?邹忌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评价:他们都认为邹忌比徐公美。
道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会说出事情真相,由此他进一步悟出了治国的道理,即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都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1写人叙事类第8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 (节选自《大唐新语》,有删改)
• 注释:①给事中:官名。②阿房:秦宫殿名。 下文的“章华”为楚宫殿名;“乾阳”为隋宫 殿名。③功力:功劳,功业。
• 张玄素担任给事中,贞观初年,(朝廷)修 建洛阳宫,为皇帝出巡做准备,(张玄素)上书 极力劝谏,大概是说:“我听说阿房宫建成时 ,秦国人心离散了;章华宫完成时,楚国人人 心背离;等到乾阳殿完工时,隋朝就解体了。 而且陛下现在的功业和往日有什么不同,(也 不过是)役使穷苦的百姓,沿袭隋朝亡国的弊 病。凭着这一点来说,恐怕您比隋炀帝有过之
劝谏是一门高超的语言艺术。选
文中张玄素与链接材料中邹忌的劝谏艺术各有
哪些高妙之处?请简要分析。
• (4分)
• 【链接材料】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
1
2
34
• 答案:张玄素列举历史事例,并对比唐太宗 前后做法,切中要害,使唐太宗信服;邹忌
取譬类比,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入情 入理,委婉含蓄,易于为齐王所接受。(各2 分,意思对即可)
• ③予谓· 菊(《爱莲说》) • 认_为_______
• ④此之谓· 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叫_作_____
⑤太守自谓· 也(《醉翁亭记》) _命__名___
• ◀成语迁移▶
•
⑥勿谓言之不预也 ·
•说____
•答(案1):卿你谓说我我不不如如炀隋帝炀,帝 ,何那如么桀我纣比?桀(3、分纣)怎 么 样 ?
(“谓”“何如”译对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事虽不行,天下称为至德。(3分)
答案:事情虽然没有按您的建议进行,但天下百姓都称颂您有
极好的品德。(“虽”“称”译对各1分,句意通顺1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一、解词1. 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纳:接受。
3.修:长,这里指身高。
4.昳丽:光艳美丽。
5.朝:早晨。
6.服:穿戴。
7.窥镜:照镜子。
8.谓:对……说。
9.其:他的10.孰:谁,哪一个11.何:怎么。
12.及:比得上。
13.私:偏爱。
14.旦日:第二天。
15.若:如,比得上。
16.明日:第二天。
17.窥镜:照镜子。
18.弗:不。
19.美我:认为我美。
20.美:以……为美。
认为……美。
21..私:动词,偏爱。
22.诚:确实。
23.地方:土地方圆24.宫妇:宫里的妃子。
25.莫:没有。
26.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7.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28.善:好。
29.乃:于是,就30.面刺:当面指责。
31.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32.讥:谏。
33.谤讥:在这里指议论,没有贬义。
34.市朝:公共场合。
35.闻:使……听到。
36.庭:庭院。
37.市:集市。
38.门庭若市: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这里形容进谏的人很多。
39.时时:不时,有时候。
40.间进:偶然进谏。
41.间:间或,偶然。
42.期年:满一年。
二、一词多义(1)朝:朝服衣冠(早晨)(2)孰:孰与徐公美(谁,哪一个)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孰视之(同“熟”,仔细)皆朝于齐(朝见)(3)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4)方:今齐地方千里(方圆,纵横)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方才,刚)(5)善: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6)间:奉命于危险之间(中间)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王曰:“善。
”(好,高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7)美: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8)私: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不宜偏私有私心(9)之:①齐国之美丽者也/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孰视之(代词,他)②暮寝而思之曰(代这件事)③吾妻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王之蔽甚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10).于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对)②皆以美于徐公。
(比)③能谤讥于市朝(在)④皆朝于齐。
(到)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在)三、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
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与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四、相关成语门庭若市五、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确实,的确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私:偏爱,偏私。
C、徐公来,孰视之孰:同“熟”,他细地。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讽刺,挖苦。
六、下列各句子中加点的同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C、忌不自信。
D、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七、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一句中加点词同类活用特点相同的一项是(B)A、朝服衣冠,窥镜B、夫利其然也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八、下列各句译文有误的一项是(C)A、吾孰与徐公美——我同徐公比,谁漂亮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C、忌不自信——邹忌自己还不十分相信妻子的话。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九、对《邹忌讽齐王纳谏》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A、这篇课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家庭、客人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
B、文章对邹忌的赞赏流于笔端,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忧国忧民又善于进谏的人物形象。
C、文中邹忌妻子对其提问的回答,表现了她对邹忌由衷的喜爱,而其妾则因地位低下,与主人间无多少真情句言,回答得谨慎而勉强D、全文的结尾用“虽欲言,无可进者”一句,说明齐威王已完全纠正了受蒙受的错误,使齐国政治清明,无蔽可言。
十、原文填空1、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2、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邹忌问妻、妾、客发出的“三问”是: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复问其妾曰:“吾与徐公孰美?”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4、妻、妾、客所做出的“三答”是: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5、威王采取的纳谏措施: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6、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十一、问答题1、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要点: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2、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要点: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以为着什么?要点: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
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5、由于感情的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什么不同?揣摩各自语气的感情色彩。
他问妻子:“我孰与徐公美?”感情色彩是亲昵。
他同妾:“吾孰与徐公美?”感情色彩是严肃。
他问客:“吾与徐公孰美?”感情色彩是平淡。
6、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上有明显差异。
有什么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热情;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拘谨、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
”感情色彩是阿谀奉承。
7、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邹忌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
从“忌不自信”“复问其妾”“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可知。
8、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邹忌入朝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委婉进谏。
9、讽谏的结果如何?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从“令处下,群臣进谏,门廷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完全采纳了群臣吏民的意见,大家已无以可谏,无怪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10、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却各不相同,请举例说明如果想劝谏成功,需要什么条件?比干劝谏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蹇叔功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武子胥劝谏吴王夫差除掉勾践而身为戮殁;邹忌劝谏齐威王而齐国大治;魏征等直言劝谏唐太宗而有“贞观之治”。
说明:如果想劝谏成功,不仅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敢于进谏,还需要臣子善于进谏,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委婉说理;更需要君王有容人之量,察纳雅言,从谏如流。
11、纳谏除弊有何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历史意义:邹忌敢于进谏,善于进谏,齐威王从谏如流,齐国大治。
现实意义:(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及合理化建议,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邹忌的缺点错误。
12、“门庭若市”这一成语是出自此文的,它的含义是:门前和庭内像市集一样,形容进谏的人很多,场面很热闹,请写出与之意义相反的一个成语:门可罗雀。
13、请你从邹忌和齐王两方面谈谈邹忌进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一是因为齐王比较开明,有雄心大志,想把齐国治理好,成为一个强国二是因为邹忌从生活小事中领悟事理的独特思维方式深深打动了齐王14、邹忌善于言辞,但他从生活小事中领悟事理的独特思维方式更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