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材料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十首》知识点汇编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十首》知识点汇编本文档旨在汇编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十首》的重点知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这些古代诗歌作品。
1.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描述:描绘了登上鹳雀楼后,远眺江山美景的壮丽场景。
- 主题:人的壮志豪情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2. 《静夜思》- 作者:李白- 描述:描写了一个人深夜时在床上静思的情景,回忆起家乡的事物。
- 主题:怀旧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
3. 《春晓》- 作者:孟浩然- 描述: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景,包括鸟儿的歌声和大自然的一片生机。
- 主题:春天的美好与人与自然的和谐。
4.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描述:描绘了作者远望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钦佩。
- 主题: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对壮丽事物的敬畏。
5. 《登高》- 作者:杜甫- 描述:作者通过描绘登高的过程,抒发了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真理的决心。
- 主题: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真理的追求。
6. 《悯农》- 作者:李绅- 描述:描绘了农民的辛劳和困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关心。
- 主题: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关注。
7. 《秋思》- 作者:刘禹锡- 描述: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思考。
- 主题:对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感慨。
8. 《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描述:描绘了一个人在月光下独自饮酒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由和浪漫生活的向往。
- 主题:对自由和追求个人情趣的渴望。
9. 《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描述:描绘了古原草地的美景和离别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 主题:离别和友情的感慨。
10. 《江雪》- 作者:柳宗元- 描述:描绘了江雪下雪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 主题:对自然奇景的赞美和钦佩。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十首》的知识点汇编,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古诗作品。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复习资料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复习资料第1首观沧海[东汉]曹操(七上)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洪波涌起”一句中的“涌”字用得好,试说说好在哪里。
“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3.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秋风阵阵,树木簌簌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4.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虚写大海,表现大海包容天地的气概。
这是诗人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宏伟意境,更显示出诗人期盼祖国统一的伟大抱负和博大胸襟。
第2首闻王昌龄左迁①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七上)A.第一句选取两种令人伤感的事物,描绘出暮春的景象,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气氛。
B.第二句表达了诗人在听说王昌龄走过了“五溪”艰难之地后的欣慰之情。
C.三四两句,诗人将明月人格化,让明月去传达自己对朋友的忧虑、关切之情。
D.这是一首怀念友人的诗,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字里行间都饱含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二: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三: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第3首次①北固山下[唐]王湾(七上)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复习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复习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复习题依据提示写出相应的诗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3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__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5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西江月》)6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7沾衣欲湿杏花雨,_____________________。
(志南和尚《绝句》)8忽闻海上有仙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长恨歌》)9________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10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 12_____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
13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14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6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夜雨寄北》)17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泊秦淮》) 19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
(晏殊《浣溪沙》) 20莫言下岭便无难,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总复习资料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总复习资料三篇6: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资料1、《次北固山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写诗人停船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江南冬末的景物和感受。
首联勾画出在江南旅途中所见到的明媚景色:茫茫江水,隐隐青山。
颔联抓住早春江湖这一特有的景象,“平”“阔”“正”“悬”四字准确动,“阔”是“平”的结果,只有江水涌涨,江面才变得宽阔,“正”即包含“和风”又包含“顺水”的意思,使诗句生动地描绘出江水涌涨、水波浩荡、风顺帆正的壮丽图景。
颈联写天将破晓时,一轮红日涌出江面,虽已是残冬,但一轮红日给四周景色带来了生命的光辉。
“生”和“入”突出江南早春的特征,这一联妙在不仅描写景物入神,而且富于生活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特中孕育着新事物,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尾联写看到大雁北归,想到新年即将来临,而今身处异地他乡,自然而然地引出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
全诗写景生动传神,意境开阔,抒情自然。
2、《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首联写远景,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公亭西边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涨与湖堤相平,“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描绘了一幅开阔又明朗的春天图景。
颔联写莺燕的活动。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的初春生机勃勃的感觉,“早”“新”两字用的妙:是诗句的诗眼,抓住早春这一特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在西湖见到早春景象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颈联写近景,五颜六色、随处开放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春草刚刚没过马蹄。
尾联写诗人陶醉在湖东的白沙堤掩映下的绿杨阴里,以至于流连忘返。
全诗写景层次分明、由远到近、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篇7: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资料第四单元《紫藤萝瀑布》宗璞。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蝉》小思,香港作家。
《贝壳》席慕容,台湾作家。
七上古诗古文复习资料

七年级古文复习资料 4、古代诗歌四首诗歌的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 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 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 :叙事诗 、写景诗 、友情送别诗 、爱国怀乡诗、咏物诗 、咏史怀古诗 、边塞征战诗 、山水田园诗等 。
观沧海 曹操(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赏:第一层开篇点题,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统领全篇)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观沧海》名句填空: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日月的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之中;璀璨的银河,好像也出没在这海里。
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为千古名句。
七年级上学期《古代诗歌四首》复习

七年级上学期《古代诗歌四首》复习一、《观沧海》1.这首诗以“观”字总领,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全诗借景抒情,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
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我们感受到胸怀宽广、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2.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所见实景和所想日月、星辰虚景。
此诗写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并借景抒情。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是此诗的情感基调。
3.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的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答: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表现了大海广阔浩大的特点,也体现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虚写想象之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诗人为什么要写“杨花落”“子规啼”?答:选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既点明暮春时令;又象征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也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离别的伤感之情。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2.“闻道龙标过五溪”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闻到”表现出诗人听闻时的“惊惜”,“过五溪”可见贬谪之远,道路之艰,不着悲痛之语,悲痛之情已自见。
3.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运用拟人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使者,将自己对朋友的那份担忧、思念、与同情带到夜郎西。
诗人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之情交融在一起,达到了情景交融。
三、《次北固山下》1.题目中的“次”,本是“旅途中暂时停宿”之义,这里是“停泊”的意思;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北固山”。
“风正”是风“顺”且“和”的意思,“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乡书”指家信。
2.首联中的“客路”“行舟”,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写出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七年级上册语文常考必背重点知识梳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常考必背重点知识梳理一、古诗文篇1. 学习《抒情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离别之情,潇洒豪迈的情感令人感动。
2. 领会《叙事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首诗描绘了春夜的雨水给大地带来的生机和活力,给人以清新美好的联想。
3. 了解《散文》《读书有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篇散文通过对读书的感悟,表达了对知识的尊重和渴望,启发了人们对知识的热爱。
二、文言文篇1. 掌握语法知识了解文言文的八股结构,掌握常见的句式、词语和表达方式,能够熟练运用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阅读和理解。
2. 学习名篇名句《韩非子·五蠹》:“人无足与谁共语,不驯之马无与鞍。
”这句名言体现了韩非子对治理国家和教育人民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三、现代文篇1. 理解阅读材料通过阅读各种类型的现代文,包括科普、散文、小说等,提高对现代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扩大阅读面,丰富思想内涵。
2. 文学常识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背景、作者、主题,提高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加深对文学作品的感悟。
四、作文技巧1. 写作技巧了解叙事、描写、议论等作文类型的写作技巧,包括开头、承接、过渡、结尾等,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语言表达掌握一定的修辞手法、丰富的词汇和句式,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感染力强。
五、语文知识点1. 熟记语文常识包括字词、成语、典故等语文知识点的记忆和应用,让学生在阅读、写作中能够灵活运用,增强语文素养。
2. 理解语文规范了解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常见语病的排除方法等语文规范知识,提高语文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六、语文学习方法1. 多角度阅读通过阅读课内外的语文书籍、名著和名篇,拓展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七上古诗鉴赏复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复习(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所展现的画面。
(2分)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2.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2分)表现了作者虽年老而又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诗人忧愁、无奈的惜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2.请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简要赏析(2分)将我的怀念之心托付给多情的明月,让它随风伴送你一直到被贬的偏远之地吧。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明月以人的情趣,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忧愁、无奈的惜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2分)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齐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2.“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作简要赏析。
(2分)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新旧更替是自然规律,旧事物孕育新事物,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思念故乡。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材料
口技
一、补充注释
1、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
会宾客大宴.举行宴会
于.厅事之东北角在
抚尺而已
..罢了
满坐.寂然……的样子
遥闻
..深巷中犬吠远远的听到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喂奶奶头
当是.时这
于是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个时候
2、通假字坐,通“座”
3、古今异意
会:适逢,正赶上。
微:隐隐约约中间:其中夹杂走:跑
4、词类活用
会宾客大宴.举行宴会妇抚儿乳.喂奶
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会宾客大宴
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
2、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3、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远远地听到深巷里的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呵欠,伸着懒腰。
4、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眯着眼睛,微笑着,暗暗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5、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
7、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8、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争先恐后的逃跑。
三、课文内容理解
1、“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在文章中出现两次,有什么作用?
前后照应;暗示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高超。
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说明了什么?
宾客对表演者的向往之情,反衬他那令人叹服的艺术魅力,为演出创造了静谧的氛围。
3、找出文中对听众神态动作的描写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
侧面描写,以衬托口技表演之善。
孙权劝学
一、补充注释
权谓.吕蒙曰对……说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研究当,做
但.当涉猎只不过
孰.若.孤谁与……相比
肃遂.拜蒙母于是,就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你只不过应该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及鲁肃过寻阳
到了鲁肃到寻阳的时候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把文章分成两层,并写出层意义
初,权为吕蒙……'蒙乃始就学. 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结友而别。
写鲁肃与吕蒙论议,结友而别。
2、孙权劝学的“善”劝表现在:
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可能性: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青言多务,赎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吕蒙学习后的变化:卿今者才略,非吴下阿蒙!
4、吕蒙的自信和毅力: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人物性格: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
吕蒙:机敏精干,有虎虎生气的将才,接受别人劝告,有毅力和自信。
鲁肃:忠厚长者。
6、文中成语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7、为何结友?
鲁肃之所以主动和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苏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从侧面表现吕蒙才略惊人长进。
8侧面描写吕蒙惊人进步的句子:
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吴下阿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9、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事情,开卷有意,只要学就一定有收获。
要想叫别人刮目相看就必须多读书勤学习,用知识来武装自己。
纪昌学射
一、补充注释
古之善.射者擅长
彀弓而兽伏.鸟下.倒下落下
学射于.飞卫向,跟
而巧过其
....师却本领超过他(甘蝇)的
尔.先学不瞬你
纪昌归.回家
偃卧其妻之.机下的
以目承
...牵挺用眼睛注视
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即使
视微如著.明显
昌以.氂悬虱于牖用
如车轮焉.了
皆.丘山也全,都
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用的悬挂在窗户上懂得虱子
而悬不绝.断
汝.得之矣
...你掌握射箭的要领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再谈射箭。
2、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仰面躺在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盯着织布机的牵挺。
3、亚学视而后可。
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你仔细练习好看的本领以后,才可以跟你谈射箭。
你要能够把一个很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一个很细微的东西看得很清楚,到了那个时候,你再来告诉我。
4、昌以氂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纪昌用牦牛的一根长毛把虱子系好,悬挂在窗户上,朝远南面目不转睛地望着它。
5、彀弓而兽伏鸟下。
一射兽就会倒下,鸟就落下。
6、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即使是锥尖子刺到眼眶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7、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装饰的弓,用北方出产的篷梗做的箭,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牛毛没有断。
三、文章内容理解
1、开头为什么写甘蝇的射箭技术?
突出飞卫射箭技术的高超。
2、“三年之后,如车轮焉。
以睹余物,皆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夸张手法,极力描写纪昌学习刻苦认真取得了卓著的成绩。
3、第2、3两段运用了直接描写,文章中哪一句是间接描写?有什么作用?
“飞卫高蹈拊膺曰:“当得之矣!”
突出衬托纪昌射箭技术的高超。
4、本文塑造人物主要用了什么描写?
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5、纪昌是一个怎样的人?
纪昌是一个勤奋而一丝不苟,有毅力和恒心,对事业有执著追求的人。
6、你从纪昌学射这件事情上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学习一种技艺,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要先练基本功,打好基础,然后循序渐进,从浅入深,踏踏实实,精益求精,持之以恒,才能尽得其巧,干成一番事业。
在学习中,除了学习者本人的努力外,名师或内行人在关键之处的及时指点,学生虚心听取,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这样,才可以少走弯路,事半功倍,取得成功的系数也就更大。
7、掌握任何一种本领,都必须练好基本功。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证明这个观点吗?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画蛋打下坚实的基础,后来成了著名的大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