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压缩的) 危险、有害识别表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1.物理因素:
-P01:噪声(超声和防喷头等)
-P02:振动(机械振动和车辆振动等)
-P03:辐射(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等)
-P04:温度(高温、低温和极端温度等)
-P05:照明(不良照明和闪烁光等)
-P06:气压(高压和低压等)
-P07:电力(电击和静电等)
2.化学因素:
-C01:有毒物质(酸、碱、有机溶剂和毒性气体等)
-C02:有害气体(一氧化碳、氨、硫化氢和氮氧化物等)-C03:腐蚀性物质(酸和碱等)
-C04:爆炸性物质(易燃气体和粉尘等)
-C05:致癌物质(石棉、苯和镍等)
-C06:过敏原(杀虫剂、花粉和动物皮屑等)
3.生物学因素:
-B01:细菌和病毒(传染疾病和职业病等)
-B02:真菌和霉菌(呼吸道感染和皮肤病等)
-B03:寄生虫(疟疾和其他寄生虫感染等)
-B04:动物和植物(动物咬伤和植物过敏等)
-B05:生物毒素(毒蛇咬伤和毒蘑菇中毒等)
-B06:染色体和基因(放射线和化学物质致畸和致突变等)
4.机械和物体因素:
-M01:机械设备(旋转设备和压力设备等)
-M02:移动设备(起重设备和运输设备等)
-M03:手工操作(手工操作工具和手动搬运等)
-M04:移动对象(掉落和滚动物体等)
-M05:火灾和爆炸(火灾和爆炸等)
-M06:碰撞和冲撞(撞击和跌落等)
这些分类代码有助于分析和评估工作场所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并制定适当的预防措施和安全标准。
同时,对工人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他们能够识别和应对这些危险和有害因素,保护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有限空间安全风险辨识表

有限空间安全风险辨识表一、引言在我国,有限空间安全事故屡见不鲜,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提高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性,我们必须对有限空间的安全风险进行深入的辨识。
二、有限空间的安全风险辨识1.窒息性气体:有限空间内可能积聚有毒或无毒的窒息性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气等,长时间暴露可能导致窒息。
2.毒性气体:有限空间内可能存在有毒气体,如硫化氢、氯气等,短时间内暴露即可导致中毒。
3.爆炸性气体:有限空间内可能存在可燃性气体,如天然气、沼气等,遇到火源容易引发爆炸。
4.粉尘爆炸:有限空间内粉尘积聚过多,遇到火源可能导致粉尘爆炸。
5.机械伤害:有限空间内存在机械设备,操作不当或设备故障可能导致机械伤害。
6.物体打击:有限空间内施工或作业过程中,物体失控可能导致打击伤害。
7.触电风险:有限空间内存在电气设备,未按照规定安装和使用可能导致触电事故。
8.温度湿度风险:有限空间内温度湿度不适宜,可能导致作业人员中暑或感冒等疾病。
三、如何进行安全风险辨识1.了解有限空间的基本信息:在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前,首先要了解有限空间的基本情况,如空间大小、形状、用途、作业内容等。
2.现场勘察:亲自前往有限空间现场,对空间内的设施、环境等进行实地勘察。
3.调查相关事故案例:了解有限空间事故案例,分析事故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4.分析安全风险因素:结合现场勘察和事故案例,分析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风险因素。
四、制定安全风险管理措施1.通风换气:确保有限空间内空气流通,降低窒息性气体和毒性气体的危害。
2.气体监测:对有限空间内的气体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气体浓度在安全范围内。
3.安全防护设备:为作业人员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设备,如防护口罩、安全帽、防护手套等。
4.培训和教育:加强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5.应急预案:制定针对有限空间事故的应急预案,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迅速有效地处置。
五、结论有限空间安全风险辨识是保障作业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危险化学品特性表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目录2.1 类易燃气体表-氢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表-甲烷[压缩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表-天然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表-液化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表-液化天然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表-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6)表-液化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7)表-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8)表-正丁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9)表-环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0)表-液化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1)表-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2)表-异丁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3)表-丁二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4)表-乙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5)表-1,1-二氟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6)表-1,1,1-三氟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7)表-氟乙烯[抑制了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8)表-二氟氯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9)表-环氧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0)表-甲乙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2)表-乙烯基甲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3)表-三甲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4)表-乙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5)表-液化石油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6)2.2 类不燃气体表-氧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7)表-液氧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8)表-空气[压缩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9)表-氮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0)表-液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1)表-氦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2)表-液氦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3)表-氖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4)表-液氖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5)表-氩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6)表-液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7)表-一氧化二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8)表-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8)表-二氧化碳[液化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9)表-六氟化硫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0)表-稀有气体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2)表-稀有气体和氧气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3)表-稀有气体和氮气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4)表-二氧化碳和氧气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6)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二氮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7)表-二氧化碳和环氧乙烷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8)表-三氟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49)表-四氟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0)表-氯二氟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1)表-氯三氟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2)表-氯四氟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3)表-二氯二氟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4)表-二氯四氟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5)表-三氯一氟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6)表-氯二氟甲烷和氯五氟乙烷共沸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7)2.3 类有毒气体表-液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8)表-液氨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9)无货物危险编号表- 1,1,1,2-四氟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60)表-五氟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61)表-氢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甲烷[压缩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天然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液化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液化天然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液化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液化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乙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1-二氟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1,1-三氟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氟乙烯[抑制了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二氟氯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环氧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二)甲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甲乙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乙烯基甲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三甲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乙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液化石油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氧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液氧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空气[压缩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一氧化二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二氧化碳[液化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六氟化硫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氯化氢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稀有气体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稀有气体和氧气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稀有气体和氮气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二氧化碳和氧气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二氮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主要危险有害物质的危险性分析表

4.液态氧的深冷特性能使许多材料失去弹性,脆得足以破裂;
5.液氧体积膨胀比在20℃一个大气压下时为1:860,加上低沸点性,在受到束缚的系统里,液体到气体的大膨胀率能够迅速导致压力积累,易在密闭环境中产生巨大气压形成爆炸隐患;
6.在常态空气中难燃、不燃的物质,在高氧气浓度下可变成可燃物;
不燃,但在日光曝晒下,或搬运时猛烈摔甩,或者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4
氧(压缩的)
第2.2类
不燃气体
氧气储存及焊接切割场所
1.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与易燃物(如乙炔、甲烷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2.液氧及其冷蒸汽能迅速使人体细胞组织冻结造成冷灼伤,低温会造成皮肤冻伤和皮下组织冻结;
锰的极细粉尘接触火源能引起燃烧, 遇水或酸能发生化学反应放出氢气, 与氧化剂混合能成为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18
盐酸
第8.1类酸性腐蚀品
仓库及清洗现场
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等。误服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引起胃穿孔、腹膜炎等。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及皮肤损害。
主要危险有害物质的危险性分析表
序号
危险、有害
物质名称
危险化学
品类别
主要存
在场所
主要危险特性
1
一氧化碳
第2.1类
易燃气体
焊接作业场所
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气,中度中毒者可致患者昏迷,重度中毒者可致患者死亡。长期反复吸入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可致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损害。
压缩空气安全数据表

材料安全数据表(MSDS)-- 压缩空气 Air, compressed材料安全数据表(MSDS)产品名称: 压缩空气 Air, compressed化 学名称: 空气生产者: Air Products and Chemical, Inc.7201 Hamilton BoulevardAllentown,PA 18195-1501查询电话: (800)752-1597MSDS 号码: 1002修订次数:8复审日期: 1999年5月 修订日期:1999年5月空 气纯度> 99%CAS 号码: 132259-10-0暴露极限:OSHA :PEL=无ACGIH : TWA/TLV=无NIOSH :IDLH=无注意: 在使用压缩空气前请确认钢瓶上的标签敽粑 ㄓ脭?压缩空气是由79%的氮及21%的氧组成的产品。
实际氧含量为19.5%--23.5%。
紧急情况综述存储在高压气瓶内的压缩空气。
是一种无毒、无色、 无嗅、不可燃的压缩气体。
高压的气体可加速燃烧。
急性潜在影响健康影响暴露途径:眼接触:无不良影响吸入:常压下无不良健康影响皮肤接触:无不良健康影响损害器官:无多次暴露的潜在健康影响:进入路径:吸入症状:无过份暴露造成的病状恶化 :无致癌性:未被 NTP 、 OSHA 及 IARC 列为致癌物吸入:不适用皮肤接触:不适用眼接触:不适用医生须知:无闪点:自燃温度: 可燃性极限:不适用 不适用 不可燃灭火 材料: 压缩空气 不 可 燃 ,但是助 燃,, 使用适合 其 周 围火 情的灭火剂。
有害燃烧产物:无特殊灭火 注意事项:从泄漏区疏散所有人。
如果可能,切断助燃的气源,从火 场移走压缩空气钢瓶或 用水冷却。
营救人员可能需用自给式呼吸器。
异常火灾和爆炸危害::高压空气助燃。
大部分气瓶设计了温度升高时的泄压装置。
由于温度提升气瓶内压力会 迅速升高,如果泄压装置失灵会引起钢瓶爆炸。
泄放或泄漏处理步骤:立即撤离该区域。
LEC法评价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表

1
6 15 90 Ⅲ
中度危险 黄色 锅炉操作规程、
持证上岗
1
6 15 90 Ⅲ
中度危险 黄色
锅炉操作规程、 定期培训
危险源识别 序号 区域/活动 危险源名称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评价
危险评价D=L*E*C
第 4 页,共 9 页
管控主体
危险源类型 可能导致的危害
容器爆炸、其他 爆炸
压缩气体
37
动力 厂房
超温、超压
火灾、锅炉爆炸 设备缺陷
38
燃料管道泄漏
火灾、锅炉爆炸 、其他爆炸、中 易燃气体 毒和窒息
39
锅炉缺水
火灾、锅炉爆炸 、其他爆炸、中 设备缺陷 毒和窒息
40
锅炉 房
压力表、温度表、安全阀等安全装置 (附件)失效
火灾、锅炉爆炸 、其他爆炸、中 毒和窒息
做好人员教育, 现场做好警示
危险源识别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评价
危险评价D=L*E*C
第 5 页,共 9 页
管控主体
序号 区域/活动 危险源名称
危险源类型 可能导致的危害
L
EC
D
风险等 级
风险水平
风险色
控制制度及措施 管控 级别
责任部门
责任人
1、《设备维护
火灾、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设备缺陷、违章 作业
1
罐体安全附件失灵(如呼吸阀冻凝、
52
液位计不准、压力表不准、安全阀不 能正常起闭)造成的罐体变形或者外
火灾、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设备缺陷
1
溢,,可致人中毒,遇火源可能引发
主要危险性物质特性数据表

主要危险性物质特性数据表主要危险性物质特性数据表名称相对密度熔点℃沸点℃闪点℃引燃温度℃爆炸极限v/v 火灾危险分类空气=1 水=1 下限上限氢气0.07 0.07 -259.2 -252.8 -- 400 4.1 74.1 甲一氧化碳0.97 0.79 -199.1 -191.4 <-50 610 12.5 74.2 乙二氧化碳 1.53 1.56 -56.6 -78.5 -- -- -- -- / 甲醇 1.11 0.79 -97.8 64.8 11 385 5.5 44.0 甲硫化氢 1.19 -- -85.5 -60.4 -- 260 4.0 46.0 甲硫磺-- 2.0 119 444.6 -- 23235g/m3-- 乙甲烷0.55 0.42 -182.5 -161.5 -188 538 5.3 15 甲氧气 1.43 1.14 -218.8 -183.1 -- -- -- -- 乙氮气0.97 0.81 -209.8 -195.6 -- -- -- -- / 盐酸 1.26 1.20 -114.8 108.6 -- -- -- -- / 氢氧化钠-- 2.12 318.4 1390 -- -- -- -- / 氨0.6 0.82 -77.7 -33.5 -- 651 15.7 27.4 乙亚硝酸甲酯-- 0.99(15℃)-17 -12 -- -- -- -- 甲草酸甲酯-- 1.15 54 164.5 75 -- -- -- 丙乙二醇 2.14 1.11 -13.2 197.5 110 -- 3.2 15.3 丙以上物质的危险特性及健康危害叙述如下:●煤尘:丙类燃爆性粉尘,与空气混合达爆炸极限遇明火发生爆炸。
直径在0.5~10μm之间的粉尘,对人体危害最大,它可直接进入人体,沉积于肺泡内,并有可能进入血液,扩散至全身,由于粉尘本身能吸附多种有毒物质,可形成多种疾病。
●一氧化碳:危险性类别属第2.1类易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表- 空气[压缩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表- 空气[压缩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3ff0417b7fd5360cba1adb59.png)
毒性及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
毒性
/
健康危害
人需要从空气中吸取新陈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无用的二氧化碳。人需要氧气的安全极限为15%左右(占空气的百分比)。氧气不足会导致呼吸困难,使中枢神经发生障碍,重者还会出现生命危险。当氧的浓度降至17%以下时,人出现痛苦的症状;至12%或更低时,就有生命危险;低于11%时,会丧失知觉;低于6%时,即停止呼吸。使用压缩空气作为氧气来源的潜水员或隧道工人容易患一种被称为减压病的职业病,这是由于在高压空气中工作的人员减压太快,使血液和人体组织中形成氮气泡。
灭火方法
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
表
标识
中文名:空气[压缩的]
危险货物编号:22003
英文名:Air,compressed
UN编号:1Βιβλιοθήκη 02分子式:―――分子量:29
CAS号:―――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纯净、干燥的空气是一种成分相对稳定的气体混合物。
熔点(℃)
/
相对密度(水=1)
1.293(0℃)
沸点(℃)
/
饱和蒸气压(kPa)
/
溶解性
急救方法
应使患者脱离泄漏区,移至空气新鲜之处,安置休息并保暖。重伤员送医院救治。
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
助燃
燃烧分解物
―――
闪点(℃)
/
爆炸上限%(v%):
/
自燃温度(℃)
/
爆炸下限%(v%):
/
危险特性
若容器泄漏,喷射的压缩空气可能会伤人。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引起容器爆裂的危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
救
应使患者脱离污染区,移至空气新鲜之处,安置休息并保暖。如皮肤等冻伤,可立即用水冲洗,并送医院救治。
防
护
泄
漏
处
理
首先切断一切火源,同时要切断气源,选择远离可燃物、抵触性物品和火源的安全场所排入大气。
储
运
储存于通风良好的不燃材料结构的库房,最好专库专储。与酸、油酯、乙炔、还原剂、可燃物、有机物隔离储运。隔绝火种和热源。钢瓶装压缩空气,平时用肥皂水检查钢瓶是否漏气。搬运时要戴好钢瓶的安全帽及防震橡皮圈,避免滚动和撞击,防止容器破损。液态空气存放在特殊绝热的容器中,依靠液化气体的蒸发来保持低温,故不宜储存。液态空气容易被衣物吸收,见火即燃,故在未换去工作服前禁止吸烟。
饱和蒸汽压/kPa:(℃)
燃烧热/(kJ·mol-1):
燃
烧
爆
炸
危
险
性
燃烧性:
闪点/℃:(CC)
聚合危害:
引燃温度/℃:
爆炸极限/%:
稳定性:
爆炸物质级别、组别:
禁配物:
危险特性:液态空气与可燃物或油类混合会发生爆炸。同时,液态空气也可点燃有机材料。
灭火方法: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如果液态空气泄漏造成木材、纸张等可燃物的燃烧,首先须切断液态空气的气流,然后用水将火扑灭。
标
识
中文名:空气(压缩的)
英文名:air compressed
危规号:22003
分子式:
分子量:
UN号:1002
危险性类别:第2.2类不燃气体
CAS号:
理
化
性
质
外观与性状:
溶解性:
熔点/℃:
临界温度/℃:
相对密度(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沸点/℃:
临界压力/MPa:
相对密度:1.293(0℃)
最小引燃能量/mJ:
毒
性
侵入途径:毒性:
急性毒性:
对
人
体
危
害
人需要从空气中吸取新陈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无用的二氧化碳。人需要氧气的安全极限为15%左右(占空气的百分比)。氧气不足会导致呼吸困难,使中枢神经发生障碍,重者还会出现生命危险。当氧的浓度降至17%以下时,人出现痛苦的症状;至12%或更低时,就有生命危险;低于11%时,会丧失知觉;低于6%时,即停止呼吸。使用压缩空气和液化空气作为氧气来源的潜水员或隧道工人容易患一种被称为减压病的职业病,这是由于在高压空气中工作的人员减压太快,使血液和人体组织中形成氮气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