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糖尿病的思考
“治未病”思想在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应用探讨

・2 9 ・ 21
“ 厶 , 口
未 病 田 , , , 想在 防治 糖 尿 病 周 围神 经 病 变 中应 用探 讨
谢 激 扬
( 江省 台州 市第一人 民医 院 , 江 台州 38 2 ) 浙 浙 10 0
[ 键词 ] 治 未 病 ; 尿 病 周 围神 经病 变 关 糖 [ 图分 类号 ] R5 7 1 中 8 . [ 献标 识码 ] B 文 [ 章编号 ] 10 文 08—8 4 (0 8 1 2 9 —0 8 9 2 0 )5— 2 1 2 前 , 医就 已经 认 识 到疾 病 的形 成 与外 在 邪 气 侵 袭 人 体 有 关 , 中 而 正 气 的不 足 更 是 疾 病 发 生 的 关 键 , 而提 出 “ 气 存 内 , 进 正 邪 不 可 干 ” “ 之 所 凑 , 气 必 虚 ” 中医 经 典 著 作 《 ,邪 其 。 内经 》 常 非 重视 人 体 正 气 的作 用 , 因此 在 《 问》 篇 及 其 后 的 各 篇 中论 素 开 述调 气及 养 生 , 即治 未 病 的 一 些 原 则 方 法 。 并 在 《 问 ・ 亦 素 四 气调 神论 篇》 明确 提 出 :是 故 圣 人 不 治 已病 治 未 病 , 治 已乱 “ 不 治未 乱 , 之 谓 也 。夫 病 已 成 而 后 药 之 , 犹 渴 而 穿 井 , 而 此 譬 斗 铸 锥 , 亦 晚 乎 ! 明确 提 出 了 “ 未 病 ” 重 要 性 。“ 未 病 ” 不 ” 治 的 治 思 想 的 内涵 实 际上 包 括 未 病 先 防 和 既 病 防变 两 方 面 。“ 未 治 病 ” 想 在 糖 尿 病 周 围 神 经 病 变 的防 治 上 主 要 体现 在 “ 病 防 思 既
维普资讯
现 代 中西 医 结 合 杂 志 Mo enJ un l f ne rt r d i a C i s dWet dc e 0 8 Ma , 7 1 ) d r ra o tgae T a io l hn ea se Me in 0 y 1 ( 5 o I d tn e n n r i 2
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基层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

型糖尿病健康管理思路 , 对提 高居 民健康水平具有 十
分 重要 的意 义 。 中医 “ 治 未病 ” 思想 属 于祖 国医学 重要
的特色 以及优势 , 随着 国际化涉及的范 围逐渐扩大化 ,
该 理念 逐 渐 成 为 国内外 医学 界 的 研究 热 点 之 一 n 。早
《 素问》 日: “ 怒伤肝 , 喜伤心 , 思伤脾 , 忧伤肺 , 恐伤
收稿 日期 : 2 0 1 7 - - 0 2 — 2 1
作 者简介 : 罗红 平( 1 9 7 3 - ) 男, 汉族 , 甘肃康乐 , 大学本科 , 主治 中医师 , 主要从事慢病管理及 中医内科工作 。
91
I 临床 研 究
梢神经病变的发生 , 使眼底病变 、 糖 尿病足等并发症提 前出现。因此 , 基层医生要经常宣传烟酒 的危害 , 指导 患者戒烟限酒 , 改变不 良习惯 , 尤其避免空腹饮酒和喝 咖啡 、 浓茶 , 促使胰岛素等的分泌而出现低血糖 。
1 . 2 既病 防变
2 0 1 7 年( 第4 6 卷) 第5 期
每天要低于 6 g , 油脂低于 2 5 g , 尽量少使用含高脂肪 以 及高胆 固醇 的食物 。但为 了预 防低血糖反应 , 口袋里
经常备有些糖果 、 饼干, 如果外出时或者使用降糖药物
后 出现头晕 目眩等低血糖症状 , 须立 即吃些食物 , 或喝
一
杯 糖 水 。糖 饼 、 糖 水 只能 在 低 血 糖 时 吃 , 平 时 不 能
1 . 1 . 3 戒烟限酒, 改 变 习惯
1 中医“ 治未病 ’ ’ 思想在 2 型糖尿病健康 管理的
体 现
浅析“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防治中的运用

病 的发 生 ; 第二 , 既 病 防变 , 强调 “ 三早 ” , 早发现 、 早 诊断 、 早治 疗 , 以 防疾 病 的 传 变 和 加 重 ; 第三 , 愈 后 防
复, 在疾 病 愈 合 后 , 尤 其 是 初 愈 的 时 候 防 止 疾 病 复 发 。2 l世 纪 以来 , 为 顺 应 医学 模 式 以及 疾 病 谱 的转 变, 中医界 掀 起 了 “ 治 未病 ” 思想 研 究 和 实 践 的 热 潮 ,
1 未 病 先 防
1 . 1 调摄情 志来自《 灵枢 ・ 五变 》 云: “ 怒 气 上逆 , 胸 中蓄
积、 血气 逆 留 , 宽 皮充 肌 , 血 脉不 行 , 转而为热 , 热 则 消 肌肤 , 故 为 消瘅 。 ” 说 明 了 由于 大 怒 可 导致 气 血 上 逆 , 血脉瘀 滞 不 行 , 郁 结化热 , 形 成 消瘅 ( 糖尿病 前期 ) 。
述, 《 素问 ・ 四气调 神 大论 》中说 : “ 圣 人 不 治 已病 治 未 病, 不治 已乱治 未 乱 。夫 病 已成 而 后 药 之 , 乱 已 成 而
后治之 , 譬如渴 而穿井 , 斗而铸锥 , 不 亦晚乎 。 ” 汉 代 张仲 景 承前 启 后 , 把 内经 中 的治 未 病 思 想 加 以发 挥 ,
在《 伤 寒杂 病 论 》中首 次 运 用 到 临 床 当 中 , 形 成 了完
整 的治 未病 思 想 体 系 , 对 后 世 医 疗 卫 生 的 发 展 有 重
这条 经文 说 明了糖 尿病 的形成 与情 志失 调有 密切 的 关 系 。情志 失调 打破人 体 内部 的平衡 状态 , 损 伤脏腑 , 进 而引 起一 系列 的病 变 , 正如 《 素问 ・ 举 痛论 》 云: “ 百 病 生于 气也 , 怒则 气 上 , 喜则 气 缓 , 悲则气消 , 恐则气下 , 寒则 气 收 , 炅则 气 泄 , 惊则 气 乱, 劳则 气耗 , 思 则 气 结。 ” 既然 情志 失 调 会 对 糖 尿 病 的 发 生 有 如 此 的不 良 影响, 那 么我们 该 如何 调 摄 情 志 呢?早 在 《 素 问・ 上 古 天真 论》 中 已有 论及 如何 调 摄情 志 的 方法 “ 恬恢 虚 无 , 真气 从 之 , 精 神 内守 , 病安从来 ” 、 “ 是 以志 闲而 少 欲 ,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社区高血压.糖尿病中的思考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社区高血压.糖尿病中的思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的加大,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和膳食结构的改变,高血压.糖尿病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逐渐向年轻人和青少年人群发展,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持久的创伤。
所以防止和降低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成为当今最严峻的课题,中医“治未病”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应该是防止和降低高血压.糖尿病值得重视的重要途径。
《伤寒论》提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充分说明只要早期预防,截断病程可以防止和降低疾病的发生。
所以在防止和降低高血压.糖尿病时把“治未病”中未病先防的思想摆在首要位置。
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顺应自然,做到形与神俱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相统一,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生活起居应遵循自然规律,起居有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避寒暑,适寒温。
起居失常导致人体阴津耗伤,阴虚不能涵养阳气,阳气逆乱,上扰脑窍导致高血压发生;阴津耗伤,转生内热,内热又耗伤阴津导致糖尿病发生。
寒署不避,六淫外侵,燥火风热毒邪内侵,日久灼伤阴津,水不涵木,导致肝阴虚无以敛阳而肝阳上亢,易发生高血压;燥火风热毒邪内侵胰腺,旁及脏腑,化燥伤津,易发生糖尿病。
《伤寒论》提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风邪干忤经络,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做到形神共养,形与神俱,阴阳协调疾病就不会发生。
心理健康,知足常乐,保持肝气调畅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人们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情绪波动出现极度亢奋或极度低落,精神过度紧张,这些精神因素是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情绪亢奋和精神紧张,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有余便是火”,肝气郁久化火,肝火上炎,气血上逆易发生高血压;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灼肺胃阴津,下灼肾阴,易发生糖尿病。
情绪极度低落和思虑过度,导致心气郁结,郁而化火生风,火性炎上,风性上行,血气被扰,随风火上逆于头部,蒙蔽清窍,发生高血压;心气郁结,郁而化火,心火亢盛,损耗心脾精血,灼伤胃肾阴液,发生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防治工作中的中西医结合思想

糖尿病前期防治工作中的中西医结合思想糖尿病前期,还未确诊糖尿病,但身体血糖数值已经超过正常范围,尽管没有明显的糖尿病症状或者体征,可身体内的糖代谢已经失衡,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已经慢慢开始,若不积极进行合理干预,每年会有大约超过10%的糖尿病前期发展成糖尿病。
如果进入糖尿病阶段,不仅需要长期服药或者注射胰岛素治疗,还需终身控制饮食,更重要的是糖尿病患者要面临各种并发症的危害,加重了心理和经济的双重负担。
糖尿病发展到并发症阶段时,会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对此,现代医学提出了对糖尿病前期防治干预,进而延缓或者阻断糖尿病的发展,控制糖尿病的发生,这也是中医里所强调的治未病思想。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糖尿病前期中西医结合防治思想。
1.生活方式干预糖尿病的发生与“多食少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所以糖尿病的预防必须要从改善生活方式开始,简单的说,一定要“管住嘴,迈开腿”。
有大量研究数据证实,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生活方式干预主要有健康的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两种。
1.健康饮食疗法:饮食要有节制,需要合理膳食,注重营养搭配,控制食物的摄取,饮食需低热量低脂肪和高纤维。
《千金药方.消渴》篇中讲到,人如果长期饮食不节制,喜欢吃肥甘厚腻食物,总是爱饮酒,常年累月导致身体内各脏腑功能失调,运化失常,因此常会感觉口渴。
所以饮食一定要有节制,这样身体各脏腑功能运化正常,才会远离疾病。
2.运动疗法:运动不能盲目,要选择适宜自己的运动方式,通常糖尿病前期人群可采用中重度的运动锻炼方式,比如游泳、慢跑、打太极拳和跳舞等,每周至少要坚持运动锻炼4天,最好每天都运动,每次运动时间要超过半个小时,要以自己不感觉累为宜。
经过大量临床数据研究发现,进行适当合理的运动有助于减轻体重,加强胰岛素的敏感性,对降低血糖有很大益处。
《诸病源候论》中曾讲到,糖尿病患者进食前建议走120步,或者是走上千步后在吃东西。
这就突出了合理运动对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也是中医养生原则的运动需有方,方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临床中的运用

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July 2012Vol.44No.7“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一颗璀璨明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亦云:“上工刺其未生者,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治未病”实为中医学预防思想之先河。
1中医学对“治未病”的认识近年来,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临床运用颇多,但多限于对糖尿病前期的防治[1~2]。
然而,中医学的“治未病”之“未病”,应包括“思患而预防”健康者,病之“萌芽”亚健康者,已病将传变他脏腑等3个层面。
所以,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实际上包括“未病先防”、“病微救萌”、“已病防变”3方面。
强调摄养强身以预防疾病,既病之后,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其传变,防止并发症。
如《丹溪心法·论不治已病治未病》所言:“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谆谆然以养生为急务者,意欲治未然之病,无使至于已病难图也。
”强调思患而预防,未病以养生;《灵枢·本论》载“萌芽,未病之病,病之微也。
先知三部九候调之,即疗其微,故不败也。
”指出“未病之病,病之微也”,病之萌芽也,疗其微,故不败也;《难经·七十七难》云:“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强调已病防传变。
就糖尿病而言,对糖尿病前期进行有效的干预固然是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实践,然而,“未病”状态的调摄养生,对糖尿病前期早期诊断、积极干预和积极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也是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实践,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对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完整性的认识和实践。
治未病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

治未病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糖尿病在临床上被认为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代谢类疾病。
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糖尿病的防治已经刻不容缓。
中医较之西医在糖尿病防治过程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在中医领域,可将糖尿病划分治“消渴”的范畴。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一大主要思想,且这一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
该思想主要强调在未发生疾病时积极预防,在疾病发病后尽早诊治,避免患者病情加重。
那么,治未病在糖尿病防治过程中是怎样应用的呢?治未病理念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我国传统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未病通常情况下指的就是运用预防手段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并在疾病发生后避免其发生进一步病变的方法。
治未病理念一经提出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历朝历代中医专家不断阐发与完善,最终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中医预防理论体系,且这一思想也已经成为了中医领域防治疾病的独特思想。
治未病既强调通过养生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也强调在发病之后尽早诊治,以对疾病发展进程进行有效控制。
因而现阶段可将治未病理论总结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唐代是中国古代经济高度繁荣的时期,且在这一时期医疗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孙思邈在诊断疾病时,将疾病划分成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同时明确明确提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的理念。
由此可见,治未病这一理论在唐朝时就已被广泛运用。
糖尿病具有病程长且易反复的特性,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慢性病。
这一疾病在发病之前往往需要数年、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潜伏期。
一旦患者发病,则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医疗成本,使治疗趋于被动。
因而广大人民群众应当化被动为主动,针对糖尿病易发人群,例如不爱运动或者肥胖的人,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及早进行干预,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或者延缓糖尿病病程。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应当重点突出“防”字。
在传统中医著作中始终强调人们只要保持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就能够尽终其天年。
中医领域始终认为糖尿病的发病与情志失调、饮食原因、运动过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防治中的运用

患者李某 ,男 ,5 2岁 ,失语 、右侧 肢体活 动失灵 2
天 ,伴 嗜睡,头痛 ,舌 质红 ,苔 黄厚 腻 ,脉弦 滑 。血压
1 7 0 / 1 0 0 m mHg ,口眼歪斜 ,口角流涎 ,腹胀 纳呆 ,大便 2 天未行 ,右侧 肢体 肌力 2级 ,病理 征 阳性 ,对其 进行 C T检查 时,结果显示 为头颅左侧 基底节 出现严重梗 塞 。 诊断其 病症为 中风病 ,瘀水互 结及经 脉受阻麻 痹是其 主 要症状 。于是 采用通腑 降浊 、活血逐 瘀 以及利 水通络 法
摘 要 :“ 治 未 病 ” 的 思 维及 内涵 是 中 医预 防 医 学 的 精 髓 与 核 r 心, 也 符 合 现 代 医 学 对 糖 尿 病 管 理 的 要 求 。 在 糖 尿 病 治 疗 中 , “ 治 未
病 ” 主 要 包括 未 病 先 防 以及 既 病 防 变 。具 体 表 现 在 : 糖 尿 病 前 期 的预 防 ; 防 止 糖 尿 病 病 情 加 重 , 预 防 糖 尿 病 并 发 症 的 发 生 发 展 及
分别 是血液循环 阻碍 和脑水肿 。降颅压脱水 治疗是 控制 脑水肿 的发展 、阻 断脑缺血 缺氧所 致恶性循 环 的重 要措
治疗 1 个月 ,诸症 消失 ,语言流利 ,四肢 肌力恢 复正常 , 血压 2 0 / 1 2 k P a 。随访两年未复发 。
参 考 文献
[ 1 ] 李继英. 中风急性期治疗体会 [ J ] . 江苏 中医药 , 2 0 0 4 , 2 5 ( 1 0 ) : 4 5 . [ 2 ] 黄 如训 , 苏镇培. 脑卒 中[ M] .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 2 0 0 1 : 2 4 7 . [ 3 ] 马云枝 , 周晓卿. 利水 通络方药治疗急性脑梗死 1 2 0 例 临床观察 [ J ] . 天津 中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糖尿病的思考.txt我这人从不记仇,一般有仇当场我就报了。
没什么事不要找我,有事更不用找我!就算是believe中间也藏了一个lie!我那么喜欢你,你喜欢我一下会死啊?我又不是人民币,怎么能让人人都喜欢我?
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糖尿病的思考
更新日期: 11-29
【关键词】治未病;糖尿病;中医预防医学
糖尿病是众所周知的一种终身性慢性疾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由于其全球性的高发率和并发症所致的高致残率和病死率,使控制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所需费用极为高昂,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
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糖尿病人数已接近5000万,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全欧美(将近2000万)的总和。
据最保守的估计,我国糖尿病人门诊和住院费用每年最少需600亿元以上,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如何防治糖尿病的发生和降低患病率,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
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糖尿病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对于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应该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途径。
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即是采用预防和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根据《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的记述,“治未病”有三种意义,第一,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以预防疾病。
第二,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第三,病后防复,病后要积极采取措施,促使机体康复和防止复发。
用“治未病”理论防治糖尿病,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持乐观、平和的心境,勿使七情太过
《灵枢·五变》云:“怒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宽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说明人的情志失调,气血上逆,瘀热内结,伤津耗液,会发展成“消瘅”(糖尿病)。
根据观察,许多糖尿病病人在发病前或发病初,常有抑郁悲怒等七情所伤的表现。
《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情志失调,损伤脏腑,会引起一系列病变。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了一系列调摄情志的具体做法:“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独立守神”“无恚嗔之心”……等等。
即是教导人们情绪要保持乐观,不要去争竞名利,保持一种精神内守的状态,避免过度的精神刺激,脏腑的阴阳气血和顺,自然不会得病。
2 注重饮食的保养,使脾胃的功能和调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和饮食有着密切联系,故此饮食的调养也成为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
怎样注重饮食的调养呢?首先要做到饮食有节制。
《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饮食不节,损伤肠胃后,会郁而化热,聚湿生痰,影响气血的流通运行,成为诱发、加重糖尿病的诱因。
《素问·奇病论》里讲得非常具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说明了过量饮食、过食肥甘会导致肥胖,进而引起进一步病变,发展成糖尿病的机理。
目前的研究也证明,体重的增加与糖尿病的发病成正比。
可见,节制饮食,控制体重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何等重要!其次要注意饮食和合理营养搭配。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则是教导人们合理搭配饮食,不要偏食,才能有益健康。
张仲景的《伤寒论》也提
出:“服食节其苦酸甘辛”,主张节制饮食,和调五味,有益健康。
脾胃的功能健运与否也与糖尿病发生息息相关。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之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脾不能散精,则会出现消瘦、口渴、多尿等一系列糖尿病病变。
因此固护脾胃应该做到饮食定时定量,不吃或少吃辛辣肥甘之物,避免暴饮暴食,并适当运用黄芪、白术、淮山、鸡内金、茯苓、扁豆、莲子、芡实等补脾益气中药进行食疗,以助脾胃的健运功能,防患于未然。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正御邪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息息相应,生活起居应遵循自然规律,起居有时。
起居失常会使人体阴津耗损,转生内热,内热又耗阴津,二者互为因果,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和加重。
故《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张仲景的《伤寒论》也提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的养身御邪思想。
过劳,过逸都不是好的生活习惯。
《素问·举痛论》云:“劳则气耗。
”《素问·宣明五气论》云:“久卧伤气”,都强调了过劳过逸都会产生和加重疾病。
所以糖尿病的防治也应对此加以重视[1]。
4 早期治疗,防治传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张仲景也提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都反复强调了早期治疗可以防止病邪从轻到重,从表到里传变。
已病之后不但要治疗本病脏腑,而且要调理未病脏腑,“先安未受邪之地”。
因此糖尿病的早期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所以糖尿病的防治,除了药物治疗、饮食控制、适度运动等综合治疗外,还应该及时对血瘀、阴虚、气虚、气滞等阴阳气血不调症候进行治疗,防止并发症发生[2]。
世界卫生组织《迎接21世纪挑战》的报告指出:21世纪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
也就是说,医学的重心将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
总之,中医“治未病”理论揭示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变,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是与现代预防医学不谋而合,相互印证的,研究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防治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27-433.
[2]南征.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5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