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甘肃省高考(全国卷Ⅱ理综)物理部分逐题解析

合集下载

2007年高考理综试卷的物理试题分析

2007年高考理综试卷的物理试题分析

2007年高考理综试卷的物理试题分析评论之一:2007年高考全国理综卷物理试题,在注重主干知识的同时,突出了学科能力考核。

考试内容与要求不超纲,没有偏题和怪题。

考核的重点、试题的形式基本保持稳定。

物理试题的题量、题型、分值与去年一致,试题的整体表述准确、科学、简洁,部分试题的呈现方式、问题设置有创新,如第18、19、21、23、26题等。

总体难度比2006年有所提高。

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考核,体现了学科的特点。

“力和运动”部分仍是今年考核的重点,120分中占62分。

出现了多年未见的碰撞中用动量和能量守恒联立方程求解的问题。

热学、光学、原子和原子核、振动和波、万有引力等知识内容的考核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核的知识点也基本稳定。

理综试卷中物理共12题,120分。

未考核的单元只有2个:恒定电流和交变电流、电磁场和电磁波。

今年的物理试题在全面考核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基础上,突出了实验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核。

实验能力的考核以教材中的学生实验为载体,进行拓展和变式。

主要体现在第24题需要用二元二次方程求解,第25题中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要求学生在应用物理规律作出图示的基础上,寻找几何关系进行求解。

用图象表示物理过程或物理量的变化,考核学生读图、作图,从图中获取信息能力的试题数明显增加。

如第15、18、21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图象理解,第17、19、20、21、25题则主要考核学生应用作图解答试题的方法。

物理选择题的正确答案是有多个选项,但8道选择题中只有2题的答案有多个选项。

第24、25题是占40分的两道大题,这两题的设问都只有一问,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要求较高,要完成完整的求解过程比较困难。

评论之二:物理数形结合———考查理解能力计算题———考验数学功底1.2007年高考理综试卷的物理试题难度略高于去年,试卷没有出现特别容易的题目。

学生必须通过认真审题、分析物理过程、创设物理情景,一步步进行推导,发现规律才能求解出最后的结果。

2007年甘肃省十四校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科综合试题物理

2007年甘肃省十四校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科综合试题物理

2007年甘肃省十四校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科综合试题物理部分二、多选题(本题共8小题,每题6分,共48分。

在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得6分,选对但不全得3分,有错选的得0分)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机械能全部变成内能是不可能的B.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造成功的原因是因为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C.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热量能够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但不可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D.从单一热源吸收的热量全部变成功是可能的15.a、b两束单色光从同一介质入射到空气中时,a光的临界角较小,光强度也较b光弱,照射同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时,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a光照射时,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较多,且光电子最大初动能较大B.a光照射时,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较少,且光电子最大初动能较大C.a光照射时,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较少,且光电子最大初动能较小D.a、b光分别照射时,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相同,但a光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较大16.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图中虚线表示原子核所形成的电场的等势线,实线表示一个α粒子的运动轨迹.在α粒子从a运动到b、再运动到c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B)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C)电场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总功等于零 (D)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质点做自由落体运动,每秒内重力所做的功都相同B.质点做平抛运动,每秒内动量的增量都相同C.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每秒内合外力的冲量都相同D.质点做简谐运动,每四分之一周期内回复力做的功都相同18.如右图所示,在纸面内有一匀强电场,一带正电的小球(重力不计)在一恒力F的作用下沿图中虚线由点A至点B做匀速运动,已知力F和 AB间夹角为θ,点A、B间距离为d,小球带电荷量为q,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①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大小为E=Fcosθ/q②A、B两点的电势差为-Fdcosθ/q③带电小球由点A运动至点B过程中电势能增加了Fdcosθ④若带电小球由点B向点A做匀速直线运动,则F必须反向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9.如图是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一列简谐横波在某时刻的图象,已知该波的波速为20m/s,则()A.经过0.1s,质点a到质点b的位置B.经过0.2s,质点a的动能开始增大,势能开始减小C.经过0.02s,质点a的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同D.该波能与一列频率为10Hz的波发生干涉现象20.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1、R2、R3、R4为阻值固定的电阻,R5为可变电阻,A为内阻可忽略的电流表,V为内阻很大的电压表,电源的电动势为E,内阻为r.当R5的滑动触头P向a端移动时()A.电压表V的读数变小,电源消耗功率变大B.电压表V的读数变大,电源消耗功率变小C.电流表A的读数变大,R1 消耗功率变大D.电流表A的读数变小,R2 消耗功率变小21.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物体A和B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并紧靠在一起(不粘连),A的ab部分是四分之一光滑圆弧,bc部分是粗糙的水平面。

2007年---2012年高考物理(新课标)真题解析

2007年---2012年高考物理(新课标)真题解析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得6分,选对但不全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4、天文学家发现了某恒星有一颗行星在圆形轨道上绕其运动,并测出了行星的轨道半径和运行周期。

由此可推算出A .行星的质量B .行星的半径C .恒星的质量D .恒星的半径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行星的运动和地球上物体的运动遵循不同的规律B .物体在转弯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C .月球绕地球运动时受到地球的引力和向心力的作用D .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时受到重力、斜面的支持力和下滑力的作用16、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作直线运动,t =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

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 -t 图中(如图),直线a 、b 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 s 的运动情况。

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0-10 s 内两车逐渐靠近 B .在10-20 s 内两车逐渐远离 C .在5-15 s 内两车的位移相等 D .在t =10 s 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17、一正弦交流电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A .该交流电的电压瞬时值的表达式为u =100sin(25t)VB .该交流电的频率为25 HzC.该交流电的电压的有效值为D .若将该交流电压加在阻值R =100 Ω的电阻两端,则电阻消耗的功率时50 W18、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用不可伸长的细线连结,置于场强为E 的匀强电场中,小球1和小球2均带正电,电量分别为q 1和q 2(q 1>q 2)。

将细线拉直并使之与电场方向平行,如图所示。

若将两小球同时从静止状态释放,则释放后细线中的张力T 为(不计重力及两小球间的库仑力)A .121()2T q q E =- B .12()T q q E =-C .121()2T q q E =+ D .12()T q q E =+19、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E 为电源电动势,r 为电源内阻,R 1和R 3均为定值电阻,R 2为滑动变阻器。

甘肃省高考(全国理综Ⅱ)物理部分逐题解析.docx

甘肃省高考(全国理综Ⅱ)物理部分逐题解析.docx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灿若寒星**整理制作)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部分试题答案第Ⅰ卷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4、现有三个核反应:①e Mg Na 0124122411-+−→− ②n Kr Ba n U 1092361415610235923++−→−+ ③n He H H 1042312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是裂变,②是β衰变,③是聚变B 、①是聚变,②是裂变,③是β衰变C 、①是β衰变,②是裂变,③是聚变D 、①是β衰变,②是聚变,③是裂变 分析:一个原子核分解出一个基本粒子(α粒子或正负电子)后变成另一原子核的过程为衰变①;用一个中子轰击铀原子核为其裂变过程②;两个质量数很小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质量数较大的原子核的过程为聚变③。

答案C 。

15、如图,位于水平桌面上的物块P ,由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与物块Q 相连,从滑轮到P 和到Q 的两段绳都是水平的。

已知Q 与P 之间以及P 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是μ,两物块的质量都是m ,滑轮的质量、滑轮轴上的摩擦都不计,若用一水平向右的力F 拉P 使它做匀速运动,则F 的大小为A 、4μmgB 、3μmgC 、2μmgD 、μmg分析:对Q 物块,设跨过定滑轮的轻绳拉力为f ,则f =μmg ;对P 、Q 整体有2f +μ(mg +mg )=F ,则F =4μmg 。

答案A 。

16、频率一定的声源在空气中向着静止的接收器匀速运动,以u 表示声源的速度,V 表示声波的速度(u ﹤V ),ν表示接收器收到的频率。

若u 增大,则A 、ν增大,V 增大B 、ν增大,V 不变C 、ν不变,V 增大D 、ν减少,V 不变分析:答案B 。

当声源靠近接收器时,接收器收到的频率增大,或当声源远离接收器时,接收器收到的频率减小的现象为多普勒效应。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I)理综试卷参考答案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I)理综试卷参考答案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I)理综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A3.D4.C5.D6.A7.C8.B9.C10.D11.A12.B13.C二、选择题14.A15.BC16.A17.ABD18.CD19.AD20.BD21.C三、非选择题22.(1)AC(2)(ⅰ)R0滑动变阻器甲E2(ⅱ)偏小23.设物块在圆形轨道最高点的速度为v,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gh=2mgR+12mv2①物块在最高点受的力为重力mg、轨道的压力N。

重力与压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有mg+N=m2vR②物块能通过最高点的条件是N≥0③由②③式得V④由①④式得H≥2.5R⑤按题的需求,N=5mg,由②式得V⑥由①⑥式得h≤5R⑦h的取值范围是2.5R≤h≤5R⑧24.设构成铍“副射”的中性粒子的质量和速度分别为m和v,氢核的质量为m H。

构成铍“辐射”的中性粒子与氢核发生弹性正碰,碰后两粒子的速度分别为v ′和v H ′。

由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定律得mv =mv ′+m H v H ′①12mv 2=12mv ′2+12m H v H ′2②解得v H ′=2Hmvm m +③同理,对于质量为m N 的氮核,其碰后速度为V N ′=2Nmv m m +④由③④式可得m =''''N N H H H N m v m v v v −−⑤根据题意可知v H ′=7.0v N ′⑥将上式与题给数据代入⑤式得m =1.2u⑦25.(1)以a 表示粒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加速度,有qE =ma①加速度沿y 轴负方向。

设粒子从A 点进入电场时的初速度为v 0,由A 点运动到C 点经历的时间为t ,则有h =12at 2②l =v 0t ③由②③式得v 0=l④设粒子从点进入磁场时的速度为v ,v 垂直于x 轴的分量v 1⑤由①④⑤式得v 1⑥设粒子经过C 点时的速度方向与x 轴的夹角为α,则有tan α=10v v ⑦由④⑤⑦式得α=arctan2h l⑧(2)粒子经过C 点进入磁场后在磁场中作速率为v 的圆周运动。

(完整word版)2007年高考理综试题及详细答案_新课标

(完整word版)2007年高考理综试题及详细答案_新课标

种群 数 量 %( )准考证号________姓名_________ 绝密 启用前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要求的。

1. 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A .血浆CO 2浓度升高B 、血浆乳酸浓度升高C .血浆渗透压升高D 、血糖浓度升高2. 下列有关正常动物体细胞有丝分裂间期的叙述,错误的是A .分裂间期发生DNA 复制B 、分裂间期有蛋白质合成C .分裂间期有RNA 合成D 、分裂间期有逆转录发生3确的是A .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B .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第C .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D .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 4.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 .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B .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C .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D .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5.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 .物种进化 B 、外来物种入侵 C .群落演替 D 、垂直结构6.某种抗癌药可以抑制DNA 的复制,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据此判断短期内使用这种药物对机体产生最明显的副作用是A .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抑制神经系统的兴奋B .影响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造成糖代谢紊乱C .影响血细胞生成,使机体白细胞数量减少D .影响脂肪的合成,减少脂肪的贮存7.根据下表中烃的分子式排列规律,判断空格中烃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是A .3B .4C .5D .68.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①除去乙烷中少量的乙烯:光照条件下通入Cl2,气液分离;②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分液、干燥、蒸馏;③除去CO2中少量的SO2:气体通过盛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④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足量生石灰,蒸馏。

2007年全国卷二试卷超详细解析版

2007年全国卷二试卷超详细解析版

14.对一定量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体积缓慢地不断增大的过程中,气体一定对外界做功B.在压强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外界对气体一定做功C.在体积不断被压缩的过程中,内能一定增加D.在与外界没有发生热量交换的过程中,内能一定不变答案:A解析:气体体积增大,气体对窗口壁的压力与位移方向相同,做正功,所以A正确。

在气体压强增大过程中,气体的体积可能增大,B错误。

在气体体积减小的过程中,一定有外界对气体做功,但气体可以放热,所以内能不一定增加。

C错误。

与外界没有发生热交换的过程是绝热过程。

在这过程中,压缩气体,可以使气体的内能增加。

D错误。

15.一列横波在x轴上传播,在x=0与x=1cm的两点的振动图线分别如图中实线与虚线所示。

由此可以得出()A.波长一定是4cmB.波的周期一定是4sC.波的振幅一定是2cmD.波的传播速度一定是1cm/s答案:BC解析:根据振动图象两个最大值的横坐标之差为振动周期,故T=4s,B选项正确;从图象可看出振幅A=2cm,C选项正确;根据题中所给的振动图象无法得到波长(或波速) ,也就无法算出波速(或波长),故A,D选项错误。

16.如图所示,PQS是固定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的1/4圆周轨道,圆心O在S的正上方,在S 和P两点各有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a和b,从同一时刻开始,a自由下落,b沿圆弧下滑。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a比b先到达S,它们在S点的动量不相等B.a 与b 同时到达S ,它们在S 点的动量不相等C.a 比b 先到达S ,它们在S 点的动量相等D.b 比a 先到达S ,它们在S 点的动量不相等答案:A解析:解法一:利用分运动的独立性和分运动与合运动的同时性。

即分运动的运动时间和合运动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而分运动互不影响,所以分析a 和b 的竖直运动就可以判断两者谁先到达S :a 竖直方向为自由落体,加速度为g,而b 在竖直方向除了受到重力外,还有圆弧支持力的一个向上的分力,其加速的加速度小于g ,且先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再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最大速度将小于a 到S 时的速度 ,故平均速度较小,所以b 将后到S 。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试卷及答案-全国2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试卷及答案-全国2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1 页.总分30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指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 毫米的黑以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5.非选择题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或在其它题的答题区域内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6.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试卷共21 小题.每小题6 分.共126 分。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1 C—12 N—14 O—16 Na—23一、选择题(本题共13 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促进其排卵。

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A 甲状腺激素B 雌激素C 促甲状腺激素D 促性腺激素2.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其免疫功能表现为A 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B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C 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D 细胞免疫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3.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有A 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B 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C 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D 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4.下列有关基因工程中限制性内切酶的描述.错误的是A 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B 限制性内切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C 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和切割RNAD 限制性内切酶可从原核生物中提取5.右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部分试题答案第Ⅰ卷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4、对一定质量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体积缓慢不断增大的过程中,气体一定对外界做功B 、在压强不断增大有过程中,外界对气体一定做功C 、在体积不断被压缩的过程中,内能一定增加D 、在与外界没有发生热量交换的过程中,内能一定不变解析:当气体体积增大时,气体对外界做功,A 正确;根据TPV =常数,P 增大时,V 不一定变化,B 错;当气体体积减小时,外界对气体做功,可能向外界放热,根据ΔU =W +Q 可知,内能不一定增大,C 错误;Q =0的过程中,不能排除做功,D 错误。

15、一列横波在x 轴上传播,在x =0与x =1cm 的两点的振动图线分别如图中实线与虚线所示。

由此可以得出A 、波长一定是4cmB 、波的周期一定是4sC 、波的振幅一定是2cmD 、波的传播速度一定是1cm/s解析:根据振动图象两个最大值的横坐标之差为振动周期,则T =4s ,B 选项正确;从图象纵坐标可看出振幅A =2cm ,C 选项正确;根据题中所给的振动图象可得如果波从0到1传播,则43T nT t +=,如果波从1到0传播,则4T nT t +=,根据tl =λ可计算出波速和波长可能是1cm/s 和4cm (波从1到0传播,n =0),A 、D 错误。

16、如图所示,PQS 是固定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的41圆周轨道,圆心O 在S 的正上方。

在O 、P 两点各有一质量为m 的有物块a 和b ,从同一时刻开始,a 自由下落,b 沿圆弧下滑。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Q O PS A 、a 比b 先到达S ,它们在S 点的动量不相等B 、a 与b 同时到达S ,它们在S 点的动量不相等C 、a 比b 先到达S ,它们在S 点的动量相等D 、b 比a 先到达S ,它们在S 点的动量相等解析:a 与b 运动的时间取决于竖直分速度,a 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恒为g ,b 做变速圆周运动,其竖直加速度由g 减小到0,可知ta <t b ,所以a 比b 先到达S ;根据机械能守恒得知,a 、b 到达S 的速度大小相等,但方向不同,动量mv 大小相等,但方向不同,故A 选项正确。

17、如图,P 是偏振片,P 的透振方向(用带的箭头的实线表示)为竖直方向。

下列四种入射光束中,哪几种照射P 时能在P 的另一侧观察到透射光?A 、太阳光B 、沿竖直方向振动的光C 、沿水平方向振动的光D 、沿与竖直方向成45°角振动的光解析:根据光的现象,只要光的振动方向不与偏振片的狭逢垂直,光都能通过偏振片。

太阳光包含垂直传播方向向各个方向振动的光,当太阳光照射P 时能在P 的另一侧观察到偏振光,A 正确;沿竖直方向振动的光能通过偏振片,沿与竖直方向成45°角振动的光也能通过偏振片,B 与D 正确;沿水平方向振动的光不能通过偏振片,C 是错误的。

18、氢原子在某三个相邻能级间跃迁时,可发出三种不同波长的辐射光。

已知其中的两个波长分别为λ1和λ2,且λ1>λ2,则另一个波长可能是A 、 λ1+λ2B 、λ1-λ2C 、2121λλλλ+D 、 2121λλλλ- 解析:氢原子在能级间跃迁时,发出的光子的能量与能级差相等。

如果这三个相邻能级分别为1、2、3能级E 3>E 2>E 1 ,且能级差满足E 3- E 1>E 2- E 1>E 3- E 2,根据低高E E c h -=λ可得可以产生的光子波长由小到大分别为: 13E E hc - 、12E E hc -和23E E hc - 这三种波长满足两种关系213111λλλ+=和123111λλλ-=,可知C 、D 是正确的。

19、如图所示,一带负电的质点在固定的正的点电荷作用下绕该正电荷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为T 0,轨道平面位于纸面内,质点的速度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

现加一垂直于轨道平面的P匀强磁场,已知轨道半径并不因此而改变,则A 、若磁场方向指向纸里,质点运动的周期大于T 0B 、若磁场方向指向纸里,质点运动的周期小于T 0C 、若磁场方向指向纸外,质点运动的周期大于T 0D 、若磁场方向指向纸外,质点运动的周期小于T 0 解析:在未加磁场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库仑定律得2r kQq =r T m 024π 在加磁场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库仑定律和洛仑兹力公式(左手定则)得 若磁场指向纸里:r T m qvB r kQq 21224π=-,T 1>T 0 若磁场指向纸外:r T m qvB r kQq 22224π=+,T 2<T 0,故AD 选项正确。

20、假定地球、月球都静止不动,用火箭从地球沿地月连线发射一探测器。

假定探测器在地球表面附近脱离火箭。

用W 表示探测器从脱离火箭处飞到月球的过程中克服地球引力做的功,用E k 表示探测器脱离火箭时的动能,若不计空气阻力,则A . E k 必须大于或等于W ,探测器才能到达月球B . E k 小于W ,探测器也可能到达月球C . E k =21W ,探测器一定能到达月球 D . E k =21W ,探测器一定不能到达月球 解析:探测器脱离火箭后先是受到地球的引力大于受到月球的引力,然后是受到月球的引力大于受到地球的引力,所以探测器能够到达月球的条件是必须克服地球引力做功越过引力相等的位置。

设探测器在到达引力相等的位置的过程中月球引力对探测器做的功为W 1,探测器克服地球引力对探测器做的功为W 2<W ,根据动能定理可得:-W 2+W 1=0-E k ,可知探测器能够到达月球的条件是E k <W -W 1,B 正确。

但是W -W 1是大于21W ,D 正确。

21、如图所示,在PQ 、QR 区域是在在着磁感应强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均垂直于纸面,bc 边与磁场的边界P 重合。

导线框与磁场区域的尺寸如图所示。

从t =0时刻开始线框匀速横穿两个磁场区域。

以a →b →c →d →e →f 为线框中有电动势的正方向。

以下四个ε-t 关系示意图中正确的是解析:下面是线框切割磁感线的四个阶段示意图。

在第一阶段,只有bc 切割向外的磁感线,由右手定则知电动势为负值Blv 。

在第二阶段,bc 切割向里的磁感线,电动势为逆时针方向,同时de 切割向外的磁感线,电动势为顺时针方向,等效电动势为零。

在第三阶段,de 切割向里的磁感线同时af 切割向外的磁感线,两个电动势同为逆时针方向,等效电动势为正值3Blv 。

在第四阶段,只有af 切割向里的磁感线,电动势为顺时针方向,等效电动势为负值2Blv 。

图像为C 。

第Ⅱ卷22、(17分)(1)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有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A 、适当加长摆线B 、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摆球,应选用体积较大的C 、单摆偏离平衡位置的角度不能太大D 、单摆偏离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经过一次全振动后停止计时,用此时间间隔作为单摆摆动的周期其中对提高测量结果精度有利的是 ① 。

解析: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T =2πgl 可得,g =224T l ,从该公式可看出,增大摆长l ,有利于减小误差,提高测量结果精度;T 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大,采用累计法测量以减小误差,故C 无法提高测量结果精度;摆球体积较大,空气阻力也大,单摆振动次数少,不利于采用累计法测量周期,故B 不利于提高测量结果精度;只有在小角度的情形下,单摆的振动才可以看作简谐振动,周期公式才满足。

综合上述,应选择AC 。

(2)有一电流表○A ,量程为1mA ,内阻r g 约为100Ω。

要求测量其内阻。

可选用的器材有:电阻箱R 0,最大阻值为99999.9Ω;滑动变阻器甲,最大阻值为10k Ω;滑动变阻器乙,最大阻值为2k Ω;电源E 1,电动势约为2V ,内阻不计;电源E 2,电动势约为6V ,内阻不计;开关2个,导线若干。

采用的测量电路图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a .断开S 1和S 2,将R 调到最大;b .合上S 1,调节R 使○A 满偏;c .合上S 2,调节R 1使○A 半偏,此时可认为的○A 的内阻r g =R 1。

试问:(ⅰ)在上述可供选择的器材中,可变电阻R 1应该选 ① ;为了使测量尽是精确,可变电阻R 应该选择 ② ;电源E 应该选择 ③ 。

(ⅱ)认为内阻r g =R 1,此结果与r g 的真实值相比 ④ 。

(填“偏大”、“偏小”、“相等”)解析:(ⅰ)根据半偏法的测量原理,R 1必须选电阻箱R 0,才能测量;根据电源的电动势和电流表的量程可知电路的最小电阻为2k Ω和6k Ω,所以滑动变阻器乙不能有效调节应该选择甲;电源选择E 2,误差较小。

(ⅱ)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及电路特点可得:合上S 1,调节R 使○A 满偏: I g =rr R E g ++ 合上S 2,调节R 1使○A 半偏(电路中的总电流):I =r R r R r R E g g +++11 上式比较可得I >I g 。

所以,通过电阻箱的电流:21g R I I I -= >2gI则:R 1<r g (R 1为测量值,r g 为真实值),即此结果与r g 的真实值相比偏小。

23.(16分)如图所示,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轨道,由一段斜的直轨道的与之相切的圆形轨道连接而成,圆形轨道的半径为R 。

一质量为m 的小物块从斜轨道上某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然后沿圆形轨道运动。

要求物块能通过圆形轨道的最高点,且在该最高点与轨道间的压力不能超过5mg (g 为重力加速度)。

求物块初始位置相对于圆形轨道底部的高度h 的取值范围。

解析:设物块在圆形轨道最高点的速度为v ,由机械能守恒得mgh =2mgR +21mv 2 ① 物块在最高点受的力为重力mg 、轨道的压力N 。

重力与压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有mg +N =m Rv 2② 由①②式得mg Rmgh N 52-= ③ 物块能通过最高点的条件是N >0,结合题意N ≤5mg ,有0<N ≤5mg ④由③④式化简得h 的取值范围是25R ≤h ≤5R ⑤ 24.(19分)用放射源钋的α射线轰击铍时,能发射出一种穿透力极强的中性射线,这就是所谓铍“辐射”。

1932年,查德威克用铍“辐射”分别照射(轰击)氢和氮(它们可视为处于静止状态),测得照射后沿铍“辐射”方向高速运动的氢核和氮核的速度之比为7.0。

查德威克假设铍“辐射”是由一种质量不为零的中性粒子构成的,从而通过实验在历史上首次发现了中子。

假定铍“辐射”中的中性粒子与氢核或氮核发生弹性正碰,试在不考虑相对论效应的条件下计算构成铍“辐射”的中性粒子的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