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人称叙事谈《我和你》
推荐:《我和你》的魅力

推荐:《我和你》的魅力《我和你》的魅力毛牧青/文随着单调平缓的前奏,当刘欢刚刚唱出我和你,心连心时,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很失望。
不过随着曲终余音缭绕,我却深深爱上这首曲子,完全为它的魅力所折服——确切地说,我已经完全记住歌词和全曲并会演唱了。
此刻,我真正理解为什么那些特能挑剔的国内外评委名家,能从近十万首奥运征集曲中,独具慧眼相中它的原因了。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
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
《我和你》歌词通俗易懂且琅琅上口。
使我不禁想起顾夐的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李之仪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等似曾相识的名句来。
《我和你》曲子平易近人且柔和舒缓。
使我立马从脑海曲库里呈现出当年电影《城南旧事》里那首舶来品的《送别》,以及《班德瑞》中的《天堂之门》的相似曲调,总觉得里面有不少它们的影子和旋律。
总之,歌词和谱曲的共同特点,都结构很简单、易记易学易唱易流传。
词曲同为陈其钢一人所作,据说他是本届奥运会开幕式的音乐总监。
不过这次这个曲子能入选,与黑箱操作没关系。
大约正是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的缘故,和他深知我国民间传唱很接受通俗易懂的特点,他创作的《我和你》主题曲,很能在旋律配器和演唱风格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莎拉和刘欢《我和你》的演唱是站在模拟的地球模型上,曲子内容可谓情景合一,很好衬托了同住地球村、永远一家人的意境。
一段清新、悠扬的旋律,使现场从欢乐幻觉的高潮气氛,一下子拉开时空的悠长,让观众进入一个同一个梦想到换到同一个世界,恢复到了平静而期盼心态的现实。
于是《我和你》旋律出现了。
刘欢先唱,一反他平日的激情,像娓娓道来的诗歌,以亲切、舒缓的流行表现,把人们拉入欲知下段的的想象之中。
一段优美过门后,莎拉以高出八度的古典风格,把人们又带入一个万籁寂静、浮想联翩的境界。
和声部下的刘欢再次用含有深情却不乏某些激情的通俗唱法,使歌曲进入高潮;莎拉的天籁之声叠起,与刘欢二重相形成辉,情感投入和手牵手的造型,将整个乐曲达到最高潮。
小学五年级叙事作文:我和你

我和你
本文是小学关于小学五年级叙事作文的我和你,欢迎阅读。
我,一个爱幻想的女生,但我却很孤单,也许我,就只会在自己的世界里孤单的幻想。
直到那一天,我遇到了你,我和你可能是天生的好朋友,不知为什么,我孤单的心会为你掀起浪花,在你的和我的画册里,有这你和我一起画的画,我爱上了写作,因为只有在那里,我才可以把我和你的故事写出来。
可是,现在,我……
我,很怕,因为现在已经5年级了,我,怕咱们的友谊在上初中的时候,彻底粉碎。
冰,你的爱称。
月,我的爱称。
但是,除了我以外,没有人叫过,呵呵,冰,我的朋友很少,但是,只有你就好……
冰,记住你的诺言:就算世界上的所有人都离开我,你也不会离开我。
我已经怕了,真的怕了,冰,不要离开我,好不好?
???????
来源与互联网,仅供个人阅读参考。
我和你_初中初三作文700字

我和你2008年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主题曲《我和你》,只是在开幕式听过,然而印象很深刻,但如今,奥林匹克圣火已熄灭,奥林匹克旗帜已降下,现在听起来,心里却酸酸的,让13亿中华人民盼望了、准备了7年的奥林匹克盛会就在这短短的16天中落下了帷幕。
亲爱的外国朋友,不要因为国籍、种族、肤色来影响我们的关系,时刻记住:我们是一家人!北京,是一个经百折而不扰的硬汉。
几十年前,你也伤心过,可几十年后,你积极地与各国交流,你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你担任起举办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责任,你明白了“我和你”的重要性,我们共同住在地球村,为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相会在北京,在这里,你不用拘束,不用客气,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你说:“北京奥林匹克盛会充分展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庄严的承诺,中国人为此付出了百倍的努力,奉献了千倍的心血。
”我说:“和你,很难说再见,其实,我们还可以做的更好”你说“这是我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舞台,你为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我应该说谢谢”我说:“用不得说谢谢,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有时常回来看看就可以,北京时刻欢迎你”你说:“北京人民很热情,中国人民很好客,在各个奥运村中都让我们感到了温暖,了解了爱的真谛”我说:“我们的大家庭的确很温暖,我们有了困难,你们尽全力帮助我们,难道不是吗”你说:“买了奥运福娃,记住北京所有的辉煌。
记住所属北京的一切”我说:“记住北京,记住你的家人!”嘴里又不断的哼唱着:“You and Me Form one world We are familyTravel dreamA thousandmiles Meeting in beijingCome togetherPot youi hand in mineYou and Me Form one world We are family”。
范文-《我和你》读后感 精品

《我和你》读后感套用沈浩波对春树的评价,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说韩东:一个人在“中年”的时候还在过着一种奋不顾身的生活,并且一直写着奋不顾身的文字,这无疑是可敬的,也令人揪心。
在我看来,在韩东懒散却不放任、冷静到了冷漠的外表底下,总隐藏着一种与当下日常生活的抵触情绪。
也就是说,他是在以琐碎反对琐碎,以表浅反对表浅。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韩东都以“他们”这个词来定义自己的身份,“他们”这个词意味着与“我们”的对立、反抗、决裂与割据,意味着身处远方。
他保持着对世界直观冷静的体认,其目的既是“现象学还原”似的呈现,也是一种消解,消解它的诗意、激情冲动、甚至它的荒诞。
如果说在他诗歌中,我们偶尔还能感受到一丝温柔和亮色,精神独处时的淡定和从容,那么在他的小说《我和你》中,我们能读到的,也许只剩下生活的无聊和惶惑。
“我和你”这个标题从表面上看是对“他们”的一次反驳,其实质恰恰是给“他们”写下了最好的注脚。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换一个角度来看何尝不是“我和你”?那些被语符改写的“英雄”式的遥不可及的人们,如今也成了世俗社会中的一颗“螺丝钉”。
作家徐晨和苗苗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爱情”,毋宁如尹丽川一针见血地指出的:是“绝望”。
他们的喜怒哀乐自由,他们的卿卿我我如胶似漆,到头来都如过眼烟云,到了小说的结尾时,徐晨觉得连提一下的必要都没有了。
这也许就是生活的常态。
那些伴随着生理排泄而存在的看似高尚的爱情,在韩东的笔下回到了它和生理反应同一水平的位置上去了。
虽然这并不意味着爱情毫无意义,但遗憾的是,它们在效果上等同于“虚无”。
竹内好发现,鲁迅不是一个先觉者,当然也不是一个跟风之徒,在深入理解鲁迅痛苦挣扎的个人史之后,竹内好这样来定义历史:“历史并非空虚的时间形式。
如果没有无数为了自我确立而进行殊死搏斗的瞬间,不仅会失掉自我,而且也将失掉历史。
”在竹内好看来,鲁迅的这种2019年02月26日。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名著导读)我和你:信仰匮乏时代的精神状况

我和你:信仰匮乏时代的精神状况在白话文以来的汉语小说中,我们从没有见识过像《我和你》那样生动、逼真、残酷、荒芜的红尘景象,也从没有领略过如此素朴、道地、精粹、传神的小说语言。
故事娓娓道来,如一条来自雪山之巅的清清小溪,看似平常,只有伸手下去才知那彻骨的寒冷。
和作者以前的作品相比,《我和你》更平易,更通俗,也更深入。
不管是作为所谓的爱情小说,还是情色文学,《我和你》所达到的高度都是令人赞叹的。
这是“分子水平”、“原子水平”的作品,作者似乎在考验自己也考验读者,到底有多大勇气和耐力去面对我们所深陷其中的现实。
我们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放大镜,尽情享受作家韩东那双显微眼中的别样风景和诗人韩东的别样癖好。
读《我和你》时,我总不断想到《少年维特之烦恼》、《包法利夫人》等等,想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这不是什么胡乱的联想,而是我们曾有过这样的感动,但久违了。
也许你不再相信文学的传统价值,也许你不再相信写作作为一种精神努力存在的必要,但是你得允许,这世界上的另一些人仍然相信。
和你书架上的那些名著相比,《我和你》是当代的、是中国的。
我认为韩东两部长篇《扎根》和《我和你》都将成为当代汉语文学的经典之作。
即使在这个物质的、消费的、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时代,《我和你》也一定不会淹没在众声喧哗里。
因为这是一部杰作,杰作从来是不会被淹没的。
“我和你”———多么日常的人生处境,又是一个多么严肃、无法回避的人生命题。
韩东的写作在这一层意义上,回应着我们内心深处对文学最初的期待。
有勇气有能力担负起这样的责任,是一个作家真正的光荣和野心。
韩东正是这样一个作家,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写作生涯里,一以贯之,从容、坚定、大家风范。
打开《我和你》,只要随便读上两页,我们立刻就会被其中的气氛所感染,因为它是那样熟悉,又是那样陌生。
我以为,在“我和你”之间也许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爱可言,但是“我”和“你”双方却满是爱的伤口。
是对爱的幻想在折磨着他们?还是难以克服的自我在折磨着他们?种种情境如同昨日亲历,但是再次与我们面面相觑,我们还是没法将它看透。
初一作文议论文《我和你》500字(共9页PPT)

初一作文议论文《我和你》
家园 我们身不在你们的
,但是心
总是连在一起的!
关键词:我们,你们,家园,但是,
总是,连在一起。
初一作文议论文《我和你》
我们要以今天为坐标,畅想未来几年后的 自己。
再见
初一作文议论文《我和你》
” 我说:“中国!在奥运会上的中
国运动员们是你们让中国人 变的光荣,强大了!我想说外国 人民们,不要为肤色,为国 籍来影响我们的关系,记住:我 们是一家人!
我和你是一家人! 北京,是一个经百折而不挠的
硬汉。
关键词:中国,奥运会,中国,运
动员,你们,中国,人变,光荣,强大, 外国,人民,不要,肤色,国籍,影响, 我们,关系,记住,我们,一家人,一家 人,北京,一个,百折,不挠,硬汉。
初一作文议论文《我和你》
” 我说:“是啊!这是中国人的光
国土 荣,在那一刻起,在中国
上
的生物都变了,小草更绿了,
小花更美了,中国人更强大了!”
你说:“嗯!从古到今,中国人
变了,中国人证明了自己国家
பைடு நூலகம்
的力量!
关键词:中国,光荣,一刻起,中
国,国土,生物,小草,小花,更美,中 国,强大,从古到今,中国,中国,证明, 自己,国家,力量。
初一作文议论文《我和你》
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们!让我
们这一家人幸福点吧!
我相信我们的凝聚力一定会
大家 更强!我们是一个
庭,谁有
困难我们大家一起帮助他。
团结的力量往往是最强了!
不要为肤色为国籍而不团结。
“我和你”比什么都重要。
关键词:五湖四海,兄弟姐妹,
我们,一家人,幸福,相信,我们,凝聚 力,一定,我们,一个,大家庭,困难, 我们,大家,一起,帮助,团结,力量, 往往,最强,不要,肤色,国籍,团结, 什么,重要。
爱情或灵魂末路——评韩东长篇小说《我和你》

灵魂末路的问题。 结尾这一段对爱情抽象的思辨与主体 叙述部分爱隋经历的具体描写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关系,
冷酷, 似乎不合时宜。想要附和却
变成 “ 我们” ,而还原成了 “ 、 我” “ 。两者间由一个连词加以串 你” 接、 捆绑的状态短暂而乏一
语说尽 。
我们当下的文学 , 像是在建造
一
是否将其名之为爱情 ,关系式 的
“ 我和你 ”在这部作 品中呈现出 的
在故事中, 并无令人惊奇的大事件 , 也无给人留下深刻
印象的戏 剧性情 节 , 人物的外部动作也减 少到 了最低程 度 。“ 与女 大学生的恋爱 , 我” 完全可 以发 生在这 个世界
上任 何一对恋人身上 。
著名的神话之一。一方面 , 它比任何其他的神话都来得
纯洁, 在道 义和舆论 上 , 在实践 中。同时它 也最为普 也
维普资讯
爱情或灵魂末路
— —
评 韩东长 篇小说 《 我和你》
海力洪
上一部获奖长篇《 扎根》 一样 , 韩东的第二部 小说 也因而取得 了不容忽视 的成功 。 上 _ L— ▲
一 一 ’
一
j J
长篇也有一个质朴的,同时又具反讽意味的 书名:我和你》 它透露了作品的重要性以及 《 。
像”但我相信无人会有此识, , 因为这部小说观念的指向
( 集中于第四即全书的最后一部分) 十分明晰 , 这在韩东
至今 为此 的全 部小说 中是首 次出现 ( 以往常 常点 到为 止 )甚至在笔者阅读范 围内的当代长篇 中也并 无先例 。 , 灵魂 的末路 , 作为 当代社会 中人最 为现实 、 迫切 与 深 刻 的问题 之一 , 小说 中如何被提 出 , 以何 种方式 在 或
初二叙事作文《我和你》800字(共10页PPT)

初二叙事作文《我和你》
一到春天你就会醒来,又和我们朝夕 相处了。
平时,我作业写完后,总
会和你一起玩。每次我把脸盆摇
海啸 来晃去时,你就以为大
来了,
把头四肢和尾巴都缩进壳中,
等风平浪静之后,又慢慢地将头
伸出来,悠哉悠哉地走起路来。
关键词:春天,醒来,我们,朝夕
相处,平时,作业,写完,总会,一起, 每次,脸盆,摇来,晃去,以为,海啸, 把头,四肢,尾巴,缩进,风平浪静,之 后,慢慢,地将头,伸出,悠哉悠哉,走 起路来。
关键词:爷爷,乌龟,不易,遭到,
攻击,这种,方法,躲避,危险,胆子, 非常,轻轻,马上,将头,四肢,尾巴, 缩进,壳里,吃饭,样子,最为,有趣, 那天,爸爸,正在,一根,肠子,先是, 一副,漫不经心,样子,注意,一口。
初二叙事作文《我和你》
长 一边吞,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嚼着,像是在吃
寿面一样,可有趣了。你喜欢吃
实现梦想比睡在床上的梦想更灿烂。
再见
你…… 十年八年之后,《我和你》这
首歌可能会被我遗忘,但是,我
时光 和你在一起的那段快乐
会被
我深深地烙在脑海里。
关键词:从此以后,花鸟,市场,
乌龟,希望,它们,当中,找到,身影, 可是,没能,看到,十年,八年,之后, 首歌,可能,遗忘,但是,一起,那段, 快乐,时光,深深地,脑海。
初二叙事作文《我和你》
初二叙事作文《我和你》
绿色 你是
的,壳上长有13块
花纹 漂亮的
,紧紧地排列在一起,
四只爪子上有着几个尖尖的指
甲。你的头是三角形,长长的
脖子平时总藏在壳里,只有
饿了才会伸出来找食吃。一遇到危险, 马上会把脖子和四条腿缩进壳里,一 动也不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第一人称叙事谈《我和你》作者:赵新泽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6期摘要:谈到叙事人称的问题,得从叙事主体说起。
在对叙事主体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按照小说叙事理论中的分法人称把小说叙事分为人称叙事与非人称叙事两个大系列。
所谓人称叙事是指在叙述中有明晰可辨的叙事主体,他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
在人称叙事中最常见的是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
本文从第一人称叙事切入探讨了小说《我和你》中的第一人称叙事以及限知视角。
并且论述了小说中作为叙述者“我”的思考特点。
关键词:第一人称叙事;限知视角;思考作者简介:赵新泽(1988-),男,河北灵寿县人,2010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世界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6-00-02一、第一人称叙事与限知视角《我和你》采用的是很常见的回忆性的第一人称叙事。
在小说中“我”是叙事的中心,并且还出现在了故事中,成为故事的男主人公。
书的名字是《我和你》,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只能是“我”眼中的“我和你”。
小说的第一句话很重要,那句话是这样的:一九九五年,我认识了苗苗。
[1]首先,第一人称叙事已经初现端倪。
“我”将会成为故事的叙事主体。
“我”要讲的故事关于“我和你”,而“你”就是苗苗。
当然这里的推测除了依据第一句话之外还有小说的题目。
时间“一九九五年”已经暗含着一个意思,这个故事是“我”的回忆。
暗含着现实中的我和故事中的“我”并不处在一个时空环境之中。
实际上,在后面[1]的文本之中,我们还可以就作者的时间表达方式进一步探讨。
第一句话,作者使用的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时间表达方式“一九九五年”随着故事讲述的进行时间的表达就越来越体现出故事由第一人称讲述的特性。
时间的表达已经不再单纯的使用通约性的公元纪年了,一些在“我”和“你”的生活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成为了表达“我”个人历史的坐标轴。
如“给苗苗打电话后的第四天”、“和苗苗分手以后”等等表达,类似的表达与小说的叙事人称是吻合的。
理解第一人称叙事可从其与第三人称的比较中接近。
第三人称叙事常常被人们称为具有“客观陈述性”,是相对于其他人称叙事带有更多的“个性”主观色彩而言的。
这里就涉及到了叙述视角的问题。
相对于第一人称叙事来说第三人称叙事可以说是最具有“全知”叙述视角的人称叙事。
而第一人称叙事则相反是一种在限知视角背景之下的叙述。
在第三人称叙事中,我们往往不会追问起叙事视角获得的合法性,而在第一人称叙事的限知视角背景之下,我们往往会产生一个追问,当其用类似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讲述故事的时候,其合法性如何获得。
因为在第一人称叙事的前提之下,他就告我我们这个故事是“我”所知道的故事,而“我”讲述的无疑也将是在我的视线范围内发生的事情。
顾名思义,限知视角,在这种情况下叙述者“我”的视线是存在边界的,当“我”讲述边界之外发生的事情时就要进行说明了,为了赋予其合法性。
有时候,作者会集中交代“我”如何获得用全知视角叙事的权利。
闭关的最后两天,我把苗苗和李斌的关系仔细地梳理了一遍其中多数情节是苗苗提供的,当时我并没有深究,更没有想到把它们拼接成一幅逻辑上经得起推敲的略图,现在之所以这么做是想更好的理解眼前发生的事。
然而可供使用的材料有限,除了苗苗偶尔说起的那些,就只有吕大元他们的描述了。
不同来源的材料差距很大,说法也相去甚远,甚至彼此矛盾,我要求自己尽量做到不偏不倚,取其客观合理的部分,再加上个人的经验、理解和猜测,于是一幅因果分明的画面便告完成了。
我认为我的梳理是真实的,至少比苗苗和吕大元他们单方面的描述来的真实和合乎情理。
[2]聪明的读者不难发现,这里就非常直白的告诉了我们尽管在前文中“我”用一种全知的方式讲述了不不是“我”亲眼所见,也不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
但是,紧接着作者就做出了交代。
这是“我”用听来的材料经过分析“尽量做到不偏不倚,取其客观合理的部分”还要加上“个人的经验、理解、和猜测”所得出的结论。
其实,这里讲到的叙事视角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有阅读经验的人都不难发现小说中类似的话。
第一次阅读的时候,笔者就发现了这两处比较明显的“做了交代的话”。
重读之后又有了新的发现:于是吕大元找苗苗谈了一次话,据说开场白是这样的:“苗苗啊,我是看着你长大的,岳老师虽然比我要大十几岁,但我一向是把他看成兄长的,他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2][3]这样的叙述视角“我”是如何获得的呢?似乎我们从下面可以做出推测。
苗苗告诉我,一次她回家,抄近路从东文篮球场穿过,正好看见吕大元,他从家里出来,也抄近路从篮球场过来。
当时正是中午,球场上没有别人,吕大元应经走了一半,抬头看见苗苗,于是转身又退了回去。
[4]我们只能这样推测,前文和这里一样都是苗苗告诉我们的。
前面的话有没有可能是吕大元告诉“我”的呢?没有证据支持这种推测,但是根据下文做出的推测是否一定是事实呢?作者没有做比较明确的交代,所以也不能确定。
如果说这里通过推测还能说得通的话,那么下面这一段就完全没有交代了。
他拍着胸脯对岳子清说:“我找苗苗谈谈,这姑娘怎么会这么糊涂呢?”[5]关于这句话“我”是怎么知道的就没有任何说明了。
我们只能做出推测,这是叙述者从哪儿(苗苗或者是吕大元)听来的,或者这又是“我”的推测。
像韩说写作长篇小说是“一项实际而枯燥的工作,并且很日常,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消灭“才气”和激动的。
”并且“在过程中,无荣耀可言,无分享的快乐,有的只是负担感和‘身孕’的沉甸甸,所以需要格外的慎重、仔细和耐心。
”既然如此,追问这些细节就不再是什么没意义的事情了。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苏格拉底说:“我把我的疑惑摆出来让你们学问渊博的先生们看时,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你们臭骂一顿,你们说,象你自己刚才所说的,我所关心的问题都是些荒谬的,琐屑的,没有意思的。
”我们的所谓研究很多情况下都会被大众看做是“荒谬的,琐屑的,没有意思的。
”,也许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搞研究恰恰是需要一种类似于“钻牛角尖”的精神的。
当然,我所说的只是类似于,在我看来,关注细节是没有错的。
二、“我”的思考在第一人称叙事的背景之下,思考只能是“我”的思考。
小标题写成了“我”的思考。
用关于爱情的思考也许仍然是贴切的。
思考似乎已经成为了这部小说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气质了,而这种气质虽然是由爱情经历引发出来的,但并不仅仅局限在爱情之中。
笔者认为组织起这部小说的中心内容从最外层看,显然是“我”的爱情故事,这当然是没错的。
小说一直都紧扣着爱情这一中心,无论如何说它的中心是爱情故事不会错。
但是,还有一个隐藏着的重要中心,那就是思考。
最初读小说的时候,在“我”集中讲述“我”的思考的时候,笔者出现了阅读困难,甚至对那部分内容产生了排斥的感觉。
因为我们所感兴趣的是小说里的爱情故事,是情节如何发展下去,是主人公的命运最后又如何,对于那些“我的思考”很难产生兴趣。
笔者甚至觉得那是多余的。
当然这是最早的阅读感受,也许有肤浅的可能存在,但也不是毫无道理的。
经过一再重读,笔者发现了“突然”出现的思考,其实并不那么“突然”,在前文已经有了多次铺垫,发展到集中讲述思考的部分是顺理成章的。
这些思考与所谓“精细入微的笔触,反复回旋的印象”没有矛盾,相反是相互依存的。
从刚一开始的关于具体的任何事的感想到最后有了一种可以扩展开来的哲学观,主人公“我”的思考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
其实,思考一直是主人公徐晨的特性之一。
第一次出现爱情危机的时候“我”甚至用了闭关的手段集中的思考了“我们”之间的爱情。
除此之外,不能说朋友们的劝说没有给我任何启发。
和苗苗分开之后,在快过年的时候,“我”忍不住又给她打了电话,之后又很想知道她是不是谈恋爱了。
然后就打车又去了苗苗家。
那除了苗苗并没有别人,然而“我”非要她把那个“我”以为存在的男朋友叫来。
苗苗拗不过我,打电话叫来一个人,她还没有再谈恋爱,所以叫来的人不可能是什么男朋友,那个人“我”也认识,是我的朋友江北。
由此开头,他和我聊起了人生、命运、缘分以及无常。
江北说的很抽象,也很广泛,言不及物,但发人深省。
[6]虽然,有过分敏感的嫌疑。
(不能说没有)但是,笔者我也有推测的权利。
不能说这儿发生的事与“我”之后的思索一定毫无关系。
既然,“我”还记得这些话,那之后“我”所做的那些思考一定和这次经历无关吗?我看未必。
不仅有朋友们对“我”的劝慰,之后,“我”甚至有机会可以劝慰别人了。
每次跳完舞,已经是凌晨三四点了,我和叶宁仍不散伙。
我们去路边的图们烧烤吃东西,围炉而坐,一面喝着冰啤酒,叶宁开始说他和谭海燕的事,我则帮他分析,劝慰一番。
这种事情我已经非常有经验了。
自从和苗苗分手以后,朋友们劝解安慰我不下几十人次,如今角色变换,我成了劝慰别人的人,但路数还是那些,安慰的话也只有那么几句。
叶宁频频点头,不禁豁然开朗,就像这些话他闻所未闻一样。
在劝解叶宁的同时我也开脱了自己,因此不免越说越兴奋。
我们往往吃到天空依稀发白,然后分头回家睡觉。
[7]在这个部分,“我”的思考仍然是琐碎的,限制在“我”、苗苗还有李斌之间的感情故事之中,仍然可以看到“我”对那段感情的念念不忘。
“我”仍然在给自己寻找解释。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故事的戏剧性变化,“我”的思想显然又有了变化。
苗苗最终还是和李斌分手了。
然而这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的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思考。
我的思考不免进入了一个抽象的阶段,涉及的对象也由我和苗苗、苗苗和李斌扩张到概念中的男男女女、芸芸众生。
虽然角色各异,建立的感情关系也不尽相同,但皆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运行其间。
这股力量是否由性别、社会或前世生活发动的,暂且不论,但它的确存在,犹如一阵吹拂世界的强风,就像龙卷风那样,将我们席卷而去,刮的七零八落。
尽管七零八落,尽管破碎,但我们所有的故事都受制于这股粗暴盲目的力量。
看似孤立的片段在一幅狂暴的风景中拼合成了一个整体,就像能量守恒般的不断滋生和湮灭着。
[8]说了这么多关于思考的东西。
只不过是梳理了我以为存在的线索。
最后的这段话似乎告诉我们叙述者自己都清楚他的思考是和自己开的一个玩笑。
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思考。
可是小说的精神是开放性的,关于爱情的思考并没有结束,显然他还有自己其它的一些看法。
撇开存在主义的观点,撇开什么蝴蝶效应,什么混沌理论,也不再引用阿甘那句经典的巧克力“理论”。
人只要活着,就存在这许多可能性。
一部优秀的小说一定不是为了给我们一种确定的理论或道理而存在的。
它所具有的重要品质一定也包含开放性。
这部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就是因为它给了我们一个不是结局的结局:看来,某些东西还是存在的,我的一些思考未免极端了。
当然啦,我们都还得活下去,现在得出结论还为时尚早,还是走着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