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实验诊断学之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Ⅰ、血液一般检验----红细胞系统一、红细胞生成起源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1、男:RBC>6.0×1012/L,Hb>170g/L女:RBC>5.5×1012/L,Hb>16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⑴、相对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⑵、尽对增多①继发性:非造血系统疾病,要紧环节是EPO增多代偿性增加:血氧饱和度低,组织缺氧所致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病理性:慢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非代偿性增加:无血氧饱和度低和组织缺氧肿瘤和肾病所致: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1、贫血:男<120g/L,女<110g/L贫血程度:轻度:>90g/L中度:90-60g/L重度:60-30g/L极重度:<3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⑴、生理性减少: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老人〔骨髓造血减少〕⑵、病理性减少①生成减少骨髓造血障碍造血干细胞异常:再障骨髓浸润:急性白血病等缘故不明或多种机制:慢性感染、肿瘤、肝病、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DNA合成障碍:巨幼细胞贫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血红素合成障碍:IDA珠蛋白合成障碍:海洋性贫血②破坏过多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遗球、红细胞酶缺陷的溶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PNH 红细胞外在缺陷〔获得性〕:免疫性、机械性③失血急性失血慢性失血四、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定义】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
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这些嗜碱性物质被凝聚沉淀并着色,在胞浆中呈现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联缀而构成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诊断学血液一般检查课件-PPT

lymphocytosis
neutrophil
Neutrophil的核象变化 成熟池 maturation pool
MCV= 【 reference interval 】
【 type of Ret 】 生理功能 参与超敏反应。
每升blood中RBC比积
每升blood中RBC个数 Clinical significance
(二)、 reduced of RBC HGB
Anemia 指RBC、HGB、HCT低于参考范围下限
轻度anemia
•Anemia 分级
中度anemia 重度anemia
成年男性Hb值 91-120 g/L
成年女性Hb值 81-110 g/L 成年男性Hb值 61-90g/L 成年女性Hb值 61-80g/L 男性、女性Hb值 31-60g/L
The first section Parameters of RBC
(MCV,平均RBC容积)
造血功能开始恢复的较敏感指标
可吞噬和杀灭EB病M毒CV、•结指核杆每菌个、麻RB风C杆的菌平、均沙门体菌积、布,斯菌飞、疟升原(虫f和l)弓形体(1等L病=原体10。15fl)。
每升blood中Hb含量
男性、女性Hb值 低于30g/L
使血循环中EOS附着于小血管壁并向组织浸润,从而使循环血EOS减低。
(fl)
五、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mean corpuscular volume) re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
1. 红细胞起源及发育: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起源于骨髓红系 祖细胞,在EPO作用下分化为原始、早幼、中幼、晚幼、网 织、成熟红细胞。该过程约需5天,一个原红可生成8—16 个成红。
实验诊断学血液一般检测中血沉检测、白细胞检测与临床应用

WBC 成人 (4.0-10.0)×109/L
新生儿: (15.0-20.0)×109/L
6个月-2岁(11.0-12.0)×109/L
N杆状: 0.01-0.05
N分叶: 0.5-0.7
女0-20mm/1h末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快:
1.妇女月经期,血沉多略增快。 2.妊娠三个月以上血沉增快。 3.老人尤其是大于60岁以上老人, 因纤维蛋白增加而增快。
病理性增快:
1.各种炎症:
(1)急性细菌性炎症、感染2—3天即可增快。
(2)慢性炎症:结核、结缔组织炎症、风温热 等于活动期血沉增快。
1) 红细胞胞膜表面唾液酸。
2)红细胞之间排拆力的下降,可导致 缗钱状形成。
影响ESR的因素主要有:
1.血浆因素:血浆中的球蛋白纤维蛋白 原增多。
2.红细胞因素:当严重贫血时,RBC总面 积下降,阻力下降,血沉加快。
3.血沉管的位置
4. 其它:抗凝情况、温度、采血后操作 时间。
方法:魏氏法(Westergren)法。 正常参考值:男0-15mm/1h末
⑤ 慢粒及骨髓增殖性疾病
⑥ 恶性肿瘤晚期。
N 减少(neutropenia)
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L称白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 ×109/L称粒细胞缺乏 症
① 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流感、麻疹、 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 等)。伤寒白细胞暂时性下降,某些严 重细菌性感染。
L:
0.2-0.4
E:
诊断学——血液一般检测

四、珠蛋白生成异常的检测
• 血红蛋白电泳
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检测
• 抗人球蛋白试验
• 冷凝集试验
六、陈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有关检测
• 酸化溶血试验
• 蔗糖溶血试验
• 蛇毒因子溶血试验
小结
复习与思考题
• 1、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及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 参考值:0.005~0.015或
(24 ~84) ×109/L
三、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第二节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一、溶血性贫血的筛查检测
•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 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 血清间接胆红素测定 • 网织红细胞检测
二、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测
•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三、红细胞酶缺陷的检测
②巨多分叶核中性 粒细胞(右上)
③双核中性粒细胞 (右下)
④环形核中性粒细胞
⑤棒状小体(Auer body)
⑥其它异常形态粒细胞:多与遗传性疾病有关 1)Pelger-Huet畸形; 2)Chediak-Higashi畸形; 3)Alder-Reilly畸形; 4)May-Hegglin畸形。
• 2、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正常值及增减变化的临床意 义。 • 3、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正常值及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 4、血沉测定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2)WBC计数及分类计数的参考值
(3)WBC计数及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4)中性粒细 胞的核象变化
• 核左移(右
上图)
• 核右移(右 下图)
(5)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①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1)大小不均:在某些病理情况如 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时,可见 中性粒细胞大小悬殊,这可能是在 内毒素等作用下,骨髓内中性粒 细胞的前期细胞发生顿挫性不规
血液的一般检查-1

正常细胞性贫血
82—
27—31
320—360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1
320—360
小细胞性贫血
<80
<27
<320
小细胞正色素性 贫血、单纯小细 胞性贫血
<80
<27
320—360
三)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原 理:反映RBC体积异质性
方
法:分析仪器自动完成检测,
以RDW-CV或RDW-SD表示
参考值:11.5-14.5%(RDW-CV)
2.溶血性贫血
为RBC寿命缩短破坏加剧,而骨髓造血功能 不能相应代偿时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①HB、RBC ↓WBC、TBC可正常偶可↑Ret ↑
②外周血成熟红细胞异形改变,骨髓红系↑ ③MCV、MCH、MCHC均正常,RDW ↑,有时MCV↑ (如伴有巨幼改变时)
诊断步骤
首先确定是否溶血:检测RBC破坏增加
三、血细胞比容和有关参数的应用
一)血细胞比容测定(Hematocrit HCT)
原理:血液有形成分(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体 积的比值
方法:温氏法
微量法(血细胞分析仪电阻抗法)
HCT参考值
男 女
微量法
温氏法
0.467±0.039 %
0.40±0.50 %
0.421±0.054 %
0.37±0.48 %
–低色素/高色素/嗜多色性
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
正常色素性红细胞 正常红细胞在瑞氏染色的血涂片中呈淡桔红 色圆盘状,中央有生理性淡染区,具有此类特征 的红细胞被称之为正常色素性红细胞。
实验诊断学:血液一般检测

④湿疹 ⑤过敏 ⑥其他
白细胞检测---单核细胞
➢ 单核细胞增多
①儿童的单核细胞可较成人稍高,为生理性增多 ②某些感染:疟疾、结核病、SBE、黑热病 ③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恶组、淋巴瘤、MDS
➢ 单核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类白血病反应
➢ 定义: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 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1) 脱水病人,血液浓缩 (2) 红细胞绝对值增高 如:真红
2、HCT减低:贫血
红细胞检测---红细胞平均值参数
将同一份血液标本同时测得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 胞比容数据,按公式可以计算出红细胞的3种平均值:
【参考值】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82~92 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27~31 pg
6个月-2岁 (11~12)× 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10×109/L称白细胞增多;< 4×109/L称白细胞 减少; 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白细胞检测---白细胞分类计数
细胞类型
百分数(%)
中性粒细胞(N)
杆状核
0~5
分叶核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5~5
嗜碱性粒细胞 (B)
➢血沉减慢:临床意义小
白细胞检测
➢ 白细胞计数 ➢ 白细胞分类计数 ➢ 外周血白细胞形态
白细胞检测---白细胞计数
➢循环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 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5种,白细胞计数是单位体积血液中 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参考值】
成人
(4~10)× 109/L
新生儿 (15~20)× 109/L
➢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诊断学基础血液一般检查课件

【临床意义】 (一)中性粒细胞
第五十五页,本课件共80页
中性粒细胞动力学
第五十六页,本课件共80页
分裂池(mitotic pool):原粒、早幼粒、中幼粒,可合成DNA,能分 裂
• a、 RBC生成障碍:造血原料不足:缺铁、维生 素B12、叶酸,继发于其他疾病的不足,药物原因 引起的不足;造血功能减退:再障;慢性疾病:慢
性肾病。
• b、RBC寿命缩短:溶血
• c、急性、慢性RBC丢失过多。
第十页,本课件共80页
贫血分度
• 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程度将贫血分为四级。 • 轻度: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
第三十七页,本课件共80页
【参考值】 温氏法:男性0.40~0.50;女性0.37~0.48。 微量法:男性0.467±0.039;女性0.421±0.054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RBC平均指数的计算,有利于贫 血诊断和分类;可以评估血浆容量有无增减或稀释浓缩 程度,有助于某些疾病治疗中补液量的控制,以及了解 体液平衡情况。增高见于血液浓缩及真性RBC增多症; 减低见于各类贫血。
第四十五页,本课件共80页
【参考值】
魏氏法: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第四十六页,本课件共80页
【临床意义】
ESR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试验,但对判断机体有无感染、 组织损伤、坏死或某些疾病有无活动、进展、恶化及肿瘤浸润、播散 、转移等都的一定的价值。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第三十四页,本课件共80页
第三十五页,本课件共80页
第三十六页,本课件共80页
四、红细胞比容测定
Hematocrit,Hct,Ht,HCT或packed cell volume,PCV 概念:以前称红细胞压积,又称红细胞比积,是指将一系列抗凝全 血,经规定速度和时间离心沉淀,下沉紧压的红细胞体积与全血体积之 比。
第九版诊断学配套课件 2.1 血液一般检测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4)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 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杜勒小体、核变性 ➢ 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 与遗传有关的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Pelger-Huet畸形、Chediak-Higashi畸形、
二、白细胞的检测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细胞类型 中性粒细胞(N)
杆状核(st) 分叶核(sg) 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B) 淋巴细胞(L) 单核细胞(M)
百分数(%)
0~5 50~70 0.5~5
0~1 20~40
3~8
绝对值(×109/L)
0.04~0.5 2~7
四、血小板的检测
(一)血小板计数
1.血小板减少 (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3)血小板分布异常 2.血小板增多 (1)原发性增多 (2)反应性增多
四、血小板的检测
(二)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测定
1.血小板平均容积(MPV) 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 2.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用单个血小板容积大小的变易系 数(CV%)表示。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增多 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2.绝对性增多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 ➢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一、红细胞的检测和血红蛋白的测定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及15岁以下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2.病理性减少 见于各种贫血,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丢失过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嗜碱性点彩(basophilic stippling) :红细胞内含有细 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凝集而成的。有时与嗜多色性 并存,也可发现于有核红细胞胞质内。大量增多并呈粗颗粒 状点彩,多见于铅中毒,也可见于骨髓增生旺盛的其他贫血
8
如巨幼细胞贫血等。 (2)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 body) :红细胞内含有圆 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 0.5~1μ m,1 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 物质, 亦可出现于晚幼红细胞中, 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红白血病及其他增生性贫血。 (3)卡-波环(Cabot ring) :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 的淡紫红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膜的残余 物。目前认为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 所致。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 及白血病等。 (4)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rocyte) :正常成人有 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可见 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主要见于:①各种溶血性贫血;②红白血病;③髓外造血, 如骨髓纤维化;④其他,如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 二、白细胞的检测 (一)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 个月~2 岁(11~12)×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值(成人为 10×109/L)称白细胞
9
增多,低于正常值(成人为 4×109/L)称白细胞减少。白细 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淋巴细 胞等数量上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白细胞总数 改变的临床意义详见白细胞分类计数中临床意义的有关内容。 外周血涂片,经 wright 染色后观察其形态,白细胞可分 为下列 5 种类型,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 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各种类型白细胞的特点及其变 化的临床意义叙述如下: (二)白细胞的分类计数 【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在外周血中可分为中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及 15 岁以前的儿童,红细胞及
血红蛋白一般比正常成人低约 10%~20%;部分老年人、妊
3
娠中、晚期均可使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减少。 2.病理性减少 见于各种贫血。根据贫血产生的病因和
发病机制不同,可将贫血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 增多、红细胞丢失过多。 (三)红细胞形态改变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在血涂片中见到为圆形,大 小较一致,直径 6~9μ m,平均 7.5μ m。红细胞的厚度边 缘部约 2μ m,中央约 1μ m,染色后四周呈浅橘红色,而中 央呈淡染区(又称中央苍白区) ,大小约相当于细胞直径的 1 /3~2/5。病理情况下外周血中常见的红细胞形态异常有以 下几种 (见图 4-2-1, 图 4-2-2A, 图 4-2-2B, 图 4-2-2C, 图 4-2-2D) :
6
大,中心部位又有部分色素存留而深染,状似射击之靶标。 有的中心深染区像从红细胞边缘延伸出的半岛状或柄状。珠 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靶形细胞常占 20% 以上。少量也可见于缺铁性贫血、其他溶血性贫血以及黄疸 或脾切除后的病例。 (5)镰形细胞(sickle cell) :形如镰刀状,见于镰形细胞 性贫血(HbS 病) 。 (6)泪滴形细胞(dacryocyte,teardrop cell) :细胞呈泪 滴状或手镜状(图 4-2-2D) 。见于骨髓纤维化,也可见于珠蛋 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7) 棘细胞 (acanthocyte, burr cell) 及刺细胞 (spur cell) : 棘细胞外周呈钝锯齿状突起,刺细胞外周呈不规则、不匀称 的棘刺状突起(图 4-2-2C) 。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 β 脂蛋白血症) ,也可见于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 症等。 (8)裂细胞(schistocyte) :又称红细胞形态不整、红细 胞异形症,指红细胞发生各种明显的形态学异常改变而言。 红细胞可呈梨形、泪滴形、新月形、长圆形、哑铃型、逗点 型、三角形、盔形,以及球形、靶形等。见于红细胞因机械 或物理因素所致的破坏,为微血管病性溶血的表现如弥散性 血管内凝血、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溶血尿毒症综合征、 恶性高血压,以及心血管创伤性溶血性贫血等。也可见于严
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Nst)和中性 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Nsg)两 类。细胞体呈圆形,直径为 10~13μ m。胞质丰富,染粉红 色, 含较多细小均匀的淡粉红色中性颗粒。 胞核为深紫红色, 染色质紧密成块状,核形弯曲呈杆状者称杆状核,有时核弯 曲盘绕而呈 C 形、S 形、V 形或不规则形,而核呈分叶状称分 叶核,通常为 2~5 叶,叶与叶之间经细丝相连,一般以 2~3 叶居多,病理情况下分叶可达 10 叶。 【参考值】 见表 4-2-2。 表 4-2-2 5 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4
1.大小异常 (1)小红细胞(microcyte) :红细胞直径小于 6μ m。见 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细胞体积可变小,中央淡 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球形细胞的直径也小 于 6μ m,但其厚度增加,血红蛋白充盈好,细胞着色深,中 央淡染区消失。 (2)大红细胞(macrocyte) :直径大于 10μ m。见于溶 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也可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3)巨红细胞(megalocyte) :直径大于 15μ m。常见于 叶酸或(和)维生素 B12 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巨红细胞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血液一般检测包括血液细胞成分的常规检测(简称为血 液常规检测) 、网织红细胞检测和红细胞沉降率检测。传统的 血液常规检测(blood routine test)只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 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计数。近年来由于血液学分 析仪器的广泛应用,血液常规检测的项目增多包括血红蛋白 测定、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值测定和红细胞形态检测;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值测定和 血小板形态检测。 一、红细胞的检测和血红蛋白的测定 通过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发现其变化而借以诊 断有关疾病。 【参考值】 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见表 4-2-1。 表 4-2-1 人群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新生儿 【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2
等。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rma vera) :是一种原 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目前认为是多 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其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 可高达(7~10)×1012/L,血红蛋白达 180~240g/L,全身 总血容量也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不同程度增多。本病属 慢性和良性增生,部分病人可转变为白血病等。
7
重烧伤病人。 (9)红细胞缗钱状形成(rouleaux formation) :涂片中红 细胞呈串状叠连似缗钱状。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 球蛋白血症等。 3.染色反应的异常 染色反应异常有以下几种:
(1)低色素性(hypochromic) :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 苍白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 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 某些血红蛋白病。 (2)高色素性(hyperchromic) :红细胞着色深,中央淡 染区消失, 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球形细胞也呈高色素性。 (3)嗜多色性(多染色性,polychromatic) :红细胞呈淡 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 稍大,称嗜多色性红细胞或多染色性红细胞。正常人外周血 中约占 1%。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 盛。见于增生性贫血,尤以溶血性贫血时为最多见。 4.结构的异常 红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
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 病酮症酸中毒。 2. 绝对性增多 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 (polycythemia,
erythrocytosis) ,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 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 致。 1)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 因血氧饱和度减低所引起。 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生理性红细胞生成素 代偿性增加见于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增加 则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 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 病等。 2)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增加是与 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 胚胎瘤、肾上腺皮质腺瘤、子宫肌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
5
常呈椭圆形,内含血红蛋白量高,中央淡染区常消失。 (4) 红细胞大小不均 (amisocytosis) : 红细胞大小悬殊, 直径可相差一倍以上。这种现象见于病理造血,反映骨髓中 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在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溶血 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贫血达中度以上时,均可见某种程度 的红细胞大小不均,而在巨幼细胞贫血时尤为明显。 2.形态异常较常见的有: (1)球形细胞(spherocyte) :直径小于 6μ m,厚度增 加大于 2.9μ m。细胞体积小,圆球形,着色深,中央淡染 区消失。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自身免 疫性溶血性贫血。涂片中此种细胞约占 20%以上时才有诊断 参考价值。 (2)椭圆形细胞(e11iptocyte,oval cell) :红细胞的横 径/长径<0.78,呈卵圆形,或两端钝圆的长柱状。正常人血 涂片中约 1%椭圆形细胞。 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病人有严 重贫血时可达 15%以上, 一般高于 25%~50%才有诊断价值。 巨幼细胞贫血时可见到巨椭圆形红细胞。 (3)口形细胞(stomatocyte) :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 平裂缝状,宛如微张口的嘴形或鱼口状(图 4-2-2B) 。正常人 血涂片中偶见,如多达 10%以上,常见于遗传性口形细胞增 多症。少量可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酒精中毒时。 (4)靶形细胞(target cell) :此种细胞的中央淡染区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