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2017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全集word版有答案

合集下载

[语文导学案七年级上册]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

[语文导学案七年级上册]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

[语文导学案七年级上册]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目标】4、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

【学习重点】: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难点】: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自主预习案】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⑴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不准的多读几菜畦()桑葚()油蛉()斑蝥()锡箔()臃肿()确凿()攒成()收敛()蝉蜕()脑髓()觅食()罕至()拗()秕谷()⑵解释词语:①确凿:②轻捷:③人迹罕至:④觅食:⑤渊博:⑥宿儒:⑦鼎沸:混乱,想在锅里沸腾一样⑧高枕而卧:3、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了______个部分内容,先写____________________,后写________________。

还可以看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一、创设情境,激情投入,明确目标。

※朗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效果。

二、学案引导,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及中间的过渡段,划上记号。

写出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总体上的感受填空:()的百草园()的三味书屋①、用自己的话概述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②文中的过渡段起什么作用?③‚我‛是否知道被送到书塾去的原因?从哪里可以看出。

最后带着情感读这一段,看谁读得好。

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2、读第1段。

思考: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的意思。

‚似乎‛与‚确凿‛是否有矛盾?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品读第2段。

2017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2017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1.春【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生动描写景物的写法。

3. 领略课文朴实清新、准确生动的语言特色。

【学习重难点】1.反复朗读,感受形象,体会情感。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生动描写景物的写法。

【学法指导】1.诵读教学法。

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读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点拨法。

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第一课时【自学互助】1.教材助读(1)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毛泽东高度评价朱自清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背景资料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归来,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夫妻,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3年4月又喜得贵子,心境愉悦,所以《春》这篇文章体现出了他乐观向上的情绪。

(3)散文知识链接①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诗歌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②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

③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

所谓“形散”是指不受时空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2.自学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蓑.衣()斗笠.()..()抚摸..()抖擞鸟巢.()眨.眼()撑.伞()发酵.()朗rùn()liáo亮() hōng托() wǎn转()应和..()喉咙..()(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汇编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汇编

1.春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二、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朗润钻出嫩绿眨眼酝酿鸟巢宛转蓑衣稀疏抖擞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

()(2)比喻姿态优美。

()(3)炫耀。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三、作者简介四、整体感知1、寻找文章的画面美。

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春”写了哪些内容。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你喜欢哪一幅图,说说你的理由?3、你在文章中发现了哪些语句优美,试着说说你的理由?4、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是什么?5、你笔下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赶快拿起笔来描述一下吧,至少用上两种修辞。

2.济南的冬天一、学习目标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4.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镶响晴温情安适狭窄贮蓄着落慈善水藻澄清髻看护妇2、解释下面词语。

(1)响晴:(2)温晴:(3)安适:(4)出奇:(5)秀气:(6)着落:三、作者简介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作者写了几幅美景,你能试着给他们命名么?3、济南的冬天很美,美在什么地方?根据课文,以“济南的冬天很美,美在----------”的句式来写写你的体会。

4、比较阅读《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3.雨的四季一、学习目标1、研读文章,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感受画面之美。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带有批注,精品推荐)1 春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3.品味优美词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

(重点)4.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欣赏比喻给文章带来的美感,并运用于写作。

(难点)自主预习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

(1)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文体知识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2.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嗡()酝酿()抖擞()朗rùn()wǎn()转hōng()托静mò()jiànzhuàng()应和()风筝()liáo()亮和风细雨()铮铮铁骨()liáo()草掺和()挣扎()眼花liáo()乱3.把下列词语的意思补充完整。

朗润:。

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

文中比喻。

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是指。

宛转:形容声音。

4.朗读课文,读出感情,在你喜欢的段落中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

示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V 抚.摸.着你。

5.通读课文,完成题目。

(1)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用一个二字词语概括为盼春、 和赞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 之情。

(2)找出文中的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在课本中标出来,并体会一下句子好在哪里。

合作探究一、体会优美的情境12. 这些春景有哪些共同点?3.课文以写景为特色,除了写景,还有哪些特点?二、品味精彩的语言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各举一例说说它的作用。

示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赏析:本句综合用运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意。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全)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全)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1.《春》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诵读方法,声情并茂,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学习重难点】清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自主学习】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原名自华,号秋实,字________,原籍浙江绍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________》、《________》等。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酝酿..()黄晕.()披着蓑.()涨.起来()宛.转()应和.()戴着笠.()抖擞.()【设问导读】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并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得热情洋溢,有滋有味,有情有境。

3.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

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4.想一想:《春》中描写了春天的哪几种代表性的事物?文章依次描写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巩固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迷藏.()宝藏.() A zàng B cáng(2)散.步()散.在草丛里() A sǎn B sàn(3)薄.烟()薄.弱()薄.荷() A bî B bï C báo(4)应和.()和.解()和.面()和.稀泥()A hã B hâ C huî D huï2.给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含义(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上)答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上)答案

七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参考答案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课前热身】觅韵魅慕一、【基础达标】1.周树人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朝花夕拾》《野草》《呐喊》《彷徨》《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等2.qí shèn xī shuài suǐ máo cuán línɡ yuān3.秕喉儒颊凿绣塾鉴4.略5.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第九自然段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二、【设问导读】1.乐园因为年代久远,记忆模糊,所以用“似乎”;但对乐园里的野草记忆深刻,所以用“确凿”。

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怀念之情。

2.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写的。

“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到“鸣蝉”“油蛉”“蟋蟀”到“长的草里”“夏夜乘凉”到“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3.第二自然段首先写景详略得当,讲究主次;其次写景顺序井然:由静物到动物,再到静物;由高到低再到高;第三观察景物仔细,抓住景物特征描写;还有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4.不是。

因为长得草里,有一条赤练蛇,“我”自然而然联想起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5.欲扬先抑的写法6.写了“我”的种种猜测,表达了对家里人做法的不理解和对百草园无限留恋之情。

【问题研究】略三、【自学检测】1.略2.(1)排比(2)比喻3.C 4.略5.(1)长吟伏窜低唱弹琴(2)C (3)A (4)略四、【巩固练习】【课外连接,直击中考】1.(2分)在超市做保洁的母亲,为了儿子读书,谦卑而勤奋工作却遭到主管的训斥。

2.(3分)外貌描写,既表现了这位母亲的贫穷和低微,又表现了这位母亲的自尊与自爱。

3.(4分)身份低微,收入微薄,生活在社会底层,不被人重视。

4.(7分)(1)“尴尬”一词准确地表现了老妇人多次问话之后没人回答的难为情,“爬满”一词表现了老妇人“失望和忧伤”的程度之深。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子俩淳朴善良的笑容带给大家的感动。

2017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部编本)

2017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部编本)

2017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部编本)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1.《春》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诵读方法,声情并茂,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学习重难点】清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自主学习】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原名自华,号秋实,字________,原籍浙江绍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________》、《________》等。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酝酿()黄晕()披着蓑()涨起来()宛转()应和()戴着笠()抖擞()【设问导读】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并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得热情洋溢,有滋有味,有情有境。

3.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

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4.想一想:《春》中描写了春天的哪几种代表性的事物?文章依次描写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巩固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迷藏()宝藏()AzàngBcáng(2)散步()散在草丛里()AsǎnBsàn(3)薄烟()薄弱()薄荷()AbòBbóCbáo(4)应和()和解()和面()和稀泥()AhéBhèChuòDhuó2.给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含义(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导学案是学生很好的指导教师,通过导学案学生可以明确了解学习目标,掌握学习七年级语文的重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仅供参考。

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一)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预习流程:鸟瞰:说一说: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解剖:读一读:1、“山”和“海”两个意象的含义是什么?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精彩品赏:品一品: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5、“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相关链接:想一想:“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生活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

把困难踩在脚下,他是垫脚石;把困难举在头顶,它是灭顶石。

只要信念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山民/韩东小时候, 他问父亲"山那边是什么"父亲说: "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山, 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 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他想, 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 但十分遥远所以没等他走到那里就会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到他死的时候儿子就长大了儿子也会有老婆儿子也会有儿子儿子的儿子还会有儿子他不再想了儿子也使他很疲倦他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象他那样想过不然, 见到大海的就是他了一课一得:悟一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如: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卧薪尝胆,闻鸡起舞……一个个执着的故事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二)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学习目标:1、复述故事经历2、题目含义,体会作者写作意图3、深刻句子的含义,缘事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全集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1 春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2、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重点: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

难点:学会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修辞。

第一课时一、预习成果展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ùn()wǎn()转酝酿()()liáo()亮hōng()托应和()()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比喻姿态优美。

()(4)舒展、活动。

()3、本文作者(),字(),是我国现代著名()家、诗人,民主战士。

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

设题意图:七年级新生仍然有识记字词的任务,此题加强记忆,巩固字词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朗读2、自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_______春第二部分(第2-7段):_______春宏观勾勒(第2段):具体描绘(第3—7段):春_____ 图、春______图、春______图、春_____图、春_____图第三部分(第8—10段):_______春3、用简洁语言概括全文:提示:每个层次总结一句,概括格式:人(物)+事件我盼望的春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考讨论具体分析:1、再读课文,寻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在课本上勾画。

2、简单谈谈某个句子为什么生动形象。

提示: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子的修辞、词语的使用等方面入手。

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引用、反复、排比等,优秀词语可以找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

3、小结:排比的作用: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反复的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四、课尾检测: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简析其表达效果。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2、背诵优秀段落。

学习过程:师生互动小组讨论一、朗读课文,选择段落进行写景简析。

1、春风:(1)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2)作者从哪些感觉写春天的风?(3)春天的风有什么样的特点?2、春雨:(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2)作者还写了雨中的什么景物?是用了什么方法、顺序?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呢?(3)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小结:写景时,要抓住事物特点,饱含感情,多方位调动感官,多使用多种修辞,才能写得生动形象感人。

二、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反复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三、课尾检测:(一)课内阅读: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酝酿”一词的原意是:_______,本文指___________________,还经常用来比喻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出自________ ________,杨柳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整个诗句运用了______ _的修辞方法,“杨柳风”运用了______ _的修辞方法。

3、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声、难以捉摸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形、味、声俱全。

请给本语段划分层次,并说说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观察、描写春风的?4、这段文字突出表现了春风()和()的特点。

(二)古人描写景物,由于观察入微,写了许多佳句。

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

试指出下列写春的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人体感觉的哪个角度写的。

1、春风又绿江南岸()2、两个黄鹂鸣翠柳()3、踏花归来马蹄香()4、一枝红杏出墙来()5、处处闻啼鸟()6、天街小雨润如酥()四、背诵并默写课文2《济南的冬天》教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识记作者和代表作品,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识记作者和代表作品,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合作交流法.【知识链接】1.走近作家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

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

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

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2.写作背景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

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济南()伦敦.()()暖和.()发jì()看.()护妇镶.()嵌露.()出狭窄.()水藻.() zhù()蓄2.文学常识:老舍(1899~1966),原名______,字______。

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现代著名作家。

是语言大师,被誉为“____________”。

著名作品小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戏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话剧《___________》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3. 本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由“天气”写起,通过济南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对比,写济南的冬天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突出济南冬____________ ”的特点,赞美它是个宝地。

4. 第二段开始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 ____________ 的描写。

5. 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用____________ 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6.作者紧扣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__________ 的山,次写的____________山,再写城外____________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7.第五段是写冬天的____________,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___________之清澈、透明。

二、【合作探究】:1. 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2.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几幅动人的图画)?3. 作者是怎样描写济南冬天的山的?三、【达标检测】:1. 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美景。

B、文中描绘了如下几幅图画:阳光下济南全景;冬日山景;清亮的水色。

C、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色,流露出自己的赞美之情。

D、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反衬出北平、伦敦、热带三处令人讨厌的气候。

2.《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___________(体裁),本文作者: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人。

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作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剧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文中作者把济南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依次描绘了冬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济南冬天______________的特点。

文中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写的。

四、【课堂总结】:本文你学到了什么?五、【拓展训练】:1. 你能选出下面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吗?()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C.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D.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2.本文紧扣了济南冬天的“______”这一特点,赞美的是___________(A、济南的冬天 B、冬天的济南 C、济南冬天的美景)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__________之情。

3.《济南的冬天》作业检测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响.晴(xiǎng)安适.(shì)贮.藏(chǔ)慈.善(cí)B. B.水藻.(zǎo)温情.(qíng)澄.清(chãng)绿萍.(píng)C.发髻.(jì)镶.嵌(xiān)狭.窄(xiā)宽敞.(chǎng)D.肌.肤(jī)着.落(zháo)地毯.(tǎn)秀.气(xiù)2.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