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孟子》选读3仁者爱人仁义礼智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合集下载

《论语》《孟子》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孟子》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孟子》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孟子》选读教案专题三:仁者爱人课题:《仁者爱人》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仁义礼智”,请问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进入下一课内容的学习。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君子之道二、初读感知1、识记:輗()軏()惮()硁()狷()筲()便()狎()弟同“悌”2、初步感知:孔、孟在文中提出了哪些君子之道?三、读析、讨论、质疑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君子不器:君子不要做一个器具。

意指器物各适其用但不能相通,君子则注重修养道德,成就通才,用无不周。

(2)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大车指的是牛车。

(3)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

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把“如”解释为“类似”。

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6)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

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7)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

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8)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

比喻器量狭小的人.(9)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10)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11)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

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论语》和《孟子》》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论语》和《孟子》》

名句默写备考指导——以历年高考有关《论语》名句默写为例教学目标一、模拟高考,把握高考答题要求。

二、关注《论语》,熟记、会默有关名句。

三、掌握有效积累名句的一些做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二、微高考练习要求:1.按高考要求完成练习《历年高考名句默写题汇编》:填写个人信息——开始答题——检查——结束答题。

2.时间15分钟。

三、以《论语》名句为例进行备考指导1《考试说明》要求: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名句不限于教材如何解读?2识记要求音形义结合举一反三由少到多,从多到少勇于取舍3默写要求速度要紧读清题目书写正确看准语境四、小试牛刀1.子曰:“_____________,必有邻。

”(《论语•子罕》)2.其身正,_____________;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3._____________,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4.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

(《论语•泰伯》)5.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子罕》)6.子曰:“默而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7.礼之用,______________。

(《论语•学而》)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学刘立忠)。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3仁者爱人君子之道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3仁者爱人君子之道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君子之道【画面描述】左侧画面是一位戴着眼镜的领导推出了一个工厂,工厂有个“污染化工企业〞标牌,一个管道正在排泄污染物,把“富〞下的“田〞字给冲走了。

右侧,一对男女戴着口罩慌忙逃离。

【寓意点评】挖苦某些地方不顾污染引进企业致富导致环境遭到破坏的社会现象。

第1步识记通假——微妙无穷方块字乡党称弟焉(“弟〞同“悌〞,尊敬兄长)第2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君子不器.(名词作动词,做器具)(2)友.直,友.谅,友.多闻(名词作动词,与……交友)(3)主.忠信(意动用法,以……为主、亲近)(4)乐.节礼乐(意动用法,以……为乐)(5)君子病.无能焉(意动用法,以……为病,惭愧、担忧)(6)乐.多贤友(意动用法,以……为乐)第3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敢问其次..古义:再次一等的。

今义:第二。

第4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其何以行之哉(宾语前置)译文:它如何能走呢?(2)不辱君命(被动句)译文:不使君主的使命受到侮辱。

(3)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宾语前置)译文: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

(4)何足算也(宾语前置)译文:算得什么呢?(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状语后置)译文:君子懂得的是义(或“君子对义懂得〞),小人懂得是利(或“小人对利懂得〞)。

孔子眼中的君子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孔子说的“君子〞、“小人〞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身份,贵族和有地位的人是君子,奴隶和没有地位的人是小人;一种是道德,道德高尚的人是君子,道德低下的人是小人。

“君子〞,在孔子看来,过去的贵族,不但血统高贵,有身份地位,也有道德学问和君子风度。

但当时的贵族不一样,往往只有身份地位,没有道德学问和君子风度。

因此,他为“君子〞赋予了新的含义,即有道德学问,却不一定有身份地位。

应当博学多识。

19.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那么之一。

20.阐述了“义〞与“利〞的辩证关系。

21.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

22.孔子观念中的“士〞。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3仁者爱人仁义礼智课件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3仁者爱人仁义礼智课件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 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 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 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何谓“仁”?仁者,人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 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易也。凡 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 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 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4.文章第十五至十七章,孟子对孔子的“仁义礼智”理论作了 怎样的丰富和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 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 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 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 琢磨透了,就叫“智”。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孔孟所讲的道德是从人的生命中体验出来的,而不是说教。
阅读课文 10~14,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假子舟有楫勇者而,.无非义能为水乱也,而.绝江河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3仁者爱人我欲仁斯仁至矣课件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3仁者爱人我欲仁斯仁至矣课件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2.孔子说:“财富与权贵,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 法去得到它,君子不能安处。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 用正当的方法去抛掉它,君子不能背离。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 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连吃完一顿饭的时间都没有离开过仁德。就 是在仓促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 和仁德同在。”
4.从第九章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孔孟所说的人性的最高境界是 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九章可以看作本板块的总结。孟子说:所谓“仁”, 意思就是“人”。“人”和“仁”结合起来,就是所说的“道”。 所以,儒家之仁,在文 1~4,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 ②不 不以 以. .其 物道 喜, ,得 不之 以不 己去 悲也 B.① ②其 为.为 之.仁 ,矣 则难者亦易矣
C.① ②有 臣能 从一 其.日 计用其.力于仁矣乎 D.① ②不 今使 虽不 死仁 乎.者 此加乎.其身
——《论语·阳货第十七》
8.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却不用仁德对待它;对 于百姓,用仁德对待他,却不亲爱他。君子去亲爱自己的亲人并由 此亲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孟子·尽心上》 9.孟子说:“‘仁’的意思就是‘人’。‘仁’和‘人’合并 起来说,便是‘道’。”
——《孟子·尽心下》
仁者爱人
我欲仁,斯仁至矣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 2 人的起点 良知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 2 人的起点 良知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良知【画面描述】图片以现实中一个掩面痛悔的人为背景,主体是一个大大的“贪”字,造型是一个瘫坐于地的人,因贪念被囚高墙,脚戴镣铐,后悔哭泣。

画面中心突出,采用形象化的“贪”字揭示贪念的后果,警醒世人。

【寓意点评】贪欲等于自毁,请勿铤而走险。

第1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2)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3)搏而跃.之(使动用法,使……跳起来)第2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古义:以(之)为,让(它)成为。

今义:认为。

(2)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古义:上天生育。

今义:天然生成的。

(3)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古义:懂得道。

今义: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

第3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其良能也(判断句)译文:这是本能。

(2)亲亲,仁也(判断句)译文:亲近父母是仁。

(3)决诸东方则东流(状语后置句)译文:从东方开了缺口便向东流。

(4)无他,达之天下也(省略句)译文:这没有其他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可以通行于天下。

“性善论”和“性恶论”综观人性论,主要有两个声音,那就是“性善论”和“性恶论”。

人性论的核心问题是:人的本性是什么?而“性善论”和“性恶论”分别给出了善和恶这两个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答案,并且争论了两千余年未有结果!“性善论”和“性恶论”的核心观念分别是善和恶,所以何为善、何为恶的问题显然尤为重要。

经思考后不难得出,自然界是不存在善和恶的,弱肉强食——所谓欺负弱小而畏惧强者,并不算是恶,但若是放在人类社会,这就是恶了,所以可以说,人作为自然生物,其本性中是不存在“善”和“恶”的,“善”和“恶”是人的社会属性。

而人类社会中有被普遍认同的心理和行为标准,就是价值观,或称为道德。

抢夺,是违背道德的,是恶的;奉献,是符合道德的,是善的。

这就是“善”和“恶”,“善”和“恶”体现出各种限制性,具有无常性,也就是说,“善”和“恶”并不是绝对的,而又如何能被视为人的绝对本性呢?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说由“性善论”和“性恶论”组成的人性论并非是在认识人性,而是在主张人性。

苏教版-选修 《〈论语〉〈孟子〉选读》-仁者爱人-仁义礼智 市赛一等奖

苏教版-选修 《〈论语〉〈孟子〉选读》-仁者爱人-仁义礼智 市赛一等奖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去、贼、恶、焉)和有关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深刻理解孟子的“性善论”,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重点讲授第1则、6则。

2.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

三、教学难点1.理解“性善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2.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相隔时间久了,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一句相信大家都知道。

对了,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大师提出的,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同学们,还记得512汶川大地震吧,几秒钟的时间一座城市化为废墟,多少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各行各业的人们纷纷捐款,解囊相助,时刻关注着四川人民。

那我想问一下,他们、你跟四川的同胞是亲戚吗?是朋友吗? 认识吗?——不认识,那你们为什么会捐款捐物,甚至留下了泪水呢?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同情的心理,也就是侧隐之心。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

(二)预习检测1.读准下列字音孺()子怵惕()()羞恶()之心强()恕而行不如荑稗()()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庶民去之,君子存之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3)若火之始然。

4.翻译句子(1)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3)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4)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三)关于“性善论”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那“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桥梁。

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四端说”。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夫子自道》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夫子自道》

夫子自道教学目标:1疏通字词、理解课文。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以及他们这种为人与境界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教学过程导入:司马迁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至圣”等语言表达对孔子的极端企慕和敬仰之情。

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司马迁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高度赞扬了孟子的“仁政”“仁义”思想。

孔孟是我们民族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我们民族思想的启蒙者和性格的塑造者。

《论语》《孟子》记载了孔孟的言行、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充满了人生的智慧,是中国人的必修读本,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式经典。

这门学科不仅提供知识,更提供了人生智慧。

《论语孟子选读》一直是我们高中课本的保留篇目。

今天我们要学习《论语孟子选读》的第一课《夫子自道》。

这本书一共有《从孔子到孟子》《人的起点》《仁者爱人》《修养的境界》《学问之道》《人与文化》《天下国家》《立言》《儒家之道》《研究论孟》10个部分。

“夫子自道”自然是先哲们对自己学说中的核心问题进行阐释,微言大义。

一、你预习了吗?(1)通假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尔同耳,罢了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嘑同呼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激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一直(2)词类活用饭.疏食,饮水名作动,吃饭敝.之而无憾使动用法,弄坏老者安.之使动用法,使……安逸(3)古今异义子路不对..古义:不回答今义:不正确,错误其为人..也古义:做人今义:做人处世接物二、你读懂了吗?读课文并概况各节主要内容。

(1)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2)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

(3)孔子坦言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而是非常好学。

(4)孔子安贫乐道,不求不义之富贵。

(5)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

(6)孔子以君子之道自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孟子》选读3仁者爱人仁义礼智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画面描述】现代都市社会的背景下,一双手臂捧出写有“陌生人”字样和微笑神情的一颗大大的爱心,对方拿着带有问号的放大镜,用吃惊的眼神满脸疑惑地看着,身体还本能地后仰。

【寓意点评】增强互信,利人利己,营造和谐社会。

第1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孙以出之(“孙”同“逊”)(2)君子义以为上(“上”同“尚”,尊尚)第2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形容词作名词,捣乱的事情)(2)旷.安宅而弗居(使动用法,使……旷)第3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察于人伦..古义:人之常情。

今义: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道德关系以及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

第4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仁,人之安宅也(判断句)译文:仁是人类最安适的住宅。

(2)义,人之正路也(判断句)译文:义是人类最正确的道路。

(3)动之不以礼,未善也(状语后置)译文:不按礼的要求动员百姓,是不够好的。

(4)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状语后置)译文:舜了解万物的道理对人类的常情了解。

(5)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省略句)译文: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窘困中。

(6)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省略句)译文: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何谓“仁”?仁者,人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信者,人言也。

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

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

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本板块所选章节的主要内容是:10.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

11.孔子“智者”和“仁者”的内涵。

12.成为君子的途径和方法。

13.怎样处理“仁”和“智”的辩证关系。

14.论述了“勇”和“义”的辩证关系。

15.“仁”和“义”是人们行为的准绳。

16.“仁义礼智”之心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感情。

17.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1.你是怎样理解“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智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到处流动,所以他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广泛的,如果思想意识不活动,就好像死水一潭,也就谈不上有智慧了。

而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宁静而有涵养,不易冲动发怒,所以寿命就要长一些。

2.第十二章中,孔子认为成为君子应有怎样的特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成为君子应有的特质: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

朱熹解释说:“义者,制事之本,故以为质干。

而行之必有节文,出之必以退逊,成之必在诚实。

”3.结合第十三、十四两章,指出孔子说明了“仁”、“义”、“礼”三者有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在孔子看来,“仁”是人的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义”是评判事情的价值准绳。

“仁”、“义”、“礼”是一个整体。

孔子认为,“义”为最高原则,一个人是否知“仁”,是否知“礼”,都是以是否知“义”为最终裁决的。

一个人如果不知“礼”,人就会变得野蛮;如果没有“仁”,就会变得残忍;如果没有“义”,人就没有处事原则,轻则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重则犯上乱下,颠倒秩序,破坏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4.文章第十五至十七章,孟子对孔子的“仁义礼智”理论作了怎样的丰富和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孔子讲“仁”,孟子讲“仁义”。

在第十五章中孟子认为,“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意思是“仁”是人们最安全的住所,“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

又进一步说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第十六章中孟子从最基本的人伦关系上引导人们施行“仁义礼智乐”:“仁”的实质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是明白这两方面的道理而不背离;“礼”的实质是在这两方面不失礼节、态度恭敬;“乐”的实质是乐于做这两方面的事,快乐就产生了;快乐一产生就抑制不住,抑制不住,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第十七章中进一步指出,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它。

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施行仁义。

这里,孟子用比喻的手法,列举圣人的事例,阐明“仁”与“义”这对最重要的范畴,把儒学重要的内涵提炼总结出来了,对后世影响很大。

孔孟所讲的道德是从人的生命中体验出来的,而不是说教。

阅读课文10~14,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C.⎩⎪⎨⎪⎧ 属予作文以.记之而告以.成功D.⎩⎪⎨⎪⎧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解析] A 项,均为连词,表转折。

B 项,副词,表出乎意料,竟然;副词,确认判断,是、就是。

C 项,连词,来;介词,把。

D 项,连词,并且;介词,因。

[答案] A“而”的用法分类用法具体用法解说用法举例连词并列关系不译或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递进关系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图穷而匕首见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假设关系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代词只用做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10.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窘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仁德心便不安),聪明人利用仁(他认识到仁德对于他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实行仁德)。

”——《论语·里仁第四》11.孔子说:“聪明的人乐于水,仁人乐于山;聪明人爱动,仁人爱静;聪明人快乐,仁人长寿。

”——《论语·雍也第六》12.孔子说:“君子(对于事业),把合义为原则,依礼节来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语来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

真的是位君子呀!”——《论语·卫灵公第十五》13.孔子说:“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不能保持它,就是得到,一定会丧失。

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能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百姓也不会认真(地生活和工作)。

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能保持它,能用严肃的态度来治理百姓,不按礼的要求动员百姓,是不够好的。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14.子路问道:“君子尊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认为义是最可尊尚的,君子只有勇而没有义,就会做祸乱的事情。

小人只有勇而没有义,就会做强盗。

”——《论语·阳货第十七》15.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出言破坏礼义,这便叫作自己残害自己;自己认为不能以仁居心,不能由义而行,这便叫作自己抛弃自己。

仁是人类最安适的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道路。

把最安适的住宅空着不去住,把最正确的道路舍弃不去走,可悲得很呀!”——《孟子·离娄上》16.孟子说:“仁的主要内容是侍奉父母;义的主要内容是顺从兄长;智的主要内容是明白这两者的道理而坚持下去;礼的主要内容是对这两者能合宜地加以调节,又能适当地加以修饰;乐的主要内容是乐于做这两件事,快乐就会产生了;快乐一产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孟子·离娄上》17.孟子说:“人和禽兽不同的地方只那么一点点,一般百姓丢弃它,君子保存了它。

舜了解万物的道理对人类的常情了解,于是从仁义之路而行,不是把仁义作为工具、手段来使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