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8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8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8篇篇一:课时篇一学习内容:1、转换角色,学习写作。

2、课文第4—6自然段学习目标:能仿1—3自然段,以朝鲜人民的身份进行有关内容的写作;用感悟自解4—6自然段。

学习方法:多媒体辅助,创设情景,以写促学。

理论依据:《新课标》要求综合活动理论情景教学理论具体步骤:篇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二《14、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从内容上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以请求的语气开头,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最后抒发感情,以反问的语句结尾。

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最后三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所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特殊环境下的事件,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局限,对于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会有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注意对背景的介绍,以及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再见了,亲人 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 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亲人与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爱亲人的情感。

2.介绍家庭成员的称呼及其在家庭中的角色。

3.学习家庭成员的关系,了解彼此之间的互动和依赖。

4.培养学生家庭观念,加强家庭内部的温暖与和谐。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图片或手绘家庭树模型、卡片或照片等。

2.学生准备:书包、图书或读物、笔记本及笔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活动(5分钟)1.教师通过呈现一张关于亲人的图片(如家庭合照),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思考,并引出新课主题。

2.教师与学生进行亲切问候,营造亲近的课堂氛围。

第二步:呈现家庭称呼的介绍(10分钟)1.教师介绍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并展示相应的图片或手绘的家庭树模型,解释每个称呼的含义和角色。

2.引导学生观察家庭树模型,了解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身份。

第三步:学习亲人的重要性(15分钟)1.教师通过故事、诗歌或画面等方式,向学生传递亲人的重要性和关爱亲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体会到亲人给予的温暖和爱,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第四步:小组合作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亲人对自己的影响和意义。

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或发表自己的观点。

3.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学生思考家庭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促使他们思考如何更好地与家人相处。

第五步:画出自己的家庭树(25分钟)1.教师发放画纸、彩色笔等绘画工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画出自己的家庭树。

2.学生可以用图片或者其他图形代替家庭成员的头像。

3.教师可以辅导学生如何画出清晰的家庭树,帮助学生理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第六步:展示和分享家庭树(15分钟)1.学生依次展示自己画的家庭树,并用简短的语言介绍家庭成员的关系和自己对家人的感受。

2.其他学生可以提问、评论或分享自己的家庭情况。

3.教师以鼓励和肯定的态度回应每个学生,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第七步: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亲人与家庭的重要性。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十二个生字,能读写相关的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体会重点语句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准备】抗美援朝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了解抗美援朝的故事吗?谁来谈谈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指名回答。

)板书:再见了,亲人二、初读感知1、默读课文,看看文章讲了什么事情?读后同坐交流收获。

2、检查识字情况。

三、精读感悟,体会情感1、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认真读课文,看看从中有什么发现?2、同坐交流,课上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大娘洗衣、送打糕、救伤员失去小孙孙,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关心和爱护,感受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条件是多么的艰苦,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的血的代价。

例如:小金花、大嫂等人物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亲情,真情,体会到志愿军为了帮助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朝鲜的土地上浴血战斗,流血牺牲的崇高国际主义精神。

四、质疑问难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提出不懂得问题。

1、您为我们付出了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⑴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大嫂的腿被炸弹炸掉。

⑵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情谊,其效果胜过了陈述句。

2、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五、品读课文,体会情感学习了课文,大家一定有自己喜欢的内容,想不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1、指名朗读。

2、说说自己喜欢这部分内容的原因。

3、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读的优点与不足。

(多让学生参与读书活动。

)六、拓展延伸课外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七、作业设置摘抄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再见了,亲人大娘小金花朝鲜人民──志愿军大嫂真挚情谊──国际主义精神用音乐奠基调篇二播放乐曲《西风颂》,学生简、速学此曲。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再见了,亲人》教案篇1一、课题直接引入1、课前激qing:今日来听课的老师多吗?紧急吗?紧急是没自信的表现。

不用紧急,你只要静下心来读书仔细思索大声朗读英勇发言就能让听课的老师对你刮目相看,有自信吗?2、板书课题:今日我们来学习《再见了,亲人》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下,我听听你们感情怎么样?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再读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你一边跟他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要快点)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说?(比前面激扬)列车已经走远,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终一次深情地召唤:(读声较高,声音悠长)3、小结:同样一句话,不怜悯况下读法就不同。

二、初读后谈体会,整体感知1、读前提要求,让同学明确读时需要做什么课前读了吗?再读读好吗?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读完要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力量,也是一个习惯。

或者是对课文的内容,或者是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

不能读完一句话没有。

读完可以先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

2、同学读书老师巡察3、沟通体会感受老师引导。

4、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记住了等听完后看能不能解决掉啊5、师问:我问一个,你们想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恋恋不舍)为什么恋恋不舍?由于他们是亲人呀6、由“亲人”引起辩论有道理也好像没道理,什么样的人是你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

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跟朝鲜人民是亲属吗?有血缘关系吗?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

那怎么说再见了亲人呢?想跟我辩论吗?三、深化理解体会表情达意(主要学习第一部分)1、提出要求建议,引导有目标的读我盼望你们做其次轮阅读,这回的要求多了,认真听好。

一边读一边抓什么来读呢?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都写了哪些事实,有的刚才已经提到,再认真看看这些事实蕴含什么道理,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你得理解它,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讲给我听,说服我。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一、我会感受。

读了课文,我感动于();感动于();感动于()。

二、辨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担心()阻击()焦急()供应()故意()支持()侦察()崎岖()反义词:唯一()温暖()困难()支持()慌张()伤心()清楚()暂时()三、辨别句式,再照样子写一句。

(陈述句感叹句疑惑句)(1)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2)小敏,你怎么还不回家呢?()()(3)您知道我们缺少素菜,就挎着篮子上山去挖野菜。

()()(4)你说,我们会不会忘记你的恩情呢?()()四、语文营养菜(填上不同的yi字)。

气候()人心旷神()化险为()自信不()转()阵地()惑不解()然自得礼()之帮《再见了,亲人》的教案篇二【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精读其中一段(按学生要求)。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1、领悟作者选择典型材料表达中心的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伟大的。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明确重点1、复习导入:(结合前节课的板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作者在千万个送别的人群中,选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劝慰”(板书)她们不要难过,“回忆”(板书)她们与志原军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2、交代任务:那么,通过这些典型事例,如何表达文章的中心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重点,以读为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读悟学法、理解重点1、了解学生,确定精读重点:⑴自由快速浏览前三个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

⑴你最受感动的是哪段?(按多数意见)2、精读重点段:⑴提出要求:(屏幕显示)细读这个自然段,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通用16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通用16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通用1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1课文分析:《再见了,亲人》选自随军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课文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浓郁。

既是一篇出色的语言文字训练教材,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情感陶冶和心灵净化的优秀教材。

达成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2、理解最能表达真情实感的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并体会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会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

设计特色:1、巧用情境教学法,渲染情境,激发情感共鸣:这篇文章所叙述的事件距今已近半个世纪,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较大的距离。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本设计充分创设情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2、运用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读中悟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浓郁。

宜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在读中理解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友谊;在读中感受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3、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课文前面的三个自然段结构层次相同,因此可采取举一反三的方法,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总结学法,再迁移学法,指导自学第二、三自然段,培养自学能力。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教学目标篇一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近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惟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并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展示学法,学习第一自然段篇二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老大娘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情?2、创设情境,感受真情(1)自由朗读,画处最令自己感动的的段落或者是语句,并抓住重点词语细细体会。

(2)全班讨论交流。

(自由谈体会)(3)感情朗读。

是啊,素不相识的老大娘,虽然不是志愿军战士的母亲,但是却向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

因此,在离别的时候,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学生说)3、迁移学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总结学法,归纳:①自由朗读,划句子。

②)读重点句,谈感受。

③感情朗读,体会真情。

(2)按以上学法,展开小组合作,学习2、3自然段。

4小结: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的事迹感人肺腑,志愿军战士怎能忘怀呢?是啊,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度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这血与肉凝结成的深情厚谊怎么能不感天动地?怎么不牵肠挂肚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和他们一起与朝鲜人民话别,让我们齐声朗读再见了,亲人!教学重点与难点:篇三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为了说明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安排了哪些典型材料,这些材料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领会中朝人民的友情,使学生产生共鸣。

教学过程篇四1.研读第1自然段。

①这一段写谁来送别?②课文中哪句话最能看出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不忍离别?③从哪些事看出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谊?(2)讨论以下思考题,再深入理解。

①比山还高比海学深的情谊说明什么?把这句话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比较着读一读,课文用反问的形式结束这一段,好在哪儿?②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课文中雪和炭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呀?③惟一是什么意思?大娘为什么宁愿舍去惟一的亲人也要救战士?(3)小结,指导朗读。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7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7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7篇再见了,亲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练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教学重点1.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什么样的人可称为亲人?通过讨论,使同学们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关系。

(有血缘关系的,有亲戚关系的;经常住在一起的;有救命之恩的)志愿军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看作亲人呢?我们认真学习《再见了,亲人》就能理解在这篇课文中亲人的含义了。

(二)检查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

2.注意字音、字形。

3.解释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有些词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

暂时:短时间。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忘怀:忘记。

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进攻或逃跑。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唯一: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同归于尽:一同死亡和消灭。

金达莱:朝鲜常见的一种花。

在我国称杜鹃花,也叫映山红。

代价: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付出相当的物质和精力。

课文中指朝鲜大嫂为了帮助志愿军而失去了双腿。

血泊:大滩的血。

片刻:一会儿,时间很短。

打糕:用大米或江米做成,是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刚强:不怕困难或不屈服于恶势力。

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耗,指坏的音信或消息。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侦察: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的活动。

深情厚谊: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情谊:互相关怀、爱护的感情与友谊。

4.辨析词义,找出近义词、反义词。

(1)近义词刚强(坚强)战役(战争)温暖(暖和)代价(价值)看守(看管)侦察(探查)(2)反义词温暖(寒冷)刚强(软弱)崎岖(平坦)片刻(长久)唯一(众多)噩耗(喜讯)5.区别形近字,按字义组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再见了,亲人
一、引入:
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

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号召,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他们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3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

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几十万,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到八年了,也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送行的人成千上万,那场面十分感人。

想重温那感人的一幕吗?
今天咱们一起来看21课再见了,亲人(示课件:题目)板书,齐读。

它与原来的课题有什么不同?谁对谁说的?(板书: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再见”什么意思?(再次相见,美好的愿望)
咱们带着这种渴望再次相见的美好愿望,再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
1 谁能举例来说说什么人是你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

)文中的亲人又指谁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象课文向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中的志愿军是中国人,大娘,小金花,大嫂等朝鲜人民是朝鲜人,有血缘关系吗?他们是亲属吗?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亲人吗?
不是亲人(板书)可为什么作者说“再见了,亲人”呢?
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呢?
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画出令你动情的片段,勾画出来,写写你的体会。

小结:看得出,同学们读的非常认真,动情,这篇文章也确实很感人,下面就把你的体会交流一下。

2 交流
先从志愿军跟大娘告别的部分开始。

(1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
回忆的时候,就应该和平常讲话不一样。

做打糕,送打糕时有可能会发生什么?联系前文(这么大年纪)书上没有的他想到了。

(2 “八年来,您给了我们……”这么读,慢点读。

要有一种怀念的心情(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离开了爸爸妈妈,但大娘给了他们非常的慈母般的温暖)从血缘上说不是亲人,可是八年了,八年多这样慈母般的关怀,他们实际上已经变成亲人。

八年来,还可能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3 “我们还记得……唯一的亲人。

“唯一的亲人“,大娘的其他亲人是不是不在身边?要用十分崇敬而又沉痛的情感来读。

读懂文字后面的东西,很重要的读书方法
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八年的时间,像慈母一般地照顾、爱护志愿军的一位老大娘,一直爬着山坡,走啊,送啊,一直和志愿军依依不舍。

所以志愿军怎么说(齐读):“大娘,……几夜没合眼了。

(不要那么伤心,而是一种尊重,一种怀念,一种关心,一种感激。


no2 刚才大家用这种方法抓事实谈体会,抓得准,读得好。

告别的这三段表达方式相同,结构相同,用刚才的方法交流跟小金花和大嫂告别这两段你们一定比刚才找得更准,读得更好,再看跟小金花告别的部分。

1 “那一回,侦察员老王……鬼子看守着。

”不顾个人的安危是吧,对!两个人对一个班,很有勇气。

2 “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妈妈。

可是等来的却是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

(指导“噩”的写法)
3“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怎么落泪了呢?
这里我有一个想不明白的地方,她不忍和志愿军分别,所以掉泪了,那么她妈妈牺牲了,她就不伤心吗?那时怎么没哭啊?她想哭不想哭?但她没哭,她的眼泪流到哪去?流到心里,流到心里变成什么了?变成了仇恨,变成了力量。

但你怎么知道变成了仇恨?因为书上写着“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齐读) 向大家喊还是自己给自己下决心。

有没有注意描写小金花动作的短语。

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再读。

你们仔细体会。

咬牙切齿地,把仇恨咽在肚里。

攥紧拳头去读。

大家读。

为什么哭?和志愿军的感情太深了。

她经常和志愿军在一起聊天,在一起战斗,还给志愿军唱歌,“小金花,不要哭了,”我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吧。

小结:小金花告别时的眼泪让我们感觉到了浓浓的亲情。

大嫂又是如何让我们感受亲情的呢?
No3这一部分,我听听你们读,就知道你们是不是把大嫂当成了亲人。

齐读。

再读最后一句
三升华
过度:大嫂为我们挖野菜炸伤了双腿,驾上了双拐,大娘为救我们的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小金花妈妈为救侦察员老王失去了生命,他们为什么对志愿军这么好?结合文章叙述。

结合你搜集到的抗美援朝的资料,举例说说好吗?
小结:为了抗美援朝,无数志愿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

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抗美救国流血牺牲,是亲人。

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也付出了血的代价,是亲人;他们的血都流在一起,所以我们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8年的朝夕相处,使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如今就要分别,
看,站台上,志愿军跟朝鲜人民一边握手一边告别:“再见了,亲人”
列车即将启动,志愿军正向朝鲜人民挥手告别:“--”朝鲜人民也频频挥手致意:“--”
列车开动了,许多朝鲜人民跟着列车边跑边喊:“再见了,亲人!”
看着站台上的朝鲜亲人,看着这片中朝两国人民的鲜血染过的土地,我们的志愿军激动地高喊:“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隆隆向前,战士们还在诉说着自己的心愿——(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 列车越驶越远,战士们从心底发出呼唤——(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
让我们带着对亲人的不舍,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再读。

总结:车轮滚动,它满载着志愿军向远方驶去,可是朝鲜人民还是不愿离去,看着火车远去的背影,在心里一遍一遍的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志愿军战士翘首回望,已然看不到朝鲜亲人的影子,可心里还是一遍又一遍的呼唤着:再见了,亲人!”
这篇课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
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是叙事抒情散文,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注重学法和写作方法的指导。

如师导: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学生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但不会表达。

再如结尾处的几次引读,学生的情感高涨,但是,读的效果并不好,学生的情感不会表达和释放。

是因为学生大了不善于表白,还是老师的情感不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