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就开化学课

合集下载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解析版)初二升初三化学衔接自学课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解析版)初二升初三化学衔接自学课

第04讲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学习目标】1.通过对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体验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等科学探究过程。

2.初步学习排水收集气体的方法,学会用澄清石灰水比较二氧化碳含量和用燃着木条比较氧气含量的方法。

3.初步认识控制变量在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能依据实验事实,分析证据与假设的关系,形成结论。

【基础知识】1.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利用这一点可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白色浑浊物越多,说明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越多。

2.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以此可以检验氧气的存在。

木条燃烧得越旺,说明氧气越充足。

3.二氧化碳还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4.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的,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5.如何比较吸入、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氧气和水的含量的不同呢?可用澄清石灰水比较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比较氧气含量不同;可借助干燥的玻璃片比较水蒸气的含量不同。

6.如何收集一瓶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呢?7.实验验证: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不同现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燃着的木条熄灭。

结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少。

8.实验验证: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现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9.实验验证: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不同现象:呼气后玻璃片上有一层薄薄的水雾,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有。

结论:呼出的气体中水分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考点剖析】考点一: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例1.小明在探究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有何不同时,“将呼出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一环节()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进行实验D.得出结论【答案】C【解析】“将呼出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是探究呼出气体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现象,进而判断生成的物质的特点,属于科学探究的进行实验,故选C。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化合价》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化合价》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演示实验都很成功。采用多媒
体,有效突破了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我认为这节课基本
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教学效果比较
好,基本上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
整体教学过程及学生的练习反馈来看,这是一节较成功
的新授课。师生的互动及小组生生互动进行的很好。师
生关系融洽、和谐,课堂气氛热烈,在教师面前学生没
HClCH4SO3CO2MgO 再叫学生阅读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的表格 师:你能找出一些规律用最短的时间记住最多的元 素的化合价吗?生:氢钾钠银都是正一价的,钙镁钡锌 都是正二价的。生:氧是负二价的。 生:碳和硫都是偶数价的。生:铝只有一个价。 生:………… 师:那我们就编个顺口溜让我们用最短的时间记住 最多的元素化合价:钾钠银氢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氟 氯溴碘负一价通常氧是负二价三铝四硅五价磷元素单 质总为零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 为了增强他们的记忆力给了一点时间给他们背,并 跟上了配套的标价练习。标出下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
这时老师标出了上表中的各元素的化合价。 师:以上表中的 CO2 和 H2O 为例碳元素标价是+4 价的,而氧元素标价是—2 价 的,所以需要两个氧原子与一个碳原子化合。在 H2O 中因为氢元素标价是+1 价的,所以需要两个氢原子
与一个氧原子化合。 接着老师教学生自己去解释在 CH4 和 CO 中的个数
的化合价,如 SO2CO2 有些元 素在相同的化合物里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如
NH4NO3。课堂小结: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则,学生自己 总结。
第二次授课的变化 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有以下几点发生了变化: 1、从直接灌输化合价概念到用一个通俗易懂的比 喻形象自然地引出化合价的概念。 2、从直接拿出化合价规律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化 合价的一些规律,从课堂的气 氛看得出学生讨论的很积极,在这里有的学生甚至 掌握了化合价的计算方法。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中学化学课程的演变历程图表

中学化学课程的演变历程图表
1932
1、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2、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讲习一学年,一学期4小时,又一学期3小时,共7小时。内容略有改动,包括:空气、水、食盐、硫磺、硝酸及硝酸盐、氨、炭、磷、砒、二氧化及酸盐、玻璃、硼砂及硼酸、铁、金属、普通金属、酒及酒精、营养素、棉 纸 羊毛 丝 人造丝、主要术语等。
高中讲习一学年,每周4小时;实验每周一次,一学期每次1小时,二学期每次2小时。废除学分制。教法:提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或演示结果——提出问题——引入教材——解决问题。
1963

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
重申要加强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主张适当联系实际,等等。
初三每周3课时,共99课时;内容包括绪言、物质和物质的变化 分子和原子、氧、氢、碳、溶液、碱 酸 盐 氧化物、铁等七部分;高一每周2课时,共70课时;高二每周2课时,共70课时;高三每周3课时,共99课时。
1954
{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
主要修订了各年级的大部分课题的教学时数。初三87小时;高一72小时;高二72小时;高三105小时。内容上做了一定的删减:初三删去了“用原子、分子论解释溶解;硫酸盐、硝酸盐;炭的同素异形体、炭的吸附作用、碳的化学性质”等,省出6小时复习巩固一些基本概念。高中各年级也各删去了一些内容节省出时间来理解一些难理解的概念。
1948
1、修订初级中学理化课程标准
2、修订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每周4小时,共二学年,第二、三两学年完成;在讲习时间内,没间周举行学生实验一次,每次1小时。内容分讲习教材和实验教材,理化合并。“教师多做简单实验、多收集直观物品”。
第二学年教学,每周5小时。内容分讲习材料和实验材料。方法:讲授前教师先给学生规定预习章节、学生听讲并记笔记;实验要严格要求、单独或分组完成、及时填写实验报告;练习;课外阅读。

原子的结构、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解析版)初二升初三化学衔接自学课

  原子的结构、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解析版)初二升初三化学衔接自学课

第14讲原子结构、相对原子质量【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

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基础知识】1.原子的构成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就叫核电荷数。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2.观察下表,有什么发现?(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3)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氢原子没有中子)(4)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不同3.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的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Ar)。

5.观察下表发现了什么?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中子上,其相对质量近似为1)【考点剖析】考点一:探寻原子的结构例1.探寻原子的结构(1)人类从未停止探索微观世界的脚步。

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

1897年,科学家(填字母)___________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建立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才提出原子是可分的观点。

A.汤姆森B.道尔倾C.卢瑟福(2)1911年,科学家进行了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用带正电、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α粒子轰击金箔。

实验结果却出乎意料: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a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被反弹了回来。

科学家们分析实验现象认为原子中存在一个“很小的结构”,这个“很小的结构”叫做___________。

实验中不会出现如图中b 的现象,因为___________。

【答案】(1)A(2)原子核α粒子和原子核都带正电,相互排斥【解析】(1)1897年,汤姆森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建立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道尔顿实心球模型;卢瑟福行星模型,故选A 。

我国中学化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中学化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中学化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的需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可见未来中学化学改革一定会不断地革新。

所以有必要对我国中学化学改革进行梳理回顾,以期为未来中学化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借鉴,进行合理的展望。

一、我国中学化学改革的回顾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因为教育的任何改革都要落实到课程上,落实到课堂中,所以有必要对我国的课程改革进行梳理。

我国化学课程的设置始于1865年,1855年具有化学教育的萌芽,1865年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学堂,教授有关制造方面的科学知识,化学就是当时教授的内容之一。

我国化学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已经有150年历史了。

总体来看可以分为清末、民国、新中国成立后三个大的阶段。

1. 清末时期清末时期,化学被明确地指出分为化学总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化学实验等内容。

1904年后,明确分为文科学习化学为通习,时数少;理科化学学习为主课,时数多,周小时总数最多达到16小时(二年)。

还有第二类学科(预备进入医科大学)和第三类学科(预备进入工农科大学等),前者的化学时数较多。

另外化学课程一般设置在中学高年级,分为二年学习,即第四和第五年或第五和第六年。

2.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明确规定化学课程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个部分的内容。

1922年民国政府颁布实行中小学“六三三”新学制,在初二和高二年级开设化学课。

这一改革奠定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基础。

1929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中小学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化学在第三年讲授,每两周讲授5课时,实验1课时;高中化学在第二学年讲授,每周6课时,其中讲授和实验各3课时。

1936年颁布《六年制中学课程标准草案》规定中学化学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获得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明确概念。

(2)使学生了解化学与衣食住行和国防的关系。

(3)引起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养成随时随地重视自然现象的良好习惯。

(4)养成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确的思考力。

初三学习与初一、初二的几大不同

初三学习与初一、初二的几大不同

有人说:初一是季前赛(热身),初二是常规赛(积累),初三是季后赛(冲刺)有人说:初一是地平线,初二是台阶,初三是屋顶也有人说:初一是大自然的小鸟,初二是人工大棚饲养的小鸟,初三是笼子里的小鸟。

也有人说:初三与初一、初二有如下不同:1、课程难度不同初三与初一、初二最大的不一样在于课程难度将会提上一个新的台阶,初三年级所学内容更加综合,如数学将会学习到中考压轴题二次函数和几何三大变换,物理将会学习到初中物理的难点力学和电学,同时英语和语文的综合性也将会提上新的台阶,并且将会新增加一个化学学科,无形之中更加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2、学习方法不同初一学习方法重在把握基础,重在把基础概念、基础理论吃透,为初二的内容奠基础。

初二学习方法重在把握基础和专题,重在几何的学习,同时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关联。

初三学习方法重在综合性,注重初一、初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握考点和题目的本质内容,这与初一、初二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3、考试结果差距不同初一、初二大家考试都比较平均,最高分和最低分差别有也不是非常大,但是进入初三后,如果考试不太理想那么将会和高分学员差距非常大。

4、考试形式不同初一、初二年级的所有考试都非常具有"模块化"性质,即当前学什么内容就考什么内容,这样往往很多学生容易发挥正常。

但是进入初三开始,考试形式将不会在具备"模块化"性质,反之考试具备"全面性"特点,每次考试内容基本覆盖了初一、初二的所有内容,这就使得很多同学在进入初三后成绩会走下坡路。

5、考试心态不同初一、初二考试,同学们都没有任何感觉,并且都是"谈笑风生"走进考场,在"高谈阔论"走出考场。

而初三孩子们最大的变化就是"紧张上考场,忐忑出考场"。

尤其是一模考试甚至会出现失眠。

6、学科数量不一样从初一到初二,我们增加了物理新学科,但是从初二到初三我们将会又增加化学新学科,这样我们的备考科目将会增加至5科,这样使得我们的时间非常紧张。

北京中小学每周半天课外上课时间,初一首开物理课

北京中小学每周半天课外上课时间,初一首开物理课

新学年伊始,《北京市中⼩学培育和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实施意见》正式发布,突出对学⽣实践创新能⼒的培养,要求中⼩学必须有10%以上的课时是在社会⼤课堂中进⾏,并计划在中考物理和化学中增加实验探究考查⽐重……如今,《实施意见》发布已有⼀个多⽉,与之相关的学科教学陆续启动调整和改⾰,北京中⼩学课业⼤变脸正在发⽣。

新政 每周半天时间校外上课 新学期,北京市明确要求全市中⼩学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在社会⼤课堂进⾏。

据此推算,中⼩学⽣每周须有半天时间在校外上课,⾛进社会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中⼩学⽣社会⼤课堂的课时如何保证?北京市教委新闻发⾔⼈李奕表⽰,每个学科10%的内容和时间,并不是⼀个简单的线性时间改变,因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和⾼中课改已经打破了原本界限分明的课内和课外的边界。

“校外上课”并不意味着⼀定是带着学⽣离开校园到很远的地⽅上课,有可能是在校园内,也有可能在周边的社区,这些都可算作“10%课时”以内。

《意见》发布后,将对不同学科、不同学段如何安排社会⼤课堂的课时进⾏细化要求。

未来,北京市中⼩学语⽂教学中10%以上的课时将在博物馆、纪念馆等“中⼩学社会⼤课堂”单位中进⾏。

从今年起,全市中⼩学正式实施“⼀⼗百千⼯程”。

该⼯程要求北京每个学⽣在中⼩学学习期间⾄少参加⼀次天安门⼴场升旗仪式,分别⾛进⼀次国家博物馆、⾸都博物馆和抗⽇战争纪念馆;⾄少参加⼗次集体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观看百部优秀影视作品,阅读百本优秀图书,学习了解百位中外英雄⼈物、先进⼈物的典型事迹和优秀品格;在图书馆、博物馆等千余个社会资源单位培养和聘⽤千名课外辅导教师,邀请千名传统⽂化名家、⾮物质⽂化遗产传承⼈等进校园、进课堂。

按照北京市教委的部署,从10⽉底开始,《⼩兵张嘎》、《岳飞出世》等274册连环画将陆续配送到全市1093所⼩学,每所⼩学都将配备7套⼩⼈书,学校图书馆或阅览室配备⼀套。

据了解,在274册推荐书⽬中,包括红⾊经典题材119册,传统⽂化题材100册,科学、历史、童话、神话题材27册,外国题材28册。

八年级上化学教学计划(精选5篇)

八年级上化学教学计划(精选5篇)

八年级上化学教学计划(精选5篇)八年级上化学教学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遵循“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改理念,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化学教学的目的1、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教育。

三、教材分析科粤版八年级化学实验教科书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

本教材特别注重以探究学习为主线,精心设计主题内容呈现,实施功能性栏目的内在组合,促进知识迁移和运用。

其显著特点是功能栏目普遍加强,围绕章的课题设有:章导学、观察与思考、联想与启示、活动与探究、拓展视野、练习与实践、交流与讨论、你已经知道什么、整理与归纳、本章作业及某些隐性栏目如科学方法介绍、实验安全操作规则、化学史实等。

这些特定功能性栏目根据相关主题或课题内容,灵活运用,优化组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推进自主性、合作性、体验性、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体现了人的建构性学习方式与真实的本质、知识的本质、人的交互作用的本质以及科学的本质的联系。

四、具体措施1、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学生学习兴趣转化为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就开化学课
早起,窗外细雨霏霏,是07年的第一场春雨,春雨贵如油,喜欢这样的日子,虽然天空有些灰暗,道路有些泥泞,空气却格外清新,望着窗外有些朦胧的景象,涌出安逸幸福的感觉。

女儿昨天上午返校,抱回了大摞书,下午自己买了彩纸把每本书仔细包了书皮。

今天是正式开学的日子,未等铃声想起,女儿便早早起床,吃过早饭高高兴兴去上学了,尽管声言假期没呆够,可冲锋号吹响了,还是像个战士一样出发了,昨晚已经主动远离了电视,开学的日子真好。

上学期期末班主任大概说了一下,女儿这拨孩子刚好赶上教改,什么生物、地理的都要提前会考,中考时候好像就不考了,没大仔细听,反正都是得学的东西,学好了啥时候考都一样。

可化学改在这学期开课,还是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我们可都是初三才上化学课的,总闹给学生减负,咋减来减去新科目到提前半年开课了呢。

没敢同着孩子的面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说化学特别好学,化学实验反应是很有意思的,也是一种心理暗示吧,女儿没有说的太多,只是说:可别做着实验发生爆炸了,女儿安全意识一直很强。

我和“老大”都笑了,告诉她:没听说过做化学实验有爆炸的,但做实验是需要认真仔细的。

希望女儿能够学好化学,并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