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材料与解析 必修1 第三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详细)

1.背景:分裂状况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1864 普奥对丹麦;1866 普 奥战争;1870 普法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 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2.1871 年宪法颁布——确立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以及是联邦制国家 (1)内容: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宰相主持内阁工作, 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权利很小,通过 的法案须皇帝和联邦议会批准)组成。 三、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1.特点:①皇帝握有实权,内阁对君主负责,议会权利很小,行政机构控制立法机构 ②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③ 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具有宪政色彩 ④实行联邦制,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 2.评价: 积极:①以法律形式巩固统一 ②走上近代民主政治道路,资产阶级开始参与国家政治 ③促进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快跻身 资本主义强国 局限:①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②保留并强化了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传统,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 法国共和制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点: 项目 相 同 点 法国共和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第九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法国大革命(1789.7.14)背景:封建君主专制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尖锐 2.特点:(1)政局动荡,政权更替频繁(2)共和之路艰难曲折 3.原因:(1)法国是君主专制国家,封建势力十分强大,竭力维护君主专制(2)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工业资 产阶级力量薄弱(3)周围君主制国家的干涉[英国](4)资产阶级强烈反对君主专制,号召人民争取自由民主 4.艰难历程:1789 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 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5.确立标志:通过 1875 年宪法确立共和政体 (1)规定:立法权属议会(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 9 年、众议院普选产生),参议员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众议院提 出并通过法案,但受总统和参议员控制;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 7 年,可连选连任。 (2)内容:国家大权由总统掌握,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 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3)作用:标志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并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 为什么资产阶级能建立共和制? ①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扩大②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封建势力受排斥④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衰落 二、德意志的统一: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测试题及详解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般特点有 ( )①法律至上②议会主权③分权制衡④代议制民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1830年7月27~29日,法国议会将路易·菲利浦推上最高权力宝座,史称“光荣三日”。
“光荣”的含义源自英国“光荣革命”,据此可以推断“光荣三日” ( ) A.推翻了拿破仑帝国B.在法国建立共和国C.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D.第一次建立了君主立宪制3.英国人普遍认为沃波尔是一个大恶棍,但是,他却成了内阁大臣,还常常主持内阁会议,这一历史现象最能说明英国政治发展的哪一特点? ( ) A.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政治十分腐败B.实际上是国王指定他做上了枢密大臣C.国王不再参加内阁会议成为惯例D.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并组建内阁4.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 )A.相同的是都属于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专制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5.汉密尔顿针对美国建国初期的状况说:“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文中的“建筑物”是指 ( ) A.总统制B.联邦制C.共和制D.邦联制6.以下是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对各国国情的描述,其中与史实有明显出入的是 ( )A.“英吉利即俗称红毛邦……于今称为最强之邦,由法善也”B.“日耳曼邦内分十余邦,不相统属……信奉天父上帝、耶稣基督尤甚”C.“花旗邦即米利坚……邦长七年一任,限以俸禄,任满则养尊处优,各省再举”D.“佛兰西邦亦是信上帝、耶稣基督之邦,但其教多务异迹奇行,而少有别”7.2010年5月18日《新京报》报道:“英国没有成文宪法。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与解题技法特色讲练 03

(2)紧扣主题运用回答历史特点和启示的方法技巧,从历史现象发生 的背景、性质、影响、评价等方面寻找历史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注意 多角度思考问题。
(3)按解答顺序进行时空转换,确立比较的角度,根据题意确立比较 点。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把收集到的零散的信息根据设问组织 和串联起来,有效组织答案。表述时注意比较点的提示语。
5.文化上:四大发明进入定型时期并外传;形成新儒学即理学,并 对文艺产生影响;文化的世俗化(词曲、风俗画);书院发达。
整合二 宋元时期思想、科技、文化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1.思想:理学出现,儒家思想逐渐成熟。理学是适应封建中央集权 强化的需要而出现的,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 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2.科技 (1)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 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 流的空前繁荣,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2)三大发明的成熟和外传,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整合三 宋元时期社会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联
中央集权的 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
加强
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
政治
知识分子的 社会地位
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 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繁荣
国家的分裂 两宋时期,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
——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 并简析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的原因, 并指出梁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涵。(8分)
高一历史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第 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共有 4个子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每一个子目大致都是按照事件发生的背景,解决的措施以及措施产生的影响样的逻辑来安排的。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产生了官员数量过多和费用吃紧等问题,其军事制度也导致了“将兵不相识”。
为了消除社会的动乱,范仲淹、王安石等展开了变法活动,但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很快归于失败。
在金朝攻击之下,北宋灭亡,赵构定都临安,南宋建立,循弊偏安。
(二)学情分析高一阶段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历史课程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理解,但由于其阅历尚浅,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和影响还不能很好的理解。
该阶段的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高峰期,其记忆力、理解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对一些较抽象的历史概念能有相当程度的理解。
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繁杂的历史概念,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归纳其特点,并结合相关史料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对北宋社会带来的影响。
2.结合所学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作出历史解释,针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评价,说明史料运用的原则。
3.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概述两宋时期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正确认识古代民族间交流的方式,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认识国家统一的进步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评价、宋代社会问题(二)教学难点宋代仁人志士的努力,家国情怀的涵养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第 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防弊之政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新弊渐生三、王安石变法——解弊之法四、南宋的偏安——循弊偏安课堂导入:展示五代十国图与北宋、辽、西夏地图两幅图片,通过观察两幅图片,指出不同时期版图形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知识纲要导引答题术语导学(1)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了议会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18世纪中期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和1832年议会选举制度的改革,使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完善。
(3)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促进资产阶级民主。
知识点一光荣革命1.背景:(1)经济方面: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已有较大发展。
(2)政治方面:①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信奉“君权神授”,厉行专制,经常干涉工商业的生产经营。
②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同国王展开斗争。
2.过程(1640~1688年):(1)爆发: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议会最终胜利,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2)复辟: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竭力恢复旧的统治秩序。
(3)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玛丽和威廉承袭王位,共同统治英国。
史称“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在英国历史上开启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时期,资产阶级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不断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知识点二议会权力的确立1.确立: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1)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2)影响:①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法律制约,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
②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
(1)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2)影响:工业资产阶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光荣革命”只是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但不是其确立的标志;《权利法案》的颁布,使国王的权力受到了法律的制约,成为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总结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课标要求: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单元综述:本单元主要介绍在与封建制度的长期斗争中,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成长壮大。
为在政治上取得支配地位,西欧的主要国家英国、法国和德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先后建立。
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和1787年宪法的制定,也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本单元三课分别介绍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制、法国的共和制与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等几种不同形式的政治制度,概括总结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就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来说,英国由于最早建立起君主立宪制,不仅对于英国政治文明发展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而且对于其他西方国家确立现代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本单元需要掌握的核心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本质:即“资产阶级通过议会的设置把国家的主要权力──立法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限制君主或总统等对行政权力的滥用,并通过立法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学法指导:学习本单元内容,应注意把握以下问题:1、把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特点和意义、影响,认识到代议制政治的进步性。
2、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和意义、影响,认识美国1787年宪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把握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意义,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4、分析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局限性和意义、影响,认识德意志帝国的特点。
5、要注意充分结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到民主政治和各国宪法,都属于政治上层建筑方面的内容,应充分结合各国具体的国情,把握其形成、确立的原因、条件及特点。
6、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建设是当今的时政热点问题,应结合国际、国内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探究、剖析,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学会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精品课件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①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
第 二 次
②孔子提出,统治者要“_为__政__以__德___” ②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 保护_新__兴___地__主__阶__级__的权益
耗民力
③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
③孟子建议统治者“施___仁__政___于民, 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主张
——摘编自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 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提示 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 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 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3)表现: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 维护儒家提倡的 三纲五常 。
3.唐朝
(1)法律
①唐初对先朝法律多次删繁就简。《 唐律疏议 》继承了汉魏以来法
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
确立的标志。
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
②特点: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儒学被运用到世俗社会之中,加强了乡村道德教化,B项正确; 扼杀了百姓的个人欲望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出现, 打破了贵族的教育垄断,C项错误;心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家精神信仰重建的 完成,D项错误。
主题二 中国古代法律发展历程
[问题探究] 视角1唐律的基本精神 材料 专设侵犯皇帝而处死刑的不下二十条,以此来特别体现尊君之意。 官民之间,官尊民卑。民置于官的支配之下。《唐律·户婚律》严格禁止自 耕农出卖国家授予的口分田,如农户将口分田私自出卖,要给予笞杖不等的 刑事处罚,但将没收的田地仍交农户耕种。对于买主只没收财物,但不追究 责任。类似的规定还有一些。唐律实行“一准乎礼”的方针,体现了封建伦 理的基本精神,即完全以儒家礼教纲常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定罪量刑的 理论依据。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整合

3.不同民族之间的民间交往频繁:多个民族政权的对立并未阻止各民族的 民间交往。两宋时期,在边界地区设立的榷场是民间交往的主要场所。 4.大一统的趋势逐渐形成:通过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民族交融逐渐加强,各民 族的差别逐渐缩小,为元朝的大一统打下了基础。
对应训练2据《宋史》记载,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辽界灾荒严重,不断到 宋境籴粮,雄州一次出官仓粟2万石,贱价以粜。此种贸易属于( ) A.朝贡贸易 B.民间贸易 C.榷场贸易 D.对外贸易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关键词“辽界”“宋境”“籴粮”“出官仓粟”可知这是官府设 置专门为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进行贸易的榷场,属于榷场贸易,故选C项;材 料没有涉及朝贡贸易,排除A项;榷场由官府设置,虽有民间参与,但不属于 民间贸易,排除B项;材料属于民族间的贸易,不属于对外贸易,排除D项。
3.经济关系的非特权化趋势:两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和魏晋时期的士族都控 制着大量依附人口。到两宋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特权地主被庶族地 主取代,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弱,非特权地主成为地主阶层的 主体。 4.儒学思想的世俗化趋势:两汉时期的儒学是士人的特权,宋朝儒学开始向 基层渗透,儒学士人投身儒学的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儒学对平民的 影响越来越大。 5.文学艺术的平民化趋势: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两宋时期文学艺术平民化、 世俗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深刻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形式和风格,世俗文化逐渐 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
三、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儒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可以说一部儒学发展史折射出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 1.早期儒学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儒学的产生。孔子创立儒学,孔子的 “德治”、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礼法并用”是先秦儒家对国家政治治理 模式的积极探索。此时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其主张不能适应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社会需要,未被统治者采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光荣革命1.平民院对国王的抗辩书……我们以万分谦恭和应有的尊敬向陛下,我们的主上和元首,最忠诚地宣告:第一,我们的种种特权和自由皆是我们的权利和应分的遗产,正不下于我们自己的土地和财物。
第二,这些特权和自由是不能不给我们的,是不能被取消或被损害的,否则对于王国的全局都是明显的祸害。
……英格兰众议院的权利和自由主要在于下列三事:1)英格兰各郡、城市和选邑,均有权根据代议制自由选择他们所信任的人作为代表;2)当选的人在该届国会期间,无论在开会和休会期间,均不受束缚、逮捕和监禁;3)在国会内他们可以不受妨碍和控制而自由发表意见……──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解读】这条资料是英王詹姆士一世(1603—1625)就职初期国会针对国王专断统治而要求国会固有权利的抗辩书。
17世纪初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和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壮大。
他们不再甘心忍受君主专制的横征暴敛和种种限制,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封建专制政府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随着英国经济中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分化,封建君主专制也逐渐失去它的统治基础,终于导致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17世纪初,英国议会受到王权的控制。
平民院的议员约三百人,由各郡的地主及各市的市民选举产生。
议员任期不定,当英王需要筹款时,就举行新的选举。
英王如果认为平民院使他感到满意就使之继续任职,若认为平民院不如其心意,便对平民院施以高压,或干脆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詹姆士一世执政伊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在议会中进一步壮大,但詹姆士一世却企图无限制地强化专制王权,鼓吹“君权神授论”,宣扬国王受命于上帝,权力是无限的。
国王创造法律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因此,国王应在法律和议会之上。
他专横残暴,实行了一系列反动政策,激起了资产阶级的不满,平民院在1604年向国王申述了国会的固有权利。
这份抗辩书的语气虽是谦卑的,但其实质却是坚定捍卫自己的权利。
这是斯图亚特王朝和国会正面冲突的第一个回合。
2.权利请愿书……自今而后,非经国会法案共表同意,不宜强迫任何人征收或缴付任何贡金、贷款、强迫献金、租税或类此负担;亦不宜因此等负担,或因拒绝此等负担,而对任何人命令其答辩,或作答辩之宣誓,或传唤出庭,或加以禁闭,或另加其他折磨或困扰;亦不宜使任何自由人因上述种种致遭监禁或扣押;陛下宜调离上述海陆军队,俾民人等今后不再受累;又上述执行戒严法之钦差亦宜撤废;又今后不宜再委何人任此类特职,或令其以上述方式执行其职权,恐其有所凭借,竟违背国法民权,使陛下臣民皆有遭受陷害或被处死之虞。
──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解读】这条资料显示出17世纪初期英国议会在税务问题上与国王的矛盾日趋尖锐。
查理一世在1625年即位后,议会的新贵族反对派屡次拒绝国王拨款的要求。
国王因为无法从议会所通过的正常税收中得到足够的金钱以从事对外战争及其他用途,就实行“强迫借贷”,即不经议会通过而任意征收捐税,凡拒绝交纳者,便加以迫害。
议会对查理一世的行为极为愤慨,为了表示抗议,1628年,第三次召集的议会便提出了重申自己权利的请愿书。
“权利请愿书”规定: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征收捐税,不出示具体罪证不得任意捕人,和平时期不能随意实行军事法,不得任意在居民家中驻军等。
查理一世为了获得议会对他的金钱补助,迫不得已批准了“权利请愿书”。
这是议会取得的一次胜利。
但查理一世在得到五笔补助金后将议会解散。
从1629年3月查理一世将议会解散到1640年4月议会重新召开,其间11年为无议会的国王个人统治时期。
3.大抗议书(1641年12月1日送呈国王)11)……在法律和自由已经严肃而明确地宣示之后,那些大臣们依然飞扬跋扈,竟敢破坏王国的法律和压制王国的自由。
18)毫无法律根据而征收吨税和磅税;许多其他沉重捐税仍继续违法征收,有些甚至不合理到这种程度,纳税的总数竟超过货物的价值。
20)纵使在防卫海洋的借口下已经征收了这一切税,但是又在同一借口下开征另一种新的前所未闻的“船税”,前后两种捐税,几年来已使人民付出七十万镑的款……27)肥皂、食盐、酒、皮革、煤以及类此的一切最通用和最必需的物品的专卖。
28)限制臣民所享有的居住、贸易和其他利益的自由。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120)……不经国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的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财产税的专断权力……197)上下两院恭请国王陛下录用那些国会所能信任的枢密大臣、大使及其他大臣,在国内外主管国王陛下的事务,否则我们既不能给陛下提供维持生活的费用……──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解读】“大抗议书”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阶段议会的纲领性文件,全文共204条。
①它列举了查理一世在无议会统治时期滥用职权的行为,谴责国王暴政。
②同时提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要求:工商自由,政府应对议会负责等。
③“大抗议书”虽然内容温和,语气谦恭,但许多议员仍对之强烈反对,1641年10月22日仅以微弱多数得以通过,表明在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后议员间已开始出现政治分化。
议会权力的确立4.《权利法案》1.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2.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5.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6.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为防卫起见,得酌量情形,并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置备武器。
8.国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9.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10.不应要求过多之保释金,亦不应强课过分之罚款,更不应滥施残酷非常之刑罚。
11.陪审官应予正式记名列表并陈报之,凡审理叛国犯案件之陪审官应为自由世袭地领有人。
13.为伸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国会应时常集会。
──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解读】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正式确立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此结束。
此前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使英国资产阶级深深意识到,在革命胜利后必须有一个法律文件来巩固他们所已取得的成果。
所以,1689年10月,议会通过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法案,即《权利法案》(The Bill of Rights)。
该项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颁布法律或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和支配赋税;不得征集和维持常备军;臣民有向国王请愿的权利;议员在议会内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不得对臣民要求超额的捐税和罚款;不得对臣民采用残酷的刑罚;不得设立宗教法院和特别法院;议会议员应由自由选举产生;议会应经常召开会议,今后任何天主教徒不能担任英国国王,任何国王不能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等等。
这个法律巩固并扩大了议会的权力,进一步限制了王权,提出了议会至上的宪法原则。
英王虽继续在位,但英王的权力不再是固有的和绝对的,而是来源于议会的承认和同意,从而奠定了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的法律基础。
自此以后,英国政制一直是沿着这条道路发展的。
责任制内阁的形5.艾格蒙特勋爵在他的日记中评论首相沃尔波尔1730年3月25日,星期三。
──今天我听说议院讨论托马斯·爱斯顿爵士的当选问题①直到夜晚11点钟……罗伯特·沃波尔爵士一直等到表决完毕才走,其目的是想影响议院来帮助布列列顿……现在沃波尔爵士……成了一些渺小不足道的坏蛋们的避难所,这些坏蛋们干着肮脏的勾当,趋附着他,并且首先获得他的保护,然后得到他的宠信,由于他的首相地位,继之也必得到朝廷的赞许……而实际上王座除了从首相那儿,很少可能得知某些个别人的优点与品格……──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解读】这条资料表明英国内阁中首相的职位在18世纪30年代时已确立;组阁的政党依靠该党在国会中所占的多数席位。
这是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的一个重要表现。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逐步形成,开始于汉诺威王朝。
乔治一世(1714—1727)和乔治二世(1727—1760)以外国人身份入主英国,对英国的情况不甚了解,无法对许多政治问题发表中肯的意见,而且他们都不懂英语,在内阁会议上也无法和内阁会议的成员讨论问题、交流意见,遂不出席内阁会议,而把一切政务委托内阁处理,内阁决定之后,再向他们报告,取得批准。
这样,英王不出席内阁主持阁议,便成了宪法上的惯例。
而且,自从1714年乔治一世继承王位以来,国王从来也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
英王既不出席内阁会议,内阁开会时,就不能不推举一人为临时主席来主持会议,并把意见归纳、集中,以便向国王汇报,时间久了,这个临时主席就成为内阁的领袖,即内阁首相。
罗伯特·沃尔波尔(1676—1745)(也译为沃波尔)是英国政治史上被公认的第一个首相。
他是1715至1717年和1721至1742年的财政大臣,领导着全体内阁成员实行一致的政策,并坚持让不服从他领导的阁员去职。
所以,反对他的人当时便以“首相”来称呼他,以讽刺他不适当地突出自己,压倒别的同僚,违反了大家所共同遵守的原则。
然而,在沃波尔任职时,他并未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领导过一个多数派。
他于1742年下台时,他的同僚也并未随他一起解职。
也就是说,后世首相的职能,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尚未完全定型。
这条资料是议员艾格蒙特勋爵的一篇日记中的片断,日记中指责沃波尔利用卑鄙手段,操纵选举,盘踞首相职务。
【注释】①利物浦的补缺选举,1729年5月,当时前任议员之一的托马斯·布列列顿接受了一个有利于他的王家的职位之后,企图获得连选。
6.众议院议长昂斯劳论大臣的集体责任制内阁、枢密院和国会都是国王的会议机关,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为什么一个人只是在一个或两个会议上,而不是在一切会议上都让自己的良心支配着他自己;为什么他可以被容许在内阁中而非在国会中与其他同僚意见不同;为什么在国会里意见不同就会比在其他方面更会分裂大臣们的团结,如果在国会也和在他处一样地相待以礼和彼此谦逊。
但是大臣们是不大喜欢国会的;他们从不将事情拿到那里商讨;只是将那些非得到立法机关通过不可的问题带去;而且为了通过这些问题要事先集合一切可能集合到的力量来加强他们自己。
我所辨认出的这个制度需要大臣们之间的最坚固的联系;但这也是一种我从来未看到的、对国家所产生的坏处会多过好处的制度,对国王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