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中学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l 知道诸子百家,相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l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l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l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模块体系中的作用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化历程,学习本单元,可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清楚的相识,特殊是将古代思想家的主见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分析评价,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再将之与当今现实思想生活相联系,可使学生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3.本单元总体学习目标(1)学问与实力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演化历程,古代思想家的主见与对历史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分析古代思想家的主见,使学生相识到肯定思想文化是肯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育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实力.通过概括古代思想家的主见与前后联系,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比较、概括和阐释,培育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实力.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培育学生辩证思维实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通过了解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孟学说、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等了解儒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培育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骄傲感和酷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在学习中应留意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著作,扩高校生的学问面.4.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缘由与影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见和历史影响.教学难点: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改变;对儒学的评价(主动性、局限性).缘由是:一、因为是古代史,离现实较远,学生难以理解把握封建制度下的思想文化.二、从方法上讲,学生难以敏捷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方法和相关学科的学问评价历史事物,老师要实行问题教学和探究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相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二.教学内容支配(一课时)第一目: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化历程教学要点:1春秋时期孔子的主见与影响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主见与影响3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与影响4宋明理学的代表、主见和影响5明清时期批判思潮的代表、主见、影响其次目:儒家思想的地位改变与缘由教学要点:春秋战国、秦朝、汉代、魏晋南北朝、宋明、明清、维新变法时期、新文化运动各时期儒学的地位改变与缘由第三目:如何正确相识对待儒家思想教学要点:1儒学的作用:主动性、消极性2正确对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继承第四目:儒学的现实意义教学要点:1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2对祖国的统一大业的意义3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4对为人处事的意义三.教学方法与过程1.导入设计:(1)多媒体播放图片:山东曲阜祭孔大典、台湾祭孔大典等(2)问题导入:2007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8年,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成为全球华人注目的焦点,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且在当今社会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则,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发展、演化的呢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哪些意义呢2.出示课标要求.3.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化历程设问一:依据表格,概述儒学发展历程复习前5课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基础学问4.儒学的历史地位与改变缘由设问一: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儒学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与缘由l 1)、春秋战国:儒家思想被冷落l 2)、秦朝:儒家思想遭压制l 3)、汉代:儒家思想享“独尊”l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出现危机l 5):宋明:理学确立统治地位l 6)、明清:儒家思想遭批判l 7)、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l 8)、新文化运动: 儒家思想受抨击缘由:略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点出儒学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地位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确定的,即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政治确定文化,文化反映政治.5.如何正确相识对待儒家思想设问一:阅读材料(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心集权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人教版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江苏省东海县安峰高级中学朱崇珏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江苏省东海县安峰高级中学朱崇珏一、教学背景1. 面向学段:高中2. 学科:历史3. 年级:高二4. 课时:1课时5. 课前准备:1) 搜集有关孔子、老子的史料。

2) 反映儒家思想的相关图片、资料。

3)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教学课题人教版高二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通过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和教育思想,以及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和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等来使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课,通过学习,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以及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2.过程与方法(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本课教学设计按照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调查法等,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点、难点,体现了参与式学习,构建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环境等现代教育思想,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电子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电子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1课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课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4 课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性相近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三、道家
• 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 • 材料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
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 材料四: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入从容,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 之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
四、法家
1、发展历程: 先驱:管仲、子产 发展:李悝、商鞅 集大成者:韩非子
2、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唯君独尊的帝王术
(2) 荀子的思想主张
① “仁义”和“王道” ② “君舟民水” ③ 人性论(伦理观):“性本恶”
A、“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一、课程内容本课时主要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春秋五霸传》、《墨子》、《荀子》和《中庸》四部书的讲解。

二、教学目标1、学习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对“五霸分封”了解;2、归纳春秋时期思想观念,墨子、荀子、老子和中庸等思想精要、历史意义。

三、教学重点重点讲解春秋时期发生的重大变革,“五霸分封”的背景,以及它的影响。

重点讲解四本书的思想观念,如:墨子的政治学思想、荀子的论理学思想、老子的道学思想、中庸的中庸思想。

四、教学步骤1、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简单回顾一下春秋时期的发展状况,概括一下“五霸分封”的背景,了解“五霸”宣战结束后,另外八个诸侯国家之间的关系。

2、引入墨子、荀子、老子和中庸四本书,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每一部书的核心思想。

3、学习每一部书的核心思想,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其中的竞争关系,进而理解春秋时期的思想发展现象。

五、教学环节1、以学生学习春秋时期历史背景并总结“五霸分封”为开场白,帮助学生对“五霸”宣战结束后,另外八个诸侯国家之间的关系有清晰的认识。

介绍四部书,让学生理解它们的内容和历史意义3、由学生给出自己对春秋时期思想发展现象的理解,以及四部书的构成,贴近实际,让学生真正的领会其中的内涵。

六、问题思考1、春秋时期发生了哪些重大变革?2、“五霸”宣战结束后,另外八个诸侯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墨子、荀子、老子和中庸四本书的核心思想有哪些?4、四部书的核心思想有共同点和不同点?5、春秋时期思想发展现象有何特点?6、我们今天仍可借鉴哪些精神?。

2023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2023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③阶层:士阶层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④文化:由于学在民间,出现了一批知识相对丰富的知识分子。 ⑤民族关系:华夏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民族交融加强。
(2)内容:__儒__家___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成 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3)影响: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__奠__基___时期。
【特别提示】“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 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2)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 (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发展起来 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历 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影响 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 说,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 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特别提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具体内容 (1)畏民:即敬畏民众。“君失道则民叛之,故可畏。” (2)重民: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对民众问题加以重视。“民惟邦 本,本固邦宁。” (3)得民:即要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4)知民: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国将兴,听于民。” (5)爱民:要爱护民众。“仁者爱人。” (6)富民:要让民众生活富足。“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3)消极影响 ①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民思想,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了社会 的进步。 ②其所宣扬的封建礼教和“安分”“守命”思想成为劳动人民沉重 的精神枷锁。 ③“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④等级观念,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 由,等等。 ⑤实质是用儒家伦理道德为封建专制统治辩护。

历史必修三第1课学案

历史必修三第1课学案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要求】1、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2、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3、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4、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知识结构】一、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

具体原因:(1)、经济上:崩溃,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瓦解。

(3)、阶级关系上:“”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上:从“学在官府”到“”, 兴起2、3、特点:互相诘难、又彼此、融合。

4、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3)、“百家争鸣”共同构造了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4)、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和的特点。

【课堂探究】探究一: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德”、“礼”?孔子等儒家学派的主张为什么在当时不被采纳?探究二:孔子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探究三:儒学思想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本章学完后别忘了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

【知识巩固】1、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穿衣服要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甚至破烂衣服也未尝不好。

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甲、乙、丙、丁各代表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2、“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设计)-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设计)-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课堂小结
素养提升
课件展示:结合教材P6,阅读下列材料,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哪些有益借鉴?
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学生根据史料,从相应史料得出历史结论。
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学生根据史料,从相应史料得出相应历史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统》中的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本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内涵、特点和价值三个子目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任务驱动的形式,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总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提升和拓展,概括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本课容量极大,且涉及到众多《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基础知识,并且也有较多新概念和需要建立较为抽象的知识体系,但上课时间仅为一个课时,故建议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环节的优化、选用史料的精炼和对学生思维的调动与点拨等课堂把控等方面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去探索和实践。
3.课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4.课件展示要点突破问题:如何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性。
5.课件展示要点突破问题: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特点是多元一体。
6.课件展示要点突破问题: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知识,指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1.思考问题,带着问题开启本模块学习。
2.学生自主学习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学生检核自己梳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4/5/6/7/8.学生回答问题,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基础知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之孔子思想课标要求:了解孔子以及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以“五步走”策略为教学引子,分解课本内容;以课本内容为依托,辅之于课外材料,使学生深入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难点:理解孔子的核心思想。

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创设“看——找——论——析——答”的教学相长法四、课时安排:半个课时五、教学准备:教学前寻找各种视频、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并复习初中语文课文——《论语》。

六、教学过程:开篇——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主要学习了有关百家争鸣的相关历史,知道了所谓的“百家”是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小说家等等,今天我们来具体学习其中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

第一步:看(1分钟)播放《孔子》之“舌战群儒”,渲染气氛,吸引学生兴趣。

(1分钟)破题:这是电影《孔子》的一个片段,从人物的对话可以知道他们所争论的一个问题是:是否应该取消活人殉葬?既然孔子的态度是主张废除殉葬制度,那他冒死相谏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思想?这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学完这节课内容,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问题。

第二步:找(1分钟)过渡:现在我们一起进入孔子的思想世界。

大家翻开课本第五页,看一下资料回放的右边的小字内容,先了解了解孔子的生前身后,看看他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他在哪些方面作出了贡献。

提示:教育(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文化(整理古籍《春秋》,保存先秦文化)。

第三步:论(3分钟)过渡:课本第4页提到,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在《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仁,亲也;从人从二。

”“从”表示意符,也就是说“仁”字与“人”、“二”两个字有关联。

仁者兼爱,所以“从二”。

(板书“仁”)。

根据分组,讨论并理解和断句: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提示:对于此段材料的理解有以下几种,你们较为认可的是哪一派的理解呢?1、【汉】郑玄注:重人贱畜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之
孔子思想
课标要求:了解孔子以及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以“五步走”策略为教学引子,分解课本内容;
以课本内容为依托,辅之于课外材料,使学生深入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
难点:理解孔子的核心思想。

三、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创设“看——找——论——析——答”的教学相长法
四、课时安排:
半个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学前寻找各种视频、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并复习初中语文课文——《论语》。

六、教学过程:
开篇——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主要学习了有关百家争鸣的相关历史,知道了所谓的“百家”是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小说家等等,今天我们来具体学习其中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

第一步:看(1分钟)
播放《孔子》之“舌战群儒”,渲染气氛,吸引学生兴趣。

(1分钟)
破题:这是电影《孔子》的一个片段,从人物的对话可以知道他们所争论的一个问题是:
是否应该取消活人殉葬?既然孔子的态度是主张废除殉葬制度,那他冒死相谏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思想?这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学完这节课内容,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问题。

第二步:找(1分钟)
过渡:现在我们一起进入孔子的思想世界。

大家翻开课本第五页,看一下资料回放的右边的小字内容,先了解了解孔子的生前身后,看看他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他在哪些方面作出了贡献。

提示:
教育(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文化(整理古籍《春秋》,保存先秦文化)。

第三步:论(3分钟)
过渡:课本第4页提到,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在《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仁,亲也;从人从二。

”“从”表示意符,也就是说“仁”字与“人”、“二”两个字有关联。

仁者兼爱,所以“从二”。

(板书“仁”)。

根据分组,讨论并理解和断句: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提示:对于此段材料的理解有以下几种,你们较为认可的是哪一派的理解呢?
1、【汉】郑玄注:重人贱畜也。

退朝者,自鲁之朝来归也。

提示:郑玄认为:孔子爱人不爱马,或者说爱人不爱财。

所以他的断句方法是: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清】李顒《反身录》:“伤人乎?不问马”,盖仓卒之间,以人为急,偶未遑问马耳,非真贱畜,置马于度外,以为不足恤而不问也。

畜固贱物,然亦有性命,圣人仁民爱物,无所不至,见一物之摧伤,优恻然伤感,况马乎?必不然也。

学者慎勿泥贵人贱畜之句,遂轻视物命而不慈夫物。

必物物咸慈而后心无不仁,庶不轻伤物命。

提示:清朝学者李颙认为,他说:孔子爱人没错,但并没有轻视马之意。

所以他认为应该这样断句: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第四步:析(2分钟)
过渡:除了提倡“仁”的思想以外,孔子同时提出了“为政以德”和“克己复礼”两个思想。

所谓“为政以德”,也就是说统治者应该用道德统治国家。

而“礼”,是指各个朝代相互沿袭并有所损益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

看看上面两段材料:
材料一:“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为政》)。

提示:孔子认为:礼制文明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并非一成不变,正如前面给大家看的电影台词,孔子就说到:“变古改制,推陈出新”。

材料二:“周监于两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八佾》)
提示:字面上来理解,孔子支持周礼,是因为周礼在夏商两朝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更为丰富多彩。

实质上,从历史背景来分析,孔子之所以提倡复“礼”,是因为它发挥着“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作用。

简单来说就是“安邦定国,维稳利世”。

第五步:答(1分钟)
过渡:有关孔子的思想已经给大家讲完了,现在回到开始提出的问题:孔子的冒死请求废除这一项制度反映出他的什么思想?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面对大司徒的质问,孔子的回答是“仁者爱人,以礼杀人,非礼也”,并以《礼经》为例,说明人是天地之间最为尊贵的。

由此可知,孔子冒死相谏的背后体现的是他的“仁爱之心”,同时也为自己所提倡的“复礼”作出一番辩解。

这两个思想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大家要注意复习。

作为开山鼻祖,孔子固然对早期儒学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仅仅靠他一个人,难以尽善尽美。

大家回去后,要找一下:还有哪些人物对早期儒学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和努力?他们的思想比之于孔子,又有何异同?那好,我们下课吧。

七、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