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硕人》译本对比看后殖民主义对翻译的影响
从阐释学角度对比《诗经》的五个英译本

从阐释学角度对比《诗经》的五个英译本【摘要】阐释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自斯坦纳将其引入翻译研究以来越来越受关注,阐释和翻译密不可分,可以说,翻译就是阐释。
本文从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出发,从空间差异角度分析《诗经》的五个英译本,旨在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对同一原文阐释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翻译。
译本的评价也因此因人而异。
阐释学为翻译的第一步——理解提供了出路。
【关键词】不同理解;《诗经》英译;空间距离0 导言翻译是一种交流活动,著名翻译家奈达就说译者首先接受信息,进行解码(decode),再讲信息传递出去,进行加码(encode)。
(Nida 2004:121)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翻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顾中国历史,王朝鼎盛的时期也是伴随着翻译的繁荣,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与以玄奘主导的翻译盛况就是一例。
一国的文化要传入他国,也是通过翻译实现。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诗篇越来越多地被翻译成英语,传到西方。
第一位翻译《诗经》的是汉学家詹姆斯·里雅各,随后《诗经》被多个翻译家翻译成英语,本文选取现今译界流行的五种英译本为语料,用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论为框架,旨在说明对于同一原文文本,不同译本产生的原因——译者自身的空间差异。
1 《诗经》的翻译介绍汪蓉培教授在大中华文库版《诗经》即将出版之际写道《诗经》自18世纪以来先后被译成法文、拉丁文、德文和英文。
(汪蓉培2007(6):33)后来中国译者开始从自身文化出发“传神地达意”地译成英文,如苏曼殊、许渊冲、杨宪益夫妇等。
《诗经》的“国风”第一篇“关雎”的第一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简单明了的四句话,耳熟能详的四字格。
看似简单的格调,不同的译者的理解确实千差万别。
据《诗经风雅颂研究论稿》,“关雎”题旨有六种观点:1)美后妃之德说和乐得淑女以配君子说;2)刺康王晏起说;3)贵族嫁女婚歌说;4)求贤说;5)贵族祝婚歌说;6)恋诗说(张启成2003:27-31)。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
翻译在认知模式和价值观传递方面也与殖民关系息息相关。
在殖民主义的语境下,欧洲列强通过将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强加给殖民地,进而改变了殖民地的认知模式和价值观。
翻译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将欧洲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译成殖民地的语言,形成了一种认知的框架和价值的体系。
这种殖民主义的认知框架和价值体系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传递和强化,影响到殖民地的文化自主性和自我认同。
翻译在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下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后殖民主义强调被殖民地民族的主体性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元性。
在翻译中,借鉴后殖民理论的观点,可以通过采用文化对等的翻译策略,保留原文的多元性和文化特色,避免殖民主义思维的再次强制性传递。
这种翻译策略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相互理解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瑰宝。
它源远流长,承载着古代先贤的智慧和对生活的感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当代,研究《诗经》的翻译问题成为翻译学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出发,对《诗经》的英译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在翻译中的价值和问题。
我们需要了解《诗经》的独特之处。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包含了多种主题和体裁,如民歌、风、雅等,涉及爱情、家国、宴会等多方面的内容。
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是中国人的精神财富之一。
由于《诗经》的艺术形式和语言特点,使得其翻译难度较大,需要翻译者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汉语和英语的深入理解。
接下来,我们将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诗经》的英译进行分析。
首先比较常见的两种英文译本,一种是由中国翻译家翻译的,另一种是由外国翻译家翻译的。
以两种译本中的《离骚》为例,“乘风好去,莫遣匆匆”,张爱玲译的版本是“Riding the gentle wind, I’m gone, Don’t make me hurry,鲍美云译的版本是“Riding the wind, I light out of sight, don’t force me to hurry”。
可以看出,张爱玲的译文保留了较多的原文意境和语感,而鲍美云则更加注重了英文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两个版本都有各自的特点,但都属于佳作。
在翻译美学的视角下,《诗经》的英译需要兼顾原文的意境和语感,同时要根据英文诗歌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
翻译者需要在传达原著意义的基础上,借助英语的语法结构和音韵特点,使译文在意义和语音上都符合英语读者的欣赏习惯。
对于外国译者来说,他们需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诗经》的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原文的内涵和情感。
而对于中国翻译者来说,他们需要对英语的语法和修辞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在翻译过程中不失原文的韵味和思想。
翻译美学还要求翻译者在选择译文的时候,要考虑到译文的语言表达是否流畅自然,是否能够传递原文的情感和意境。
后殖民翻译理论对外来语的引进和翻译的启示(1)

后殖民翻译理论对外来语的引进和翻译的启示王顺子(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 要:通过审视近年来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概况以及其对翻译的影响,结合我国外来语引入的历史和现状,探讨该理论对我国外来语的引进和翻译的启示。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 外来语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6)06-0118-02Illumination of the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Studies on the Borrowing of LoanwordsW ANG Shun-zi(College o f Foreign Langua ge Studies ,Guangxi N ormal University ,Guilin,Guan gxi 541004)Abstract :The te xt gives an over all view of recent studies in postcolonial theory and analyzes in depth the influe nce posed by it on the translation theory.The postcolonial tra nslation theory can illumina te the de velopme nt of loanwords in several wa ys.Key words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studies; loanwords收稿日期:2006-03-11作者简介:王顺子(1982-),女,湖南常德人,广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生,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
一后殖民理论是在后现代主义之后涌现出的一种新的理论话语。
它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19世纪80年代从美国蔓延到欧洲,成为欧美中产阶级的学术焦点。
诗经《硕人》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诗经《硕人》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国风·卫风·硕人》是描写齐女庄姜出嫁卫庄公的壮盛和美貌的诗,同时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描写女性容貌美、情态美的优美篇章,开启了后世博喻写美人的先河,历来备受人们的推崇和青睐。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经吧。
《硕人》原文先秦:佚名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
四牡有骄,朱幩镳镳。
翟茀以朝。
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施罛濊濊,鳣鲔发发。
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译文及注释译文好个修美的女郎,麻纱罩衫锦绣裳。
她是齐侯的爱女,她是卫侯的新娘,她是太子的胞妹,她是邢侯的小姨,谭公又是她姊丈。
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多白润,颈似蝤蛴真优美,齿若瓠子最齐整。
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
好个高挑的女郎,车歇郊野农田旁。
看那四马多雄健,红绸系在马嚼上,华车徐驶往朝堂。
诸位大夫早退朝,今朝莫太劳君王。
黄河之水白茫茫,北流入海浩荡荡。
下水鱼网哗哗动,戏水鱼儿刷刷响,两岸芦苇长又长。
陪嫁姑娘身材高,随从男士貌堂堂!注释1.硕人:高大白胖的人,美人。
当时以身材高大为美。
此指卫庄公夫人庄姜。
颀(qí):修长貌。
2.衣锦:穿着锦衣,翟衣。
“衣”为动词。
褧(jiǒng):妇女出嫁时御风尘用的麻布罩衣,即披风。
3.齐侯:指齐庄公。
子:这里指女儿。
4.卫侯:指卫庄公。
5.东宫:太子居处,这里指齐太子得臣。
6.邢:春秋国名,在今河北邢台。
姨:这里指妻子的姐妹。
7.谭公维私:意谓谭公是庄姜的姐夫。
谭,春秋国名,在今山东历城。
维,其。
私,女子称其姊妹之夫。
8.荑(tí):白茅之芽。
9.领:颈。
蝤蛴(qiúqí):天牛的幼虫,色白身长。
10.瓠犀(hùxī户西):瓠瓜子儿,色白,排列整齐。
从阐释学的视角下看《诗经》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阐释学的视角下看《诗经》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作者:张沥丹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10期【摘要】传统的翻译观要求最大化的削弱译者对原文的影响。
而斯坦纳提出翻译的四个步骤:信任、进攻、吸收、补偿,以及表明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源语与译入语达到平衡。
而又由于译者生活的社会历史环境,自身文化素养等因素都会使其对原著有不同的理解,使其翻译的作品带有自己独特的印记。
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隐形”是不可能的。
本文通过对《诗经》两个不同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译者的历史背景,文化素养以及习惯性的表达方式等因素会影响译者的翻译行为,表明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
【关键词】阐释论;译者主体性;《诗经》【作者简介】张沥丹,女,四川南充人,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本科,研究方向:翻译。
【基金项目】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创新研究项目专项资助“阐释学视角下《诗经》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XS-2017-02)。
一、研究理论基础1.阐释学。
阐释学是用来理解或解释文本含义的理论。
在古典阐释学里,阐释学主要作用于传播宗教。
到了方法论阐释学阶段,哲学家施莱尔马赫的研究中心逐渐向注意文本作者这一活动主体转变。
本体论阐释学阶段,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摆脱不了历史、语言的“前结构”影响。
伽达默尔在海德格尔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了阐释学。
他强调人的理解的历史性和语言性。
他认为因为历史背景的不同理解的主体会持有不同的理解,而这为理解的主体提供了视界,过去与现在的融合。
理解的理解对象是历史的存在,文本的意义在于适合理解着一起处于不断形成的过程之中,他把这种过程历史称为“效果历史”。
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学者乔治·斯坦纳发展了伽达默尔的观点,他提出“理解即翻译”的观点,并认为翻译的过程应该有4个步骤,即:信任、进攻、吸收、补偿。
第一步信任:斯坦纳认为一切翻译活动都要从信任开始。
译者根据以往经验相信即将翻译的作品是言之有物的,是值得去翻译的。
诗经《硕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硕人》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诗经《硕人》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硕人其颀,好个修美的女郎,衣锦褧衣。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其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深刻独特的意境。
在翻译美学的视角下,不同翻译版本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今天我们就来对比分析不同英文翻译版本对《诗经》的翻译,从中探讨其美学意义。
我们来看一段《诗经》中的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从这两个翻译版本可以看出,在翻译时,译者不仅需要忠实于原文,更需要考虑如何在保持原作意境的使英语读者能够领略到原文所蕴含的美学魅力。
不同的翻译版本有着不同的美学追求,这也是我们在对比分析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对《诗经》的英译对比分析中,还需要考虑到不同诗歌形式的翻译方式。
《诗经》包含了很多楚辞、风雅、大雅等不同的诗歌形式,每种形式都有着不同的韵律和特色。
比如《关雎》这首诗就是一首风雅之作,它有着明显的韵律和节奏,而且还要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翻译美学视角下对《诗经》的英译对比分析中,还需要考虑到翻译的文化背景和语境。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考虑到原作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尽可能地在翻译中体现出原作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韵味。
要注意在翻译美学视角下对《诗经》的英译对比分析时,要尊重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和取向。
不同的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会有所不同,他们在翻译中所体现出的美学追求和审美观念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对比分析时,要尊重不同译者的翻译成果,从中学习借鉴,发现不同版本翻译的优缺点,以达到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原作的美学意义。
在翻译美学视角下对《诗经》的英译对比分析中,我们需要从翻译的文学风格、诗歌形式、文化背景和译者取向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领略和理解《诗经》的美学价值。
也有助于我们提高翻译能力,探索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译介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诗经·硕人》译本对比看后殖民主义对翻译的影响
作者:蔡可嘉
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6期
【摘要】作为儒莲翻译奖的第一个获得者,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曾多次翻译《诗经·硕人》,且译本效果差异较大,究其原因竟是身份转换所致。
其身份的转换导致翻译的出发点立场有所差异,这点恰是后殖民主义在作祟。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以理雅各所处时期及其身份著手,分析译本背后承载的后殖民信息带给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诗经翻译影响
一、理论概述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于1997年由道格拉斯·罗宾逊提出,他认为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也可以称为把翻译与帝国联系起来的翻译研究。
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是帝国主义征服和占领弱势国家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有效工具。
文化殖民者利用翻译进行意识形态的渗入来控制和奴役目的语国家和人民,以达到其殖民目的。
[1]该理论更关注隐藏在翻译背后的两种文化间的权利斗争和权力差异,对之前近似乌托邦性质的语言对等文化平等的翻译理论是一种强有力的抨击。
[2]虽然传统翻译有其研究的必要性,但却无法像后殖民翻译理论一样将制约译本生成的外部政治、文化等因素考虑在内,后殖民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该理论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绝对的异化或归化,倡导通过“杂合”的翻译方法,在两者间寻求平衡,对强势文化进行消除,对目的语语言、文学与文化进行优化,达到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共铸。
[2]
二、译本对比分析
例: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译文一(1871年):
Her fingers were like the blades of the young white grass,
Her skin was like congealed ointment,
Her neck was like the tree grub*,
Her teeth were like melon seeds,
Her forehead cicada-like,
Her eyebrows like the antlers of silkworm moth,
What dimples, as she artfully smiled!
How lovely her eyes, with the black and white so well defined!
*:the larvae are remarkable for their whiteness and length, and hence poets turn to account as here [3]
译文二(1876年):
Like blades of white grass were her fingers fine;
Her skin like purest ointment hard congealed;
Her neck like larva on the tree which shine
So long and white. Her opening lips revealed
Her even teeth, behind their screen concealed,
Like melon seeds. Her front cicada- square,
Displayed her eyebrows curved upon its field,
Like horns of silkworm moth, and dimples rare,
With dark and lucid eyes, showed face beyond compare.[3]
国内学者李玉良曾评论道:“理雅各《诗经》的翻译使命在于以宗教殖民的手段帮助西方殖民主义者完成对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全面征服。
”
从译文一可看出,理雅各将《诗经》中美人的“柔荑”“凝脂”“蝤蛴”“瓠犀”“螓首蛾眉”等比较晦涩难懂的意象均实现了对等翻译,形式上类似于散体诗。
但反观几年后的译文二,可瞥见《诗经》的韵律已初见端倪。
1871年理雅各是一名传教士,受托翻译《诗经》,旨在借此举传播英国文化,扩大其国际影响力。
出于此目的,理雅各将《诗经》中每个意象都译出并加以注释,但却故意避开韵律这一部分,可以说,其是假借中国文化之名,传播西方文化。
作为一名传教士,理雅各本身明白韵体诗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其曾在此诗注释中写道:“以韵体的形式译韵体诗是最合适不过的,然而目前仍不值得将其译为韵体诗”。
[4]字里行间均透露出
其对待中国文化是一种居高临下之态,以质疑的眼光看待异族文化,典型的是殖民主义姿态。
后选择译为韵体诗,主要原因是此时的理雅各早已褪去了传教士身份,对待中国文化更客观理性。
理雅各以全新的汉学家的身份重译《诗经》,译本形式上更切合地道的英语诗歌。
因此,1876年的《诗经》便被称为“穿着英国服装的中国诗歌”,[5]能客观地向西方各国介绍中国文化,为中西方文化交流起推动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如仅停步于简单的语言层面进行分析,那么翻译研究就显得过于肤浅,译本背后隐藏的许多深层内涵也无从挖掘。
译者在翻译时应以辩证眼光看待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既不能一味地使用“归化”去与外来语言和文化做斗争,又不能阻碍异域文化的输入。
翻译最终目的是交流,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可以得出,对待异域文化应秉持客观理性的态度,给广大读者充分认识并了解异域语言和文化的机会,从而促进语言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旭峰.后殖民主义[J].文学与文化,2011(1): 127-133.
[2] 王东风.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D].中国翻译,2003(4): 5-10.
[3] James Legge. The Chinese Classics,Vol. IV [M]. Taipei:SMC Publishing Inc.1994.
[4] 刘婷婷,高倩,李雪皎.后殖民翻译研究视阈中的《诗经》英译本解析[J].赤子(上中旬),2014(20):83.
[5] 姜燕. 理雅各《诗经》英译[D].济南:山东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