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隔囊肿

合集下载

透明隔分离标准

透明隔分离标准

透明隔分离标准
透明隔的正常范围在不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

对于成人来说,透明隔腔的正常范围在10mm以下,是两侧侧脑室前角间形成的腔隙,是脑组织与蛛网膜下腔的分界标志。

其宽度在10mm以下,一般不会出现临床症状,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如果透明隔腔的直径超过10mm,则有可能会出现脑积水的症状,可能会引起头痛、呕吐、癫痫等症状,属于不正常的现象。

对于胎儿来说,透明隔的正常范围会随着孕周变化而变化。

一般来讲的是在\~厘米之间,如果小于厘米我们会认为透明隔腔减少,大于1厘米会透明隔腔扩张。

一般来讲,在18\~37周的时候是会显示的,而在此之前的
16\~17周显示透明隔腔的比例在82%左右,而且38周后,能显示出来的比例只有75%,一般随着孕周的增加,在19\~27周之前,这个透明隔腔的范围是在逐渐增加的。

到28\~34周时,一般来说还是比较平稳的,大部分人在36周以后,这个透明隔腔会慢慢的缩小。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23周透明隔腔正常值标准

23周透明隔腔正常值标准

23周透明隔腔正常值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去医院进行各种检查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透明隔腔正常值标准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对于23周胎儿透明隔腔的正常值标准,更是关系到胎儿的健康与发育情况。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23周胎儿透明隔腔正常值标准的相关内容。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23周胎儿透明隔腔。

透明隔腔是指在胎儿头部的颅内透明隔腔,是大脑室系统发育的一部分。

在胎儿发育过程中,透明隔腔的形态和大小会有所变化。

正常情况下,透明隔腔的形态应该基本对称,大小适中。

23周胎儿透明隔腔正常值标准就是指在该时期的胎儿透明隔腔的形态和大小应当符合的标准。

在23周胎儿透明隔腔正常值标准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透明隔腔的形态:透明隔腔的形态主要指透明隔腔的外形和结构。

正常情况下,透明隔腔的形态应该呈梭形或椭圆形,两侧对称,边界清晰。

若透明隔腔呈现不规则形状、大小不对称或边界模糊等异常情况,则可能存在发育异常或疾病。

2. 透明隔腔的大小:透明隔腔的大小主要指透明隔腔的横径和纵径。

在23周胎儿中,透明隔腔的大小正常范围应该在一定的标准范围内,通常是1-3毫米左右。

如果透明隔腔的大小超出了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了解23周胎儿透明隔腔的正常值标准对于及时发现和诊断可能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定期的产前检查和超声检查,我们可以及时发现胎儿透明隔腔异常,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胎儿的健康和发育。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二篇示例: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检查项目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其中透明隔腔正常值标准也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

透明隔腔是一种常见的体征,它是指由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膈肌形成的透明膜状结构。

透明隔腔正常值标准是指在正常情况下,透明隔腔的宽度、形态、位置等指标的参考范围,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能够准确评估透明隔腔的情况,可以帮助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透明隔囊肿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透明隔囊肿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10mm,临床无症状,称为透明隔腔。
透明隔囊肿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5/9
透明隔囊肿
若两侧侧脑室间含液结构两侧壁向两侧弯 曲膨隆,不是正常平行状态,且侧壁间距 离大于或等于10mm,则可成立透明隔囊肿 诊疗 。
若一囊肿大小超出这一标准,则可能引发 室间孔狭窄造成脑积水,或因压迫周围神 经结构引发神经病学损害,而出现临床症 状。
下丘脑-隔三角受压:透明隔区在前脑占有主要位置,位于种系发生 学上古老结构(间脑)与新皮层结构(端脑)之间。 有许多主要解剖结构位于此三角区内或与其毗邻,所以该区占位效应 引发症状各种多样。行为异常、自主神经和感觉运动障碍都能够出现, 包含精神异常,记忆力障碍,情感障碍,行为古怪,发育迟缓,过分 兴奋,学习成绩下降,睡眠方式改变,夜间狂笑,纵欲,尿床,发烧, 上腹部感觉异常,食欲降低,体重下降,癫痫发作,额叶共济失调和 半身感觉障碍等 视路受压:脑积水和视路直接收压,可致外展神经麻痹、眼球震颤、 视乳头水肿、视乳头白变、视网膜出血、视力下降以及视野缺损。
囊肿宽度小于等于5mm则多无症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透明隔囊肿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6/9
透明隔囊肿分类
囊肿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取得性
透明隔囊肿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7/9
透明隔囊肿临床表现
室间孔阻塞:透明隔囊肿最常见症状是间歇性头痛或伴有呕吐,晕厥, 推测是因为松弛透明隔囊肿囊壁随体位变动,突然阻塞短暂室间孔引 发
血管受压变形:Aoki最早认识到膨胀透明隔囊肿对深部静脉慢性压迫 可产生临床症状〔16〕。膨胀透明隔囊肿使脑深静脉系统(大脑内静 脉,室管膜下静脉,隔静脉等)受压、担心、回流障碍,甚或使大脑 上静脉扩张,可解释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症状。

手术讲解模板:胼胝体和透明隔肿瘤切除术

手术讲解模板:胼胝体和透明隔肿瘤切除术

手术资料:胼胝体和透明隔肿瘤切除术
手术步骤:
应避开中央静脉和其他粗大的桥静脉。但 脑皮质表面进入矢状窦的细小桥静脉可以 电凝切断。用湿棉片妥善保护好中央静脉, 以免损伤后造成对侧偏瘫。用蛇形固定牵 开器从纵裂内将大脑内侧面向外侧牵开, 显露大脑镰。在大脑镰下即能见到肿瘤由 胼胝体向上膨出,检查肿瘤的质地,有无 包膜和界限,与两侧胼周和胼
手术资料:胼胝体和透明隔肿瘤切除术
注意事项: ④肿瘤过大,不应强求完整摘除,而应先 行分块切除,最后全部切除;
手术资料:胼胝体和透明隔肿瘤切除术
注意事项: ⑤肿瘤切除后,凡在术野内能见到的脉络 丛,最好予以电凝,以减少术后脑脊液的 分泌;
手术资料:胼胝体和透明隔肿瘤切除术
注意事项: ⑥要彻底止血,不能让血液或血凝块和明 胶海绵等留置在脑室内;
手术禁忌: 1.浸润性胼胝体肿瘤晚期,病人不能承受 手术者。
手术资料:胼胝体和透明隔肿瘤切除术
手术禁忌: 2.胼胝体脂肪瘤无症状或仅有癫痫发作, 次数不频繁者。
手术资料:胼胝体和透明隔肿瘤切除术
手术禁忌: 3.透明隔囊肿,无侧脑室扩大和颅高压表 现者。
手术资料:胼胝体和透明隔肿瘤切除术
术前准备: 1.有脑积水颅高压者术前做脑室持续引流。
手术资料:胼胝体和透明隔肿瘤切除术
概述:
周边可有钙化圈。(图4.3.1.10-2A、B,4.3.1.10-3A、B)
手术资料:胼胝体和透明隔肿瘤切除术
概述:
手术资料:胼胝体和透明隔肿瘤切除术
概述:
手术资料:胼胝体和透明隔肿瘤切除术
概述:
手术资料:胼胝体和透明隔肿瘤切除术
适应证: 胼胝体和透明隔肿瘤切除术适用于:
手术资料:胼胝体和透明隔肿瘤切除术

透明隔囊肿

透明隔囊肿

透明隔囊肿透明隔囊肿(第五脑室)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过程的颅内病变。

大多数病人是在做头CT或MRI检查时偶然发现的,多无症状,不必进行外科处理。

但有一些透明隔囊肿随年龄增长体积有所增长,并伴明显临床症状如头痛、头晕、记忆力差、癫痫、晕厥等。

对此类病人应积极外科治疗。

既往治疗方法,疗效往往不持久。

随着内镜技术引入神经外科,该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

目前有症状的透明隔囊肿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是内镜脑室-囊肿开窗术。

一般认为,透明隔囊肿(septum pellucidum cyst SPC)可分为二类:无症状性透明隔囊肿(ASPC)和症状性透明隔囊肿(SSPC),后者又称扩张性透明隔囊肿(ESPC)。

ASPC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ESPC可能引起室间孔堵塞、脑深部血管扭曲移位、下丘脑和视交叉受压等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以慢性颅高压症、癫痫、视乳头水肿、精神异常等为主要表现,多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ESPC在CT和MR上表现为与脑脊液相同密度或信号的囊性病变,囊壁多无明显增强效应。

对于ESPC的诊断并不能仅仅依靠影像学资料而忽视临床症状,尤其对于婴幼儿患者,常难以判断是否合并其它疾病。

ASPC一般毋须治疗,作定期检查动态观察即可。

ESPC一旦确诊则需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方法较多,如开颅行囊肿切除、囊壁开窗、囊肿-侧脑室分流、侧脑室-腹腔分流等术式已被广泛采用,但因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反应重、并发症多而有待改进。

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发展,特别是立体定向技术的进步,使对本病的手术治疗更为简便、准确和安全。

采用CT导向的脑立体定向透明隔囊肿囊壁造口术疗法,有其明显的优点:①囊壁造口术使囊肿与脑室永久相通,消除了囊肿对周围结构的压迫,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②直接行囊壁造口术,较囊肿-脑室分流术更为简便,且对脑室干扰轻。

③术中采用单侧或双侧永久性多靶点造口可有效防止复发。

④手术损伤小,术后反应轻,无并发症。

胼胝体发育不良CT及MR

胼胝体发育不良CT及MR

鉴别诊断
1. 透明隔囊肿:第三脑室位置正常,与 囊肿之间有间隙存在,胼胝体形态位置 正常。
2. 脑室周白质软化(PLV)后期:虽体 部与三3. 缺血缺氧性脑病(HIE)、外伤等引起 的胼胝体破坏:胼胝体可变薄,但不缩 短。
4. DCC 合并半球间裂囊肿时与前脑无间 裂畸形的背侧囊肿鉴别:前脑无间裂畸 形,未见正常的大脑镰结构,丘脑呈融 合状,终板增厚,侧脑室融合为单一脑 ,无侧脑室前角,往往伴有面部畸形; 而 DCC 时,丘脑明显分离,并有其他典 型表现。
室顶部,是联络两侧大脑半球新皮质的
最大神经纤维束板,为两侧大脑半球信
息沟通的最重要通路;一般认为在妊娠 8
- 12周开始胼胝体从头端膝部向体部及压
部生长,而嘴部最后形成,全过程大约
于 20 周时完成。但 Kier对此产生异议,
描述了胼胝体的发生为双向性,不是从
前往后的观点。
病因和病理
DCC 可分为完全性或部分性胼胝体缺如 前者造成联合板形成障碍,神经轴突成
临床表现
第二则是胼胝体发育不良引起相应病损 部位如海马、额叶、皮层等功能障碍的 症状, 常表现为动作与语言发展迟缓、智 能障碍、 运动障碍、癫痫症与脑性麻痹, 个别有视觉障碍或交叉定位障碍。其中, 由于边缘系统与胼胝体的位置相邻更近, 相比起来, 更容易受到影响, 因引, 临床症 状以智力低下和癫痫最常见。
病因和病理
DCC病因不明,Rubinstein等人认
为脑中线结构演化早期反常从而耽误了
胼胝体发育。一般公认胼胝体发生期间
如受机械、代谢或感染等因素影响,可
导致胼胝体缺如或部分不发育。亦可于
胼胝体发育后,因血管、外伤等病变遭
破坏、缺损。Menkes等提出与性连锁隐

透明隔囊肿

透明隔囊肿

1 透明隔的解剖及发育透明隔位于两侧侧脑室之间,由两层垂直分割的薄板组成。

中间为狭窄的腔隙(透明隔腔)。

该腔隙与脑室不相通。

从侧方看,透明隔呈三角形,三角形的底在前方,三角形的尖指向后方〔1〕。

透明隔上方与胼胝体干的下表面相贴,后下方为前部穹隆,前下方为胼胝体嘴的上表面,正前方为胼胝体膝部。

大体上说,透明隔腔的上方为胼胝体,下方为穹隆〔1,2〕。

Sarwar等认为,透明隔是边缘系统的一部分〔2〕。

在胚胎时期,透明隔腔借以狭窄的间隙(隔导管)与其后方另一较大的腔相通,名曰Verga腔。

1851年意大利解剖学家Andrea Verga 最早描述该腔〔3〕。

该腔的边界:上方是胼胝体的下表面,下方是穹隆联合。

从根本上讲,透明隔腔和Verga腔是结构相同,偶尔由穹隆柱形成一垂直隔板,将位于中线的腔隙结构前后隔开,位于前方的就是透明隔腔,其后就是Verga腔〔4,5〕。

在胚胎3个月时,胼胝体发育跨过中线,透明隔腔即形成。

到胚胎6个月时,透明隔腔逐渐由后向前闭合〔6〕。

Mott等报道,应用超声检查,胎儿和早产儿透明隔腔的发生率是100%,足月新生儿透明隔腔的发生率为36%〔7〕。

出生两个月后其发生率明显降低,出生六个月后的发生率与成人很接近,尸检发现率是15%(6.5%~85%,男性稍多),头CT扫描的发现率是0.73%〔5,8,9〕。

此差异的原因是,尸检时脑脊液自大脑半球引流丢失,脑室系统张力减低;而在活体中,脑室系统的张力使两侧大脑半球的内侧面靠得很近;而且,活体检查还受神经影像检查的解释度的限制,因此活体CT扫描透明隔腔的发现率较低〔2〕。

有人报告,成人拳击手透明隔腔的发现率是18%〔8〕。

Liss和Mervis把透明隔变异分为三种:第一种变异占50%,为单层的中线膜结构,两侧脑室面都衬有室管膜细胞;第二种变异占25%,由两层分离的但靠得很近的膜组成一潜在的腔隙。

第三种变异占25%,即透明隔的两层围成了大小各异的肉眼可见的腔隙――透明隔腔〔10〕。

神经内镜下透明隔囊肿造瘘术21例配合体会

神经内镜下透明隔囊肿造瘘术21例配合体会

神经内镜下透明隔囊肿造瘘术21例配合体会
周爱芹; 靳明英; 周金环
【期刊名称】《《齐鲁护理杂志》》
【年(卷),期】2005(011)010
【总页数】1页(P1393)
【作者】周爱芹; 靳明英; 周金环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济宁2721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6
【相关文献】
1.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护理体会 [J], 杨忠珍;胡英;刘俊芳
2.神经内镜下透明隔囊肿造瘘术21例配合体会 [J], 周爱芹;靳明英;周金环
3.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和胃空肠造瘘术的护理配合 [J], 陈雪芬;许秋泳;刘麒樱;林淑惠
4.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透明隔囊肿8例报告 [J], 叶静;李廷阳;黄海常;韦以存;李正克;陆明雄
5.神经内镜下脑室底造瘘术中护理配合 [J], 张渝;杨昆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明隔囊肿
透明隔囊肿(第五脑室)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过程的颅内病变。

大多数病人是在做头CT或MRI检查时偶然发现的,多无症状,不必进行外科处理。

但有一些透明隔囊肿随年龄增长体积有所增长,并伴明显临床症状如头痛、头晕、记忆力差、癫痫、晕厥等。

对此类病人应积极外科治疗。

既往治疗方法,疗效往往不持久。

随着内镜技术引入神经外科,该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

目前有症状的透明隔囊肿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是内镜脑室-囊肿开窗术。

一般认为,透明隔囊肿(septum pellucidum cyst SPC)可分为二类:无症状性透明隔囊肿(ASPC)和症状性透明隔囊肿(SSPC),后者又称扩张性透明隔囊肿(ESPC)。

ASPC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ESPC可能引起室间孔堵塞、脑深部血管扭曲移位、下丘脑和视交叉受压等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以慢性颅高压症、癫痫、视乳头水肿、精神异常等为主要表现,多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ESPC在CT和MR上表现为与脑脊液相同密度或信号的囊性病变,囊壁多无明显增强效应。

对于ESPC的诊断并不能仅仅依靠影像学资料而忽视临床症状,尤其对于婴幼儿患者,常难以判断是否合并其它疾病。

ASPC一般毋须治疗,作定期检查动态观察即可。

ESPC一旦确诊则需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方法较多,如开颅行囊肿切除、囊壁开窗、囊肿-侧脑室分流、侧脑室-腹腔分流等术式已被广泛采用,但因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反应重、并发症多而有待改进。

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发展,特别是立体定向技术的进步,使对本病的手术治疗更为简便、准确和安全。

采用CT导向的脑立体定向透明隔囊肿囊壁造口术疗法,有其明显的优点:①囊壁造口术使囊肿与脑室永久相通,消除了囊肿对周围结构的压迫,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②直接行囊壁造口术,较囊肿-脑室分流术更为简便,且对脑室干扰轻。

③术中采用单侧或双侧永久性多靶点造口可有效防止复发。

④手术损伤小,术后反应轻,无并发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