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线间腔(透明隔腔、Verga腔及中间帆腔)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解剖

1h CT
3h MRI T2WI
3h DWI
5d CT 弥散加权像诊断超早期脑梗死
星形细胞瘤囊变区 扩散呈低信号
DWI用于肿瘤鉴别诊断
脑脓肿扩散呈高信号
rCBV↓ 脑PWI示左侧基底节区中心梗塞形成
(局部血容量下降)
脑功能成像(BOLD—fMRI)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 )
皮质脊髓束走行
1 动眼神经 2 滑车神经 3 三叉神经眼支 4 三叉神经上颌支 5 展神经 6 颈内动脉 7 垂体 8 视交叉
海绵窦结构
脑膜解剖
脑有三层被膜:从外到里即硬脑膜、蛛网膜和软 脑膜
1 硬脑膜:分为两层,内层衬于颅骨表面,既骨 膜,外层深入大脑表面,形成大脑镰、小脑幕。 两层硬膜之间可形成静脉窦系统。硬脑膜与蛛网 膜之间为硬膜下腔
脑正常影像解剖
概论: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 包括大脑(端脑) 、间脑、小脑、脑干、岛叶、
边缘系统 脑室池系统: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诸
脑池 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 静脉窦:上矢状窦、直窦、横窦、窦汇、乙
状窦、颈内静脉
一 大脑
大脑(端脑):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大脑半球由浅到深分为:皮质、髓质和基
小脑上蚓
小脑下蚓 小脑扁桃体
小脑扁桃体 小脑下蚓部
齿状核
小脑MRI表现
小脑上、中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小脑上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血供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前上动脉
椎动脉
小脑血供
小脑血供
四 脑干
正常小儿颅脑超声表现、前囟冠状面、后囟切面及侧囟切面临床表现

正常小儿颅脑超声表现、前囟冠状面、后囟切面及侧囟切面临床表现超声表现脑脊液显示为无回声,丘脑、基底核为等回声,脑桥、小脑部分区域呈高回声,脉络丛回声最高。
小儿颅脑超声检查部位包括前囟、侧囟、后囟,首选前囟检查,可在冠状面和矢状面扫查,侧囟和后囟可探测颅底的超声影像。
前囟冠状面患儿右侧应定为超声图像左侧。
两侧额叶侧脑室前角层面。
在冠状切面的基础上声束向前成10°探查,可显示侧脑室前角、中间的透明隔腔、胼胝体、室间孔。
室间孔是侧脑室脉络丛与第三脑室之间的通道。
透明隔腔第三脑室层面。
第三脑室为双侧丘脑背侧的狭长缝隙,宽度小于3mm,还可探及透明隔腔、侧脑室及呈低回声的脑干。
第三脑室侧脑室中央部-后角层面。
脉络丛表现为正“八”字形结构,对称分布于脑中线两侧,脉络丛位于充满脑脊液的侧脑室内,侧脑室下方,与脑中线垂直的上缘为弧形高回声的小脑,中央部为小脑蚓部。
侧脑室后角切面枕叶层面。
切面已越过侧脑室,可见中线两侧高回声的枕叶白质,并可见弯曲的脑沟回声。
两侧枕叶,回声增高前囟矢状面患儿额部为超声图像的左侧,在图像中标注受检侧是左或右。
正中矢状切面。
自前向后可探及:①扣带回、②胼胝体、③透明隔腔、④第三脑室、⑤中脑水管、中脑、脑桥、及延髓⑥第四脑室、⑦小脑蚓部。
胼胝体、三角示透明隔腔侧脑室旁矢状切面。
切面可显示一侧侧脑室全貌及脉络丛。
侧脑室中央部下缘是背侧丘脑,为椭圆形均匀的等回声结构,其前上方为尾状核头区域,两者的凹陷带为丘脑尾状核沟。
岛叶层面。
继续向颞叶方向扫查,可见位于颞叶内侧面的脑岛叶。
后囟切面显示脑后部幕上及幕下结构。
侧囟切面颞囟切面。
观察Willis环及其主要分支,测量大脑中动脉血流。
颞囟切面显示Willis环,箭头示大脑中动脉乳突囟横切面。
主要观察小脑,在脑干水平横切面向前依次观察第三脑室、大脑脚、丘脑,横切面向后依次显示第四脑室、小脑后蚓部、小脑半球小叶、小脑幕、小脑延髓池。
血管间腔(V-R_space)的MRI表现 ppt课件

ppt课件
9
V-RS还与头颈部淋巴通路相连接,构成了组织间液经脑 脊液排入淋巴系统的直接通道,事实上是脑的淋巴回流 通道
ppt课件
6
Figure 1. 前穿质冠 状面示两个动脉(直 箭 ) 和 环 绕 的 VR 间 隙(弯箭)
ppt课件
7
Figure 2. 线图示有VR间隙环绕的皮层动脉穿过蛛
网膜下腔和软脑膜下腔进入脑实质。右侧局部放 大图显示动脉、VR间隙和脑实质之间的解剖关系
ppt课件
8
V-RS直径约1~,充满组织间液,而不是脑脊液
ppt课件
22
Type II dilated VR spaces in a 6-year-old boy
Figure 6.. (a) 轴位T2WI示线状、小斑点状高信号围绕在侧脑 室后角旁,尤其是左侧(箭)ppt课(b件) 相同层面FLAIR 示没有异23 常
Ⅲ型,见于脑干,在中脑下部,VR间隙在中脑脑桥交界区; 在中脑上部,在中脑间脑交界区可见VR间隙
ppt课件
21
Type II VR spaces in a 73-year-old woman.
Figure 5. (a) 轴位PT2WI示双侧半卵圆中心局部多发高信号灶
(b) 相同层面轴位FLAIR示周围无高信号的低信号点。注意左侧
半球的中央低信号和边缘高信号环的两个小病灶 ,不是VR间隙
是陈旧性腔梗
血管迂曲及脑萎缩导致的细胞水分的蓄积
沿动脉长轴分布的血管周围间隙纤维化和闭塞阻碍了液 体流动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表现

红旗医院影像科
头颅
红旗医院影像科
正常X障、外板。6岁以前不能分 清内外板与板障。
颅缝与囟门 颅盖骨化骨核间隙,细者为 缝,大者为囟。囟门在X线片上表现为边缘 比较清楚的不规整多角形透明区。颅缝则 显示为锯齿状透明线影,可见冠状缝、矢 状缝和人字缝。 缝间骨(Wormian),系颅缝间之骨。 儿童多见。系解剖变异,无病理意义。
这样,同一层面就可有 T1WI、T2WI和 PdWI三种图像。
红旗医院影像科
T1WI
T2WI
红旗医院影像科
血流成像
血液的流动使血管腔不使用对比剂即可显 影,是MRI成像中的一个特点,称之为流空 效应。流空的血管腔呈黑影。
流动血液的信号还与流动方向,流动速度 以 及 层 流 (laminar flow) 和 湍 流 (turbulent flow)有关。
与CT图像类似,MRI图像也是不同灰度的 黑白影像;
黑色—低信号,灰色—中等信号,白色— 高信号。
MRI的图像虽然和CT图像一样也以不同灰 度显示,但MRI反映的是组织质子密度的不 同或弛豫时间(T1与T2)的长短,而CT图 像反映的则是组织密度的差异。
红旗医院影像科
灰阶成像和多参数成像
红旗医院影像科
前颅窝 中颅窝 后颅窝
正常头颅正侧位
红旗医院影像科
平片
颅底 – 蝶鞍 前为鞍结节,后以鞍背为界。蝶
鞍的形状有椭圆形、扁平形和圆形。 前后最大径7-16mm,平均11.7mm。 深径最大为7-14mm,平均9.5mm。 宽度最大为8-20mm,平均15mm。
– 岩骨与内耳道 内耳道呈管状、壶腹 状或喇叭状,最大宽径10mm,平均宽径 5.5mm。两侧大小差不超过0.5mm。
脑血管(V-R)间隙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ppt课件

Arachnoid cyst in the perisellar cistern area in a 16-year-old girl
脑血管(V-R)间隙的MRI诊断与鉴别
34
诊断
8. 神经上皮囊肿
可有占位效应 各序列上均与脑脊液相似,周围无胶质增生 无强化 鉴别通常较困难
脑血管(V-R)间隙的MRI诊断与鉴别
35
诊断
Neuroepithelial cyst of the cerebral
peduncle and pons in a 60-year-old woman
with epilepsy. 脑血管(V-R)间隙的MRI诊断与鉴别
3,内侧通于环池,外 侧为侧脑室下角,前面是海马沟及杏仁体,后部与 海马沟交通 与脑脊液信号相仿 冠状位上多呈“双凸透镜”形,显示最好 矢状位上,脉络膜裂与海马沟交通,类似斜卧的 ‘入”字,其长轴沿后上至前下斜行为特征性结构
脑血管(V-R)间隙的MRI诊断与鉴别
3
诊断
脑血管(V-R)间隙的MRI诊断与鉴别
4
诊断
生理
VRS内充满组织间液,而不是脑脊液 生理意义是作为脑组织间液排出的一个主
要通路 同时也提供了外来抗原进入脑、细胞间液
和脑脊液的机会
脑血管(V-R)间隙的MRI诊断与鉴别
5
诊断
VRS扩大
一般认为,<2mm的VRS属正常解剖结构,可 见于各个年龄组的健康人
脑血管(V-R)间隙的MRI诊断与鉴别
16
诊断
Giant VR spaces in the mesencephalothalamic region in a 19year-old man
脑血管(V-R)间隙的MRI诊断与鉴别
颅内囊性结构(室管膜下囊肿、布莱克囊肿、韦氏腔、中间帆腔)产前超声报告与解读

•专家论坛•颅内囊性结构(室管膜下囊肿、布莱克 囊肿、韦氏腔、中间帆腔)产前超声报告与解读李胜利 廖伊梅 文华轩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18.05.0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1598);深圳市科技计划 项目(JSGG20160428154812749,JCYJ20170307091013214)作者单位:518028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通信作者:李胜利,Email :lishengli63@随着产前超声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胎儿颅内囊性结构被超声医师发现,如室管膜下囊肿(subependymalcysts )、Blake ′s pouch 囊肿、韦氏 腔(cavum Vergae ,CV )、中间帆腔(cavum velum interpositum ,CVI ),这些结构有的是正常胚胎发育过程、有的是正常潜在腔隙的扩张、有的出生后可自行吸收、有的被视为正常变异而持续存在,对以上颅内囊性结构的来源及临床预后的错误认识,可能导致误诊,甚至不必要的引产。
而随着产前超声图像质量和成像技术的提高,对胎儿解剖结构的观察更细致,许多产前超声医师以观察到这些结构为异常,导致过度报告,会引起孕妇焦虑,同时给妇产科医师带来困扰,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本文对产前超声可显示的4种颅内囊性结构进行分析解读,以期为产前超声医师、妇产科医师提供 参考。
一、室管膜下囊肿室管膜下囊肿(subependymal cysts )又称室管膜下假性囊肿(subependymal pseudocysts ),是指沿着侧脑室前角下壁或临近侧脑室前角侧壁的囊性结构,少见于侧脑室颞角或枕角内壁的囊性结构[1]。
囊壁缺乏上皮层,因此也称为假性囊肿。
(一)病因及发生率新生儿颅脑超声检查时发现室管膜下囊肿并不少见,国外文献报道足月健康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 经前囟超声检查时,室管膜下囊肿的发生率为0.5%~5%[2-3],国内文献报道正常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的发生率为7.6%~8.19%[4-5],疾病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的发生率为20.54%[5]。
头颅解剖影像

头颅CT阅片共10层1.蝶窦层:以鼻腔后蝶窦为标志。
横断平面有脑桥、第四脑室、小脑、基底动脉、大脑颞叶、桥池2.蝶鞍层:以鼻腔后蝶窦后蝶鞍为标志。
横断面有垂体、桥池、环池、基底动脉、中脑、大脑颞叶、小脑、小脑上池、大脑枕叶、3.鞍上池层:以眼球后,蝶鞍上空部区域中脑平面为标志。
横断面有大脑额叶、交叉池、脚间池、中脑、四叠体池、小脑、小脑上池、小脑天幕、大脑枕叶、大脑镰4.第三脑室下部层:以眼球、大静脉池和狭长第三脑室为标志,横断面从内侧向外侧从前向后依次是尾状核,侧脑室三角区两侧的是丘脑,尾状核和丘脑外侧是内囊,内囊外是豆状核和壳,再外侧是外囊,再外侧是屏状核,屏状核外侧是最外囊,最外囊外侧是岛叶,岛叶外侧是外侧裂池。
再外侧是大脑颞叶,前侧是大脑额叶。
(第三脑室下部层观察内囊、外囊、侧裂池、豆状核、屏状核最清楚)5.第三脑室上部层:以见侧脑室前角但未见体部全貌为标志,横断面从内向外依次是并祗体、透明中隔、透明隔腔、丘脑、松果体、尾状核头6.侧脑室体部(全貌)层:以侧室前角、中间、下角、后脚全貌、透明中隔(全貌)为标志,横断面从内向外依次是并祗体、透明中隔(全貌)、透明隔腔全貌,尾状核头、大脑颞叶、大脑额叶、大脑枕叶7.侧脑室顶部层:以侧脑室中间顶部(不见前脚、后角)为标志横断面有大脑额叶、颞叶、并祗体顶部、外侧裂池、大脑镰、上矢状窦、下矢状窦8.半卵圆区:以大脑顶部纯脑组织但还未岛最顶部脑回为标志。
横断面有顶叶、半卵圆区、外侧裂池、大脑镰、脑白质、脑灰质、上矢状窦9.顶层:以大脑镰深部模糊为标志横断面有模糊的大脑镰、外侧裂池、脑白质、脑灰质、上矢状窦10.顶上层:以大脑镰浅部清楚为标志横断面有顶叶、脑回、脑白质、脑灰质、上矢状窦相关名词解释:1.第四脑室:为脑内部的腔隙,位于小脑与延髓和脑桥之间。
2.第三脑室:位于间脑中央,为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矢状窄隙,它的前方借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后方与第四脑室相通。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表现PPT

正常横断面解剖
➢ 增强 – 正常脑实质轻度强化 – 脑血管明显强化(动、静脉) – 硬脑膜明显强化 – 松果体及垂体明显强化
眼眶 颞叶 蝶窦 颈静脉结节
颅底层面
鞍上池层面
额叶 鞍上池 四脑室
外侧裂 颞叶 桥脑
小脑
鞍上池上层面
额叶 侧脑室前角
外侧裂
四叠体池
尾状核头 三脑室 中脑
小脑
内囊前肢 豆状核 内囊后肢
➢ 黑色—低信号,灰色—中等信号,白色— 高信号。
➢ MRI的图像虽然和CT图像一样也以不同灰 度显示,但MRI反映的是组织质子密度的不 同或弛豫时间(T1与T2)的长短,而CT图 像反映的则是组织密度的差异。
灰阶成像和多参数成像
➢ MRI的图像如主要反映组织间T1的差别, 为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e,T1WI);
脑血管造影(动脉 期)
脑动脉造影(动脉 期)
脑血管造影(静脉期)
正常CT表现
正常横断面解剖
➢ 平扫 其断面解剖大致分为: – 颅骨及含气空腔 用骨窗观察,可看到
颅底(颅底各孔、蝶鞍、乳突气房、鼻旁 窦、岩骨及内耳道)及颅板结构。
– 脑实质 皮质及灰质核团密度略高于髓 质。
– 脑脊液间隙 呈低密度(0~20HU)。 – 非病理性钙化
平片
➢ 颅内非病理性钙化 – 侧脑室脉络从钙化 居中线2.5cm内不规
则影,出现率低于0.5%。 – 其它 少数情况下还可见到基底节区、
小脑齿状核、颈内动脉虹吸段、小脑幕、 岩床韧带以及硬脑膜的局限性钙化。
松果体钙化
脉络丛钙化
非病理性钙化
大脑镰钙化
床突间韧带钙化
非病理性钙化
脑血管造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Verga腔
Verga(韦尔加)腔(CV)又称第六脑室,是由 意大利神经病学家Andrea Verga(安德列韦尔加)于 1851年在尸体解剖中首先发现,并定名为“第六脑室”, 后称Verga腔,也称为穹窿腔、穹窿脑室、三角脑室、 胼胝体腔。是位于穹窿连合与胼胝体之间的一个水平 裂隙。从根本上讲,透明隔腔、Verga腔结构相同,只 是借穹窿柱将位于中线的腔隙结构前不全所致,常由透明隔 腔向后扩展形成,亦可单独 存在。可以是先天透明隔或 海马联合闭合不全而成,后 天外伤也可引起。
影像表现
CT:两侧侧脑室额角间呈三角形(底在前,尖向 后)、边缘清楚的低密度影;CT值与脑脊液相同; 双侧侧脑室前角无移位及变形;增强无强化。
MR:位置、形态与CT表现相同,信号:呈长T1 长T2信号,FLAIR呈低信号;增强无强化。
透明隔腔(第五脑 室)Verga腔及 (第六脑室)
分型:间隙混合型 (CSP+CV)
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如果遇到透明隔腔增宽的病例,我们仍然可以按照国内习惯在诊断 结论中写第五脑室扩张(形成),但是假如你比较纠结组织结构学的话,不妨在结论里用透 明隔腔增宽这种描述性诊断代替。
知识延伸
脑室共4个,第一、二脑室最大,左右各一, 统称为侧脑室;第三、四脑室位于中线。
第五、六脑室内无室管膜,非脑室系统。
透明隔腔(第五脑 室)Verga腔及 (第六脑室)
分型:间隙混合型 (CSP+CV)
知识延伸
透明隔腔(CSP)又称为第五脑室。国内的所有 的教材、文献其定义皆大致相仿,而几乎所有医务工 作者也笃信此定义。而在国外的文献中,“第五脑室” 通常被定义为位于脊髓圆锥并由室管膜组织包绕的囊 腔,也称终室。由于第五脑室发育多变,可以是与脊 髓相通的单个囊腔,也可以是与脊髓中央管不相通的
透明隔腔前界为胼胝体膝部,后界为穹窿柱,
上界为胝胝体体部,下界为胼胝体嘴和前连合, 两侧壁即透明隔小叶(薄皮髓质透明板)。
透明隔腔(第五脑室)与Verga腔(第六脑室) 不属于脑室系统,因为它没有脑室所具有的室管 膜,可能仅是一个“别称”或认识上不足的“误称”, 但它经常与侧脑室或三脑室相通,因为在气脑造 影时可积满气体,那些不与脑室系统相通者,腔 内的脑脊液通过透明隔膜过滤和隔膜静脉及毛细 血管重吸收。
孤立囊腔。
备注:“第五脑室”这一概念由Krause(克劳斯)于1875年提出。参考文献《重新正确认识第五脑室的 概念及其影像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2016年6月第50卷第6期)
我们常说的“第五脑室”就真的错了吗?
第一、国内很多文献里,并没有将透明隔间腔即我们认可的第五脑室称为真正的脑室系 统。而且大多数文献都可查到以下类似的表述——透明隔腔和韦尔加腔虽被称为第五和第六 脑室,但是不属于脑室系统,并且提出其内壁未衬有室管膜细胞,不具备脑室的组织结构特 征。所以国内众多医务工作者早就认识了我们常写的第五脑室并不是真正的脑室系统。
根据尸检显微镜观察,在胎儿和早产儿,
CSP的存在率为100%,足月后迅速减少,出生后 1个月为85%,2个月为45%,3-6个月为15%,6 个月至16岁为12%,在成人多为12-20%。在CT 和MRI上确定的CSP要少得多,新生儿为83.3%, 1岁以内为3.9%,1-5岁为2.2%,6-9岁为1.1%, 10-14岁为1%。
透明隔:是两侧侧脑
室中间的一厚约1.5-3mm 的双层半透明薄皮髓质板 (间隔膜)。
1.透明隔腔(第五脑室)
透明隔是两侧侧脑室中间的一厚约1.5-3mm 的双层半透明薄皮髓质板(间隔膜)。在胚胎3个 月时,胼胝体发育跨中线形成透明隔腔及Verga腔。 到胚胎6个月时,两个腔由后向前逐渐融合而消失, 如到一定年龄尚未融合且由液体填充,即形成透 明隔腔及Verga腔。
胼胝体:它是联络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 构成的纤维束板。在大脑正中矢状切面 上,胼胝体呈弓状,前端接终板处称胼 胝体嘴,弯曲部称胼胝体膝,中部称胼 胝体干,后部称胼胝体压部。胼胝体纤 维进入两侧半球后散开,投射到整个半 球皮质。它把两大脑半球对应部位联系 起来,使大脑在功能上成为一个整体。 对于两半球间的协调活动有重要作用。
脑中线间腔的影像诊断与 鉴别
目录
1.透明隔腔(第五脑室)
2.Verga腔(第六脑室)
3.中间帆腔(第三脑室上池)
4.脑中线间腔囊肿
5.脑中线间腔的鉴别
6.脑中线间腔分型及临床表现
脑中线间腔周围解剖结构概要
在脑的中线前部有三个潜在的腔隙,分别是透明隔腔 (CSP)、Verga腔(CV)和中间帆腔(CVI)。要正确认识 和鉴别诸间腔,首先必须对间腔周围解剖结构有清楚的认识。
穹窿:是大脑海马至乳头体的弓状纤维 束。主要由海马的传出纤维组成,海马 的大锥体细胞的轴突先沿侧脑室内表面 走行,称室床,继而在海马内侧集中成 海马伞。后者于胼胝体压部下方向后上 行,绕过压部,形成穹窿脚,继绕过丘 脑后端,左右汇合形成穹窿体。在体形 成处,两半球的海马结构之间,有大量 纤维相互投射至对侧,形成一薄的白质 层,称穹窿连合。穹窿体继续前行,在 室间孔上方,左右纤维再次分开形成穹 窿柱。此柱又分为两小部:在前连合前 方下降者,称为连合前穹窿,主要止于 隔区和扣带回;在前连合的后方下降者, 称连合后穹窿,主要止于乳头体核、板 内核前部、丘脑前核群、下丘脑外侧区 和中脑网状结构。
第二、国内中文医学资料包括医学教科书、著作、文献及网络文字中,之所以将透明隔 间腔称为第五脑室。本人认为此称呼更多的是从解剖位置来定义的,比如第六脑室,这样更 方便大家对该处扩张的囊腔进行标示,而并不代表我们认可其组织结构;所以我们常写或者 常表达的第五脑室如果用此分类来看,并不是错误的。
第三、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外文章已用“终室”一词来替代位于脊髓圆锥的“第五脑 室”。所以,将脊髓圆锥处的囊性腔室称为第五脑室可能并不符合解剖分类或者标示,虽然 在组织结构上符合脑室的定义,但在称呼上可能会引起一些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