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形态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白细胞检查ppt演示课件

白细胞检查ppt演示课件
一般把体积在35-90fl为淋巴细胞,90-160fl为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160fl以上为嗜粒细胞。 目前医院所做的血常规检验以三分类与五分类为主,这对于白细胞分类 来说的,三分类的仪器可将白细胞大体的分为大细胞(中性粒细胞)、中 间细胞(其它白细胞)、小细胞(淋巴细胞)三类。五分类的仪器可将白细 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 胞五类,而在一些医院还在使用手工分类的方法。
方法学评价(了解)
10
显微镜计数法

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优点:设备简单、费用低廉,不需昂贵 仪器,适合于基层医疗单位和分散就诊 的患者 缺点:费时、重复性和准确性较差。准 确性取决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影响因 素较多(如微量吸管、血细胞计数板、 细胞分布情况及诸多人为因素等)。

优点:操作简便、效率高,重复性好, 由于电脑计数,速度快,计数精确性高。 是目前临床上常规采用的筛检方法,适 合于大批量标本集中检测,国内已普及 到县(区)以上医疗单位。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12
————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leukocyte count,DLC)是在显 微镜下观察染色后的血涂片上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求得各种白 细胞的比值(百分率)和绝对值。 由于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不同因素可导致不同类型的白 细胞发生变化。因此,直接了解白细胞形态或分类的变化,较了解白细胞总 数更能反映机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 方法:1.显微镜法 2.血液分析仪


显微镜法

13
原理:将血液制成血涂片,经Wright(瑞氏)染色后,在油镜下,根据白细 胞形态特点逐个分类计数(一般计数100~200个白细胞),并观察其形态 的变化,然后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

白细胞的形态结构

白细胞的形态结构

白细胞的形态结构白细胞,也被称为白血球,是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成分之一。

它们扮演着保护机体免受疾病和感染的关键角色。

白细胞的形态结构是其功能的基础,深入了解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对于我们理解免疫系统的运作机制至关重要。

一、细胞外形态结构:白细胞通常呈现出透明而无色的外表,其大小相对于其他细胞而言较大。

这些细胞可以被分为五类,包括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每一类细胞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结构。

1. 嗜中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白细胞类型,占据总白细胞数量的60-70%。

它们的形态特征是细胞呈多边形状,约有10-12μm的直径。

这些细胞内部充满了细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在染色时显现出紫红色的颜色。

2.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占据总白细胞数量的20-30%。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白细胞,淋巴细胞的形态结构较小且更加均匀。

它们呈现出圆形或近似圆形的外观,直径约为7-8μm。

淋巴细胞内部没有明显的颗粒。

3.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通常占总白细胞数量的3-8%。

这些细胞的形态特征与嗜中性粒细胞类似,都是多边形状,直径约为10-12μm。

然而,单核细胞的细胞内颗粒较少,呈现出透明的外观。

4.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占据总白细胞数量的1-4%。

它们的形态特征是细胞呈多边形状,直径约为12-17μm。

与嗜中性粒细胞类似,嗜酸性粒细胞的细胞内也充满了颗粒,但这些颗粒在染色时显现出橙红色的颜色。

5.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占据总白细胞数量的0.5-1%。

它们也是多边形状,直径约为10-15μm。

这些细胞含有更少的颗粒,且呈现出紫黑色的颜色。

二、细胞内部结构:除了外部形态的差异外,白细胞内部的结构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每一类白细胞都具有特定的胞核形态和细胞质器结构。

1. 胞核结构:在大多数白细胞中,胞核具有显著的核仁,这与它们作为免疫细胞的核酸合成功能相关。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胞核形态略有不同,从多叶形状到圆形,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多样性。

白细胞的正常形态

白细胞的正常形态
的细胞,胞浆可呈淡蓝色。胞浆中布满细小圆 形的淡红色颗粒,即中性特异性颗粒。 3. 胞核:圆形或椭圆或略有凹陷,居中或偏位, 染色质粗糙浓集,呈致密颗粒状,核仁消失。
中性中幼粒细胞的光镜形态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的形态描述
1. 胞体:15~20微米,圆形或椭圆。 2. 胞浆:充满粗大均匀、带有折光性的橘红
细胞形态学识别的要点
• 血细胞形态学的识别可遵循一定的规 律,按“核、浆兼顾,以核为主”的 原则,顺着“胞体→胞浆→胞核→核 仁”的次序,由外向内看,
胞体的变化
1. 大小:由大变小,末成熟的较成熟的 大些,(巨核细胞反之)
2. 形态:正常细胞形态规则,异常细胞 形态变异。
胞浆的变化
1. 量:由少变多,从核大浆少至核小浆多。 2. 色:从深蓝→浅蓝。淋巴细胞:天蓝色。
粗颗粒状,分布密集。 4. 核仁:可有或消失。
早幼粒细胞的光镜形态
中幼粒细胞分类
• 自中幼阶段开始,由于胞浆中出现了特 异性的颗粒,可分为:
• 中性中幼粒细胞 •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 •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中性中幼粒细胞形态描述
1. 胞体:圆形或椭圆,10~18微米,较早幼粒变小。 2. 胞浆:多,淡粉红色,但早幼、中幼过度阶段
• 中性
嗜酸
嗜碱
杆状核粒细胞的形态描述 (中性、嗜酸、嗜碱)
1. 胞体:10~13,细胞形态变小。 2. 胞浆:含特异性颗粒。 3. 胞核:核凹陷程度超过核直径的一半,呈
S形、U形、W形,染色质呈致密块状。
杆状核细胞
关于核左移的问题
• 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的现象称之核左 移。
• 杆状核粒细胞>10%,为轻度左移 • 出现晚幼粒为中度左移。 • 出现中幼粒为重度左移。 • 外周血中一旦出现原粒或早幼粒,应考虑白

白细胞检验(共67张PPT)

白细胞检验(共67张PPT)

〔3〕 Pelger-Huet畸形
〔4〕 Chediak-higashi畸形
〔5〕 Alder-Reilly畸形
〔6〕 May-Hegglin畸形
临床意义
▪ 中性粒细胞分化发育
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响:
▪ 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
6月-2岁:〔11-12〕×109/L X/4×10 ×20 ×106/L=白细胞/L 2、及时混匀但不可过分振摇。 能冲浑稀释液〕,混匀。 2、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期也可呈阳性。 〔2〕具有卫星核的淋巴细胞: 原理: 用稀乙酸将血液稀释并破坏红细胞,混匀后, 液中白细胞总数。 1、标本不能放置过久; 四、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器材同红细胞计数。 只有找到典型的吞噬体才能报告为阳性。 3、淋巴细胞形态异常: 常规考核标准 〔RCS〕 〔1〕异形淋巴细胞:Ⅰ型〔空泡型〕
〔5〕 Alder-Reilly畸形
要求:分化阶段、外周血白细胞与骨髓的关系、各种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血液稀释20倍,计数区域为两个计数池各四角及正中的五个大方格共10个大方格,静置时间为2~5分钟。
1、血液稀释后应在0.
采血→ 制作血涂片→枯燥后染色 →LPF观察→枯燥后油镜下 进行分类计数→ 计算→出报告
[质量控制]
1、血液稀释后应在0.5-1小时内完成计数。
2、及时混匀但不可过分振摇。
3、采血时间要固定。
4、嗜酸性粒细胞保护剂浓度应恰当〔如乙醇 应在30~35%〕,否那么计数结果偏低。
[参考值] 〔0.05~0.5〕×109/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交感神经兴奋→脑垂体ACTH释放↑→肾上 腺皮质激素↑→阻止骨髓释放E及促进E向组织 浸润→血液中E减少 2、病理性变化: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表〕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伤寒、副伤寒及大手 术后,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白细胞形态检查》课件

《白细胞形态检查》课件
《白细胞形态检查》PPT 课件

白细胞形态检查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分。白细胞形态检查评估白细胞形态,确定疾病类型。
原理
标本制备、镜检以及形态学分类系统比较是白细胞形态检查的基本步骤。
标本制备
充分的标本制备是白细胞形态检查的关键。通过血片制备和Wright染色,获 得全血标本。
镜检
通过肉眼观察和显微镜观察,进行白细胞形态检查。数量变化和形态变化是检验指标。
形态学分类系统比较
FAB系统和WHO系统是常用的白细胞形态学分类系统。检查内容包括形态学、 变化程度和细胞内学表现。
结束语
白细胞形态检查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标本制备、镜检和形态学分类 系统比较是该检查的基本步骤。进一步探索应用与发展,提高临床价值。

白细胞ppt课件

白细胞ppt课件
( white blood cell examination )
精品ppt
2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 核细胞。
精品ppt
3
一、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成人
(4 ~ 10) ×109/L
新生儿
(15 ~ 20) ×109/L
6个月~2岁 (11 ~ 12) ×109/L
病理性增多: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
淋巴细胞性恶性疾病:急、慢淋
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移植排斥反应
自身免疫性疾病
减低: 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乏性疾病。
5.单核细胞
功能: ① 诱导免疫反应; ② 吞和杀死某些病源体; ③ 吞噬细胞和清除损伤组织及死亡细胞; ④ 抗肿瘤活性; ⑤ 对白细胞生成的调节。
③ 棒状小体:有棒状小体即可拟诊为急性 白血病,也可做为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 。急粒、急单有、急淋无。
精品ppt
22
(2) 异型淋巴细胞
在外周血中有时可见的一种形态变 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
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流行性 出血热等。过敏性疾病也可出现。
精品ppt
23
分为三型: Ⅰ型:泡沫型:常见 Ⅱ型:不规则型 Ⅲ型:幼稚型
产生机制: ①生成增多;②释放加速;③从边缘
池至循环池移动;④粒细胞释放入组织减 少;⑤共同作用。
精品ppt
7
分裂池
原早 粒幼

中 幼 粒
骨髓
成熟池
晚杆 幼状 粒核
储存池
杆分 状叶 核核
血液
功能池
循环池 边缘池
机制
原因
正常

实验课-白细胞分类及形态

实验课-白细胞分类及形态

中性粒细胞
根据细胞核的不同分为中性杆状核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两种。胞体呈圆形,
直径10μm~15μm,约为红细胞的2倍。细胞核为深紫红色,染色质致
密成块状,粗糙不匀。胞质丰富,呈粉红色,含较多细小均匀的淡粉红色 中性颗粒。
杆状核与分叶核的划分:一般以核径最窄处小于最宽处1/3即为分叶核,核 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即为杆状核。
白细胞 形态学检查 及分类计数
目的
了解各种类型白细胞的形态特征,掌握血涂片制作方法和 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和血细胞形态特征 的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血涂片,计算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百 分率,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
显微镜法操作步骤
1.涂片、染色 2.低倍镜观察 3.油镜观察、计数 同瑞氏染色法 观察全片细胞的着色、分布情况 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分布均匀区 随机选择视野,“城垛式” 顺序 镜检 血涂片中白细胞分布规律: 头部、体部: 淋巴细胞 尾部、两侧: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 片尾末端: 异常大的细胞
嗜碱性强 易被溶解
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呈圆形,直径6~10μm 。胞核圆形。偶见凹陷,
染色质粗糙紧密,排列均匀,无空隙。常有隐约成块现象,核周常 有染色质浓集,核膜明显,有时可见潜在核仁。胞质量极少,仅在 核的一侧出现一线天蓝或深蓝色,有的甚至完全不见。胞质中一般 无颗粒存在,偶见几颗大小不等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显微镜法计数注意事项
4.分类中如见血涂片存在有核红细胞,应逐个计数但不计入100个白细胞内, 以分类100个白细胞过程中见到有核红细胞个数来报告,并应注明其所属阶段。 分类中还应注意观察成熟红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散在分布、成簇状分布、 卫星分布)、染色及其分布情况,注意有无寄生虫(如疟原虫)及其它异常 所见。

白细胞ppt课件

白细胞ppt课件


减少的机制为:A.生成减少/无效;B.利用增加; C.从循环池转移到边缘池;D.上述因素共存。
中性粒细胞——功能与消亡
功能 消亡
趋化作用、变形和粘附作 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等功能。在机体防御和抵 抗病原菌侵袭过程中起着 重要作用。
衰老的细胞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但在 唾液腺、气管、消化道、 泌尿生殖道也排除一部分。 从外周血消亡的中性粒细 胞则由骨髓储存池中的成 熟粒细胞释放加以补充而 维持循环血液中细胞数量 的相对稳定。正常情况下, 每小时约有10%的粒细胞 进行更新。
5种白细胞比值和绝对值的参考值 细胞名称 直径(um) 百分数(%) 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0-15 1-5 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 st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10-15 50-70 neutr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 sg 嗜酸性粒细胞 11-16 0.5-5 eosinophil, E 嗜碱性粒细胞 10-12 0-1 basophil, B 淋巴细胞, 6-15 20-40 Lymphocyte, L 单核细胞 10-20 3-8 monocyte, M 0.04-0.5 2-7 0.02-0.5 0-0.1
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1)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 (2)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1)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 • 在生理情况下,外周血白细胞数可有个体差异。 • 一日之间也可有波动,下午较早晨为高。 • 饱餐、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高温或严寒等均能使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 暂时性升高。 • 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以及分娩时也均可增高。 • 生理性增多都是一过性的,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嗜碱性中幼粒
嗜碱性中幼粒 细胞胞质及核 上含有数量不 多、粗大、大 小不一、分布 凌乱、深紫黑 色的嗜碱性颗 粒。由于颗粒 覆盖核上,胞 核轮廓不清。
嗜碱性中幼粒
嗜碱性中幼粒
嗜碱性中幼粒
嗜碱性晚幼粒
嗜碱性晚 幼粒细胞 胞质及核 上少量嗜 碱颗粒, 胞核轮廓 不清
嗜碱性晚幼粒
嗜碱性晚幼粒
1.细胞核圆居中或稍偏 2.染色质细致 淡紫红
色细颗粒网状,均匀, 平坦,无浓聚 3.核仁明显 淡兰色小 核仁3-5个,外凸 4.胞浆中无颗粒 淡蓝 色,量少 5.胞体圆形或椭圆行 直径12—20μm
原始粒细胞
原始粒细胞
原始粒细胞
原始粒细胞
1.核有偏位, 2.Golgi区发育 (核附近有 淡染区), 3.染色质聚集, 颗粒增多
直径1016μm ,胞核 肾型,有凹陷, 凹陷度在假设 圆径1/2-3/4, 小于1/2为中 幼粒,大于 3/4为杆状核
中性晚幼粒
中性晚幼粒
中性晚幼粒
中性晚幼粒
中性பைடு நூலகம்状核
直径1013μm,胞核 如杆状、带 状,胞核之 凹陷度大于 3/4,染色质 凝固块状。
中性杆状核
中性杆状核
中性杆状核
嗜碱性杆状核
嗜碱性杆 状核粒细 胞胞核形 态模糊, 轮廓不清, 胞质内及 核上有少 许嗜碱性 颗粒
嗜碱性杆状核
嗜碱性杆状核
嗜碱性分叶核
由于大量 嗜碱性颗 粒散布在 细胞核上, 分叶状态 看不清楚。
嗜碱性分叶核
嗜碱性分叶核
嗜碱性分叶核
嗜碱性分叶核
嗜碱性分叶核
嗜碱性分叶核
中性、嗜酸性、嗜碱性颗粒比较
嗜酸性晚幼粒
嗜酸性晚幼粒
嗜酸性晚幼粒
嗜酸性杆状 核粒细胞形 态杆状核粒 细胞,胞质 中充满黄色 嗜酸性颗粒
嗜酸性杆状核
嗜酸性杆状核
嗜酸性杆状核
嗜酸性粒细胞分叶核
分为2叶 呈“八”字

嗜酸性粒细胞分叶核
嗜酸性粒细胞分叶核
嗜酸性粒细胞分叶核
嗜酸性粒细胞分叶核
嗜酸性粒细胞分叶核
嗜酸性粒细胞分叶核
在正常外周血中约占45%-70%, 中性粒细胞 在粒细胞系统占绝大部分, 嗜酸性粒细胞小于 5%,嗜碱性粒细胞小于1%
粒细胞系统
中性颗粒 中幼粒 晚幼粒 杆状核 分叶核
原始粒细胞
早幼粒
中幼粒(特异性颗粒)
嗜酸性 颗粒
嗜碱性 颗粒
中幼粒
中幼粒
晚幼粒
晚幼粒
杆状核
杆状核
分叶核
分叶核
正常白细胞形态
原始粒细胞
白细胞形态
血细胞成熟过程规律
胞体:大—小 ( 巨核 小—大) 胞浆:细胞越幼稚,染色越深;细胞越成熟,染色
越浅淡,以胞浆染色判断有核红细胞、粒细 胞、巨核细胞成熟度。 胞浆染色:深蓝(原始)---蓝色(早幼)---浅蓝 (中幼)---粉色 颗粒变化:由无颗粒(原始)---噬天青颗粒(早 幼)---特异性颗粒(中性粒、嗜酸粒、嗜碱 粒)。 胞浆量: 有少----多
4.胞体较原始细胞
大 胞浆稍多
5.核仁1-4个或消

早幼粒
早幼粒
早幼粒
早幼粒
原粒I型
II型
早幼粒
中幼粒(胞浆出现特异性颗粒)
颗粒鉴别 中性颗粒:非常细小密集,呈粉黄底色,不透亮
嗜酸性颗粒:比中性颗粒大,大小一致,圆形, 桔黄色或灰黄色
嗜碱性颗粒:大小不一,暗褐色,分布散乱,覆 盖核上
中幼粒阶段特点
胞核: 体积:由大---小,成熟红细胞无核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紧密快状 核膜:不显著---显著 核仁:清楚---不清---消失 胞核与胞浆体积之比: 大----小 细胞发育成熟过程:由原始---早幼---中幼---晚幼---成熟细胞
白细胞
❖ 粒细胞 ❖ 淋巴细胞 ❖ 单核细胞
粒细胞系统
病理状态下中性粒细 胞形态变化
多分叶核粒细胞
中性分 叶粒细 胞核分 叶超过 5叶甚 至可达 10叶者
多分叶核粒细胞
多分叶核粒细胞
中性杆状核
中性分叶核
直径10-13μm, 核呈分叶状, 叶与叶之间有 一丝相连或完 全断开, 中性粒细胞的 核分为2-5叶
中性分叶核
中性分叶核
中性分叶核
中性分叶核
嗜酸性中幼粒
胞质内布满 粗大、大小 一致、圆形、 排列紧密、 橘红色、有 立体感的嗜 酸性颗粒
嗜酸性中幼粒
嗜酸性晚幼粒
嗜酸性晚幼 粒细胞胞质 充满嗜酸性 颗粒,有时 可见深褐色 颗粒。
胞体圆形或椭圆性,直径15-20μm 核偏于一侧,肾型或半圆型 染色质粗网状,凝聚,核仁消失。 注: 以颗粒的特性划分嗜酸性,嗜碱性,中性粒细
胞,自中至晚、杆、分叶核粒细胞的划分, 完全以细胞核的变化为依据。
中性中幼粒
中性中幼粒
中性中幼粒
中性中幼粒
中性中幼粒
中性中幼粒
中性中幼粒
中性晚幼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