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隐小说现代性叙事中的矛盾分析
庐隐小说题材和思想特点

庐隐小说题材和思想特点
庐隐小说题材和思想特点:
(1)对女性婚恋题材的偏好。
她触及了男女情爱中的各个侧面。
作者本人坎坷而丰富的感情生活,使她对“爱情”、“婚姻”获得了相当深入透彻的理解。
虽然她对人生问题的答案不同于冰心的“爱”,而反复地渲染异性的不可靠、爱情不是医治人生的灵丹。
庐隐的这些作品确实能给青年人更多人生的真谛与警悟,在感伤哀怨的基调中投射出力量。
(2)庐隐小说的基调,深受中国古典言情小说和“婉约派”诗词的影响,低沉郁闷。
作者对女性心理大胆、真率、细腻的剖白,与社会心理、道德标准紧紧相连,从而突破了单纯的男女之爱的描写。
《海滨故人》的思想和风格:
思想:
《海滨故人》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了女大学生们的生活,她们的思想和追求、苦闷和彷徨,流露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现代意识。
风格:
1、自叙传的写法。
露莎的经历几乎就是作者的前半生的写照。
2、对女性恋爱、婚姻问题的探究。
作者对男女之爱虽
然有所希望,而更多的却是疑惧。
对异性的不信任感,导致了她对人生意义探究的答案倾向于“恨”,而不是爱。
3、感伤、哀怨、悲观的抒情。
三个男人,一个命题:王蒙小说中的“男娜拉出走”现象

57
三个男人,一个命题:王蒙小说中的“男娜拉出走”现象
沈杏培
在王蒙的长篇小说创作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值得关注,即男性由于厌倦或觉醒,而要决绝挣脱
既有婚恋束缚或伦理规范,继而选择离家“出走”,
并孤绝地在家庭之外寻找爱情、自由和理想生活。
这 些 出 走 的 男 性 有 倪 吾 诚 ( 《活 动 变 人 形》,
张结果的社会政治秩序的崩溃,而且是传统意义世
中国尚不是一个独立、国泰民安的民族国家时,这
界的瓦解,它已达到了中国基本的东方符号系统受
种极具个人主义色彩的出走事件必须被纳入民族国
到怀疑和挑战的程度。可以这样说,当这种危机加
家叙事的总体话语体系里,只有这样,个人化的娜
剧时,敏感的心灵自然会感到有必要设计新的世界
放的文化旨归与思想意义。娜拉出走的故事,通过
生称之为“自我主义”,即“我首先希望你具有真正
胡适等人译介,经由鲁迅的杂文体与演讲体的阐
强烈的自我主义,这种自我主义一时促使你把同你
释,再经过茅盾、巴金、张爱玲、庐隐等作家的文
自己有关的东西看成是唯一有价值的和重要的东
学演绎,逐渐得到塑形,并形成大致稳定的思想和
条件包含很多方面。你吃不饱肚子,挣不上钱,个
诚重走父亲陷入革命的凶险老路,却让其承受了身
体是没有幸福可言的;恋爱双方如果没有足够的文
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这种痛苦一方面来自吸食鸦
化,缺少和而不同的基础也不会太幸福;如果恋爱
片所导致的与高大俊美极不协调的罗圈腿的身体残
双方身处恶劣的环境,就像 《伤逝》 中的子君和涓
“当新女性的生存遭遇到现实的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撞
击之后,由此发现了主导性女性解放话语的根本没
男性中心语境下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畸变——重读庐隐

纸 贵
36
社 会 中 的 不 平 等, 庐 隐 也 成 为 现 代中国女性意识觉醒与启蒙的代 表人物。
二、庐隐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庐隐是五四时期对男权批判 最 激 烈 的 女 作 家 之 一, 她 的 作 品 总 是 将 男 性 放 逐 在 文 本 之 外, 体 现 了 彻 底 的 反 男 权 倾 向。 庐 隐 站 在女性的立场,在两性关系域中, 展开了对男性的审视和批判。 (一)爱情的悖论 庐隐笔下的爱情止步于柏拉 图 式 的 精 神 恋 爱, 再 现 了 那 个 时 代 女 性 情 感 的 真 实 状 态。 她 们 的 内 心 既 渴 望 异 性, 同 时 又 对 他 们 充 满 怀 疑, 庐 隐 笔 下 塑 造 的 女 性 挣 扎 矛 盾。 在 庐 隐 笔 下 的 女 性 眼 中, 爱 情 也 充 满 了 男 权 社 会 对 女 性 的 压 制。 男 性 与 爱 情 成 为 女 性 一 切 苦 闷 的 根 源, 庐 隐 笔 下 的 女 主 人 公 对 异 性 的 恐 惧 和 怀 疑, 也 意味着女性意识的觉醒。例如: “人事是作戏,就是神圣的 爱情,也是靠不住的。” “我现在是被钓的鱼,他们 是 要 抢 着 钓 我 的 渔 夫 …… 人 与 人 交际不过如此呵!” “他们要是喜欢什么东西, 便要据那件东西为已有。” 以 上 皆 出 自《 或 人 的 悲 哀》 中主人公亚侠之口。她年纪尚轻, 想 追 求 自 己 想 要 的 人 生( 出 国 留 学、 参 加 革 命、 自 由 恋 爱) 而 屡 屡 不 得, 终 日 郁 郁 寡 欢, 而 其 最 终寻求的解决办法,也不过是“我 们游戏人间吧”以及精神戕害走 向 死 亡, 这 便 是 女 性 为 自 由 所 付 出 的 惨 重 代 价。 庐 隐 这 一 爱 情 的
新时期以来庐隐研究综述

新时期以来庐隐研究综述庐隐作为“五四时期”“与冰心齐名的著名的女作家”,曾以其独特的生活经历、独特的个性、独特的文学创作、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当时文坛产生过较大影响。
然而由于庐隐的英年早逝,她创作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品又远离时代“主流”意识,庐隐研究一直处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边缘,并随着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变迁、发展,走着一段曲折的长路。
新时期以前,对于庐隐这样一位才情并茂而屡遭不幸打击,生活道路坎坷曲折的女作家,除茅盾先生对她做过较高的评价外,评论界历来对她抑多扬少,否定大于肯定。
这一评论状况源自于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场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建设的论争。
在这场论争中创造社、太阳社的一些作家由于受到左倾思潮的影响,急于建造新型的革命文学,以政治批评代替文学批评,彻底抛弃文学遗产,并错误地认为过去(特别是“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品都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文艺,甚至将坚持现实主义的鲁迅、茅盾、叶圣陶等重要作家的作品统统看成是落伍的文学,庐隐这样远离时代“主流”的民主作家,更是被视为落伍的“同路人”而大加伐挞。
这个时期,在评论庐隐创作的文章中,草野的《感伤派女作家黄庐隐》、黄阿英的《庐隐》、贺玉波的《庐隐女士及其作品》三篇文章是最有代表性的。
他们认为庐隐的作品“无论在质上和量上,都不见得比冰心少,只是她的成就,在某点上或不如冰心”[1],原因是庐隐“压根儿就未曾认识社会,未曾想到社会,只有热情、神经过敏的思想,而缺少一些最普遍的社会观念,结果使她写不出动人的杰作。
”[1]在她的作品里“大都是半新半旧的温柔的闺秀”或“小资产阶级的纯粹旧式的女性”[2],“沦落的女性以及大多数的工场的劳动妇女,我们的作者偏不注意到,只是一味用了锦绣的文字编织那些伤感消沉悲哀的梦境。
所以她的作品除了足以维持那残存着的封建思想和旧道德观念外,无半点儿为妇女前途改造和革新的功效”[2],终究“脱不了旧文学的色彩”[2]。
庐隐笔下的女性世界

庐隐笔下的女性世界(一)一直以来,本人钟情于女性文学,特别是五四时期的女性写作,先后阅读冰心,庐隐,石评梅,凌叔华,陈衡哲,冯沅君,林徽因,苏雪林等作家的作品,感受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最近有了写作的冲动,夜深了手捧一本《庐隐文集》,却久久无法入睡,不禁拿起笔梳理起自己的思绪。
摘要:作为“五四的产儿”庐隐是“觉醒了的一个女性”,她独特的经历与其笔下人物命运息息相关,她以独立反叛的姿态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知识女性形象,在情与智的冲突中,她的创作以情绪的宣泄展现了觉醒女性反叛中的人生困惑,事过境迁,庐隐对女性意识的探索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庐隐、知识女性、反叛、意义从短篇集《海滨故人》、《曼丽》、《灵海潮汐》、《玫瑰的刺》到《归雁》、《象牙戒指》、《女人的心》、《火焰》中长篇集到散文集《云鸥情书集》等,在不平坦的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庐隐女士以独特的女性体验真实地记录了一个知识女性的所见所闻和真情实感,展示了五四时期一个女性悲欢歌哭的心灵历程。
本文试图通过作者笔下女性人物在知识探索、理想迷失、爱情婚姻及自我拯救等四方面展现出来的困惑和反叛探讨女性的出路问题。
一、“知识误我?我误知识?”“五四”时期是一个激情的时代。
“个人”的发现意味着“为自我而存在”的意识的觉醒,在挣脱束缚人性,摧残人性的传统思想羁绊的过程中,“五四”新一代知识者发现了自我个性的价值,认同了自我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个人开始抬起头来,主宰了他自己的独立自由的人格,维护了他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2]这对于一直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3]的中国人来说,可以说是为前所未有的人格解放。
在这个确立“自我”的时代,女性以他独有的敏感呼吸着时代的风气。
庐隐对中国女性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现状有着清醒地认识,她认为,中国传统女性有三大不幸:“一失掉了独立的人格。
二失掉了社会的地位。
三埋没了个性。
”[4]对于新女性走向社会,她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中国的新女性应该“打破家庭的樊篱到社会上去,逃出傀儡家庭,去过人类应过的生活,不仅仅做个女人,还要做人。
[刘庐隐]庐隐
![[刘庐隐]庐隐](https://img.taocdn.com/s3/m/7441c1fe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17.png)
[刘庐隐]庐隐庐隐篇1:冰心作品中的“母爱”主题(2)“母爱”的政治资源如前所述,由于母亲在文化建构中所起的特殊作用,近代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解放妇女的目的之一就是欲通过受教育的女性培养救国救民的下一代。
在此背景下,解放妇女、歌颂母亲,就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尤其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无论在男作家笔下还是女作家笔下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美国学者夏丽(Sally Taylor Lieberman)在《母亲与现代中国的叙事政治》(The mother and Narrative Politics in ModernChina,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98)一书中指出,“母亲”在20世纪早期的作品中“是中国现代性的重要形象代表,她代表的不仅仅是母亲,而是现代知识分子想象的、在理想社会中心的人际关系”,“这个理想化的母亲实际上是构想中的中国现代性的中心形象”。
⑨ 如夏丽所述,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普遍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对男女的“自然性”深信不疑,“母爱”被看成“最自然”的爱,是未来“自然而正常”的社会基础,与中国传统社会人为的、虚假的人伦关系格格不入。
所以,“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母亲的形象就这样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她是种族进化和社会进步的化身,她的爱为创建有人格的人和现代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她将正确地抚育未来中国民族的建设者”⑩。
在男作家笔下,“现代儿子”在同“传统父亲”反叛的同时是对“母亲”的迷恋,对从压迫的家族关系中解放妇女的强烈呼唤。
夏丽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产生了史无前例的“俄狄浦斯”故事,如陈白尘的《报仇》、庐隐的《父亲》、茅盾的《动摇》、曹禺的《雷雨》等,基本情节都是儿子爱庶母。
在五四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冰心一方面响应着时代的号角,赋予“母亲”新时代的特色,一方面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书写无所不在的大母精神。
这个母亲是“新母亲”,“除了治家”外,她有“现代人的头脑”,“对新文化运动感兴趣”,“对于政治也极为关心”。
论庐隐创作中的悲哀之情与感伤主义

奥斯汀 的反 传统的观 点在伊利莎 白身上得到完整 的体现 。当时 的社会 认为妇 女的传 统美德是 “ 顺从” ,要求 女性 要压制 自己的所有感 情,而伊利 莎 白却根本 不在 乎这些虚 伪的条条框 框 。她可 以穿越 泥泞 的田野,去看 望 生病 的姐姐 , 而不在乎别人视她为 “ 野 丫头” 。当时英国社交界的规定是 : 如 果一个家庭有 几个女儿 ,那么在姐姐 出嫁 之前, 妹妹是不能进入社交界 的。 伊利莎 白向这种世俗观念提出了挑 战: “ 如果因为姐姐无法早嫁 , 或是不愿 早 嫁 ,做妹妹 的就不能社 交和娱乐 ,我 想这 可就太委 屈她们 了。小妹和大 姐 同样有 权利 享受青春的乐趣。 ”面对 高 高在上 ,飞扬跋扈 的凯 瑟林 ・ 德宝 夫 人,她据理 力争 ,毫不 失 自己尊严 和 人格 。向权 势低头 ,对 她是决不可 能 的事 。当凯 瑟林 ・ 德宝 夫人干涉她和 达西的感情时, 她 当面谴 责对 方是 “ 浅 薄无聊” ,认为她根本没有权利 过问别 人的事情。她还理直气壮地说 :“ 怎么 做会使我 幸福 ,我就 怎么做 ,你管 不
可 医 治 的悲 哀 , 有 的 是 不 可 医 治 的 悲哀 。 我 们 的 悲 哀 ,是 不 可 医治 的根 本 的 烦 冤 。 除 非 毁 灭 ,是 不 能 使 我 们 与 悲 哀相 脱 离 。 ” 庐 隐 是 五 四时 期 具 有 浓厚 感 伤 主 义 色彩 的 一 位 女 作 家 ,正 如 苏 雪林 所言 ,她 的作 品 “ 总 是 充 满 了 悲 哀 、 苦 闷 、 愤世 、嫉 邪 ,视 世 间 事 无一 当意 ,世 间 人 无 一 惬 心 。 ” 综观 庐 隐 的 人 生 及 其 创 作 ,悲 哀 之 情 与 感 伤 主 义 都 充 盈 于 其 中。 【 关 键 词] 庐 隐 :感 伤 :情 怀
庐隐《海滨故人》赏析

庐隐《海滨故⼈》赏析发布时间:2016-6-26编辑:互联⽹关键词:海滨故⼈庐隐彷徨苦闷苏联⼼理学家维⼽茨基认为,既然社会⼈的⼼理被视为该时代的包括艺术在内的⼀切意识形态的共同的⼟,那也就是承认,艺术最直接地受社会⼈的⼼理的制约和规定。
作为“五四的产⼉”的⼥作家庐隐在其代表作《海滨故⼈》中记录了她的悲哀的⽣涯,同时也突出再现了她⾃⾝内在的情绪。
“鲁迅先⽣曾援引过匈⽛利诗⼈裴多菲题B.S.夫⼈相⽚的诗句:因为她是苦恼的夜莺。
同样,庐隐也是‘苦恼的夜莺’。
”①“五四”新⽂化运动⾼喊妇⼥解放、婚姻⾃由的⼝号,然⽽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封建势⼒顽固,使妇⼥解放步履维艰。
处于中西⽂化⼤碰撞的时代,庐隐要求妇⼥解放,渴望爱情⾃由,但她同时也是在中国传统⽂化的氛围中长⼤的,⾝上⼜刻着传统⽂化的烙印,使她的现代思想与传统思想相互交织,常使她陷⼊⼈⽣抉择的两难境地:⼀⽅⾯⽆法抗拒感情上的召唤,另⼀⽅⾯⼜带有⼀种负罪感。
这样的⼀种⽭盾⼼理,使她只能在两者的夹缝中苦苦挣扎。
作为⼀只“苦恼的夜莺”,这些使她对⼥性⼈⽣的个体追求和不可知的前途充满了绝深的悲怨,也就是在这种⼼态的交织下使她对⼥性的命运有了更深切的体验。
这种⼼态,在她的⼩说《海滨故⼈》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海滨故⼈》是庐隐的成名之作和代表作,同时也是她作为“苦恼的夜莺”歌唱的结晶。
它清晰地勾勒出⼀批“五四”知识青年从追求到幻灭的⼼灵历程、作品的主⼈公露莎和她的同窗好友玲⽟、莲裳、云青、宗莹,这群在⼥⾼师范读书的青年本来“都是很有抱负的⼈,和那醉⽣梦死的不同”。
她们天真活泼,假期住在海边,“对着⽩浪低吟,对着激越⾼歌”,过着⽆忧⽆虑的⽇⼦。
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她们产⽣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妇⼥解放和爱情⾃由的强烈的愿望。
她们以“探索⼈⽣”为⼰任,但“⼈⽣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她们并不清楚。
她们抱着美妙的幻想⾛向⽣活,希望做⼀个“社会的⼈”,可是年青的⼼灵同旧的习俗观念⼜难以割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庐隐小说现代性叙事中的矛盾分析作者:陈媛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6期内容摘要:庐隐以“女性”的视角,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陷入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而破灭,追求个性解放而被传统束缚,探索出路而无路可走的矛盾之中的中国“五四”时期的知识女性。
这种矛盾体的女性形象,成为庐隐的一种文学理想,使其在“五四”文坛上脱颖而出。
关键词:现代性独身主义同性恋矛盾“现代性”一词来源于西方,“主要表现为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两种形式,社会现代性追求个人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反对神本主义、神权专制,它解放了社会,也解放了人,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和人的物化和异化;审美现代性对社会现代性所产生的弊端和危害保持了清醒的反思和批判,揭示其非人性和物化的一面,这既是由文学审美形式本身的精神特性所决定,也是现代性的反思、批判理性逻辑自然产生的结果。
”i它虽然来源于西方,但是在中国有其自己的民族性。
从时间上来说,大多数的学者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是在“五四”时期开始转型的。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出现了许多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品,崛起了一群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作家。
庐隐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员。
《海滨故人》、《丽石的日记》等描写自我心境,抒发自我情感的小说,与庐隐的个人主义的思想情感紧密相关,同时也激起社会的人道主义的关怀。
而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是现代文学所表现出来的现代思想情感。
庐隐在追求的过程中,看到了新思想带来的弊端。
所以她的小说很接近社会生活,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新思想给新女性带来的纠结、矛盾、苦闷。
一.觉醒、抗争与颓唐“五四”时期的新女性,虽然接受了新思想的启蒙,但是身上依旧有千年的封建思想的气息,使她们陷入情与智的矛盾中。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恋爱自由”、“婚恋自由”等,在这一时期往常被认为是伤风败俗的“恋爱”,成为了时代的新宠,一时之间恋爱的风气空前的热烈。
受这种“五四”思想影响的中国知识青年,在运动中都表现出了她们的态度和积极性,但是这种新文化运动也给她们带来了一些忧愁。
正如周宪所说“现代性和传统性的不同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诞生伊始就是一个矛盾体”ii。
在庐隐笔下的许多女性展现出了许多“五四”知识青年都处于这种情与智的矛盾之中。
这也是庐隐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
1.“自由恋爱”与被玩弄的“自由恋爱”庐隐笔下的大部分女性都是新女性,在社会现代性启蒙下发现自我的价值,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人,不需要附庸在谁的身上,主体意识开始复苏。
努力使自己成为有血有肉的独立的人,追求爱情自由、个性解放。
但是,她们也是一群涉世未深的女孩子,很容易上当受骗。
新思潮给她们提供了自由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危险。
因为新思潮给一些男性提供了满足自己而且又能推卸责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蓝田的忏悔录》中的蓝田逃脱了父母的束缚,但结果是被何仁骗财骗色;《歧路》里的张兰因委身于王子青而被无情的抛弃,最后沦为暗娼;《沦落》中的松文为了报赵海能的儿时救命之恩,甘愿沦为其情妇,后又被活泼的少年抛弃;《一段春愁》中的王新甫在女教员梅丽与爱玉之间左右逢源,当其未婚妻从美国回来后,抛弃了她们俩。
无论是蓝田、松文,还是张兰因,她们怀着传统言情小说中的爱情理想,还未做好准备就走进了由男性主导的社会。
她们以为只要冲出“父亲的家”,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是“离家出走”,只是实现理想的一小步,走进社会才是考验的真正开始。
当天真的她们遇见能说会道的,打着新思想旗帜的纨绔子弟们时,她们的“自由恋爱”只能被他们随意的玩弄了,只能陷入自由恋爱、个性解放与世俗的冲突之中2.女同性恋和独身主义庐隐笔下的新女性在男性那里受到伤害,对爱情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认识到了男性的不可靠。
她们选择把这种感情转接到同性的身上或者独身。
虽然庐隐笔下的这种女同性恋,一些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同性恋,只是女性同盟。
但是无论是女性同盟,还是女同性恋,都是由于对男性的不信任,对社会的恐惧,在情感上寻求慰藉与支撑的方式,是试图以此来反抗男性的欺骗与玩弄。
《海滨故人》中的五个女青年,《或人的悲哀》中的亚侠与KY,她们互通信件表达自己的苦闷,但这种感情又超出了普通的友情。
而在传统的小说中同性恋的书写主要是写男同性恋,女同性恋是到“五四”时期的作品才渐多的。
其中庐隐对女同性恋的书写也很常见。
《丽石的日记》中的丽石,失去对异性的信任,把所有的情感转移到同性沅青的身上;《漂泊的女儿》中的畏如和星若是一对漂泊在上海的女儿,孤独和寂寞使她们成为彼此的依靠,彼此相爱,是彼此的精神力量。
女同性恋(姐妹情谊)是这些新女性对封建专制、封建礼教的一种反抗,是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但是当它遭遇异性的入侵或面对世俗、舆论压力时,它变得不堪一击。
露沙五个女青年在遇到异性时,一个个都陷入了不幸;当沅青遭到家里的逼迫嫁人时,只能怨恨丽石为什么不早作男子到家里提亲,丽石最后抑郁而死;畏如和星若也因为家里的压力和青春的流逝而分离。
除了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同性身上,还有就是直接选择独身。
妇女在以前除了出家、丧夫守寡,就没有独身。
妇女没有地位可言,无任何话语权,只能从父从夫从子。
到“五四”受新思想的启蒙,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了,也有了一定的经济来源,也才有了选择的权利。
《何处是归程》中的另一人物沙侣的姑姑,她一生都致力于妇女解放运动,坚持独身主义。
《跳舞场归来》中的于美樱也是为了社会事业而选择独身,拒绝了林尚鸣的追求。
《胜利以后》的文琪也是因为现身社会事业,而一直过着处女的生活。
庐隐笔下的这些新女性,无论是选择姐妹情谊还是独身主义,实际上都是为了自我保护,不受男性的欺骗和伤害。
同时,也是对男权社会的一种反抗。
但这种反抗在男性霸权社会中,很微不足道。
最终都是因为男性的入侵或社会压力而失败或举步维艰。
她们反抗了,但是失败了。
这些柔弱的女性不知所措了,陷入的矛盾中,不能自拔。
二.出走又退回庐隐是被“五四”思潮唤醒的一位新女性,她勇于与封建家长作斗争,挣脱牢笼,与郭梦良结婚。
但随着婚后家庭生活琐事的不如意以及郭的病逝,使她陷入矛盾和痛苦中。
这种矛盾在她小说中的女性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封建社会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妇女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家里,地位都是很低的。
但随着“五四”启蒙运动的兴起,许多女性认识到了自我的价值,知道自己不应该依附任何人,要成为一个具有价值的独立的人。
她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逃离封建的家庭。
所以,蓝田、张兰因等新女性都为了自由,离家出走了。
各自寻找着各自的幸福。
但最后发现自己只是走出了“父亲的家”,又走进了“丈夫的家”,而属于自己的家还是无踪影。
《何处是归程》中的已为人妻人母的沙侣也对未来产生了困惑。
婚后极其平庸无味的生活让她对抱定独身主义的姑姑和学成归来的玲素非常的羡慕;《前尘》中的伊与丈夫婚后反而只能追忆婚前的快乐时光;《胜利以后》中的沁芝也感叹婚后的平淡,肖玉婚后生活的黯淡,琼芳婚后被琐事所束缚,胜利以后依旧是苦的多乐的少。
这些新女性婚后也是照顾丈夫、孩子,为家庭琐事所束缚。
与旧女性有何区别,只是多了一颗诗人更加痛苦的、被唤醒了的心。
对于现状她们也没有什么反抗,在她们的骨子里还是深深的埋藏着传统的封建思想。
所以,她们在婚后才纷纷失落于家庭琐事当中,开始对现代的婚姻家庭产生了怀疑。
对社会事业的抱负也只能是停留在了理想之中。
虽然庐隐笔下也有一些女性婚后坚持服务社会的,可是她们的处境也不尽人意。
《补袜子》中路侠是一位经济独立的新女性,但她常常为家庭和事业的冲突而烦恼;《时代的牺牲者》中的秀贞婚后丈夫出国留学,她既要当教员赚钱,又要照顾儿子,最后既失去了健康,又失去了丈夫。
女性的觉醒并不意味着她们与传统的社会、生活就彻底的决裂了,她们还得生活在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社会中。
还得生活在男权社会下,即使其另一半也是受新思想影响的人。
伊、沙侣、路侠等人的丈夫都是受新思想影响的人,婚前都是她们的同盟者。
但是婚后就变成了她们的束缚者。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家庭与事业的冲突,是她们措手不及。
三.矛盾产生的原因庐隐笔下的新女性并没有因为觉醒而感到快乐,而是纷纷陷入了抗争与颓唐、激愤与感伤、走出又退回的矛盾中。
这种矛盾与其人生经历、性格及生活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
庐隐的一生是很坎坷的,出生于一个还算富裕的封建家庭。
但是一出生就被封建礼教的拥护者——父母,推向了不幸。
她的脾气从小就执拗、桀骜不驯,不会因为世俗及恐吓而退缩。
不顾家人反对与表兄解除婚约,与有妇之夫郭梦良相爱成婚,与小其近十岁的李唯建恋爱。
这在具有反抗封建精神,追求自我价值的庐隐身上发生也就不会觉得奇怪。
但是随着婚后生活归于平淡,又被生活琐事束缚,不能再自由的写文章,服务社会。
苦闷、矛盾也就随着而来了。
伊、沁芝、沙侣等都在感叹婚后生活的不如意,羡慕选择独身主义文琪、姑姑等人。
她笔下的女性总会有一股浓浓的哀愁围绕着她们,内心是充满着矛盾的。
这是庐隐的生活经历所决定的。
除了她的性格对其创作有所影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时代环境。
庐隐生活在“五四”这个新旧交替的大环境下。
随着“五四”启蒙运动的兴起,一大批女性从几千年的封建礼教中醒来,积极为实现自我价值,追求自由、个性解放,与封建礼教抗争。
庐隐就是其中比较突出得一位。
但是在“五四”的天空中并不是只有反抗封建传统带来的欢声笑语,还弥漫着丝丝的忧愁。
“五四”带来了新思潮,大批的女觉醒了,享受到了妇女解放带来的甜头。
但是她们与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不可能彻底决裂,她们微弱的反抗在强大的封建礼教面前只能是螳臂当车。
传统和现代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她们陷入无限的困惑之中。
敏感而心细的庐隐率先嗅到了这股忧愁。
她不仅结合自身经历,细致入微的描写新女性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冷静反思妇女解放运动,还关注灵魂的丧失,并试图寻找重现美好人性的途径,以此来启蒙人们。
庐隐的哀愁也是社会的哀愁。
四.结语庐隐犹如一只夜莺,但她并未唱出甜美的歌声来。
追求自由恋爱,但是又怕受男性的欺骗与舆论压力,只能选择向女性倾诉或为事业“献身”,都也失败告终;选择进入“新式家庭”,但发现它与旧家庭没有多大的区别。
只能陷入矛盾、纠结、苦闷中。
这是庐隐笔下的女性形象。
她通过这种描写自我的心境,抒发自我的情感,以此来激起社会的人道主义的关怀,并为那些还在沉浸与呐喊热流中的人们敲警钟。
这也是她的一种文学理想。
今天我们读其作品,依旧能感到她们的苦闷与伤感、内心矛盾。
这就是那个时代知识女性的真实写照,在激愤与感伤、抗争与颓唐中生活。
参考文献[1]陈乐:现代性的文学叙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9:20.[2]乔以钢:中国女性与文学——乔以钢自选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2:252.[3]周宪: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的批判[J].哲学研究.2000(11).[4]王本朝:从思想启蒙到现代性的反思——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的意义限度及可能[J].文论百家.注释i王本朝:从思想启蒙到现代性的反思——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的意义限度及可能[J].文论百家.ii周宪: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的批判[J].哲学研究.2000年第11期.(作者介绍:陈媛,西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