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Z理论在创造过程中的运用最新修改(附图)

合集下载

TRIZ的应用实例

TRIZ的应用实例
能源领域:应用TRIZ理论,解决了能源领域中的一些技术难题,如太阳能电池板的设 计、风力发电设备的优化等,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社会科学领域实例
创新方法推广:介绍TRIZ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如教育、医疗、经济等 创新案例分享: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如教育改革、医疗技术改进等 创新实践总结:总结TRIZ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实践经验,如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 创新前景展望:展望TRIZ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如跨领域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等
环境科学:应用 TRIZ解决环境 问题,如污染治 理、可持续发展 等
社会科学领域
创新方法论:TRIZ是一种创新方法论,可以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解决和创新实践。
冲突解决:TRIZ中的冲突解决原理可以帮助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 解决社会问题中的矛盾和冲突。
未来研究:TRIZ中的预测未来趋势的方法可以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未来研究和预测,帮助 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未来的社会变革。
国际化发展:TRIZ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创新方法论,未来将进一步实 现国际化发展,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
自然科学领域实例
飞机机翼设计:通过TRIZ理论,解决了机翼设计中的气流分离问题,提高了飞行效率。
汽车制造:应用TRIZ理论,优化了汽车制造过程中的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制造工艺 等环节,提高了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
医学领域:通过TRIZ理论,解决了医学领域中的一些技术难题,如医疗器械的设计、 手术过程的优化等,提高了医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政策制定:TRIZ中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方法可以帮助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政策制定者更好地制 定和实施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Triz理论应用实例——拖把的创新设计

Triz理论应用实例——拖把的创新设计

Triz理论应用实例——拖把的创新设计一、应用背景拖把是一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用到的物品,应该说它的出现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现在人们用的各种拖把真的很好用吗?如果你经常做家务的话,我想你一定会皱起眉头的。

二、问题描述现在市场上的拖把主要有以下几种,如图所示:图1 图2图3 图4市场主流拖把优缺点比较进行一个创新设计,争取想出一款功能更加完善,使用更加方便的新型拖把!三、问题分析1、解决拖把不易拧干或者拧干十分困难的问题改善的技术特性参数:10#力——用更小的力完成同样的工作33#可操作性——使得拧干的过程动作更加简单,增强其可操作性恶化的技术特性参数:36#装置的复杂性——要增加拧干功能必然使得装置较普通拖把而言更加复杂。

时间可以将拖把放置在某个装置内,然后用脚踩或者手拉的方式即可自动将水拧干。

经调查,这种方案已经运用于现代产品中,并且效果良好。

如图:2、解决拖把使用时不符合人体舒适度的问题改善的技术特性参数:31#物体产生的有害因素——使得人体疲劳恶化的技术特性参数:36#装置的复杂性——其形状必将更加的复杂将拖把的手柄设置成符合人体工学的形状,最理想的情况是,人不需要弯腰便可以完成拖地的过程。

3、解决一个拖把不能同时用来清洁和擦干的问题改善的技术特性参数:35#适用性及多样性恶化的技术特性参数:36#装置的复杂性可以使用两块拖把布,当需要湿拖的时候换上其中一块,当需要将水擦干的时候换上另一块即可。

4、解决拖把吸水能力不强的问题改善的技术特性参数:27#可靠性——拖把是否能够可靠的将地板上的水吸干净恶化的技术特性参数:26#物质或事物的数量——很可能需要增加某一具有强吸附能力的物质解决方法:利用40#复合材料原理中用复合材料来替代单一材料寻找一种吸水能力超强的材料,将其使用到拖把布中即可。

5、解决拖把不能清除死角灰尘的问题改善的技术特性参数:35#适应性及多样性——可以适应各种复杂环境恶化的技术特性参数:13#结构稳定性——可以灵活运动,必然会使其结构不太稳定将拖把手柄与拖布的连接部位的焊接变为一个可以实现360°自由转动的铰接的结构,那么当有死角需要擦拭的时候,该拖把可以轻松完成此任务。

最新40个Triz创新原理实例精品课件

最新40个Triz创新原理实例精品课件
• 农业(nóngyè)薄膜(隔离外界环境)
第三十四页,共44页。
多孔材料(cáiliào)(Porous Materials)
• 泡沫塑料(pàomòsùliào) • 多孔去污材料
液压系统中,泵出的油通过 孔状盘来起阀门(fá mén)的作用
为防止表面沾染硬物或杂质,物体壁用有孔 物制作以便将特殊液体随孔泵出,清除表面 杂质
(以金刚石粉粒作为切 割金刚石的工具,切割 产生的粉末(fěnmò)可
以回收)
用气态(qìtài)氧解涷固 态氧
第三十七页,共44页。
抛弃(pāoqì)与修复(Discarding and Recovering)
• 枪发射后弹壳被弹出 • 完成(wán chéng)功用后火箭推进器被分离 • 万次水写布
40个创新(chuàngxīn)原理
——以机械(jīxiè)创新为例
第一页,共44页。
01、分割原理
02、抽取原理 03、局部质量改善原

04、增加不对称性原

05、组合原理 06、一物多用原理 07、嵌套原理
08、重量补偿原理 09、预先反作用原 理
10、预先作用原理
11、预置防范原理 12、等势原理 13、逆向运作原理 14、曲线、曲面化原
瑞典公司已开始生产(shēngchǎn)可自动化解的 环保瓶
第三十八页,共44页。
材料性能(xìngnéng)转换 (Transformation of Properties) • 改变密度、改变弹性、改变浓度 • 热塑性弹性体(TPE)--环保的人造橡胶 • 低温(dīwēn)弹性,高温塑性
第三十九页,共44页。
• 沙发床 • 万能机床
(jīchuáng) • 万能充电器 • 通用车床 • 组合夹具

TRIZ发明40个发明原理PPT课件

TRIZ发明40个发明原理PPT课件
的实际应用和推广。
合作与交流平台
建立合作与交流平台,促进TRIZ 理论研究者、实践者和爱好者的 互动与合作,共同推动TRIZ理论
的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利用动态化原理,使产品具备自 适应能力,根据环境变化做出相 应调整。
总结词:利用TRIZ的40个发明原 理,通过分析产品存在的问题和 矛盾,寻找创新解决方案,提升 产品性能和市场竞争力。
运用分割原理,将产品分解为更 小的部分,优化各部分的设计和 功能。
应用反向作用原理,改变产品的 常规操作方式,提供新的使用体 验。
支持多用户在线协作,共 同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 知识分享和创新合作。
定制化服务
根据用户需求和行业特点, 提供定制化的TRIZ培训和 应用服务,提高用户满意 度。
TRIZ的教育与普及
培训课程开发
针对不同层次和需求的用户,开 发多种形式的TRIZ培训课程,包
括线上和线下课程。
实践案例分享
收集和整理实际应用TRIZ的案例, 分享给更多的人,促进TRIZ理论
抽取原则
总结词
从物体中抽取关键部分或特性,对其进行优化。
详细描述
抽取原则是Triz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原理,它鼓励从复杂的系统中提取出关键的 、核心的部分或特性,并对其进行优化。通过专注于最重要的部分或特性,可以 更快地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减少不必要的复杂性和成本。
局部质量原则
总结词
在物体的关键部位增加或保留其质量、强度、性能等特性。
多用性原则
总结词
使物体具备多种功能,以减少其他物体 的数量和复杂性。
VS
详细描述
多用性原则是Triz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原 理,它鼓励在物体的设计上实现多种功能 ,以减少其他物体的数量和复杂性。通过 使物体具可靠性 和效率。

TRIZ创新理论技术进化法则PPT课件

TRIZ创新理论技术进化法则PPT课件

案例一
某电子产品设计优化
问题描述
产品重量过重,影响便携性。
解决方案
应用空间分离原理,将部分组件移至产品底部,减少手持部分的重量。
案例二
某机械装置效率提升
问题描述
装置运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影响性能。
解决方案
应用热膨胀原理,设计散热系统,通过热膨胀将热量导出,提高装置效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TRIZ理论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适应更多领域和复杂问题的解决。
10. 利用气动和液压结构原理
利用气动和液压结构,以实现新的功能。
11. 利用柔性壳体或薄膜原理
利用柔性壳体或薄膜,以实现新的功能。
12. 多维布局原理
改变物体的空间布局,以实现新的功能。
13. 机械振动原理
利用振动,以实现新的功能。
15. 变害为利原理
利用有害因素,以实现新的功能。
14. 周期性作用原理
智能化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01
在技术系统的进化过程中,各个子系统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
02
一些关键子系统的快速进化可以推动整个技术系统的进化。
01
技术系统的进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02
通过控制这些因素,可以引导技术系统的进化方向和速度。
03
例如,在生物育种过程中,通过控制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可以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01
02
03
1
2
3
技术系统在进化过程中,不仅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得到改进,还与其他技术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向超系统进化的趋势表现在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
例如,智能家居系统通过互联网与其他智能设备连接,实现远程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TRIZ发明原理 案例(部分)

TRIZ发明原理 案例(部分)

发明原理:采用TRIZ发明原理中的 分割原理将太阳能电池板分割成小 块便于安装和使用。
应用领域:广泛应用于光伏发电领 域为家庭、企业等提供清洁能源。
Prt Four
TRIZ发明原理的实 际应用
企业如何应用TRIZ发明原理解决问题
案例分析:企业应用TRIZ发明原理 解决问题的实际案例如某公司利用 分割原理解决生产线上零件加工效 率低下的问题。
TRIZ发明原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特定的方法将复杂的发明问题转化为简单 的技术问题从而找到解决方案。
TRIZ发明原理的基本原则
创新思维:鼓励采 用非传统、创新的 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系统分析:将问题 看作一个整体系统 从系统角度分析问 题
矛盾解决:通过解 决矛盾来推动创新 提高系统的性能
资源优化:充分利 用现有资源降低成 本提高效率
TRIZ发明原理的应用范围
机械工程领域
化学工程领域
航天和航空领域
电子工程领域
Prt Three
TRIZ发明原理案例 解析
案例一:飞机起落架的发明
背景:飞机起落架在早期飞机设计 中是一个难题经常发生折断和损坏。
发明原理:采用类似于汽车轮子的 布局将起落架设计为四个轮子并排 增加稳定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TRIZ发明原理概述
TRIZ发明原理的起源和概念
TRIZ发明原理是由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在1946年提出的旨在解决发明问 题。
TRIZ发明原理基于对大量发明专利的分析总结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性的发 明原理和法则。
TRIZ发明原理包括40个发明原理每个原理都有其特定的名称和作用用于指 导发明者进行创新。
Prt Five
TRIZ发明原理的未 来发展

TRIZ理论创新方法课堂PPT

TRIZ理论创新方法课堂PPT
新的设计是:煤气罐的底面做成部分斜面。这样,当有液体燃 气充当气罐底部重物时,气罐保持直立,一旦液态燃气消耗完毕 时,底部失去压重物,煤气罐会在重力作用下歪向一边。相当于 提醒用户:“煤气将尽,请速更换。”
13
05. 联 合 原 则
14
06. 多 功 能 原 则
15
07. 嵌 套 原 则
16
08. 反 重 量 原 则
59
故事6——霜冻提前来临
气象局通知,今年的霜冻将会提前来到。 “这将是一场灾难。”农场主沮丧的说,“我们的大片 种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怎么办呢?这些种子还未长大,仍然需要温暖的空 气。” “这片地太大了,我们没有薄膜进行覆盖,这种种子又 不能经受火烤,不能点火加温。真是急死人了!” 大家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1
创新的困惑与挑战?
创新现状: 决心多,成果少 概念多,方法少 侧重文化和机制多,面向科技少
创新以企业为主体,重点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应该遵循创新的客观规律,研究创
新的方法 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创新的方法!
创新,难啊!
寻找有效的创新方法! 有意识地突破思维惯性,创新思维! 营造创新的氛围,构建创新型企业! 企业的知识管理!
31. 利 用 多 孔 材 料 原 则
46
32. 改 变 颜 色 原 则
47
33. 一 致 原 则
48
34. 抛 弃 或 再 生 原 则
49
35. 改 变 物 体 聚 合 态
50
36. 相 变 原 则
51
37. 利 用 热 膨 胀 原 则
52
38. 利 用 强 氧 化 剂
53
39. 采 用 惰 性 介 质
前苏联军事工业

TRIZ理论中11-20理论方法PPT课件

TRIZ理论中11-20理论方法PPT课件
产出和转化。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企业在应用TRIZ理论进行产品创新时,需要建立跨部门 协作机制,加强培训和知识传递,同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灵活运用TRIZ理论。
案例二:某高校科研项目案例
总结词
TRIZ理论在高校科研项目中的应用
详细描述
某高校在科研项目中遇到技术难题,通过引入TRIZ理论 ,成功找到解决方案,推动了科研项目的进展。
总结词
高校科研项目应用TRIZ理论的启示
详细描述
高校在科研项目中应用TRIZ理论,有助于打破传统思 维模式,提高科研效率,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需 要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和普及。
总结词
高校推广TRIZ理论的意义和措施
详细描述
高校推广TRIZ理论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提高科研水 平具有重要意义。应采取多种措施推广TRIZ理论,如 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培训和竞赛等。
方案评估与选择
对所生成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估 和选择,确保所选方案能够有 效地解决问题并具有实际应用
价值。
技术预测与评估
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运用11-20理论方法对相关技术领域 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
技术成熟度评估
基于技术发展趋势分析,对特定技术 的成熟度进行评估,为技术采纳和应 用提供依据。
技术风险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会识别
TRIZ理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机械、电子、化学、通讯、软件等众多领域。它被广泛应用于产品开发、工 艺设计、质量管理等方面,帮助企业和组织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2
11-20理论方法介绍
11-20理论方法的定义
11-20理论方法是一种基于TRIZ理论的方法,用于解决技术问题和创新问题。它 通过分析问题、识别冲突和解决方案的生成,帮助工程师和设计师解决复杂的技 术问题,并促进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IZ理论在创造过程中的运用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创造有专门的知识,这就是创造学。

在创造学中,我们可以学到创造的基本原理、基本智慧和常用技法。

对于工科大学生和企业来说,这些知识还远远不够,因为一般创造学的知识与我们所面临的科研和工作在接合面上不够紧密,呈松散状态。

什么才是好的发明创造?这是许多同学和老师的共同疑问有人说:“最好的发明是那些遵循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所做出的发明创造。

”我统一这种说法,因此,我想把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推荐给大家。

当我们进行开发市场需求的时候、进行技术预测的时候、进行新技术开发的时候、进行专利布局和选择企业战略制定的时机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运用它来找到正确的发明创造方向和目标。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是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之一,也可以说就是核心,我们今天的课可以看作是TRIZ理论的第一课,侧重点在于运用技术系统进化法则为我们目前的发明创造实践活动服务。

TRIZ理论以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为纲领,而技术系统进化法则集中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集中体现在最终理想解中。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共有八大法则,为了便于记忆其内容和顺序,我们会先背8个字:“技提子动,增子向减。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一、技术系统的S系统曲线进化法则. 二、提高理想度法则. 三、子系统的不均衡进化法则. 四、动态性和可控性进化法则. 五、增加集成度再进行简化法则. 六、子系统协调性进化法则. 七、向微观级和场的应用进化法则. 八、减少人工介入的进化法则。

下面我们结合实例来学习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的具体内容和使用方法。

第一章:技术系统和S曲线进化法则阿奇舒勒通过对大量的发明专利地分析,发现产品的进化规律满足一条 S形的曲线。

产品地进化过程是依靠设计者后来推进的,如果没有引入新的技术。

停留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上,而新技术地引入将推动产品地进化。

S曲线也可以认为是一条产品技术成熟度预测曲线。

图2-1是一条典型的S曲线。

S曲线描述了一个技术系统的完整生命周期,途中的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技术系统的某个重要的性能参数,性能参数虽时间地延续呈S形曲线。

在TRIZ中,技术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有几种表示形式:技术进化理论(ET)、技术进化引导理论(GET)、直接进化理论(DE)等,因为直接进化理论(DE)系统性比较强,所以我们主要学习该方法。

下面结合图2-2从性能参数,专利级别,专利数量,经济收益4个方面来描述技术系统在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以帮助我们有效了解和判断一个产品或行业所处的阶段,从而制定有效的产品策略和企业发展战略。

请看图2-2,一个技术系统的进化一般经历4个阶段。

分别是:1、婴儿期. 2、成长期. 3、成熟期. 4、衰退期。

各个阶段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技术系统地诞生和婴儿期:当有一个新需求,而且是满足这个条件是有意义的两个条件同时出现时,一个新的技术系统就会诞生。

新的技术系统一定会以一个更高的水平发明结果来呈现。

如图所示:处于婴儿期的系统尽管能够提供新的功能,但系统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效率低,可靠性差或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由于人们对它的未来比较难以把握,而且风险较大,因此只有较少数独到者才会进行投资,处于此阶段的系统所获得的人力,物力上地投入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其性能参数提高的很缓慢。

处于婴儿期的系统所呈现的特征是:性能的完善非常缓慢,产生的专利级别很高,但专利数量较少,经济收益为负。

性能完善缓慢和专利数量少是因为投入的人力物力少;专利级别高是因为这时的专利多为基础专利;经济收益负是因为这是尚未形成规模产业和产品。

值得强调的是,这一时期的设计专利只是付出,没有任何投资回报的保证,这种无偿的付出是被人们对发明问题解决方案的信念所驱动的。

2、技术系统的成长期(快速发展期)当整个社会意识到该系统的价值时,这一阶段就开始了。

在这一阶段,系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已逐步得到解决,效率和产品靠高性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价值开始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新的市场已经产生,发展潜力也开始显现,从而吸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大量资金的投入会推进技术系统获得高速发展,进而,就会再次吸引更多的投资,这种良性的“反馈式”循环一旦建立,将会加速系统的进一步改进。

从图2-2可以看到处于第二阶段的系统,性能得到急速提升,这是因为大量人财物的投入;专利级别下降,这是因为这时的专利关注于为产品的市场化服务;专利数量上升,这是因为系统的价值吸引了更多的研究人员和发明人;系统的经济收益快速上升并凸显出来,这时投资者会蜂拥而至,促进技术系统的快速完善。

3、技术系统的成熟期:当最初的系统构想已经达到自然极限时,系统的改进就变得很慢了,即使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得到的改进仍旧很少,因为标准的概念、形状、材料已经确定,所进行的工作只是系统的局部改进和完善。

从图2-2可以看到处于成熟期的系统,性能水平达到最佳。

这是仍会产生大量的专利。

但专利级别会更低。

此时需要警惕垃圾专利的大量产生,以有效利用专利经费。

处于此阶段的产品已进入大批量生产,并获得巨额的财务收益。

此时,需要知道系统将很快进入下一个阶段——衰退期,需要着手布局下一代的产品,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战略,以保证本代产品淡出市场时,有新的产品来承担起企业发展的重担。

否则,企业将面临较大的风险,业绩会出现大幅回落。

例:万洲电气软启动柜技术的衰退期。

4、技术系统的衰退期成熟期后系统面临的是衰退期,此时技术系统已达到自然极限,不会再有新的突破,该系统因不再有需求的支撑而面临市场的淘汰。

从图2-2可以看出,处于第4阶段的系统,其性能参数、专利登记、专利数量、经济效益四方面均呈现快速的下降趋势。

结束这种下滑现象的惟一办法是发展一种新的系统概念有可能是一种新的技术。

对在世界经济激烈竞争中的幸存的企业而言,新的设计思想,新的S曲线是很重要的。

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结:在婴儿期,一项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发现,被设计人员转换为产品。

不同的设计人员对同一原理的实现是不同的,已设计出的产品还要不断进行改善。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的性能会不断提高。

在成长期,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基于该发现的产品有很好的市场潜力,应该大力开发。

因此,将投入很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由于新产品的开发,新产品的性能参数会快速增长。

当产品进入成熟期,所推出的新产品性能参数只有少量的增长,继续投入人才物力进一步完善已有技术所产生的效益减少,企业应研究新的核心技术以在适当的时间替代已有的核心技术。

对于企业决策,具有指导意义的是曲线上的拐点。

图5-1上有三个明显的拐点,第一个拐点之后,企业应从原理实现的研究转入商品开发。

否则,企业会被恰当转入商品化的企业甩在后面。

当出现第二个拐点后,产品的技术已经进入成熟期,企业因生产该类产品获取了丰厚的利润,同时要继续研究优于该产品核心技术的更高一级的核心技术,以便将来在合适的机会转入下一轮的竞赛。

一代产品的发明要依据某一项核心技术,然而经过不断完善使该技术逐渐成熟。

在这期间,企业要有很大量的投入,但如果技术已经成熟,推进技术更加成熟的投入不会取得明显的效益。

此时,企业应转入研究、选择替代技术成熟的核心技术。

第二讲:S形曲线族当一个技术系统的进化完成4个阶段以后(此如图2-3中的系统A)。

必然会出现一个新的技术系统来代替它,(如图2-3中的系统B、C)。

如此不断的代替,就形成了S形曲线族,如图2-3所示。

下面我们用飞机进行的分阶段S曲线来说明S形曲线族。

如图5-3所示:几百年前,人来已经致力于设计一个重于空气的飞行器,1848年发明了滑翔机,1859年发明汽油发动机,1903年,莱特兄弟把这两者组合起来,于是一项新的技术系统就诞生了。

1903年—1914年是第一代飞机的婴儿期,由于人们对飞机的潜在用途认识不足,因此缺乏人、财、物的支持,整整十年,飞机的速度只从30km/h上升到50km/h。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飞机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参战大国均对飞机投入了大量的人、财和物力,使飞机在1914—1918的短短4年间,飞行速度增加了一倍,从50km上升到100km。

早期的飞机由于缺乏空气动力学地研究,因此多为双层翼或三层翼,这是为了提高升力。

同学们可能大地大多看过一部美国电影《空战英雄》,它反映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驻法空军对德国空军的战斗情况。

在电影中,美军多用双层翼飞机,德军多用三层翼飞机;飞机没有座舱盖和降落伞,飞行员的安全性很差。

从图5-3可以看出吗1914—1922年是早期双翼飞机的成长期,1922—1930年是其成熟期这时候早期双翼飞机的主要性能——速度以达到其自然极限140km,从此开始进入衰退期。

从1914年到1922年,随着空气动力学地发展,出现了有金属框架的单翼飞机。

从图5-3可以看到,1914—1924年左右是金属框架单翼飞机的婴儿期,1924—1930年间是单翼螺旋桨飞机的成长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单翼螺旋桨飞机是主战飞机,我们从珍珠港偷袭、中途岛海战和英国保卫战中看到的都是这种飞机。

1930年后单翼螺旋桨飞机即进入成熟期,并很快达到自然极限800km/h,1944年后开始进入衰退期。

从图5-3可以看出,喷气式飞机从1915年到1930年经历了漫长的15年婴儿期,它的初始速度仅为100km/h。

喷气式战斗机首次使用于空战,据小说记载大约1945年,日本首先使用了喷气式战斗机,但当时的日本资源已经枯竭,已无力规模化生产喷气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