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 空间与层次

合集下载

《第4课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

《第4课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空间与层次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观察和表现空间层次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绘画任务:学生需以“家乡的小山村”为主题,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画出小山村的空间层次。

要求表现出山体的远近、高低、遮挡等空间关系,以及山村建筑、树木、小路等元素之间的层次关系。

2. 观察任务:学生需在课后选择一处自然景观,观察其空间层次关系,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出来。

3. 讨论任务: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空间层次美的表现特点,并总结出一些规律和技巧。

三、作业要求1. 绘画任务:学生需认真观察主题,运用所学透视知识,画出小山村的空间层次。

绘画过程中,要注意线条的疏密、色彩的明暗等表现手法,以突出空间层次感。

2. 观察任务:学生需认真观察所选自然景观,尽可能选择不同的角度和距离进行观察,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其空间层次关系。

3. 讨论任务:学生需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发言,共同探讨家乡空间层次美的表现特点,并总结出一些规律和技巧。

讨论过程中,学生需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4. 提交时间:绘画任务和观察任务需在课堂结束前提交,讨论任务需在课后完成并提交小组总结报告。

四、作业评价1. 绘画作品评价:评价标准包括空间层次表现是否准确、线条和色彩运用是否得当、整体构图是否合理等。

评价方式可由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

2. 观察报告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空间层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评价方式可由教师评价和小组互评相结合。

3. 讨论报告评价:主要评价学生总结的规律和技巧是否准确、全面,以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评价方式可由教师评价。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需及时给予反馈,指出作业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2. 对于评价结果优秀的学生,可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以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3. 对于评价结果不佳的学生,教师需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找出问题所在,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八年级美术教案:第四课空间与层次1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八年级美术教案:第四课空间与层次1

第四课空间与层次教学时间:第1课时/共2课时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风景系列课程中的第三课,本课的主题是风景造型表现中的透视好空间法则,即学习和了解如何通过透视、虚实表现风景绘画中的空间关系,体验和领会各类风景绘画中透视和空间的表现方法,塑造风景绘画中的空间感。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对风景画的构图能力、对树木、房屋的表现能力都有了一定提高,对风景画中建筑物的虚实,节奏表现有了初步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能运用速写的方法描绘景物。

但受学习基础和年龄特征的制约,大多数学生对透视的抽象理解和空间层次的感知相对薄弱,对透视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力的理解更加困难。

考点分布 1.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三维的,而绘画却是二维平面的,要将我们所看到的景物画出真实的感觉,就必须清楚三维的两个主要构成要素——形状与空间。

2.几何透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便于表现景物的体积感、空间感。

3.平行透视有一个消失点,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风景画中体积感、空间感的形成原因,领会风景绘画中,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基本法则。

技能目标:学会用形体透视法则描绘风景画。

情感目标:感悟不同的透视、构图为画面营造的氛围和情绪表达。

教学重点理解透视是绘画的一种基本形式语言,掌握焦点透视中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法则。

教学难点体会不同透视对画面的表达、表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教具:不同风格的风景画作品、资料、课件、绘画材料。

学具:建筑风景照片或图片资料、铅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考点落实次修改一、导入1、观看两风景摄影作品。

问:说一说里面的景物都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讨论总结:树木近高远低,房屋小船近大远小,路面(河面)近宽远窄,最后渐渐消失。

这么美的景色很多画家把它画下来了,如荷兰画家霍贝玛的《林间小道》和中国画家吴冠中的《江南水乡》。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三维的,而绘画却是二维平面的,要将我们所看到的景物画出真实的感觉,画家们如何在二维平面上画出三维立体的风景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第4课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

《第4课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作业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空间与层次的基本概念,学会运用色彩、线条和构图等美术元素表现空间与层次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空间与层次”的主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预习并理解空间与层次的基本概念,包括透视原理、色彩运用等。

2. 观察练习:学生需观察教室内的物体摆设,理解不同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层次感。

3. 素描实践:学生需选择一个物体进行素描,注意表现其与周围物体的空间关系和层次感。

在素描过程中,学生应运用所学的透视原理和色彩运用技巧,通过线条的粗细、深浅变化以及色彩的搭配来表现空间与层次。

4. 创作构思:学生需根据所学的空间与层次知识,构思一幅以“空间与层次”为主题的创作草图。

草图应包括对画面布局、色彩搭配、透视效果等元素的初步设想。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求:学生需认真预习并理解空间与层次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2. 观察练习要求:学生需仔细观察,准确把握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层次感。

3. 素描实践要求:学生应运用所学的透视原理和色彩运用技巧,认真完成素描作品。

作品应线条流畅、层次分明、色彩搭配得当。

4. 创作构思要求:学生应根据所学知识,大胆构思,创作出一幅具有自己特色的以“空间与层次”为主题的作品。

作品应布局合理、色彩丰富、透视效果明显。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学习掌握程度;2. 观察练习的准确度;3. 素描实践的技巧运用和作品质量;4. 创作构思的原创性和实施可能性。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是本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指导,具体包括:1. 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掌握程度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2. 对学生的观察练习和素描实践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3. 对学生的创作构思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完善作品构思,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第4课 空气与层次 教案 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上册

第4课 空气与层次 教案  苏少版美术八年级上册

空间与层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风景系列课程中的第三课,本课的主题是风景造型表现中的透视和空间法则,即学习和了解如何通过透视、虚实表现风景绘画中的空间关系,体验和领会各类风景绘画中透视和空间的表现方法,塑造风景绘画中的空间感。

二、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师的领导下,比较容易理解风景画中透视和空间的法则。

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对风景画的构图能力、对树木、房屋的表现能力都有了一定提高,相信通过此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能运用速写的方法描绘景物,并能在作业呈现中很好的根据生活经验结合个人情感去表现,学生对风景画中建筑物的透视和空间也能有初步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风景画中体积感、空间感的形成原因,领会风景绘画中,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基本法则。

2、技能目标:学会用形体透视法则描绘风景画。

3、情感目标:感悟不同的透视、构图为画面营造的氛围和情绪表达。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透视的基本规律与法则。

难点:体会不同透视对画面表达、表现的意义和作用。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不同视角的风景作品,同一景物不同视角的透视变化图片,大师作品,教师范画,课件等。

学生准备:自己擅长的绘画材料。

六:教学过程:【导入】一、欣赏导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摄影作品,提问:画面中云有什么变化?同学们欣赏、思考、分析生回答:有形状的变化、色彩的变化、明暗的变化等。

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生回答:距离产生了近大远小的原因。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就像我们的屏幕一样是二维的,只有宽和高,如何在二维空间上表现有纵深距离感的三维空间,也就是立体感,这就是绘画技巧,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空间与层次》。

【讲授】二、分析理解形体透视:1、媒体展示一组春夏秋冬树的摄影作品(一点透视),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图片中的变化,体现什么样的视觉现象?2、媒体展示一组校园内风景的图片,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透视现象,启发学生观察、欣赏、比较、分析、交流,丰富感知。

苏少版初中美术教材目录

苏少版初中美术教材目录

美术七年级(上册)第1课自然与生活的定格
第2课身边的物品
第3课情感的纪录
第4课又画又做又印
第5课当一回蔡伦
第6课多变的颜色
第7课物品上的花廊
第8课生活中的图表
第9课走近古人的生活
美术七年级(下册)第1课在绘画中永生
第2课关注你、我、他
第3课动感生活
第4课让画动起来
第5课我们的节日
第6课线的魅力
第7课重复的魔力
第8课立线装饰
第9课奇妙的肌理
第10课中国古代书画(一)--
美术八年级(上册)第1课在绘画中永生
第2课关注你、我、他
第3课动感生活
第4课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
第5课寻古探幽
第6课打开的喜悦
第7课有趣的“墙”
第8课角色游戏
第9课中国古代书画(二)
美术八年级(下册)第1课历史的画卷
第2课从心底接触自然
第3课变迁中的家园
第4课以刀代笔
第5课端午节
第6课时间的“表情”
第7课最亲近的家具
第8课边吃边看的艺术
第9课中国古代雕塑欣赏
美术九年级(上册)第1课力量与生命
第2课水墨交融写青山
第3课笔情墨意抒胸臆
第4课熟悉的旋律
第5课苏州园林
第6课与建筑相伴的壁画
第7课生活中的标志
第8课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设计——招贴第9课整体形象的塑造——CI设计
美术九年级(下册)第1课凝固的音乐
第2课另一种创作工具
第3课留住精彩的瞬间
第4课多媒体的应用第5课课本剧《故乡》第6课蓝白之美
第7课展示的艺术
第8课城市客厅
第9课中国现代美术。

《空间与层次》教案

《空间与层次》教案

《空间与层次》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和法则。

2. 能运用透视描绘场景的体积和空间。

3. 深入理解透视在绘画表现中的意义,并在透视法则的基础上强化艺术表现。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透视的基本规律与法则。

教学难点:透视在艺术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建筑物照片、昆山城市照片、学校照片。

学具:铅笔、橡皮四、教学过程1. 欣赏导课(1)媒体呈现昆山城市建筑物各种视角拍摄的照片一组,学生欣赏、讨论照片中不同视角带来的视觉感受。

(2)欣赏昆山历史变迁过程各种建筑物的新旧变化,让学生思考用何种方法记录下来更有意义。

(3)面对如此美景,我们该如何记录呢?A出示荷兰霍贝玛《林间小道》B总结出透视规律:“近大远小”2. 限时作画,提出问题(1)教师示范画,运用透视规律:“近大远小”,根据霍贝玛《林间小道》来简单示范画。

(2)在学生寻找规律的活动中引出透视原理,并限时作画的形式加深理解透视的规律。

(3)继续了解了透视中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规律后,将其运用在绘画中,画面中的景物就会产生体积感和空间感。

媒体呈现教材建筑物的绘画作品,学生欣赏了解。

(4)教师板书示范成角透视的透视图,并在透视图的基础上变化成街头一角。

3. 拓展思考(1)媒体呈现建筑物照片一张,教师提问:假如给你们这样一个场景,你们会如何表现?(2)小组讨论,相互探讨各自的表现方法。

(3)教师总结: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大大丰富画面的纵深感和层次感,(4)媒体呈现多幅具有各种透视感的绘画作品,学生欣赏,加深理解。

4. 作业要求根据所学透视知识,在多媒体出示的几张照片中选择一张进行速写创作。

5. 展示评价实物投影展示部分有特色的同学作品,师生共同欣赏评价作品是否具有了建筑物的体积感和空间感,是否有小巷的推进干,作品是否具有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6. 课后拓展通过今天所学,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这种艺术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各种景观,相信你的视野会有所改变,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感受。

《第4课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

《第4课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

《空间与层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空间与层次》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空间与层次在美术作品中的基本概念;2. 掌握运用色彩、线条、构图等基本元素表现空间与层次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次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通过课堂讲解和教材自学,掌握空间与层次的基本概念及表现手法。

2. 素材准备:收集与空间、层次相关的图片资料,如不同角度的建筑照片、风景画等。

3. 创作实践:学生以“空间与层次”为主题,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个人创意,创作一幅素描或色彩画作品。

作品需体现出空间感和层次感。

4. 作品说明:学生需为作品撰写一段简短的创作说明,阐述作品中如何表现空间与层次的。

三、作业要求为保证作业质量,特提出以下要求:1. 理论学习要扎实,对空间与层次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2. 素材收集要丰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资料;3. 创作实践要充分发挥个人创意,运用所学知识表现空间与层次;4. 作品要整洁、规范,色彩、线条运用得当;5. 作品说明要简明扼要,突出表现空间与层次的技巧和思路。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掌握:评价学生对空间与层次概念的理解程度;2. 素材运用:评价学生素材收集的丰富程度及运用的合理性;3. 创作实践:评价学生作品的创意性及空间、层次的表现力;4. 作品规范:评价作品的整洁度、色彩和线条的运用是否规范;5. 作品说明:评价学生创作说明的简明性和表现思路的清晰度。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还将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和同学的建议,对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自己的美术创作水平。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在初中美术课程《空间与层次》中学习的知识,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平,加深对空间与层次的理解和运用。

苏少版美术八上第四课《空间与层次》word教案

苏少版美术八上第四课《空间与层次》word教案

苏少版美术八上第四课《空间与层次》word教案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节课,主要介绍如何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引领学生进入风景画的世界。

通过展示南京本土的风景图片和画家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欣赏和表现空间与层次独特的艺术效果。

同时,探究风景画的“空间”表现特点,如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在绘画中的运用,以及“层次”在绘画中的处理,由近景、中景、远景构成的景深关系。

最后,通过不同形式的绘画创作,再现风景画的艺术魅力。

教学途径包括欣赏、发现、研究、实践和交流。

通过欣赏不同视觉、形式和风格的风景画,从不同角度、天气和季节表现不同的景致,感受风景画最美的精髓——空间与层次。

通过发现不同眼睛看世界会有不同的画面效果,如形体空间和色彩空间的表现,领悟到风景画的灵魂——意境。

通过研究怎样表现空间与层次,如不同视点的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通过线的疏密、调子的浓淡、色彩的冷暖,都能很好的表现空间与层次。

通过实践根据提供的一些参考图,用不同材料不同工具来表现风景画,体会空间与层次的美感。

最后,通过交流把作品贴在黑板上,办一个小型的风景画展,欣赏不同的风景画,交流不同的信息,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目标。

认知目标是认识和了解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欣赏探究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表现展示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

技能目标是通过对景物的观察,用多种方法表现风景的空间与层次。

情感目标是让学生感悟生活处处皆美色,画笔寥寥现意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表现空间与层次,体验不同角度带来的视觉美感,以及尝试同不同的材料技法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

教学准备包括不同风格的作品、资料、课件和绘画材料。

教学要点包括透视和景深,即形体透视、不同视点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表现方法,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的处理技巧,以及近景、中景、远景的合理安排。

这些要点的和谐统一便体现出风景画的“意境”。

教学过程和方法可以采用引导式、讨论式、演示式、实践式和展示式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掌握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体验创作的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平行透视 庄重稳定
2. 成角透视:灵活多变
找一找:教室里的透视现象
练一练:
用黑色水笔,画一幅教室内的线描写生。
要求: 1、构图完整,画面中要同时表现
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透视感强烈; 2、线条流畅,注意线条的形态、疏密。
课后拓展
找找法国画家塞尚、勃拉克(立体主义) 作品中的透视方法
Santa Maria Novella, Florence
透视发展的历史 乌彻罗、安德列亚·曼坦那
乌彻罗、安德列亚·曼坦那等很多画家从理论上、绘画 实践上对透视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透视发展的历史 埃罗·德拉·弗朗西斯卡
1485年,画家弗朗西斯卡所著的《绘画透视学》,把 透视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
直视前方→
心点
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一点透视
达·芬奇[意] 1452—1519 《最后的晚餐》壁画 1498 421×903厘米 格雷契修道院食堂
一点透视
心点
梅因德尔特·霍贝玛[荷] 1638-1709 《林间小道》 103×141厘米
成角透视(两点透视)
成角透视(两点透视)
消失点
消失点
两点透视
心点
约翰尼斯·维米尔[荷] 1632 -1675 《窗前读信的女孩》 1657 布面油画 83×64.5厘米 德国德累斯顿国立美术馆藏
两点透视
埃德加·德加[法] 1834-1917 《苦艾酒》 1867
布面油画 92×68厘米
巴黎卢浮宫藏
比一比:同一建筑的透视特点有何不同?

马萨乔[Masaccio 1401-1428]

兴 时
意 大 利

多纳太罗[Donatello 1386-1466] 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 1404-1472] 保罗·乌切罗[Paolo Uccello 1397-1475] 安德列亚·曼坦那[Andrea Mantegna 1431-1506] 比埃罗·德拉·弗朗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 -1492]
德 国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阿尔不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
透视发展的历史 飞利波·布鲁内勒斯基
建筑师飞利波·布鲁内勒 斯基 是美术史上透视法的 最早发现者。他把图像限 制在了一只眼睛通过小孔 所能看到的范围,也就把 目光精确定位在了一个固
定的视点上;而焦点透 视正是在固定视点的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
透视发展的历史 多纳太罗和马萨乔
布鲁内勒斯基把他总结研究的透视原理教授给他的好 友——雕塑家多纳太罗和画家马萨乔,他们分别在浮 雕和绘画中加以运用。
透视发展的历史 阿尔伯蒂
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 阿尔伯蒂为画家发明了 一种透视结构 [perspective construction],并详细 记录于《论绘画》中。
结论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的时期。 西方对绘画透视的研究集中体现于焦点
透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它给人一种近 距离观察的集中的现实感。
焦点透视
灭点 消失线 (变线)
原线 视平线
视平线:以心点为枢纽在画面上画的一条水平线。
在平视时恰是平地与天空在远处相接的地平线的影线。
代表视点位置的高度,是上下分割画面的基准线。
透视发展的历史 达·芬奇
十分注重透视学的研究,并将透视分为三个分支:线 透视、空气透视、隐没透视,特别对光影作了深入研 究。
透视发展的历史 丢勒
由于意大利绘画的影响 和透视法的传播,当时 欧洲还有很多民族的画 家,如德国的丢勒等, 也对透视作了深入研究, 并在绘画中加以运用。
透视发展的历史
空间与层次
透视的概念
“透视”是一种绘画活动中的观察方法和研究 视觉画面空间的专业术语,通过这种方法可以 归纳出视觉空间的变化规律。
透视发展的历史
原 始 人
古 埃 及 人
古他们所知道的东西 画面经常是概念式的图像
打破古老的埃及规则
透视发展的历史

飞利波·布鲁内勒斯基 [Filippo Brunelleschi 1377-14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