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试题答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报告管理培训试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报告管理培训试题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主要的传播途径为?A.蟀虫叮咬,B.性传播C.接触传播D.呼吸道传播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重要的传染源是?A.感染者B.感染动物C.感染者接触物D.感染者未经处理的医疗废物3•确诊病例时,按照()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AZ24B.丙48C.其他24DZ48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潜伏期一般为多长时间?A.1-2周,B.3-4周C.5-6周D.7-8周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热,体温多在()C以上。
A.37.5B.38 !IC.37.8D.376.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以及()为主要临床特征?A.发热B.血小板减少,iC.白细胞减少7D.消化道症状7.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包括以下哪些?A.指导疫点村组织村民开展环境灭虫卑及环境卫生整治。
UB.指导牛、羊'犬等家畜家禽的养殖户和村民做好个人防护,落实防蟀施。
I答案)C.定期杀灭家养动物身上的蟀,降低家养动物感染率,降低传染风险。
'D.重点区域流行季节前组织一次灭婢。
38.组织举办防治技术培训,进一步提升我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TS)三早()()()一防(),提高疾病防治能力,维持监测敏感性,降低病死率。
A.早发现B.早报告C.早治疗D.防重症意识,:9∙发热伴血小板治疗包括哪些?A.隔离收治IB.-般治疗C.抗病毒治疗D.糖皮质激素E.免疫球蛋白与血浆置换10.对病人的血液、呕吐物、排泄物等应采用()消毒处理。
A.高温B.高压IC.含氯消毒剂D.加强个人防护11.按照新版防控方案动态分区管理,目前我市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U类县。
[判断题]对错1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潜伏期2-16天,多由JW虫叮咬人引起。
[判断题1对一错1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可以通过接触传播。
[判断题]对错14.直接接触发热伴患者血液和血性分泌物感染风险更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试题答案

单位:姓名:成绩:一、选择题(30分)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天以上。
(D )A、40 5B、39 6C、40 7D、40 10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人群分布主要为,占85%以上,中老年居多,50岁以上者约占80%,女性稍多于男性。
(B )A、工人B、农民C、学生D、军人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及其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可导致感染,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天,若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
(D )A、10B、8C、12D、144、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A )A、乙类24B、丙类24C、甲类 2D、乙类12二、填空题(30分)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传播途径尚不明确,蜱可能是传播媒介,流行季节4-10 月,潜伏期7-9 天。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病例定义为:2周内,在同一村庄,或在同一山坡、树林、茶园、景区等地劳动或旅游的人员中,出现2 例及以上病例,或在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类似病例。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地区分布:病例多分布于山区和丘陵等地带,呈高度散发。
4、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
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三、问答题(40分)1、怎么预防蜱叮咬被蜱叮咬后怎么办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长时间停留。
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穿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袖口、裤腿,不要穿凉鞋,同时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驱避剂或花露水。
离开时应检查皮肤及衣物上有无蜱附着。
2023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规范诊疗考试试题及答案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规范诊疗考试一、单选1、关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一般治疗,下列哪项是错误的()[单选题]*A、急性发作出血或血小板过低时应卧床休息B、注意保护、避免创伤C、注意防治感染D、加强营养E、发热时可用阿司匹林√2、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型患儿病情常可自行缓解,6个月内其自然痊愈约占病例的()[单选题]*A、15%B、35%C、55%D、65%E、85%√3、小儿原发性慢性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年龄以何期多见()[单选题]*A、初生儿B、新生儿期C、婴儿期D、幼儿期4、原发性急性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高峰年龄是()[单选题]*A、<1岁B、1~2岁C、2~5岁√D、5~10岁E、7~10岁5、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急性期大量出血时为紧急止血,可输浓缩血小板,通常每次剂量为()[单选题]*A、0.5u/kgB、0.5u/6kgC、1u/6kg√D、2u/kgE、2u/6kg6、关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型或急重病例的激素疗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单选题]*A、为防止颅内出血常用泼尼松口服连用2~3周(第3周减量、停药)B、停药后除非有明显出血,虽血小板仍低,也不再继续服用C、如再发生出血症状,可给予小剂量泼尼松维持至不出血为止D、慢性型有出血症状,血小板<50×109/L,泼尼松口服,疗程2~3周√E、急重病例也可短期应用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静脉给药7、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型病例少数病程达6个月或1年,甚至转为慢性型,约占()[单选题]*B、12%C、15%D、20%E、25%8、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是()[单选题]*A、血管内B、脾脏√C、肝脏D、肺脏E、淋巴结9、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出血的机理主要是()[单选题]*A、血小板数量减少√B、凝血因子减少C、纤维蛋白原降低D、毛细血管脆性增加E、血小板功能障碍10、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若须作脾切除,最佳年龄是()[单选题]*A、<1岁B、1~3岁C、3~5岁D、>5岁√11、应用丙种球蛋白静滴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剂量和疗程分别为()[单选题]*A、0.2g/kg·d,3天B、0.4g/kg·d,3天C、0.4g/kg·d,5天√D、0.5g/kg·d,5天E、0.5g/kg·d,7天12、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滴治疗急、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例,血小板上升时间通常在用药后()[单选题]*A、2天内B、2~5天内√C、5~10天内D、10~15天内E、15~20天内1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致死的原因是()[单选题]*A、合并感染B、颅内出血√C、严重贫血致心功能不全D、低血容量休克E、胃肠道大出血14、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多见的出血部位是()[单选题]*A、皮肤、粘膜√C、关节腔D、胃肠道E、泌尿道15、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型自然痊愈率为()[单选题]*A、10%B、10~20%C、20~30%D、30~50%√E、5%16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型病死率约()[单选题]*A、1%√B、2%C、0.5%D、15%E、3%17、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型血小板减少明显,常低于()[单选题]*A、20×109/L√B、30×109/LC、40×109/LD、50×109/LE、60×109/L18、关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血小板减少与出血的机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单选题]*A、被抗体补体或免疫复合物附着的血小板寿命明显缩短,数量减少B、脾脏是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C、血小板也可在肝脏破坏D、巨核细胞发生成熟障碍,使血小板生成减少E、血小板功能障碍及毛细血管内皮受抗体损伤,是发生出血的主要原因√19、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用硫唑嘌呤或环磷酰胺治疗的主要适应症是()[单选题]*A、激素及脾切除无效的慢性难治病例√B、急性型大量出血的患者C、慢性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复发病例D、用激素治疗血小板上升过高的患者E、并发颅内出血的患者20、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适于脾切除者其远期有效率达()[单选题]*A、10~20%B、30~40%C、50~70%D、70~90%√E、100%测验1.关于导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因中,()等器官,特别是()是生产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主要部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试题及答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24题)1、卫生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制指南(2010版)》印发的时间?(A)A:2010年9月29日B:2011年9月29日C:2011年8月29日D:2010年8月29日2、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新型布尼亚病毒发现于哪一年?(A)A:2010年B:2011年C:2009年D:2012年3、下列哪一地区尚没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确诊病例报告?(D)A:滨州B:莱芜C:日照D:聊城4、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新型病毒属于哪一类病毒?(A)A: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B: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C: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D:布尼亚病毒科布尼亚病毒属5、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血清学、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工作,应当在哪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B)A:生物安全Ⅰ级实验室B:生物安全Ⅱ级及以上实验室C:生物安全Ⅲ级实验室D:生物安全Ⅳ级实验室E:以上都可以6、新型病毒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原体正式命名是哪一年?(B)A:2010年B:2011年C:2009年D:2012年7、发现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应该及时采集下列哪种标本?(B)A:咽拭子标本B:血清标本C:粪便标本D:尿液标本8、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新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裂谷热病毒氨基酸同源性约为多少?(A)A:30%B:40%C:50%D:60%9、下列关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B)A:单股正链RNA病毒B:单股负链RNA病毒C:双链DNA病毒D:单链DNA病毒10、下列哪一项处理措施不能灭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B)A:紫外线照射B:65℃加热20minC:75%乙醇5minD:含10%有效氯的氯消毒剂5min11、据推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潜伏期可能为下列哪一项?(A)A:可能为1~2周B:可能为2~3周C:可能为3~4周D:可能为1~2月1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多发于哪一个季节?(B)A:多发于冬、春季B:多发于春、夏季C:多发于秋、冬季D:多发于春、秋季1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主要分布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D)A:平原B:山区C:丘陵D:B+C14、哪些人群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易感人群?(D)A:儿童B:青壮年C:老年人D:以上都是15、外出时,下列哪一项不是正确的个人防护措施?(C)A:避免在草地长时间坐卧B: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C:穿长袖深色衣服D:不穿凉鞋16、对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多少天的医学观察?(C)A:7天B:10天C:14天D:21天17、根据《山东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方案(2012版)》规定,各地发现该类疾病后个案调查率应达到什么要求?(C)A:80%B:90%C:100%D:70%18、根据《山东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方案(2012版)》规定,各地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于多长时间上报个案调查数据库?(C)A:每个季度上报一次B:每周上报一次C:每月上报一次D:每半年上报一次19、根据《山东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方案(2012版)》规定,各地上送疑似病例血清标本时同时还要上送哪些标本或表格?(D)A:同时上送该病例血块标本B:送检登记表C:个案调查表D:以上都是20、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病季节高峰?(B)A:3~5月份B:5~7月份C:3~7月份D:5~11月份21、下列哪一项关于蜱的描述是不正确的?(C)A:蜱分为硬蜱科和软蜱科。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

全国病例分布
省份 河南省 湖北省 山东省 安徽省 辽宁省 江苏省 浙江省 广 西 江西省 云南省 重庆市 北京市 福建省 广东省 贵州省 河北省 报告病例数 256 149 104 52 23 14 10 3 2 2 2 1 1 1 1 1 临床诊断 8 17 8 23 1 0 0 1 0 0 0 0 0 0 0 0 实验室诊断 72 45 53 23 7 14 9 0 0 2 0 1 0 0 0 0 疑似病例 176 87 43 6 15 0 1 2 2 0 2 0 1 1 1 1
83.7
41.3 78.9 19.6 7.7 11.8 73.6 2.6 32.22 16
83.7
58.0 21.1 80.4 92.3 45 5.7 94.9 59.5 45.7 11 1 3 88.2 20.8 2.6 8.1
引自中国CDC病毒所李德新所长会议交流材料
—诊断标准
• 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 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 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 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 1.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 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 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诊断标准
• 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1) 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病 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 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3)病例标本 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2011年浙江省报告9例病例
浙江省首发2例患者病情通报
• 郑**,吴** • ……………… •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预防控制方案 (2024年版)培训试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预防控制方案 (2024年版)培训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SFTSV 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潜伏期为()。
[单选题] *A.6 至 15 天(正确答案)B.5天C.1周D.3天2、SFTS流行年龄段为() [单选题] *A.6 -15岁B.40 -80岁(正确答案)C.30-40岁D.20-30岁3、SFTS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始于()月。
[单选题] *A.2月B.3月(正确答案)C.9月D.11月4、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时,参照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单选题] *A.24 小时(正确答案)B.12小时C.2小时D.48小时5、SFTS疑似病例的报告疾病类别应选择()。
[单选题] *A.“其他传染病”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正确答案)B.乙类传染病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C.丙类传染病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6、以省辖市为单位,按照每年报告本地确诊病例的数量,将全省 18 个省辖市划分为三类,分类实施防控措施。
禹州市属于() [单选题] *A.一类地区B.二类地区C.三类地区(正确答案)二、多选题:(每小题7分,共35分)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SFTS),俗称(),属于()。
*A.蜱虫病(正确答案)B.发热伴血小板、白细胞减少综合征(正确答案)C.属于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正确答案)D.流行性感冒2、河南省是最早报告 SFTS 病例的地区之一,传统疫区是() *A.信阳市(正确答案)B.南阳市(正确答案)C.平顶山D.许昌市3、近几年哪些地方先后出现本地散发病例,疫情总体呈现高度散发、相对地域聚集性的特点。
() *A.郑州市(正确答案)B.洛阳市(正确答案)C.濮阳市(正确答案)D.驻马店市(正确答案)4、SFTS的传染源是() *A.携带 SFTSV 的牛(正确答案)B.携带 SFTSV的羊(正确答案)C.携带 SFTSV 的犬(正确答案)D.携带 SFTSV 的鼠形动物等(正确答案)E.急性期患者(正确答案)5、SFTS的传播途径() *A.本病主要通过蝉叮咬传播(正确答案)B. 人-人传播(正确答案)C.气溶胶(正确答案)D.直接接触(正确答案)一、判断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目前,我院可以报告SFTS为确诊病例。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诊断和治疗培训

临床特征:以发热、消化道症状、意识障碍、出血倾向、浅表淋巴结肿大伴 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
危重者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病原学
病原学
• 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类负链RNA病毒,是虫媒病毒中最大的科,目前 已知包括200种以上的病毒,1975年正式命名,1980年被区分为4个 属,印布尼亚病毒、纳伊罗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及乌库病毒属。
背景简介
• 2006年10月31日,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一位50岁左右的农村妇 女出现高烧39.2℃、恶心,肌肉和关节疼痛等症状,前往乡村 诊所治疗。
• 11月3日晚,病情加重,被送到当地医院。 • 4日上午,又被送往位于芜湖市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因
抢救无效,患者于5日早上去世。 • 该农村妇女在发病前12天曾经被蜱叮咬过。
流行病学调查
聚集性病例的调查
• 注意调查感染来源 • 如怀疑有人传人可能时,应当评估人群感染及人传人的风险。应
当组织疾控人员或医务人员,采用查看当地医疗机构门诊日志、 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入户调查等方式,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 并对搜索出的疑似病例进行筛查、随访,必要时采集相关样本进 行检测。
ALT升高,3例LDH升高 转归:痊愈,无后遗症
BMC Infect Dis. 2014 Jul 3;14(1):366.
预后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危重患者死亡率仍高(17.4%~30%)。 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
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流行病学调查
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背景简介
病例的定义标准 诊断和报告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与答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一、选择题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单选题] *A :1~2周√B:3~4周C:5~6周B:7~8周2.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上报。
[单选题] *A:甲B:乙√C:丙3.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单选题] * A:24小时√B:12小时C:8小时D:4小时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病人()可能有传染性。
[单选题] *A:唾液B:血液√C:体液D:分泌物5. 在抢救或护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病人时,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当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病人()直接接触。
[单选题] *A:唾液B:分泌物C:体液D:血液√6.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如低于30×109/L)者,可输血浆、血小板。
[判断题] *对√错7.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
[判断题] *对√错8.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判断题] *对√错9.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发热,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判断题] *对√错10.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监测病种类包括:() [单选题] *A、新型布尼亚病毒所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B、霍乱C、艾滋病D、肝炎1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可疑病例症状有() [单选题] *A、发热B、外周血血常规检查血小板总数减少或有出血倾向C、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D、以上都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固始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
单位: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3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天以上。
( D )
A、40 5
B、39 6
C、40 7
D、40 10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人群分布主要为,占85%以上,中老年居多,50岁以上者约占80%,女性稍多于男性。
( B )
A、工人
B、农民
C、学生
D、军人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及其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可导致感染,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天,若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
(D )
A、10
B、8
C、12
D、14
(
4、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 A )
A、乙类24
B、丙类24
C、甲类 2
D、乙类12
二、填空题(3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传播途径尚不明确,蜱可能是传播媒介,流行季节4-10 月,潜伏期7-9 天。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病例定义为:2周内,在同一村庄,或在同一山坡、树林、茶园、景区等地劳动或旅游的人员中,出现2 例及以上病例,或在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类似病例。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地区分布:病例多分布于山区和丘陵等地带,呈高度散发。
4、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
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三、问答题(40分)
1、怎么预防蜱叮咬被蜱叮咬后怎么办
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长时间停留。
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穿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袖口、裤腿,不要穿凉鞋,同时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驱避剂或花露水。
离开时应检查皮肤及衣物上有无蜱附着。
一旦发现被蜱叮咬,不要直接用手去除,可用酒精涂抹在蜱身上,或用烟头、香头轻烫蜱的身体使其自行退出,然后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将蜱摘除,最后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流行季节如何及时发现、诊断
有蜱叮咬史或疫源地野外活动史者(特别是4-10月份),应当对蜱传播疾病保持警惕,一旦发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最好到乡镇卫生院或者县级医疗机构进行至少两次血常规检查,诊断是否患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