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上册14.1怎样认识电阻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14.1怎样认识电阻教学设计(沪粤版九年级上册)

14.1怎样认识电阻教学设计(沪粤版九年级上册)我的口吻)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旨在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认识电阻,理解电阻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电阻的测量。
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电阻的概念,掌握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学会使用欧姆表测量电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欧姆表的使用。
难点:电阻的测量,影响电阻大小的综合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欧姆表、电阻箱、导线、电流表、电压表、灯泡等。
学具:实验报告册、测量工具、计算器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照明电路中灯泡的亮度,引导学生思考电阻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单位,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3. 实验一:引导学生用欧姆表测量电阻,掌握欧姆表的使用方法。
4. 实验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关系。
5. 实验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并掌握电阻的测量方法。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欧姆表的使用。
难点:电阻的测量,影响电阻大小的综合分析。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难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电阻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特别关注了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划分。
难点在于电阻的测量和影响电阻大小的综合分析,而重点则是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以及欧姆表的使用。
我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基于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
电阻的测量和综合分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并非一蹴而就,因此我将这部分内容定为难点。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上14.1怎样认识电阻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上 14.1 怎样认识电阻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电阻的概念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电阻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电阻的概念、测量和计算方法,以及电阻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阻的概念、单位及符号。
2. 学会使用伏安法测量电阻。
3. 掌握电阻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阻的概念、单位及符号;伏安法测量电阻;电阻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难点:电阻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源、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导线、开关等。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等。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实验室中的电路,引导学生发现电路中的电阻。
2. 电阻的概念:介绍电阻的定义、单位及符号。
3. 伏安法测量电阻: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使用伏安法测量电阻的阻值。
4. 电阻的计算公式:推导并讲解电阻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学会运用公式计算电阻。
5. 电阻的应用:分析实际电路中电阻的作用,让学生了解电阻在电路中的重要性。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1. 电阻的概念、单位及符号。
2. 伏安法测量电阻。
3. 电阻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电阻的特性,如温度系数、频率特性等,引导学生探究电阻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电阻的概念和单位1. 电阻的概念:我在引入电阻的概念时,强调了电阻是电流流过导体时所遇到的阻碍作用。
我通过实际电路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到电阻对电流的影响,从而加深他们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2. 电阻的单位:我详细解释了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并让学生了解欧姆的定义和由来,以便他们在实验和计算中能够正确使用单位。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14.1怎样认识电阻教学设计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14.1 怎样认识电阻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情景引入、理论讲解、例题解析、随堂练习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电阻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阻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阻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重点:电阻的概念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阻箱、电流表、电压表、灯泡、导线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等。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一个电路,引导他们发现电路中的电阻现象。
2. 理论讲解:介绍电阻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3. 例题解析:通过讲解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电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方法和心得。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电阻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2. 活动重点:电阻的概念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有关电阻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我希望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电阻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为他们今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我选择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路作为实践情景,让他们观察并分析电路中的电阻现象。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电阻概念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并记忆电阻的定义和作用。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4.1怎样认识电阻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阻的存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讨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共同解决电路电阻问题。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电路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认识到科学实验和观察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关注电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电阻在电路中的重要作用。
(6)课后作业:布置具有思考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让学生观察电路中电流的变化。提出问题:“为什么电流会发生变化?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电流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
4.通过学习电阻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激发他们为我国科技进步贡献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3.介绍欧姆表的使用方法和测量电阻的步骤,强调正确使用欧姆表的重要性。
4.讲解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特性,通过图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总电阻的方法。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4.1怎样认识电阻教学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 14.1 怎样认识电阻教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一节《怎样认识电阻》。
该章节主要介绍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以及电阻的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1. 电阻的定义: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温度。
3. 电阻的测量:利用欧姆表测量电阻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电阻变化。
3. 培养学生利用欧姆表测量电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以及电阻的测量方法。
难点:电阻的测量原理以及如何利用欧姆表进行电阻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欧姆表、电阻器、导线、灯泡等。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实验室中的电路,引导学生发现电路中的电阻。
2. 电阻的概念:讲解电阻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3.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分析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4. 电阻的测量:讲解欧姆表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电阻测量实验。
5. 例题讲解:利用欧姆表测量给定电阻值,让学生理解测量原理。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利用欧姆表测量不同电阻值,巩固测量方法。
7. 板书设计: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电阻的测量方法。
8. 作业设计:题目1:请简述电阻的概念及其作用。
答案: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电流流动过程中的一种内耗。
题目2:请列举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答案: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温度。
题目3:请简述电阻的测量方法。
答案:利用欧姆表测量电阻的大小。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阻的概念有了初步理解,掌握了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但在电阻的测量方面仍需加强练习。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四章14.1 怎样认识电阻教学设计

第十四章探究欧姆定律14.1怎样认识电阻◆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电阻,知道电阻的单位,能进行电阻的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
2.知道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并能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理解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乐于探究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实验方案的设计2.电阻的概念3.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难点:1.探究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2.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Powerpoint课件◆学生电源,电流表,演示板,开关,小灯泡一只,导线若干条等◆思考、讨论、归纳和阅读,启发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等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观察你们所带的各式电线,谈谈你们的“发现”并提出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2.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四章的第一节《怎样认识电阻》,本章我们将继续来探讨电路中的规律,我们先来做一个演示实验。
演示:如图所示,电源为两节干电池串联组成的电池组,L 为小灯泡,先后将不同材料组成的物体接入A 、B 之间,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情况二、新课教学:(一)什么是导体的电阻为了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物理学中引入了电阻的概念。
1.电阻的概念:物理学中把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叫电阻。
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导体的电阻越大,它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小,它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小,所以,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常可以用电流的强弱来判断导体电阻的大小。
2.电阻的符号:R3.电阻的单位及单位换算:(1)电阻的国际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为 “Ω”电阻的常用单位:k Ω(千欧), M Ω( 兆欧)(2)单位换算关系: 1 kΩ=10 ³Ω 1 MΩ=10 00000Ω课堂练习: 5.3MΩ= KΩ 1.8 KΩ = Ω4.2MΩ= Ω 500Ω= KΩ为了让学生对电阻的单位“欧姆”有一个感性认识,用课件给大家展示课本第74页 一些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阻(此处略)由表可知,100W 的白炽灯泡的电阻比25W 的白炽灯泡的电阻小,表明灯泡的亮度与灯丝的电阻有关。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4.1怎样认识电阻

L 1 L 214.1怎样认识电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导体的电阻,知道电阻的概念、单位及换算关系、以及电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2、经历科学探究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活动中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的科学素养,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培养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电阻的概念、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学难点: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使用教具(教学)准备:电路示教板、电池组、定值电阻(带灯座)、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 教学方法(策略):学生科学探究活动、讲解、媒体演示、演示实验 七、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导体的电阻演示实验:将不同的导体连入电路,观察小灯泡的亮暗程度。
生会得到如下结论:不同导体的导电能力是不相同的。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1)符号:R(2)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 常用单位:千欧—k Ω,兆欧—M Ω 换算关系:1 k Ω=103Ω, 1 M Ω=103 k Ω(3)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展示收音机、电视机电路板中的电阻元件。
组织学生阅读P32“一些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并从中发现电阻的大小不同。
(4)实验:让学生观察一盏可调台灯的亮度变化。
(1)先由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电阻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系?并且说明你这样猜测的理由。
可能跟长度、材料、粗细和温度等有关;进行交流讨论,大胆的猜测电阻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观察灯光的明亮变化使学生对电阻变化有比较形象和具体的感性认识,由此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导体的电阻是可变的,影响电阻的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沪粤版怎样认识电阻教学设计

沪粤版怎样认识电阻教学设计篇一:14.1怎样认识电阻教案1(沪粤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点滴:1.知道什么是电阻,知道电阻的单位; 2.知道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3.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4.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教学重点:电阻的概念、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使用。
三节干电池、开关一个、小灯泡一个,导线若干、电阻丝若干、滑动变阻器、演示电表、示教板(插件)、教学用软件。
实验室授课。
一.引入新课本章我们继续探讨电路中的规律,请观察一个现象。
演示:如图所示,电源为三节干电池串联组成的电池组,L为3.8V的小灯泡,先后将不同材料组成的物体接入电路M、N之间,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情况。
描述一下你所观察到的现象,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思考、讨论。
二.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导体的电阻分析上面电路,这不同导体接入电路时,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不一定相同,这说明导体在导电的同时,对电流还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为了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物理学中引入了电阻的概念。
1.电阻的概念:物理学中把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叫电阻。
2.电阻的符号:R3.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1)电阻的单位:欧姆;符号:Ω(2)单位换算关系:1MΩ=1000kΩ 1 kΩ=1000Ω练习:(1)人的皮肤干燥时,双手之间的电阻约为几千欧至几万欧,10kΩ=Ω;(2)我们平常说的绝缘体,其电阻一般应在1MΩ以上,1.5MΩ=Ω。
不同的导体,电阻有大有小。
那么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1.出示几组导体,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1)长度相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2)材料相同、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3)材料相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2.猜想:R可能和导体的等有关。
思考:(1)要研究电阻跟几个因素的关系,应当选用什么方法?(控制变量法)(2)具体说明控制哪些量不变?改变什么量?(3)通过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电阻的大小?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1 怎样认识电阻
1.知道什么是电阻,知道电阻的单位。
2.知道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3.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4.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重点
电阻的概念、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
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使用。
三节干电池、开关一个、小灯泡一个、导线若干、电阻丝若干、滑动变阻器、演示电表、示教板(插件)、教学用软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章我们继续探讨电路中的规律,请观察一个现象。
演示:如图所示,电源为三节干电池串联组成的电池组,L为3.8V的小灯泡,先后将不同材料组成的物体接入电路M、N之间,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情况。
描述一下你所观察到的现象,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思考、讨论。
二、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导体的电阻
分析上面电路,这不同导体接入电路时,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不一定相同,这说明导体在导电的同时,对电流还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为了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物理学中引入了电阻的概念。
1.电阻的概念:物理学中把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叫电阻。
2.电阻的符号:R
3.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1)电阻的单位:欧姆;符号:Ω
(2)单位换算关系:1MΩ=1000kΩ 1kΩ=1000Ω
典例解读有两段导体1和2,在相同的电压下,通过导体1的电流较大,通过导体2的电流较小,哪段导体的电阻大( )
A.导体1的电阻大
B.导体2的电阻大
C.两段导体的电阻一样大
D.不能确定
【解析】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压是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在相同的电压下,通过导体1的电流大于通过导体2的电流,说明导体2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即导体2的电阻大。
【答案】B
练习:
(1)人的皮肤干燥时,双手之间的电阻约为几千欧至几万欧,10 kΩ=____Ω;
(2)我们平常说的绝缘体,其电阻一般应在1 MΩ以上,1.5 MΩ=____Ω。
不同的导体,电阻有大有小。
那么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
1.出示几组导体,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1)长度相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
(2)材料相同、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
(3)材料相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
2.猜想:R可能和导体的__________等有关。
思考:(1)要研究电阻跟几个因素的关系,应当选用什么方法?(控制变量法)
(2)具体说明控制哪些量不变?改变什么量?
(3)通过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电阻的大小?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设计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5.实验结论:
(1)长度相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电阻________;
(2)材料相同、长度相同,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________;
(3)材料相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越长,电阻越________。
由此可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阅读课本:几种导电材料的电阻、一些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阻。
问:你有什么新发现?
补充:导体的电阻跟温度有关
取废旧日光灯的灯丝,接入上述电路的M、N两端,用酒精灯缓缓地给灯丝加热,让学生观察加热前后小灯泡亮度的变化,由此判断电阻的变化,进而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跟温度有关。
说明: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典例解读用实验探究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对电阻的影响时,供选择的导体规格如下表:
你认为下面对导体选择最合理的一组是( )
A.③④⑤⑥ B.②③⑥⑦
C.①⑤⑥⑦ D.⑤⑥⑦⑧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所提供器材是用来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由控制变量法可知,要研究电阻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时,需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的导体,所以选①⑤或②⑥或③⑦或④⑧,故排除A、D;研究电阻与长度的关系时应选⑤⑦或①③,故可排除B;又⑤⑥可以用来探究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故正确的选项是C。
【答案】C
(三)电阻器
展示一些实物定值电阻和电位器,让学生观察。
1.阻值固定不变的电阻器称为定值电阻。
图形符号是:________。
练习:画一个由定值电阻、开关、电源组成电路的电路图。
2.阻值可以调节变化的电阻器简称变阻器。
图形符号是:________。
讨论:你认为改变导体电阻的方法有哪些?
(四)认识滑动变阻器
1.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
让学生对照实物和课本及有关文字,观察、阅读、思考。
滑动变阻器的结构:
(1)金属杆:金属杆的电阻很小,其两端接线柱间的电阻值几乎为零,可以忽略不计。
(2)电阻丝:圆筒上缠绕的是表面涂有绝缘层的电阻丝,其阻值较大,标牌上所标的“50 Ω”即指电阻丝两端接线柱间的电阻值。
(3)滑片:滑片可以在金属杆上左右移动,滑片的上部与金属杆相连,下端通过电阻丝的接触滑道(刮去绝缘层的部分)与电阻丝相连通。
(4)接线柱:有四个接线柱,并知道其位置。
2.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
3.滑动变阻器的原理:
通过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大小。
思考:滑动变阻器有四个接线柱,应如何接线才能改变阻值?
当把滑动变阻器的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时,能指出或画出电流的路径,知道电阻丝的哪部分被连入电路;当滑片向左或向右移动时,能判断出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大还是变小。
画出不同的连接方法,让学生用彩色粉笔描出电流的路径,判断移动滑片时电阻的变化情况。
总结:将“A与D”、“A与C”、“B与C”或“B与D”两个接线柱分别接入电路时,能起到变阻作用;简称:一上一下。
将“A与B”或“C与D”两个接线柱分别接入电路时,不能起到变阻的作用。
4.滑动变阻器的电路符号:________。
练习:如图所示,要求用滑动变阻器调节小灯泡的亮度。
画出电路图,并按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5.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通过小灯泡的电流
目的是让学生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调节及判断电阻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连接电路时,要断开开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调到阻值最大的位置;
(2)调节滑片前,先分析当向左或向右移动滑片时,电阻将如何变化,电流如何变化,然后通过实验检验自己的判断,使理论分析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归纳:在开关闭合之前,滑片P应放在______处。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6.变阻器的变形:
(1)电位器的介绍
(2)电阻箱
典例解读 1.滑动变阻器滑动头上有一个铭牌,铭牌上面标有电流值和电阻值,如图所示,其中50 Ω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滑动变阻器铭牌上标有“50Ω 1.2A”的字样,表示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变化范围以及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答案】滑动变阻器最大电阻为50 Ω(或“滑动变阻器电阻变化范围为0~50 Ω”) 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2 A
2.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灯的亮度,若要求滑片P向右端滑动时灯逐渐变暗,则下列接法正确的是( )
A.M接C,N接B B.M接A,N接B
C.M接C,N接D D.M接A,N接D
【解析】滑动变阻器是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从而改变电流,变阻器连入电路时,必须遵循“一上一下”的原则,若要求P向右端滑动灯变暗,说明电路中的电阻变大,因此“下面”必须接C点。
【答案】A
三、练习设计
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随堂演练”部分。
四、课堂小结
1.电阻的含义及单位。
2.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3.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原理。
4.滑动变阻器用法及作用。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