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合集下载

谈谈语感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谈谈语感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谈谈语感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视语感能力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由语文学科的内部规定性和教学活动的内部规律性所决定的,现代化语文教学就是要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使得学生面对语文材料,创造性地感悟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东西,用有限的知识孕育和启迪最多的能力。

尤为重要的是,我们把人格构建塑造能力视为语感能力最高层次意义上的目标。

这不仅为深化语文教改、提高教学质量展示出广阔前景,更对社会文化意义上的人的素质培养具有现实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实践感受策略“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

”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实质上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情况如何。

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实质上是关于语言的感性认识),而不在于使之掌握理性化的关于语言的理论知识,或者说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应当以感性为主。

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践联系着。

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人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即通过语文教学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种语感直觉、语言习惯,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

目前“大语文”教学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校学习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使语文学习无时不有、无地不在,让学生最大限度利用一切语文学习的机会和因素,进行反复能动的语言实践,在听、说、读、写的实际操作训练中,把语言还原到一定的语言环境和生活情境中加以模拟、演习和创造,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

二、整体感知策略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皮特·科德说:“把一切都学到手以前,没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学会的。

”这就是说,语言现象与涉及语言的所有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只要我们接触了某种语言现象,就可能接触有关语言的全部知识。

这里强调的整体感知策略,其最基本的解释就是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并非通常所说的课文整体、单元整体,更不是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甚至是训诂式的一个字一个词地解释而把文章弄得面目全非。

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的策略

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的策略

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的策略培养小学生语言能力是教育的重要一环。

良好的语言能力不仅对学习、社交、交流等方面有益,更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

培养小学生语言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和努力的目标。

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呢?下面就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培养小学生语言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一、提供语言丰富的环境语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言的输入。

学校和家庭都应该为小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让他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词汇、句型和表达方式。

在学校里,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课外阅读等方式来扩大小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家庭中,家长可以通过陪伴孩子阅读、讲故事、游戏等方式来让小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语言材料。

家长也可以经常和孩子进行交流,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交际技巧。

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语言学习需要有兴趣的支持。

没有兴趣,就很难长久地坚持下去。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一环。

老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有趣的故事、竞赛游戏、实践活动等让孩子对语言学习产生兴趣。

当孩子对语言学习感兴趣之后,就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运用语言。

三、注重语言交际语言的运用是为了交际。

只有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孩子才会更加自然地运用语言,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更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学校和家庭都应该为小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交际机会。

在学校里,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方式来丰富语言交际的机会。

在家庭里,家长也可以和孩子进行更多的对话交流,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来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四、多角度培养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全面发展。

除了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培养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学校里,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比如通过听力训练、口语表达、阅读习惯的养成、写作训练等方式来全方位地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在家庭里,家长也可以通过给孩子讲故事、陪伴孩子阅读、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等方式来促进孩子各方面语言能力的发展。

培养语感能力基本策略论文

培养语感能力基本策略论文

浅谈培养语感能力的基本策略从人类语言发展的历程来看,语言是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

伴随着语言的产生,文章也就随之产生了。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学生:“读一般现代文能领会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经验知识的储存。

自从有考试制度至今,教师教授语文课都是去注意怎样提高学生的成绩,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不太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教师总是强调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文章结构的样式是什么样的,考试的考点又是哪些,忽视了对文章语言内容的体会和感悟,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我们语文教学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进,必然会使学生只会去应付考试,而不会去品读文章,从而不能掌握学习语文的真谛。

对此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

”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教师有必要在学生学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去下工夫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领悟语言传递的意境,明白语言所表达的道理,从而在接受课本基础知识外,领悟课本中的思想意境。

语感的培养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反复的实践逐步形成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语感能力的培养呢?又有哪些好的方法策略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关于语感能力培养的策略和体会。

一、诵读训练,有助于语感的形成语感属于感觉这一心理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不用思索,不经过理性的分析,在脑海中凭直觉的理解语感的过程,是一个能够渐进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进行完整系统的训练,而诵读就是训练的重要手段。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教学 要 “ 以读 为 本 ” 通 过 “ ” 强 学 读 增
习语 文 的兴 趣 . 富语 言积 累 . 高 学 丰 提 生对 语言 文字 的理 解 和驾 驭能 力 1朗 读 . . 能促 进 学 生 对 作 品 的 领
悟 、 收和积 累 吸
字 . 可 多 一 字 . 可 倒 一 字 , 可 不 不 不
渐 成 为 自己的 语 言 . 习 时 自然 能 融 学
会 贯 通 . 以致 用 学 2诵 读 . 言积 累和 语 感 培 养 都 . 语
离 不开 它 。
语 言训 练 中养 成 的 . 种 带 有 浓 重 经 一 验色 彩 的 比较 直 接 迅 速 的感 悟 、 悟 领
语 言 文 字 的 能 力
和 语法 规则 人 手 .而 应重 视 对 语文 材

关 于语 感 的 论 说
2 0世 纪 2 0年 代 夏 丐 尊 在 《 在 我
国 文 科 教 授 上 最 近 的 一 信 念 — — 传
染 语 感 于 学 生 》 文 中 指 出 : 一 般作 一 “ 教 师 的 . 别 是 国 文科 教 师 对 于 普通 特 文字 应 该 比学 生 有 正 确 丰 富 的 了解 力 。 于 文 学应 该 有 灵 敏 的 感 觉 。姑 对 且 名 这感 觉 为 ‘ 感 ’ ” 圣 陶 先 生 语 叶 早 就 指 出 :语 言 文 字 的 训 练 , 以 为 “ 我 最 要 紧 的是 训 练 语 感 . 是 对 于语 文 就
都 比 较 热 衷 于 语 感 和 语 感 能 力 培 养
问题 研 究 , 达 成 了共 识 , 就 是 : 并 那 培 养 和发 展 语 感 能 力 十分 重 要 。《 文 语 课 程 标 准 》 核 心 理 念 “ 面 提 高 学 在 全 生的语文素养 ” 阐述 中 要 求 “ 养 语 培 感 ” 在 总 目标 中 又提 出使 学 生 “ 较 . 有 丰 富 的积 累 . 成 良好 的 语 感 ” 导 向 形 . 也很生 也 指 出 :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基本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基本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基本策略语文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并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感培养。

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语感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如:语感培养重诵读、轻分析,重听读轻说写,重情感、轻文本等现象。

针对这些误区,我们可以从三方面采取相应的策略,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发挥教师主导地位,指导语感实践1.指导学生加强诵读策略诵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语言美感的一项主要语感实践。

学生在诵读中必须调动所有的感官,这是一个综合的心理过程,能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使其从各方面感知作品,获得较多的审美感受。

2.协调语言的听说读写策略(1)倾听中增强语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课文录音,听听名家的朗诵、播音员的播音等,让学生在有意无意的听的过程中,逐渐模仿并积累标准的语言习惯,养成在课堂中善于倾听的习惯。

(2)评说中体验语感。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话讲的清晰、准确,用语准确无误,别说错话,这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正误感。

其次,让学生在说话时注意用词的分寸,别说过头话,别说词不达意的话,而且要注意说话的场合与对象的特点,要说得体的话,这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分寸感。

再次,在让学生作系统的表述时,注意句与句的衔接与过渡,注意语气的贯通与变化,使说出来的话具有一种流畅、通达的气势,能一脉相承的讲说,这就是在锻炼学生的语言的畅达感。

最后,指导学生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注意话语的情味,学会含蓄的表述个人的请求与意见,以较少的情味深长的话打动对方,锻炼学生语言的情味感。

(3)诵读中习得语感。

语文教学除了要尽可能的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更要引导学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帮助学生透过文本去领略课堂之外的万紫千红,让他们从中感受读书之乐,逐步使读书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

(4)写作中积淀语感。

日积月累,执笔之时自然就能得心应手,生动、传神的词语就会一个个跳出来,流露于笔端,达到语从心出、笔随心转的美妙境界。

如何提高孩子的语言感知能力

如何提高孩子的语言感知能力

如何提高孩子的语言感知能力语言感知能力是指孩子对语言的理解、感知和使用的能力。

它是孩子学习语言、沟通和表达的基础,对孩子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家长应该重视并积极促进孩子的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为您介绍一些提高孩子语言感知能力的方法。

1. 与孩子进行亲密互动亲密的父母-孩子互动是孩子语言感知能力发展的基石。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玩耍、聊天以及共同阅读等方式与孩子建立深厚的感情,并在互动中引导孩子使用语言进行交流。

家长在与孩子互动时要注意使用清晰简洁的语言,适应孩子的语言水平,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 创造多样化的语言环境孩子的语言感知能力需要在各种语言环境中得以培养。

家长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环境,例如为孩子播放多样化的音乐、故事和儿童节目,带孩子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或者参加语言相关的亲子活动。

这样能够扩展孩子的词汇量,并培养孩子对不同语言表达形式的感知能力。

3. 注重启发性思维训练启发性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语言感知能力。

家长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思考和对话来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比如,在购物时可以让孩子帮忙辨认商品上的文字,或者在户外散步时鼓励孩子描述周围的事物。

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孩子的观察力、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4. 鼓励孩子进行语言游戏语言游戏是一种趣味且有效的提高语言感知能力的方式。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各种语言游戏,例如拼字游戏、猜词游戏、角色扮演等。

这样的游戏不仅能够增加孩子对语言的兴趣,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记忆、联想和表达能力。

5.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阅读是提高孩子语言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包括绘本、故事书、童话和科普读物等。

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孩子自己解读故事、推理情节,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通过阅读,孩子可以扩展词汇量,了解语法结构,培养语感和理解能力。

6. 倾听孩子的发言家长要有耐心倾听孩子的发言。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一种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于学生的语言研究和提高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培养学生语感的实用策略:1. 多读多听学生应该通过大量阅读和听力练来培养语感。

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报纸、杂志和文章,以及听取各种类型的听力材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语言的用法和特点。

这种多样性的阅读和听力练可以提供给学生丰富的语言输入,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

2. 多写多说写作和口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样重要。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将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转化为书面表达。

而口语练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参加讨论班、小组会议或演讲比赛,积极参与交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多写多说,学生可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运用,提升自己的语感。

3. 研究词汇和语法语感的培养需要学生对词汇和语法的深入理解。

学生应该注重积累词汇量,研究不同词汇的用法和意义。

同时,学生也应该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以便能够正确地运用语言。

通过对词汇和语法的研究,学生可以更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语感。

4. 多接触自然语言学生应该增加接触自然语言的机会,例如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以及听取地道的口语对话。

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语言的自然运用方式,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觉和理解能力。

5. 多参与语言活动学生可以参加各种语言活动,如朗读比赛、辩论比赛、写作比赛等,来提升自己的语感。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并从中获得反馈和提高的机会。

通过以上策略,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应当多读多听,多写多说,并学习词汇和语法。

同时,他们也应该多接触自然语言和积极参与语言活动。

这些努力将有助于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语感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初探

语感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初探

焦 点 本 质 乃 至 无 上 条 理 意 义 上 的语 文 能 力 ,其 底 子 原 因
就在于 语言本身就 是人的生命 心志的体现 。纵观古今 , 大 凡传 世的名篇佳作 ,其光耀 之处 ,首 先就 是作者人格
的 巨大 要 现 。 正 如 德 国大 诗 人 歌 德 所 讲 ” 开 具 雄 伟 的 要 气 势 派 头 ,他 也 就 要 有 雄 伟 的 人 格 。 ” 子 散 文 气 势 充 孟 足 ,感 情 激 越 ,笔 带 锋 芒 ,长 于 鼓 动 ,在 于他 是 战 事 纷 纭年间力阻” 霸道 ” ” 主 王道 ” 的纵 横 家 、 雄 辩 家 ;鲁 迅 杂 文
” 不能 否定 ;读 《 塘 月色 》 ,有学 生只 为朦胧 、安 也 荷
好 、柔 美 的 意 境 所 陶 醉 ,并 未 领 略 什 么 字 里 行 间 流 露 出 的 ” 满意 现 实 又 玄 想飘 逸现 实 的淡 淡 的 哀 愁 ” 不
也 没什么不妥 :陆游的 《咏梅 》是题 咏人 的生活 的
高 笔 调 之作 ,就 没 有 必 要 用 同一 套 子 儿 委 曲学 生 同 毛 泽
如 匕首 、似投枪 ,犀 利尖锐 ,深刻辛辣 ,由于他是风 雨 如磐的 旧神 州里愤世嫉俗 的革命干将 :毛泽东诗 文境 界 坦 荡 ,语锋毕 现 ,活泼 光鲜 ,由于他 具有一代 巨人的胸
怀 和 卓 然 政 治 家 的 气 魄 。 是 以 ,语 文讲 授 不 能 人 为 地 割 裂” ” ” ” 大谈 什 么语 感 造 就 。 学 诗 的 功 夫在 诗外 , 心 、 言 而
独厚、无与伦 比的人格塑造优 势。 二 、增进个 性发展策略
杰 出 的 语 感 能 力极 富 个 『 生,而 个 性 住 往 又 孕 育 着 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感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内蒙古张协生一、人格塑造策略。

从语言发展的历史看,“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

”“语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同步的。

”[①]语言世界的拓展会促进精神世界的延伸,精神世界的提高会促进语言世界的发展。

语感能力培养之所以要注重人格构建和塑造,并视其为核心本质乃至最高层次意义上的语文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纵观古今,大凡传世的名篇佳作,其光耀之处,首先就是作者人格的伟大体现。

正如德国大诗人歌德所讲:“要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激越,笔带锋芒,长于鼓动,在于他是战事纷繁年代里力阻“霸道”主“王道”的纵横家、雄辩家;鲁迅杂文如匕首、似投枪,犀利尖锐,深刻辛辣,因为他是风雨如磐的旧中国里愤世嫉俗的革命干将;毛泽东诗文境界开阔,语锋毕现,活泼鲜明,因为他具有一代伟人的胸怀和卓越政治家的气魄。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人为地割裂“心”、“言”而大谈什么语感培养。

学诗的功夫在诗外,要培养优秀的语文人才,首先得塑造优秀的人格。

马克思早就提出了“创造与人的本质和自然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②]这一命题,即使人对语言现象的感觉成为人的感觉,实际上也就是在“创造着具有深刻感受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

把人格的构建塑造当作语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加以界定,其创意就在于发掘“人的本质力量在语言客体上对象化的实现”,其意义是重大和深远的。

尽管语感能力的形成转化过程寓有人格的自我选择、自我参照、自我完善机制,但这并不意味语文教学于良好人格的培养是无所作为或可有可无的,相反,其深刻的审美体验能力却为语文教学赋予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人格塑造优势。

二、促进个性发展策略。

良好的语感能力极富个性,而个性往往又孕育着创造性,没有个性也就无法谈及创造性。

人们常说:一百个读者的头脑中就有一百个不同的林妹妹形象,一千个学生的头脑中也有一千个不同的阿Q和孔乙己形象。

这就是说个性和创造性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

语言作为人的“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③],首先应该是人的个性的集中体现。

语感能力培养要着力于个性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曾经说过:“背诵词语,理解词语,
[④]以致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够的,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


因此,教学中就不应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于有意无意之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比如分析《祝福》中祥林嫂人物形象,未必非得把学生驱入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认识其“反抗”意义的思维峡谷不可,如果有同学从人性方面去考察,得出那是本能的“挣扎”也不能否定;读《荷塘月色》,有学生只为朦胧、宁静、优美的意境所陶醉,并未领略什么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满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的淡淡的哀愁”也没什么不妥;陆游的《咏梅》是题咏人生的高格调之作,就没有必要用同一套子勉强学生同毛泽东《咏梅》诗分出高下。

[!--empirenews.page--]三、能动参与策略。

语感能力归根结底是认识个性在长期的对各种言语作品反复“涵咏”体味过程中习得的,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在现实的语言情景中切身感悟到规律和意蕴,并使语言规律和意蕴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个性的东西”,进而形成他们头脑心灵中的一种积极的、创造的力量,切忌越俎代庖、一讲到底。

近年来语文界积极倡导的“语文活动课”就是一种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性、培养语感能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措施,学生在各种听、说、读、写活动中有了强烈的作者、读者角色意识,自动探究、倾心实践,于不知不觉中实现自己认知图式的构建。

四、实践感受策略。

“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

”[⑤]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实质上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情况如何。

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实质上是关于语言的感性认识),而不在于使之掌握理性化的关于语言的理论知识,或者说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应当以感性为主。

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践联系着。

因此,只有
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 ,在人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即通过语文教学在学生头脑中 建立一种语感直觉、语言习惯,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

目前“大语文”教学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校学习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使 语文学习无时不有、无地不在,让学生最大限度利用一切语文学习的机会和因素,进行 反复能动的语言实践,在听、说、读、写的实际操作训练中,把语言还原到一定语言环 境和生活情境中加以模拟、演习和创造,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

五、整体感知策略。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皮特·科德说:“把一切都学到手以前,没 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学会的。

”[⑥]这就是说,语言现象与涉及语言的所有知识是密 切相关的,只要我们接触了某种语言现象,就可能接触有关语言的全部知识。

这里强调 的整体感知策略,其最基本的解释就是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 的深厚意蕴,并非通常所说的课文整体、单元整体,更不是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甚 至在训诂式的一个字一个词地解释而把文章弄得面目全非。

基于上述理解,整体感知作 为一个方法论术语,它对语感能力培养的意义就分外突出了。

六、形象思维策略。

语感能力具有直觉思维特性,事实上直觉思维说到底属于形象 思维的范畴,而且汉语和文学又无不具有形象性特征,这就为语感能力培养实施形象思 维提供了最基本的可行性依据。

再从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来看,人脑对拼音文字的处理 是分别由两个不同的部位来职掌的,汉字具有“左视野优越性。

”[⑦]而左视野传入 的信息主要由右脑处理,右脑主要储存“图像”,所谓形象思维主要由右脑完成,而右 脑与创造性思维又是关系最为密切的。

因此,对于培养创造性语文能力为目标的语感能 力培养来说,形象思维策略不仅有其可行性,而且也有其必然性。

总之,视语感能力培养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由语文学科内部规定性和教学活 动的内部规律性所决定的,现代化语文教学就是要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 使得学生面对语文材料,创造性地感悟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东西,用有限的知 识孕育和启迪最多的能力。

尤为重要的是,我们把人格构建塑造能力视为语感能力最高 层次意义上的目标。

这不仅为深化语文教改、提高教学质量展示出广阔前景,更对社会 文化意义上的人的素质培养具有现实的实践指导意义。

[!--empirenews.page--]注:①王尚文《更新语言意识、深化语文教改》(《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 94年第二期。

)②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8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9页。

④列昂捷夫《活动意识个性》179页。

⑤叶圣陶《论教育》163页。

⑥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91页。

⑦张人骏编《台湾心理学》(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17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