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渔歌子》教学

合集下载

《渔歌子》教学设计(公开课)

《渔歌子》教学设计(公开课)

《渔歌子》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渔歌子》。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

本课则通过唐代诗人张志和笔下的渔翁形象,展现了渔翁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以及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渔歌子》,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渔歌子》,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主题。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渔歌子》,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西塞山”、“白鹭”、“桃花水”等,体会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绘手法。

讨论结束后,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以《渔歌子》为例,讲解如何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独钓”、“寒江雪”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检验学习效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渔歌子》意象:西塞山、白鹭、桃花水、寒江雪情感:自由、悠闲、热爱生活、珍惜自然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课后背诵《渔歌子》。

2. 请学生结合诗句,描绘出诗中所展现的大自然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例题讲解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渔歌子》的诗意。

《渔歌子》教案(精选18篇)

《渔歌子》教案(精选18篇)

《渔歌子》教案(精选18篇)《渔歌子》篇1教学目标:1、认识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

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他是在钓个人——周文王。

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

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

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渔歌子》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读课题)二、初读感知,读出“词”味1、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注意生字,把每个字读准。

第二次,要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2、指名朗读。

3、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三、精读感悟,悟出“词”画1、什么叫“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2、找出景物:(1)导言: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

他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

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

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

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2)生标画,师巡堂。

(3)、交流:现在请同学来汇报一下发现了哪些景物?3、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么?假如这黑板就是一张画纸,老师想让同学们把这些景物用彩色粉笔画下来,使这幅画看起来更美。

怎么画呢?(生板演)4、想象画面:(1)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2)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5、体会心情:你的心情怎么样啊?当你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说的?(读全词)四、拓展延伸,品出“钓”情:1、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归去吗?张志和呢?你们怎么知道的?“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样的神情呢?2、作诗和诗: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

渔歌子公开课教案

渔歌子公开课教案

渔歌子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渔歌子的起源和发展背景;2. 学习渔歌子的基本唱法和演唱技巧;3. 培养学生对渔歌子的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渔歌子的音频或视频材料;2. 渔歌子的歌词和乐谱;3. 演唱渔歌子的音乐伴奏。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为了引起学生对渔歌子的兴趣,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渔歌子的音频或视频材料,并简要介绍渔歌子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步骤二:介绍渔歌子的基本唱法(15分钟)1. 渔歌子的基本唱法有哪些?渔歌子的基本唱法包括滑音、咽音、颤音和连音等。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学生跟唱的方式,让学生熟悉和掌握这些唱法。

2. 渔歌子的语调特点是什么?渔歌子的语调特点是高亢、激情四溢,音调上升时情感高涨,音调下降时表达深情。

步骤三:学习渔歌子的歌词和乐谱(30分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首简单易学的渔歌子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先逐字逐句地教导学生歌词的意义和发音,再引导学生用正确的音准和节奏唱出歌曲。

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渔歌子的乐谱,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节奏和音高变化。

步骤四:分组练唱(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别练习渔歌子的不同部分,互相学习和交流。

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赛,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

步骤五:表演展示(20分钟)让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表演,让其他同学欣赏和评价。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表演的建议和指导。

四、教学总结和展望(10分钟)总结渔歌子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和表演渔歌子。

同时,展望未来,鼓励学生有机会参与更多的渔歌子表演活动。

通过本公开课的教学,学生们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渔歌子的唱法、歌词和乐谱,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希望学生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渔歌子的魅力,并深入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的宝库。

渔歌子古诗教案精选(公开课教案

渔歌子古诗教案精选(公开课教案

渔歌子古诗教案精选(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第四单元《宋词》中的《渔歌子》一词。

该词为宋代著名词人范仲淹所作,以江南水乡为背景,描绘了渔翁的闲适生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词的背景及作者简介2. 词的篇章结构分析3. 词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解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渔歌子》的背景知识,认识范仲淹这位著名词人。

2. 通过分析词的篇章结构,使学生掌握宋词的基本格律和韵律美。

3. 培养学生品味词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2. 教学重点:篇章结构分析,意境、情感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知识介绍:介绍范仲淹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历史地位。

3. 篇章结构分析:a. 首句“渔舟唱晚”的作用。

b. 中间两句描绘渔翁生活,展示闲适氛围。

c. 结尾两句以景结情,抒发词人情感。

4. 意境、情感解读:a. 通过分析词中的关键词语,如“斜风细雨”、“垂钓”等,体会词的意境美。

b. 阐述词人借渔翁之口,表达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5. 修辞手法讲解:a. 比喻:如“斜风细雨不须归”,形象地描绘了渔翁的悠闲。

b. 拟人:如“江上往来人”,赋予江水人的情感,增强了词的意境。

c. 对仗: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使词的韵律更加和谐。

6. 实践情景引入:a. 让学生发挥想象,用现代汉语描绘词中的景象。

b. 选取一首其他宋词,进行篇章结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的分析。

7. 例题讲解:a. 分析《渔歌子》中的修辞手法。

b. 比较《渔歌子》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异同。

8. 随堂练习:a. 根据词意,绘制一幅渔翁垂钓图。

b. 仿写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宋词。

《渔歌子》微课教案与反思

《渔歌子》微课教案与反思

《渔歌子》微课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渔歌子》的背景及作者。

2.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意境。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意境。

2.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三、教学难点1.领悟诗词中的意象。

2.感悟诗词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渔歌子》歌曲,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介绍作者范仲淹及其作品背景。

2.诗词解析(1)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词,理解诗词内容。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江水”、“白鹭”、“桃花”等,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意境。

(3)讲解诗词的韵律特点,如对仗、押韵等。

3.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词的理解。

(2)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如孤独、无奈、向往等。

4.拓展延伸(1)介绍其他与《渔歌子》相关的诗词,如《渔家傲》、《浪淘沙》等。

(2)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渔歌”为主题的诗词。

五、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讲解、分析、体验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渔歌子》的内容和意境,感受到了古诗词的韵律美。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出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2.教学改进(1)在讲解诗词时,可以更多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创作中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教学感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古诗词教学的魅力。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一、导入1.播放《渔歌子》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介绍作者范仲淹及其作品背景。

二、诗词解析1.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词,理解诗词内容。

白话译文:西塞山前白鹭飞,江水如碧绿如天。

意境解析: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白鹭在山前飞翔,江水碧绿如天。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江水”、“白鹭”、“桃花”等,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意境。

古诗《渔歌子》教学设计

古诗《渔歌子》教学设计

古诗《渔歌子》教学设计《渔歌子》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渔歌子》,理解《渔歌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像。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像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像,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围绕人的名字聊天:谁取的名?什么意义?(老师名——学生名——《渔歌子》作者的名)二、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板书:张志和,猜猜谁给他取的名?有何意义?2、简单介绍张志和。

3、出示词题:读题,认识诗和词的区别。

三、解读词文,初感词义。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诵读。

3、在读中感悟词的意思。

四、词中赏画。

1、张志和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默读,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来。

有哪些呢?2、谁能把这些景物填写在画面上,写出名字,画出画。

3、多种形式读,读出词中的声色。

说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指名读——听录音——自由读——师生赛读——男女赛读)4、下鱼了,渔翁应回去了,如果你是这位渔翁,你想回去吗?五、总结升华。

1、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谁能背一背这首词。

3、谁能背一背关于春天的诗。

六、板书设计:西赛山白鹭桃花流水鱼厥鱼箬笠衰衣斜风细雨人:渔翁——————————垂钓抒情:—————爱大自然、爱自由《渔歌子》篇二《渔歌子》教学设计二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48《渔歌子》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自读词,提出疑问。

《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内容是唐代文学名篇《渔歌子》。

这首诗由唐代文学家张志和所作,是一首描写渔翁生活的抒情诗。

通过本篇诗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其对古代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水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渔歌子》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了解该诗的意境和意蕴;2. 学会运用阅读策略,把握诗歌的意义和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艺术的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渔歌子》的创作背景和意境,理解诗歌中表达出的情感;2. 运用阅读策略分析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音乐展示渔翁的生活场景,引起学生对渔翁生活的好奇和思考)2. 导入(介绍《渔歌子》的背景,引起学生对该篇诗的兴趣)渔歌子,作于唐代,作者张志和。

该诗以抒发渔翁生活的乐趣为主题,通过描绘渔翁的生活场景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追求。

面对都市的喧嚣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我们不禁怀念起这样宁静而简单的生活。

3. 呈现诗歌全文(播放朗读版本或教师朗读)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季山川皆颜色,翠波荇叶自春泥,水边泊船渔唱晚,陂塘漁叟 atarashiku。

4. 情感理解(分析诗歌情感)通过诗歌的写景和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在嘈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渴望拥有一方清静的世界?诗人用浅显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逐和向往。

5. 语言表达(分析诗歌的语言表达手法)通过诗歌的语言表达,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独特的才情和雅致的文学修养。

例如,诗中采用了大量的描绘性词语,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形象地描绘出了渔翁生活的美好景象。

同时,诗中运用了疏密有致的节奏和押韵手法,增添了诗歌的音韵之美。

6. 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归主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渔歌子》的创作背景和意境,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渔歌子》教案设计

《渔歌子》教案设计

《渔歌子》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渔歌子》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音乐表达能力。

引导幼儿通过音乐欣赏,发展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
准备《渔歌子》的音乐录音或视频。

创设适合幼儿学习和活动的音乐欣赏环境。

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游戏和互动活动。

三、教学过程
导入(10分钟)
通过播放《渔歌子》的音乐录音或视频,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音乐欣赏(30分钟)
引导幼儿仔细欣赏《渔歌子》的音乐,提问并让他们回答问题,理解音乐的节奏和情感。

通过音乐游戏和互动,让幼儿积极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

音乐表演(40分钟)
组织幼儿进行音乐表演,让他们用声音、身体动作或乐器演奏《渔歌子》。

引导幼儿通过表演,深入理解音乐的情感和节奏。

通过音乐表演,让幼儿发展观察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

分享和讨论(10分钟)
组织幼儿分享自己在音乐欣赏和表演中的体验和感受,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延伸活动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欣赏和表演音乐,可以与家人、朋友一起进行音乐创作和演奏,拓展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读《江雪》,用上法理解其画面及渔父。
三、小组讨论:
(一)相似之处(身份相似,景-人结构相似,衣着相似)
(三)不同之处(季节、感情……)
读解《江雪》
小组讨论。
第四板块——深入比较阅读,进而深刻理解二首主旨。【目标4、5、6。8分钟。】
一、你喜欢哪幅画?
二、你喜欢哪个渔父?
三、这分别是怎样的两个渔父?
说它是一首言志诗,因为这首词继承一个明确的道家传统,用渔父这一出世归隐、无执逍遥、无欲无求、无牵无挂的特殊形象,与儒家的入世辛苦形成对照,表达了一种清静无为、自然逍遥的心志。说它特殊,是因为整首诗无一句直接表达志向,但全诗无不紧紧围绕于此。但在末尾的“不须归”三字中,表面在说归不归,事实上,正是用隐语言志,可谓全词文眼。不须归,是此心安处即吾家,何归之有?表面意思:因身著蓑笠,所以斜风细雨无须归。“不须归”有字面意思,延伸意义。字面意思:因身著蓑笠,所以斜风细雨无须归。延伸的深层意蕴则可能是:天是吾庐,地是吾坑,吾亦是天地之间一白鹭,一游鱼,一草木,何须归哉。
此词之魂,我以为就在道家“逍遥”一词,但这一点,铺陈开来就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完成,大致有:逍遥自然,自由自在,生机盎然,清静淡泊,无用于世……
而此词的价值,或者说它之所以得以广泛流传,恐怕还并不是说因为它继承、体现了道家逍遥的思想,而恰恰在于,全词不用一个道家术语,只是既精心又随意地勾勒渲染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全凭生机盎然的自然意象,构画出一幅未受机心污染的自然美景,这画面,似乎不是匠心所运,而只是自然涌现,如白鹭之翱翔,如风雨之飘洒;不讲一句哲学,不言一句人生之志,只凭一个与景浑然合一的渔父形象,把《庄子》一书的许多精髓,再现于这一方风景之内……
以《渔父》中的屈原(不是真正的屈原)所表达的,为一种不得志但不甘同流合污的儒家精神,《江雪》承之。以此文中的渔父形象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渔歌子》承之。
以《爱莲说》对二者辨析之,抉择之。
间可将孔子格言,其他渔父诗词名句名段纳入这个体系之中。
2.《渔歌子》教学框架
新教育实验构建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六年级语文
课题:张志和《渔歌子》
课时数:1
文本解读: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既是一幅特别的风景画,又是一首特殊的言志诗。
说它是一幅风景画,因为全诗四诗,句句有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江南春景图、渔翁逍遥图。这幅风景画不同于“游园不值”,因为它几乎确凿地是渔夫生活中的所见之实景,似乎只是将眼前之景平白道出,自然朴素,未经雕琢。也因此,此诗不合适用符码法来进行分析,因为这些意象都是自然意象的涌现,是诗人的真实生活,而不是书斋诗人用传统符码来编造的理想之境。说它特别,是因为这风景中的核心景物是一个人,是诗中渔人,是写诗之人,是一个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生息数千年的“渔父”。
参与集体讨论。摘录精要结来自。第五板块——收束,点睛。【目标6。2分钟。】
儒,道与中国文化。
布置作业:用优美的文字,将本诗改写成散文。既有画面之美,又能体现诗人与天地江湖、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逍遥。
摘录精要:
儒家担当,入世,心忧天下
道家逍遥,出世,自由自在
渔父课程设想
另一种教学方案,做成小单元,由《离骚·渔父》,《江雪》,《渔歌子》,《爱莲说》及另外若干诗句、名文片段集缀,做成一个“渔父主题单元”。
想像画面,描述画面
模仿教师完成的第一句描述,笔述第二句画面。
思考与讨论。
摘录精要结论。
第三板块——比较阅读,引进柳宗元《江雪》,理解《江雪》诗。【目标4目标5。5分钟】
一、古代儒家知识分子的“渔父(归隐)情结”: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但是,一个有志于天下的知识分子,在无奈归隐之后,他真的会逍遥于江海吗?
教学
目标
A类
1.合乎要求地朗读、背诵课文;知道“渔歌子”是一词牌名而不是题目;能够正确默写。
2.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本词。
B类
3.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建画面,感受和理解诗歌所营造的优美风景与意境。
4.通过涵咏、感受、想像,通过阅读提供的背景资料,通过与《江雪》的互文印证,感受并理解诗歌中诗人自然逍遥、无为清静的道家思想。
提示:画面顺序,颜色,温度,湿度,音响,气息……
二、想像渔父及其生活,理解为何“不须归”。
衣的描述及其含义。——青绿二字,正是自然本色。
“不须归”的含义。——天地即我家,我又何须归?
或可补充: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
乐在风波不用仙。
C类
5.简单理解“渔父”这个形象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6.初步感受儒道思想的差异性。
预习
作业
见上
教学板块
(注明各板块解决目标序号及所用时间)
学生课堂练习单
第一板块——读背译,【目标1、2,15分钟】
校读
校译
自读,互读
自译,互译
第二板块——初步建构画面、意境,初步感受诗人之心。【目标3。10分钟】
一、渲染其画,尽可能合法地想像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