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产品中霉菌毒素残留危害及检测技术

合集下载

霉菌毒素对畜禽的危害及解决办法

霉菌毒素对畜禽的危害及解决办法

同的霉菌,而且 一种霉菌可能产生多种霉菌毒素 。这些霉菌毒素 的霉 菌 毒素 积 累对 于畜产 品的生 产 是非 常不利 的 ,所 以我 们在 饲 般 都 是成 群存 在 的 ,她们 的毒 副 作用 也 是 可 以叠加 的 ,这样 她 料储存中一定要注意将饲料放置在通风且 比较干燥的地方 ,这样 们 的毒性就会进一步增强 。霉菌毒素在植物生长过程 中是非常容 的环 境 下霉 菌 毒素 生 长 繁殖 活动 进 行是 很 难 的 。所 以可 以有 效 地 易 产 生 的 ,植 物遇 到 干旱 、高温 、病 虫 害 以及 机 械损 伤 时产 生 霉 控制 饲料 中霉 菌毒 素 的含量 ,进 而保 证畜 产 品的质 量 。 菌 毒素 的几 率 也会 大大增 加 。 3 . 3 使用 霉菌 毒 素吸 附剂 是解 决霉 菌毒 素 中毒 问题最 有效 、最 经

自然 界 的霉 菌 毒 素 种 类 是 非 常 繁 多 的 ,并 不 是 所 有 的霉 菌 该 在选 购原 料 的 环节 就 注意 选 用霉 菌 毒 素含 量低 的地方 的玉 米或 对 于人 类 都是 有 害处 的 ,霉 菌 中 只有5 0 多 种 霉 菌是 对人 类 有 害处 者其 他原 料 ,这样 可 以大 大减 少畜 禽受 到霉 菌毒 素 的影响 。 的 。这 5 0 多种 霉 菌可 以产生 毒 素 ,这 些毒 素 一般 在 谷 物 中产生 , 3 . 2 饲 料 的科 学贮藏 方面 的技 术 手段 而且霉菌毒素来源非常广泛 ,因为同一种霉菌毒素可能来源于不 霉菌 毒 素 在潮 湿 温热 的 环境 中是非 常 容 易生 长繁 殖 的 ,大 量

2 霉 菌毒 素对 畜禽 的危 害
济 ,必 不 可少 的选择
霉 菌 毒素 在 谷 物之 类 的作 物 中产 生 ,菌 毒 素 有 时 候 是 难 以避 免 的 ,但 是 霉 菌毒

霉菌毒素的毒性作用及对畜禽养殖业的危害

霉菌毒素的毒性作用及对畜禽养殖业的危害

霉菌毒素的毒性作用及对畜禽养殖业的危害霉菌毒素是由霉菌代谢产物中的有毒物质引起的毒性作用。

霉菌毒素主要存在于霉菌感染的作物、饲料、食品和环境中,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畜体内,引起中毒。

霉菌毒素对畜禽养殖业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霉菌毒素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霉菌毒素会破坏动物体内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降低动物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导致动物易发生疾病,生长发育受到限制。

霉菌毒素会引起动物的食欲减退和进食量下降。

霉菌毒素具有较强的毒性,对动物的味觉和嗅觉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动物对饲料的兴趣降低,食欲减退,进食量下降。

这不仅会导致动物的营养摄入不足,还会影响动物的生长和生产性能。

霉菌毒素还会对动物的生殖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霉菌毒素能够扰乱动物体内的内分泌系统,影响性腺的功能和发育,导致动物的生殖能力下降,影响养殖业的繁殖效益。

霉菌毒素还会对动物的肝脏和肾脏产生损害。

霉菌毒素具有较强的肝毒性和肾毒性,会引起肝脏和肾脏的损伤,导致动物的肝功能和肾功能异常,加重动物的代谢负担,影响动物的正常生理功能。

霉菌毒素还会对畜禽养殖业的安全和质量造成较大的危害。

霉菌毒素不仅对动物本身造成危害,而且还存在一定的传播风险,会通过动物的粪便、尿液、呕吐物、乳汁等排泄物体外,传播到环境中,并通过饲料、水源等再次进入动物体内,形成循环污染。

霉菌毒素还会通过动物产品(如肉类、蛋类、奶制品等)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霉菌毒素对畜禽养殖业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食欲和生殖功能,损害动物的肝脏和肾脏健康,以及对养殖业的安全和质量造成威胁。

为了减少霉菌毒素对畜禽养殖业的危害,需要加强饲料和环境的卫生管理,加强对霉菌的监测和控制,确保动物饲料的安全,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的良好。

通过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和营养调控,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降低霉菌毒素对动物的影响。

霉菌毒素的毒性作用及对畜禽养殖业的危害

霉菌毒素的毒性作用及对畜禽养殖业的危害

霉菌毒素的毒性作用及对畜禽养殖业的危害霉菌毒素是一种由霉菌产生的有害物质,它在畜禽养殖业中可能会对动物的生长和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霉菌毒素广泛存在于饲料、饮用水和环境中,畜禽摄入过量的霉菌毒素会引起多种疾病和健康问题,从而影响养殖业的发展和利润。

霉菌毒素对畜禽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会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霉菌毒素会抑制动物的食欲和消化吸收能力,导致动物摄食减少,生长缓慢,肌肉质量下降,从而影响畜禽的经济效益。

2. 霉菌毒素会影响动物的免疫功能。

霉菌毒素会导致动物的免疫系统受损,使得动物易受到疾病侵袭,增加了畜禽养殖业的疾病防控难度和成本。

3. 霉菌毒素会影响动物的生殖功能。

一些霉菌毒素具有致畸和致畸性效应,会对动物的生殖系统产生损害,造成繁殖能力下降,影响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1. 生产成本增加。

为了减少霉菌毒素对畜禽的危害,养殖业需要增加对饲料的检测和筛检,购买高品质的饲料和饮水设备,加强卫生管理等,这些都会增加养殖成本。

2. 产出质量下降。

受到霉菌毒素影响的畜禽会出现生长迟缓,免疫力下降,生殖能力受损等问题,从而导致产出的质量下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3. 影响市场信誉。

因为霉菌毒素对畜禽的毒性作用和对养殖业的危害,养殖企业在市场上的声誉可能会受损,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形象。

为了减少霉菌毒素对畜禽养殖业的危害,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饲料和饮用水的检测和筛检。

养殖企业应加强对饲料和饮用水中霉菌毒素的定量和定性检测,及时发现和排除带有霉菌毒素的饲料和饮用水,减少对畜禽的影响。

2. 优化饲料配方。

合理搭配不同种类的饲料,控制饲料中的湿度和pH值,减少霉菌的生长条件,避免霉菌毒素的产生。

3. 强化饲料和饮用水的贮存与管理。

严格控制饲料和饮用水的贮存环境,保持通风干燥,定期对贮存设施进行清洁和消毒,减少霉菌毒素对饲料和饮用水的污染。

4. 加强卫生管理。

定期对畜禽舍的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和整治,减少霉菌的滋生和扩散,降低畜禽受到霉菌毒素侵害的风险。

畜产品中常用兽药残留危害及检测方法

畜产品中常用兽药残留危害及检测方法

1畜产品中常用兽药残留危害及检测方法田梅1,张梦雪1,高红梅1,谢亮2,杨健3(1.石家庄市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050000;2.新乐市农林畜牧局050000;3.石家庄市动物卫生监督所050000)摘要:随着我国养殖业发展,为达到预防与治疗动物疾病、促进动物健康生长,兽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兽药残留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简述了畜产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形成兽药残留的原因,常用兽药残留的种类及检测方法。

关键词:畜产品;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兽药残留主要包括抗生素类药物残留、抗寄生虫类药物残留和促生长类兽药残留,是在养殖动物过程中,使用兽药后,兽药在动物体内储存、蓄积,最终在动物产品中出现兽药的原型或代谢产物,包括与兽药有关的杂质残留。

最终出现在动物产品中的兽药原型或代谢产物、杂质,可能导致食用后影响人类健康,导致耐药性等问题。

1畜产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1.1耐药性在畜牧养殖过程中,为预防动物疾病,部分畜场主长期低剂量使用抗生素药物,容易诱导出现耐药菌株,导致治疗效果越来越差,不利于养殖业发展;若出现人畜共患病耐药菌株,通过食用或其他方式传播给人,若治疗效果不佳,危害人类健康;容易导致动物产品兽药残留超标,人食用后会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患病后药物治疗效果不良。

随着兽药使用越来越广泛,种类日益扩大,耐药性的产生不可避免,对兽医和医学临床带来严重的后果。

1.2中毒反应在一般国家强制标准中,兽药残留量通常低于1或2mg/kg ,即合格产品食用1kg 最多会摄入1或2mg 药物,含量很低,远不及治疗用量。

但若超出国家标准,畜产品中蓄积的兽药在被食用后,可能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兽药中毒。

但由于一般剂量较小,造成急性中毒的可能性较低,若长期食用会导致慢性中毒。

一些导致慢性中毒的兽药在人体内蓄积,可能会导致贫血、缺钙、影响牙齿健康,甚至造成牙齿骨骼畸形、听力损伤、甚至造成内脏损伤。

1.3过敏反应及致癌、致畸、致突变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可能在食用兽药残留超标的畜产品后,出现更加严重的过敏反应。

霉菌毒素对畜禽健康的危害

霉菌毒素对畜禽健康的危害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其预防一、霉菌的产生:霉菌是一种多细胞微生物,其繁衍下代是以种子或孢子的形式。

霉菌孢子普遍存在于土壤和一些腐烂植物。

土壤中的霉菌孢子经由空气、水及昆虫传播到植物上,一旦孢子接触到破裂的种子,孢子迅速萌发,便可明显看见发霉的现象。

这些霉菌繁衍起来会产生更多的孢子去感染其它种子。

在田间,植物受霉菌感染的因素很多,包括:土壤的水份、播种期、收割期、轮作期、施肥、植物的品种、植病的发生、杂草、鸟类及害虫等。

当作物收割后,通常会带有某些霉菌,在干燥的过程中,霉菌会受到破坏,所以不易察觉,然而许多霉菌孢子会存活下来,并且在贮存期间、制作饲料的过程中开始萌发生长。

一般把霉菌按其生活习性分为仓贮性霉菌和田间霉菌两种。

仓贮性霉菌主要是指贮存的饲料或原料,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产生的霉菌,以曲霉菌属为主,该类霉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左右,相对湿度为80%~90%;田间霉菌则是指曲霉菌属和梭菌属(镰刀菌属)这两类霉菌,此类霉菌属野外菌株,通常谷物在未采收前就已感染,最适生长温度为5~25℃,该类霉菌在低温环境中也会繁殖,也就是说在冬季此类霉菌仍会生长。

二、霉菌毒素的来源:霉菌毒素是某些霉菌在基质(饲料)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二次代谢产物,毒素在谷物的生产过程、饲料的制造、贮存及运输过程皆可产生。

对畜禽造成很大危害的便是由霉菌产生的霉菌毒素。

一般而言,霉菌毒素主要是由三种霉菌属所产生:曲霉菌属(主要分泌黄曲霉毒素)、青霉菌属(主要分泌赭曲霉毒素、桔霉素等)、梭菌属(主要分泌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毒素、T-2毒素、Fumonisin毒素等)。

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300种霉菌毒素被分离和鉴定出来,普遍认识的有7种及为上述的几种毒素。

所有的霉菌毒素生物及化学特性皆不同,不同的地理位置以及不同的原料将产生不同的霉菌毒素。

成显著的经济损失外,部分霉菌毒素还具有致癌性或致畸胎性,可经由食用肉或乳汁传至人类。

霉菌毒素的毒性作用及对畜禽养殖业的危害

霉菌毒素的毒性作用及对畜禽养殖业的危害

霉菌毒素的毒性作用及对畜禽养殖业的危害【摘要】霉菌毒素是一种常见的毒素,对畜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首先介绍了霉菌毒素的定义、分类以及在畜禽养殖业中的重要性。

随后详细探讨了霉菌毒素的毒性作用,包括影响畜禽的生长发育、免疫功能,引起疾病暴发,以及影响产品质量。

在强调了加强霉菌毒素监测和控制的重要性,规范饲料生产加工过程,以及提高畜禽饲养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引起人们对霉菌毒素在畜禽养殖中的重要性的重视,促进畜禽饲养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霉菌毒素, 毒性作用, 畜禽养殖业, 危害, 饲料生产, 饲养管理, 监测控制1. 引言1.1 霉菌毒素的定义霉菌毒素是由霉菌产生的一种有毒物质,可以对人类和动物造成危害。

霉菌毒素通常是在饲料、食品或环境中产生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迅速繁殖并释放出毒素。

霉菌毒素的种类很多,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毒素等。

这些毒素在一定浓度下可以对人畜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引起中毒事件。

霉菌毒素的产生主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

一旦受到适宜的条件刺激,霉菌就会开始释放毒素,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对畜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监测和控制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含量显得至关重要。

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饲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霉菌毒素可能会通过受污染的饲料进入动物体内,对其健康造成威胁。

加强霉菌毒素监测和控制工作对于保障畜禽健康,提高养殖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2 霉菌毒素的分类霉菌毒素是由霉菌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类有毒化合物,主要来源于饲料、饮水、环境等。

根据其化学结构和毒性特点的不同,霉菌毒素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霉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赤霉烯醇类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

在这些毒素中,黄曲霉毒素是最常见的一种,其毒性极强,对畜禽的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黄曲霉毒素属于毒性较强的真菌毒素,能够引起多种动物的不同程度中毒,包括畜禽。

其主要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经过消化吸收后开始发挥其毒性作用。

畜产品中常用兽药残留危害及检测方法

畜产品中常用兽药残留危害及检测方法

畜产品中常用兽药残留危害及检测方法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多个方面。

首先,兽药残留可能导致抗药性菌株的产生。

长期暴露于兽药残留的情况下,细菌、寄生虫等会逐渐形成抗药性,从而降低了抗生素的疗效。

其次,兽药残留可能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

人类消费含有兽药残留的畜产品后,兽药残留会进入人体,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使身体对其他疾病产生抵抗力下降。

此外,一些兽药残留还可能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导致激素失衡。

目前,针对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生化方法、免疫学方法和分析化学方法。

生化方法是通过测定畜产品中特定兽药的生物活性来进行检测。

常用的方法包括抗生素菌落呈阴性检测法、抗生素抑菌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将畜产品与感受器混合,观察感受器是否发生生理变化,从而判断兽药残留是否超标。

免疫学方法是通过检测畜产品中与兽药相关的抗体或免疫反应来进行检测。

常用的方法有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免疫层析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检测样本中抗体和兽药之间的免疫反应,来判断兽药残留是否超标。

分析化学方法是通过分析畜产品中兽药的化学成分来进行检测。

常用的方法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将畜产品中的兽药提取出来,然后使用化学试剂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兽药残留是否超标。

综上所述,畜产品中常用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为了保证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必须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兽药残留的检测。

目前生化方法、免疫学方法和分析化学方法是常用的检测方法。

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互相结合,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和发展更加高效和灵敏的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确保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霉菌毒素的毒性作用及对畜禽养殖业的危害

霉菌毒素的毒性作用及对畜禽养殖业的危害

霉菌毒素的毒性作用及对畜禽养殖业的危害霉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而霉菌菌丝体生长速度快、数量繁多,且在产生孢子时能够产生一种类似于植物的有色素的生长物质,我们就把这种生物称为“霉”。

霉菌可产生的霉菌毒素也是我们称之为“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具有很高的毒性,对人畜禽都具有一定的危害。

霉菌毒素会对动物的消化系统造成损害。

霉菌毒素可以抑制动物消化道的消化酶活性,干扰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过程,从而降低动物的饲料利用率,导致动物消化不良、发育迟缓等问题。

霉菌毒素可以对动物的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降低动物的免疫功能。

霉菌毒素会影响动物的淋巴细胞活性,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功能,从而导致动物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增加了动物的感染风险。

霉菌毒素还会对动物的生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研究表明,霉菌毒素能够降低动物的生殖能力,影响动物的繁殖效益。

霉菌毒素会干扰动物体内激素的平衡,导致动物性周期紊乱、性功能障碍、胚胎发育异常等问题。

霉菌毒素还具有潜在的致癌作用。

研究发现,部分霉菌毒素可导致动物体内致癌基因的突变和表达异常,从而增加动物患癌症的风险。

霉菌毒素对畜禽养殖业具有严重的危害。

霉菌毒素会导致饲料的质量下降。

霉菌生长需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当饲料贮存条件不当时,容易滋生霉菌。

霉菌生长后产生的霉菌毒素会使饲料中毒素浓度上升,降低饲料的品质。

霉菌毒素会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霉菌毒素会降低动物的饲料利用率,导致动物生长缓慢,体质衰弱。

霉菌毒素还会影响动物的免疫功能,增加动物感染病害的风险。

霉菌毒素还会对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产生影响。

食用受霉菌毒素污染的畜禽产品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造成食物中毒。

霉菌毒素在加工过程中很难完全去除,降低霉菌毒素的生成和传播对于保障畜禽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霉菌毒素具有较高的毒性,对动物的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对畜禽养殖业带来严重的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畜产品中霉菌毒素残留危害及检测技术王志恒1,张蕾1,刘冰1,王丽娟2,高庆辉1(1.石家庄市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050000;2.河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050000)摘要:由于霉菌毒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广泛,受储存条件及环境的影响,饲料原料及饲料霉变的现象普遍存在,霉菌毒素已经严重危害畜牧业健康发展,导致畜禽免疫力下降,生产力下降,进而影响畜产品品质,造成畜产品中的霉菌毒素残留,危害人类的健康。

畜产品中霉菌毒素的检测技术可以为防治霉菌毒素提供参考依据,当前的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法(ELISA )、液相色谱法(HPLC )、薄层色谱法(TLC )、菌落检测法等。

本文简要介绍了霉菌毒素的残留现状及检测技术等研究进展,希望对霉菌毒素的防治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霉菌毒素;畜产品品质;检测方法杜妮等对我国部分地区饲料霉菌毒素的污染调查报告表明霉菌毒素的污染非常广泛,高达100%的受检饲料及原料存在不同程度污染[1],并且98.97%的饲料受到2种以上霉菌毒素的污染。

研究表明,特定的温湿度是诱发霉菌快速生长的主要诱因。

在自然条件下,饲料原料在水分含量为17%~18%时,霉菌生长繁殖旺盛。

研究表明,当饲料原料水分低于12%时,霉菌毒素繁殖会受到抑制;当温度在25℃~30℃范围时,霉菌毒素繁殖速度较快,当温度低于0℃或高于30℃时,霉菌毒素繁殖受到抑制[2]。

1霉菌毒素的化学结构,代谢途径及危害动物采食了霉变的饲料后,主要有三条代谢途径。

一是经消化道直接排除体外;二是经肠道吸收后进入身体,在体内经过生物代谢后,通过分泌乳汁或尿液排出体外;三是在动物体内反复吸收,造成蓄积。

因此,对于霉菌毒素在动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和检测方法的研究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1.1黄曲霉毒素(AFT)1.1.1黄曲霉毒素的来源及化学结构。

黄曲霉毒素在农产品中几乎无法避免,世界各国,都只能设定一个“限量标准”。

花生和玉米是最容易被黄曲霉污染的粮食。

黄曲霉毒素主要分为B 类、M 类、G 类。

M 类是B 类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其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最多,危害最大,且性质稳定[3]。

1.1.2黄曲霉毒素的体内代谢及危害。

AFB1在动物的十二指肠和肾脏吸收。

在动物体内细胞内质网微粒体可以使AFB1发生脱甲基、羟化及环氧化反应,生成AFM1、AFP1、AFQ1和黄曲霉毒素醇,前三者对动物均无伤害,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但是黄曲霉毒素醇通过氧化作用又形成AFB1[4]。

从这些代谢过程可以看出,黄曲霉毒素的大部分代谢产物都是无害的,并且可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只要不是过量摄入,大部分经过一周即可代谢掉。

黄曲霉毒素可以跟细胞DNA 或RNA 结合,影响免疫蛋白质的合成,从而降低动物的免疫力。

黄曲霉毒素还可对动物的肝脏产生毒害作用,导致肝脏出血、变性等危害,进而还可导致动物胃、脾脏、肺脏、肾脏、直肠等发生病变。

因此,对于畜牧业来说,黄曲霉毒素的危害较大,影响也较大。

1.2呕吐毒素(DON )1.2.1呕吐毒素的来源及化学结构。

呕吐毒素主要感染玉米、小麦、大麦等饲料原料,是一种单端孢霉烯类毒素。

其化学名为3α,7α,15-三羟基-12,13-环氧单端孢霉-9烯-8酮,可引起动物呕吐,为三级致癌物。

1.2.2呕吐毒素的体内代谢及其危害。

动物主要通过肠道后端微生物来降解呕吐毒素,对于有复胃的反刍动物来说瘤胃微生物能代谢部分呕吐毒素,降低呕吐毒素对自己的伤害;但是对于单胃动物来说呕吐毒素在肠道前端就被吸收,还没有来得及降解就已经产生毒害作用。

因此,单胃动物对呕吐毒素的敏感性也较高,动物对其DON 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猪>家禽>反刍动物。

Bergsj 等[5]研究也表明,反刍动物的瘤胃微生物可以降解呕吐毒素,转化为毒性较低的物质,只有反刍动物大量采食含有呕吐毒素的饲料才会产生毒害作用;而猪采食含有呕吐毒素的饲料后,就会造成生产性能下降。

1.3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1.3.1玉米赤霉烯酮的来源及化学结构。

玉米赤霉烯酮(ZEA)又称F-2毒素,容易受到其污染的谷物有玉米、小麦、大米、大麦等。

玉米赤霉烯酮具有类雌激素样的作用,能导致动物繁殖机能异常甚至死亡,其化学名为6-(10-羟基-6-氧基碳稀基)-β-雷锁酸-μ-内酯,分子量为328,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乙酸乙酯等。

1.3.2玉米赤霉烯酮的体内代谢及其危害。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在动物的小肠和肝脏代谢和转化,在不同的酶的作用下,可形成不同的代谢产物,在类固醇脱氢酶的催化下,可形成α/β-玉米赤霉烯醇;ZEA 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下,可与葡萄糖醛酸形成共轭化合物。

ZEA 主要危害动物的生殖系统,造成母畜外生殖器肿胀、充血、假发情、死胎和流产等;同时对公畜也会造成包皮积液、生产性能下降等情况。

并且玉米赤霉烯酮会在动物体内蓄积,毒素在动物体内代谢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因此,对畜牧业造成的危害大、时间长。

反刍动物的瘤胃微生物可起到一定的解毒作用,因此,可降低一定的毒害作用。

Dai 等[6]的研究表明,猪对ZEA 的毒性反应很敏感,断奶仔猪采食ZEA 污染的饲料后,可导致猪卵巢皮质部的生长卵泡的密度和最大卵泡直径增大。

1.4T-2毒素(TS)1.4.1T-2毒素的来源和化学结构。

T-2毒素是由多种真菌,作者简介:王志恒(1982-),兽医师,主要从事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2主要是三线镰刀菌产生的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TS)之一。

T-2毒素分子量为466.51,该毒素的化学名称为4,15–二乙酰氧基–8–(异戊酰氧基)–12,13–环氧单端孢霉–9–烯–3–醇。

T-2毒素呈白色针状结晶,在室温条件下非常稳定,放置6~7年甚至加热到100℃~120℃1h 毒性不减。

1.4.2T-2毒素的体内代谢及其危害。

T-2毒素主要在动物的肝脏和肠道代谢,通过水解、羟基化、脱环氧和结合代谢生成HT-2毒素,HT-2毒素是一种组织刺激因子和致炎物质,会导致动物机体的造血组织和免疫器官受到损害。

大部分动物都对HT-2毒素敏感,尤其是猪。

T-2毒素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机体免疫器官,导致免疫器官的DNA 和RNA 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受到抑制,蛋白质合成受到影响,使动物的胸腺、骨髓及肝脏等免疫器官受到损害。

1.5伏马毒素(FB)1.5.1伏马毒素的来源和化学结构。

FB1主要污染玉米及玉米制品;伏马毒素是一种霉菌毒素,是串珠镰刀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到目前为止,发现的伏马菌素共有11变种,其中主要是FB1会对动物造成伤害。

1.5.2伏马毒素的体内代谢及其危害。

伏马菌素是一种致癌物,其主要损害动物的肝肾功能,可以引起马脑白质软化症和猪肺水肿等,并且还可引起食道癌的高发。

1992年的美国的科学家研究表明,伏马毒素的日摄取量大于0.4mg/kg 体重以上时,可引发猪的肺水肿、早产、流产、死胎和发情周期异常等症状。

1.6赭曲霉毒素1.6.1赭曲霉毒素的来源和结构。

赭曲霉毒素是由多种曲霉和青霉菌产生的一类化合物,包括赭曲霉毒素A(OTA)、赭曲霉毒素B(OTB)和赭曲霉毒素C(OTC)。

赭曲霉毒素的毒性大小不同,OTA 毒性最大,OTC 次之,OTB 毒性最小。

赭曲霉毒素存在于被污染的大麦、燕麦、黑麦、小麦等饲料原料。

1.6.2赭曲霉毒素的体内代谢及其危害。

具有肾毒性、肝毒性、免疫抑制、致畸和致癌的毒性,与黄曲霉毒素具有协同作用。

正常条件下,小麦和玉米受OTA 污染的机率较小,约1%~5%,其含量为0.01~5mg/kg ;大麦和燕麦被污染的机率较高,约为10%,其含量一般在0.1mg/kg 以下,个别样品高达27mg/kg 。

赭曲霉毒素主要侵害动物肝脏与肾脏,可引起肾脏损伤、肠黏膜炎症和坏死等症状。

当畜禽摄入少量被污染的饲料后,临床上的表现为饮水增加、尿频、生长发育迟缓、腹泻、脱水等症状。

2霉菌毒素的检测常用真菌毒素检测方法包括胶体金试纸条、酶联免疫吸附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根据检测原理不同,将其分为免疫方法和色谱方法。

胶体金试纸条、酶联免疫吸附法属于免疫方法,具有高特异性和灵敏度且操作简便、无需贵重仪器设备,在饲料真菌毒素基层检测中广泛应用。

薄层色谱法操作繁琐、试剂多为有毒挥发有机溶剂,且该方法灵敏度低;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灵敏度高、定量准确,尤其是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能够实现同时多种真菌毒素联合检测,但操作繁琐且需要特定的仪器设备。

色谱方法更实用于实验室确证分析和科学研究。

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法在真菌毒素检测方面受到了很大关注,该方法不需要前处理且可以多组分同时检测、重现性好,但需要建立准确的校正模型。

Berardo [7]等用近红外技术测定发霉玉米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利用化学值建立了麦角甾醇的回归方程,即可准确计算出玉米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

2.1外观检查法当饲料发生霉变时会有异味,并且会有颜色上的变化,例如玉米发生黄曲霉霉变时,会产生黄绿色的菌丝;玉米发生赤霉烯酮霉变时,会产生粉红色的菌丝。

霉菌孢子开始生长后,会消耗饲料的养分,代谢过程中有能量释放,会导致饲料变色、变味、发热。

最后,菌丝与饲料交织在一起,形成类似蛛网状物,导致饲料结块,这些结构很容易辨别。

2.2显微镜鉴别法不同的霉菌菌落的特征不一样,通过显微镜可以进行辨别。

霉菌感染后,起初表面一般呈白色绒毛状,但是不同的菌种长出的菌落颜色不一样。

菌落的类型有绒状、絮状、绳状和束状。

刚开始形成的黄曲霉菌落为白色,逐渐变成黄色及黄绿色,最后颜色变暗。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最初分生孢子头呈疏松放射状,然后变为疏松柱状。

从基质中分生出很多孢子梗,在小梗上呈链状着生许多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的周围有球形小突起,且比较粗糙[8]。

2.3荧光测定法在紫外光照射下黄曲霉菌可发出荧光,可以将待检菌株在培养基中培养,然后通过照射培养基,看是否会呈现特异的荧光来判断是否含有黄曲霉菌。

此法操作方法虽然简便,但是灵敏度很高,对黄曲霉毒素最低检出量为5pg/mL 。

2.4薄层层析法薄层色谱法是我国常用的测定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国家标准方法之一,其原理是不同的原料采取不同的提取剂将霉菌毒素从样品中提取出来,经柱层析净化,根据霉菌毒素的荧光性,在薄层板上层析展开,根据荧光强度的大小与标准的进行比较来定量。

但是由于薄层色谱法前处理较为繁琐,且在提取和净化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造成准确度降低,因此,薄层色谱法目前应用较少。

2.5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是目前应用较多的检测霉菌毒素的方法,利用霉菌毒素的荧光性,采取荧光检测器检测,包括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该方法快速而准确,省时省力,且提取纯化效果好,最低检出量比较低,因此,该方法可用来确证、定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