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原理经典资料第一章

合集下载

传输原理课件

传输原理课件

二、研究流体运动的方法
--充满运动流体的“空间”。
关注的是 流场中的“质点”。 追踪质点在每个瞬间的运动参数。
拉格朗 日法 研 究 方 法
v f ( x0 , y0 , z0 , t )
综合所有质点即得流体的运动特点。
关注的是 “空间点”。
欧拉法
观察随时间的变化,该点的流体运动
的物理参数的变化情况。 综合所有空间点即得流体的运动特点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有自由表面;不可压缩(分子间距与
别区
分子有效直径几乎相等)。 气体:体积不定;无自由表面;可以压缩(分子间距与分子有 效直径相差很大) 。
二、连续介质模型(宏观流体模型)
欧拉1753年首先提出。 模型的含义: 忽视流体微观结构的分散性, 将流体看成是由无限多个 流体质点或微团组成的密集而无间隙的连续介质。 —— 假定了流体的稠密性和连续性 提出该模型的目的: 将反映宏观流体的各种物理量视为空间坐标的连续函 数,可引用连续函数的解析方法来研究流体处于平衡和运 动状态下的各物理参数间的数量关系。
三、菲克定律
j A DAB
d A dy
d ( v) dy
q a d ( C pT ) 相似性 dy
•通式:
通量=-(扩散系数×浓度梯度)
•ν、α、DAB的量纲一致
2 (m / s)。
j A DAB
d A dy
•通量的传递方向与该量的浓度梯
度的方向相反,故通式中有一个
273 T Vt V0 T
1 dV V 根据体胀系数的定义,有: V dT
Vt V0 V V0 V0V T V ( 0 1+V T)
1 V 273

传输原理概要

传输原理概要

材料加工传输原理Chapter 0 绪论1. 什么是传输过程?物质或能量从非平衡态到平衡态转移的物理过程。

动量传输:垂直于流体流动的方向上,动量由高速度区向低速度区的转移。

热量传输:热量由高温度区向低温度区的转移。

质量传输:物系中一个或几个组分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转移。

2. 金属加工成形的分类:热态成形——金属的成形过程,是在较高温度状态下,通过高温手段,使金属成形。

冷态成形——金属在常温下,使金属成形。

如:切削、冲压、拔丝。

3. 金属热态成形的四种工艺:A铸造:液态(或固液态)金属——注入模具中——降温、凝固。

B锻压:金属加热至塑性变形抗力小,但是仍然为固体的状态,采用锻打、加压手段,而获得一定的形状的工艺方法。

C焊接:焊接是通过加热、加压,或两者并用,用或不用填充材料,使两工件产生原子间结合的加工工艺和连接方式。

D热处理:热处理就是将工件通过热处理(高温加热,冷却速度不同)达到调整材质(如基体组织发生变化,硬度发生变化)的问题,及应力削除。

4. 动量传输出现在流体中的原因:(1)流体内部不同部位的质点或集团的流动速度不一致。

(2)流动速度不一致, 导致动量分布不均匀。

继而发生动量的交换或传递过程。

(3)不同动量的流体质点和集团之间进行动量交换。

这样的动量传递,也将会影响到热量和质量的传输过程。

5.材料加工传输原理主要解决:金属在热态成形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动量传输、热量传输、质量传输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问题。

6.传输原理课程由以下三门学科综合而成:(流体力学)、(传热学)、(传质学)。

Chapter 1 流体及其流动1. 流体概念:能够流动的物体,是一种质点间联系很小,质点在空间的相互位置很容易改变(即变形或流动)的物体。

2. 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另外带有固相颗粒、液相颗粒的气体;含有固相颗粒、液相颗粒、微小气泡的液体(如悬浊液、乳浊液等)。

3. 流体的特点(与固体比较):a. 不能传递拉力,b. 可承受压力,传递压力和切力,并且在压力和切力下出现流动现象。

传输原理复习资料PPT课件

传输原理复习资料PPT课件

2020/2/16
可编辑
图2.17 储水容器
11
例题 5 已知平面不可压缩流场中,速度分布为
u x kx2 uy 2kxy
其中 k---常数,单位为m-1/s;坐标x, y的单位为m。
(1)求(x=1m,y=2m)点上的流速及位于该点上的流体 质点的加速度。
(2)求流线方程。
2020/2/16
可编辑
图3.20 虹吸管
15
例题 9
沿直径d=305 mm的管道,输送密度ρ=980kg/m3、运动 粘性系数ν=4cm2/s的重油。若流量Q=60 L/s,管道起点
标高z1=85 m,终点标高z2=105 m,管长l =1 800m,试
求管道中重油的压力降及损失功率各为若干?
2020/2/16
可编辑
可编辑
12
例题 6
文丘里流量计倾斜安装如附图所示,入口直径为d1,喉部直径 为d2,试用连续性方程和伯努利方程推导其流量计算公式。 解:
2020/2/16
可编辑
13
例题 7 某工厂自高位水池引出一条供水管路AB,如图3.19所示。 已知流量Q=0.034m3/s;管径D=15 cm;压力表读数 PB=4.9N/cm2;高度H=20 m。问水流在管路AB中损失 了若干水头?
传输原理总复习举例
2020/2/16
1
基本概念题
1、如何理解动量、热量和质量传输的类似性?
2020/2/16
可编辑
2
2、温度梯度 3、温度边界层
2020/2/16
可编辑
3
4、简述流体连续性介质模型。
2020/2/16
可编辑
4
试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导热、对流换热及辐射换热三种基 本的传热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16Fra bibliotek例题 10

传输基础资料PPT课件

传输基础资料PPT课件
第26页/共29页
Page 27
小结
• 自愈网络能够在极短时间内从失效 的故障中自动恢复业务而不需要任 何人为干预;
• 线性复用段保护分为1+1线性复用 段保护和1:N线性复用段保护两种;
• 环形网络保护分为通道保护环 (PP)、复用段保护环(MSP);
• 子网连接保护(SNCP)。
第27页/共29页
A
B
E
C
D
网孔形网适用于业务量很大、服务等级高、分布又比较均匀的地区,
如地区和国家的核心骨干网、城域网的核心层。
Page 9
第9页/共29页
Page 10
子网概念
为什么要引入子网的概念?
在实际的骨干网和大型区域网中 ,为了达到路由选择 和管理的目的,引入子网,对网络进行功能分割,从 而将复杂的网络拓扑简单化,更便于管理。
Page 18
第18页/共29页
Page 19
小结:线性复用段保护
• 自动倒换条件:
• 信号失效(SF):R_LOS,R_LOF,MS_AIS,B2_EXC • 信号劣化(SD):B2_SD
• 人工倒换条件:强制倒换(FS)、人工倒换(MS)、练习倒 换(EXER)。
• APS协议:
• 除1+1线性复用段的单端不恢复式&单端恢复式不需要APS协议 外,其它线性复用段保护方式都需要。
• 网络容量:
• 1+1线性复用段保护:1 STM-N • 1:N线性复用段保护(无额外业务):N STM-N • 1:N线性复用段保护(有额外业务):(1+N) STM-N
• WTR时间:各个产品的WTR时间统一为6~720s,缺省为 600s。
第19页/共29页

传输的基本原理以及特性

传输的基本原理以及特性

p1
1k
const
与气体的子结构有关 (1-6)
k=Cp /Cv
Cp :定压比热容
pV k p1V1k const
Cv:定容比热容
TV k1 const
单原子气体:k=1.6;双原子气体:k=1.4(如氧气、空气)
多原子气体:k=1.3(如过热蒸汽);干饱和蒸汽: k=1.135
为什么把“三传”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
① “三传”具有共同的物理本质:都是物理过程。 ② “三传”具有类似的表述方程和定律。 ③ 在实际金属热态成形过程中往往包括有两种或两 种以上传输现象,它们同时存在,又相互影响,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
(3)传输原理课程发展历程
在传输原理这一课程被提出之前,流体力学(动量传 递)、传热学(热量传递)和传质学(质量传递)是一 些大学独立开设的课程。
恒压下气体膨胀系数的推导:
单位质量气体在273K时的体积为V0,温度升高ΔT后其体
积为Vt,当压强一定时,有:
V0 273

Vt 273 T
Vt
V0
273 T 273
根据气体膨胀系数的定义,有:
Vt V0 V V0 V0T V0 (1 T )
比较这两式可得:气体膨胀系数 1
1960 年前后,出现了“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或“传递现 象”这一课程。期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R.B.伯德等人合著 了《传递现象》一书,这是最早将动量、热量和质量传输现 象归于一体的教材,用统一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三种传输现 象。
我国自1980年以来,冶金类院校就将《传输原理》作为冶金专 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273
压力不变时,一定质量气体的体积随温度升高而膨胀。温 度升高1K,体积便增加273K时体积的1/273,此即盖吕萨 克定律。

传输基本原理及概念

传输基本原理及概念

传输基本原理及概念传输是指将信息从一个地点传送到另一个地点的过程。

在现代通信中,传输通常是指通过电磁波、光纤、卫星等媒介将信息从一个设备传送到另一个设备。

传输的基本原理涉及信号传输、数据编码、传输媒介和信道容量等方面。

下面是对传输基本原理及概念的详细介绍。

1.信号传输信号传输是指将信息转换为电磁波信号或光信号,并通过传输媒介传送到接收端。

传输媒介可以是电线、光纤、无线电波等。

信号传输可以分为模拟传输和数字传输两种形式。

-模拟传输:模拟传输是指将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通过调制技术转换为模拟频率或幅度变化的电信号,然后再通过传输媒介传送。

模拟传输适用于音频、视频等连续信号的传输。

-数字传输:数字传输是指将离散的数字信号通过数字编码技术转换为0和1的数位信号,然后再通过传输媒介传送。

数字传输具有更好的抗干扰性和容错性,适用于数据通信和互联网传输。

2.数据编码数据编码是将原始数据转换为特定编码形式的过程。

数据编码可以分为模拟编码和数字编码两种形式。

-模拟编码:模拟编码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模拟编码信号的过程。

常用的模拟编码方式包括脉冲编码调制(PCM)、调幅调制(AM)、频移键控(FSK)等。

-数字编码:数字编码是将离散的数字信号转换为特定数字编码形式的过程。

常用的数字编码方式包括非归零编码(NRZ)、曼彻斯特编码、差分曼彻斯特编码等。

3.传输媒介传输媒介是信息传输中用于传送信号的物理媒介。

常用的传输媒介包括电线、光纤和无线电波。

-电线:电线主要用于有线传输,可以分为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平行线等。

电线传输速度相对较低,适用于短距离通信。

-光纤:光纤是一种利用光信号传输的传输媒介,具有传输速度快、抗干扰性强等优点。

光纤通常用于长距离、高速传输。

-无线电波:无线电波是一种通过空气传播的电磁波,可以实现远距离、无需有线的通信。

无线电波可以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甚高频、超高频、特高频等。

4.信道容量信道容量是指传输媒介支持的最大信息传输速率。

传输原理基本概念.

传输原理基本概念.
第一篇
动量的传输
杜育红制作


烟气的流动、大气的流动、流体的输 送等都是动量传输 动量传输研究流体的性质与流动特性 流动特性:流动性、压缩性、粘滞性 研究动量传输有何用处?

流体 流动 特性
流体 动力学 流体 静力学

研究流体流动 过程中 力或能量的 平衡与传递
研究流体流动的学科即流体力学,也称动量传输
§1动量传输的基本概念
学习要点 1掌握流体的定义、流体连续介质模型的概念 2掌握流体的压缩性、膨胀性、粘性的表达式、 物理意义、相关定律 3掌握流体上的作用力、能量、动量的表达方 法、物理意义及单位

生产设备

验证规律
流体流动
(动量传输)
工艺过程
改 进
相互影响
对流传热、对流传质
(热量、质量传输)
d /
dp
βt =
dV/V dT =
–d /
dT
例1
体积为5m3的水,在温度不变的条 件下,压强从1大气压增加到5大气压, 体积减小了1L,求水的压缩系数和弹性 系数值。( 1大气压=9.807N/m2)
4流体的压缩性与不可压缩性
依据上面的分析得出结论: 当气体的压力不太高(<10kPa) ,或速度不太高 (<70m/s)时,气体的密度变化不大,体积变化 可忽略,可认为气体是不可压缩的。除此之外 气体是可压缩的 对于液体而言,由于βp 、βt很小,一般不记其 压缩性 实际上,流体都具有可压缩性
1.4流体的粘性与理想流体 1.4 .1流体的粘性
1流体粘性定义 流体粘性:流体内部质点间或流层间因 相对运动而产生剪切力以反抗相对运 动的性质。 或流体在变形、流动时,其本身所具有 的阻滞变形、流动的性质(P5-6)

传输原理第一章-绪论

传输原理第一章-绪论

绪论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过程规律的科学。

自然界和生产过程中,到处存在温度差,热量将自发地由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热传递就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物理现象。

因此,传热学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领域。

就各类工业领域而言,诸如,锅炉和换热设备的设计以及为强化换热和节能而改进锅炉及其他换热设备的结构;化学工业生产中,为维持工艺流程的温度,要求研究特定的加热、冷却以及余热的回收技术;电子工业中解决集成电路或电子仪器的散热方法;机械制造工业测算和控制冷加工或热加工中机件的温度场;交通运输业在冻土地带修建铁路、公路;核能、航天等尖端技术中也都存在大量传热问题需要解决;太阳能、地热能、工业余热利用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工程中高效能换热器的开发和设计等;应用传热学知识指导强化传热或削弱传热达到节能目的;其他如农业、生物、医学、地质、气象、环境保护等部门,无一不需要传热学。

因此,传热学已是现代技术科学的主要技术基础学科之一。

近几十年来,传热学的成果对各部门技术进步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传热规律的深入研究,又推动了学科的迅速发展。

在建筑领域,我国建筑消耗的能源与社会全部能源之比,已经接近1/3,而建筑供热能耗占到其中的1/2,现有的400多亿平方米(2006年)建筑中95%左右是高能耗,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相同气候地区发达国家的2-3倍。

即使是新建的,也有50%是高能耗。

这种现状,使“建筑节能”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

因此,从2005年开始,国内所有新建筑工程,都被强制要求在以往的能源消耗水平上节约65%。

几百亿平方米的旧建筑,也要逐步进行改造,达到节能的要求,这是新时代的巨大工程,为实现节能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必然涉及传热学知识。

例如各种建筑围护结构材料、门窗、供热设备管道的保温材料等的研制、生产、施工及其热物理性质的测试、热损失的分析计算;热源和冷源设备的选择、配套和合理有效利用;供热通风空调及燃气产品的开发、设计和实验研究;各类采暖散热器和换热器的设计、选择和性能评价;建筑物的热工计算和环境保护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 SDH 概述 3 目标: 1. 了解SDH 的产生背景——为什么会产生SDH 传输体制。

2. 了解SDH 体制的优点和不足。

3. 建立有关SDH 的整体概念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1.1 1. 1.1SDH 产生的技术背景——为什么会产生SDH 传输体制在讲SDH 传输体制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SDH 到底是什么。

那么SDH 是什么呢?SDH 全称叫做同步数字传输体制,由此可见SDH 是一种传输的体制(协议),就象PDH ——准同步数字传输体制一样,SDH 这种传输体制规范了数字信号的帧结构、复用方式、传输速率等级,接口码型等特性。

那么SDH 产生的技术背景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要求通信网能提供多种多样的电信业务,通过通信网传输、交换、处理的信息量将不断增大,这就要求现代化的通信网向数字化、综合化、智能化和个人化方向发展。

传输系统是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输系统的好坏直接制约着通信网的发展。

当前世界各国大力发展的信息高速公路,其中一个重点就是组建大容量的传输光纤网络,不断提高传输线路上的信号速率,扩宽传输频带,就好比一条不断扩展的能容纳大量车流的高速公路。

同时用户希望传输网能有世界范围的接口标准,能实现我们这个地球村中的每一个用户随时随地便捷地通信。

传统的由PDH 传输体制组建的传输网,由于其复用的方式很明显的不能满足信号大容量传输的要求,另外PDH 体制的地区性规范也使网络互连增加了难度,因此在通信网向大容量、标准化发展的今天,PDH 的传输体制已经愈来愈成为现代通信网的瓶颈,制约了传输网向更高的速率发展。

传统的PDH 传输体制的缺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接口方面(1) 只有地区性的电接口规范,不存在世界性标准。

现有的PDH 数字信号序列有三种信号速率等级:欧洲系列、北美系列和日本系列。

各种信号系列的电接口速率等级、信号的帧结构以及复用方式均不相同,这种局面造成了国际互通的困难,不适应当前随时随地便捷通信的发展趋势。

三种信号系列的电接口速率等级如图1-1所示。

欧洲系列日本系列北美系列图1-1 2. 电接口速率等级图(2) 没有世界性标准的光接口规范。

为了完成设备对光路上的传输性能进行监控,各厂家各自采用自行开发的线路码型。

典型的例子是mBnB码。

其中mB为信息码,nB是冗余码,冗余码的作用是实现设备对线路传输性能的监控功能。

由于冗余码的接入使同一速率等级上光接口的信号速率大于电接口的标准信号速率,不仅增加了发光器的光功率代价,而且由于各厂家在进行线路编码时,为完成不同的线路监控功能,在信息码后加上不同的冗余码,导致不同厂家同一速率等级的光接口码型和速率也不一样,致使不同厂家的设备无法实现横向兼容。

这样在同一传输路线两端必须采用同一厂家的设备,给组网、管理及网络互通带来困难。

复用方式现在的PDH体制中,只有1.5Mbit/s和2Mbit/s速率的信号(包括日本系列6.3Mbit/s速率的信号)是同步的,其他速率的信号都是异步的,需要通过码速的调整来匹配和容纳时钟的差异。

由于PDH采用异步复用方式,那么就导致当低速信号复用到高速信号时,其在高速信号的帧结构中的位置没规律性和固定性。

也就是说在高速信号中不能确认低速信号的位置,而这一点正是能否从高速信号中直接分/插出低速信号的关键所在。

正如你在一群人中寻找一个没见过的人时,若这一群人排成整齐的队列,那么你只要知道所要找的人站在这堆人中的第几排和第几列,就可以将他找了出来。

若这一群人杂乱无章的站在一起,若要找到你想找的人,就只能一个一个的按照片去寻找了。

既然PDH采用异步复用方式,那么从PDH的高速信号中就不能直接的分/插出低速信号,例如:不能从140Mbit/s的信号中直接分/插出2Mbit/s的信号。

这就会引起两个问题:(1) 从高速信号中分/插出低速信号要一级一级的进行。

例如从140Mbit/s的信号中分/插出2Mbit/s低速信号要经过如下过程。

如图1-2所示。

2M bit/s图1-23.4. 从140Mbit/s信号分/插出2Mbit/s信号示意图从图中看出,在将140Mbit/s信号分/插出2Mbit/s信号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背靠背”设备。

通过三级解复用设备从140Mbit/s的信号中分出2Mbit/s低速信号;再通过三级复用设备将2Mbit/s的低速信号复用到140Mbit/s信号中。

一个140Mbit/s信号可复用进64个2Mbit/s信号,但是若在此仅仅从140Mbit/s 信号中上下一个2Mbit/s的信号,也需要全套的三级复用和解复用设备。

这样不仅增加了设备的体积、成本、功耗,还增加了设备的复杂性,降低了设备的可靠性。

(2) 由于低速信号分/插到高速信号要通过层层的复用和解复用过程,这样就会使信号在复用/解复用过程中产生的损伤加大,使传输性能劣化,在大容量传输时,此种缺点是不能容忍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PDH体制传输信号的速率没有更进一步提高的原因。

运行维护方面PDH信号的帧结构里用于运行维护工作(OAM)的开销字节不多,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设备进行光路上的线路编码时,要通过增加冗余编码来完成线路性能监控功能。

由于PDH信号运行维护工作的开销字节少,因此对完成传输网的分层管理、性能监控、业务的实时调度、传输带宽的控制、告警的分析定位是很不利的。

没有统一的网管接口由于没有统一的网管接口,这就使你买一套某厂家的设备,就需买一套该厂家的网管系统。

容易形成网络的七国八制的局面,不利于形成统一的电信管理网。

由于以上这种种缺陷,使PDH 传输体制越来越不适应传输网的发展,于是美国贝尔通信研究所首先提出了用一整套分等级的标准数字传递结构组成的同步网络(SONET )体制。

CCITT 于1988年接受了SONET 概念,并重命名为同步数字体系(SDH ),使其成为不仅适用于光纤传输,也适用于微波和卫星传输的通用技术体制。

本课程主要讲述SDH 体制在光纤传输网上的应用。

想一想:你也许在资料中看过SDH 信号能直接从高速信号中下低速信号,例如直接从622Mbit/s 信号中下2M 信号,为什么?这种特性跟SDH 所特有的同步复用方式有关,既然是同步复用方式,那么低速信号在高速信号帧中的位置是可预见的,于是从高速信号中直接下低速信号就变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了。

1.2 1. 与PDH 相比SDH 有哪些优势SDH 传输体制是由PDH 传输体制进化而来的,因此它具有PDH 体制所无可比拟的优点,它是不同于PDH 体制的全新的一代传输体制,与PDH 相比在技术体制上进行了根本的变革。

首先,我们先谈一谈SDH 的基本概念。

SDH 概念的核心是从统一的国家电信网和国际互通的高度来组建数字通信网,是构成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特别是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怎样理解这个概念呢?因为与传统的PDH 体制不同,按SDH 组建的网络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标准化的、智能化的网络。

它采用全球统一的接口以实现设备多厂家环境的兼容,在全程全网范围实现高效的协调一致的管理和操作,实现灵活的组网与业务调度,实现网络自愈功能,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

并且由于维护功能的加强大大降低了设备的运行维护费用。

下面我们就SDH 所具有的优势(可以算是SDH 的特点吧),从几个方面进一步说明。

注意与PDH 体制相对比。

接口方面(1) 电接口方面接口的规范化与否是决定不同厂家的设备能否互连的关键。

SDH 体制对网络节点接口(NNI )作了统一的规范。

规范的内容有数字信号速率等级、帧结构、复接方法、线路接口、监控管理等。

这就使SDH 设备容易实现多厂家互连,也就是说在同一传输线路上可以安装不同厂家的设备,体现了横向兼容性。

SDH 体制有一套标准的信息结构等级,即有一套标准的速率等级。

基本的信号传输结构等级是同步传输模块——STM-1,相应的速率是155Mbit/s 。

高等级的数字信号系列例如:622Mbit/s (STM-4)、2.5Gbit/s (STM-16)等,是通过将低速率等级的信息模块(例如STM-1)通过字节间插同步复接而成,复接的个数是4的倍数,例如:STM-4=4×STM-1,STM-16=4×STM-4。

技术细节:什么是字节间插复用方式呢?我们以一个例子来说明。

有三个信号:帧结构各为每帧3个字节,若将这三AA1A2 A3B1 B2 B3 C1 C2 C3B C个信号通过字节间插复用方式复用成信号D ,那D 就应该是这样一种帧结构:帧中有9个字节,且这9个字节的排放次序如下图:A1B1B2C1C2C3B3DA2A3那么这样的复用方式就是字节间插复用方式。

你明白了吗?(2) 光接口方面线路接口(这里指光口)采用世界性统一标准规范,SDH 信号的线路编码仅对信号进行扰码,不再进行冗余码的插入。

想想看,为什么会这样?扰码的标准是世界统一的,这样对端设备仅需通过标准的解码器就可与不同厂家SDH 设备进行光口互连。

扰码的目的是抑制线路码中的长连“0”和长连“1”,便于从线路信号中提取时钟信号。

由于线路信号仅通过扰码,所以SDH 的线路信号速率与SDH 电口标准信号速率相一致,这样就不会增加发端激光器的光功率代价。

2. 复用方式由于低速SDH 信号是以字节间插方式复用进高速SDH 信号的帧结构中的,这样就使低速SDH 信号在高速SDH 信号的帧中的位置是固定的、有规律的,也就是说是可预见的。

这样就能从高速SDH 信号例如2.5Gbit/s (STM-16)中直接分/插出低速SDH 信号例如155Mbit/s (STM-1),从而简化了信号的复接和分接,使SDH 体制特别适合于高速大容量的光纤通信系统。

另外,由于采用了同步复用方式和灵活的映射结构,可将PDH 低速支路信号(例如2Mbit/s )复用进SDH 信号的帧中去(STM-N ),这样使低速支路信号在STM-N 帧中的位置也是可预见的,于是可以从STM-N 信号中直接分/插出低速支路信号。

注意此处不同于前面所说的从高速SDH 信号中直接分插出低速SDH 信号,此处是指从SDH 信号中直接分/插出低速支路信号,例如2Mbit/s ,34Mbit/s 与140Mbit/s 等低速信号。

于是节省了大量的复接/分接设备(背靠背设备),增加了可靠性,减少了信号损伤、设备成本、功耗、复杂性等,使业务的上、下更加简便。

SDH 的这种复用方式使数字交叉连接(DXC )功能更易于实现,使网络具有了很强的自愈功能,便于用户按需动态组网,实现灵活的业务调配。

技术细节:什么是网络自愈功能?网络自愈是指当业务信道损坏导致业务中断时,网络会自动将业务切换到备用业务信道,使业务能在较短的时间(ITU-T 规定为50ms 以内)得以恢复正常传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