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家的礼
儒家礼的概念

儒家礼的概念
儒家礼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儒家礼的核心思想是“以礼治国”,即通过礼仪的规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治理国家
的目的。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儒家礼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其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即尊重人的尊严和自由,同时要求人们在互动
中遵守一定的规则和仪式,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作为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儒家礼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在家庭中,儒家礼强调敬老爱幼、和睦相处;在社会中,儒家礼强调尊重长辈、团结友爱、公正诚信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意义。
总之,儒家礼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行为规范,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 1 -。
论礼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礼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关键词:礼道德属性儒家思想准则作用论文摘要:礼被先秦儒家奉为道德属性的最高范畴。
先秦儒家将礼视为人禽之别的主要标志,视为决定人的价值和意义的主要标准,是只发现了群体的人而忽视了个体的人;将礼视为人的行为为思想的准则,忽视了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价值及意义的其他重要标准,忽视了人的行为的价值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意义;将礼视为治国之本,而仁则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礼的核心,是对周礼加以损益的结果。
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儒家最重视的就是礼,所以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礼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礼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各阶层的成员从生到死,从衣食住行到穿衣戴帽有着严格的规定,而且对形成民族的心理、性格、思想和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对儒家所谓礼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春秋战国是人们常说的理性时代,当时的杰出思想家不仅对构成人类生活环境的宇宙的本质产生了一种理性认识,而且能站在理性的高度,把现实的人作为独立的认识对象加以认识。
在寻找人类自我的本质、人的价值和意义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把人还给了社会,认为人所具有的道德属性就是人的本质属性,这种道德属性的最高范畴就是礼。
在他们看来,礼是人区别于禽兽及世间任何其他动物的标志。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亦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这里所说的“敬”就是礼的主要内容之一。
“孝”、“悌”作为礼的重要内容,是通过血缘从纵横两方面把氏族关系和等级制度联系起来的,也被孔子视为人的本质:“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论语·学而》)君臣父子、等级尊卑是礼所规定的,不守礼,无君无父,则和禽兽无异。
如孟子所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孟子·滕文公下》)“饱食烂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礼有损益——儒家关于“礼”的一种观念

关 键 词 :儒 家 ;礼 ;仁 爱 ;正 义 ; 损 益
作 者 简 介 :张应平 ,四川大学哲学 系硕 士研究生 ( 邮政编码
由此 可见 ,“ ” 最 初 是 和 祭 祀 活 动 密 切 相 关 的 。 “ , 天 礼 示 垂象 ,见 吉 凶 。所 以 示 人 也 ,从 二 … … 示 神 事 也 。 l 这 表 ”2 j 明天 人 相 隔 ,人 神 相 异 的 一 种 存 在 者 划 界 , “ 分 别 相 ” 有 ,
先 民特 别 是 殷 人 基 于 当 时 生 活 情 境 的 领 悟 。故 《 记 ・ 礼 表
我 们 可 能 无 法 知 晓 关 于 “ ” 的 确 切 起 源 ,但 是 从 作 为 符 礼 号 之 “ ” 的 文 字 书 写 ,却 可 以略 见 此 中 观 念 演 化 的 线 索 礼
和 基 本 情 态 。 因 为 ,作 为 符 号 之 “ ” 即 是 观 念 的 表 象 礼 , 化 ,根 本 上 是 基 于 “ 主一 客 ” 架 构 的 ,最 终 是 生 活 一 存 在 的 某 种 显 现 样 式 。 如 果 说 ,符 号 是 奠 基 于 观 念 的话 ,那 么 ,
表 明 祭 祀 之 “ ” 是 国 家生 活 中最 重 要 的制 度 规 范 和 约 束 。 礼 这 种 祭 祀 制 度 规 范 ,是 基 于 这 样 一 种 存 在 域 的 划 分 :人 与 神 ( 、帝 、祖 先 )的 区 际 ,神 是 超 越 性 的 存 在 位 格 ,取 天
得 了 “ ” 的 地 位 。 人 通 过 对 神 的 沟 通 观 念 ,产 生 了祭 祀 示 行 为 ,并 将 这 一 祭 祀 行 为 制 度 化 ,从 而 形 成 了 “ ” 虽 礼 。 然 ,“ ” 作 为 一 种 非 实 在 的 存 在 者 ,并 没 有 客 观 上 存 在 的 神 实 情 ,但 是 却 是 远 古 先 民 观念 的 实 情 ,这 种 观 念 正 是 远 古
试论中国古代自然法——以儒家之礼分析

国的视 野 中进行 分析 。而事 实上 , 基 于人类 文化 的共通 性 , 中西 恶 的标准 , 也 就是 西方所谓 的 “ 正义” , 而 相 比之 下 中国的“ 礼” 只
方 的法 学思想 必然有其 相似性 , 而这事 实上也 成为讨 论中 国有无 是在 强调人伦 。 看起 来 , 似 乎 中国 的礼 不如 西方之 理性 的超然 与
自然 法 内容 的广 阔 与多样 使得 自然 法必 须在其 对立 面或 者 为理 性不 能成为 判断 人的 生活真 是与 否 以及 人 的行为 是善或 恶
或每个 中 国人对 礼( 如王 阳 明对朱 熹 的否 定) 的认识 都不 二 者 间的关系 中去寻 找 。 因此 我采用 《 不 列颠百科 全书》 的说法 : 的标准 )
永 恒不 变性” , 而 中国 的礼则不 是静止 的 、 是可 以与 时俱进 和 正义秩 序普遍使 用与所有 为宇 宙间最 高控制力 量支配 的人 , 它 遍性 、 例如 “ 男女 授受不 亲” 是礼 的一个 内容 , 但“ 嫂 溺援 之 以手 ” 则 不 同于 实在法 , 即 由国家或其 他人类 组织 制定 的法 。 ” 因此, 自然 的 ,
谈论 这一个 苹果而非 其他 , 其他 地方 或时间上 自然不 可能 出现这 说的 正义
一
苹果。 而当我们谈到“ 苹果” 这一抽象概念时, 自然其范围有着
这 样看 来既 然中西方 都 存在有 最 高的道 德标 准与最 根本 的
自然 法则 , 那 么我们 实在不应 当因为他们 认识 具体 内容 ( 或者 说
▲{ I } I 占缸金
◆ 法 学研 究
2 0 1 3・1 1 ( 中)
试论 中国古代 自然法
以儒 家之 礼 分 析
礼入于法出礼入刑——解读儒家思想中的礼

Legal S ys t em A n d So c i et y军L入于法出幂L入刑——解读儒家思想中的“礼”韩冰摘要《论语为政》所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后汉书陈宠传》有‘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人刑,相为表里。
”礼的纲常原则指导着古代法律的制定,礼的规范也不断促使法律化、条文化。
循礼守法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要求,儒家思想通过引礼入法,将具体的礼制规范引入法律,礼成为是非善恶、罪与非罪的标准。
本文着重从“辛L,’的起源、儒家思想中的‘呀L”在传统法中的体现、礼与法的关系、对‘‘弄L"的评析,深入探索‘‘弄L”对古代法律的深刻影响极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古代法律循礼守法中图分类号:D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009.02一、礼的起源及其功能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宗教仪式。
最初作为宗教仪式的礼仪和程序表达了人们敬畏天地鬼神以及祈福神灵保护的心情。
礼起源于祭祀,古文献中多有记载,从礼的字义上看,礼,古体作“壹”。
战国以后分化为檀国《说文示部》云:“谴,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文化源远流长,所谓:“礼事起源燧皇,礼名起于黄帝。
”圆自从有了礼,人们就不断地用礼、讲礼、研究礼。
例如孔子曾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因此,礼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在其发展中不断地改造旧习俗,适应新秩序。
礼的发展变化也是文化制度的一种变革。
王国维也对礼的产生做过考证,他说:“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若丰,推之而奉神人酒醴亦谓之礼。
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
”@从礼的内容上看,《史记礼乐支》日:“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祖先而隆君师。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礼仪从一种宗教行为逐渐转变为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性行为准则。
随着国家的形成与建立礼成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制度,称为I L i']。
谈谈对儒家礼的理解作文

谈谈对儒家礼的理解作文你们知道儒家的“礼”吗?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我呀,最开始听到“礼”这个字,还不太明白呢。
后来,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好多关于儒家礼的故事,我才慢慢有点懂啦。
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看望爷爷奶奶。
一进门,我就大声说:“爷爷奶奶好!”然后把我带的礼物递给他们。
爷爷奶奶笑得合不拢嘴,直夸我有礼貌。
这时候我就在想,这是不是就是儒家说的“礼”呢?对长辈尊敬,表达自己的心意,让他们开心。
还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
过马路的时候,明明是绿灯,可是有个小伙伴非要跑过去。
我赶紧拉住他说:“不能跑,要遵守交通规则!”小伙伴听了,乖乖地跟我一起等绿灯。
这时候我又想,遵守规则,是不是也是一种“礼”呢?在学校里,我们也有很多“礼”呢。
见到老师要问好,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
有一次,我的同桌忘带铅笔了,急得直冒汗。
我赶紧把我的铅笔借给他,他感激地说:“谢谢你!”我笑着说:“别客气,咱们是同学呀!”这难道不是“礼”吗?我还听过一个故事,说古代有个叫孔融的小朋友,他才四岁,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吃,自己吃小的。
大家都夸他懂礼。
这让我明白了,“礼”就是要懂得谦让,不能只想着自己。
再比如说,过年的时候,我们要给长辈拜年,说吉祥话。
这也是一种“礼”,是对新年的美好期待,是对长辈的祝福。
“礼”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又像一阵春风,温暖着每个人的心。
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要是大家都不讲“礼”,那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是不是会乱套啦?人们会随便插队,不尊重别人,那多可怕呀!所以我觉得,儒家的“礼”真的很重要。
我们要把“礼”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中,做一个有礼貌、懂礼仪的好孩子。
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充满快乐!难道不是吗?。
儒家礼的阐释

儒家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概念,指的是一种社会秩序和行为准则。
它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和社会礼仪。
儒家礼的核心思想是“仁”,即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遵守社会礼仪和道德规范,达到社会和谐、稳定和个人自我修养的目的。
在儒家礼中,礼制和仪式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礼制是指一系列规定和制度,包括祭祀、朝聘、宴饮、婚丧等场合的礼仪和仪式。
仪式则是指具体的行为动作和表达方式,如揖让、拜跪、献酒等。
此外,儒家礼还涉及到人际关系、道德准则等方面的内容。
在儒家礼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关系,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和道德准则来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和个人的自我修养。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孝悌耻感等概念内涵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孝悌耻感等概念内涵“仁者爱人”。
“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传统部分,“仁”则是孔子的创新部分。
孔子的最主要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不一而论。
礼:礼节。
孔子认为,“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
例如: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孔子之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
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强调宗法伦理观念。
宣扬"性善论"。
《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也强调"仁义礼智根于心"。
"性善论"相信人性本善,崇尚道德修养,依靠道德来对权力进行约束,认为掌权者是道德至善的化身而不会为恶。
统治者布德于九州、牧民于四海,对臣民进行礼德教化,臣民要修身养性、尊尊尚德、沐浴圣化,老老实实依"礼"行事,做统治者的顺民。
儒家哲学儒家思想的核心总结起来可归纳为九个字:仁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儒家仁之德分四层境界,第一层乃修身之仁,二层乃齐家之仁,第三层乃治国之仁,第四层乃平天下之仁。
义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真正将“义”的精髓提炼并发扬的是亚圣孟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儒家的“礼”散殊“礼”无疑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因此,儒教又被称为礼教,而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又被称为礼乐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儒学的批判,首先就是对所谓“吃人”的礼教的批判。
这种反动有其时代的、历史的原因,是有所激而发的。
现在,我们自可以平心静气地对“礼”作一个冷静的、历史的评判。
中国的“礼”文化,并非始于孔子开创的儒家,但正是孔子赋予其全新的内涵,使其在后来的封建社会得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就“礼”的起源说,它无疑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有关,由祭天地而祭山川鬼神乃至祭祀祖先,源于原始宗教,也成为后来的“礼”的重要内容。
“礼”在甲骨文中是以繁体字“礼”的右边“丰”为其原始字形的,象祭祀时所用的器皿。
后加上“示”之偏旁,而“示”本身就表示祭祀、祈福的意义。
所以《说文解字》说:“礼,履也,所以祀神致福也。
”礼落实在社会制度层面上,有周公“制礼作乐”这样一个说法,主要是“宗法”制度的确立。
王国维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二曰庙数之制。
三曰同姓不婚之制。
”(《殷周制度考》,《观堂集林》卷十)可见,“礼”作为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在西周时已经颇具规模了。
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天子地位的衰落,维系这一制度的核心被动摇,出现了孔子所谓的“礼坏乐崩”的局面。
孔子有一个理想,就是要“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吾其为东周乎!”在“恢复”的基础上,孔子作了一个重要的创新,就是在理念层面落实“礼”的内在精神,这就是“礼”与“仁”的关系。
经秦之统一到两汉儒家名教伦理制度的确立,礼制的内容与西周相较,有沿革,有损益,如“封建”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了。
实质上说,此“礼制”是与孔子确立的儒学的内在伦理精神有密切的联系,这是与西周的礼制的最大不同。
后来,以儒学内在伦理精神为本质的礼乐制度在维系两千年的社会、政治稳定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而“礼”也逐渐成为贯穿于社会、政治以及人们的日常伦理生活、宗教情怀中的主线。
下面,我们即对“礼”的这几个层面作一个解析。
(一)、“礼”的内在精神孔子终其一生,都在为“恢复”先朝的礼乐制度而奋斗,但在当时礼坏乐崩的局面下,礼赖以存在的价值基础已经衰败,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重新确立礼的深层基础的问题。
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就是说礼乐不仅仅是“玉帛”、“钟鼓”这一套形式化的东西,而有更深一层的内涵。
孔子把这深一层的意义落实在以“仁”为核心的人的内在的道德情感上,所以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正因为人的内在情感是礼的本质,所以对于父母的孝之礼,就不仅仅是一个赡养的问题,还要有“敬”之心,进一步表现在言谈举止、生死形貌中的恭敬,所以在子夏问孝时,孔子说“色难”(《论语·为政》)。
再如祭祀之礼,“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这就是要在祭祀中表现一中庄严肃穆的精神,如果心不在焉,那和不祭祀又有什么区别呢!又如丧礼,大讲排场,风风光光的,并不足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所以“与其易也,宁戚”(同上)能足以寄托哀思就可以了。
其实,如果在礼的行为中,人们能时时这样保持一颗庄敬之心,保持一种真情实感,那也就是做到“仁”了,所以说:“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人们的言行举止时刻保持着一种合于“礼”的自觉,也就是在实践“仁”了。
关于“礼”的形式与本质,也就是“文”与“质”的关系,孔子有一个总的说法,就是“文质彬彬”。
这里体现了一种人格美,现在我们也使用这一说法。
仅仅就人的情感说,它表现的是人的最朴素、原始的一面,在人的交往中体现的是其乐融融的和谐,而礼之形式恰恰有一个节制、文饰的作用,所谓“以礼节之”,使人的真情实感在实践出来时,不光富有道德的内涵,而且体现了一种美,这就是“文质彬彬”,也是孔子评价韶乐时所说的“尽善尽美”。
但孔子在二者中始终强调的是“质”的一面,所以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吾从先进。
”(《论语·先进》)尽管在“质”中体现的是原始、质朴的“野人”的一面,但因为它更符合“礼”的内在精神,所以二者择其一时,孔子选择了“先进”。
孟子无疑更强调礼乐的内在精神,它把“礼”直接归结到四端之心的“恭敬”、“辞让”之心上,“礼”是本来就有的人的“恭敬”、“辞让”之心直接扩充而来的。
这是从本质上直接落实礼。
从形式上说,礼是对由“仁义”而有的“事亲”、“从兄”等道德行为的“节文”(见《孟子·离娄上》)。
“乐”则与人的情感上的愉悦,即“乐”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当然,此“乐”并非简单的情绪上的悦乐,而是由道德行为中所体会到的自得之乐。
因为道德行为是人的道德情感的直接实践,故有不可已的自得之乐,因此外化而为弦歌之乐与“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同上)之舞。
这是道德实践中的情感愉悦于美感体验。
把“礼”的内在精神落实在人的道德情感上,是孔孟哲学的主要特征。
荀子也落实在情感上说礼乐,但因为对情感的理解有本质上的分歧,对礼的内在精神的看法就不同。
荀子对礼的实质有一个说法,即“称情立而文”(《荀子·礼论篇》),此说法,乍一看与孔子讲“文质彬彬”,孟子讲“恭敬”与“节文”无不同,实则有很大差别。
譬如讲文饰,我们可以有两种理解:一个本来不错的东西,我们加以修饰,使其更漂亮,这是“文饰”;一个本来不太好的东西,我们加以修缮,使其缺陷不至于看起来太碍眼,或者竟化腐朽为神奇,这也是“文饰”。
大致上讲,孔孟讲“礼”之“文”是前一种,荀子讲“礼”之“文”是后一种。
孔孟讲“情”,强调它是“可以为善”(孟子语,见《孟子·告子上》)的,而荀子讲“情”,则强调它是可能流于恶的,故有此不同。
礼乐可以养人之欲,养人之情,所以荀子说:“礼者,养也。
”(《荀子·礼论篇》)又说:“乐者,乐也。
”(《荀子·乐论篇》)但礼之“养”所依靠的正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荀子·礼论篇》)的“礼”之“别”,“乐”之乐虽然使“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但所依靠的也是“以道制欲”,方不至流于“乱”(《荀子·乐论篇》)。
可见,荀子对礼与情感的关系并非不重视,但情感不能作为礼乐的根据则是肯定的。
故荀子提出“礼有三本”之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荀子·礼论篇》)此“三本”中,“君师”之本无疑是最重要的,“天地”、“先祖”只是“生”、“类”的依据,而圣王“化性起伪”之“治”才是礼乐的直接来源。
正因为荀子把人性的本质归结为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他比孔孟更重视礼乐本身形式的文饰、教化作用。
《礼记》中的《乐记》对礼乐的内在精神也有一个说法。
表面上看,它与荀子很接近,而《乐记》也确实与《荀子·乐论篇》在文字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二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却有很大差别。
《乐记》也强调礼乐之“合情饰貌”,一方面与人之情感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又是情感之文饰,使其不至于“乱”。
这一点,与荀子之“称情而立文”无不同。
但《乐记》有“情”(包括“欲”)、“性”之别,有“音”、“乐”之别,这与荀子是不完全相同的。
“情”或“欲”是“感于物而后动”的,并非是“人生而静”的天性;“音”直接生于人心之情,而“乐”则是“通伦理”的。
这种“性”、“情”二分的作法既不同于荀子,也不同于孟子。
虽然对“人生而静”的“天性”之善、恶未作规定,但提出“性”与后天的“情”、“欲”的这样一种区别于很大的理论意义,而通于伦理的“乐”也就不仅仅象荀子那样的文饰作用,所以《乐记》又说:“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
”“乐”既是同荀子一样的“人情之所不能免”的,又是“情之不可变者”,而“礼”则是“理之不可易者”。
所谓“不能免”、“不可变”、“不可易”,是落实在“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上说的,因此,《乐记》又用“天尊地卑”等等来说明礼乐的依据。
此诸般说法,在《乐记》中纠缠在一起,其间的关系也交代的不是很清楚,但它确实表现了一种形上的思维方式,故受到后来的宋明理学的重视。
孔子讲礼之“文”、“质”,“质”是与人的内在的道德情感联系在一起的,孟子由情善说明性善,把“恭敬”、“辞让”之心与礼联系在一起,荀子由人情可能流于恶的倾向言性恶,礼乐的节制、文饰与疏导作用更见突出,《乐记》则有性情二分的倾向,礼的本源既在于“人生而静”的天性,也在于“感于物而动”的情、欲。
宋明理学家则把礼之本质归结到形而上之理,也就是性上,但形上之理与人情是相贯通的。
这就使其学说既继承了孔孟注重情感的趋向,同时更富有形上学色彩,也更富有理性主义色彩。
张载一方面把“礼”归结到超越的自然目的即“天地之德”上,他所讲的“礼”不仅仅是人之“礼”,尚有所谓“天地之礼”,所以说:“礼不必皆出于人,至如无人,天地之礼自然而有,何假于人?”(《经学理窟·礼乐》,《张载集》)又说:“如天地自然,从容中礼者盛德之至也。
”(同上)这样,“礼”所体现的伦理道德就不仅仅是人自身的事,而“自然”本来也是有道德的,这就是自然目的的进一步落实。
当然,此目的最终体现在人心、人性乃至人情中,所以礼“本出于性”、“礼之原在心”、“五常出于凡人之常情”(同上)。
张载的这两层意思,二程拈出一个“理”字加以概括,“理”既是“天理”,也是“性理”、“心理”乃至“情理”。
孔子以“文”、“质”说明礼,程颢则用“理”、“文”来说明礼,所以说:“礼者,理也,文也。
理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
”(《二程遗书》第十一卷)礼有“理”、有“文”,而以“理”为本,“理”就是礼的内在本质。
所以程颐又直接用“理”训“礼”,“礼即是理也。
”(《二程遗书》第十五卷)此“理”既是超越的自然目的,也是主体自我的道德理性,是与“情”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又说:“礼亦出于人情而已矣”(程颐语,见《二程遗书》第十七卷)。
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说法,他说:“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
”(《学而》,《论语集注》卷一)“礼”作为社会交往中人们所遵循的法则,就出于“天理之自然”,所以“理之自然”就是“礼之全体”(同上)。
王阳明则直接把礼乐归于心,他与学生讨论“古乐”、“元声”时说:“元声只在你心上求”(《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卷三),又说:“古人具中和之体以作乐”(同上),而人心“中和之体”又是与“天地之气”相应的,所以不必求之于外。
儒者论“礼”的内在精神大致如此,但“礼”终究要落实到社会制度、政治制度上,落实到日常生活的伦理教化中。
可以说,“礼治”在某种程度上是儒学内在精神的直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