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仁的思想

合集下载

浅谈仁的思想

浅谈仁的思想

浅谈仁的思想儒家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是后人学习借鉴的重要来源。

在这里仅以我个人浅显的知识面来认识下儒家思想中仁的思想。

关于儒家仁的思想有很多个思想家的观点,在这里主要谈一下谭嗣同的关于仁的观点,并加以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在人才辈出的晚清,谭嗣同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追思和仰慕的。

谭嗣同的人格魅力不仅在于其以身殉道的生命实践,亦在于其思想的超前性和锋利性。

集其思想于大成的《仁学》,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不仅反映了时代的潮流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以谭嗣同为代表的思想家认为仁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思想来源具有广泛性,谭嗣同身处晚清新旧中西混杂的思想格局中,交往师友众多,强调兼收并蓄,加之刚过而立之年即罹难,未及对《仁学》书稿及其思想进行打磨和拓展,因而“仁学”还是一个庞杂而尚未完成的思想体系。

谭嗣同在《仁学》序言中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来源中包括了经学、理学、佛学、诸子学和西学。

经学提倡今文经学,理学提倡王阳明、陆九渊的心学;佛学提倡禅宗、华严宗、唯识宗;诸子学提倡是一个庞杂而尚未完成的思想体系。

其次,思想形式具有神秘性,“仁学”思想带有神秘和虚无的色彩,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用“以太”解释世界的本原;二是用佛法作为理想的归宿。

所谓“以太”,即物理学中的的音译。

当时西方的物理学家认为光的传播必须有一种媒介,这种媒介即是“以太”,它弥漫在宇宙之中,太阳和其他星球的光依靠这种媒介才传到地球上来。

因此,“以太”是一个物质概念。

谭嗣同取借和扩延了这个概念,来解释所有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我所理解的“仁”心得体会

我所理解的“仁”心得体会

我所理解的“仁”心得体会“仁”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深远,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尊重和体谅。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仁”的理解也不断深化和扩展。

在我看来,“仁”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积极追求和实践的目标。

首先,“仁”意味着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都有责任去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给予路人微笑、让座给有需要的人、帮助老人过马路等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实际上都是传递关爱和尊重的方式。

当我们用心去关注他人,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内心也会变得更加充实和快乐。

其次,“仁”意味着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情,有时候会遇到一些让我们感到不悦或者困难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多一些理解和体谅,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

比如,在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同事的难处,给予一些帮助和支持,就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多一些理解和体谅,就能够避免很多因误解而产生的争吵和矛盾。

最后,“仁”还意味着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都有责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等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

比如,作为一名医生,我们可以通过治病救人、普及健康知识等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等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也可以通过参与公益事业、帮助他人等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我看来,“仁”的核心价值是“爱人”,即以一种无私、利他的心态去关爱和帮助他人。

在现代社会中,“仁”的概念也不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和内容。

比如,“仁”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公正、公平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面对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时,我们应该以一种公正、公平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如何理解论语中仁的核心思想

如何理解论语中仁的核心思想

如何理解论语中仁的核心思想“仁”是《论语》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在。

要理解“仁”,并非易事,它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

“仁”首先体现在对他人的关爱与尊重上。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

意思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种换位思考的理念,是“仁”的基础表现。

当我们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时,我们就在践行“仁”。

比如,在生活中,我们不喜欢被别人欺骗,那么我们自己就不应去欺骗别人;我们不希望被别人嘲笑,也就不该去嘲笑他人。

这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石。

“仁”还体现在“爱人”。

孔子说:“仁者爱人。

”这并不是一种抽象的爱,而是具体落实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对父母的孝顺是“仁”,对兄弟姐妹的友爱是“仁”,对朋友的诚信也是“仁”。

这种爱,是真心实意地为他人着想,希望他人过得好。

比如,看到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我们不是冷漠地旁观,而是主动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和支持。

这种发自内心的关爱,能够温暖他人,也能够让我们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

“仁”也意味着要有宽容和包容的胸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当他人犯错时,我们不应一味地指责和惩罚,而应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

孔子的弟子子贡曾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里的“恕”,就是宽容和谅解。

宽容他人的过错,不仅能够化解矛盾,还能够展现出我们自身的修养和品德。

在个人修养方面,“仁”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自律。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这意味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遵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

比如,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我们要坚守道德底线,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在公共场合,要遵守秩序,尊重他人的权利。

通过不断地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我们能够逐渐达到“仁”的境界。

“仁”还体现在对社会的责任感上。

孔子认为,一个有“仁”的人,应该关心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怎样理解孔子仁的思想

怎样理解孔子仁的思想

怎样理解孔子仁的思想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 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520作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怎样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怎样理解孔子仁的思想1、"仁'的价值内涵。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2、对待"仁'的态度。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3、"仁'的实践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

4、"仁'的表现方式。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

'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怎样理解孔子仁的思想仁者,爱人。

传统中国是低流动性、高密度的熟人社会,所以论语讲的就是这种社会下最核心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社会,由于密度太高,人际之间的距离太近了,所以我们没有那个思考天如何、地如何的空间,所以我们中国人的核心问题就是我们过的如何,就是我们之间的关系。

对儒家核心思想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

对儒家核心思想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

对儒家核心思想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
1、“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它的仁义礼智孝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的,想要了解什么是儒家思想,就要从仁开始了解。

“仁”的意思就是亲和,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亲爱。

2、儒家仁是仁爱、仁政、仁天下万物。

人人有爱,则天下万物和谐、太平,而后则人人幸福、万物之万幸。

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

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

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对待父
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要有抱负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要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及“君子远庖厨”等。

孔子“仁”解析

孔子“仁”解析

浅析孔子“仁”的思想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伦理体系,“仁”是儒家核心哲学思想。

“仁者人也”,它的最初涵义是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仁”的内涵是“亲亲”和“爱人”。

本文将从“亲亲”、“爱人”和“礼”三个方面来浅析“仁”的思想,并延伸出“仁”对我们现在社会带来的意义。

一、仁的“亲亲”内涵孟子曾说“亲亲,仁也。

”而孔子“仁”的哲学思想中也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孝悌”,而“孝悌”的表现就是“亲亲”,“亲亲”是什么?“亲亲”是亲近自己的亲人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人。

孔子《论语》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这句话就是讲进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重兄长。

“孝悌”是仁之本,是仁爱的开端和起点。

孔子在回答子游何为:“孝”的时候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是对父母之爱的自然流露,是出自人类心灵本源的的情感,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重,是“仁”的一种表现。

在《论语·泰伯》中孔子进一步把“仁”与“孝”联系在一起,孔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就是说国君如果对自己的亲眷亲近,忠厚深情,那么人民也会兴仁德之风。

孔子把“孝”和“仁”,“君”与“民”紧密地连接起来,国君爱父母兄弟,就是爱天下国家。

所以说笃于亲者,不怕人自私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如果一个人不去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当然更不会去爱天下之人。

儒家讲爱是由近处逐渐向外扩充的,所以先笃于亲,然后民兴于仁。

从亲亲之义出发,整个风气就是仁爱,人人都会相爱。

在《中庸》中,孔子又提出了:“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是把“亲亲”放在仁者的首要位置,要学会做人,做仁者,那么首先是要“亲亲”的。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讲人所具有的各种美德属于仁,而爱父母则属于这各种美德中的第一位。

是把孝悌之事,爱父母之事放在道德考量即仁的最重要的位置的。

《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犯上者,鲜矣;不知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仁”的理解

仁”的理解

仁”的理解
“仁”是一个中文词汇,具有丰富的含义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引用和强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儒家思想中,仁被视为人类最高的道德境界和最基本的美德。

它包含着关爱、善良、同情、宽容、尊重和奉献等多个方面的含义。

以下是对“仁”的一些理解:
1. 仁作为关爱和善良:仁是指以慈爱之心对待他人,具备对人类的无私关怀和仁爱之情。

它体现了人们对他人的善意和真诚,表现出温暖、友善和善意的态度。

2. 仁作为同情和宽容:仁也包括对他人遭受困境或苦难时的同情和宽容。

它要求人们能够理解并接纳他人的不足,给予支持和帮助,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共融。

3. 仁作为尊重和公正:仁强调对他人的平等尊重和公正对待。

它要求人们摒弃偏见和歧视,尊重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个性差异,公正地对待每个人。

4. 仁作为奉献和责任:仁还涵盖了个人对社会责任和奉献的意识。

它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来造福他人和社会,追求共同发展与利益最大化。

总的来说,“仁”是一种广义的道德原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惠关系和相互关怀,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个人成长和共同进步。

在中国文化中,“仁”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对于塑造个人品格和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仁的思想内容

仁的思想内容

仁的思想内容1、“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

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其毕生而追求之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迈气概,不是着实让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

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

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

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互爱。

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是一种由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义务伦理。

在孔子那里,个人不是向外寻求相对他人(物)的自由,而是向内寻求相对于自己的自主,即人格的独立和道德的自主。

人只有实现在道德上的自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理由,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

3、“仁”是孔子匡时济世之良方。

孔子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同时还是那种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勇于靠自己的亲身奋斗去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实践家。

为了实现其政治抱负,他需要培养一批不但能够理解并拥护他的政治主张,而且愿终生为之奋斗的“志士仁人”。

为此,他“有教无类”,以教为业,以“六艺”授人,且整理国故,“删正六经”,开了中国教育与学术民间化的先河。

孔子所要培养的,是那些能够按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去改造社会,匡扶正义,营造社会仁爱精神的济世之才。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仁人君子”,即他要把他的弟子们培养成那种具有“仁者爱人”、“泛爱众”的人格情操,同时又具有为实现“天下归仁”而奋斗的“志士”。

4、“仁”是一种人生修为之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仁的思想
儒家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是后人学习借鉴的重要来源。

在这里仅以我个人浅显的知识面来认识下儒家思想中仁的思想。

关于儒家仁的思想有很多个思想家的观点,在这里主要谈一下谭嗣同的关于仁的观点,并加以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在人才辈出的晚清,谭嗣同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追思和仰慕的。

谭嗣同的人格魅力不仅在于其以身殉道的生命实践,亦在于其思想的超前性和锋利性。

集其思想于大成的《仁学》,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不仅反映了时代的潮流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以谭嗣同为代表的思想家认为仁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思想来源具有广泛性,谭嗣同身处晚清新旧中西混杂的思想格局中,交往师友众多,强调兼收并蓄,加之刚过而立之年即罹难,未及对《仁学》书稿及其思想进行打磨和拓展,因而“仁学”还是一个庞杂而尚未完成的思想体系。

谭嗣同在《仁学》序言中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来源中包括了经学、理学、佛学、诸子学和西学。

经学提倡今文经学,理学提倡王阳明、陆九渊的心学;佛学提
倡禅宗、华严宗、唯识宗;诸子学提倡是一个庞杂而尚未完成的思想体系。

其次,思想形式具有神秘性,“仁学”思想带有神秘和虚无的色彩,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用“以太”解释世界的本原;二是用佛法作为理想的归宿。

所谓“以太”,即物理学中的的音译。

当时西方的物理学家认为光的传播必须有一种媒介,这种媒介即是“以太”,它弥漫在宇宙之中,太阳和其他星球的光依靠这种媒介才传到地球上来。

因此,“以太”是一个物质概念。

谭嗣同取借和扩延了这个概念,来解释所有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近代中国,佛学根于其“一人不成佛,即誓不成佛”的理念,常常以出世为入世,宏发其济世救人之悲愿。

在世之愕愕,亡国灭族的大危机面前,“念佛救国”、“念佛致用”之声不绝于耳。

谭嗣同对佛学也倍加推崇。

再次,思想实质具有儒学性,谭嗣同的“仁学”从思想形式而言,内容烦杂,兼有中西,并且反对礼教纲常,但就其实质而言仍没有摆脱传统儒学的范畴。

谭嗣同反礼教而不反孔子。

他相信儒学内部的仁和礼两个方面并不是一体不分的,儒家的礼教在发展中变质为专制君主统治人民的工具;而孔子思想的精义是仁学,孔子的仁学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平等相通的思想。

谭嗣同认定:“方孔子初立教也,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亦汲汲然动矣。

”而且,谭嗣同的仁是兼容了孔子之仁,墨子之兼爱,佛之慈悲,基督之博爱甚至格致家所谓爱力、吸力在内的大杂烩,其形虽杂,其魂却守一。

“仁以通为第一义”,“通”的内容有四义:中外通、
上下通、男女内外通、人我通,其中三义源于儒家经典,“中外通多取其义于《春秋》”,“上下通、男女内外通多取其义于《易》”。

谭嗣同的知识结构、自身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环境决定了他对传统儒学的无法割舍。

谭嗣同所以要批判名教,解构儒学,融会中西文化,其目的是使孔子的仁学精要转型为合乎时代要求的新文化的价值理想。

仁学”中的“仁”貌似非儒、非墨、非耶,只是传统思想概念剩余之空壳。

然而,佛学不过是为其“仁学”所找的归所与境界,西学则是解释其“仁学”的新式工具与佐证,墨学只是谭嗣同“任侠”思想对其“仁学”的补充,而儒学才是其“仁学”的灵魂。

谭嗣同的知识结构、自身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环境决定了他对传统儒学的无法割舍。

谭嗣同所以要批判名教,解构儒学,融会中西文化,其目的是使孔子的仁学精要转型为合乎时代要求的新文化的价值理想。

谭嗣同激烈反对传统的忠君观念,认为在人格与智力上,民与君是平等的,指出“君亦一民也”甚至“较寻常之民更为末也”。

这就突破了王夫之、黄宗羲、龚自珍等思想家“民贵君轻”的陈说,和“载舟覆舟”之思路,从根本上否定了“君权神授”和君主“受命于天”的封建说教,为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提供了理论依据。

谭嗣同最早向儒家纲常名教发动正面攻击。

在中国古代,三纲是礼教的基础,是金科玉律,无人敢碰,包括黄宗羲等激烈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也没有从整体上攻击过三纲。

谭嗣同不但批判封建专制制度,而且把攻击重点指向清王朝统治者,抨击清政府的倒行逆施,把中国落后的根源归结为满族贵族的反动统治。

同时,与鞭挞清政府相联系的是歌颂革命、同情农民
起义,他说:“洪杨之徒,见苦于君官,铤而走险,其情良足悯焉。

”更大胆地号召中国人民冲决封建“网罗”,投身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平等与民主政治。

他十分赞赏法国大革命的口号,即“誓杀尽天下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

仁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对现在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仁的思想强调的是爱人。

爱人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就是爱,当今社会大力提倡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

然而要想实现新的社会历史时期的这个要求就必须提倡仁爱的思想主张,爱人是一种大爱,爱身边的每个需要被爱的人,爱身边每个值得爱的人。

这里仁爱的爱不是男女之间的小情小爱也不单单指的是亲情友情或者师生情之类小范围的爱。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做到仁爱,如果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爱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将真正的充满爱。

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将是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

社会的真正进步是以经济为基础,但是真正的进步要依靠精神文明的发展。

达到仁爱的高度思想觉悟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

我国是一个以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为原则的大国,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这正是受到这仁爱的传统思想的深远影响。

当今我国大力倡导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就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互帮互组,这些都要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仁爱的心。

不仅是我国要和谐,国际上的各个国家之间也应当是和谐相处的。

比如中东的很多国家如今仍然战乱频繁,当地的百姓在战争中是不可能有安定和谐的生活可言的,虽然
中东很多国家有天然的石油资源,经济基础很丰富,但是他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就很欠发展,这样的社会是不会真正的进步的。

我国受到传统的仁的思想的影响后逐渐发展为精神文明强国并且受到世界的瞩目,这是一件每个国人都会感到自豪的事情。

但是虽然整体上我国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取得了进步,但是还存在一些与仁爱背道而驰的现象。

不久前国人热议的话题“老人摔倒要不要扶”,我觉得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一个真正充满仁爱的社会是不会出现这样的讨论的,这个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成为问题被提出来,但是如今既然能够引起这样的讨论就说明我们的社会出现大问题了。

如果人人都持有仁爱之心那么摔倒的老人是一定要扶的,而且一定有人去扶,最主要的是不会出现扶老人遭遇敲诈的现象。

正是缺乏了仁爱的思想的指导,我们的社会出现了这样的不道德的现象。

离开仁爱的思想的指导我们的社会将要失去人性,人与人之间剩下的可能只是利益的冲突,那样的价值观将是一种扭曲,从另一个方面看是社会的倒退。

由此可见,仁爱的思想对我们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促进社会的真正发展进步都要求提倡儒家思想中的仁的思想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