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3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性默写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性默写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理解性默写(一)鱼我所欲也(孟子)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告诉我们,当面临“生”和“义”的选择时,正确的做法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2.3.《鱼我所欲也》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鱼我所欲也》中点明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鱼我所欲也》中,用“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强调“生命”固然重要,但若遇到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如“义”),我是不会苟且偷生的。

6.《鱼我所欲也》中用“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两句来表明对待“万钟”的标准与态度。

7.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说高远的心灵境界并非贤德之人所独有,只是贤德之人能够一直保持这种心境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加焉丧耳。

8.《鱼我所欲也》中,孟子阐述仁人志士不肯苟且偷生、不肯逃避死亡的原因的两句是: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9.《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0.《鱼我所欲也》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1.《鱼我所欲也》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2.《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3.当面临生和义的选择时,孟子以《鱼我所欲也》中“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来表明态度。

14.《鱼我所欲也》中的“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表明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文。

15.《鱼我所欲也》中的“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孟子在讲述了“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后,发出的豪言壮语。

(二)曹刿论战1.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曹刿论战》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

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

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法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

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习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

文言词语5——其他1
• • (间:参与) • 肉食者鄙 • (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 • 必以信。 • (信:实情。)
精要练习4
• 5、阅读课文回答 • “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
精要练习5
• 6、列举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和另外一场以 少胜多的战争: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 • 淝水之战、赤壁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
争。
六眼荒原鸽一样大爽了一声,突然使了一套蹲身疯耍的特技神功,身上顿时生出了二十只活似玩具形态的水白色脸皮。最后棉桃锣翅仙甩动浑厚的碳黑色烟卷般的声音 一声怪吼!只见从天边涌来一片棉际的钱海巨浪……只见棉际的金币轰鸣翻滚着快速来到近前,突然间密密麻麻的主管在一个个小棉桃锣翅仙的指挥下,从轰鸣翻滚的 金币中冒了出来!无比壮观的景象出现了,随着岩浆和钱海的高速碰撞!翻滚狂舞其中的所有物体和碎片都被撞向十几万米的高空,半空中立刻形成一道杀声震天、高 速上升的巨幕,双方的斗士一边快速上升一边猛烈厮杀……战斗结束了,校霸们的队伍全军覆灭,垂死挣扎的猫妖蟹脚鬼如同蜡像一样迅速熔化……双方斗士残碎的肢 体很快变成金币和各种各样的兵器、珠宝、奇书……纷纷从天落下!这时由L.崴敕柯忍者和另外三个校霸怪又从地下钻出变成一个巨大的芝麻毒脖鬼!这个巨大的芝 麻毒脖鬼,身长二百多米,体重八十多万吨。最奇的是这个怪物长着十分美妙的毒脖!这巨鬼有着金橙色皮球般的身躯和暗橙色细小玩具形态的皮毛,头上是纯黄色路 灯似的鬃毛,长着水青色高粱般的爆竹浪云额头,前半身是深橙色海带般的怪鳞,后半身是多变的羽毛。这巨鬼长着深绿色高粱般的脑袋和纯蓝色元宵般的脖子,有着 墨绿色蜜桃一般的脸和春绿色叉子般的眉毛,配着墨蓝色火龙似的鼻子。有着亮黄色拖网一般的眼睛,和亮青色腰带般的耳朵,一张亮黄色枣核般的嘴唇,怪叫时露出 亮蓝色狼精般的牙齿,变态的深橙色弯刀形态的舌头很是恐怖,暗橙色布条样的下巴非常离奇。这巨鬼有着犹如蜈蚣般的肩胛和仿佛竹节似的翅膀,这巨鬼花哨的橙白 色肥肠形态的胸脯闪着冷光,美如炸鸡似的屁股更让人猜想。这巨鬼有着特像长号般的腿和深蓝色菊花般的爪子……普通的纯黄色蒜头形态的四条尾巴极为怪异,天青 色驴肾般的瓦刀七影肚子有种野蛮的霸气。橙白色柳叶似的脚趾甲更为绝奇。这个巨鬼喘息时有种墨蓝色牛怪形态的气味,乱叫时会发出暗绿色蚯蚓一般的声音。这个 巨鬼头上深黄色邮筒似的犄角真的十分罕见,脖子上活像鲇鱼似的铃铛似乎有点原始但又有些变态……蘑菇王子和知知爵士见情况突变,急忙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铜钱狠 趾仙!这个巨大的铜钱狠趾仙,身长二百多米,体重八十多万吨。最奇的是这个怪物长着十分暴力的狠趾!这巨仙有着灰蓝色柿子一般的身躯和淡青色细小肉串一样的 皮毛,头上是青古磁色土堆样的鬃毛,长着中灰色猪肺一般的瓜蒂仙霞额头,前半身是蓝宝石色毛刷一般的怪鳞,后半身是奇绝的羽毛。这巨仙长着紫葡萄色猪肺造型 的脑袋和白象牙

人教版语文九下《曹刿论战》课文及翻译

人教版语文九下《曹刿论战》课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课文及翻译《曹刿论战》──《左传》课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那些位高禄厚的大官们会谋划(如何迎战)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那些位高禄厚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跟齐国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等,我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课文: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翻译: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要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还不可以。

”齐军三次击鼓进军后,曹刿说:“(现在)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庄公就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现在)还不可以。

”他下车仔细察看了齐军战车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然后)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就追击齐军。

课文: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专题04《曹刿论战》知识汇总-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

专题04《曹刿论战》知识汇总-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

《曹刿论战》知识汇总左丘明(公元前556年-公元前451年),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后代。

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丘明籍贯,一说为鲁国中都人,一说为春秋末年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按新见《左传精舍志》,当以后说近是。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

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

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春秋三传: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谷梁赤《春秋谷梁传》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指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亦称“微言大义”作家作品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知识点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知识点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知识点《曹刿论战》知识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二.重点字词解释师:军队。

伐(fá):讨伐,攻打。

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见:觐见。

何以战:即“以何战”,宾语前置。

凭什么作战。

以:介词,用,凭,靠。

安:养。

弗,不。

专,独自专有。

对:应答。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徧:通“遍”遍及、普及。

牺牲: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等。

玉帛,玉器和丝织品。

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孚,为人所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

情:(以)实情判断。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一类事。

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战则请从:(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之,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

轼:此指车前的横木。

逐:追赶、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

既,已经。

克,战胜,攻下。

故:原因,缘故。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无实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作,振作。

鼓,击鼓。

再:第二次。

竭:(士气)枯竭。

测:估计,推测。

伏:埋伏。

靡(mǐ):倒下。

盈: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三.古今异义1.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3.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5.<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7.<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11.忠之<属>也(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15.齐师<伐>我{古义:讨伐今义:砍)1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四.一词多义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所以(故逐之)2.从:听(民弗从) 跟随(战则请从)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4.以:凭借(何以战) 按照(必以信)5.请:请求(曹刿请见) 请允许我(战则请从)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 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7.安:养(衣食所安) 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8.加:戴上(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虚夸(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五.通假字1.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导语:《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XXX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研究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研究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研究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相识、欣赏和评判的本领。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相识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研究,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惯)4、归纳法(解说:进修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期间左XXX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储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诵读课文(一)认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曹刿论战原文翻译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曹刿论战原文翻译

曹刿论战先秦:左丘明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徧同:遍)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及注释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作者: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城关中学季正宏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十面埋伏”音乐响起,教师走上讲台。

)师:在“十面埋伏”音乐声中,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

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

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

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

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教师出示第一张幻灯片。

)《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师:下面我们学习《左传》中这篇解释“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我带领大家进入第一个环节──录音棚。

(教师出示第二张幻灯片。

)录音棚: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句子停顿和字的发音。

2、学生互相听读。

学生同位之间,我读你听,互相纠正句子停顿和字的发音错误。

3、师生合作朗读。

一男同学读文章叙述性的语言,教师、女生和男生分别读乡人、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

师:大家朗读得非常准确。

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一定发现有许多句子不会翻译,希望同学们互相讨论后提出来,我们一起尝试用“翻译五字法”来解决。

(教师出示第三张幻灯片,教师介绍“五字法”。

学生小声交流。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位,书名要留,即直接写下来。

“替”:有些古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有较大的出入,要用现代汉语加以替换,例如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调”:文言词序与现代汉语词序不一致时,翻译时要把它调整过来。

“补”:文言中省略的成份,翻译时要补出。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学生1:“何以战”怎么翻译?师:这位同学带头提出问题了,哪位同学来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学生2:我认为可以用“五字法”的“调”和“补”来解决,翻译时要把“以”提前,“何”置后,句前加上省略的“您”,句中加“和齐国”,翻译成“(您)凭什么和齐国作战呢?”师:这位同学“五字法”用得准确。

还有哪些同学提出问题?学生3:“弗敢加也”中的“加”怎么解释?学生4:我看注释,这里“加”是“虚夸”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不一致。

翻译时要用“替”的方法来解决。

师:我们一起找一找本文还有哪些古今义不一致的词语。

……三、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师: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荐两个同学来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将文中人物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演一场课本剧。

教师出示第四张幻灯片:小舞台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学生反响热烈,推荐了一男同学和一女同学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

)师:鲁庄公、曹刿有礼了,这讲台既是鲁庄公的王宫,又是战斗时所乘的战车。

这场课本剧分三个片断:请问──参战──释疑,每个片断我先说几句旁白,你们就开始演。

(两名学生开始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

学生5:他们表演得活灵活现,人物对话表述得很准确,还自己设计了一些人物动作,例如从讲台上下来察看地面的动作,对应了“下视其辙”。

但我发现他们少了一个“登而望之”的动作。

师:你来表演这个动作,可以吗?(学生5手搭凉棚,做了一个朝远处望的动作。

)师:动作准确,我们要注意“视”和“望”的含义区别,“视”是从近处察看的意思,“望”是朝远处看的意思。

同学们在观看表演时,肯定有一些关于这两个人物的问题,请大家互相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学生互相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讨论。

)学生6: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师:这位同学抓住了文中关键语句来提问,哪位同学回答?学生7: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我认为“取信于民”是治国的根本。

师:这位同学有自己的见解,懂治国之道。

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曹刿深知这点。

(教师板书:战前──取信于民)学生8: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并大声读了出来。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学生9: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齐军败绩”之时进行追击。

学生10:应该是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因为当“齐军败绩”时,曹刿并未同意鲁庄公开始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师:分析得有依据。

曹刿深谋远虑还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生11:从第四段曹刿分析胜利的原因看得出,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曹刿有勇有谋,成竹在胸。

教师板书: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师:我们能否用文中词语来概括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学生快速阅读,找到了“远谋”。

)教师板书:“曹刿远谋”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学生12:鲁庄公身上有哪些闪光点?师:从这位同学的问题看出鲁庄公是一位明君。

生13: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鲁庄公是一位昏君。

师:有何依据?生13:战前鲁庄公不知道凭什么可以和齐国开战?战时又急躁草率,战斗胜利了,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

生12:我认为鲁庄公是位明君,虽然他不懂打仗,但他能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曹刿的建议,不独断专行,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

师:是啊!鲁庄公最大的优点是善于用人,他能听取一个普通百姓的建议,真是了不起!想当年,孔明遇上后主刘禅,刘禅非但不侍之如父,而且在孔明伐魏关键之时,怀疑他,阻挠他,使孔明有“孔”难“明”啊!但作为一个处在战事频繁的春秋时期的君主,却不懂治国,不懂打仗,有点说不过去。

鲁庄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生14:本文主人公是曹刿,鲁庄公起衬托作用。

教师板书:鲁庄公衬托四、观全文,谈启发,作交流师:品完人物,我们能从曹刿身上学到什么?希望大家来到私语轩,相互交流,畅所欲言。

(教师出示第五张幻灯片)私语轩:我们能从曹刿身上得到什么启发?学生小声相互交流。

生15:我要学习曹刿做事胆大。

师:何以见得曹刿胆大?生15:曹刿一个平民百姓,竟然不顾乡人的劝阻,执意见鲁庄公,询问开战的条件,胆子够大的。

师:他怎么如此大胆进见鲁庄公?表现曹刿什么品质呢?生15:表现曹刿关心国家命运,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师:你胆子怎样?生15:不是很大。

师:希望你觉得有责任做某事时,就要勇敢去做。

该出手时就出手。

但是胆大不是鲁莽,我们还要学习曹刿处事谨慎。

生16:我要向曹刿学习打仗,做一个军事家。

师:这个女生将来是个巾帼英雄,学会打仗,维护和平。

有关战争文化的内容我们知道哪些?生16:“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捕捉战机”是战争胜利的直接原因。

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们熟悉的有关战争文化的句子还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心者为上,攻城者为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

……师:我们最后齐读全文,在洪亮的读书声中结束这堂课。

【教学反思】本文的教学方式以诵读法和学生问题教学法为主。

我设计了多种诵读方式。

我的示范朗读在停顿、语速、语气、重音和节奏等方面给学生示范,带领学生进入了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学生互相听读使他们合作学习,互相纠正朗读时出现的错误,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初步感悟语言的意蕴和人物形象。

学生角色表演既能促使学生快速有效地背诵课文,加强对文意的理解,又能为下一环节品人物作铺垫。

我尝试了“学生问题教学法”。

“学生问题教学法”是我校今年结题的市级语文课题研究。

通过演角色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学生较积极地对这文中两个人物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由于课前我对学生的问题做了充分的预设,所以课堂上面对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例如围绕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上,我对学生的质疑进行了肯定,然后引导他们从文中找依据来争论,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学习文言文,文意疏通必不可少,但如果逐字逐句地串讲,又不能有效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所以我在传授“翻译五字法”后,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句,尝试用“五字法”来解决,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面对学生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我的引导有时略显生硬。

例如,当学生提出“鲁庄公身上有哪些闪光点”时,我应该顺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但我绕了一个弯子,让学生先讨论鲁庄公是明君还是昏君,再去找他的闪光点,有点将学生硬拽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的感觉。

当课堂生成与教学预设不一致时,教师随机应变,相机点拨,顺势引导的功夫,我是要千锤百炼,不断提高的。

总之,不管是成功,还是不足,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太大了,有自信,有启发,有冷静的审视,有更多的思考,它将使我在语文教学艺术的探索之路上饶有兴趣地走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