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正色《师中纪绩》与康熙统一台湾史事补遗

合集下载

《清史稿·杨芳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清史稿·杨芳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清史稿·杨芳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清史稿·杨芳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清史稿·杨芳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清史稿·杨芳传》原文及翻译清史稿原文:杨芳,字诚斋,贵州松桃人。

少有幹略,读书通大义。

应试不售,入伍,充书识。

杨遇春一见奇之,荐补把总。

从征苗疆,战辄摧锋。

嘉庆五年,杨开甲、张夭伦趋雒南,芳以千骑扼东路,绕出贼前。

贼折而西,黎明追及,见马迹中积水犹潢,急驰之。

甫转山湾,见贼拥塞平川,芳率数十骑冲突,后骑至,乘势蹂躏。

贼仓卒奔溃,擒斩无算。

赐号诚勇巴图鲁。

宁陕镇标皆选乡勇精锐充伍,凡五千人,号新兵,芳驭之素宽。

十一年,芳代杨遇春署固原提督,去镇,副将杨之震摄。

以包谷充粮,又盐米银未时给,众鼓噪,营卒陈达顺、陈先伦遂倡乱,戕之震,其党蒲大芳护芳家属出而复从贼。

芳闻变,驰赴石泉,诏德楞泰率杨过春等讨之。

秋,贼大掠洋县、留坝,胁众盈万,推大芳为魁。

攻孝义,窥子午谷,围鄠县急。

芳与遇春计,贼尚感旧恩,可劝谕,单骑入贼,晓以顺逆利害,犹倔强,与语数年共生死情,声泪俱下,众感泣原降,遂宿贼垒。

大芳缚达顺、先伦以献;复率大芳追斩不听命者朱贵等数百人,乃定。

德楞泰请降兵归伍,被谴责,大芳等二百馀人免死戍伊犁。

芳坐驭兵姑息,亦褫职遣戍。

明年,释还。

十八年,服阙,入都,至河南,会教匪李文成踞滑县,总统那彦成留之剿贼,授河北镇总兵。

偕杨遇春克道口,进薄滑县。

巡抚高杞有兵六千与总统不协战不力芳说杞尽领其众文成走踞辉县司寨偕特依顺保追击之贼死斗芳手刃退卒大捷,以火攻破碉楼,文成自焚死,予云骑尉世职。

二十一年,芳以老病乞解职,二十三年,许致仕,在籍食全俸。

二十六年,卒於家,谥勤勇。

(选自《清史稿·卷三百六十八列传一百五十五》)译文:杨芳,字诚斋,贵州松桃人。

年少时有治事的才能与谋略,读书通晓要义。

应试不中,参军,充任军识。

陈友康清代云南人与台湾治理及台湾诗文书写

陈友康清代云南人与台湾治理及台湾诗文书写

陈友康清代云南人与台湾治理及台湾诗文书写摘要:云南虽然远在西南边陲,但和台湾的关系并不遥远。

清圣祖收复台湾后,对于如何处理善后,云南人赵士麟提出“一统无外之宏规”,主张设治设防,施行教化。

其间,清朝有近20名云南人赴台任职,参与台湾治理,为台湾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并且留下吟咏台湾的诗文。

这些诗文,记述了当时台湾的风土人情、社会历史状况、清政府治台方略及成效,突出台湾与大陆不可分割的联系;反映了在清政府治理下,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文明程度和生活福祉的提升,台民的中国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不断强化。

关键词:云南诗人;台湾治理;台湾书写;文明进步;国家认同云南和台湾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在清圣祖平定台湾后,有不少云南人到台湾担任文武官职,目前考知的就有近20人,他们为加强大陆和台湾的联系及台湾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古代官员多能诗,赴台滇人亦不例外。

他们的治台经验及诗文对我们认识台湾历史和社会以及正确看待台湾问题,至今仍有启发。

兹据平日读书所见资料,略加排比,撰成此文。

一、滇人与台湾治理首先要提到的是赵士麟在处理台湾善后问题上的贡献。

赵士麟(1629—1699),字伯麟,号玉峰,云南河阳(今澄江)人,康熙甲辰(1664)进士,历官浙江、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兵部、吏部侍郎等。

他守正爱民,正身率下,兴教阐道,德化大行。

《赵玉峰先生集传》说:“公以清德重望为当代名儒,遭逢圣主,得行所学。

嘉言懿行,经济文章,中外推山斗。

”[1]文华殿大学士张英《读书堂全集序》说士麟“分碧鸡金马之灵,瑰奇弘硕,巍然为一代之才”。

[2]康熙三十八年(1699)五月八日,赵士麟因病翛然而逝,殁后唯存图书数百卷,四壁萧然,情操劲节,令天下人心折。

大诗人王士祯说他“德业文章,昭布天壤,千载下尚奕奕有生气”。

[3]他为政风流,诗亦为名家,博大凝厚,典重精纯,主修康熙《浙江通志》,著述编为《读书堂全集》四十六卷。

赵士麟是康熙朝名臣,具有宏大深远的政治智慧和严谨缜密的政治韬略。

筹海篇三

筹海篇三

筹海篇(三、议战)内守既固,乃御外攻。

岳飞曰:“以官军攻水贼则难,以水贼攻水贼则易。

”今以海夷攻海夷之法如何?筹夷事必知夷情,知夷情必知夷形,请先陈其形势。

英夷所惮之仇国三:曰俄罗斯,曰佛兰西,曰弥利坚。

惮我之属国四:曰廓尔喀,曰缅甸,曰暹罗,曰安南。

攻之之法:一曰陆攻,一曰海攻。

陆攻在印度。

逼壤印度者,曰俄罗斯与廓尔喀,俄与英之国都中隔数国,陆路不接,而水路则由地中海与洲中海,朝发夕至。

康熙三十年间,英吉利曾由地中海攻俄罗斯,败绩遁归,自后不相往来,而兵争专在印度。

印度者,葱岭西南,与我后藏廓尔喀、缅甸接壤,去英夷本国数万里,英夷以兵舶据东南中三印度,而俄罗斯兵,则由黄海、里海间,取游牧诸部,亦与西中二印度接壤,止隔一雪山,各以重兵拒守。

自东印度之孟阿腊之麻尔洼,南印度之孟迈之曼达喇萨,鸦片盛行,英夷岁收税银千余万,俄罗斯觊觎之。

及英夷调印度兵艘,入犯中国,深恐俄罗斯乘其虚以捣温都斯坦。

中印度又传闻俄夷使者已自比革特起程入中国(比革特,其东都也。

)惴惴惧其犄角。

盖康熙中用荷兰以款俄罗斯,又联俄罗斯以逼准噶尔,故英夷之惧俄罗斯者,不在国都而在印度,此机之可乘者一;廓尔喀者,亦在后藏之西,与东印度逼处,方乾隆中,我师征廓夷时,英夷印度兵船,亦乘势攻其东境,故上年英夷罢市后,廓夷亦即禀驻藏大臣,愿出兵攻击印度。

当时若许廓夷扰其东,俄罗斯捣其西,则印度有瓦解之势,寇艘有内顾之虞,此机之可乘者二;故可乘而不乘,非外夷之不可用也,需调度外夷之人也。

海攻之法莫如佛兰西与弥利坚。

佛兰西国逼近英夷,止隔一海港,弥利坚与英夷则隔大海。

自明季国初之际,佛兰西开垦弥利坚东北地,置城邑,设市埠,英夷突攻夺之,于是佛夷与英夷深雠。

及后英夷横征暴敛,于是弥利坚十三部起义驱逐之,兼约佛兰西为援,三国兵舶数百艘,水陆数十万,不解甲者数载。

弥利坚断其饷道,英军饥困,割地请和,弥利坚遂尽复故地二十七部,英夷止守东北隅四部,不敢再犯。

泉州府志选录

泉州府志选录

泉州府志选录泉州府志选录清黄任、郭赓武、章倬标等纂修●泉州府志选录目录志地水寨军兵(明)(一)志事纪兵(三)海防(七)志人汪大猷(九)陈信惠(一○)唐济澄(一○)童汉臣(一二)陆一凤(一三)呼鹤鸣(一五)王梦熊(一六)万廷谦(一七)蔡善继(一七)何乔远(一八)闻人宗望(二四)曹履泰(二五)陆卿任(二六)何舜龄(二六)王猷(二七)张廷拱(二七)郭必昌(二八)林欲楫(二九)林钎(三○)林孕昌(三六)王观光(四四)王忠孝(四六)陈洪谧(四八)庄鳌献(五一)卢若腾(五一)吴载鳌(五二)何家驹(五四)何运亮(五四)郭炜(五五)韦际明(五六)黄景昉(五七)周廷鑨(五八)叶翼云(六○)陈鼎(六○)郭符甲(六一)郭承汾(六三)洪淯鳌(六五)洪有桢(六七)熊汝霖(六七)曾樱(六八)阮伯宗(六九)郭贞一(七○)沈佺期(七○)诸葛倬(七一)纪文畴(七二)叶后诏(七二)张士■〈木郁〉(七二)纪许国(七三)黄贤京(七三)阮旻锡(七三)路振飞(七四)郑遵谦(七五)沈宸荃(七五)徐孚远(七五)陈士京(七五)姚翼明(七六)陈泰(七六)辜朝荐(七六)沈光文(七七)李树官(七七)王传(七七)陈永华(七八)郑克塽(七八)徐腾鲸(八三)黄明台(八四)王时迈(八五)萧鸣凤(八六)陈洪图(八六)陈启鳌(八七)马得功(八八)叶灼棠(八八)黄熙缵(八九)王命岳(九一)郑克赞(九二)辛辉英(九二)郑鸣骏(九三)郑缵绪(九三)郑缵昌(九五)蔡协吉(九五)杜辉(九六)许盛(九七)黄明(九八)富鸿基(九九)李光地(一○○)李兆庆(一○三)李日燝(一○四)李日■〈火呈〉(一○五)陈有年(一○七)段应举(一○八)朱起龙(一○八)李尚文(一○九)陈龙(一一○)王育贤(一一○)张仲举(一一一)王国泰(一一一)李钰(一一二)宋煜(一一二)沈朝聘(一一三)郭国祚(一一四)郑士熊(一一四)郑士亮(一一五)陈司可(一一五)李光埌(一一五)李光益(一一六)李光垤(一一六)李治(一一八)王佐(一一八)沈高攀(一一九)刘望祖(一一九)李光征(一二○)黄登稚(一二○)周允隆(一二○)吴溉(一二一)白灏(一二一)林宏才(一二一)张焞(一二二)洪启范(一二二)洪宝基(一二三)施世泽(明良)(一二四)洪秉钧(一二六)裴震忠(一二六)林汇(一二七)傅为霖(一二七)万正色(一二八)骆俨(一三○)黄瑞(一三○)洪范(一三一)施琅(一三一)周澎(一三四)陈昂(一三四)吴英(一三五)林贤(一三六)林达(一三七)曾成(一三七)吴陞(一三八)阮钦为(一三九)徐日升(一三九)蔡璋(一四○)王廷彪(一四○)曾春(一四一)施世骥(一四一)施世骥(一四二)潘承家(一四三)张国(一四三)林孺(一四三)江日升(一四四)杨芳声(一四五)蔡庆旺(一四五)郑得潇(一四七)黄而辉(一四七)陈梦球(一四七)陈还(一四八)林起凤(一四九)施德馨(一四九)高拱干(一五○)施世榜(一五一)孙襄(一五一)丁莲(一五二)陈鹏南(一五二)穆廷栻(一五三)李长庚(一五三)施世骠(一五四)施士岳(一五五)朱文(一五五)陈策(一五六)倪鸿范(一五七)施世黻(一五八)林君陞(一五八)林政(一五九)王良(一六○)姚堂(一六○)陈伦炯(一六一)潘鼎珪(一六二)郭璘圭(一六二)汤启声(一六三)顾超(一六四)胡格(一六六)李钟德(一六七)王世茂(一六八)胡檀生(一六八)孙嶐(一六八)书成(一六九)张有泌(一六九)周廷梁(一七○)志余拾遗(六则)(一七一)●志地水寨军兵(明)水寨军兵(明)明初旧制,水寨兵统以指挥一员,谓之把总;五年考选推委。

乾隆朝名将,以超勇公海兰察为冠文言文翻译

乾隆朝名将,以超勇公海兰察为冠文言文翻译

乾隆朝名将,以超勇公海兰察为冠文言文翻译清代名人轶事清葛虚存●序编《清代名人轶事》既成,有客过存,见而问曰:“子何为而作是书也?”应之曰:“吾欲使新国民取法乎近也。

”客曰:“嘻,异哉!子之迂也。

今之新国民,神驰乎五洲之表,思穷乎百科之精,方鄙夷汉唐为不足道,而奚屑问及前清,矧乎况而愈下,降至于琐事遗闻?”余曰:“不然。

人类进化,必循矩,一蹴莫几,躐等难越。

前有所承,后乃可续;好高鹜远,劳而无获;能近取譬,见闻斯确。

且子何徇世俗之见,而轻视前清为也?我国文化,清最发皇,人才辈出,轶汉超唐。

自更国体,大改故常,一例推倒,余地莫商。

先民典型,力决其防,既无恶之不摘,虽有善而不扬。

余为此惧,故先节取其小者、浅者,以示表彰。

其间异闻奇迹,均足动人兴趣,增人智慧,以引其入德之方。

”客曰:“子之宗旨诚是,而子之书则非也。

里巷之谈,不登大雅,以此迪民,毋乃风马。

若子所言,何等宏大,委琐如此,奚裨进化?引人以正,犹惧不暇,宏编巨制,充塞屋瓦。

不此之图,而求诸野,自相矛盾,吾见亦寡。

”余曰:“不然。

嗜奇好怪,人之常情;即小见大,无粗非精;一归于正,令人厌生。

钟鼓是响,海鸟反惊;竹头木屑,功乃可呈。

琐闻轶事,大雅椎轮;见仁见智,比类而亲,我思古人,馨咳如闻。

余为此书,区类十六,分而观之,沧海一粟。

鼠饮河,期于满腹;学行文章,万汇亭毒;政体吏治,官方整肃;节气薄云,节操似竹;先德留贻,俾尔戬谷;文采风流,针砭尘俗;将才蔚起,风云叱咤;境遇所遭,无剥不复;科名佳话,文哉;惟才怜才,益广乐育;宽大之量,足以载福;旁及异征,藉新耳目;信命与数,知足不辱;有妇人焉,须眉巾帼;类而不类,乃入杂录。

其事其人,浩如海陆,仅此区区,因限片幅。

一隅三反,是在善读。

读而有得,无异鸿博,循途践迹,进化之橛,因流溯源,先民可作。

”客闻言,竟不再问驳。

弁此间答,岑楼寸木。

中华民国六年八月编者识。

●学行类○顾亭林好学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二羸马捆书自随。

海国闻见录

海国闻见录

海国闻见录 海国闻见录 【清】陈伦炯 撰

提要 自序 卷上 天下沿海形勢錄 東洋記 東南洋記 南洋記 小西洋記 大西洋記 崑崙(又呼昆屯) 南澳氣 卷下 四海總圖 沿海全圖 台灣圖 台灣后山圖 澎湖圖 瓊州圖

提要 《海国闻见录》二卷,国朝陈伦炯撰。伦炯字资斋,同安人。父昂,康熙二十一年从靖海侯施烺平定台湾。烺又使搜捕馀党,出入东西洋五年。叙功授职,官至广东副都统。(案副都统为满洲额缺,陈昂得是官,盖出特典。)伦炯少从其父,熟闻海道形势。及袭父荫,复由侍卫历任澎湖副将、台湾镇总兵官,移广东高雷廉、江南崇明、狼山诸镇,又为浙江宁波水师提督,皆滨海地也。故以平生闻见,著为此书。上卷记八篇,曰《天下沿海形势录》,曰《东洋记》,曰《东南洋记》,曰《南洋记》,曰《小西洋记》,曰《大西洋记》,曰《昆屯记》,曰《南澳气记》。下卷图六幅,曰《四海总图》,曰《沿海全图》,曰《台湾图》,曰《台湾后山图》,曰《澎湖图》,曰《琼州图》。凡山川之扼塞,道里之远近,沙礁岛屿之夷险,风云气候之测验,以及外蕃民风、物产,一一备书。虽卷帙无多,然积父子两世之阅历,参稽考验,言必有徵。视剿传闻而述新奇,据故籍而谈形势者,其事固区以别矣。其《南澳气记》中称万里长沙者,即《列子》所谓归墟,《庄子》所谓尾闾,《抱朴子》所谓沃焦,《宋史·琉球传》所谓落漈。但诸书皆言注之不盈,伦炯则推以潮长而此溜落,潮落而此溜长,知水自上入,仍自下出。其言确切近理,足以决千古耳食之疑。又史称舟落漈者一去不返,伦炯则谓乘潮长之时求出,则外高内下,反不得出。如潮落乘南风棹船,尚可出。雍正丙午,有闽船落漈者,果如其说得还。此语亦前人所未发。惟所记七洲洋带箭鸟,谓由郑和呼鸟插箭为记,以导海舶。又记暹罗鬼与郑和斗法,夜建寺塔,今尚在焉。则蕃俗信鬼,有此附会之谈。伦炯不为辨正,是亦少疏。然是书主於记海道,不主於考故实,彼国既有此说,据而录之,固亦无害宏旨尔。

自序 先公少孤貧,廢書學賈,往來外洋。見老於操舟者,僅知針盤風信;叩以形勢則茫然,間有能道一、二事實者而理莫能明。先公所至,必察其面勢、辨其風潮;觸目會心,有非學力所能造者。

191《清代名人轶事》清 葛虚存

191《清代名人轶事》清 葛虚存

《清代名人轶事》清。

葛虚存序学行类气节类治术类将略类文艺类怜才类吏治类先德类异征类度量类清操类科名类风趣类境遇类闺阁类杂录类清代名人轶事上清。

葛虚存●序编《清代名人轶事》既成,有客过存,见而问曰:“子何为而作是书也?”应之曰:“吾欲使新国民取法乎近也。

”客曰:“嘻,异哉!子之迂也。

今之新国民,神驰乎五洲之表,思穷乎百科之精,方鄙夷汉唐为不足道,而奚屑问及前清,矧乎况而愈下,降至于琐事遗闻?”余曰:“不然。

人类进化,必循矩,一蹴莫几,躐等难越。

前有所承,后乃可续;好高鹜远,劳而无获;能近取譬,见闻斯确。

且子何徇世俗之见,而轻视前清为也?我国文化,清最发皇,人才辈出,轶汉超唐。

自更国体,大改故常,一例推倒,余地莫商。

先民典型,力决其防,既无恶之不摘,虽有善而不扬。

余为此惧,故先节取其小者、浅者,以示表彰。

其间异闻奇迹,均足动人兴趣,增人智慧,以引其入德之方。

”客曰:“子之宗旨诚是,而子之书则非也。

里巷之谈,不登大雅,以此迪民,毋乃风马。

若子所言,何等宏大,委琐如此,奚裨进化?引人以正,犹惧不暇,宏编巨制,充塞屋瓦。

不此之图,而求诸野,自相矛盾,吾见亦寡。

”余曰:“不然。

嗜奇好怪,人之常情;即小见大,无粗非精;一归于正,令人厌生。

钟鼓是响,海鸟反惊;竹头木屑,功乃可呈。

琐闻轶事,大雅椎轮;见仁见智,比类而亲,我思古人,馨咳如闻。

余为此书,区类十六,分而观之,沧海一粟。

鼠饮河,期于满腹;学行文章,万汇亭毒;政体吏治,官方整肃;节气薄云,节操似竹;先德留贻,俾尔戬谷;文采风流,针砭尘俗;将才蔚起,风云叱咤;境遇所遭,无剥不复;科名佳话,文哉;惟才怜才,益广乐育;宽大之量,足以载福;旁及异征,藉新耳目;信命与数,知足不辱;有妇人焉,须眉巾帼;类而不类,乃入杂录。

其事其人,浩如海陆,仅此区区,因限片幅。

一隅三反,是在善读。

读而有得,无异鸿博,循途践迹,进化之橛,因流溯源,先民可作。

”客闻言,竟不再问驳。

弁此间答,岑楼寸木。

明史资料简介

明史资料简介

1、《明史》·三百三十六卷(内府刊本)国朝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等奉敕撰。

乾隆四年七月二十五日书成,表进。

凡《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一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目录》四卷。

其《进表》有曰:“仰惟圣祖仁皇帝搜图书於金石,罗耆俊於山林。

创事编摩,宽其岁月,盖康熙十八年始诏修《明史》,并召试彭孙等五十人,入馆纂修。

以纪载浩繁,异同岐出,递相考证,未遽定也。

”又曰:“我世宗宪皇帝重申公慎之旨,载详讨论之功。

臣等於时奉敕充总裁官,率同纂修诸臣,开馆排辑。

十五年之内,几经同事迁流,三百馀卷之书,以次随时告竣。

盖雍正二年诏诸臣续蒇其事,至是乃成书也。

”又曰:“签帙虽多,牾互见。

惟旧臣王鸿绪之《史稿》,经名人三十载之用心。

进在彤帏,颁来秘阁。

首尾略具,事实颇详。

爰即成编,用为初稿。

”盖康熙中户部侍郎王鸿绪撰《明史稿》三百十卷,惟《帝纪》未成,馀皆排比粗就,较诸家为详赡,故因其本而增损成帙也。

其间诸《志》,一从旧例,而稍变其例者二:《历志》增以图,以历生於数,数生算,算法之句股面线,今密於古,非图则分寸刂不明;《艺文志》惟载明人著述,而前史著录者不载。

其例始於宋孝王《关中风俗传》,刘知几《史通》又反覆申明,於义为允。

唐以来弗能用,今用之也。

《表》从旧例者四,曰《诸王》,曰《功臣》,曰《外戚》,曰《宰辅》;创新例者一,曰《七卿》。

盖以废左右丞相,而分其政於六部,而都察院纠核百司,为任亦重,故合而七也。

《列传》从旧例者十三、创新例者三:曰《阉党》,曰《流贼》,曰《土司》。

盖貂之祸,虽汉、唐以下皆有,而士大夫趋势附膻,则惟明人为最夥,其流毒天下亦至酷。

别为一传,所以著乱亡之源,不但示斧钺之诛也。

闯、献二寇,至於亡明,剿抚之失,足为炯鉴,非他小丑之比,亦非割据群雄之比,故别立之。

至於土司,古所谓羁縻州也,不内不外,衅隙易萌,大抵多建置於元,而滋蔓於明,控驭之道,与牧民殊,与御敌国又殊,故自为一类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于第一 阶段 战役的经过及其所造成 的态势 , 道光《 晋江县志 》 有 比较详细的记述 :
作 者简 介 : 陈 支平 ( 1 9 5 2 - ) , 男, 福 建 省泉 州市泉港 区人 , 历 史学博 士 , 厦 门大 学人 文与 艺术 学部 主任委 员、 国学研 究 院常务 副 院长 、 博士 生导 师 ; 闽南师 范大学 闽南文化研 究 院学术委 员会 主任委 员 。
康 熙 统 一 台湾 , 其 战 功 首 推 靖 海 侯 施 琅 。自明清 易 代 来 , 郑 成 功 以福 建 南 部 之厦 门 、 金 门为 据点 , 与 清 军 在 东 南 沿 海 一 带 长 期 对 峙 和 抗 争 。 清顺 治 十 八 年 ( 1 6 6 1 、 明永历十五年 ) 郑 成 功 亲 率 军 队进 攻 台 湾 。 从 荷 兰 殖 民 者 手 中收 复 台湾 。郑 成 功 及 其 后 裔 便 以 台 湾 为 核 心 , 继 续 与 清朝
少 有人 涉及 。 本 文利用 传世 孤本 《 师 中纪 绩》 等文献 , 对水 师提 督万正 色所 领导 的第 一 阶段 中的
海坛 、 崇武 等战役 , 进行 了历 史还原 , 藉 此让世 人更全 面 了解康 熙统 一 台湾 的战略全 过程 。 关键词 :万正 色 ; 师 中纪绩 ; 统 一 台湾
十九年二 月, 提 督 万 正 色兵 至 泉 州 , 合 巡抚 吴 兴祚 军 与 ( 郑 军) 战 于围头。 克厦 门, 进 扼
料罗, 贼 惧 遁 归 澎 湖 。万 正 色疏 : 臣等 于二 月初 六 日攻 复 海 坛 , 其全胜情形 , 业 于二 月初 七 日具 疏题 报 外 , 随 探 逆 贼 朱 天 责 率 棕 遁 据 南 日、 湄洲 等 澳 , 希 图抗 御 。 臣即 咨会 抚 臣吴 , 统 师 由 陆路 声援 。臣审候 风 利 , 亲 率 大棕 , 于二 月十 四 日 自海 坛 进 取 , 鼓励 将 士 , 乘锐 攻 击 , 逆 贼 望 风披 遁 , 我 师 奋 勇尾 追 , 直 至 平 海 与抚 臣会 师 。 而朱 天 贵 又 将 败 遁 逆 粽 , 窜合 伪 右 武 卫 将 军 林 隍、 伪 左 武 卫 江钦 、 伪镇 黄应、 黄德 等 , 会粽三百余艘 , 并 力 坚踞 崇 武 。 经抚 臣先 以陆 师 于二 月十 七 日抬 运 红 衣 炮 火 , 直抵 崇武 缘 岸 , 设伏炮 击 , 贼 取 水路 绝 , 惊 惶 游移 , 栖 泊 不 安 。臣随 于二 十 日乘 风 顺 自平 海 扬 帆 南 下 , 贼径率逆棕 , 分列 大洋 , 数股迎战 。 臣指 挥 将 士 , 分作六股攻击 , 自巳 至 酉 , 钩 搭 大战 , 犁 沉 贼 舟 大 小一 十 二 只 , 贼 溃 飘 海 面 文 化研 究院 , 福 建 漳州 3 6 3 0 0 0 )
摘 要 : 康 熙统 一 台湾 . 其 战 功首推靖 海侯 施琅 , 事迹 为人们 所熟 知。然而康 熙统 一台湾 , 从 战略进 程 上看 。应该 分为 两个 阶段 :第一 阶段是 清军把 郑 氏集 团 的军 队赶 出福 建 等 内陆各 地. 使 之 困守 台湾。第 二阶段 直接进 攻澎 湖 、 台湾 , 彻底 消灭 盘踞 在 台湾 的郑 氏政权 。施琅 的功 绩. 就 在于 圆满地 完 成 了康 熙 统一 台湾 的第二 阶段 的战略意 图。 第 一 阶段 的战略实施 过程 则较

1 9・
闽 台文 化 研 究
2 0 1 4年 第 4期
康 熙十 三 年 三 月 , 耿精忠反 , 伪檄至泉 州, 提 督 王进 功 纵 诸 将 焚掠 , 诸 县 俱 降。 郑 经 遣 刘国轩、 何秸 、 冯锡 范入 厦 门。五 月 , 郑 经 复 据 厦 门。六 月 , 经入泉 州, 遣 刘 国 轩败 精 忠兵 于 涂 岭 。十 六年 二 月 , 大兵 至 泉 郡 , 经走 厦 门 , 各 县 以 次恢 复 。十 七年 七 月 , 刘 国轩 寇 同安 , 都 统雅 大 里遁 归泉 州 , 国轩 遂 围泉 州 。 时 国轩 水 陆 并进 , 攻 南安 , 杀 守将 , 诸 县 守兵 相 继 弃 城 遁, 遂 攻 泉 州 南 门 。城 堕 四十 余 丈 , 我 师 筑短 墙 以 守 , 会 天大雨 , 城 不克拔 , 相持 两 月 , 援 兵 四集 , 围乃 解 。… …
2 0 l 4年 第 4期
( 总第 4 0期)
闽 台 文 化 研 究
F U J I AN— T AI W AN C UL TUR AL R ES E ARC H
N o . 4 . 2 0 1 4 Ge n e r a l S e r i a l N o . 4 0
万正色《 师中纪绩》 与康熙统一台湾史事补遗
军队进行抗争 。到了康 熙前期 , 随着 清王朝在 中国大陆统治 的加强与稳 固 , 清朝军 队在 与郑 氏 集团的对抗 中优 势 E t 显, 但 是直至康熙十八 年( 1 6 7 9 ) 之前 , 清军依 然无法在 闽台两地彻底击败
郑 氏军 队 , 双方互有输赢 。
康 熙统一 台湾 , 从 战略进 程上看 , 可 以分 为两个 阶段 : 第 一阶段 是把郑 氏集 团的军 队赶 出 福建等 内陆各地 , 使之 困守 台湾。第 二阶段派遣水师舰 队 , 直接 进攻澎湖 、 台湾 , 彻底 消灭盘踞 在台湾的郑 氏政权 。 靖 海侯 施琅 的功绩 , 就在 于圆满地完成 了康熙统一台湾 的第二阶段的战略 意图。然 而遗憾 的是 , 现 当代史 家对 于这段历史 的研究 , 以及 一般社会 民众对 于康熙 统一 台湾 史 实 的认 知 。 基 本 上 专 注 于靖 海侯 施 琅 所 执 行 的第 二 阶 段 军 事 行 动 及 其 功 绩 , 而对 于 第 一 阶段 的战略实施过程 。则较 少有人涉及 。即使是上一世纪末 台湾省 文献委员会所 编撰 的 《 台湾通 志》 , 篇 幅巨大 , 但 是在其《 大事志》 中, 竟 然只言片语未 曾提及这第一 阶段 的战事历程 。… 事实上 , 康 熙 统 一 台 湾所 进 行 的两 个 阶段 具 有 战略 意 义 的 战役 , 其 重 要性 和艰 难 度 , 都很 难 予 以 区分 高 下 。从 战 役 双 方 力量 的对 比上看 , 到 了康熙 十九 年 ( 1 6 8 0 ) , 由于 清 王朝 占据 了广 泛 的
战 略腹 地 , 战 争 资 源 比较 雄 厚 , 因此 其 军 队 整 体 实 力或 许 占有 一 定 优 势 , 但 是 此 时 的郑 氏军 队 ,
也是全力 以赴 。 主力 尚未 受到严重 的挫败 。到 了第二 阶段 , 郑 氏军 队经历 了第一 阶段 的大败 之 后, 主力损失过半 , 再 也无法组织精锐 的队伍向清军展 开主动出击 , 只能是据 岛而守 , 企图利用 天险来抗拒清军 的进攻 。双方的战略优势和劣势 , 在第一阶段战役 之后 已经不可逆转 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