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 第一章
新闻史第一章

王恭厂一带,糜烂尤甚,僵尸层叠,秽气 熏天,瓦砾盈空而下,无从辨别街道门户 伤心惨目,笔所难述。震声南自河西务, 东自通州,北自密云昌平,告变相同。城 中即不被害者,屋宇无不震裂。狂奔肆行 之状,举国如狂。象房倾圮,象俱逸出。 遥望云气,有如乱丝者,有五色者,有如 灵芝黑色者,冲天而起,经时方散。… 灵芝黑色者,冲天而起,经时方散。…此 真天变,大可畏也。
则曰;“ 则曰;“吾居长安中,新天子嗣国及穷虏 自溃,则见行南郊礼,安有藉田事乎?况 九推非天子礼耶?又尝入大学,见丛甓负 上而起若堂皇者,就视得石刻,乃射堂旧 址,则射礼废已久矣,国家安能行大射礼 耶?自关以东,水不败日,则旱败苗,百 姓入常赋不足,至有卖子为豪家役者。吾 尝背华走洛,遇西戍还兵千人,县给一食, 力屈不支;国家安能东封?从官禁兵安能 仰给耶?… 仰给耶?…
(3)唐代说 1983年,方汉奇先生在影响广泛的一篇论文 1983年,方汉奇先生在影响广泛的一篇论文 中,通过研究唐代进奏院及其传发的进奏 院状报,得出了邸报源于唐代的观点。这 是很有影响的观点,甚至具有国际影响。 这篇题为《 这篇题为《从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 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 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的文章,影响 非常广泛。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与新闻传播: 新闻事业与新闻传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新闻传播是社会性信息的及时发布与传播。 新闻事业是属于新闻传播的,但是它又是组 织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新闻传播活动, 不是一般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 第一节、 播手段
1、口语传播: 2、标识传播: 3、文字传播:
二、古代报纸的内容: 唐代的进奏院状报,内容主要是政治性 唐代的进奏院状报,内容主要是政治性 信息,其中多为当政者的信息,包括皇帝的 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 奏,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中国新闻史

中国新闻史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1.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是:㈠金石碑刻1 金石碑刻是指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金文又称钟鼎铭文。
钟鼎文信息量更为集中,信息保存的时间更长。
主要作用是为了传播。
2 石刻与秦汉以后取代了金文在传播史上的地位。
原因是它不仅具有金文的优势,还具备了金文没有的取材方便、价值较低、大小随意且便于传播的诸多优点。
另外石刻的功用也渐趋扩大:首先歌功颂德的对象不限于帝王:其次石刻的内容也极其广泛,不限于赞颂。
㈡写经修史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经史,他们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
1讲经及注经自古就是传播学术文化的主要形式。
2史学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
从《尚书》到《史记》,到《明史》,到《清史稿》,中国的史学文字记载从未中断。
史学既是中国知识文化之源,又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2.“露布”——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
1 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那时的露布是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官文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方式不变,传播的内容主要用于宣传战绩和发布捷报,即具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
3 露布的书写方式及传递形式,能保证其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因此,露布可以称得上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3.邸报:中国古代官方报纸的通称。
名称起源于“邸”。
“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机关在京城设置的办事处。
邸报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
4.邸报的内容及其意义邸报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 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2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3臣僚的奏、疏④其他信息。
包括一些军事信息。
明代始,也出现过一些社会新闻类信息。
邸报所载信息来源主题是官方的,其渠道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它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报纸。
但它又不同于官方文件,对各级官府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同时内容带有新闻性,所以我们将之称为原始形态的报纸,即古代报纸。
中国新闻史——精选推荐

第一章1.邸报是中国古代官报的通称。
2.邸报的内容:①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②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③官僚的奏,疏④其他信息(军事,社会新闻等)3.邸报与现代报纸有什么不同?①内容不同;②形式不同;③方形渠道不同4.小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民间私自发行的非法报纸。
5.小报的发行人:①兼职者,主要为政府官员,因职业之便,容易获得新闻;②专制者,大多为印卖书籍者,具备印刷条件,从“内探”“省探”“衙探”处获得新闻,再“进程印行,绕街叫卖”6.小报不同于官报之处;①时效性比较强;②传播的信息中,有许多是官方尚未公布或者禁止公布的信息第二章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特点:①重要特点是十分注重迎合读者的心理;②以儒家学说阐明基督教教义;③在刊物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的线装书的式样;④文章结构上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的方法2.中国的近代报刊史开始于外国传教士所办的报刊,马礼逊和米怜选择距离中国较近的马六甲作为传教办报之地。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中文近代报刊。
4.《万国公报》初名《中国教会新报》5.《申报》与《上海新报》的竞争措施:①降价,低成本;《上海新报》用上等的白纸印刷,成本高,《申报》采用廉价的毛太纸印刷,成本低②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上海新报》的报刊内容相对枯燥单调,可读性不强,《申报》免费刊载诗词,于是报刊上一片繁荣③免费登载(文人诗词歌赋,关乎国计民生,地利水源,皇朝经济,民生疾苦的言论刊载都不收费)6.“杨乃武案”是我国报纸最早采用连续报道的方式报道的重大社会新闻。
7.《申报》第一次将近代报纸的四项基本内容: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综合在版面上。
第三章1,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评论家-王韬①《循环日报》开创政论文体开我国政论报章先河;②《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报刊史上国人自办报刊中第一家影响最大的报纸;③王韬的政论文体在形式上冲破了僵化的封建文章格局,开创了不拘一格自抒胸臆的报刊文风——报章体2.《循环日报》是中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是宋代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的官方报纸。
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
有一定的发报制度,传播朝廷政事信息,定期发行,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邸报的基本特点: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
“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
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
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遐尔贯珍》: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最早问世的英国传教士创办的。
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
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
《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创办人是英商安纳斯托•美查。
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真实性、时效性都很强。
《申报》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成熟。
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的产生《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在香港创刊,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王韬是该报创办人和首任主笔。
《中国新闻史》概要

《中国新闻史》概要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开元杂报(06年名解):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原件早已失存。
敦煌进奏院状: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
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 )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
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中国新闻史》第一章

发现于康熙53年即1714年的严禁盗伐林木的 布告
题壁
每到驿亭先下马 循墙绕柱觅君诗
曹雪芹题壁诗
苏东坡《题西林壁》
第二节
中国古代报纸的三种类型
•从唐朝开元年间到19世纪20年代为古代报纸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约有1100年的时间,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从鼎 盛到衰落的变迁,古代报纸既是这段历史的产物,又真 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的变迁。
•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后 人称为春秋笔法,如“郑伯克 段于鄢”。 • 王安石诋《春秋》:“断烂朝 报”
• 布告:皇帝诏书和各级政 府颁布的行政法令,在固 定地点悬挂或张贴 • 露布:以流动的方式“露 而宣布”战争军事消息, 以帛或木板做载体 • 《封氏闻见录》:捷书之别
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书建 诸竿上,谓之露布。盖自汉已 来有其名。所以名露布者,谓 不封检,露而宣布,欲四方速 知,亦谓之露版。
(一)历史沿革 产生与北宋末年、盛行于 南宋、隐现于明清 (二)产生原因
1、社会矛盾激化 2、文 化发达 3、科技发展
(三)主要特征 1、有一支专业队伍 2、 具有商品性格 3、在一定程度 上反应民意
3、合法民报 (1)明代民间手抄报
明代中叶以后,在官方邸报发展的基础之上,首都北 京等地出现了民间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
西方报业“三段论”
• 在西方报业的发展进程上,有一条贯穿其中的线索:新 闻信(news-letter)——新闻书(news-book)——新 闻纸(news-paper)。 • 西方报业的最早形态是新闻信,时间大致在文艺复兴时 期。新闻信兴起之后一百多年,才有了新闻书,又称小 册子,欧洲最早的一批小册子出现在17世纪初,它的内 容与形式都同中国古代的邸报相差无几。新闻书盛行了 一百多年,才出现所谓的新闻纸即报纸,西方的第一份 新闻纸是1665年创刊的《牛津公报》。
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一、唐代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
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新闻传播工具,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以及军政单位派驻首都的进奏官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二、开元杂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唐代开元年间在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三、邸报特点: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定期发行;“邸报”名称第一次出现。
内容: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奏章;军事情报;刑罚。
和唐代的进奏院状比较起来,宋代的进奏院状有了很大的发展,具有更多的报纸的特征,更接近于近代的官报:1、他已经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一式多份的发往诸路州郡,向地方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的官报。
2、他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3、他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
4、它是定期连续发行的。
四、定本制度定本制度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
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五、小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最早出现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
特点是:1、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性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无固定报头、名称;2、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3、发行人广泛;4、内容复杂;5、既有手写也有印刷;6、读者广泛。
六、《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人米怜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1、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产生(1873-1898)1、《彙报》2、《述报》3、《循环日报》4、王韬(98论)5、《万国公报》6、《中外纪闻》7、《强学报》9、梁启超(99传论)10、《知新报》(00新名)11、《湘学报》12、《湘报》(90名)13、《国闻报》(02传名)14、唐才常15、严复16、《官书局报》17、时务文体(96名、03论)18、《弢圆文录外编》第四章清末民初时期(1899-1919)1、《清议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机关。
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该报第一撰稿人。
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
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时事短评专栏。
该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后因失火停刊。
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绘画传播。譬如,有人在河中捕到了鱼,便 在河岸的沙滩上画下那种鱼的图画,以昭示后来人 在此捕鱼. 3、烽烟和旗鼓。主要用于传递军事号令。烽烟 用于示警,旗鼓用于指挥进退。 ‚战火连三处,烽 烟照五京‛便指于此.
4、木铎。《术· 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 徇于路‛。其中的‚铎‛,据贾疏云:‚皆以金为 之,以木为舌,则曰木铎,以金为之则曰金铎‛。 据说三代周秦时期,有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在各地采 风。木铎成为早期新闻事业的象征. 以上传播活动和文字无关,有了文字以后,古代 的传播活动渠道、手段都更为多样化了。
二、唐代‚敦煌进奏院状‛ (1/3) ——世界上现存年份最早的原始报纸 证明唐代开始有报纸的物证是两份唐代的进奏院 状。 这两份进奏院状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 归义军节度史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 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这两份进奏院状又都长期被 封存于敦煌莫高窟,所以被称为‚敦煌进奏院状‛。 现在这两份进奏院状分别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 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西汉时代已经进入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当 时时效性较强、影响较大的文字传播载体,主要是 竹、帛和露布。 竹子劈成片称为简,简以绳相穿,称为策。简上 面可以用笔书字,传之四方。
帛即绢绸。古时只有达官贵人和宫廷才用得起。 露布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 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古 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 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实效性、公开 性最强的传播媒介了。
第一节
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古代新闻传播溯源(1/2) 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从远古时代起,就已经 开始了。远古的人们结群而居,共同生活,共同劳 作,要生存,要发展就需要相互沟通、交流信息, 自然也就需要传播。 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使用过的经过加工 的海蚶壳,和青海民和县阳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 代的陶制喇叭筒,都是远古先民进行社交和传播活 动的物证。
二、唐代‚敦煌进奏院状‛ (3/3) 总之,它以传报来自朝廷方面的消息为主,由 地方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负责向地方传发,它具 有官报的性质,但还不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 的正式官报,它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正式官报转化 过程中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三、孙樵和‚开元杂报‛ 学界研究唐代报纸,证明中国报纸出现的时间 常用孙樵和他所写《读开元杂报》一文。 有些学者认为‚开元杂报‛属于古代报纸的范 畴,是进奏院状报一类的早期报纸。它的存在说明 中国至少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就已有早期的报纸了。
四、有关唐代报纸的文献记载(1/3) 新闻史学家和唐史学家在研究唐代文献时,发 现有许多资料中都提到了唐代报纸,只是称呼各不 相同。如: 《李义山文集》卷一《为濮阳公论皇太子表》: ‚臣得本道进奏院状报‛ 崔王义远《桂苑笔耕集》卷一《贺致年号表》: ‚今月某日谋进奏院状报,奉十一日宣下,孙广明 元年中和元年。‛
二、唐代‚敦煌进奏院状‛ (2/3) 研究这两份进奏院状,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古代雏 形报纸的一些特征: 第一,没有报头,文字没有大小字号之分,文章 没有开头,只用 作为起始,没有句读,开 端和结尾部分保留官文书的写法; 第二,所登信息均由进奏官们自行采集和编写; 第三,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 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 第四,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或从朝廷采集到的 重大政事消息。
我们知道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分为五个时期;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为什么称为 ‚甲骨文‛、‚金文‛呢?这与带有文字的传播载 体相关。考古学家考证,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 体是甲骨、金器和刻石。甲骨文大多刻在龟骨或牛 羊的肩胛骨上。 (配图)
据说明末清初一老者到中药铺抓药,有一味药叫‚龙 骨‛,回家煎药时,发现‚龙骨‛是有一些有意思的划 痕、符号,便将这些龙骨片挑拣出来,仔细研究。后经 考古学家研究测定,最终确定这些符号原是中国最早的 文字。
五、唐代出现报纸的社会条件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空前繁荣强大的一个 朝代。唐代的驿运制度比较完备,全国驿站的总数 达1643所,内陆驿1297所,扎驿260所,兼有水陆两 驿的86所。 西汉发明了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隋唐之际发明了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唐代的造 纸、印刷工艺都有较大发展。这些都为报纸的诞生, 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以上,我们通过对物证、大量史料的研究,证 明中国唐代始有新闻事业。
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6/6) 除了这些传播媒体外,我国远在春秋战国时代, 就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事关于传播功能、 传播效果、传播技巧、传播心理、传播道德乃至于 受众需求等方面的分析论述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 说,中国是传播学的真正发祥地。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的进奏院状
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1/4)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 先有新闻事业的国家。中国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 有了报纸的萌芽;中古时期,有了报纸的雏形。所 以,关于中国报纸的起源,不少中外新闻史学者都 作过研究,曾提出过以下几种说法:
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1/6) 造纸术未发明之前,古人们的新闻传播手段, 十分原始落后。 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口头传播。现代人玩的娱乐游戏‚传话‛可 与之比拟。第一个人告诉第二个人‚我太太中午炒 了一盘鱼香肉丝给我吃‛,传到最后,变成了‚我 太太被炒了鱿鱼了‛,‚我太害怕下岗了‛之类的 话,与原话之意相差万里。由此可见,口头传播难 以广涉千里,也更易因辗转相传而失实。
一、邸报的出现和宋代邸报的有关制度(2/4) (二) 宋代邸报具有更多的报纸特征和封建官 报的色彩:
第一、它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 按一定制度,一式多份的发往诸路州郡,向地方传 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的官报。 第二、读者对象扩展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 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第三、定期连续发行。 第四、信邸报和小报
一、邸报的出现和宋代邸报的有关制度(3/4) 第五、内容多为皇帝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 臣僚的章奏,战报,刑罚等。 第六、邸报稿件多由进奏官抄录而来。 第七、邸报要由中枢各部一一审定,皇帝也会 对内容有所指示。 第八、宋代邸报由驿递传送,驿递按传送的速 度又分为步递、马递、急脚递、水运递等。 可见,宋代邸报已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 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宋代邸报也有多种称 呼。如‚朝报‛、‚邸状‛等。
海蚶壳、陶制喇叭筒
一、古代新闻传播溯源(2/2) 到战国时期,群雄割据,处土横议,战火频仍。 统治者们需要发布政令,通报政情军情,诸子百家 游说四方,宣扬自己的学说和政治主张,这时传播 活动更为频繁。 在《墨子》、《吕氏春秋》、《左传》中都有 早期传播活动的记载,新闻传播的政情、军情等方 面情报都是最新的信息。如《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中所记的‚大叔完聚,缮用兵,将袭郑。……公闻 其期‛等,这些可以算做早期的广义的新闻传播。
1、周朝说。提出这一观点的有: 日本学者 后藤武男 著有《新闻纸研究》 杉村广太郎 著有《新闻概论》 美国学者 白瑞华 曾参与主编《申报周报》
2、汉朝说。持这一观点的有日本学者楚人冠, 英国学者安东尼.斯密斯和中国新闻史学者戈公振。
戈公振<生平概述>(配戈公振照片)(1890-1935), 戈公振同时从事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在上海国民大学、 1928 戈公振提出来的主要论据是: 年底归国后,任上海《申报》总管理处设计处主任, 是中国著名报人,新闻学家。名绍发,字春霆,号公振, 1935年8月,应邹韬奋邀请归国,参加《生活日报》筹备 兼《申报星期画刊》主编。 1931年“九· 一八”事变后, 南方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新闻系兼职任教。 ①汉朝已经出现过传递新闻的活动;②汉朝已经有“邸”, 江苏东台人。 1908 年入东台高等学堂, 1912年毕业后入 工作。同年10 月22 日在上海病逝。著有《中国报学史》、 1927年初赴欧美、日本等国考察新闻事业。同年 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而“邸”在唐宋以后各朝,都是发行官报的机构。但这些 1932 年春,随国际联盟调查团赴 8月出席 《东台日报》任图画编辑。 1913 年入上海《时报》,在该 《新闻学撮要》、《新闻学》等书。其中《中国报学史》 在瑞士举行的国际联盟报界专家会议,在会上发言题为 东北调查日本侵华真相。同年 论据都不足以证明汉朝已经有了报纸。据有些学者证明汉 9月随调查团去欧洲。1933 报工作近 15 年,从校对、助理编辑、编辑晋升到总编辑, 被译成日文,并多次再版,被称为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 《新闻电费率与新闻检查法》。 年起在苏联旅居 朝的“邸”,都与后来的“邸报”无关。现存的汉朝文献 3年,写了许多反映苏联建设的通讯,后 致少于《时报》的业务改革,创办《图画时报》及多种副 基之作。 来汇成专集《从东北到庶联》出版。 资料中,也看不到“邸报”字样。 刊。
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3/4) 3、目前为新闻界所承认较可靠的说法是:中国 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朝。 研究唐代新闻史,要注意以下几个名词: 邸,进奏院,进奏官,进奏院状(状,状报,报 状)。
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4/4) 唐代的报纸孕育和发展于唐代中期,与唐代藩镇 制度的发展紧密相联。唐代中期,在一些边疆地区设 立藩镇和节度使。后来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各节度 使在京都设立办事处称邸,后来也称进奏院。进奏院 的负责人称为进奏官。这些进奏官主要负责呈递章奏, 下达文书,办理需要和政府各部门请示汇报联系交涉 的各项事宜,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朝廷的 政治消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 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雏形。
四、有关唐代报纸的文献记载(3/3) 还有许多文献资料中称‚留邸状报‛、‚邸吏 状‛、‚朝报‛等。这些称呼虽然不同,但指的是 同一事物,即都是由进奏官传发至地方的原始状态 的报纸。 这些材料的作者大部分都是唐人,以本朝人著 本朝事,自然可信。材料中涉及的人物都是中晚唐 时期的人。在其他文献中也有据可查。
思考: 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在何时? 请解释其产生的证据和条件.
第三节